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标准版

道德经标准版
道德经标准版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

晁说之序

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真得老子之学欤,盖严君平指归之流也。其言仁义与礼,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万物各得于一,岂特有功于老子哉。凡百学者,盖不可不知乎此也。予于是知弼本深于老子,而易则末矣。其于易,多假诸老子之旨,而老子无资于易者,其有余不足之迹,断可见也。呜呼,学其难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于战胜,以丧礼处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独得诸河上公,而古本无有也。赖傅奕能辩之尔。然弼题是书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欤!其文字则多谬误,殆有不可读者,令人惜之。尝谓,弼之于老子,张湛之于列子,郭象之于庄子,杜预之于左氏,范甯之于穀梁,毛苌之于诗,郭璞之于尔雅,完然成一家之学,后世虽有作者,未易加也。予既缮写弼书,并以记之。

政和乙未十月丁丑

嵩山晁说之鄜畤记。

克伏诵咸平,圣语有曰,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明皇解虽灿然可观,王弼所注,言简意深,真得老氏清净之旨。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盖久而后得之,往岁摄建宁学官,尝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题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喜其近古,缮写藏之,乾道庚寅,分教京口,复镂板以传,若其字之谬讹,前人已不能证,克焉敢辄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左从事郎充镇江府府学教授熊克谨记

正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道

无名天地之始,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有名万物之母。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

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者,微之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常有欲,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以观其徼。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

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

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美者,人心

之所乐进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门,故不可得偏举也,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明数也。

事,自然已足,为则败也。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智慧自备,为则伪也。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使功在己,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则功不可久也。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贤,犹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贵者,隆之称也。唯能是任,尚也曷为;唯用是施,贵之何为。尚贤显名,荣过其任,

是为而常校能相射。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故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也。

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心怀智而腹怀食,虚有智而实

弱其志,强其骨。骨无知以干,志生事以乱,心虚则志弱也。常无知也。

使民无知无欲。守其真也。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知者

为无为,则无不治。

谓知为也。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执一国之

量者,不能成国。穷力举重,不能为用,故人虽知,万物治也,治而不以二仪之道,则不能赡也。地虽形魄,不法于天则不能全其宁。天虽精象,不法于道则不能保其精。冲而用之,用乃不能穷满以造实,实来则溢,故冲而用之,又复不盈,其为无穷亦已极矣。形虽大,不能累其体,事虽殷,不能充其量,万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渊兮似万物之宗乎。锐挫而无损,纷解而不劳,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德不能过其载,天慊其象,德不能过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

列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

圣人不仁,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由己树,未足任也。

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刍狗也。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排橐也。龠,乐龠也。橐龠之中,空洞无情,无为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天地之中,荡然任自然,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愈为之则愈失之故不可得而穷,犹若橐龠也。

矣。物树其恶,事错其言,不济不言,不理必穷之数也。橐龠而守数中,则无穷尽,弃己任物,则莫不理。若橐龠有意于为声也,则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神,谷中央无。谷也,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处卑而不可得名,故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门,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与极同体,故谓之天地之根

也。欲言存邪,则不见其形,欲言亡邪,万物以之生。故绵绵若存也,无物不成,用而不劳也。故曰,用而不勤也。

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自生则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无私者,无为于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人恶卑也。故几于道。道无水有,故曰,几也。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言人皆应于治道也。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谓不失德也。既不失其

揣而棁之,不德又盈之,势必倾危。故不如其已者,谓乃更不如无德无功者也。

可长保。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势必摧故不可长保也。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不若其已。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不可长保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四时更运,功成则移。

也。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载,犹处也。营魄,人

专之常居处也,一人之真也。言人能处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无离乎,则万物自宾矣。

