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脉阐宗
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

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青羊宫传钞本金盖山人闵一得订正添油接命章第一尹真人曰:原人生受气之初,在胞胎内,随母呼吸,受气而成。
此缕与母相连;渐推渐开,中空如管,气通往来,前通于脐,后通于肾,上通夹脊,由明堂至山根而生双窍,由双窍下至准头而成鼻之两孔,是以名日鼻祖。
斯时我之气通母之气,母之气通天地之气,天地之气通太虚之气,窍窍相通,无有阂隔。
及乎数足,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外囗内力]地一声,一点元阳,落于脐轮之后,号曰天心,虚灵一点是也。
自此后天用事,虽有呼吸往来,不得与元始祖气相通。
人生自幼至老,断未有一息注于其中;尘生尘灭、万死万生,皆为寻不着旧路耳!所以太上立法,教人修炼,由其能夺先天之正气,所以能夺者,由其有两孔之呼吸也。
所呼者,自己之元气,从中而出;所吸者,天地之正气,从外而入。
人若使根源牢固,呼吸之间亦可夺天地之正气,而寿命绵长;若根源不固,所吸天地之正气,恒随呼吸而出,元气不为己有,反为天地所得,亦只为不得其门而入耳。
盖常人呼吸,皆从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不能与祖气相通,所谓众人之息以喉也。
若至人呼吸,直贯明堂而上(此惟息息自先天,故能息息由黄道)。
盖切切然以意守夹脊双关(其间即黄中、即神室,又名黄堂。
位在关前心后,非后天呼吸所得经也),自然通于天心一窍,得与元始祖气相连,如磁吸铁而同类相亲,即庄子所谓真人之息以踵也。
踵者深也,即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之义。
既潜深渊,则我命在我,而不复为大冶所陶矣!此窍初凝,即生两肾,次而生心,其肾如藕,其心如莲,其梗中空外直、柱地撑天。
心肾相去八寸四分,中余一寸二分,谓之腔子里,乃心肾往来之路、水火既济之乡(是皆胎始结时,气与母一,所成之一缕,乃先天真气结成,渐推渐开而然也。
原其得结之由,由于未孩不有思虑,故气不杂而纯,初无朕兆得见,继因往来。
久久乃现,然属有形而无质也。
既而未孩而孩、始有脐带得凭以通,而尚无心,故得与同呼吸。
及既出胎,[外囗内力]地一声,气落下极,则已自成一物,故惟自行呼吸。
道窍谈

道窍谈长乙山人李涵虚著皖江陈撄宁校订[说明]一、本书作者姓李,名西月,字涵虚,又字团阳。
乃四川省乐山人,于清咸丰丙辰岁成道。
二、吾国仙道,旧有南北两派。
南派始于浙江天台之张紫阳,北派始于陕西终南之王重阳。
至明嘉靖时,陆潜虚著《方壶外史》,大阐玄风,世称为东派,而本书作者李涵虚,则群目之为西派.西派传代有九字:西道通,大江东,海天空。
三、张紫阳得丹道于成都异人 , 但未言为谁氏。
同时有王冲熙者,遇刘海蟾传金丹口诀。
冲熙尝谓,举世道人无能达此者,独张平叔知之。
于是陆彦孚遂据此语而断为紫阳亦得海蟾之传。
考海蟾乃正阳真人钟离云房之弟子,与吕祖同门。
王重阳文集中亦称“正阳的祖,纯阳师父,海蟾师叔。
”由此可知,南北两派盖同出一源。
又明之陆潜虚,自云见吕祖于北海草堂,亲闻道妙。
清之李涵虚,亦曾在峨眉山遇吕祖于禅院,密付本音。
是则南北东西四派,皆可认为吕祖所传也。
四、北派功夫,重在清静。
而七真之刘祖则以在妓院修炼著名,未闻如长春真人之枯坐也。
南派口诀,重在阴阳。
而五祖白玉蟾则自幼出家,终身云水,未闻如道光禅师之还俗也。
同一讲道文章,陆作则精醇,而李作则复杂。
同一人元丹法,陆说则简易,而李说则繁难。
由此可知,道本同,而法或许有巧拙之殊。
法虽同,而诀未必无简繁之异,是在学者会而通之,勿自限耳。
五、张紫阳乃宋神宗熙宁间得道,时在民国纪元以前约八百三十余年。
王重阳乃金世宗大定间得道,时在民国纪元以前约七百四十余年。
陆潜虚乃明穆宗隆庆间得道,时在民国纪元以前约三百四十余年。
李涵虚乃清朝咸丰间得道,时在民国纪元年前约六十余年。
六、李涵虚著作有《太上十三经注解》、《无根树道情注解》并编订之《三丰全集》,俱早已风行一世。
