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并真菌感染的CT诊断

合集下载

空洞型肺结核并真菌球的CT表现

空洞型肺结核并真菌球的CT表现

空洞型肺结核并真菌球的CT表现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真菌球感染的CT 影像学表现。

方法经痰培养和纤维支气管镜刷检证实的15例患者。

结果本组15 例患者空洞肺结核并真菌球发生在右肺上叶5 例,左肺上叶3例,右肺下叶3例,左肺舌叶1例,左肺下叶3例。

空洞内真菌球游离型1例(6.7%),附壁结节型8例(53.3%),充满型6例(40%)。

结论导致肺结核患者出现真菌感染的因素多种多样,采取及时合理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真菌感染的风险。

标签:空洞型肺结核;真菌感染;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018-01近年来全球结核病疫情回升,长期的治疗容易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病程长且反复迁延,加之抗生素及激素的滥用,导致结核病患者感染真菌的几率增加(1-2)。

笔者收集15例空洞肺结核并真菌球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CT表现,总结其影像特征,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收集2013年9月~2014年10月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空洞肺结核并真菌球患者1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2.86±11.64岁。

临床表现:14例均有咳嗽、咳痰、发热、胸闷、乏力、盗汗症状,其中反复咳嗽,伴咯血5例,无自觉症状1 例;15例中12例患者原有肺结核病史,3例有肺结核密切接触史。

所有患者均经痰培养、纤维支气管镜刷检证实获得病原菌。

二、检查方法1、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 层螺旋CT 常规轴位扫描,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肋隔窦下缘,扫描层距5mm、层厚5mm,管电压130KV,管电流100mA。

2、CT扫描观察内容:病变的分布范围、空洞及洞内真菌球的形态特征。

结果1、15例空洞肺结核并真菌球CT征象分析结果本组15 例患者空洞肺结核并真菌球发生在右肺上叶5 例,左肺上叶3例,右肺下叶3例,左肺舌叶1例,左肺下叶3例。

肺结核合并曲霉菌感染的CT表现

肺结核合并曲霉菌感染的CT表现

肺结核合并曲霉菌感染的CT表现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曲霉菌感染的CT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肺结核合并曲霉菌感染患者的CT表现。

结果本组12例患者肺霉菌球发生在右上肺4例,左上肺2例,右下肺5例,左下肺1例。

10例为双肺多发随机分布大小不等的斑片及结节影,以双上肺多见。

病灶以不规则结节伴周围较淡磨玻璃样渗出影(晕征)为主,12例(100.0%)空洞内软组织结节病灶位置发生变化,结节中心呈点状高密度影10例(83.3%),不规则斑片状渗出性病灶12例(100.0%),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薄壁空洞性病灶4例(33.3%),胸膜下楔形实变影9例(25.0%),胸膜下病变引起邻近胸膜轻度增厚3例(25.0%)。

结论CT检查可准确显示霉菌球的形态、大小、周围组织关系等,动态显示空腔内霉菌球的位置变化,对霉菌球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标签:肺结核;曲霉菌感染;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近年来,曲霉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在空洞性肺结核患者的结核空洞内继发感染形成曲霉菌球发病率逐渐增高[1],两病并存时临床特点不典型,影像无特异性,常规实验室检出率极低,抗真菌药疗效不好,故给临床的诊断、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笔者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患者12例,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26~76岁,中位年龄45.8岁。

12例均有发热(低热)、咳嗽、咳痰(量少,为白色)、胸闷、胸痛、气喘、乏力、盗汗症状,反复咳嗽,伴咯血8例,无自觉症状1例;病史6个月~3年,其中10例患者原有肺结核病史,2例有肺结核密切接触史。

所有患者均经痰培养、痰涂片、纤维支气管镜检、曲霉菌免疫学检查证实获得病原菌。

1.2 检查方法采用美国GE Medical Systems ProSpeed-AI CT机,行全肺容积扫描,患者屏气,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肋隔窦下缘,扫描层厚为5~8 mm,局部病灶3 mm 薄层扫描。

