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的抢救规程
感染性休克的诊疗常规

感染性休克的诊疗常规休克按照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基本机制为血容量的丢失如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如急性大面积心梗)、分布性休克(血管收缩、舒张调节功能异常血容量重新分布导致相对性循环血容量不足,体循环阻力降低、正常或增高如感染性休克、神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梗阻性休克(血流受到机械性阻塞如肺栓塞所致的休克),老年人最常见的是感染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
一、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1)体温>38℃或<36℃;(2)心率>90次/min;(3)呼吸>20次/min或PaCO2<32 mmHg;(4)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中性粒细胞>0.1。
(5)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和SIRS存在并出现:①血压低于90mmHg,或较原基础血压降低幅度超过40mmHg,尽管有足够体液或药物维持但仍有组织灌注不足;②周围循环灌注不良的表现如尿量每小时少于30ml, 高乳酸血症,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或皮肤有花斑,肝肾功能不全等,或急性神志障碍的表现怀疑血源性感染时,至少留取2次血培养。
适当增加采血量可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应迅速采用诊断性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和可疑感染源取样。
诊断手段不能在床边完成时,当感染灶的确定具有决定性价值时,在充分的监护抢救条件(如携带便携式呼吸机、监护仪和抢救药物)和人员条件准备下,冒一定的风险将患者转运到CT 室等地进行检查,仍然是必要的。
二、治疗(一)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支持一般治疗:体位头胸部及双下肢均抬高30度利于膈肌运动及回心血量;吸氧流量2-4L/m in。
1.早期液体复苏对于严重感染的病人,保持循环稳定的最好治疗是早期复苏,液体复苏的初期目标是保证足够的组织灌注。
一旦临床诊断感染或感染性休克,应尽快积极液体复苏,6h内达到复苏目标:①中心静脉压(CVP)8-12mmHg;②平均动脉压>65mmHg;③尿量>0.5ml/kg/h;④ScvO2或SvO2>70%。
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抢救流程图

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抢救流程图XXX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抢救流程图时机:脓毒症的诊断标准为:①有明确的感染证据或可疑的感染证据,同时SOFA评分≥2分(或基础值上升≥2分);②或者符合qSOFA的诊断标准:1、收缩压SBP≤100mg;2、呼吸≥22次/分;3、神志改变。
治疗措施:1.心电监护、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2.建立静脉通路(首选颈内或者锁骨下);3.准备血管活性药物,建立ABP;4.开始液体复苏(30ml/kg,首选晶体液);5.查血气分析、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当PH≤7.15时使用碳酸氢钠;6.获取病原学标本送检(痰、血、尿、引流液),院外及他科带入深静脉予以拔出留取培养;7.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尽可能的广覆盖);8.充分的液体复苏后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200mg/d;9.使用PPI或H2RA制剂防止应激性溃疡;10.监测CVP和MAP;11.监测乳酸水平和常规+CRP、DIC、生化、BNP、PCT、心肌损伤标志物、输血手术全套、G试验;12.维持血压稳定(首选去甲肾,次选加压素,心率过慢可选择多巴胺);13.床旁超声评估患者心脏功能及肺部情况;14.必要时镇痛镇静,初始维持RASS-2至-3分;15.当去甲肾用量超过0.5ug/kg/min或lac清除率<10%时安置有创监测(PICCO、swan-ganz、vigileo)。
目标:1.建立可靠深静脉通道;2.建立气道保护(视情况而定);治疗目标:1.1小时内:将MAP维持在≥60mmHg;2.3小时内:将MAP维持在≥65mmHg,降低血乳酸水平;3.6小时内:将MAP维持在≥65mmHg,尿量≥0.5ml/kg/h,CVP达到8~12mmHg,SCVO2≥70%或SVO2≥65%(若未达标可考虑加用多巴酚丁胺或者米力农,HGB<70g/L),测量CVP及SCVO2 +评估容量反应性(抬腿或者液体负荷试验)。
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3小时及6小时bundle教程文件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资料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方案
3小时之内完成:
1)测量乳酸水平
2)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获得血培养标本
3)应用广谱抗生素
4)对于低血压或乳酸≥4mmol/L的患者,应用 30 mL/kg 的晶体液进行液体复苏
6小时之内完成:
5)应用血管加压药(针对不响应初始液体复苏的低血压)将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 65 mm Hg
6)在进行复苏(脓毒性休克)后动脉持续低血压或者初始乳酸为≥4 mmol/L (36 mg/dL)的情况下:
- 测量中心静脉压(CVP)
- 测量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 CV O
2
)
7)如果初始乳酸升高,则重新测量乳酸
6小时早期液体复苏目标(EGDT):
1) CVP8-12mmHg
2) MAP≥65mmHg
3) S CV O
2
≥70%
4)尿量≥0.5ml/kg.h。
休克急救护理