唯《道窍谈》、《三车秘旨》、《圆峤内篇》三种,未曾刊版行世,而《圆峤内篇》之钞本亦未得见。
今特先出《道窍谈》并《三车秘旨》二书以慰好道诸君之渴望。
七、本书乃福建毛君复初家藏抄本,由福建连城邓君雨苍亲携至沪,嘱宁代为校勘,出版流通。
道教内丹学视野下的“奇经八脉”初探

道教内丹学视野下的“奇经八脉”初探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道教内丹学对传统中医脉学的影响尤其值得研究。
内丹炼养以人体为鼎炉,人体中的经络系统是精气循环烹炼的路径。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脉学是针灸、内丹修炼的理论基础,所以许多道教内丹家都重视脉理研究,在内炼实践中对经络学说有许多发微和创获。
其中北宋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所著脉学专著《八脉经》影响较大。
该书对奇经八脉的分布、循行路径提出了新见解,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一书中曾引述并给予高度评价。
在道教内丹学中,奇经八脉蕴涵着使人体体质变弱为强和延年益寿的秘密,在内丹修炼实践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中任、督二脉因为是真气逆转升降的通道而得到特别关注。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内丹家对奇经八脉的独特认识一直局限在少数人之间密行口口相授。
唐代以后的丹经著述中对奇经八脉的运用,渐次有了相关的论述,至明清时期,才出现了比较完整的关键性的理论说明文献。
究其原因,就在于清代内丹家张若虚《丹经指南》就所谓秘窍难得的问题所指出的,阴跷之穴隐藏着使人体的肾阳由弱转强的秘密。
历代内丹家对此秘守若宝,并且以为如果轻易泄漏这一秘密,就会招徕天谴。
因为内丹大道本来是用来帮助世人延年益寿,如果授受不当反而会成为不肖之徒惑乱行淫的手段,贻害于世。
所以,古往今来,此道的传授都要小心谨慎地选择传人。
明清以来,医家吸收了丹经中关于奇经八脉的理论观点,极其重视奇经八脉在临床中的指导作用,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就是一个成功运用的典范。
现代中医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奇经八脉的广泛运用是多层次的,除针灸学外,奇经八脉一直被视为诊治内、妇科病的理论基础。
同样,在现代丹道养生和道教医学的研究中,对奇经八脉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具体表现为,近二十多年来的许多相关丹道研究和养生著述,都对奇经八脉及其运用作了具体的阐述。
如李少波医师的《真气运行法》就专论通任、督二脉而疗疾养生;王庆余、旷文楠先生在《道医窥秘》中介绍了任、督二脉在点穴按摩疗法中的指导作用;王卜雄、周世荣先生在《中国气功学术发展史》中,论述了历代经络导引术的发展及以任、督二脉为中心的经络导引法的具体运用;梅自强先生在《颠倒之术》中,也介绍了三关九窍,任、督二脉在修真中的具体用法,等等。
仙道漫谈

仙道漫谈目录例言代序第一章仙之等级第二章丹法三元第三章内丹外丹第四章玉液金液第五章内药外药第六章玄关集述第七章精气神说第八章阴阳大旨第九章火符概论第十章行功心镜一、天仙总持:虚、寂、恒、诚二、神人法言三、五忘仙诀卷尾语例言代序张义尚⑴本书所述,完全以道家修养身心,调神炼气之平实言论为主旨。
⑵道家书多伪造,如《道藏》中所称某帝君真人等,十有九皆不可信,故本书所辑,完全以南、北、东、西四派之真有实践功夫者著述为限。
⑶本书各条,皆先举作者或其著述之名,然后附录正论,如"潜虚翁云"、"《金仙证论》云"等,外此凡未举作者或著述之处,则皆义尚个人之议论与纂述。
⑷本书所辑各条,其前后排列,或由浅及深,或相互联属,即有一定之次序,并非随意安置。
⑸世界上之宗教,皆是第一推尊教主,附会神奇,第二则祈祷默契,寄托身后。