CT在肺部真菌感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CT在肺部真菌感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CT在肺部真菌感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肺部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胸部疾病,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和呼吸衰竭。

腐霉菌、曲霉菌、肺孢子菌和曲菌等真菌常导致肺部感染。

由于症状不明显,医生在早期诊断和治疗患者时往往存在一定的难度。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为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对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危险性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CT在肺部真菌感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CT检测是肺部真菌感染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常常被误诊为其他肺部疾病。

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是:单个或多个结节、实变、小叶间隔增厚、空洞、空气支气管征、胸膜下效应和淋巴结肿大等无其他病因支持的异常影像结构。

CT可以提供高质量的解剖结构信息,帮助医生准确识别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此外,CT还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肺部真菌感染,如典型和非典型的类球孢子菌肺炎(PCP)、黏液阿米巴菌肺炎(MA)、侵袭性肺曲霉病(IPA)和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jiroveci pneumonia, PJP)等。

CT还能够评估是否存在胸腔积液、胸膜炎和纵隔肿胀等并发症的存在。

肺部真菌感染的CT影像学表现与其他肺部感染和肿瘤有很大的相似性,如肺炎、结核病、肺癌、淋巴瘤和非典型肺炎等。

因此,临床医生需要利用CT进行鉴别诊断。

CT可以确定感染区域的位置、大小和形态,进而识别并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例如,肺部真菌感染和肺结核病的CT影像学表现类似。

两种疾病都会导致肺实质的结节和空洞形成,尤其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更为明显。

肺结核病的CT影像学表现往往呈现出钙化和干酪坏死区域,而肺部真菌感染则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特征。

因此,医生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CT表现进行高度鉴别,以区分肺部真菌感染和肺结核病。

CT对于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筛查和危险性评估也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临床医生需要利用CT评估患者的肺功能和病变的严重程度,从而制定更加详细的治疗方案。

建议收藏教你从肺CT上鉴别哪种是真菌感染

建议收藏教你从肺CT上鉴别哪种是真菌感染

建议收藏教你从肺CT上鉴别哪种是真菌感染肺真菌感染的 CT 影像有以下特点:多发:•多发结节灶,可有「晕」•多发空洞,带「晕」,内有结节•多发空洞,有絮状内容物多形:•树芽征、结节、空洞、磨玻璃灶、实变等并存•多变:•「晕征」在病程早期发生率高,随之减少••抗炎治疗迅速加重的树芽征••变化迅速,短期内出现结节和空洞•肺真菌感染的 CT 影像,经常与结核、细菌、病毒感染混淆。

怎样鉴别?一、肺真菌感染与肺结核的鉴别鉴别要点1:结节结核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结节较多,多数较小,边缘清晰。

真菌的播散结节:数量较少,大小不等,早期常见「晕征」,较大梗死实变区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结核气道播散: 「簇」状分布树芽征及结节灶,边界较清晰,后期可缓慢形成较干净空洞。

真菌无明显「簇」状特点,周围可有晕,较小结节可迅速形成空洞。

鉴别要点 2 :空洞结核空洞较光整,内较干净。

真菌空洞内有结节、絮状物。

注意:肺结核会合并真菌感染结核空洞内缺乏正常免疫能力,易合并真菌感染,可见真菌球等内容物。

二、肺真菌感染与细菌、病毒感染的鉴别(1)真菌较大梗死形成实变区,与细菌性大叶性肺炎实变难以鉴别,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血象)有较大帮助。