气致柔,能婴儿乎﹖专,任也,致极也,言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

爱国物之极也,言能涤除邪饰,至于极览,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则终与玄同也。

治民,能无知乎﹖任术以求成,运数以求匿者,智也。玄览无疵,犹绝圣也。

天门开阖,能为治国无以智,犹弃智也。能无以智乎,则民不辟而国治之也。

雌乎﹖天门,天下之所从由也。开阖,治乱之际也,或开或阖,经通于天下,故曰,天

明白门开阖也。雌,应而不倡,因而不为,言天门开阂能为雌乎,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

四达,能无为乎﹖言至明四达,无迷无惑,能无以为乎,则物化矣。所谓道

生之,不塞其原也。畜之。不禁其性常无为,侯王若能守,则万物自化。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也。

不塞其原,则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则物自济,何为之恃。物自长足,不吾宰成,有德

无生,非玄如何。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实统众也。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木埴,壁之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爽,差失也,失口之用,

难故谓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不以顺性命,反以伤自然,故曰聋、盲、爽、狂也。

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

惊。宠必有辱,荣必有患,惊辱等,荣患同也。为下,得宠辱荣患若惊,则不足以乱天下

何谓贵大患若身﹖大患,荣宠之属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谓之也。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大患也。人迷之于荣宠,返之于身,故曰大患若身也。

吾有身,由有其身也。及吾无身,归之自然也。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无以易其身,故曰贵也。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无物可以如此乃可以托天下也。

损其身,故曰爱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然后乃可以天下付之也。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故不可致诘,混而为一也。

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欲

是谓惚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

恍。不可得而定也。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有,有其事。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冬之涉

犹兮若畏四邻,四邻合川,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见之貌也。

俨攻,中央之主,犹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睹,德趣不可见,亦犹此也。

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

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凡此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夫晦以理物

则得明,浊以静物则得清,安以动物则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难也。徐者,详慎也。保此道者不欲盈,盈必溢也。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蔽,覆盖也。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言致虚,物之极笃;守静,物之万物并作,动作生长。吾以观复。以虚静观其反复。凡真正也。

夫物芸芸,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

各复归其根。各反其所始也。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归根则静,故曰静。静则复命,故曰复命也。复命则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常之为物,不偏不彰,无皦昧之状,温凉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复乃能包通万物,无所不容,失此以往,则邪入乎分,则物离

知常容,无所不包通也。容乃公,无其分,故曰不知常,则妄作凶也。

公乃王,荡然公平,则乃至于无所不周普也。王所不包通,则乃至于荡然公平也。

乃天,无所不周普,则乃至于同乎天也。天乃道,与天合德,体道大通,

道乃久,穷极虚无,得道之常,则乃至于不有极也。没身则乃至于极虚无也。

不殆。无之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残。用之于心则虎兕无所投其齿角,兵戈无所容其锋刃,何危殆之有乎。

第十七章大上,下知有之,大上,谓大人也。大人在上,故

曰大上。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从上也。其次亲而誉之,不能以无为居事,不言为教,立善行施,使下得亲而誉之也。其次畏之,不能复以恩仁令物,而赖威权也。其次侮之。不能法以正齐

信不足焉,有不信民,而以智治国,下知避之,其令不从,故曰,侮之也。

焉。夫御体失性则疾病生,辅物失真则疵衅作。信不足焉,则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已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处不足,非智之所齐也。

我自然。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无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应,故曰,悠兮其贵言也。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失无为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

智慧出,有大伪;行术用明,以察奸伪;趣睹形见,物知避之。进物也。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故智慧出则大伪生也。

臣。甚美之名生于大恶,所谓美恶同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若六亲自和,国家自治,

则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鱼相忘于江湖之道,则相濡之德生也。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圣智,才之善也。仁义,人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云绝,文甚不足,不令之有所属,无以见其指,故曰,此三者以为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属,属之于素朴寡欲。

第二十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下篇,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然则学求益所能,而进其智者也,若将无欲而足,何求于益。不知而中,何求于进。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寒乡之民,必知旃裘,自然已足,益之则忧。故续凫之足,何异截鹤之颈,畏誉而进,何异畏刑。唯阿美恶,相去若何?故人之所畏,吾亦异焉,未敢