唯道家真传,以"与天争衡"为宗旨,以"盗、夺、攒、会"(《入药镜》之盗天机、夺造化、攒五行、会八卦)为功夫。
虽于教主亦有神话传说,然着重自身得法锻炼,并且所有一切证验,皆讲眼前即身兑现,从不消极寄望未来。
故吾师常谓道家不属宗教,更不是迷信,而是人类生命科学之研究与实行者,诚然也。
⑹道家功夫至高至深境域,有入定出神、五眼六通、形神俱妙等说法,似乎超出一般常识范围,而易被误会,认为妄诞离奇、迷信不经之谈。
鄙意姑无问其妄与不妄,好在古哲指出由浅入深,步步皆有踏实地功夫可循,能否如说达到,自是另一问题。
然在吾人未有确切证据能判断其为完全虚妄无稽时,无妨姑妄听之,以留待有志者之实践自证。
因既有修证之途径与办法可资研练,此与纯粹宗教家之主观唯心论,固有极大之区别。
吾人修身养性,当只问功夫,不计效验,得不足荣,失不足忧,古哲云"道在屎橛","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担柴",平常平常,如是如是。
⑺修养功夫,身心虽曰两途,心气实为不二,故道家南宗,修命而性自具;道家北派,修性而命亦延。
玄关是什么

二十二、玄关体用丹法三秘:玄关、药物与火候也。
玄关者,丹基也。
当于四大不着处、五行不到处求之,则得其旨矣。
此之一窍,有体有用,有内有外。
兹约外玄关而言,○者,体也;一者,用也。
两相和合,则玄关成立矣,○丨如此之象也。
陈虚白《规中指南》作如此之象也,其意一也。
柯葆真山人曰:“玄关本无,待神气交而后有,”此语甚妙。
盖神气交,方入玄关矣。
予更作一图,以补虚白之旨:◎如此之象也。
者,吕字也,妙窍同玄也。
◎者,回字也,妙窍和融也。
即体即用,即内即外,即色即法,即主即宾,打成一片之象也。
吁!可谓玄矣。
二十三、玄关点睛李清庵《中和集》云:“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要之机关也。
非印堂、非囟门、非肚脐、非膀胱、非两肾、非肾前脐后、非两肾中间。
上至顶门,下至脚跟,四大一身,才著一处,便不是也。
亦不可离了此身,向外寻之。
所以圣人只一中字示人,只此中字便是也。
我设一喻,令尔易知。
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样趋跄,非傀儡能动,是丝线牵动。
虽是线上关棙,却是弄傀儡底人牵动。
咦!还识这个弄傀儡底人么?休更疑惑,我直说与汝等:傀儡比此一身,丝线比玄关,弄傀儡底人比主人公。
一身手足举动,非手足动,是玄关使动。
虽是玄关动,却是主人公使教玄关动。
若认得这个动底关棙,又奚患不成仙乎?”释曰:傀儡即比我等色身。
则抽傀儡之线棙,实即口鼻外呼吸阖辟之机。
然却不可着于形体,亦不可完全离开形体。
乃先天而生,后天而接,鼻孔外径寸之地,呼吸出入起动之处是也。
主人公,即孙外公(谐音身外功),○象,身外虚空一着也。
清庵又曰:“今人多指脐轮,或指印堂,或指两肾中间,或指肾前脐后,以上皆是旁门。
丹书云:玄关一窍,不在四维上下,不在内外偏傍,亦不在当中,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
”释曰:鼻外虚空之径寸之地,岂非四大五行不着处乎?此中有阖辟之机关,岂非玄牝之门乎?故知玄关者,虚无一窍也。
先天而生,后天而接,顺用之则凡,逆用之则圣。
死户生门,宗此一窍。
玄宗最初凝神调息,即在此窍也。
道教的神仙体系及神仙级别

道教的神仙体系及神仙级别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道教的神仙体系(原创)2008-07-22 10:51:17|?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道教的神仙体系(原创)闲来无事喜欢看看神话,颇感道教神仙体系杂乱,职责不清,就算是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以及后来的《神仙谱系》也不清楚,因而试着理顺一番,作为茶余饭后之笑谈,苦于可参考的材料少之又少,不知道这样的仙事安排如果不妥当,是不是会给天庭带来混乱,如果引起某些仙灵不满,只能算其修为不足,先打下天庭了,哈哈。
