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合并曲霉菌感染的CT表现
肺曲霉菌病的三类分型、CT表现和鉴别诊断

肺曲霉菌病的三类分型、CT表现和鉴别诊断肺曲霉菌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人体感染真菌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原发性感染,为吸入大量被真菌孢子所污染的物质和泥土所致,较为少见:另一种为条件性致病或称继发感染,患者常有全身性疾病即原发病变的基础,如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血液病、肝硬化等。
一方面因疾病本身致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另一方面因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的细胞毒性药物等,使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导致真菌病发展。
长期大剂量广泛抗生素的应用抑制了细菌的生长,也可使不敏感的真菌得以繁殖,从而导致肺真菌病的发生。
真菌致病力弱,健康人体对真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只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才能侵入组织、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病理】真菌侵入肺组织后可引起一系列炎症反映,基本病理变化是凝固性坏死、细胞侵润和脓肿形成。
慢性感染为肺纤维化或肉芽肿形成。
【临床特点】肺曲霉菌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可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咯血及胸痛等。
对可疑患者,尤其是原因不明的肺部病变和发热性疾病,要想到真菌感染的可能。
须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接触史、旅行史、职业史等。
【分型、CT表现及鉴别诊断】一、过敏型支气管-肺曲菌病(ABPA)是一种非感染性炎症,几乎仅发生于哮喘患者,又称为哮喘型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过敏体质者吸入大量曲菌孢子后,机体对曲菌发生变态反映,支气管分泌的黏液增多,黏稠度增加,曲菌菌丝更增加了黏液的黏稠度,支气管腔内分泌物不易排出则形成黏液栓。
CT表现:支气管黏液嵌塞是ABPA最主要的病理及CT表现,常累及上叶支气管,几乎总是位于肺段或亚肺段支气管腔内,表现为⑴V 形、Y形、葡萄状或指套状阴影,向肺门方向集中,边缘清楚;⑵官腔扩张及管壁增厚(炎性反映),可出现轨道征或环形影;⑶黏液栓咳出后,遗留柱状或囊状支气管扩张而远端支气管仍正常,强烈提示ABPA诊断;⑷病变远端的肺组织可有肺不张表现,或因侧支通气而出现过度充气征象。
另可有渗出性肺泡炎改变:肺实质内单发或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上叶多见,可为一过性、游走性或持续较长时间。
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正文】一、引言肺曲霉菌病是一种由曲霉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影像学是肺曲霉菌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内容。
二、影像学表现1-X线胸片表现肺曲霉菌病在X线胸片上呈现多种表现,包括结节状阴影、斑片状阴影、空洞形成等。
结节状阴影常呈实质结节、结节样病灶或小叶性结节分布。
斑片状阴影则表现为多发的散在病灶,大小不等。
空洞形成是肺曲霉菌病的典型表现,可见于病灶内部坏死、液化等。
2-CT影像表现CT对肺曲霉菌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更为敏感和准确。
CT表现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斑片状影:多见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呈散在分布,大小不等,边缘清晰。
(2)结节状影: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呈圆形或卵圆形,分布均匀,边缘模糊。
(3)空洞形成:常见于长期进展的肺曲霉菌病,空洞内可见液平面或菌球样结构。
(4)弥漫性浸润影:较少见,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呈双侧对称性浸润,累及多个肺叶。
三、鉴别诊断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表现有时与其他肺部疾病相似,因此需要与其他相关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肺结核: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可包括结节状阴影、斑片状阴影和空洞形成,与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表现较为相似。
