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参考书目
组织行为学相关推荐书目

组织行为学l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原书第7版)--MBA 教材精品译丛》,机械工业出版社l Steven L.McShane;Mary Ann V on Glinow,《组织行为学(英文版)--21世纪经典原版经济管理教材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l 卢盛忠等,《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一般管理l 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l 卡斯特等,《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l 孙耀军,《西方管理思想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0。
l 钱德勒,《看的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94。
l 钱德勒,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译本。
l 杨砾,《当代西方管理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l 西蒙,《管理行为》,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l 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企业管理出版社,1989。
l 陈伟, 《创新管理》,科学出版社,1996。
l 孙黎,《变革家--当代管理大师新思维》,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l 汉普登-特纳等,《国家竞争力》,海南出版社,1997。
战略管理l Gerry Johnson 等(JS),《公司战略教程》,华夏出版社,1998年中译本。
l 汤姆森等,《战略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
l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或华夏出版社。
l Gary Hamel, C.K.Prahalad, 《竞争大未来》,昆仑出版社,1998中译本。
D. Besanko etc.,《公司战略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译本。
l 乔治·达伊,《市场驱动战略》,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
l 德鲁克等,《公司业绩测评》,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1999年中译本。
组织进化年会书单

组织进化年会书单
1. 《组织行为学》- 斯蒂芬·P·罗宾斯
这本书是组织行为学的经典教材,涵盖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它有助于理解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和变革。
2. 《领导力21法则》- 约翰·C·麦克斯维尔
这本书详细阐述了领导力的21条法则,帮助领导者了解如何激发团队的潜力,提升组织的效率和绩效。
这些法则涵盖了领导力的各个方面,从战略规划到人员管理,从变革创新到解决问题。
3. 《从优秀到卓越》- 吉姆·柯林斯
这本书通过对众多公司的研究,揭示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过程。
它探讨了如何建立强大的企业文化、制定有效的战略、培养领导力等方面的内容,为组织实现卓越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建议。
4. 《敏捷组织》- 索伦·克里斯滕森
这本书介绍了敏捷组织的概念和实践,强调了组织适应性和快速响应能力的重要性。
它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工具,帮助组织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不确定性。
5. 《数字化转型:一个全面的框架》- 弗朗西斯·凯利
这本书探讨了数字化转型的各个方面,包括技术、人才、组织和文化等方面。
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帮助组织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编号】:715010【开课对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学分】:3【总学时】:48【实践学时】:16【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理论课。
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行为,培养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管理能力。
为其管理活动提供心理依据和新的视角,从而提高管理效能。
三、课程教学要求《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导论,组织行为学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发展脉络等;第二单元个体行为,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与组织的匹配等等;第三单元群体行为,群体行为的基础,沟通,冲突,团队等等;第四单元组织行为过程;第五单元组织行为,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组织变革,组织文化等等.第一单元导论(一)教学要求1、掌握组织、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2、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
3、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二)重点、难点第二单元个体行为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管理中的个体差异分析、个体行为的变化、激励理论与应用。
第一部分管理中的个体差异分析(一)教学要求1、掌握个体的需要与动机的概念,以及它们和行为之间的管理,了解组织中每个个体的需要和动机的差异.2、掌握认知的概念和认知差异,把握影响认知准确性的因素.3、了解个性的概念、各种个性特征之间以及它们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掌握如何在组织管理中应用员工的气质、能力和性格差异,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4、掌握价值观的概念、作用,明确态度差异基本因素,理解改变态度个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1、重点:认知的概念和认知差异,把握影响认知准确性的因素.2、难点:价值观的概念、作用,明确态度差异基本因素,理解改变态度个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相关推荐书目

组织行为学l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原书第7版)--MBA 教材精品译丛》,机械工业出版社l Steven L.McShane;Mary Ann V on Glinow,《组织行为学(英文版)--21世纪经典原版经济管理教材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l 卢盛忠等,《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一般管理l 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l 卡斯特等,《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l 孙耀军,《西方管理思想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0。
l 钱德勒,《看的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94。
l 钱德勒,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译本。
l 杨砾,《当代西方管理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l 西蒙,《管理行为》,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l 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企业管理出版社,1989。
l 陈伟, 《创新管理》,科学出版社,1996。
l 孙黎,《变革家--当代管理大师新思维》,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l 汉普登-特纳等,《国家竞争力》,海南出版社,1997。
战略管理l Gerry Johnson 等(JS),《公司战略教程》,华夏出版社,1998年中译本。
l 汤姆森等,《战略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
l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或华夏出版社。
l Gary Hamel, C.K.Prahalad, 《竞争大未来》,昆仑出版社,1998中译本。
D. Besanko etc.,《公司战略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译本。
l 乔治·达伊,《市场驱动战略》,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
l 德鲁克等,《公司业绩测评》,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1999年中译本。
组织行为学3281506215(1)

