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合集下载

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第十五条土地利用基本策略
1、提升拓展。整合更新城市资源,调整盘活存量用地,重视地下空间利用,更加注重健康、安全、景观等元素和社会和谐,显化提升城市用地价值。科学规划城市用地规模,合理预留城市建设空间,引导城市用地理性拓展。
2、节约集约。严格产业用地准入门槛,提高土地投资-产出标准,强化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考核。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土地重整、村镇重建和要素重组,切实提高土地集中、集聚、集约利用水平。
第三条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64561.4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55147.1公顷,交通水利用地28773.1公顷,其他建设用地8781.1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1.0%、35.1%、18.3%、5.6%。
其他土地中,水域50572.1公顷,自然保留地12357.5公顷,分别占其他土地面积的80.4%、19.6%。
16、《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
17、《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8、《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9、国家、省、市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
第四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南京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包括玄武区、白下区、鼓楼区、建邺区、秦淮区、下关区、雨花台区、栖霞区、江宁区、六合区、浦口区、溧水县、高淳县,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

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

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

2021/10/10
23
2021/10/10
24
地下空间规划利用
2021/10/10
25
中心区的有机生长:横向伸展;纵向生长(地面地下空间);弹性用地
长20期21/性10/10 不确定性
相对稳定的框架结构(生态、交通系统)
弹性生长的空间形态
26
5.塑造各具特色的 城市功能区形象
5.1 核心区 5.2 中央活动带 5.3 环湖文化休闲区 5.4 滨江休闲景观带
“一城三区”多中 心格局中的重要一 极
自然环境条件最独 特的新市区中心
区域协调
2021/10/10
有序发展
功能多元
特色塑造
4
3.认识基地条件特征
山与江之间, 自然条件优越
以农用地为主, 用地潜力较大
坐拥江河湖水, 以水为自然特色
中部建设地区, 启动难度较大
2021/10/10
5
规划设计的总体思路
50%,商务办公占三产就业人口15%,人均办公面积20m²计,南 京需商务办公面积900万m² 。假设商务办公60%~70%集中在市级 中心,约为540~630万m² 。假设新街口集中200万m² 、河西副 中心100万m² ,仙林、东山新市区中心各50万m² ,浦口中心区 商务办公量按150万m²预留。 行政:按主要区政设施相对集中布局,参照同等规模城市行政办公中心 建设规模,行政中心建筑面积按10万m²左右预留。 体育:参照国家“三馆一场” 标准,规划体育健身用地15公顷左右, 建筑面积约8万m² 。 文化:包括会展中心、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影视中心等,参照国 家相关标准和同类城市设施规模,规划预留用地约25公顷。
长江湿地
目标:生态环境优良、滨水景观丰富、水城有机融合、地方特色鲜明的滨水公共空间。

浦口火车站站区旧址房屋土地管理与利用的思考

浦口火车站站区旧址房屋土地管理与利用的思考

【摘要】当前,国内一、二线城市房屋土地资源匮乏,加强城市内既有站站区房屋的土地管理,提高其利用率,对铁路部门盘活既有资产资源、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极为重要。

文章梳理了浦口火车站站区旧址房屋的土地管理现状,分析其整体规划,对全面盘活利用站区房屋土地资产资源的可行性方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房屋土地;管理;利用【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88(2019)11-0132-02浦口火车站站区旧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津浦路,紧邻浦口码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站区主体及配套建筑,都被系统性地保存下来,是中国唯一完整保留历史风貌的“百年老火车站”。

因此,铁路部门加强站区旧址房屋土地管理和利用尤为紧迫。

1回顾车站历史,体会文化底蕴浦口火车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914年建成通车,是当年津浦铁路(1911年完成铺设,连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11省)的终起点。

站前广场四周的走廊是南京最早一批采用进口热轧“H”形钢建造的,是百年前最顶尖的进口技术;站区月台、雨廊等附属建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也是南京最早采用钢混结构的建筑之一;站区候车室是具有英格兰式建筑风格的大楼,与直通月台的单柱伞形长廊和连接轮渡码头的拱形雨廊一起呵护、迎送南来北往的旅客。

1968年10月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连线,列车直过大桥,浦口火车站的客运中止;1985年5月,车站恢复部分客运;1994年10月,车站再次停办客运,各项客运设施全部封存,仅保留少量货运作业。