鉴别时可以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实验室检查进行判断。
2-肺真菌感染:如肺孢子菌病、曲菌病等。
这些感染的影像学表现有时与肺曲霉菌病相似,需要通过相关检验鉴别。
3-肺转移瘤:部分转移瘤在影像学上可呈结节状阴影或弥漫性浸润,与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表现相似。
需要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附件】1-患者影像学报告2-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法律名词及注释】1-免疫功能低下:指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易于受到感染和疾病侵袭的状态。
2-细菌:一种微生物,能引起细菌感染,需要通过抗生素治疗。
【全文结束】。
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特征

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特征
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特征
肺部真菌感染是一种通过真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
它的影像
学特征可以通过X射线、CT扫描等医学影像技术进行观察和诊断。
X射线检查
肺部真菌感染在X射线检查中的表现可以有以下特征:
1. 单个或多个肺部结节:真菌感染可引起肺部结节的形成,结
节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
2. 肺实变阴影:部分真菌感染会导致肺组织炎症和肺实变,从
而在X射线上表现为浓密的阴影。
3. 支气管扩张:某些真菌感染可引起支气管扩张,从而在X射
线上显示为扩张的支气管影。
CT扫描
CT扫描是检测肺部真菌感染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特征包括:
1. 结节和肿块:真菌感染导致的结节和肿块能够在CT图像上
清晰可见,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结构。
2. 磨玻璃样密度影:磨玻璃样密度影是真菌感染的一个常见特征,表现为肺部区域密度增加,但仍能识别肺纹理。
3. 空洞和空腔:肺部真菌感染可能导致肺组织部分坏死和溶解,形成空洞和空腔。
4. 心包积液和胸水:某些真菌感染可以导致心包积液和胸水的
形成,在CT图像上可见。
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特征可以通过X射线和CT扫描进行观察
和诊断。
常见的特征包括肺部结节,肺实变阴影,支气管扩张以及
CT图像中的结节、磨玻璃样密度影,空洞和空腔以及心包积液和胸水。
这些特征有助于医生进行肺部真菌感染的准确诊断和治疗。
肺曲霉菌病临床表现及CT影像诊断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95期 127投稿邮箱:sjzxyx88@126.com0 引言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近年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和激素的大量应用,肺霉菌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常见肺霉菌有曲霉菌、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毛霉菌等。
肺霉菌病以曲霉菌病最常见,主要致病菌为烟曲菌。
共收集确诊25例肺曲霉菌病患者资料,就其CT影像与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5例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3-67岁,平均38岁。
痰培养确诊11例、手术病理证实3例、纤支镜刷检及活检5例、抗炎无效后改抗真菌治疗1周后病灶明显吸收好转4例、肺穿刺活检2例。
1.2 临床表现及分型肺曲霉菌病CPA好发于中年男性,有全身症状及慢性咳痰、呼吸困难、胸部不适和偶尔咯血。
具有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检查:曲霉菌特异性IgG(或抗体)检测、痰培养/PCR/活检曲霉菌阳性。
CPA随着病情变化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当患者存在免疫抑制/缺陷(如:AIDS、激素使用、糖尿病、酒精中毒等)时,可能会使疾病的进展更为迅速,影像学表现为结节、实变伴或不伴薄壁空洞,疾病进展更迅速。
具有这种特征的CPA也被称为亚急性侵袭性曲霉菌病(SAIA)或慢性坏死性肺曲霉菌病。
更常见CPA的临床特点表现为病情进展缓慢、有单个或多个厚壁空洞、伴或不伴真菌球(曲霉肿)、合并胸膜纤维化。
具有上述特征的CPA被称为慢性空洞性肺曲霉菌病(CCPA),往往发生于不存在明显免疫缺陷的患者中。
尽管没有明显免疫缺陷,但是这些患者仍然存在轻度免疫缺陷,CCPA影像学进展非常缓慢,往往需要数年,在疾病早期可能会被误诊为结核。