荒兮其未央哉﹗叹与俗相返之远也。众人熙熙,恃之以为用也。

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众人迷于美进,惑于荣利,欲进心竞,故熙熙如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言享太牢,如春登台也。

儽儽兮,若无所归。我廓然,无形之可名,无兆之可举,如婴儿之未能孩也。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无不有怀有志,盈溢若无所宅。

我愚人之心也哉胸心,故曰,皆有余也。我独廓然,无为无欲,若遗失之也。

﹗绝愚之人,心无所别析,意无所美恶,犹然其情不可睹,我颓然若此也。沌沌兮,

俗人昭昭,耀其光也。我独若昏。俗人无所别析,不可为名。

察察,分别别析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情不可睹。飂兮若无止。无所系絷。众人皆有以,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而我独顽似鄙。无所欲为,闷闷昏昏,若无所识,故曰,顽且鄙也。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食母,生之本也。人者皆弃生民之本,贵末饰之华,故曰,我独欲异于人。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空也,惟以空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惚无形,不系之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叹。

窈以无形始物,不系成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也。

兮冥兮,其中有精;窈、冥,深远之叹,深远不可得而见。然而万物由之,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其可得见,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

自今信,信验也。物反窈冥,则真精之极得,万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及古,其名不去,至真之极,不可得名,无名则是其名也。自古及今,无不

以阅众甫。众甫,物之始也。以无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音版】 知(zhī)人(rén)者(zhě)智(zhì),自(zì)知(zhī)者(zhě)明(míng)。 胜(shèng)人(rén)者(zhě)有(yǒu)力(lì),自(zì)胜(shèng)者(zhě)强(qiáng)。 知(zhī)足(zú)者(zhě)富(fù)。强(qiáng)行(xíng)者(zhě)有(yǒu)志(zhì)。 不(bù)失(shī)其(qí)所(suǒ)者(zhě)久(jiǔ)。 死(sǐ)而(ér)不(bù)亡(wáng)者(zhě)寿(shòu)。

【译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能够知足而淡泊财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才能算是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失“道”顺其自然的人才能够长久,而能够真正死而不忙者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句

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解释】自古以来,凡是得到道的都发生了变化:天得道而明亮,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验,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统治者得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解释】天下万物产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产生于看不见的“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精神

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精神 老子文化的代表作《道德经》所含的养生文化内容广泛, 博大精深。文中他没有讲长生不老的灵丹也没有讲返老还童的妙药,而是从如何待人处事多层次多角度言简意赅地说明养生之道。从这种意义上说,老子又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养生家。认真阅读《道德经》,深刻领悟其养生文化内涵,对我们身心愉快,体质增强、健康长寿,进而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作用。 抛弃私心杂念,提倡先人后己。古人云:天无失覆地,地 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徳而万物得遂长焉。摘自《吕氏春秋去私篇》古人以天、地、日、月四时的无私存在阐述了万物永古长存的道理。《道德经》第七章提出了天长 地久的论点,并以此借用天道论述人道。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剩,故能长生。天长地久原因是天地能按规律运作,引申到人道,他认为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有道之人遇事不把私利摆在前头,时时处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因而众人才能拥护爱戴,统治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只有无私邪,才能成其私。众人熙熙,如享天牢,如春登台。(第十二章)有些人追 求功名利禄象参加盛大宴会兴高采烈,象青天登高望远心旷神怡,其结果必然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后亡(第四十四章)意思是过分爱名利,必然要付出更多代价,过于聚敛财富必然会招致惨重损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一个人如果做到大公无私,不损人利己,不贪图名利,做到宠辱不惊,最终就能成就自己追求的事业,祛病益寿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目的。纵看人生,历史上身居高位的贪官落马,就在于私心膨胀,不会用人道为政治世,更不会用人道修身养性,其结果事业半途而废,生命英年早逝。

老子道德经全文 (3)