一、道教中地位最尊的仙灵1、玄玄上人——道教的祖爷爷辈玄玄上人——道教第一仙,即封神演义中的鸿钧老祖。
据说是在天表之外居住,动是流动金光,静是浩淼之气。
此仙乃道教中的祖爷爷辈分。
暂时把他算做一个企业集团的董事局主席吧。
2、三清——道教的爷爷辈懂得一点神话知识的人都会知道,三清为玉清原始天尊、上清太上玉晨大道君、太清太上老君。
此三仙皆为大罗金仙,居住之处为天的最高处,而以原始为最尊。
原始天尊即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天尊,原始真王,原始天王,他应该是无极真王,一把手,主持工作。
在封神演义中把他的地位有所降低,这是一种误区。
估计原始的地位相当于一个企业集团中的董事长。
太上玉晨大道君在道教中总领仙籍,某种意义上讲在仙界是相当于负责管人事的,他也是古今自学成材的第一人。
各种仙术据说都是他研究发明出来。
这是一个企业集团中的副董事长。
太上老君,即西游记中的老君,也是周代的老子,仙界中负责管业务,抓培训工作,最大的工作任务是培训生灵成仙、撰写论文、炼丹。
这也是一个企业集团中的副董事长。
3、五方五老——比照道教的爷爷辈东方——扶桑大帝东王公,五行属木,据说居住在大五岳中的方诸山。
西方——西王母,五行属金,据说居住在大五岳中的昆仑山。
南方——赤精大帝即赤精子,五行属火,但非封神演义中的赤精子,居住在大五岳中的长离山。
正统道脉《仙学真诠》序

正统道脉《仙学真诠》序正统道脉《仙学真诠》一正统道脉《仙学真诠》邗上元同子当代仙学大家萧天石对这一书的评价极高,这里摘抄如下:一、《仙学真诠》一书,为丹经之最简要精微,而又条理粲然,使人易入易悟易修者。
其所言无一莫非最上一乘之修真大道。
一般言丹道者之通病,非失之于乖谬空疏, 即失之于玄幽渺冥;非落入于诡谲怪异,即落入于旁门小术。
斯编则绝无此病,本末兼赅,体用咸宜;贤者可识其深,不贤者可识其浅;无论上智愚,循之以修,既可以之守约入道,亦可以之养生尽年,并可以之立超圣域,故元同子称为丹经之最。
非具人天眼目者,曷能语此!二、神仙之学,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阳派最大。
本书则兼二派之长,取精撷华,删繁去芜,全从上乘大道与上乘功夫切要指点。
且尽扫铅汞龙虎之假借,直指心源,徹明性地,字字金言,无半句浮词泛语。
简而能博,要而能详,万卷丹经,其修为精妙处,尽备于斯矣。
…………六、本书著者,于最后并举出修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关功夫,自有为入无为者为渐法,迳修无为而自有为者为顿法。
亦即是说:先修下二关以达上一关者为渐法,只修上一关以兼下二关者为顿法;故迳修炼神还虚功夫,即可直透三关,顿超仙域,欛柄在手,命由我造。
此为简易直捷之道诀,言前人之所未及言者。
修真之士,如能善体斯言,并贯通全书要旨,而为会心之涵泳,切身做下去,自能体得此中三昧,无须再寻名师讨口诀也。
…………《仙学真诠》引神仙之说,养生者所必用也,然其道有二。
《文始经》曰:能见精神而久生,能忘精神而超生。
盖忘精神者,虚极静笃,而精自然化炁,炁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此虚无大道之学也。
见精神者,虚静以为本,火符以为用,炼精成炁,炼炁成神,炼神还虚;此以神驭炁之术也。
学虚无大道者,虽不著于精炁,然与道合真,神形俱妙,有无隐显,变化莫测,其寿无量,是了性而自了命者也。
举上而兼下也,以神驭炁,则著于精炁矣,然保毓元和,运行不息,冲和之至,熏蒸融液,亦能使形合于神,长生不死。
清微仙宗百字辈谱

遇缘蓬莱会 山人智慧兴 续传奥妙理 支演万古风
二、
思道景守以自清 德振绍顺继敏宗 志启弘宸拱先智
慧显祝延永成功 合荣圣教证玄琮 义理开明万法通
至静常存真一处 虚心怡朗性圆融
三、
思道文德时自奇 守真存正继雍熙
从演妙法承宗惠 百世调理嗣汉技
四、
思道文德时自奇 守真存正继雍熙
清微派传承久远,派别不是很清楚,很多道教门派都自称清微派,以下列出清微各派字辈,谨供参看。
一、
守德崇用福 一清季祖真 永高常正静 圆通宗本恒
金鼎结大丹 长生造化中 与天同无极 法嗣继犹龙
赤明阳和日 太焕碧玉宫 华夏兆臻弼 彦度紫垣东
