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做个好产品经理到底有多难?
怎么做产品测试

怎么做产品测试产品研发出来之后,产品经理要参与到测试当中,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是明白的。
但要在什么时候开始参与测试,以什么样的角度去测呢?毕竟产品经理不是专业的测试人员。
产品测试一般都是围绕需求为主的产品需求设计说明书PRD文档来展开测试的,测试人员针对每个功能点编写测试用例,去验证功能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这种方式在正常的开发上线进度下都不会有问题,相反是一种很好的验证功能需求实现结果的方式。
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已经深入人心,产品主体题功能要能满足用户的某种诉求或者解决用户的某个痛点,也有说成是以用户痛点为中心的产品设计。
基于此,产品开发完成后,要首先保证产品在用户使用的场景下没有问题,也就是说优先保证用户使用产品的整个流程当中不会出现问题。
产品经理参与测试验证的时机一般来说,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会有开发环境、测试环境、预发布环境、正式环境四套,也可能有些规模不大的项目没有预发布环境,那也至少有三套环境。
把产品功能丢到正式环境上去测试是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采用的,因为可能有些功能只能在线上验证。
开发环境主要是开发人员进行自测和Code Review用的,在开发完成之后,需要有一轮自测,以降低代码风险和功能缺陷,减少后续测试验证和改BUG的时间。
自测的过程当中,功能实现部分需要与产品需求相结合,以实现第一轮的功能验证,一旦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如果产品经理每天都在跟进研发进度的话,在开发人员自测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参与进去。
不一定要去操作,因为开发环境的配置一般比较麻烦,可以在旁边看实现的效果是否符合预期,如果这时候就能发现问题,就可以避免到了测试环节发现问题而来不及改的情况。
测试环境主要是测试人员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用的,基于测试用例,对产品功能的实现结果进行验证。
测试用例思考的角度会比较全面,很多场景都是用穷举的方式排列出来的,所以经常能看到测试出来一些之前没想到的规则、逻辑漏洞。
在测试环节,产品经理是需要深度参与的。
周鸿祎励志演讲稿

周鸿祎励志演讲稿周鸿祎励志演讲稿我不知道大家想听什么,比如说有两大部分可以讲,高大上的我们讲转型互联网。
今天的主题是产品创新,我就讲讲微观的。
我在我们的行业里,战略比不上两位马总,我从骨子里本质上还是一个产品经理,可以分享一些做产品的心得。
最近互联网有一个很不好的风气,猫三狗四开始装教主,说我是如何成功的。
我经常讲成功是偶然,失败是必然。
大家的愚蠢上是有共性的,很多人在失败上会犯同一个错误。
当你了解别人的产品是如何失败的,你才能在自己做产品的过程中避开这些暗礁。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大家最近都在谈互联网+,我理解大概有两种用互联网的方法,一种是+互联网,一种是互联网+。
这两个有什么不一样?+互联网:很多人希望把传统行业跟互联网结合,这是一种术,比如说我在互联网开一个店卖东西,在互联网上打广告,甚至是你在互联网上雇水军黑老周,云计算,大数据,这些做法都叫+互联网。
因为没有改变某一个行业或者说产品的本质,你只是利用互联网把它改的更加有效率,不会产生爆炸性的指数级的变化。
这种做法是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最简单的,所以说今天这不在我们的话题之内。
今天热门的互联网+有什么不一样呢,我的理解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指导一个产品或者一个行业去改变它的产品体验,看待用户的方式,它和用户的连接方式,改变它的商业模式,从而产生真正的资源重新配置,产生化学反应甚至是核反映的效果。
连接的力量过去,很多传统大咖看不上互联网,认为是一群毛孩子忽悠国外vc的钱在国内乱烧。
行业里有一位我比较尊重的老朋友丁磊,XX年互联网泡沫破碎,他为了给自己和大家打气弄了一个广告,当年我没有看懂。
过了XX年我终于理解,那个广告道出了互联网的真谛——网聚人的力量。
网络之所以牛,因为网络把很多东西连在一起。
大家今天谈一个词“连接”,你要考虑你的产品如何能够真正把很多东西连接在一起。
