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生物素

合集下载

食品分析第十一章 维生素的测定

食品分析第十一章 维生素的测定

Heat at 100 deg C for 30 mins in a watert to pH4.5 with 2.5 M NaOAc
Extraction of Vitamin A
1. Weigh 5-10 g of the previously crushed food substance into a 1 L round flask. 2. Add 20 ml of a 50% NaOH solution and warm the mixture in a water bath. 3. Then, add 100 ml of diethyl alcohol and 2 ml of a hydroquinone solution that
脂溶性维生素提取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
步骤: 1、取样(如鱼肝) 2、加乙醇研磨或匀浆机均质化(常加入抗氧化剂(如焦性没食子酸,抗 坏血酸等)) 3、加碱加热皂化(Vk除外)(使脂肪水解成脂肪酸进而形成水溶性的脂 肪酸盐) 4、水洗去除脂肪酸盐 5、从水洗后的残渣中用有机溶剂提取脂溶性维生素 6、必要时进行减压回旋蒸发浓缩 7、HPLC分析 (UV DETECTOR + REVERSE PHASE COLUMN)
维生素B6(吡哆素)
Vitamin B6, pyridoxine
维生素B7(生物素)
Vitamin B7, vitaminH,biotin
维生素B11(叶酸)
Vitamin B11, folic acid, folacin
维生素B12(钴维生素)
Petroyl glutamic acid?
维生素C
Vitamin B12, cobalamins
water. 6. Add 50 ml of ethylic ether and shake. 7. Add 50 ml of petroleum ether. Shake and allow it to decant. 8. Extract once or twice with 50 ml of petrol ether. 9. Wash the ether phase three times with 100 ml of water. 10. Filter, evaporate, and concentrate until 1 ml is obtained.

9章生物素亲和素

9章生物素亲和素
物-活化生物素 (生物素化衍生物)
生物素活化
标记蛋白质醛基的活化生物素
标记蛋白质巯基的活化生物素
活化生物素易 与抗原、抗体 酶及核酸分子 中相应基团偶 联形成生物素 化标记物
标记蛋白质氨基的活化生物素
标记核酸的活化生物素
三、生物素标记蛋白质
1. 标记方式 生物素化蛋白质衍生物有二类: 一种是生物素化的大分子生物活性物 质(如生物素化抗原、抗体) 另一种是标记材料(如酶)结合生物 素后制成的标记物(如生物素 化酶)。
亲和素与链霉亲和素不同点
特点 等电点 分子量(KD) 是否有糖基 非特异吸附

AV 10.5 67 有 多
SAV 6 .0 65 无 少
三、SA和SAV的标记物 几乎所有用于标记的物质均可以同AV和 SAV结合, 125I、胶体金、荧光素、化学发光物 等 小分子物质 酶、抗原、抗体等大分子物质


BAS技术基本类型
1.BAB法(biotin--avidin bind,BAB ), 也称为桥联亲和素-标记生物素法 (BRAB) 2.标记亲和素-生物素法(BA) (labeledavidin-biotin,LAB)


BAS技术基本类型
BAB法


(biotin--avidin bind,BAB)
及既可偶联生物大分子,又可连接荧光
素、酶等标记材料的特性,使该系统在
标记免疫分析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很
强的稳定性和适用性。
第二节

生物素的理化性质及其标记物
一、生物素的特性 生物素(biotin,B)又称维生素H,辅酶R 分子量-----244.31 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组织中,常从含 量较高的卵黄和肝组织中提取。生物素分 子有两个环状结构