对于部分CCPA,特别是未经治疗的,往往存在广泛的单肺纤维化,病情会随着时间进展,最后累及双肺。
对于具有这些特征的CPA也别称为慢性纤维化性肺曲霉菌病。
这3种CPA并不是3种独立的疾病。
一种CPA可以随着病情的进展而演变为另一种。
肺部真菌感染特点和CT表现

细菌或真菌感染,使诊断复杂化。
• 女性,70岁,咳嗽、咳痰、气紧10余天,近3天加剧,体温:38.2℃。 白细胞总数:起病时6.3×109/L,住院:9.36×109/L。中性:72%。
血氧饱和度<70% 。起病时电视透视未见明确实变影像。平时体健, 无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半月前曾收拾旧房屋,打扫过卫生。
• 念珠菌肺炎,三次痰培养均培养出白色念珠菌, 痰涂片发现大量的 菌丝和孢子。
肺组织孢浆菌病
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深部感染,经呼吸道传播,主要 侵犯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淋巴结、肺等全身各 脏器也可发生。多见于AIDS病人。 临床及影像表现: 1.无症状型:占90%~95%.组织胞浆 菌素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影像:肺部及纵隔淋巴结多 发钙化。2.急性肺型:畏寒,发热,咳嗽,肌肉痛.影像:弥 漫性结节状阴影,或片状实变影。3.播散型:多数由急 性肺型恶化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进行性肝,脾肿 大,皮肤粘膜溃疡,全身淋巴结肿大。影像:通常呈粟 粒型肺浸润,空洞形成及肺门淋巴结肿大。4.慢性肺 型:约20%无任何症状,常见咳嗽,发热,盗汗,胸痛,咯 血,呼吸困难。影像:早期常为边缘清楚的肺实变,后 期呈结节或肿块,部分肺尖部出现空洞.上述表现无特 异性,易误诊为肺结核。
• 肺念珠菌病
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在抗生素治疗后或免疫力 下降时,易引起肺部感染。感染途径有血源性及气 源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为肺炎常见症状。 CT表现:大小不等、多发、边界清楚的结节,可伴有 实变、树芽征、磨玻璃样结节,部分结节周围伴有 晕征。少见CT表现有支气管壁增厚和胸水,罕见表 现包括空洞,空气新月征和淋巴结肿大,缺乏这些征 象可作为与其他机遇性肺部感染的鉴别点。肺念珠
肺曲霉病的CT表现(1例并文献复习)

参考文献 [1]郭佑民,陈起航,王玮.呼吸系统影像学[M].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87-388. [2]刘士远,陈起航,吴宁.实用胸部影像诊断学[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288.
2015 年 19 期 257
曲菌球可以长期存在而无临床症状,或者发生轻微的咯 血,特别是有结核病史的病人会出现大咯血。慢性坏死型曲 菌病病人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常见有长期咳嗽、多痰、 发热、体重持续减轻以及虚弱等,约有 15%的病人可见咯血, 也有少数病人无任何症状。侵袭性肺曲菌病病人常有支气管 炎的表现,如干咳、黏液痰或血痰、呼吸困难、发热、关节 痛以及体重减轻等,胸部听诊可见湿啰音或胸膜摩擦音。此 外,胸痛和咯血也是其侵犯肺血管的一个典型征象。变应性 支气管肺部曲菌病病人常有过敏史,出现难治性的喘鸣、高 热,出现典型的褐色黏液栓、胸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 [1]
图1
图2
图3 图 1~3 患者,男,67 岁,CT 示:右肺上叶尖、后段及 下叶背段可见一较大空洞,其内可见球形结节灶,呈空气新 月征改变,空洞壁厚薄不均,与相邻肺组织分界欠清,病灶
周围及右肺上叶可见索条状及磨玻璃样稍高密度影。 讨论:肺曲霉病是一种由曲菌引起的感染性、进展性、
结核疾病与真菌感染肺部影像学表现的细微差别

结核疾病与真菌感染肺部影像学表现的细微差别
结核合并真菌最常见的是曲霉菌,曲霉菌最常见的是腐生型的曲霉菌(曲菌球)。
是肺曲霉菌病最常见的类型。
临床的表现就是反复的咯血。
CT表现最常见的还是肺结核的空洞。
这是个曲菌球形成的过程,第一张片是肺结核治疗以后留下一个空洞没有闭合。
5个月之后,空洞内出现絮状的阴影。
再过1个月之后,阴影随着体位的变动,逐渐滚成了一个球。
俯卧位的球掉下来了,这是一个曲菌球形成的过程。
最后一张片子很容易诊断,就是个曲菌球。
而空洞内出现絮状阴影的时候就可以提示是合并真菌的感染。
这个也是个结核病曲菌球,这个曲菌球因为很大,基本上将空洞填满了,所以看不到空气新月征。
在周边看到断断续续的透亮点,所以我们把这个叫做空气串珠征。
晕征一般出现在早期,对早期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除了有磨玻璃样之外,还有空洞新月征。
隐球菌边缘模糊毛躁,空洞不规则。
结核境界比较清楚,增强,明显的强化。
真菌与结核的主要区别。
ABPA典型的症状就是支气管扩张,黏液栓的形成。
它的支气管扩张多数是中性型的。
黏液栓形成呈V字型的指套状。
黏液栓密度比较高在ABPA中也是比较常见的。
此人用激素+伏立康唑治疗效果非常好,黏液栓消失。
肺肺曲霉菌病影像学诊断