这个东西可以是人,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信息。
只有理解了连接,你才会理解为什么很多行业会被颠覆。
周鸿祎做好产品的六字真言:刚需、痛点、高频

痛点,然后做一个产品解决它。
至于解决的好和更好,这是体验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多企业无法聚焦用户需求?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出在,在产品开发之前,你没有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
《产品经理方法论》这本书指出了问题的关键:不确性的存在是因为缺乏信息,缺乏信息是因为你对所服务的市场知之甚少,而所有这些不确定性,最终都会转化为风险,风险会转化为成本,致使整个产品彻底失败。
因此,在开发任何产品之前,你需要进行严格的假设和调研,找到刚需,找到痛点。
好产品的六字真言:刚需、痛点、高频有一些人自己想象出一个场景,但这个场景在生活中很少发生。
上门修锁是不是刚需?是刚需,是不是痛点?绝对痛,但是它的频度太低。
这种情况下,你这种产品就很难替你凝聚用户。
《产品经理方法论》中提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你需要时常问自己:“用户有购买动机吗?我能否在用户口渴难耐时,递给他半瓶救命水。
”在“用户口渴难耐”这个场景下,用户的需求就是“喝水”,发现用户需要喝水,就是聚焦用户需求,而且是刚需,高频。
今天,微信是一个特别伟大的产品,但是你们看看张小龙曾经的一篇自述,他讲了最早做微信的时候,找了很多的点但都没有突破,后来突破点是什么呢?摇一摇,那是他们快速获得第一批忠诚用户的点,这是刚需,而且还是高频。
像婚介网站,比如世纪佳缘,因为你只能找一个,找到了就不能再去了,所以就是低频。
很多人学互联网模式学歪了,他们学到了很多表象,上门给你送一只鸡,利用大奔找几个美少女上门给你送。
他们觉得这就是体验,是惊喜。
但是有一个前提你要问问你自己,用户是不是每天都要吃鸡?这是不是用户的痛点、刚需,以及高频?体验没有产品重要。
其实对很多大企业,我都说你要忘掉原来的商业模式,你要忘掉你原来丰富的产品线。
所有的战略都要归结成从用户角度出发寻找一个需求,一定是中等以上的频度,然后是痛点、刚需。
满足刚需、痛点、高频的服务可以非常不起眼,但是它一定是对用户有价值的。
正如这本书中所指出的,不要一开始就想着让用户难以自拔,要让用户日久生情,你首先得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一见钟情。
周鸿袆:不装、不端,有点“二”

•《极致产品》周鸿祎著周鸿祎:不装、不端,有点“周鸿祎,360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o从离开北大方正创立3721,到雅虎中国总裁;从免费杀毒到360在美国上市,二十多年来,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风雨历程。
本文是周鸿祎对自己的评价和总结。
我为自己总结了7个字:“不装、不端,有点'二'。
”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也是我一直弘扬的创业者精神,且让我分而论之。
1.不装所谓“不装”,就是要实事求是,要坦荡,不要说假话。
事实上,“不装”也意味着跟人沟通、交流要坦诚,要讲诚信,不能言而无信。
对于这个话题.我想中关村的繁荣与衰败最能说明问题。
2008年,中关村还是一片生意兴隆的景象。
如果此时你去中关村购买电脑、相机或者手机,在任何一个大厦门口都会有热情的销售人员迎接你,你的思维会在他们的花言巧语中被他们控制,无意间便花了不少冤枉钱。
更让人生气的是,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热情的销售人员们马上开始“踢皮球”,而那时也不流行评价体系,顾客根本无处申诉。
“买前笑脸相迎,买后屁股相对”,这就是传统电子市场的真实情况。
而如今的中关村,偌大商场中只有稀稀拉拉几个消费者,很多大厦不得已开始痛苦地转型。
中关村在互联网大潮中轻易被击败,表面上看源自电商冲击,实际上则源于一些商家不讲诚信!当然,电商里面也存在骗子,而且为数众多。
然而,电商的信息是透明的,能够快速流动。
某家网店如果出现了不诚信的欺诈行为,顾客在吃亏上当后可以给它差评。
一个顾客的评价,成千上万的顾客都能够看见,这家网店的销售量就会大受影响。
如果某家网店连续出现几个差评,可能就不再会有顾客上门。
人无信不立,这是古训。
现在的很多创业者“满嘴跑火车”,有些创业者甚至在公|16|人物中关村开场合宣称,当初的某种承诺只是“玩玩而已”,这种理直气壮令人匪夷所思。
在我看来,一个创业者或产品经理,并非仅需具备激情和专业技能就能成功,更不可能靠“玩玩”和吹牛一步登天。