生化第十一章

生化第十一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答:rRNA起装配和催化作用;tRNA携带氨基酸并识别密码子;mRNA携带DNA的遗传信息并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10.如何看待RNA功能的多样性?它的核心作用是什么?
答:RNA有5类功能:①控制蛋白质合成;②作用于RNA转录后加工与修饰;③基因表达与细胞功能的调节;④生物催化与其他细胞持家功能;⑤遗传信息的加工与进化。核心功能是:遗传信息由DNA到蛋白质的中间传递体。
第十一章 维生素与辅酶
习题 1.例举水溶性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及其主要生物学功能。 答: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族、硫辛酸和维生素C。维生素B族的主要维生素有维生素B1、B2、PP、B6、泛酸、生物素、叶酸及B12等。 维生素B族在生物体内通过构成辅酶而发挥对物质代谢的影响。这类辅酶在肝脏内含量最丰富,体内不能多储存,多余的自尿中排出。 维生素B1在生物体内常以硫胺素焦磷酸(TPP)的辅酶形式存在,与糖代谢密切,可抑制胆碱脂酶活性。 维生素PP包括烟酸和烟酰胺,在体内烟酰胺与核糖、磷酸、腺嘌呤组成脱氢酶的辅酶,烟酰胺的辅酶是电子载体,在各种酶促氧化-还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维生素B2有氧化型和还原型两种形式,在生物体内氧化还原过程中起传递氢的作用,以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形式存在,是生物体内一些氧化还原酶(黄素蛋白)的辅基。 泛酸是辅酶A和磷酸泛酰巯基乙胺的组成成分,辅酶A主要起传递酰基的作用。 维生素B6包括3中物质: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在体内以磷酸脂形式存在。 维生素B12在体内转变成2种辅酶形式,参与3种类型的反应:①分子内重排;②核苷酸还原成脱氧核苷酸;③甲基转移。 生物素在种种酶促羧化反应中作为活动羧基载体。 叶酸除了CO2外,是所有氧化水平碳原子一碳单位的重要受体和供体。四氢叶酸是叶酸的活性辅酶形式。 硫辛酸常不游离存在,而同酶分子中赖氨酸残基的ε-NH2以酰胺键共价结合,是一种酰基载体。 维生素C具有机酸性质,有防治坏血病功能。 2.对下列每一个酶促反应,写出参与反应的辅酶。 解:略 3.为谷氨酸变位酶反应选择一种适宜的辅酶并写出一个正确的机制:[化学方程式略] 解:该反应适宜的辅酶可为5ˊ-脱氧腺苷钴胺素,重排机制:Co-碳键裂解,钴还原成Co2+状态,产生一个-CH2基,从底物吸取氢原子形成5ˊ-脱氧腺苷,并脱离底物上的基团(未成电子对),该中间物重排,-CH2-从一个碳原子移动到另一个碳原子,随后氢原子从5ˊ-脱氧腺苷是甲基转移,5ˊ-脱氧腺苷钴胺素重生。 T4、T5、T6与T3同类,略。 7.蛋清可防止蛋黄的腐败,将鸡蛋贮存在冰箱4-6周不腐败。而分离的蛋黄(没有蛋清)甚至在冷冻下也迅速腐败。 腐败是什么引起的? 你如何解释观察到的蛋清存在下防止蛋黄腐败? 答:与生物素有关。 8.肾营养不良(renal osleodystrophy)也叫肾软骨病,是和骨的广泛脱矿物质作用相联系的一种疾病,常发生在肾损伤的病人中。什么维生素涉及到肾的矿质化?为什么肾损伤引起脱矿物质作用? 答:1,25-二羟维生素D3能诱导钙结合蛋白(CaBP)的合成和促进Ca-ATP酶的活性,这都有利于Ca2+的吸收。它也能促进磷的吸收;促进钙盐的更新及新骨的生成;促进肾小管细胞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从尿中排出。1,25-二羟维生素D3的主要耙细胞是小肠粘膜、骨骼和肾小管,肾损伤将影响1,25-二羟维生素D3的作用,故会引起脱矿物质作用。 9.一个临床病人由于代谢紊乱引起酸中毒,即低血和低尿pH。病人体液中化学分析显示分泌大量的甲基丙二酸。将这种化合物饲喂动物时,可以转变成琥珀酸。对于这一观察你能提供营养上的解释吗? 10.四氢叶酸(THF)都以何种形式传递一碳单位? 答:四氢叶酸(THF)传递一碳单位的形式有:N5-甲基-THF、N5,N10-亚甲基-THF、N5-甲酰基-THF、N10-甲酰基-THF、N5-亚胺甲基-THF、N5,N5-次甲基-THF。 第十二章 核酸通论 习题 1.核酸是如何被发现的?为什么早期核酸研究的进展比蛋白质研究缓慢? 答:1868年瑞士青年科学家F.Mescher由脓细胞分离得到细胞核,并从中提取出一种含磷量很高的酸性化合物,称为核素。 核酸中的碱基大部分由Kossel等所鉴定。1910年因其在核酸化学研究中的成就授予他诺贝尔医学奖,但他却认为决定染色体功能的是蛋白质,以后转而研究染色体蛋白质。