大叶性肺炎渗出实变区真菌感染梗死实变区(2)与细菌感染鉴别较困难,真菌侵袭气道亦形成树芽征与结节,实验室检查(血象)有较大帮助。

细菌感染真菌感染(3)真菌形成的空洞与细菌感染的脓肿空洞较易鉴别,空洞内气液平提示细菌感染,空洞内絮状物等提示真菌,实验室检查(血象)也有较大帮助。

细菌感染真菌感染(4)与病毒感染鉴别较困难,累及间质多提示病毒感染,磨玻璃灶内有结节、小空洞多提示真菌感染。

病毒感染真菌感染三、鉴别技巧总结综上,肺真菌感染与结核鉴别要点如下表:肺真菌感染与细菌、病毒感染的鉴别要点如下表:来源:丁香公开课。

肺结核合并肺真菌感染例分析

肺结核合并肺真菌感染例分析

肺结核合并肺真菌感染例分析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可以影响全身多个器官,常见并发症之一就是肺真菌感染。

肺真菌感染是指肺部被真菌感染导致的疾病,常见的肺真菌病原体有念珠菌、曲霉菌、组织胞浆菌等。

下面,我们将分析一例肺结核合并肺真菌感染的病例。

该病例为一名男性,32岁,农民。

患者出现体温升高、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并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

患者因症状加重而就诊于当地医院。

根据临床表现和胸部CT结果,初步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

患者经过:经过详细的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验,确认了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

同时,当地医生还怀疑患者可能存在肺真菌感染的可能性,因此进行了支气管镜检查。

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患者右下肺段出现红斑、溃疡病变,并采集了病灶内的标本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

培养结果显示,病灶内分离出一种念珠菌属的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白色念珠菌。

在确认了患者同时合并肺结核和肺真菌感染的诊断后,患者被转诊到专科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根据患者体重、肾功能以及药物敏感性等因素,药物治疗方案被制定。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抗结核治疗和抗真菌治疗两个部分。

抗结核治疗部分: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患者开始接受四种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包括异烟肼、链霉素、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

治疗的初始阶段,患者每天口服这些药物,并配合肺结核患者常规化疗的标准方案进行治疗(通常为6个月或更长时间)。

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定期进行肺部CT检查和血液检测以监测治疗效果。

抗真菌治疗部分:在控制结核活动的同时,患者还开始了抗真菌治疗。

由于白色念珠菌对多种抗真菌药物都有一定的耐药性,治疗选择了对白色念珠菌敏感的药物,包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等。

患者在住院期间,每天经静脉注射这些药物,持续治疗2周。

治疗结束后,患者继续口服伊曲康唑作为维持治疗,直到肺真菌感染症状完全消失,并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真菌培养结果进行确认。

患者在住院期间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得到了科学的营养支持和心理支持。

肺部真菌感染特点和CT表现

肺部真菌感染特点和CT表现
菌病上述影像表现也可见于其他肺感染性疾病,大 多无特异性。实际上肺念珠菌感染常常合并有其它
细菌或真菌感染,使诊断复杂化。
• 女性,70岁,咳嗽、咳痰、气紧10余天,近3天加剧,体温:38.2℃。 白细胞总数:起病时6.3×109/L,住院:9.36×109/L。中性:72%。
血氧饱和度<70% 。起病时电视透视未见明确实变影像。平时体健, 无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半月前曾收拾旧房屋,打扫过卫生。
• 念珠菌肺炎,三次痰培养均培养出白色念珠菌, 痰涂片发现大量的 菌丝和孢子。
肺组织孢浆菌病
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深部感染,经呼吸道传播,主要 侵犯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淋巴结、肺等全身各 脏器也可发生。多见于AIDS病人。 临床及影像表现: 1.无症状型:占90%~95%.组织胞浆 菌素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影像:肺部及纵隔淋巴结多 发钙化。2.急性肺型:畏寒,发热,咳嗽,肌肉痛.影像:弥 漫性结节状阴影,或片状实变影。3.播散型:多数由急 性肺型恶化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进行性肝,脾肿 大,皮肤粘膜溃疡,全身淋巴结肿大。影像:通常呈粟 粒型肺浸润,空洞形成及肺门淋巴结肿大。4.慢性肺 型:约20%无任何症状,常见咳嗽,发热,盗汗,胸痛,咯 血,呼吸困难。影像:早期常为边缘清楚的肺实变,后 期呈结节或肿块,部分肺尖部出现空洞.上述表现无特 异性,易误诊为肺结核。
• 肺念珠菌病
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在抗生素治疗后或免疫力 下降时,易引起肺部感染。感染途径有血源性及气 源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为肺炎常见症状。 CT表现:大小不等、多发、边界清楚的结节,可伴有 实变、树芽征、磨玻璃样结节,部分结节周围伴有 晕征。少见CT表现有支气管壁增厚和胸水,罕见表 现包括空洞,空气新月征和淋巴结肿大,缺乏这些征 象可作为与其他机遇性肺部感染的鉴别点。肺念珠

