心肾综合征的分级、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黄小驰

合集下载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病学和肾脏病学共同表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生理变化,代表了心、肾之间紧密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心肾综合征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及中西医诊治的研究进展。

当前,对于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阐明,但是有几点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1.循环紊乱循环紊乱是心肾综合征症状的主要发生原因。

由于心脏异常引起的心脏输出量下降,会影响肾脏对血流量的调节,导致肾血流量降低,从而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量减少;此外,心肾综合征也可能会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造成容量负荷增加,导致肝肾淤血,从而影响肝脏代谢功能。

2.神经内分泌激素神经内分泌激素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知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醛固酮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会导致肝肾淤血和水钠潴留,而醛固酮也会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也能够影响心肾功能,导致心肾综合征的发生。

3.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最近的研究还表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也参与了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炎症反应的持续时间和强度与心肾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氧化应激是指原代性自由基产生和抗氧化防御系统削弱而引起的过度氧化反应,部分原因是炎症反应诱发的直接作用。

在中西医诊治方面,针对心肾综合征的治疗已经有了一些进展。

1.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和手术两种方法。

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可以采用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和肾移植等。

针对容量负荷过多的患者,可以采用利尿剂等药物来减轻负荷。

另外,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和ARB等药物可以改善心肾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中医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和针灸两种方法。

对于肾脏的功能减退和尿量不足的患者,可以采用补肾壮阳的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心脏功能不良的患者,可以采用具有强心作用的中草药,如黄芪和山萸。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心肾综合征是中医和西医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疾病范畴,中医认为心为阳,肾为阴,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而现代西医认为心脏和肾脏是重要的器官,对人体的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起着重要作用。

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疾病,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1. 中医对心肾综合征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心主神明,肾主精华。

心肾之间相辅相成,是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

心火盛则伤肾水,肾水不足则不能涵养心火。

心肾相倚,形成了中医学说中的心肾同治的理论。

中医将心肾综合征视为心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心肾不和会导致身体功能失调,甚至引起多种疾病。

2. 西医对心肾综合征的认识西医认为心和肾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对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心脏是保持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而肾脏则主要负责排泄废物和调节水盐平衡。

心脏和肾脏之间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密切相连,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心肾综合征在西医看来主要表现为心脏病和肾脏病两个方面的病变,包括心肾联合病变或相互影响导致的各种疾病。

3. 中西医结合对心肾综合征的认识从中西医的角度来看,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3.1 血液循环失调中医认为心脏主持血液循环,肾主水代谢,两者密切相关。

如果心脏功能不良,会影响到肾脏的水代谢功能,导致水液代谢紊乱。

而肾脏的疾病也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异常,影响血液供应和循环。

血液循环失调是心肾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

3.2 神经内分泌失调中西医结合认为心肾之间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调节。

在心肾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神经内分泌失调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肾上腺素的分泌与心脏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而肾脏又是肾上腺素的重要合成器官。

神经内分泌失调可能是心肾综合征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

3.3 免疫炎症反应免疫系统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心脏和肾脏的疾病通常伴随有炎症反应,而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又会直接影响心肾功能。

心肾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的最新进展

心肾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的最新进展
i n g i t s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a n d e a r l y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i s i mp o ta r n t .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I n 2 0 0 8 , R o n c o h a d e x p l i c i t l y p u t f o r w a r d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c rd a i o r e n a l s y n d r o me( C R S )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p a t h o —
【 中图分 类号】 R 5 4 1 . 6
【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 编号1 1 6 7 4 — 4 7 2 1 ( 2 0 1 4 】 1 2 ( b ) - 0 1 9 4 - 0 4
The l a t e s t pr o g r e s s o f p a t ho g e ne s i s a nd d i a g no s i s , t r e a t me n t o f c a r d i o r e na l s y nd r o me
L l L i T AN Hu a - q i n g s T A NG Xi a n g - y u
T h e Ei g h t e e n Wa r d o f De p a r t me n t o f C a r d i o l o g y , L o u d i Ho s p i t a l Af il f i a t e d t o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o u t h Ch i n a , L o u d i 4 1 7 0 0 0 ,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指由于心脏功能障碍导致肾脏损害,或由于肾脏病变引起心脏损害的一种综合征。