Levene对核酸的化学结构以及核酸中糖的鉴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他的“四核苷酸假说”认为核苷酸中含等量4种核苷酸,这4种核苷酸组成结构单位,核酸是由四核苷酸单位聚合而成。照这一假说,核酸只是一种简单的高聚物,从而使生物学家失去对它的关注,严重阻碍核酸的研究。当时还流行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胸腺核苷酸代表动物核苷酸,酵母核苷酸代表植物核苷酸,这种观点也不利于对核酸生物功能的认识。 2.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背景和依据是什么? 答:背景:20世纪上半叶,数理学科进一步渗入生物学,生物化学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也就成为数理学科与生物学之间的桥梁。数理学科的渗入不仅带来了新的理论和思想方法,而且引入了许多新的技术和实验方法。 依据:已知核酸的化学结构知识;E.Chargaff发现的DNA碱基组成规律;M.Wilkins和R.Franklin得到的DNA X射线衍射结果。此外,W.T.Astbury对DNA衍射图的研究以及L.Pauling提出蛋白质的α-螺旋结构也都有启发作用。 2.为什么科学界将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评为20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答:因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说明了基因的结构、信息和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当时分子生物学先驱者形成的三个学派(结构学派、信息学派和生化遗传学派)得到统一,并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 4.什么是DNA重组技术?为什么说它的兴起导致了分子生物学的第二次革命? 答:DNA重组技术——在细胞体外将两个DNA片段连接成一个DNA分子的技术。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个重组DNA分子能够被引入宿主细胞并在其中大量繁殖。 DNA重组技术极大推动了DNA和RNA的研究,改变了分子生物学的面貌,并导致了一个新的生物技术产业群的兴起,所以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的第二次革命/ 5.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怎样提出来的?它有何重大意义? 答:1986年,著名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H.Dubecco在Sience杂志上率先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经过了3年激烈争论,1990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出资30亿美元,用15年时间(1990-2005年)完成“基因组计划”。 重大意义:人类对自己遗传信息的认识将有益于人类健康、医疗、制药、人口、环境等诸多方面,并且对生命科学也将有极大贡献。 6.为什么说生命科学已进入后基因时代?它的意思是什么? 答:由于技术上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进度一再提前,全序列的测定现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意思:科学家的研究重心已从揭示基因组DNA的序列转移到在整体水平上对基因组功能的研究。 7.核酸可分为哪几种类?它们是如何分布的? 答: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 原核细胞中DNA集中在核区,其核细胞DNA分布在核内,病毒只含DNA或只含RNA,RNA存在于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或部分RNA病毒中。 8.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T2感染大肠杆菌,结果发现只有32P标记的DNA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而35S标记的蛋白质仍留在细胞外,由此证明:噬菌体DNA携带了噬菌体的全部遗传信息,DNA是遗传物质。 9.参与蛋白质合成的三类RNA分别起什么作用?