2013年5月,浦口火车站旧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列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编号为7-1705-5-098)。

2梳理站区旧址房屋土地管理现状浦口火车站站区旧址面积约为2hm2,含有国家级文保建筑3处、市级文保建筑3处、区级不可移动文保建筑5处、历史建筑1处和一般性建筑,主要情况如下。

(1)车站主体大楼(候车室):国家级文保建筑,为木质结构,因经历过火灾,维修后为钢筋混凝土楼面,现作为车站办公用房;大楼为英式风格建筑,现状建筑质量尚可,除一楼候车室的门窗等少数部位进行过改建外,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

交通工程设计工作大纲及技术方案

交通工程设计工作大纲及技术方案

设计工作大纲及技术方案第一章. 设计工作大纲、设计思路1.设计工作大纲1.1工程概况南京市浦口新城迎江路等十六条路交通工程主要包含迎江路、珍珠南路、万寿路、兴农路、胜利路、同心路、光明路、下河街、康华路、河西路、V9、V11、V15、V18、H13、石佛路二期等十六条路交通工程的设计。

具体情况如下表:项目地理位置图1.2区域规划概况一、区位和范围浦口新城核心区位于江北副城浦口片区中部,浦口新城东南部滨江,与河西新城隔江相望,是《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和《浦口区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确定的江北副城和浦口区未来的城市中心所在地,将发展成南京都市区的城市副中心。

浦口新城核心区用地范围南至滨江岸线,东至津浦铁路,北至浦珠路,西至城南河;总面积约27.5km2。

二、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浦口新城核心区用地大部分南面长江,为沿江圩区,地势平坦,河流水塘密布。

(2)地质状况浦口新城核心区大部分属于长江漫滩地貌单元,其中沿长江部分场地为四类建筑场地,其余大部分场地均为三类建筑场地。

(3)水文情况浦口新城核心区河流水网密布,分布有大量的水田和水塘,水质总体状况较好。

除长江外,核心区内主要河道有城南河、七里河、丰字河、中心河和定向河等,其中七里河和城南河为通江外河。

三、土地利用现状浦口新城核心区总面积2752.06公顷,以非城市建设用地为主,主要为水域、农用地及少量村镇建设用地,占总面积的63.07%。

浦口新城核心区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原浦口经济开发区内企业用地、南京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石佛寺农场内市公安学校、警官培训中心等公共设施用地、胜利圩水产养殖场内金象集团等工业用地以及明发城市广场及顶山街道安置房等。

浦口新城核心区土地利用现状图(1)居住用地二类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定向河以东的浦口老镇地区。

沿浦珠路有明发城市广场等楼盘,丰字河路以南、珍珠南路以东有顶山安置房等。

三类、四类居住用地主要为零星分布的居民点用地。

最新南京市浦口中心地区概念规划与城市设计

最新南京市浦口中心地区概念规划与城市设计

南京市浦口中心地区概念规划与城市设计南京市浦口中心地区概念规划与城市设计项目背景根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调整》提出的“以长江为主轴,以主城为核心,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空间格局”,未来新浦口区势必成为拥江发展的最具战略意义的地区。

由于新浦口区至今仍然缺乏一个可以整合全区发展的中心地区,那么浦口中心地区的规划将有志于建设一个可以整合浦口,甚至江北地区的地区,促使南京真正走向拥江发展。

主要内容浦口中心地区规划设计范围12.97平方公里,规划研究范围53.3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

规划从形势和政策判断以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浦口中心地区的功能定位为宜居、活力、创意之山水之城、金陵水都。

浦口中心地区的功能组合包括核心功能、基本功能、优势功能、潜力功能。

核心功能为商业、文化,中心区将以这两种功能体现区域的服务能力。

基本功能为居住,中心区应是活力、宜居的,适量的居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中心区氛围。

优势功能为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功能是浦口中心区不同于南京其他中心区的优势所在。

潜力功能为生产性服务业。

一方面,浦口中心地区有为更大的区域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服务而产生生产性服务业的可能;另一方面,浦口的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也需要一个空间来发展“创意产业”。

从基地发展潜力以及浦口整体城市空间布局综合分析考虑,以协调周边地区、连通生态网络、联系旅游资源、提升土地价值的规划思路,规划浦口中心地区形成“一心两帝两轴”的布局结构。