老子道德经全文 老子: 「道德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 「道德经」: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浅谈老子养生思想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 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委曲求全,大巧若拙。顺其自然,健康长寿。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意守一窍,排除杂念。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 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 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二,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生命比名利和财富更为可贵。过多的贪欲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使生命安全长久。

道德经与管理

《道德经》与授权 一个很大的建筑公司刚建好了一个社区,什么都有,饭店、超市、小卖部、购物广场等,剩下只有一个任务还没做完,她们还没修走道。员工问了老板怎么修,她说,“先不修,瞧瞧人家就是怎么走的,后来按照她们走的路修走道“,这个就就是无为而治,这个就是现代管理与《道德经》的融合。i 作为来自海外的管理学院硕士生,笔者想多理解中国的特色,尤其就是哲学与历史,这样能够多了解将来世界上GDP最高的国家而市场。另外笔者对管理的经典理论授权感兴趣,特别就是授权这个现象在中国文化下如何体现。因此这片小论文的目的就是对老子的《道德经》的第十七章与授权之间的关系提出初步的分析。 选题背景: 在西方国家老子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来自《道德经》的第十七章,因为这章的主题政治可以使用在管理与领导的领域。虽然不同的翻译成很多不同的文本,但就是最常见的英文翻译带来的涵义就是授权,读起来很给力。一般来说会像以下的翻译, “A leader is best when people barely know that he exists, not so good when people obey and acclaim him, worst when they despise him、Fail to honor people, They fail to honor you、 But of a good leader, who talks little, when his work is done, his aims fulfilled, they will all say, "We did this ourselves、" 原文就是: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 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关键就是最后一句话,“We did this ourselves”因为这个意思的涵义跟老子的思想没有巨大的关系。也就就是说,最普遍的英文翻译会有一点儿误导读者。当时刚开始了解老子的道家思想时,笔者不懂中文所以就以为老子的意思完全符合西方文化,特别就是授权这个概念。 有的人遇到新的思想或者理念她们会首先考虑渊源才深思它就是否有道理,西方与东方国家都有这种人与想法。笔者在国内生活了这三年碰到这个现象不少次,就就是说,有

道德经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五章 人之生也友弱①,其死也港畺②。草木之生也友弱,其死也枯槁③。故友弱者,生之徒;港畺者,死之徒。是以兵畺则灭④,木畺则折⑤。友弱⑥处上,港畺⑦处下。 译文 人之所以生也,以其友弱也;其死也,以其港畺也。草木之所以生也,以其友弱也;其死也,以其枯萎槁腐也。所以,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者,是生的徒党;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者,是死的徒党。所以,军队僵化腐朽了就要覆灭,草木僵化腐朽了就要折了。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者,处于兴起过程的上升期;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者,处于衰亡过程的衰落期。 注释 ①弱:道之用,道之所用。用:使用,任用;需用之物。 ②畺:僵化,僵死,殭死。僵化:变得僵硬,形容凝滞不动;指思想凝固不变。僵死:比喻失去生命力;僵通“将”,意味着将要死去;僵而死;谓倒地死亡,亦指倒毙僵硬的尸体;死去的某时间段,身体僵硬。 ③枯槁:(草木)干枯,(草木)枯萎,枯萎槁腐,枯槁腐朽。枯萎:干枯萎缩;干枯萎谢。槁腐:枯朽。枯朽:枯槁腐朽,指枯槁腐朽之物。腐朽:木料等含有纤维的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腐烂朽败;比喻思想陈腐、生活堕落或制度败坏。 ④灭:(1)(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2)毁灭,覆灭。 ⑤折:断,亏损。 ⑥友弱: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 弱者,道之用,道之所用。用:使用,任用;需用之物。 友:(1)(会意。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本义:朋友) 友,同志为友。——《说文》(2)互相合作。友,有也,相保有也。——《释名》(3)相好;亲近。(4)结交,与…为友。如:友其人;友结(结交);友直(与正直的人交朋友);友仁(与仁者交朋友)。 ⑦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港:(形声。从水,巷声。本义:江河的分流);港湾,码头,港口。港湾,指具有天然或人工掩护条件和必要的建筑物,供船只停泊或临时避风用的水域。入港:(船舶等)进入港市、口岸;男女行欢、交媾;(交谈)投机,意气投合。