第三版免疫学检验技术第9-13章中级试题及答案

第三版免疫学检验技术第9-13章中级试题及答案

第九章酶免疫技术一、A11、下图所示的为哪一种ELISA技术的反应原理示意图()。

A、双抗原夹心法B、双位点一步法C、间接法测抗体D、竞争法E、捕获法2、钩状效应是指用ELISA一步法测定标本中待测抗原时,抗原浓度过(),实测值偏()的现象,极易造成假阴性A、低,高B、高,高C、高,低D、低,低E、高,不变3、ELISA试验中最常用的标记酶是()。

A、ASTB、HRPC、ACPD、LDHE、ALT4、酶增强免疫测定技术是最早取得实际应用的()。

A、均相酶免疫测定B、异相酶免疫测定C、固相酶免疫测定D、液相酶免疫测定E、固相-液相酶免疫测定5、利用酶标记的抗抗体以检测已与固相结合的受检抗体的方法,通常称为()。

A、双抗体夹心法B、双位点一步法C、间接法D、竞争法E、捕获法6、ELISA中最常用的固相载体是()。

A、聚氯乙烯B、聚苯乙烯C、三聚氧胺D、琼脂糖E、尼龙膜7、均相酶免疫测定不具有的特点是()。

A、常用于半抗原和小分子的检测B、操作简便,易于自动化C、不易受样品中的内源性酶的干扰D、酶与抗原结合后仍保留酶和抗原的活性E、灵敏度不及异相酶免测定8、酶增强免疫测定技术(EMIT)是一种()。

A、非均相酶免疫测定技术B、均相酶免疫测定技术C、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D、酶免疫测定与电泳相结合的技术E、电泳技术9、ELISA板包被后,最常用的封闭物质是()。

A、人白蛋白B、人球蛋白C、牛血清白蛋白D、牛血清球蛋白E、鼠白蛋白10、可用免疫渗滤试验和免疫层析试验检测的项目没有()。

A、抗HCV B、HIV C、HCG D、HBsAg E、HAV11、制备抗体酶结合物的方法通常采用()。

A、戊二醛交联法B、糖原染色法C、免疫印迹法D、酶耦联测定法E、捕获竞争法12、下列不属于ELISA测定方法中所必需的试剂()。

A、固相的抗原或抗体B、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C、酶作用的底物D、戊二醛交联剂E、稀释的血清13、斑点免疫层析试验最常用的载体材料是()。

生物化学第11章、脂类代谢

生物化学第11章、脂类代谢

5
E SH S O C CH2 OH CH CH3
SH SH
2
E S
CoASH
COCH3
ACP
ACP
ACP
S
COCH2COOH
加氢 NADP+
缩合
E SH S O C CH2 O C CH3
3
β-酮脂酰-ACP合酶
4
NADPH+H+
ACP
CO2
(四)由脂肪酸合酶催化的各步反应

1、启动
CH3CO~SCoA CoASH

1、有利的一面 (1) 酮体具有水溶性,生成后进入血液,输送到 肝外组织利用; (2)作为燃料,经柠檬酸循环提供能量。 因此,酮体是输出脂肪能源的一种形式。 如:禁食、应急及糖尿病时,心、肾、骨骼肌摄 取酮体代替葡萄糖供能,节省葡萄糖以供脑和红 细胞所需,并可防止肌肉蛋白的过多消耗。 长期饥饿时,酮体供给脑组织50~70%的能量。
4、还原
NADPH+H NADP β -酮酰 —SH —SH OH E ACP还原酶 E ACP—S—COCH2CHCH3 ACP—S—COCH2COCH3
+ +


NADPH作为还原剂参与此反应。 脂酸生物合成中所需的NADPH大部分是戊糖磷 酸途径供给的,有些来自苹果酸酶反应。
5、脱水
—SH E
(二)丙二酸单酰CoA的形成



1、脂肪酸合成起始于乙酰-CoA转化成丙二酸单酰 - CoA,该反应是在 乙酰-CoA 羧化酶作用下实现 的。 2、乙酰-CoA羧化酶催化的反应是脂肪酸合成中 的限速步骤。 3、乙酰CoA羧化酶的组成 包括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CCP)、生物素羧化 酶、羧基转移酶3个亚基,辅基为生物素。