有些产品之所以没有未来,不是产品理念出了问题,也不是产品经理的能力出了问题,而是产品研发人员遗忘了诚信。
产品经理的不足

产品经理的不足
1.不太会建立和客户的沟通桥梁,不能有效地通过客户反馈进行产品
调整和优化;
2.把握市场脉搏不足,总体形势把握不够全面,不能及时发现行业趋
势变化;
3.缺乏研发能力,不太能熟悉各类研发方法论和流程;
4.把握产品发布时机不准确,不能根据不同市场发行时机进行调整;
5.业绩计量方式太粗放,没有更多的细化深度衡量指标;
6.无法将洞察变成可行的行动方案,所做的一切只是被动的追赶跟进;
7.不太重视产品的售后服务,把握客户的体验反馈不足;
8.缺乏跨公司的沟通能力,不能更好地把控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各环节;
9.思路偏陈旧,创新思维不足,缺少跨界融合的视野;
10.重视效率比重过大,缺乏耐心,容易忽略用户的期望以及体验。
开讲啦周鸿祎演讲稿:大学生该不该创业

开讲啦周鸿祎演讲稿:大学生该不该创业开讲啦周鸿祎演讲稿:大学生该不该创业其实我是中国非著名段子手,兼这个没什么签约的脱口秀演员。
我比较喜欢讲段子,那么刚才我介绍了,我叫周鸿?,公司大家可能也知道叫360。
据说我们这个节目播出了的时候,马上就要到毕业季。
刚毕业的学生,或者在校的大学生,是不是应该创业呢?其实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因为现在很多人都在号召,大学生就是要创业。
我觉得,如果我们把创业狭义地定义成;;创业就等于自己开公司,自己当CEO(首席执行官),女朋友当CFO(首席财务官),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技术好一点给我当CTO(首席技术官),我们全宿舍都是CXO(高级管理人员)。
如果是这样去理解创业,那我觉得大学生真的不适合一毕业就创业。
在中国注册一个公司很容易,但是最后你真的要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产品,把一个产品变成一件商品,让很多人去用这个商品,我觉得这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而且可以预言的是,不管你多么有创业的热情和激情,它的成功率,不会因为我们的激情高了,成功率就会提升。
创业永远是九死一生的事情,你每看到一个成功的公司,在它荣耀的前面,背后一定躺了100家不成功的公司。
而且这不成功公司的创始人,也和你一样的勤奋,和你一样的聪明,和你一样的刻苦。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创业,如果你把创业理解成是一种心态,创业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就是在不断地学习创业,并且内心有一个创业的梦想,你希望自己出来做事情,不是为了五斗米折腰。
你是希望能够做一些对其他人,对别人有价值的产品,那么我觉得你现在就可以创业。
所谓在校大学生去创业,我依然认为,这就像有个人,去买了两块钱彩票,中了500万大奖一样,它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别人成功不等于你成功,因为成功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即使对于所谓今天大家热捧的,这种什么95后90后创业英雄,甚至包括我自己,甚至包括行业的所谓很多大佬,我依然认为,我们所有人的成功,至少超过一半是偶然的运气在起作用。
产品经理工作难点及遇到的问题

产品经理工作难点及遇到的问题
产品经理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难点和问题:
1. 需求管理:收集、分析和确定产品需求是产品经理的重要职责之一。
然而,面对众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产品经理需要有效地进行需求管理,平衡不同需求之间的优先级和资源分配。
2. 团队协调:产品经理需要与不同部门的团队成员合作,包括开发、设计、测试、营销等。
协调各个团队的工作,确保他们理解并按照产品目标进行协作,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 时间和资源限制:产品经理通常面临着严格的时间和资源限制。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产品的规划、开发和发布,同时还要满足质量和功能要求,可能会带来压力。
4. 市场和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产品经理需要及时了解和适应这些变化。