肺肺曲霉菌病影像学诊断肺肺曲霉菌病影像学诊断一、引言肺肺曲霉菌病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本文将详细介绍肺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供临床医生参考。
二、影像学检查方法1·X线胸片X线胸片是肺肺曲霉菌病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在早期感染阶段,X线胸片可能没有明显异常表现。
而在疾病进展后,可见到肺实质浸润、结节状阴影等。
2·CT扫描CT扫描是肺肺曲霉菌病影像学诊断中的关键方法。
其具有高分辨率和多平面重建的特点,能更准确地显示病变的位置、范围和形态。
在CT扫描中,可见到肺内结节、孢子囊肿、游走性浸润等病变。
3·磁共振成像(MRI)MRI在肺肺曲霉菌病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较少,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MRI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组织对比度,并能检测到较小的病灶。
4·PET-CTPET-CT对肺肺曲霉菌病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PET-CT可利用放射性标记物质,检测代谢活跃的病灶,提供全身范围的信息,帮助评估病变的活动程度。
三、影像学表现1·早期感染阶段在早期感染阶段,肺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较为微弱或者没有明显异常。
少数病例可见到片状阴影或结节状阴影,但通常不具有特异性。
2·慢性肺曲霉菌病阶段在慢性肺曲霉菌病阶段,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肺实质浸润、结节状阴影、环状阴影等。
肺实质浸润可以是单侧或双侧的,可见到空洞形成和壁厚的变化。
3·继发性肺肺曲霉菌球菌病继发性肺肺曲霉菌球菌病是肺曲霉菌病的并发症之一。
其影像学表现多样,可见到孢子囊肿、空洞、胸腔积液等。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X线胸片和CT扫描影像。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肺肺曲霉菌病: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
2·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如X线胸片、CT扫描、MRI、PET-CT等,对肺肺曲霉菌病进行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结核合并曲霉菌感染的CT表现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曲霉菌感染的CT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肺结核合并曲霉菌感染患者的CT表现。
结果本组12例患者肺霉菌球发生在右上肺4例,左上肺2例,右下肺5例,左下肺1例。
10例为双肺多发随机分布大小不等的斑片及结节影,以双上肺多见。
病灶以不规则结节伴周围较淡磨玻璃样渗出影(晕征)为主,12例(100.0%)空洞内软组织结节病灶位置发生变化,结节中心呈点状高密度影10例(83.3%),不规则斑片状渗出性病灶12例(100.0%),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薄壁空洞性病灶4例(33.3%),胸膜下楔形实变影9例(25.0%),胸膜下病变引起邻近胸膜轻度增厚3例(25.0%)。
结论CT检查可准确显示霉菌球的形态、大小、周围组织关系等,动态显示空腔内霉菌球的位置变化,对霉菌球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标签:肺结核;曲霉菌感染;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近年来,曲霉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在空洞性肺结核患者的结核空洞内继发感染形成曲霉菌球发病率逐渐增高[1],两病并存时临床特点不典型,影像无特异性,常规实验室检出率极低,抗真菌药疗效不好,故给临床的诊断、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笔者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患者12例,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26~76岁,中位年龄45.8岁。
12例均有发热(低热)、咳嗽、咳痰(量少,为白色)、胸闷、胸痛、气喘、乏力、盗汗症状,反复咳嗽,伴咯血8例,无自觉症状1例;病史6个月~3年,其中10例患者原有肺结核病史,2例有肺结核密切接触史。
所有患者均经痰培养、痰涂片、纤维支气管镜检、曲霉菌免疫学检查证实获得病原菌。
1.2 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GE Medical Systems ProSpeed-AI CT机,行全肺容积扫描,患者屏气,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肋隔窦下缘,扫描层厚为5~8 mm,局部病灶3 mm 薄层扫描。