云衢听仙韵 芝裔实蔚丛 千代归黄道 诚维求元动
玉兴智慧延广衍 培祝隆新锡佑之
五
思道大应久悟 日仕普济真元
玄良宜崇文智 明镜广报宏思
六、龙虎山正乙门下天师清微派:
冲汉通玄蕴 高宏鼎大罗 仙源愈兴振 福海启洪波
天师张虚静真人,系江西龙虎山信州人。留传天师,宣统元年仲春,重续二十字。
பைடு நூலக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仙脉阐宗繄自剑之肇基也哉于元始天尊,本乎先天一气之意,则乎木性之曲直,火功之锻炼,土性之浑厚,金质之刚柔,水德之清决,因以象形制器,会意剑法,而剑甫成,以为形。
彼时分九宫九式,九九共络而成,八十一式而已。
嗣传于盘古氏,以降之伏牛氏,遂分门别式,立意传真,亦宗三一一三之旨,剑仪殆备。
后又传之唐李靖、李谪仙等。
当太宗之时,剑术大兴。
善斯技者,精而且备。
自唐以后,越宋元二代之久,虽精于外功者不少,能行内功者几希。
历于明初元末间,有毕坤者,字云龙,于韶龄之年,得异授于伏牛氏,因以遁于川之南山水莲洞。
昼则采薪以自食其力,夕便内外兼修。
如此者百余载,而神坠形爽,周游宇中。
又阅百余载,始缘遇得以融神超脱。
由明溯至于今,数百载以来,克以剑术成道,神化之功曾未闻见也。
由斯观之,剑虽微技,其旨趣亦浩渺焉。
是传脉之要诀。
内篇为首。
即由人仙而地仙而天仙之阶梯,可不言而喻也。
今则毕氏复不敢秘其渡迷之宝筏,济世全形之梁舆,更授之于大清北直顺天府,奉先郡邑,西南周口里之仙宗派者,其意将欲继绝学,开后觉于将来也。
特此谨识。
清真玉妙通玄真人心坛敬撰聚云山主许地云敬书阐释:此《仙脉阐宗》非毕云龙所撰。
好似聚云山主许地云所书之。
非许所写,是许之先前之人所作,而著此文之人,已是清代人矣!故此,知道《仙脉阐宗》一文之内,多有不实之处,又多有揭密之言。
之所以如此说,因其不脱那时之人著言立说的托古、托神等俗套。
以便增加其神秘性。
从《仙脉阐宗》一文与《浑元剑经》中的序文、内篇、外篇诸文中的潜词用字,也可以分辨得清楚。
为何此名《仙脉阐宗》。
原来在中国古代的修身诸流派之中,有“修仙了道”一派,即“修真”派。
即修真体道、修真入道、修真合道,以此为宗旨的修行之人,由古及今,是为仙宗一脉。
而此一脉传承之人,又多习剑术、剑道,以内修、外修、内外统一,将练、体、用之精髓合一为“道”之体现,故论“剑道”亦成为此“仙宗一脉”的内容了。
此《仙脉阐宗》即为阐明此意而立的题目。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逐段阐释中,会看得更为明白。
【原文】繄自剑之肇基也哉于元始天尊,本乎先天一气之意,则乎木性之曲直,火功之锻炼,土性之浑厚,金质之刚柔,水德之清决,因以象形制器,会意剑法,而剑再成,以为形。
阐释:此段直述:造剑和剑术、剑道的起因。
元始天尊:即是造剑器,创剑术、剑道的先人们。
元始者,初也。
天尊者,大也,大道也。
那些先人们根据天道的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即“木性之曲直,火功之锻炼,土性之浑厚,金质之刚柔,水德之清决”。
按法而造出了剑这一攻防器具。
有了剑这一攻防器械,按其特点,又根据五行之道理,创编了剑术、剑道的练、体、用等一系列功法内容,这从《九要论·五要》论中:今夫捶以言势,势以气言。
人得五脏以形成,即由五形而生气,五脏实为生性之源,生气之本,五脏名为心、肝、脾、肺、肾是也。
心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为土,而有敦厚之势;肺为金,而有从革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
此乃五脏之意,而必准于气者,以其各有所配合焉。
此所以论拳事者,要不能离乎斯也。
······至于生克制化,虽有别论,而究其要领自有统会,五行百体,总为一元;三心四体,合为一气。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手战之道皆“本乎先天一气之意”的宗旨是相同的。
“元始为尊”是一致的。
此乃“有从无处生”之说法。
实际上剑器和运用剑器的剑术、剑道的出现,皆源于争斗的实践。