主管检验师资格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复习习题 第十一章 生物素-亲和素放大技术(附答案解析)

主管检验师资格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复习习题 第十一章 生物素-亲和素放大技术(附答案解析)

主管检验师资格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复习习题第十一章生物素-亲和素放大技术(附答案解析)一、A1型题1、每个亲和素能结合生物素分子的数目是()A、4B、2C、1D、3E、82、以下关于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AS)的说法错误的是()A、1个亲和素分子可结合4个生物素分子B、1个生物素分子可以结合多个亲和素分子C、生物素易与抗体、酶、多聚核苷酸结合D、亲和素易与酶、铁蛋白、荧光素、核素结合E、亲和素和生物素.有极强的亲和力3、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不包括()A、高特异性B、高敏感性C、形态学的直观性D、精确定量分析E、能对抗原表达情况进行分析4、BAS在ELISA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反应模式是()A、ABAB、ABCC、BRABD、BAE、LAB5、免疫组化染色前,对标本进行固定的目的是()A、保存组织细胞的抗原性B、防止细胞脱落C、防止细胞自溶D、终止胞内酶的活性E、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6、ABC-ELISA将酶标记在()A、亲和素B、生物素C、抗体D、补体E、抗原7、关于亲和素-生物素系统的错误描述是()A、用于间接包被B、用于终反应放大C、用于酶免疫测定D、用于胶体金测定E、不用于荧光免疫测定8、ABC-ELISA将酶标记在()A、亲和素B、生物素C、抗体D、补体E、抗原9、关于生物素标记蛋白质的注意事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根据抗原或抗体分子结构中所带可标记基团的种类以及分子的理化性质,选择相应的活化生物素和反应条件B、活化生物素与待标记抗原或抗体可以为任意比例C、在生物素与被标记物之间加入交联臂样结构可减少空间位阻影响D、生物素与抗原、抗体等蛋白质结合后,不影响后者的免疫活性E、生物素标记酶时会影响其免疫活性10、亲和素和生物素结合的特点是()A、免疫反应B、不属于免疫反应C、特异性弱D、亲和力小E、不够稳定二、B型题1、 A.ABCBC.BABD.直接法BASE.间接法BAS<1> 、标记亲和素-生物素的方法为();<2> 、亲和素-生物素化酶复合物技术为();<3> 、生物素化第二抗体为();<4> 、生物素化第一抗体为()。

动物营养学第十一章各类营养物质的相互关系-2022年学习资料

动物营养学第十一章各类营养物质的相互关系-2022年学习资料

ANIMAL-NUTRITION-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脂肪的关系-1、蛋白质的AA可生糖;所有AA可生成脂肪 -2、碳水化合物-酮戊二酸-non-EAA-甘油-3、碳水化合物和脂防对蛋白质有庇护作用。-动物营养晋理洽 号得什
ANIMAL-NUTRITION-三、粗纤维与有机物的关系-1、CF增加1%,蛋白质消化率降低0.3%;、有机物消化率降低2-8%(增加)-动物营养晋理洽技号得什-合]K凹>I
面的21世经退器数-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动物营养学-第二版-杨凤主编-畜牧专业、动物营养及饲料加工专业用-动物营养学第十一章-各类营养物质的相互关 系-中国农业出版社
ANIMAL-NUTRITION-目的要求-在学习前几章的基础上,-总结学习并掌握主要营养物-质之间的相互 系,认识养-分整体平衡的重要性。-动物营养受理洽技号得付-合】K凹]DI
ANIMAL-NUTRITION-一、能量与有机物的关系-1.能量与蛋白质、、泌乳量-肥育猪-增重-家禽-为能而食-能量、蛋白质水平过高过低均不利于动物的生长 -功物营养学理治技号碟计
ANIMAL-NUTRITION-一、能量与有机物的关系-2能量与氨基酸-1氨基酸缺乏-苏、亮、缬缺乏,能 代谢水平下降-2氨基酸超过实际需要,代谢能水平下降。-动物营养晋理洽技号得付-合】K凹]DI
ANIMAL-NUTRITION-一、能量与有机物的关系-2.能量与碳水化合物、-脂肪的关系-1粗纤维-有 物质的消化率和CF水平间通常呈负-相关。-CF增加1%,能量消化率下降3.5%-反刍动物饲粮CF水平适宜, 机物质消-化率提高,反之,瘤胃功能异常。-动物营养登理洽技号得付
ANIMAL-NUTRITION-一、能量与有机物的关系-2脂肪-饲料添加脂肪,可增加有效能的摄入量:-脂 增加1%,ME的随意采食量增加0.2--0.6%:-脂防的颜外增热效应。-功物营养号理治技号碟计-合】KI DI