道德经与管理

道德经》与授权 一个很大的建筑公司刚建好了一个社区,什么都有,饭店、超市、小卖部、购物广场等,剩下只有一个任务还没做完,他们还没修走道。员工问了老板怎么修,他说,“先不修,看看人家是怎么走的,后来按照他们走的路修走道“,这个就是无为而治,这个是现代管理和《道德经》的融合。i作为来自海外的管理学院硕士生,笔者想多理解中国的特色,尤其是哲学和历史,这样能够多了解将来世界上GDP最高的国家而市场。另外笔者 对管理的经典理论授权感兴趣,特别是授权这个现象在中国文化下如何体现。因此这片小论文的目的是对老子的《道德经》的第十七章与授权之间的关系提出初步的分析。选题背景:在西方国家老子的最着名的一句话来自《道德经》的第十七章,因为这章的主题政治可以使用在管理和领导的领域。虽然不同的翻译成很多不同的文本,但是最常见的英文翻译带来的涵义是授权,读起来很给力。一般来说会像以下的翻译, “ A leader is best when people barely know that he exists, not so good when people obey and acclaim him, worst when they despise him. Fail to honor people, They fail to honor you. But of a good leader, who talks little, when his work is done, his aims fulfilled, they will all say, "We did this ourselves." 原文是:太上,下知有之。其次, 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 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关键是最后一句话,“ We did this ourselves ” 因为这个意思的涵义跟老子的思想没有

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

道德经中的为政之道 《道德经》开篇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名天地之始;有名,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因此,若此篇能尽论本人欲说之语,则非常道。然欲以常有,观其徼,若真行无为而治之道,则天下万民已德深、福厚,无需引导,而实则非如所想,未得尽善,实需引导,因有此篇。 为政者,作为政府的“道德代理人”,肩负自身道德与公共道德双重德行。为政之道,政者正也,为官之道,官者宝冠盖于双口之上,心正则口正,是非曲直,自有公论,实在无需多言。然而,曲高则和者寡,不向民众传播政治思想,则万民不解其意。厚德者为重,现实中,我们更希望“厚德者众”,但无深厚学术积淀想有深厚德行实为难得,因此圣人提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实在也是未开化时代的不得已之举。于今时今日,民风开化、百家争鸣,不应再行“愚民”之道,而应行流水之道,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因未尽善,需有德深福厚之人善利万民、疏导众生。而流水如人性,人类不可离水而生,但水多则致大水溏泄之势,淹没生灵。因此,为政之道,当在中庸,不可竭泽而渔,更不可水漫金山,应折中取之。为政者,善利教育使民开化、善利医疗使民性命无忧、善利法律使民依规而行、善利交通使民畅行天下,为政至此,则是顺应天道民意,疏导众生,利于万民了。 良人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而人无完人,处于花花世界,不可强求众人皆精于三长,但若具备其一,则已具良人之德行也。处为政之位,实需良人。 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现世并不需要为政者人人学会道德经,但现实需要为政者“居善地,心善渊”,不然现世报也是时有之事。既然居于富丽的楼阁之内,更要时时刻刻铭记服务民生之道。顺应民意即是顺应自然之势,顺应天道之势。但却也不是卑躬屈膝,顺应氓民之意。毕竟,天下未得尽善,并非尽是善民,因此需要为政者因时而行、因势而行,善于“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善民用善言疏导可使其教化,氓民对其依法而行、依法而惩,可使其心转恶为善。因此,氓民多有出言不逊,诋毁法律之言,而善民则有诋毁不善之人言论。为政者,应惩治氓民之言论,而接纳善民之言论并为善民之恼怒予以解决。