肺部真菌感染CT 诊断

肺部真菌感染CT 诊断

皮肤、胃肠道、咽部有时也能分离出该菌。

隐球菌病好发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主要侵犯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在其他部位者少见[1]。

发生在肝脏者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胆囊炎和胆管梗阻等症状。

病理改变为胶质性和肉芽肿性病变[2]。

隐球菌病确诊根据实验室的特异性检查,包括真菌涂片、培养及隐球菌特异性抗原检测。

本例患者既往健康,无任何免疫低下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区隐痛和低热,CT 表现为囊性病变,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术前未能明确诊断。

本例CT表现特点:(1)病灶为孤立囊性,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2)囊壁厚度>0.3cm,且广泛钙化呈壳状;(3)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

肝脏新型隐球菌病CT表现为囊性时应与孤立性肝囊肿、细菌性或阿米巴肝脓肿、肝结核、肝包虫囊肿、肝囊性转移瘤等疾病鉴别。

3 参考文献〔1〕 应可净,江立斌,陈恩国,等.肺隐球菌病九例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7):4642467.〔2〕 李劲东,李小刚.小儿肝脏新型隐球菌病1例[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7):491.收稿日期:2009202218 修回日期:2010202210(本文编辑:李立华)肺部真菌感染CT诊断陈更瑞,方华盛 〔摘要〕 目的:探讨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真菌培养及随访证实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CT影像资料。

结果:肺部炎性浸润实变17例,病灶分布多个肺叶或肺段,CT表现为斑片状或片状模糊影,密度不均,5例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肺部单发结节2例,呈类圆形,直径0.8~1.5cm,多发结节16例,结节大小不等,边缘轮廓欠光整,肺部肿块6例,直径3~5cm,形态不规则,密度欠均匀,9例结节及肿块内可见空洞形成,洞壁厚薄不一,外壁清晰,内壁较光滑,2例见“含气新月征”。

结论:肺部真菌感染CT 表现具有共同特点,CT有助于肺部真菌感染诊断。

〔关键词〕 真菌感染;肺部;CT 中图分类号:R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74(2010)0520473202 肺部真菌感染(pulmonary mycotic infection,PMI)发病有增多趋势,可能与广谱抗生素广泛应用及免疫抑制患者增多有关。

肺结核ct诊断标准

肺结核ct诊断标准

肺结核ct诊断标准肺结核CT诊断标准。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诊断需要经过严谨的检查和判断。

CT(计算机断层扫描)作为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肺结核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肺结核CT诊断的标准及其相关内容。

一、CT影像特征。

1. 结节灶,肺结核患者在CT影像上常出现多发结节灶,结节直径一般在3-30mm之间,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常伴有空洞形成。

2. 磨玻璃影,肺结核患者CT影像上可见到磨玻璃影,呈现为密度略高的模糊影,常见于肺野的外周部位。

3. 空洞,肺结核的CT影像上可见到不规则的空洞,多为多房性,边界不规则,直径一般在1cm以上。

4. 支气管播散,肺结核患者的CT影像上可见到支气管播散现象,即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伴有炎症渗出。