“一心”为商业文化核心区,是浦口中心地区的城市副中心核心功能部分,是市民商业与文化活动的中心;“两带”为沿长江发展滨江旅游的“滨江旅游休闲带”和沿七里河城市生态、区域旅游服务和市民生活游憩的“沿河复合游憩带”;“两轴”为沿丰字河路城市生活性主干道的“城市生活轴”和联系老山山脉与长江,集生活服务、景观和交通轴线为一体的“中央复合功能轴”。

同时,规划还完成了综合交通规划、绿地水系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导引、核心区城市设计、开发实施策路等方面的内容。

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

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

南京市土地总体规划一、基本概况南京市位于我国沿海申部,长江下游核心地带,江苏省西南部,与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及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芜湖市相临。

市域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32°27'',东经118°22'' -119°14'',位于东八时区。

全市现辖十区五县,共49个街道、67个镇、52个乡,有1115个居委会、1712个基层村。

1996年总人口525.43万人,人口密度796人/平方公里。

南京市依其地貌特征属江苏省宁镇扬丘陵地区,长江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中部;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由于地处西风环流控制之下,季风性气候显著,四季分明,但冬夏长而春秋短;土壤主要有地带性土壤和耕作土壤两大类型;全市蕴藏着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目前已发现40多种矿藏,具有开采价值的有近30种;南京区位优势显著,地处长江经济带 "龙颈"与沪宁杭城市群"顶角"的复合部位,是我国生产力布局中的长江和沿海地带"T"型产业密集带的结合部,中国国土规划中沪宁杭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城市,在江苏沿海、沿江、沿线开发战略中处于枢纽位置,对外交通发达,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南京是著名的古都,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相交融,形成山、水、林、城结合的独特风貌;并有雨花台砂砾层自然剖面保护区、固城湖水产资源保护区、紫金山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等多处自然保护区。

截至2007年底,全市土地总面积987.34万亩,其中农用地651.23万亩(其中基本农田364.21万亩),建设用地243.34万亩,未利用地92.77万亩。

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据1996年10月31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我市各地类的面积和构成如下:1.农用地:497580.92公顷。

基于城乡一体的规划和管理的转型及重构——南京浦口地区规划实践和探索

基于城乡一体的规划和管理的转型及重构——南京浦口地区规划实践和探索

a o t r a n u a pa n n a v d f r r oa n w t g . h e y f r ua e r a n u a b u b n a dr r l ln i g h smo e wa dt e sa e T en wl m ltd u b n a dr r l u o o
o a u r 0 8h s e tb i e t tt r r a n u a ln i g s se t a o ssso r a y tm fJ n ay 2 0 a sa ls d sa uo y u b n a d r r l a n n y tm h tc n it fu b n s se h p
王 昭 昭
W ANG h o h o Z a -z a
摘要:
20 08年 1月 1日开 始 实施 的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城 乡规 划 法》 建立 了 由城 镇体 系 规划 市 规 划 , 城
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构成的我国法定城 乡规划体系.标志着我国城乡规划在法律制度上 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城 乡规划法 .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治情况,加强城乡统一规 划管理 促进了城 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它仅仅只是解决了城市和村镇的统
规划与设计
P ANN NG A L I ND DE GN SI
文章 编号 :0 9 60 (011- 0 0 0 10 — 0 02 1) 0 4 — 4 2 中图分类号 :U 8 T 94 文献标识 码 : B
作者 简介: 王昭昭. 南京市规划局浦 1直属分局局长 女, 3 高级规 划师, 国家注册 规划师. 硕 士研 究生。