预测市场趋势和用户需求的准确性对于产品的成功至关重要,但这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5. 技术挑战:产品经理需要与技术团队密切合作,但可能会遇到技术限制、技术选择和集成等方面的挑战。
理解技术可行性和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是产品经理需要面对的问题。
6. 数据分析和决策:产品经理需要依据数据进行决策,但获取和分析准确的数据并不容易。
他们需要具备数据分析的能力,以便基于数据做出明智的决策。
周鸿祎:《不以打工者心态工作》

但是反过来我们很多员工不是全靠理想,同时大家坚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有想法不能靠我一个人干,我们现在有快800人的队伍,有很多优秀工程师,很多优秀的产品经理,还有很多其他运营支持人员有很多人市场人员。他们也相信说,因为他们都有公司的期权,特别是核心的员工拿到了期权和股票,在公司整个股权比例里,我相信在全中国互联网公司里是最高。我们公司因为融了很多资,前后融了差不多1亿美金,你拿人钱要给人股份投资人就拿走超过一半的股份,剩下的不到一半中,差不多又有一半是四分之一全部分给员工和业务骨干的。如果说我们也能上市,我们不用说像像腾讯做到200亿300亿美金,比如我们做到中国互联网最常见30亿美金的公司,30亿美金的四分之一是多少呢?是7亿,换成人民币也有40亿人民币,给这么多员工去分,我觉得也会很多人会分出千万富翁和百万富翁。我觉得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都要硬,你这个公司才能发展。
有人曾经这样形容周先生说,他是一架永远不会停火的机关枪留下的是一地弹壳。很显然在这样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周先生非常强悍的人格,他的一句名言是他要以颠覆者的心态创造自己的事业。
今天的题目和我们一般人想的不一样,如果你是老板你要做好老板者的工作,你打工也要把自己的工打好。但周先生的观点是不要以打工者的心态工作。我想请问今天现场的各位观众朋友们,你们在工作当中的心态是放在一个打工者的姿态,还是有一种野心?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的士兵。哪一种心态的居多?
我觉得他既然已经说了,公司上市创业公司要成功比中彩票都难,另一方面当初跟着他的人没有跟着李彦宏老大混的人要发达,他现在强调打工者不要以打工者的心态来工作,我觉得他这是忽悠。跟着他混的人没有跟着李彦宏混的人强,当初3721有很高的江湖地位。
嘉宾:我出道这么多年第一次听人说我忽悠,所以我也觉得很惊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看得太小,只看把自己看成一个打工的,你是这样的层次和胸怀,你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能做好产品的产品经理,所以我希望如果各位听了我的心得,回去在公司上班的时候,也不用管公司是不是你自己的,你拿出一点创业精神。
很多人讲我又不是创业者,我干吗要创业精神,难道非要你自己办公司才能把一个产品做好吗?其实在别人的平台上花着老板的钱,花着公司资源,做不成是公司交学费,如果我们都不能把自己充分调动起来,想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让这个产品在市场获得成功,给自己积累,无论是声望,无论是积累人脉关系,更多的是积累经验教训。
难道你今天从公司出去拿一笔钱,自己再做一个公司,你真的觉得你做产品的能力就有所提升吗?我跟产品经理讲,你心里要有一个大我,要对这个产品负责任,要把这个产品看成你自己的产品,我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我经常给员工举一个例子,很多员工,很多产品经理做产品,能挑出很多问题,但是他也尽到了他工作职责,仅仅靠尽到工作职责很难成为优秀产品经理。
在座诸位,我知道北京买房很难,当然来360有点机会,我可以告诉大家,我做公司这么多年里,看到很多同事好不容易买一个小房子,然后装修,他们都成了装修专家,瓷砖专家,马桶专家,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他的房子,他每天花很多时间在网上搜索,每天到建材城和卖建材的人斗智,只要拿出装修自己家的精神,一个外行能够成为瓷砖专家、浴缸专家,没有理由不成为一个产品专家。
很多人问我,我先讲一个大家觉得特虚的用心,即便大家觉得我在产品上有一些心得,实话说每次做一个新的产品,我也不是拿出几个锦囊,也不能在那三分钟有灵感,我也花很多时间看同行的东西,去论坛看用户评论,花很长时间用这个产品,每个产品都是要呕心沥血,有时候感觉做一个产品像一个妈妈十月怀胎生一个孩子,就算你成功养育了三个孩子,第四个孩子不用十个月,三个月就生出来,可能吗?还是要经历十个月的痛苦的孕育过程,我觉得用心,对自己负责任,对自己做的产品负责任,是一个产品经理的基本前提。