生物化学第11章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生物化学第11章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生物化学第11章蛋白质的分解代谢第十一章蛋白质的分解代谢课外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氮平衡;2、一碳单位;3、转氨基作用;4、联合脱氨基作用;5、必须氨基酸;6、生糖氨基酸;7、尿素循环。

二、符号辨识1、GPT;2、GOT;三、填空1、蛋白质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是(),肠液中的肠激酶可激活()酶原。

2、体内主要的转氨酶是()转氨酶和()转氨酶,其辅酶是()。

3、体内氨的主要代谢去向是在()内合成尿素,经()排出。

4、肝脏通过()循环将有毒的氨转变为无毒的()。

5、谷氨酰胺是体内氨的()、()和()形式。

6、氨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是()和()。

7、胃液中胃蛋白酶可激活胃蛋白酶原,此过程称为()作用。

8、转氨酶的辅酶是(),它与接受底物脱下的氨基结合转变为()。

9、体内不能合成而需要从食物供应的氨基酸称为()氨基酸。

10、人体先天性缺乏()羟化酶可引起苯丙酮酸尿症;而缺乏()酶可引起白化病。

四、判别正误1、蛋白质在人体内消化的主要器官是胃和小肠。

()2、蛋白质的生理价值主要取决于必须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比例。

()3、L-谷氨酸脱氢酶不仅是L-谷氨酸脱氨的主要的酶,同时也是联合脱氨基作用不可缺少的重要的酶。

()4、尿素的合成和排出都是由肝脏来承担的。

()5、磷酸吡哆醛只作为转氨酶的辅酶。

()6、体内血氨升高的主要原因往往是肝功能障碍引起的。

()7、谷氨酸是联合脱氨基作用的重要中间代谢物,若食物中缺乏时可引起脱氨基作用障碍。

() 8、人体内若缺乏维生素B6、维生素PP、维生素B12和叶酸,均会引起氨基酸代谢障碍。

() 9、在体内,半胱氨酸除作为蛋白质组成成分外,仅是产生硫酸根的主要来源。

() 10、氨基酸的降解能导致糖的合成。

()五、单项选择1、食物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是指()。

A、糖与蛋白质混合食用,提高营养价值;B、脂肪与蛋白质混合食用,提高营养价值;C、几种蛋白质混合食用,提供营养价值;D、糖、脂肪和蛋白质混合食用,提高营养价值; 2、必须氨基酸不包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生物素-亲合素系统的特点
一、灵敏度 二、特异性 三、稳定性 四、适用性 五、其他
第四节 生物素-亲合素系统的应 用
生物素与亲合素之间结合的亲合 力高、特异性强,各自均可以与各型 大小分子结合,以及二者在结合反应 时具有的多级放大作用等优越性,使 BAS及其相关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种标 记免疫分析技术领域中,尤其为标记 免疫检测自动化分析做出了极大的贡 献。
可对标记材料(如酶)标记:碱性磷酸酶标记后
活性将降低;
选择活化生物素:依抗原或抗体分子所带可标记基团
的种类(氨基、醛基或巯基)以及分子的酸碱性; 控制生物素:蛋白质比例 生物素:IgG 用量比(mg/mg)宜为2:1, IgG应用浓度 0.5~5μg/ml; 生物素1~3个/Ag,3~5个/Ab;
第一节
生物素理化性质与标记
I环为咪唑酮环,可与亲合 素结合 Ⅱ环为噻吩环,C2上戊酸 侧链的未端羧基是结合生 物大分子的唯一结构
维生素H 动、植物组织中广泛 分布,卵黄和肝含量高 MW 244.31kD.
I 咪唑酮环
羧基