体 化 的 规 划 问 题 进 行 了研 究 ( 燕 赵

南京江北新区雄州副中心六合新城规划

南京江北新区雄州副中心六合新城规划

给水工程规划图
雨水工程规划图
06
2015年11月
J
南京江北新区
NJJBa040单元
控制性详细规划
■ 污水工程
规划区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 城市综合生活污水排放系数 0.80。污水集中处理率95%,日变化系数1.3。渗漏系数10%。规划区平均 日污水量约2.24万立方米/日。规划区污水处理隶属六合污水处理系统,规划污水处理厂规模为16万立方 米/日。保留白果南路、古棠大道与新棠路 d1200-d1650的污水主干管,龙池路d600-d800的污水次干管; 规划在旭光路敷设d1200污水管接入新棠路污水主干管,以便规划区西侧污水接入;规划在古棠大道(新 棠路-宁连高速段)敷设d1200的污水管接入新棠路污水主干管,以便规划区南侧污水接入;其他道路规划 敷设d400-d600的污水支管。
各区域统一联网供水。保留六合大道 DN1000 与古棠大道 DN800 给水引入管,雄州东路与龙池路 DN500DN800的给水干管;实施各区域统一联网供水。保留六合大道DN1000与古棠大道DN800给水引入管,雄 州东路与龙池路DN500-DN800的给水干管。
■ 雨水工程
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一般地区选用 2-3年,重要地区选用3-5年河道和泵站的设计降雨重现期为20年; 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为2-3年。规划区为机排区。规划区共设置8座雨水泵站,总规模达51.05立方米/秒, 其中规划保留7座,规划新建1座。规划沿道路敷设d600-d1500雨水管,雨水就近、分散、重力流排入水 体。
J
南京江北新区
NJJBa040单元
控制性详细规划
南京江北新区NJJBa040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公众意见征询
南京市规划局 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筹)规划国土部 南京市规划局六合分局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浦口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浦口区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二月浦口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浦口区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前言浦口区地处南京市西北部,扬子江北岸,与南京市雨花台区、江宁区隔江相望,北部、西部分别与安徽省来安县、滁州市、全椒县、和县毗邻。

2005年末浦口区总人口66.5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GDP)127.43亿元,全年财政总收入33.0亿元。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制定《南京市浦口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分析了浦口区土地利用状况及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了浦口区规划期主要目标和土地利用调控指标,阐述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土地整治安排等为完成目标需着力开展的各项工作,最后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规划》是规划期内浦口区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浦口区土地利用及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近期目标年为2010年,远期目标年为2020年。

《规划》覆盖浦口区行政区域范围,土地总面积912.33平方公里,包括江浦街道、顶山街道、沿江街道、泰山街道、盘城街道、汤泉街道、桥林街道、星甸镇、永宁镇、石桥镇、乌江镇和老山林场。

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1)第一节浦口区概况 (1)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1)第三节机遇与挑战 (2)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 (4)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4)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4)第三节规划控制目标 (5)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7)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7)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8)第四章合理利用和保护农用地 (10)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10)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力度 (11)第三节保护与合理利用其他农用地 (12)第五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14)第一节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 (14)第二节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利用 (15)第三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 (16)第四节保障基础设施用地 (17)第六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19)第一节构建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基础 (19)第二节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0)第三节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20)第七章土地用途分区及管制规则 (21)第八章土地整治安排 (24)第一节全面推进土地整治 (24)第二节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安排 (25)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 (26)第一节中心城区规模与发展目标 (26)第二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 (27)第三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27)第十章镇(街)土地利用调控 (28)第一节重点区域土地利用调控 (28)第二节一般镇(街)土地利用调控 (29)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 (31)第一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31)第二节加强规划实施的管理制度建设 (31)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机制 (33)第四节提高规划实施的技术手段 (34)第五节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 (35)第十二章附则 (36)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浦口区概况第一条区域概述浦口区地处南京市西北部,扬子江北岸,与南京市雨花台区、江宁区隔江相望,北部、西部分别与安徽省来安县、滁州市、全椒县、和县毗邻。

地理坐标:东经118°21′~118°46′,北纬30°51′~32°15′。

2005年土地总面积912.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13万亩。

境内集低山、丘陵、平原、岗地、大江、大河为一体;区域属宁、镇、扬丘陵山地西北边缘地带,地势中部高,南北低。

老山山脉由东向西横亘中部,制高点大刺山海拔442.1米,平原标高7-5米,山地两侧为岗、冲相间,临江、沿滁为低平的沙洲、河谷平原。

浦口区旅游资源丰富,已初步形成“一山三泉”的旅游发展规模,建成十万亩国家级老山森林公园、珍珠泉野生动物生态园、汤泉和琥珀泉旅游度假区。

2005年末浦口区总人口66.5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GDP)127.4亿元,全年财政总收入33.0亿元,全区城镇人口46.28万人,城市化率69.59%。

全区现辖4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老山林场、汤泉农场。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第二条土地利用现状2005年末,全区土地总面积为91233.2公顷,其中,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分别为61770.7公顷、19632.5公顷和9830.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7.71%、21.52%和10.77%。