尽管你在公司的头衔不高,职位不高,产品经理是最委屈的,因为他头衔最低,经常要协调很多人,要忍受技术部门的白眼,要忍受公司不同高管不同方面给他近乎矛盾的要求,甚至有时候不得不忍受一些所谓白痴领导给他的指令,而且很多时候还要协调公司内部不同的部门,包括市场、传播。
但是我认为产品经理就是总经理,就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总经理,就要通过人微言轻,但是你要敢于说话,要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敢于对一些意见说不,要能够鼓起勇气去推动很多事情的进展,哪怕非常难。
所以一个人如果在公司里历经很多波折扯皮,最后能够把一个产品往前推动,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贯一个头衔,我认为产品经理就是总经理,能够这么做一回,恭喜你,有一天你去创业,发现美国那些创业公司,其实根本没有产品经理这个头衔,主程序员就是产品经理。
换句话说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如果有一天想创业,想拥有自己的生意,想拥有自己的事业,如果不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坦率的说很难,成为产品经理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
二是将心比心我刚才讲完了一个大我,比较自我,敢于承担责任,将心比心讲的是小我、忘我、无我,我们做产品无论有多么好的技术卖给用户,有多么好的设计感觉给用户很酷的设计,其实都要把握一个理论,所有用户体验,什么叫用户体验,为什么不叫产品经理体验,不叫老板用户体验,因为所有体验从用户角度出发,从用户来看产品,你觉得好的产品用户不一定买,用户选择一个产品理由跟行业专家选择一个产品的理由,有的时候是大相径庭。
用户选择一个产品,有时候非常简单,如何学会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思考,我觉得对很多人来说,说起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实际上很难做到。
因为每个人不管成不成功,随着自己经验的增加、阅历的提升,每个人讲的最多的是什么?是我认为,我以为,我觉得,我们自我太多了,很多时候做产品,是给自己做。
我们很多时候讨论产品的时候,在激烈争论不下的时候,争论双方可能没有站在用户角度,都是激烈的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
如何能够让自己将心比心,这个心理学上有很多这种词,叫同理心,从用户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这对很多人来说不是能力问题,也是一个心态问题。
原来我有一句话,我教育公司里的很多人,像小白用户一样去思考,思考完了得出结论,像专家一样采取行动。
很多人颠倒过来了,像专家一样思考,像白痴一样采取行动。
最近微信产品的负责人张小龙的观点,他的观点,跟我几年前说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三年前我在主导这个话题,大道理是一样的,进入白痴状态或者进入傻瓜模式,你们每个人有没有一个按纽,能够快速的进入傻瓜模式,我在公司里很多时候讨论产品,我对产品经理一个挑战,也是因为我能够这么多年被用户骂得多,经常到第一线看用户的帖子,在微博做用户的客服,这不是为了作秀,为了保持真正掌握用户的想法,我最喜欢的杂志不是行业高端杂志,类似电脑迷、电脑爱好者、电脑软件,在地摊上卖的中低用户的普及杂志,上面有很可笑的文章,这么简单的功能早就用了,为什么写一篇文章教育用户,那是用户真的不知道怎么用。
通过不断的历练,我自己养成一种心得,我的手下做出一个软件,给我用的时候,我好歹也是一个程序员出身,也干了这么多年技术和产品,一个功能多动两下鼠标找到了,能难得住我吗?或者说一个按纽文字写的很晦涩,我看一遍,我稍微动脑筋一想就想明白了,但是我脑子里有第二个白痴的我起作用了,如果我看什么东西能够不加思索的去用,我就觉得这个产品很顺畅,但是突然我怔了一下,大家不要笑我,有的时候我亲手设计的产品,设计完了,我用的时候,我就精神分裂了,一个周鸿祎设计的,但是另外一个白痴周鸿祎开始用,用一下怎么就觉得别扭,这几个文字看一下,我就进入了小白状态,我怎么看不懂这几个字什么意思呢,我马上会告诉产品经理,这个体验有问题。
我做产品,至少有一半的灵感从用户那来的,不是说用户会具体告诉你一个产品应该怎么做,这可不能直接问用户,用户具体需求,一个个案需求不能听,那样会被用户牵着鼻子走,用户需求同理性,把自己置于用户情景中,用户为什么会这么想,用户为什么会这么来抱怨,这个抱怨的根源是什么,就会发现,你想得再好的产品,这里都会有很多问题,自己自觉不自觉,做着做着按照自己想法做,从用户出发的思维模式,不断的在内心有天人交战,不断自我挑战,使用户体验能找到最好的感觉。