它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交叉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综述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一、发病机制1.心脏引起肾脏病变:心脏功能障碍引起肾脏灌注不足,导致肾小球压力降低和肾小管梗阻,使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引起肾脏功能障碍。

此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也可能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促进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肾脏功能损害。

2.肾脏引起心脏病变:肾脏病变可以引起钠潴留、水肿等症状,进而引起心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此外,肾组织中的炎症因子、血管紧张素Ⅱ等也具有心血管影响作用,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不全。

3.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参与: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密切相关,积极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可导致循环容量过度扩张、交感神经系统亢进、RAAS异常激活等,而这些因素又可以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心肾综合征的病情。

二、中西医诊治进展1.西医诊治心肾综合征的西医治疗主要是以解决原发病症为主,包括心力衰竭、高血压等。

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钙通道阻滞剂等。

此外,西医的预防和管理方法还包括:监测循环状态、进行水电解质平衡调节、积极治疗心血管风险因素和预防慢性肾脏疾病等。

中医治疗心肾综合征的核心是调整人体内液代谢,除了重视病因治疗外,通多配合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主要是以清热化痰、利水消肿为主,包括熟地、续断、黄连、黄芩、蟾酥、桑叶等。

三、结论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中西医持续探索治疗研究,强调综合治疗。

西医治疗侧重于解决原发病症,中医注重调整体液内环境,个体化治疗可以为心肾综合征患者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治疗和预后保障。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疾病与肾脏疾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综合性疾病。

在临床上,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治疗上也颇具挑战性。

本文将介绍关于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的中西医进展。

一、发病机制1. 心脏疾病对肾脏的影响心脏疾病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对肾脏产生影响,最常见的是心脏疾病导致心排血量减少,引起肾脏灌注不足,导致肾脏功能受损。

心脏疾病还可导致心源性肾病,即心脏排血不畅导致肾小球静水压升高,加速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产生蛋白尿、水肿等表现。

肾脏疾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心脏产生影响,其中包括高血压、肾脏疾病导致水钠潴留,引起心脏负荷增加等。

肾脏疾病还可导致肾性贫血,引起心脏负荷增加;引起矿质贮留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导致心血管钙化;导致心血管损伤和内皮功能紊乱。

3. 其他机制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还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常激活,炎症因子的释放,血管功能异常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心肾综合征的发生。

二、中西医诊治研究进展1. 西医诊治进展西医对心肾综合征的诊治主要包括针对心脏疾病和肾脏疾病的治疗。

对于心脏疾病,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对于肾脏疾病,包括控制高血压、控制蛋白尿、减少水钠负荷等。

针对心肾综合征特点,研究发现部分利尿剂和ACEI、ARB等药物对心肾综合征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对于心肾综合征的诊治也有一定研究。

中医强调心肾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心脏与肾脏密切相关,强调保护心肾功能。

中医认为心肾同源,心脏疾病会影响肾脏功能,肾脏疾病也会影响心脏功能。

中医在治疗心肾综合征时通常会结合中医药治疗,包括中药调理心脏、肾脏功能,针灸调理心脏、肾脏功能等。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对于心肾综合征的治疗仍存在一定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中西医结合,探索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并针对性的治疗,将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心肾综合征的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疾病与慢性肾脏疾病相互影响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和肾脏是紧密相连的器官,心脏功能障碍会导致心排血量减少,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肾脏血流减少、肾小球灌注减少,从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

2. 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心脏疾病和肾脏疾病都会导致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发生,产生大量炎性因子、细胞因子和自由基,损伤心肾组织,进一步加重心肾脏功能的损害。

3. 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心肾综合征时,由于心脏和肾脏功能的损伤,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

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激素的分泌异常,进一步加重心肾功能的减退。

1. 西医方面,诊断心肾综合征主要依靠心血管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肌标志物等。

治疗上主要针对原发病,如给予干预措施(血栓溶解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等)改善心脏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同时选择利尿剂、ACEI、ARB等药物来改善肾功能。