组织行为学3281506215(1)
影响个体知觉的因素
知觉情境 时代 时间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
组织行为学3281506215(1)
知觉的心理特征
◆ 知觉的相对性 ◆ 知觉的选择性 ◆ 知觉的整体性 ◆ 知觉的恒常性 ◆ 知觉的组织性
组织行为学3281506215(1)
知觉的相对性
组织行为学3281506215(1)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条件下(中 间变量)组织中的个体、群体、组 织变量(自变量),对生产率、流动 率、缺勤率、满意度等因素(因变 量)的影响的一门科学。
组织行为学3281506215(1)
人力资源政策实施
变
组织文化
革 与
群体决策
发
展
沟通
组织结构设计
领导
群体结构
人 生产率
的 缺勤率
输 出
流动率 满意度
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
人际关系
组织行为学3281506215(1)
观察
解释
归因
个体的行为
性格 归因
情境 归因
高
区别性
低
高
一致性
低
高
一贯性
低
外部 内部 外部 内部 内部 外部
凯莱的归因理论 组织行为学3281506215(1)
温纳的自我归因理论
组织行为学3281506215(1)
归因失真
基本归因错误
知觉的选择性
组织行为学3281506215(1)
知觉的整体性
组织行为学3281506215(1)
知觉的恒常性
组织行为学3281506215(1)
知觉的组织性
组织行为学3281506215(1)
组织行为学实验(实训)指导书

南昌工程学院《组织行为学实验实训》指导书09市场营销专业吴泽俊编2011年9月讨论(1--1)1.通过组织行为学导论部分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你认为应树立哪些管理理念?一、目的1.通过讨论加深对组织行为学课程内容的理解,了解本学科在管理学科中的地位2.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二、仪器及设备1.可分组讨论的教学环境2.计算机三、相关知识及参考书目1. 组织行为学绪论部分2. 《组织行为学》(第10版)罗宾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四、内容及要求1.通过组织行为学绪论部分的学习,对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相近学科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些基础上组织讨论,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为后续课程的讲解打下基础。
2.通过引导,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五、步骤1、先由小组讨论,形成一个初步意见2、每组选一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3、大组进行讨论交流4、各小组完善观点5、教师总结提练六、考核方式:1.实验报告2. 讨论时发言的主动性和内容案例(1--1)百利诊所一、目的1.通过本案例的讨论与分析了解和掌握组织行为学和研究方法2.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问卷法和调查法二、仪器及设备1.可分组讨论的教学环境2.计算机三、相关知识及参考书目1. 组织行为学绪论中研究方法的讲授2. 《组织行为学》(第10版)罗宾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四、内容及要求1.运用组织行为学绪论部分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讨论与分析问题2、问题A、.实行4天/40小时新工作制的目标是什么?B、五人小组的评估工作做得如何?用了哪些方法?C、根据研究结果,麦恩所长应如何做?3、通过讨论与分析,知道组织行为学可以解决哪类问题,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组织行为的目标是什么。
五、步骤1、先由小组讨论,形成一个初步意见2、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3、大组进行讨论交流4、教师总结六、考核方式:1.实验报告2. 讨论时发言的主动性、分析问题的深度案例(1--2)福肯电脑公司一、目的1.通过本案例的讨论与分析了解和掌握企业组织文化与组织行为之间的关系2.树立组织行为的分析要关注组织文化的理念二、仪器及设备1.可分组讨论的教学环境2.计算机三、相关知识及参考书目1. 组织行为学绪论中文化与管理的内容2. 《组织行为学》(第10版)罗宾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四、内容及要求1.运用组织行为学绪论部分讲的文化与管理,讨论与分析问题2、问题A、福肯电脑公司的倒闭与企业文化有关吗?B、如何使企业文化的表述与员工的行为相匹配?C、本案例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有何启示?3、通过讨论与分析,加深对文化与管理关系的理解,明白企业文化的塑造路径五、步骤1、先分小组讨论2、大组进行交流讨论,自由发言3、教师总结六、考核方式:1.实验报告2. 讨论时发言的主动性、分析问题的深度案例(1--3)康洁利公司的“洋”经理一、目的1.通过本案例的讨论与分析,深刻理解管理理论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是有效的,不能生搬硬套二、仪器及设备1.可分组讨论的教学环境2.计算机三、相关知识及参考书目1. 组织行为学绪论部分的内容2. 《组织行为学》(第10版)罗宾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四、内容及要求1.运用组织行为学绪论部分讲的内容,讨论与分析问题2、问题A、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康洁利公司起落的原因。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Organizational Behavior课程编码:23403051学分: 2.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选修)计划学时: 32 其中讲课: 32 实验或实践: 0 上机:0适用专业:行政管理推荐教材:张德,《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参考书目:1.[美]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2.周文霞等,《组织行为学教学案例精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3.俞文钊,《管理心理学》(上、下册),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
4.苏东水,《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5.杨锡山,《西方组织行为学》,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掌握和有效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流技能、认知技能、处理群际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或应对组织变革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性,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动口”意味着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随时提出问题,与老师进行广泛的交流;“动手”即多做多实践,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促进知识的应用化;“动脑”是最重要的要求,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要求学习者积极思考,勤于分析,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体系,了解组织行为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概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主题发言[授课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一、组织行为学发展简史二、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三、组织行为学框架模型第二节为什么要学习组织行为学一、组织行为学的管理环境二、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三、组织行为学对被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意义第三节学习组织行为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以权变的观点看待组织行为学二、以应用的观点看待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能够对组织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因素,包括传记特点、能力、个性、学习等;明确这些因素的工作原理。
组织行为学经典书籍