5. 胸膜增厚,肺结核患者在CT影像上可见到胸膜增厚,呈现为胸膜下一侧的软组织影增厚。

二、CT诊断标准。

1. 结合临床表现,CT诊断肺结核时,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咳嗽、咳痰、低热、盗汗等症状,以及结核菌素试验、痰涂片检查等实验室检查结果。

2. 影像特征综合分析,对于具有上述CT影像特征的患者,需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如肺部肿瘤、真菌感染等。

3. 支气管镜检查,对于CT影像上可见到支气管播散的患者,可进行支气管镜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4. 病灶部位及数量,CT影像上病灶的部位及数量也是诊断肺结核的重要依据,多发结节灶、多发空洞等表现有助于肺结核的诊断。

5. 病变进展情况,CT影像上病变的进展情况也是诊断肺结核的重要参考,如病灶大小的变化、空洞的形成与愈合等。

三、诊断注意事项。

1. 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CT影像特征进行综合判断,避免单一指标作为诊断的依据。

2. 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支气管镜检查、痰培养等,以明确诊断。

3. 在进行CT诊断时,应注意减少辐射剂量,特别是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结核并真菌感染的CT诊断
李清锋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CT室,广西百色5333000)
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并真菌感染的CT 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43 例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的CT 表现,其中对18 例肺结核感染真菌前后的CT 表现作对照分析。

结果在肺结核的基本表现外,尚有如下征象①病变累及范围扩大;7病变形态进一步多样化,边缘更加模糊;③支气管播散病灶增多;④胸腔积液发生率增高、积液量增多;⑤空洞扩大、增多;⑥可有真菌感染的特异征象。

结论肺结核并真菌感染的CT 表现为原有肺结核像表现基础上并发双肺弥漫性病变,以弥漫性小叶分布、大叶实变及跨肺叶浸润为主要特征,往往会掩盖原有肺结核征象。

CT 检查对本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结核,肺;真菌;感染;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诊断
中图分类号:R814.42;R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81782003)02-0198-02 通过回顾性调查对本院1996年10 月2002 年10月期间经痰、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肺部组织学检查证实为真菌感染的肺结核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CT 表现及诊断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组43 例,其中男20 例,女14 例,年龄11~83 岁,平均58. 3 岁,病程3 个月~
2. 1年。

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43 例,低热、盗汗30 例,咯血15例,气促21例,呈慢性病容及体质消瘦28 例,并发心力衰竭12 例,呼吸衰竭12 例,死亡5 例。

1.2 诊断方法本组所有患者均摄有正侧位胸片及行胸部CT 平扫。

CT 装置为SIEMENS 公司SOMATOMDR-H 全身扫描仪,平静呼吸状态下扫描时屏气,自肺尖至肺底,层厚10mm 连续扫描,18 例在病变区局部加作2mm 高分辨率CT,每个病例均用肺窗和纵隔窗分别观察。

1.3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①血和肺组织学检查1次阳性者即确诊。

7痰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找到真菌和孢子,或培养出同一菌种3 次以上者作为入选标准,结合以下标准诊断为肺结核并真菌感染:近期有呼吸道症状加重的表现,胸片或CT 有真菌感染相对特异的改变及有导致真菌感染治疗方面的诱因。

2 结果
2.1肺结核并真菌感染的CT 表现:
2.1.1部位左侧肺23 例,右侧肺20 例,双侧肺24例,其中累及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32 例,同时累及2个肺叶以上的21例,累及3 个肺叶以上的18 例。