(三)休克晚期
此期又称微循环衰竭期,属于失代偿期。由 于缺氧和酸中毒进一步加重,微循环血管内 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失去反应,微循环处于 “不灌不流”状态。此期血液的高凝状态被 进一步加剧,微循环内形成大量微血栓,严 重阻塞循环通路,进一步减少回心血量。若 患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则会因为大量 凝血因子的消耗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而产生广 泛出血,加重循环血量不足。此期神经系统 的抑制更为明显,可表现出意识模糊、昏迷; 血压测不到、脉搏扪不出;若合并DIC还将 表现出消化道出血、皮肤、粘膜瘀斑等症状。
二、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一) 概念 过敏性休克是IgE(免疫球蛋白)介导的机
体对变应原的全身性反应。一般通过I型变 态反应机制诱发,部分可以通过其他免疫 学机制诱发。该病起病迅速,90%的患者症 状出现在变应原暴露后的30分钟之内,并且 可以在几分钟之内由最初的皮肤症状迅速 发展为死亡。死亡原因主要是急性呼吸道 阻塞或急性循环衰竭。
(二)病因与诱因 过敏性休克的诱因很多,包括药物、食物、
花粉、动物毒素、羊水、血液制品等都可以 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三)临床表现 过敏性休克发生时累及皮肤粘膜、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并表现出 各种不同症状。 1. 皮肤粘膜症状:是过敏性休克最先出现的 症状,可表现为手心、足心、头皮瘙痒,继 以广泛的荨麻疹和(或)血管神经性水肿, 这些症状出现得越早其预后越严重。
三、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创伤性休克是一种由于严重创伤而发生的 休克类型,尤其常见于各种的创伤如:胸 部损伤、腹部损伤、颅脑开放性损伤、严 重骨折、严重的多发伤等。由于创伤性休 克时除失血、失液外还伴有创伤引起的剧 烈疼痛、组织严重损伤、大量组织因子释 放入血以及严重创伤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等因素。这就使得创伤性休克的病理生理 过程与其他类型休克相比,更加复杂、更 加难以预料,其治疗也就更加困难。
感染性休克的急诊处理规范-精选文档

4.感染源的控制
常见的感染部位: 1963~1998年16项研究包括8667例社区或医院的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常见感染部位为肺(35%)、腹腔(21%)、 尿道、(13%)、皮肤软组织(7%)、其他部位(8%)和感染部位不明确(16%)。 65岁以上病人尿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
应尽快确定感染的解剖部位(1C) ,一般要求在6小时内(1D)作出明确诊断, 例如坏死性筋膜炎、弥漫性腹膜炎、胆管炎、肠梗死等。
第3阶段:将致力于治疗指南的临床应用和疗效评估。在评估指南中临床 疗效的同时, 将根据临床研究的进展和新的依据,每年对指南进行修订。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2008
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的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 (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 EGDT)
复苏目标的优先顺序: CVP - MAP - ScvO2
复苏措施的优先顺序:
(1)调节血容量 (2)调节血管活性药物 (3)输注红细胞 (4)正性肌力药物使用 (5)降温、镇静、镇痛处理
前负荷 后负荷 氧载体 氧输送 氧消耗
• 虽然复苏目标有先后,但复苏措施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如致 命的低血压和贫血。
• 要求安置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EGDT操作方案
• 每30min给予300-500ml胶体液或1000ml晶体液以达到8~12 mmHg的
CVP。注意监测CVP变化趋势,防止肺水肿。经充分液体复苏,心脏指 数可改善25%~40%,能使半数患者的低血压状态得以纠正。
危重病人抢救管理制度及诊治流程