剑器的元始雏形,源于棍棒之器械的改造、进化、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剑术、剑道,是随剑器的出现,先人们在实践争斗中的不断认识总结,而按剑器的攻防特点,逐渐成为系统有效的成规方法,又上升到理论的认识,又以理论指导攻防实践。
攻防实践验证理论。
以实践、理论;理论、实践。
历代先人们不断地在这样循环往复中而形成了剑术、剑道的系统的、完整的定形模式而已。
而传至于今天,可以说,一切传统手战之道的内容,都是历代先人们的智慧的结晶。
其中蕴含着历代先人们血的教训,血的凝聚及智慧的结晶。
故光彩照人,而辉煌于世。
【原文】彼时分九宫九式,九九共络而成,八十一式而已。
嗣传于盘古氏,以降之伏牛氏,遂分门别式,立意传真,亦宗三一一三之旨,剑仪殆备。
后又传之唐李靖、李谪仙等。
当太宗之时,剑术大兴。
善斯技者,精而且备。
自唐以后,越宋元二代之久,虽精于外功者不少,能行内功者几希阐释:九宫九式,共计八十一式之说,乃尊夏朝《连山易》之说法而论。
又依《易》之“洛书”九宫说而立。
此是较早的说法,因有传统手战之道的“一手拆八手、八手破一招”的练、用之拆手破招法,可为之证明。
以后又有遵商朝《归藏易》的八八六十四式之变的说法,其意相同。
皆遵求全而不滥也之意思。
文中“剑之肇基也哉于元始天尊。
······嗣传于盘古氏,以降之伏牛氏”的这段论述之说法,似有不实之处。
这样说,元始天尊、盘古氏、伏牛氏,就成为三个人了。
实际上,元始天尊乃是先天一气、盘古氏是指天地阴阳剖判之事情的,而元始天尊、盘古氏是人格化了的说法,并非指某人。
而伏牛氏,实际上是指写《道德经》的老子。
老子骑青牛西行,途中经函谷关,关令尹喜索求其著说,老子无奈,著《道德经》五千言,送给尹喜,算作出关的“关节费”,这样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而不知其所终。
有尹喜的索求,才有了《道德经》五千言流传于世。
关令尹喜,乃有识见之人。
道家仙宗一派皆称老子为鼻祖,因于此也。
其上述说法,旨在说明,剑术传到伏牛氏遂分门别式,立意传“真”这句话。
因为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样的万事万物的顺生模式。
此又可以说,道生天一、天一生地二,天地之二又生人三,有了天、地、人之三才,演化了我们现在这样地球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存的万事万物。
这就是三生万物的道理。
其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逆修之法则。
即修真得道、体道的基本法则之确立。
故此文才说:“降到了伏牛氏,遂分门别式,立意传真,亦宗三一一三之旨”。
而“三一一三之旨”正是前面老子所言的“顺生、逆修”之基本法则。
剑仪殆备:说明到了伏牛氏,剑、剑术、剑道,分门别式,立意传真,宗三一一三之旨,几乎达到了完备的程度。
即剑器的制造,剑术的攻防招法之全面,剑道的修真之体、用,及剑术、剑道之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的升华的理论总结,几乎达到了框架结构完美无缺的齐备之程度了。
这一点可以从出土的当时之剑器,和《越女论剑道》一文之精辟的论述,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关于仙宗一脉,后又传到了唐代李靖、李白。
李白号称诗仙,少年曾习剑,自然成为仙班人物了。
当到唐太宗贞观盛世之时,剑术、剑道大兴。
简略介绍如下: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写道: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耀如羿射九日落,娇如群帝参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剑影声光,似闻如见,精湛的技艺,惊心动魄的气氛,如呈眼前,难怪书法家张旭看了“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成为一代书法大家了呢!真乃善假借而通神之上悟者。