2. 中医方面,认为心肾是相辅相承的,治疗心肾综合征时注重调整心肾功能平衡。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针灸、艾灸等。

中药疗法方面,研究发现很多中药具有保护心肾功能的作用,如石斛、太子参等可调节心脏和肾脏功能,降低免疫炎症反应,改善心肾损伤。

针灸、艾灸等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血液循环,提高心肾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心肾综合征的治疗应该针对其病因和病理机制,综合应用中西医的诊治手段,个体化治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心肾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管理,包括减少心脏和肾脏疾病的风险因素,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合理饮食,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等。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一种心脏疾病与肾脏疾病相互影响的综合征。

它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病理生理过程。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疾病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引起低灌注状态,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增加机体对尿液的重吸收,导致血容量增加和血液浓缩,从而诱发肾脏损伤。

2. 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和硬化等因素可引起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液凝固紊乱,加重肾脏损伤。

3. 炎症反应:心脏疾病通过激活炎症反应,释放一系列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引起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管细胞损伤和肾小球损伤。

4. 纤维化和肾小管间质损伤:心脏疾病可通过多种途径诱导肾小管细胞和间质纤维化。

纤维化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积聚,肾小管导管损伤,导致肾小管间质水肿和纤维化。

中医在心肾综合征的治疗中注重通过调整整体平衡来改善心肾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麻黄、茯苓、桂枝等,可通过益气养阴、化湿温经的功效改善心肾功能。

西医方面,诊断心肾综合征通常包括身体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肾功能检查。

治疗策略包括控制基础心脏病、降低水肿、改善心功能和肾功能。

常用的药物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肾综合征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

一些研究表明,中药和西药联合治疗心肾综合征可以改善心脏和肾脏功能,并减少不良反应。

一些中药提取物也显示出对心肾综合征具有保护作用的潜力,如黄芪、当归和丹参提取物等。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复杂,诊治也较为复杂。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肾综合征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能够找到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心肾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疾病导致的尿液异常及肾功能损害的病症。

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心脏和肾脏的相互作用,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

本文将简要介绍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心脏和肾脏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作用。

心脏疾病导致心脏排血功能下降,进而引起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的增加。

前负荷的增加导致肾脏毛细血管压力升高,加重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使尿素氮和肌酐等代谢废物排泄减少,从而产生尿液异常,如少尿、无尿等。

后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脏排血量下降,导致体液滞留,加重肾脏的水钠潴留,进一步损害肾功能。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也是心肾综合征发病机制的重要部分。

心脏疾病激活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产生大量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 II 等,使肾脏毛细血管扩张,促进尿液产生,但同时也加重肾脏的水钠潴留。

心脏疾病还导致肾组织缺血缺氧,释放一系列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进而损伤肾小管和肾小球,加重肾功能损害。

中西医在心肾综合征的诊治中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西医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对心肾综合征进行干预。

利尿剂是最常用的药物,可通过增加尿液排泄减轻水钠潴留,并改善心肾循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降低血管紧张素 II 的生成和作用,减轻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

β受体阻滞剂可减轻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改善神经内分泌紊乱。

心肾联合移植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同时纠正心脏功能和肾功能的损害。

中医药治疗心肾综合征主要通过调理气血、平补阴阳的方式以改善心肾功能。

中医药方药可根据病情分为清热利水、利尿解毒、温阳壮脾等方剂,有助于促进尿液排泄,改善水肿等症状。

针灸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在特定穴位施针,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改善心肾互动的紊乱。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心脏和肾脏的相互作用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

中西医在心肾综合征的诊治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寻找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8第18卷 第3期 2016 年 3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3 Mar .,2016心肾综合征的分级、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黄小驰1,刘莹2(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省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6)摘 要:2008年由急性透析质量改善计划小组主办的心肾综合征共识会上明确了心肾综合征的定义及分型,总定义为心、肾功能紊乱的病理状态下,一个器官的急、慢性功能损伤导致另一个器官的急性或慢性功能受损,分别为1型急性心肾综合征,2型慢性心肾综合征,3型急性肾心综合征,4型慢性肾心综合征,5型继发性心肾综合征。