危重病人抢救管理制度及诊治流程危重病人管理制度1、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由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负责组织并主持。
如果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不在,职称最高的医师应主持抢救工作,并及时通知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或本科咨询班人员。
对于特殊病人或需要跨XXX同抢救的病人,应及时报请医务处、护理部和业务副院长,以便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抢救工作。
2、全科医、护人员,尤其是值班人员必须加强病区巡视,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
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第一发现人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建立输液通道等,并通知其他医护人员到场协助抢救。
在抢救过程中,必须全力以赴,分秒必争,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迟抢救。
3、参加危重病人抢救的医护人员必须明确分工,紧密合作,各司其责。
要无条件服从抢救工作主持者的指示,但对抢救病人有益的建议,可提请主持者认定后用于抢救病人。
除紧急情况外,不得以口头医嘱形式直接执行。
4、参加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应在护士长领导下,执行主持抢救工作者的医嘱,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将医嘱执行情况和病情变化报告主持抢救者。
在执行医生口头医嘱时,必须重述一次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并由专人记录。
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流程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必须评估病人的心跳和呼吸情况。
如果病人没有心跳或呼吸,应立即开始进行心肺复苏。
1、检查病人的意识和呼吸。
如果病人没有意识和呼吸,应立即叫来急救人员或医生。
2、在确保病人安全的情况下,将病人放在平坦的地面上。
如果病人在床上,应将床垫移开。
3、进行心肺复苏。
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必须确保病人没有任何反应。
如果病人仍然没有反应,应开始进行心肺复苏。
4、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时,应将双手叠放在病人的胸骨上方,用力向下按压。
每次按压的深度应为5厘米左右,按压的速度应为100-120次/分钟。
5、进行人工呼吸。
进行人工呼吸时,应将病人的头部向后仰,用双手捏住病人的鼻子,用口对口或口对鼻进行呼吸。
感染性休克预案演练

一、演练目的为了提高医院对感染性休克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在发生感染性休克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救治措施,降低患者死亡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演练方案。
二、演练背景某医院急诊科接诊一名疑似感染性休克患者,患者因严重感染导致血压急剧下降,病情危急。
急诊科立即启动感染性休克应急预案,开展紧急救治。
三、演练组织1. 演练领导组组长:医院院长副组长:医务科科长、护理部主任成员:急诊科主任、感染科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药剂科主任、检验科主任、设备科主任等。
2. 演练指挥部指挥长:医务科科长副指挥长:急诊科主任成员:护理部主任、感染科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药剂科主任、检验科主任、设备科主任等。
3. 演练小组(1)救治小组:负责患者的紧急救治工作。
(2)护理小组: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
(3)检验小组:负责患者的血常规、生化等检验工作。
(4)药剂小组:负责患者的用药工作。
(5)设备保障小组:负责演练所需的设备保障工作。
四、演练内容1. 情景设定(1)患者信息:患者,男,45岁,因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入院,诊断为重症肺炎。
入院后,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出现血压急剧下降、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等症状,疑似感染性休克。
(2)急诊科接诊:急诊科医生接诊后,立即启动感染性休克应急预案。
2. 演练流程(1)接诊医生立即通知救治小组,启动应急预案。
(2)救治小组立即对患者进行抢救,包括开放静脉通路、给予升压药物、吸氧等。
(3)护理小组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
(4)检验小组采集患者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生化等检验。
(5)药剂小组根据检验结果,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
(6)设备保障小组确保演练所需的设备正常运行。
(7)演练结束后,召开总结会议,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
五、演练评估1. 评估指标(1)救治小组的应急响应时间。
(2)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
(3)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程度。
(4)演练过程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感染性休克指南

感染性休克指南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且危及生命的疾病,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积极有效的治疗。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感染性休克的相关知识和应对指南。
一、什么是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简单来说,就是由严重感染导致的循环衰竭和细胞代谢异常。
当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侵入人体后,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心脏功能受损以及组织灌注不足。
感染性休克的症状通常包括低血压、少尿或无尿、意识障碍、皮肤湿冷、花斑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会迅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
二、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至关重要。
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
临床症状方面,除了上述提到的低血压、少尿等,还可能有发热或体温不升、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
体征方面,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状态、皮肤色泽和温度、脉搏强弱、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培养、生化指标(如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凝血功能等。
其中,血培养对于明确感染的病原体非常重要。
此外,一些影像学检查,如胸部 X 光、CT 等,有助于发现感染的部位和范围。
三、感染性休克的治疗1、早期液体复苏这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发病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应迅速给予大量的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以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
通常需要在短时间内输入30ml/kg 甚至更多的液体。
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尿量,评估液体复苏的效果。
2、抗感染治疗尽快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并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在获得病原学结果之前,应根据感染的部位和患者的临床表现,经验性地选用广谱抗生素。
之后,根据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3、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如果经过充分的液体复苏,患者的血压仍不能恢复正常,就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这些药物可以收缩血管,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从而提高血压,改善组织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