裴旻为唐时之将领,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之三绝。
裴旻与幽州督孙佺北伐,为奚所围。
旻舞刀于马上,矢四集,皆迎刃而断。
奚大惊而走去。
裴旻常以刀于战场,而又善舞剑。
唐李冗《独异志》云:裴旻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直入鞘中,)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怵。
这反映了裴旻剑舞艺术的高超及唐时剑舞所达境界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唐时人们以“学诗书,能击剑”视为一个青少年时的主要修为之课程,故著此文之人说:“当太宗之时,剑术大兴。
善斯技者,精而且备”矣。
是有其可信之事实的。
由于时代的变迁,自唐代以后,历宋元二代之久,剑道衰落。
是因手搏之道的兴盛,即徒手搏击术的兴盛。
虽有精于剑术者,亦是精于外功者不少,能于剑术中“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而利”的行内功者几乎稀少了。
这里提出了“内功、外功”的分别之说法。
看来,手战之道所谓仙脉一宗,皆注重内功修为。
这一点应当引起现在习拳者的高度注意。
一、内功者何?二、修法内容者何?此乃《浑元剑经》中所阐述的精髓之处。
但此段所论:“内功不通,纯外功之精,不为手战之道的真传一脉”。
这一观点表述是相当明确的。
注意以后经中的“此乃性命双修之旨意也”一句之说法,便知此论之精义了。
【原文】历于明初元末间,有毕坤者,字云龙,于韶龄之年,得异授于伏牛氏,因以遁于川之南山水莲洞。
昼则采薪以自食其力,夕便内外兼修。
如此者百余载,而神坠形爽,周游宇中。
又阅百余载,始缘遇得以融神超脱。
阐释:此段说明明初元末时期,有一青少年,名毕坤,字云龙的人,得异人传授了“浑元剑经”。
因得此传授,遁于川之南山水莲洞,昼采薪,夕修炼。
这都可能是事实。
但如此百余年,后又阅历了百余年,此人当二百岁有余了,始得遇融神以超脱。
此言就有不实之处了。
得异授于伏牛氏:此句可以理解为,得异人传授了伏牛氏仙脉一宗之剑法。
这还说得通。
如果是“得伏牛氏所异授”,则属荒唐之言了。
根本是不可能的,故此为不实之处。
为什么在此段话语中将毕坤先生的寿命,说得如此之长寿呢?问题在本文的最后一段言语中方露端倪,到时再解之。
【原文】由明溯至于今,数百载以来,克以剑术成道,神化之功曾未闻见也。
由斯观之,剑虽微技,其旨趣亦浩渺焉。
是传脉之要诀。
内篇为首。
即由人仙而地仙而天仙之阶梯,可不言而喻也。
阐释:上段说毕云龙先生的剑道已达神化之功夫艺境了,并说其活了二百多岁,表示浑元剑法的功夫艺境至高无上。
故在此段说出:由明至于大清朝,数百载以来,能够胜己之私,惟道适从的修炼剑术以成道,达到出神入化之功夫艺境者,未曾闻说,也未曾见到过。
看来只有毕云龙先生的浑元剑法,才能修炼到神化之功夫的艺境了。
由此观之,剑术虽微末小技,然其秉承的宗旨和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之升华的内容趣味,亦浩渺而不容易体认得到,是外行人又不可能知道的。
而首要的是一脉真传之要诀,更重要的是内功篇的内容。
不得真传,不知修炼之方法。
也就更不知道由人仙而地仙而天仙之进功升华之阶梯了。
一是内功、一是练功升华之阶梯,不得真传,自然不知,此乃不言而喻的事实。
而文中“人仙、地仙、天仙、”乃功夫艺境之品级。
此乃由仙学一脉的“鬼仙、地仙、人仙、神仙、天仙”五个修炼品级中脱化而来的。
并无神秘的色彩。
就象我们今天的教师、讲师、助教、教授的品级一样。
只不过是修炼功夫的水平、境界、功能、艺境的等级而已。
并无神秘不解之处。
【原文】今则毕氏复不敢秘其渡迷之宝筏,济世全形之梁舆,更授之于大清北直顺天府,奉先郡邑,西南周口里之仙宗派者,其意将欲继绝学,开后觉于将来也。
特此谨识。
阐释:“今”,乃指大清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