本文阐述了不同类型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及西医、中医的治疗进展。

关键词:心肾综合征;发病机制;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治疗中图分类号:R541.6,R6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3- 0218- 04收稿日期:2015-09-21作者简介:黄小驰(1991-),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疾病。

通讯作者:刘莹(1962-),女,辽宁沈阳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疾病。

Cardiorenal Syndrome Grading and Pathogenesis and Chineseand Western Medidcine Treatment ProgressHUANG Xiaochi 1,LIU Ying 2(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2. Liaoning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Shenyang 110016,Liaoning,China)Abstract:The defination and grading of cardiorenal syndrome were determined in 2008 by the conference hosted by acute dialysis quality improvement plan. It is under the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of heart and kidneys dysfunction,one organ failure leads to acute or chronic dysfunction of another organ. It is can be divided into type 1 acute cardiorenal syndrome,type 2 chronic cardiorenal syndrome,type 3 acute reno-cardiac syndrome,type 4 chronic reno-cardiac syndrome and type 5 secondary cardiorenal syndrome.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ahtogenesis and the treatment progres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Keywords:cardiorenal syndrome;pathogenesis;heart failure;renal insufficiency;treatment心脏功能和肾功能关系密切。

心、肾之间相互的生理作用能够保持人体正常功能、状态的运行,而心肾之中任何一个器官受损可以引起另一个器官的结构功能障碍,因此心、肾互损而致的一类疾病也逐年引起人们的重视。

2008年急性透析质量指导组(ADQI)将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定义为心、肾功能紊乱的病理状态下,一个器官的急、慢性功能损伤导致另一个器官的急性或慢性功能受损[1]。

同时将心肾综合征分为5型,1型为急性心肾综合征:即急性心功能恶化(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ardio-renal syndrome)导致肾脏损害和(或)功能障碍。

2型为慢性心肾综合征:慢性心功能异常(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Chronic cardio-renal syndrome)导致肾脏损害和(或)功能障碍。

3型为急性肾心综合征(Acute reno-cardiac syndrome):急性肾功能恶化(急性肾损伤),导致心脏损害或功能障碍。

4型为慢性肾心综合征(Chronicreno-cardiac syndrome):慢性肾脏病导致心脏损害、疾病和(或)功能障碍。

5型为继发性心肾综合征(Secondary cardio-renal syndromes):系统性疾病导致同时发生心肾损害和(或)功能障碍。

1 心肾综合征的分型及机制1.1 1型CRS-急性心肾综合征1型CRS 一般认为左室收缩功能的减低,血流动力学紊乱,心排血量和动脉灌注量下降,导致肾静脉压力增加,腹内压升高,引起肾功能恶化,当肾脏灌注不足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该系统主要由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及相关活性物质组成,肾素主要由肾小球旁器分泌,肾小动脉灌注压降低,刺激肾小球旁器分泌肾素,肾素裂解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Ⅰ,继而被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分解成血管紧张素Ⅱ,其具有强烈的血管平滑肌收缩作用,升高外周血管阻力[2];还可通过刺激醛固酮分泌,内皮素水平和氧化应激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3.07818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水平增高,导致肾脏缺血加重和肺淤血,形成恶性循环。

而中心静脉压和腹内压升高、贫血、电解质紊乱和体细胞信号转导的改变亦可以导致肾脏损伤。

1.2 2型CRS-慢性心肾综合征2型CRS是指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或慢性心衰反复发作导致的慢性肾功能损伤。

慢性心衰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其特点是存在轻、中度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其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肾静脉压的逐渐增加,RAAS系统的激活(一氧化氮/活性氧NO/ROS失衡)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化,以及慢性炎症状态。

NO/ROS失衡还可增强交感神经活性,破坏肾小管,减少NO合成导致肾血管收缩,进一步激活 RAAS[3];心衰患者肾脏血流减少可引起压力感受器介导的肾交感神经激活,肾上腺素能激素释放增加。