我一直强调用户体验,所有的体验都是要从用户出发,作为我们行业专家,特别是各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是因为你在行业里混久了,经常参加行业高端论坛,结果同行讨论问题,往往同行加强,你讲一个道理,同行一定是认同,你做一个产品,同行一定觉得很认同。
但是在中国,往往一个高端人群都很认同的产品,有的时候在中国大量的中低端人群,我们经常说的小白用户,往往觉得很难认同,在中国互联网经常有一个巨大的鸿沟,在高端用户和真正的主流用户,谁能够跨越这个鸿沟,就是谁能够从用户角度出发。
三是处处留心很多人觉得在公司工作的时候,在开产品讨论会的时候才叫改善用户体验,下了班或者没事的时候,这事跟我没关系了,这种人很难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
产品体验无处不在,任何事情都是产品体验。
比如新进到一个酒店,比如坐航空公司的飞机,整个登机过程,机场安检的流程,最糟糕的用户体验,如果不幸摔伤了腿,拄着拐杖去医院,当然很多现代化的医院改善了,但是传统医院的流程,永远不知道先到哪儿划价,然后再去交费、拍片子,让你楼上楼下跑很多来回,包括著名的笑话在北京西直门的桥上,所有司机都会觉得走入了丛林一样会迷路。
如果去过美国,美国的路牌和中国的路牌,中国的路牌总是等你看清楚以后,恭喜你已经上错的道路或者你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出口,但是美国路牌在你离还有一定距离的时候会提醒你。
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无处不在,如果能够处处留心,把自己当成一个抱怨的用户,但是把它再上升一个层次,抱怨完了之后,想想为什么会抱怨,这个东西怎么改善,从而看成一个头脑体操,如果我是这个道路设计师,如果我来设计医院,如果我来设计摇控器,大家用的手机、车钥匙,会发现这里面有太多的体验做得很糟糕的东西,但是你来思考的过程,我觉得就是一个提升自己对体验的感觉。
行业专家容易有行业误区,因为在这个行业里太熟悉了,审美疲劳了,已经形成惯性思维,有时候做一个小白用户,没有耐心,很暴躁,想想餐馆吃饭,在菜里发现苍蝇,各位怎么感觉,当时就跳起来,恨不得马上跳起来,在你的行业里,用户用你的产品出错了,你会很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不就程序出错了吗,你再重装一遍不就得了嘛。
大家买车的时候,你对车不了解,就会听着推销员天花乱坠,你可能就不关心这个车的某个螺丝是什么做的,可是到自己产品的时候,你巴不得把你的技术细节都展现给用户,也不管用户懂不懂。
很多人买家电,真正懂家电的技术吗?很多人因为家电长得好看,或者现场推销员一顿天花乱坠忽悠了,把彩电买回家,买了很多功能回家,回家自己最能用的还是音量键、开关键和频道键,摇控器上大部分键都摸过吗?电视机一定有看照片的功能,你是否把SD卡往里插了呢,你如果插了一次,就会知道这个功能不是给人设计的。
我有时候会说,很多功能做得像找抽型功能,说你没做吧,你做了,这功能都有,功能都能完成任务,说你做了吧,用户用起来很难用,但是在你自己的领域里,产品都是你做的,你知道细节,你知道流程,你绝对不会骂,你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做得多好,用户不会用,我们研究出一本书21天学会使用什么,我们没准公司靠办培训还能再产生一个产业,今天修手机比卖手机赚钱,这个笑话都知道。
为什么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熟悉的领域处处留心,这是发现用户感受,培养同理心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在上班那几个小时,或者开会那几十分钟里,能让自己无处不在的处在一种小白用户的模式,能让自己在不断的生活中发现体验不好的地方,有人在微博抱怨,射灯不好,这个细节真的留心,处处留心皆体验。
过去一个好的诗人,不是天天在屋里看唐诗三百首照着抄就能写出伟大的诗篇,他有赤子之心,有胸怀,到处采风,游历名山大川,和朋友喝酒,像李白一样,才能有这种灵感,很多产品的灵感来自于在产品之外。
据说苹果设计师来苹果之前,设计最酷的产品是马桶,很多人觉得很奇怪,怎么设计苹果的人是一个设计马桶的人,你们不觉得在白色上有共同的灵感吗?来源:网易科技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中国最大最活跃的产品经理学习、交流、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