噻吩环
一、活化生物素
生物素侧链的末
端羧基经化学修 饰后制成带各种
一、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基本类型 及原理
BAB法:
Ag+B· Ab
Ag-Ab· B
A
Ag-Ab· B-A
B· E
Ag-Ab· B-A-B· E
特点:以游离A分别连接B-Ab和B-E
BA法 Ag+B· Ab Ag-Ab· B
A· E
Ag-Ab· B-A-B· E
特点:以A-E/SA-E代替BAB法中的A,省
BNHS分子可与蛋白质 赖氨酸的氨基形成肽键 BNHS适用标记抗体和 中性或偏碱性的蛋白质
如何减小空间位阻?
长臂活化生物素(BCNHS): 生物素和N-羟基丁二酰亚胺之间添 加了两个6-氨基已糖分子基团,形 成连结臂,生物素与大分子基团的 距离
标记蛋白质醛基的活化生物素
生物素酰肼(BHZ):水合肼与生物素的合成物 主要用于标记偏酸性糖蛋白 肼化生物胞素(BCHZ) :生物素与赖氨酸连接
亲合素(A)
结构 PI 结合位 生物素 Ka 活性 四亚基糖蛋白 10.5 色氨酸 4 1015 13~15
链霉亲合素(SA)
四肽链蛋白 无糖基 6 色氨酸 4 1015 15~18
二、亲合素/链霉亲合素标记
• 标记物:酶、胶体金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 • HRP-AV(SA) 过碘酸钠、戊二醛 • ABC/SABC 预制AV(SAV)-Biotin
使用交联臂减少空间阻力
第二节 亲合素、链霉亲合素的理 化性质与标记
亲合素(avidin, AV) 和链霉亲合素
(streptavidin, SA)是生物素的天然特异性结合
物。而且,二者均为大分子蛋白,因此几乎所
有用于标记的物质均可以同亲合素(AV)或链
酶亲合素(SA)结合。
一、理 化 特 性
BAS主要与免疫放射分析(IRMA)检测体系偶 联,用于对终反应的放大(BA法) BAS也可用于IRMA反应后B、F成分的分离
五、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在分子生 物学中的应用
以生物素标记核酸探针进行的定位检测 用BAS制备的亲和吸附剂进行基因的分离 纯化 将免疫测定技术与PCR结合建立免疫PCR(immuno-PCR)用于抗原的检测
三、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在荧光免 疫技术中的应用
BAS用于荧光抗体技术,通常采用BA法, 即用荧光素直接标记亲合素(或链酶亲 合素);也可采用游离亲合素(或链酶 亲合素)搭桥,两端分别连接生物素化 抗体和荧光素标记的生物素(BAB法)或 荧光标记的抗亲合素(或链酶亲合素) 抗体的夹心法。
四、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在放射免 疫测定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生物素-亲合 素放大技术
第一节 生物素的理化性质与标记 一、活化生物素 二、活化生物素标记蛋白质
第二节 亲合素、链霉亲合素的理化性质与标记 一、理化特性 二、亲合素(或链酶亲合素)的标记
第三节 生物素-亲合素系统的特点 一、灵敏度 二、特异性 三、稳定性 四、适用性 五、其他 第四节 生物素-亲合素系统的应用 一、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基本类型及原理 二、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在酶免疫测定中的应用 三、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在荧光免疫技术中的应用 四、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在放射免疫测定中的应用 五、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思考题 小结