《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三章 道可道,非恆道①;名可名,非恆名②。无③,名天地④之始;始有⑤,名万物之母。故恆无,欲以观其妙⑥;恆有,欲以观其徼⑦。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⑧,同谓之玄⑨。玄之又玄,众玅⑩之门?。 译文 道可道,必然是“恆道”、又不是“恆道”;道理法则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阐释,必须效法恒久的大道,近似的相对的有限真理是又不是“完全”、“永恒”的无限真理。名可名,必然是“恆名”、又不是“恆名”;实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规则)可制定并公布,必须效法恒久的自然法(母法、道法、道纪、大法、大制、始制),实在法(子法)因附自然法(母法),实在法是又不是恒久的自然法。无形的大道,称作世界的本元;大道作为本元,称作万物之母(本源、本原)。所以,知(效法)道,欲以知道观(探索研究发现)其玅(玅道,玅理,至道,道理,原理,道法,法则);知(规范)物,欲以知物观其徼(要,求,取,要求,需要,需求,求取;豪徼;归,终极,归终,归本;沿袭,因袭;理则,逻辑;边界,分界,界限,限度,范围,范畴;实践,实行,履行,行为,德行)。这两者出处相同而各自占有不同的范畴(名分),统一称为玄德。玄德又复玄德,是发现众物规律(事理)的法门。 注释 ①“道可道,非恆道”:道可道,必然是“恆道”、又不是“恆道”;道理法则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阐释,必须效法恒久的大道,近似的相对的有限真理是又不是“完全”、“永恒”的无限真理。第一个“道”指:道理法则,道理法度,真理法则,真法,真理。道即真理,道即真法。真理即真法。道理:道之理;法则,法律;事理,事物的规律;规矩;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处理事情的办法、打算;阐扬称说某种教义;道术;法术;法力。法则:规律;制度,法度;准则,规则;榜样,表率;效法;法术。法度,指法令制度;法则,秩序,行为的准则。法度:法律制度;法令制度;规矩,行为的准则;特指度量衡制度;规范,规矩;格式;办法,方法;软件法度。第二个“道”指言、说、谓、阐述、阐明、阐释、表达,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心里说、说法、理论、思想、宗教教义等。第三个“道”指自然、自然法、母法、道纪、道法、大法、大制、始制、法则、真理、道理、原理。道法:道理法度;遵循效法;遵守法制;道教的教义;道教的法术;泛指宗教的学说与法术。真理:符合客观实际的真正道理;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科学则是由实践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的方法。自然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例】大自然。回归自然。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从物理学角度看,道就是场,场就是道。可:能够,可以;大约,近似。非:必须,非得……不可。[方言]∶必须。下决心一定要;坚决要——常与“不”相呼应。如:非说不可;要学好一种语言,非下苦功夫不可。在口语中,“非”后也可以不用“不可”等词,表示一定要…不可。常用于承接上文或反问句中。如:他不来就算了,为什么非叫他来;干这活非得胆子大。同时,非还含有否定词“不”

道德经与教育

《道德经》与教育 《道德经》与教育 《道德经》被誉为“生命的大智慧”,它强调尊道贵德、贵生重生、无为自化、利而不害,这不仅与现代生命伦理学“尊重生命”的宗旨和“自主”、“有利”、“不伤害”等基本原则多有相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为探索生命的奥秘,提高生命的质量作出了富有启示的论述,深刻地阐发了道德与生命的内在联系,并具体落实为“见素抱朴”、“柔弱不争”、“俭啬寡欲”等养生之“德”,以图教育人类通过修德悟道的实践活动,超越如同“白马过隙”般短暂和有限的自然生命,在无限的时空中建构人的道德生命,实现“死而不亡”、与道合真的人生理想,从种种对于生命的糟蹋、浪费和无知的“失道”状态中觉醒,珍爱生命,善待生命,道德地安排生命,让我们的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更为精彩! 一、道生德蓄,尊道贵德 道德与人的生命有何种内在联系,人何以应当道德地对待生命,又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活动更加合乎道德,从而让短暂、有限的自然生