再用骨算法行1畅25 mm 图像重建。
全部病例均行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对比剂用碘海醇(欧乃派克)80~100 mL,行动脉期及静脉期双期扫描。
2 结果
本组12例患者肺霉菌球发生在右上肺4例,左上肺2例,右下肺5例,左下肺1例。
12 例患者中,10例为双肺多发随机分布大小不等的斑片及结节影,边缘清楚或模糊,数目3个至十余个不等,大小0.3~3.5 cm,直径多小于2 cm。
以双上肺及肺野中外带多见,2例为单发,均位于左上肺。
病灶以不规则结节伴周围较淡磨玻璃样渗出影(晕征)为主,12例(100.0%)平扫结节平均CT值约为3 HU,增强扫描显示,空洞内软组织结节病灶位置发生变化,由前上方移向后内方,CT值为21 HU;结节中心呈点状高密度影10例(83.3%)。
不规则斑片状渗出性病灶12例(100.0%),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薄壁空洞性病灶4例(33.3%),胸膜下楔形实变影9 例(25.0%),胸膜下病变引起邻近胸膜轻度增厚3例(25.0%)。
同侧或对侧肺实质内见斑片状活动性结核灶。
12例患者有9例行2次以上C T 检查,患者经抗真菌治疗2~4周后CT 复查显示病灶周围渗
出明显吸收,病灶吸收、缩小。
3 讨论
肺结核患者由于长期应用抗结核药物、激素的滥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反复侵入性内镜操作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尤其是肺结核空洞内血运供应不良,坏死肺组织的出血、损伤更有利于曲霉菌在腔内繁殖生长,肺结核的净化空洞有25%~30%可由曲霉菌继发入侵形成霉菌球[2]。
真菌常通过空气吸入肺部或寄生在口腔,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肺部感染。
曲菌侵入肺部空洞病灶,支气管囊样扩张部菌丝繁殖形成团块,成为特征性的曲菌球。
由于肺曲霉菌病是少见病,起病隐匿,大多数表现为慢性咳嗽、全身不适、体重下降和咯血等症状,与肺结核病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为结核进展,所以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易出现漏诊、误诊[3-4]。
本病的诊断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用药史及相关辅助检查,其中,胸部CT检查对诊断肺曲霉菌病很有帮助。
肺曲霉菌病的CT影像有:“晕征”改变、结节影、空气支气管征、“空气新月征”[5-8]。
本研究中,结节中心呈点状高密度影10例(83.3%),不规则斑片状渗出性病灶12例(100.0%),薄壁空洞性病灶4例(33.3%),胸膜下楔形实变影9 例(25.0%),胸膜下病变引起邻近胸膜轻度增厚3例(25.0%)。
由于CT能清楚显示肺曲霉菌球特征性病变——新月形改变,因此,CT已成为诊断肺霉菌球病的重要手段。
本组资料显示,咯血患者8例,占75%,咯血为肺曲霉菌病较为严重的症状。
肺结核空洞内曲霉菌球发生严重咯血的危险性最大,有时可成为死亡原因。
肺曲霉菌病发生咯血的机制目前不明确,可能为:(1)曲霉菌球在空洞内活动导致血管破裂出血;(2)曲霉菌内毒素和溶蛋白酶引起组织坏死溶解,组织中血管被侵蚀。
综上所述,经反复抗结核治疗或正在抗结核治疗的患者出现反复咯血,要高度警惕继发肺曲霉菌球的可能。
高分辨率CT扫描有助于肺内空洞肺曲霉菌球的发现。
[参考文献]
[1] 张炜平,许龙. 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58例临床观察[J]. 临床肺科杂志,2009,1(14):57-58.
[2] 刘炜,陈业民. 肺曲霉菌病的发病情况及诊治现状[J]. 西南军医,2010,12(1):119-121.
[3] 李志强. 肺结核空洞继发曲霉菌球的外科诊断及治疗[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4):560-561.
[4] 陈嘉麟,栾立,王伟. 肺曲霉菌病的C T 表现及鉴别诊断[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9(4):335-337.
[5] 杨彦,候中和,田萍,等. 腐生型肺曲霉菌病的CT诊断(附6例报告)[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3,14(3):164-165,212.
[6] 党计锋,王吉龙,史浩. 肺霉菌球的CT诊断与临床表现[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25(5):38.
[7] 韩展昭. 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38例临床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01,17(5):437.
[8] 潘琼珍. 肺曲霉病的影像诊断(附15例胸部X线及CT影像分析)[J]. 海南医学,2008,19(10):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