后,再与无水肼反应而成。
除醛基外, BCHZ还可标记氨基
标记蛋白质巯基的活化生物素
马来酰亚胺-丙酰-生物胞素(MPB) 能特异地与蛋白质巯基结合的活化 生物素
标记核酸的活化生物素
光生物素(photobiotin)
侧链上连接的芳香基叠氮物基团, 经光照后, 变为 芳香 基硝基苯,可直接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嘌呤氨基结合, 形成B-核酸 探针
活性基团的衍生
物-活化生物素 (生物素化衍生物)
生物素活化
标记蛋白质氨基的活化生物素
标记蛋白质醛基的活化生物素
活化生物素易 与抗原、抗体 酶及核酸分子 中相应基团偶 联形成生物素 化标记物
标记蛋白质巯基的活化生物素
标记核酸的活化生物素
活化生物素
标记蛋白质氨基的活化生物素
生物素 N-羟基丁二酰胺
碳二亚胺 生物素羟 基琥珀酰 亚胺酯( BNHS )
却了加B-E的步骤
3.
ABC法
⑴ ⑵ A+B· E Ag+B· Ab A- B· E----ABC Ag-Ab· B
ABC
Ag-Ab· B-ABC
特点:将BAB法中的A先与B-E结合,制备成复合物 ABC
二、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在酶免疫 测定中的应用
BAS在ELISA中的应用
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在均相酶免疫测定
小 结
• 生物素 —亲合素(链霉亲合素)系统具有的多 级放大独特效应,可极大地提高分析测定的灵 敏度;二者之间的高亲和、高特异结合以及既 可偶联生物大分子,又可连接标记材料的特性, 使该系统在标记免疫分析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具 有很强的稳定性和适用性。该系统有二种基本 类型:以游离亲合素为中间物,分别连接包含 生物素化大分子的待检反应体系和标记生物素 的 BAB 法或 ABC 技术;另一类是直接用标记亲合 素连接生物素化大分子反应体系进行检测的 BA 法或LAB。
思考题
1. 2. 3. 4. 5. 6. 7. 生物素的分子结构特点是什么? 生物素通过什么结构、形式与生物大分子相连结? 亲合素或链霉亲合素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有何特点? 为什么亲合素、链霉亲合素具有“桥联”作用? 亲合素、链霉亲合素可以被哪些示踪剂标记? 为什么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具有放大作用? 生物素与亲合素或链霉亲合素的结合是否与抗原抗体结合 相同? 8. 生物素-亲合素系统放大的是反应过程还是单一检测信号 的能量? 9. 生物素、亲合素或链霉亲合素如何与标记免疫技术联接? 10. 如 何 将 生 物 素 - 链 霉 亲 合 素 放 大 系 统 用 于 所 有 双 位 点 ELISA?
生物素脱氧核苷三磷酸(Bio-dUTP)
作为TTP的结构类似物,可采用缺口移 位法掺入到双链DNA中。
BNHS和BHZ 可直接标记核酸, 但对碱基配对有影 响。
二、生物素标记蛋白质
活化生物素通过侧链与蛋白分子连接; 一个蛋白分子可被多个生物素标记-多价性; 对BNHS多标记抗体, BHZ则多标记微酸性抗原; 抗原、抗体标记后活性不变;
• 在生物素—亲合素(链霉亲合素)放大系统应 用中,无论采用酶、荧光素或发光物作为检测 示踪剂,均是待测抗原与生物素化抗体反应形 成复合物后,再利用生物素与亲合素间的多价 放大结合特性,或直接与标有示踪剂的生物素 结合( BA 、 LAB 法),或依次与亲合素(链霉 亲合素)、生物素示踪标记物反应连接成聚合 物(BAB、ABC法),最终使待测反应信号被放 大,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