2.1.2 形态与边缘①多发小斑片状影17 例:两肺野散在或布满大小不一、密度不均的棉絮状影,边缘模糊。

②支气管肺炎型11例:肺纹理增多、紊乱,沿肺纹理分布斑点状边缘模糊影,密度深浅不一。

③大叶性肺炎型1 例:肺大叶实质密度增高影,密度均匀,边缘模糊。

④粟粒型4 例:广泛分布大小不一的粟粒状影,边缘;较模糊,可相互融合。

⑤局灶型3 例:局灶性斑片状浅淡密度影。

⑥腐生型2 例:可见空洞病变内典型霉菌球。

2.1.3 钙化32 例见病灶钙化,单发13 例,多发10例。

2.1.4 胸膜病变胸腔积液22 例,胸膜增厚、粘连31例,钙化5 例。

2. 1.5 其它并发支气管扩张症11例,肺气肿10 例。

2.2 18 例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前后的CT 表现对照分析,见表1。

表118 例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前后CT 表现对比( n,%)
项目肺结核非并发真菌感染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
两个以上肺叶受累7(38.0)15(83.3)
空洞5(27.8)8(44.4)
支气管播散8(44.4)10(55.5)
胸腔积液7(38.0)13(72.2)
3 讨论
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在临床上时有发生,真菌可分为真性致病菌和条件性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包括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隐球菌等,感染多为内源性,与机体抵抗力降低及菌群失调有关,白色念珠菌最常见,其次为热带念珠菌、酵母菌、曲霉菌等。

肺结核病可导致体内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和细胞免疫功能的下降,加上老年患者免疫功能降低,长期的、不正规的抗结核治疗和应用广谱抗生素,都可以引起菌群失调,导致真菌二重感染[1],本组中患者年龄较大(平均58. 3 岁)、病程较长(平均2. 1年),病死率高(11. 1<),说明老年人、病程长的肺结核患者较易合并真菌感染。

肺结核的好发部位、病灶基本形态、播散病灶的分布等普通X线诊断原则,完全适用于CT诊断[3],CT检查能较X线检查进一步肯定或补充有临床价值的征象,如空洞、支气管扩张、肺大泡、纵隔淋巴结肿大或钙化等[3],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表现上无特异性,临床上有时强调有拉丝样痰,但并不多见,多数肺部真菌感染在胸片或CT上与普遍肺炎相似。

肺结核并真菌感染时在上述的影像表现基础上,可具有以下征象①病变累及范围扩大:本组中累及两个肺叶以上的32 例(74.4%)),14例全肺受累及,18 例肺结核并真菌感染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X2=7.48,P<0.05)。

②病变形态进一步多样化,边缘更加模糊(见图1,图2):以多发不规则斑片状影(39.5%))、支气管肺炎状改变(25.6%))及大性大叶性浸润(14.0%))多见,有时可掩盖肺结核的原有表现。

③支气管播散病灶增多:本组中有11 例(25.6%)),这与真菌可入侵气道而感染有关。

④胸腔积液发生率增高、积液量增多:本组22 例(51.2%))并发胸腔积液,18例对比结果显示,并发感染前后差异有显著性(X2=4.05,P<0.05)。

⑤空洞的改变:空洞可扩大、增多,常为多发小空洞(见图3,图4)。

⑥可有真菌感染的特异征象:本组1例见空洞内有霉菌球,为典型的肺结核并曲霉菌感染。

本病主要与单纯肺结核、细菌性肺炎、肺结核合并肺癌等相鉴别。

单纯肺结核或结核治疗后,病情急剧加重,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CT上有多发斑片状影、支气管肺炎状改变、空洞增大、增多等表现时,提示合并真菌感染。

细菌性肺炎多呈小叶、肺段或肺叶阴影,抗生素治疗有效,白细胞增加,较少并发空洞、胸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钙化。

肺结核合并肺癌常有较明确的肿块影,可出现分叶、毛刺、胸膜凹陷等征象,增强CT扫描可见供应血管,肿块强化较明显[4]。

临床上往往在抗结核和抗细菌感染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有真菌感染的可能,耽误了病情,当CT检查发现肺结核患者并发双肺弥漫性病变,以小叶分布、大叶实变及跨肺叶浸润为主,以及胸腔积液增加、空洞增大增多等表现时,应提示真菌感染的可能,及早进行血、痰的真菌培养,有条件者可行纤支镜或肺穿刺活检,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