农用地中,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分别为28754.0公顷、1311.0公顷、17575.0公顷和14112.7公顷,分别占农用地总面积的46.55%、2.12%、28.45%和22.85%,另有牧草地18.0公顷。

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分布在桥林街道、永宁镇和星甸镇等乡镇;园地以果园和茶园为主,主要分布在老山林场、永宁镇、桥林街道等乡镇;林地主要分布在老山林场、汤泉街道和星甸镇。

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15889.1公顷、2774.9公顷和968.5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0.93%、14.14%和4.93%。

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浦口区沿江的街道,如泰山街道、顶山街道、沿江街道、江浦街道和桥林街道等,另外在各乡镇镇域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分布。

其他土地中,水域和自然保留地的面积分别为8004.9公顷和1825.1公顷,分别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81.43%和18.57%。

其中水域主要分布在浦口区沿江地带,主要是桥北水域和滩涂用地;自然保留地则分布在浦口区西部乡镇,如石桥镇、星甸镇和乌江镇等。

第三条土地利用特点1、浦口区土地类型复杂,丘陵岗地与平原圩区并存,且各镇(街)在农用地内部结构、建设用地比重、土地后备资源数量等方面差异显著。

2、耕地与村镇建设用地交错分布,耕地使用效率低。

浦口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互交叉现象,沿路、沿河而居的居住模式,使耕地与村镇建设用地之间相互交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益,降低了土地使用的效率。

3、岗地、丘陵地区耕地面积大,中低产田比例较高,耕地质量建设和产能提升任务重。

4、建设用地总体效益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005年浦口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95.5万元/公顷,低于同期全市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148.3万元/公顷。

5、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大,城乡统筹潜力大。

全区农村居民点用地9606.4公顷,人均用地475平方米(按乡村人口计算),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

第三节机遇与挑战第四条面临的挑战1、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南京跨江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特别是江北新城和浦口新城建设目标的确定,使得浦口区未来建设用地刚性需求大,土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2、统筹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任务更加艰巨。

统筹城乡和区域土地利用需要克服城乡人口流动与管理、农村土地产权流转、政府考核等政策难题和跨江通道建设等资金难题,区域土地利用整体效率提升任务重、难度大。

3、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全区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和机遇,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与消耗将进一步加剧。

本轮规划期将是全区“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关系较为紧张的时期,如何进一步提升土地科学利用水平,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和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形成,是当前以及今后长期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五条面临的机遇1、外部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南京市过江隧道的开通和地铁三号线等的建设,为浦口区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势必带来浦口区产业梯度加速升级和产业高端化发展,淘汰低效落后产业,缓解结构性用地矛盾。

2、土地资源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

随着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全社会保护土地意识增强,土地市场体系更加成熟,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强化,土地集约利用机制完善,为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水平、集约高效用地提供了重要机制支撑。

3、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

南京市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已经全面铺开,为推进土地整治,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拓展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空间提供了重要机遇。

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第六条区域定位具有区域综合服务功能的南京市新城副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型滨江新市区;南京市重要的旅游度假中心;江北地区具有强辐射力的新城。

第七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总体目标:以现代化科学城为城市发展的理念、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特色,以重要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将浦口区建成综合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生态环境优美、区域辐射力较强、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生活舒适的江北新市区。

主要规划目标:1、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2.83亿元,人均52000元,产业结构调整为6.38:44.68:48.94;人口规模86.55万,城市化水平达到77%。

2、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34.85亿元,人均120000元,产业结构调整为2.01:43.38:54.61;人口规模114.46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第八条土地利用战略任务正确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障合理用地需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为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交通枢纽地位,发挥南京市副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提供用地支撑。

第九条土地利用战略格局按照“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思路,加快形成土地利用“三大格局”,即“轴向组团、沿江发展”的城镇用地空间格局,以城市农业生态区、近郊生产-休闲复合农业区、远郊生态农业区为圈层结构的农用地空间格局,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核心,以农田、块状绿地为支撑,以江河、林带、道路为纽带的生态用地空间格局。

第十条土地利用战略途径1、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可持续发展。

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与扩展边界,有效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严格保护现有耕地和基本农田,完善耕地保护利益机制。

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加强优质耕地保护和建设。

结合浦口独特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切实发挥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在优化城镇、产业用地结构中的生态支撑与景观提升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