组织行为学经典书籍
组织行为学经典书籍有很多,比如:
1. 《组织行为学(第12版)》,作者:P.罗宾斯。
2. 《管理心理与行为学(第2版)》,作者:孙泽厚、罗帆。
3. 《组织行为学(第2版)》,作者:张德。
4. 《管理之神:组织变革的今日与未来》,作者:查尔斯汉迪。
5. 《费栋华,员工脑电波——人力资源心理管理》,作者:费栋华。
6.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作者:孙泽厚、罗帆。
7. 《社会心理学》,作者:俞国良。
8. 《组织行为学精要(第14版)》,作者:罗宾斯。
9. 《组织行为学(第18版)》,作者:罗宾斯。
10. 《中国高级工商管理丛书·CEO管理与组织行为学》。
这些书籍都是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值得一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
英文名称:Organizational Behavior
任课教师:何菊莲等
适应学科、方向:企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
预修课程: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主要内容: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提高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
由于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在组织行为学领域中人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还存在分歧,某个观点,会有正反两方面的争论,让学生探讨不同的观点,从争论中获得启发。
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部分。
个体部分讲述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个性差异与管理、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员工与组织关系等。
群体部分讲述群体行为的基础、团队管理、沟通、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冲突管理等。
组织部分讲述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组织文化、跨文化组织行为管理等。
主要教材及参考文献:
1、罗宾斯(美)著. 李原、孙健敏译.组织行为学(第十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
2、孙健敏译,组织行为学(MBA核心课程案例).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
3、德博拉.安科纳(美)等著. 王迎军等译. 组织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4、陈维政等. 组织行为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余凯成主编.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 〔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4.
7、余凯成等. 组织行为学案例集〔M〕.成都:西南财大出版社,1996.
8、黎永泰.黎伟. 企业管理的文化阶梯〔M〕.四川:四川人民
出版社,2002.
9、 (美)里基·W.格里芬Ricky W.Griffin编著.组织行为学—
—组织与人员的管理〔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10、(美)杰拉尔德·格林伯格编著.组织行为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1、(美)史蒂文L.麦克沙恩编著.组织行为学〔M〕.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7.
12、(美)莱曼W.波特编著.激励与工作行为〔M〕.机械工业出
版社,2006.
13、(美)O.吉弗.哈里斯等著. 李丽等译. 组织行为学〔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7.
14、弗雷德.鲁森斯著. 王磊等译. 组织行为学〔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8.
15、JenniferM.George,GarethR.Jones著. 组织行为学〔M〕
北京:北大出版社,2006.10.
16、魏江,严进编著.管理沟通——成功管理的基石〔M〕,机
械工业出版社,2006.
17、胡君辰.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3
18、李剑锋.组织行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2
19、刘松博,龙静.组织理论与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9.7
20、王益明编著,《人员素质测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丛
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1、张德主编. 组织行为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4.3
22、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
23、陈国裕,朱法贞主编. 领导学与案例教程〔M〕.科学出版
社,2001.8.
24、皮尔斯等.领导者与领导过程〔M〕.北京华译网翻译公司
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