慢性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被激活增强收缩以维持正常的心脏输出,过度激活可见心肌肥厚、心肌细胞凋亡、局灶性心肌硬化[4],β肾上腺素受体敏感性下调而致心律稳定性降低等。

心衰和肾衰时均存在全身的持续慢性微炎症状态。

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血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

炎症与RAAS激活及氧化应激有关,RAAS 的活化亦可促进炎症因子分泌。

炎症可加重心衰,炎症细胞因子刺激肾素分泌,参与全身应激反应。

1.3 3型CRS-急性肾心综合征3型CRS是急性肾损伤导致的心脏受损或功能障碍,常见为急性左心衰、心肌梗死、心包炎、心律失常等。

但肾损伤和心功能不全之间相互作用的病理生理机制仍未完全明确。

实验数据表明可能与免疫系统激活、炎症介质释放、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有关。

此外,急性肾损伤而致的严重的机体紊乱,如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可能会损害心脏功能。

在缺氧复氧条件下,早期免疫细胞浸润能激活肾间质细胞外的树突状细胞、白介素干扰素的双激活、IL-23/IL-17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而诱发心肌损伤[5]。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特别是CD4+ T细胞和B细胞会造成肾脏IRI缺血再灌注损伤[6]。

在急性肾损伤时,中性粒细胞浸润心肌细胞也是心肌细胞凋亡的一个因素[7]。

1.4 4型CRS-慢性肾心综合征4型CRS:慢性肾脏病可造成心功能减退、左心室肥厚、舒张功能减退等不良心血管事件。

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是心肌疾病,包括向心性左室肥厚和远心性左室肥厚;二是动脉血管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硬化,这两类均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等。

慢性肾脏病合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了左心室的压力和容量负荷,导致左心室压力负荷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和主动脉僵硬,引起容量负荷过度的因素主要有细胞外液容量增加、贫血和动静脉瘘。

1.5 5型CRS-继发性心肾综合征5型CRS:继发因素包括:急性败血症、糖尿病、淀粉样变、红斑狼疮等,导致急性或慢性全身性疾病所致的心肾功能不全。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严重的急性败血症,同时影响肾脏和心脏功能,诱发急性肾损伤和心功能受损。

2 心肾综合征的西医治疗心肾同治为治疗的基本原则,目前针对CRS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更应重视早期的预防及控制危险因素。

而治疗上要保护心肌及肾脏的灌注,使循环血容量在一个合适范围。

主要治疗包括:利尿药、血管扩张药、ACEI 和ARB、血液净化、重组脑钠肽、EPO等治疗。

利尿剂为治疗心衰的常用药,心室充盈压力降低使心输出量降低,降低心脏前负荷,从而改善心功能,而血容量减少加重组织灌注量不足,进而加重肾损害。

当肾小球滤过率<30 mL/min时,噻嗪类利尿剂几乎无效,醛固酮拮抗剂对心脏病有益并能降低CKD患者的蛋白尿。

缓慢静点适量利尿剂(如泵控)可以减轻利尿药抵抗的程度和肾功能的损伤[8];而大剂量使用利尿剂,可引起血容量不足,增加心力衰竭、肾衰竭患者的死亡率[9]。

扩张药物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心脏后负荷,降低心肌氧耗,提高心排血量。

ACEI和ARB类药物能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对于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35%的无症状患者以及心肌梗死后射血分数在40%或以下患者应给予此类药物预防心力衰竭,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缬沙坦或贝那普利联合他汀类药物能有效地缓解早期CRS 症状,其机制可能为缬沙坦或贝那普利可以协同与他汀类药物有效阻止RAAS激活,提高了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有效地保护心肺肾脏和血管,延缓CRS的进展[10]。

因此除外严重肾血管疾病、急性肾功能障碍、肾移植患者、高钾血症等及其他禁忌证者,均应规律服用ACEI 或 ARB 类药物。

应用药物治疗无明显改善者可进行血液净化治疗,血液净化可有效去除体内多余的等渗液体、代谢废物,纠正电解质紊乱,消除水钠潴留,改善利尿剂抵抗,减少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心室前负荷,而改善心功能及肾功能的恶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