命获得道德之滋润而在时空中绵延并激发出更灿烂的光芒?这是古往今来的哲人孜孜以求的重大课题。对此,蕴含着生命大智慧的《道德经》作出了凝炼、深刻且极富启示意义的回答:道生德蓄,尊道贵德。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上文说的“道德”,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范畴。“道”乃是人类以及宇宙万物造化之本源和根本规律,是一种本源性、生长性的力量,它生长万物,而又分化于、内在于万物之中。“道”分化于万物之中的本性即是“德”。“德”是“道”贯通于事事物物而展现出来的内在本性,是“道”落实到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原则和彰显于各种具体道德情境中的正当之行,体现为人类遵“道”、从“道”而行的品行。正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注:第二十一章。]可见,“道”和“德”是二而一的关系,故老子将“道”所具有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注:第十章。]的特性又称之为“玄德”。 人既然由“道”所生,受“道”所支配,故人若希望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必须合“道”而行,遵循自然、社会以及各类事物的客观法则——“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但这种对“道德”的“尊”和“贵”不是由于外在的强制,而是一种内在生命的要求:

道德经能治病

《道德经》在防病治病中的运用 梁书毅 摘要本文比较系统的介绍了《道德经》在防病治病中的具体运用——“五音自然疗法”(PNT)。使人致病的因素包括客观致病因素和主观致病因素,PNT是一种有利于减少主观致病因素,增强免疫和自我修复功能的治疗方法。PNT有两大治疗康复手段:一是“自然认知法”,就是学习掌握《道德经》的原理和方法,以达到身心的“彻底松驰”。二是“五音诵读法”,就是在身体松驰状态下,反复背诵《道德经》有关课文,这实际上是一种放松和有氧运动,有利激活人体气血循环。然后对PNT治疗的原理进行了系统论述,对PNT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详细介绍了PNT治疗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道德经五音自然疗法自然认知法五音诵读法 老子《道德经》已产生了几千年,其主要内容是揭示宇宙中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壮大、衰亡”的内在原理和本质规律,并对万事万物如何发展壮大有多方论述,它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可要以说《道德经》是一本宇宙自然哲学总论。它对千年中华文化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几千年来,人们对这本书的学习和研究大多局限在哲理性探讨方面,对于如何运用《道德经》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和帮助人类发展,却知之甚少。对此,该书的作者老子早有预见,并在书中发出现了“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的感慨。对于如何运用《道德经》,孙享林教授在多年研究《道德经》的基础上有比较多的认识,并向世人揭示了一些简单、易行、有效的方法。“五音自然疗法”就是其中一种,这是一种运用《道德经》修身养性、防病治病的方法。下面将该方法的治疗手段,治疗原理,治疗效果及注意事项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一、五音自然疗法的疾病观和康复手段 要了解“五音自然疗法”,首先要知道自然疗法。 自然疗法(natural therapy)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科学。所谓“自然疗法”,是指藉着运用自然物质、环境,非化学性、无毒副作用的防病、治病方法或精神力量,来帮助人体自然疗能来驱除病魔、恢复健康和延长寿命的医学。自然疗法包括中医中药、针灸、心理治疗、静坐、指压、推拿、自然美容、瑜珈、运动、水疗、日光浴、食疗、花鸟鱼虫、书法绘图、音乐舞蹈、自然养生等,近年来欧美新兴的“生物疗法”、“边际医疗”、“整体医疗”、“可择疗法”等实际上都是自然疗法的范围。 自然疗法创于德国。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深信人体的自然疗能才是最伟大的医师,谆嘱切勿横加干涉,其遗著中让人们只用食疗、水疗、呼吸新鲜空气等自然疗法,而不用药物。“自然疗法”最早为国父孙中山先生所倡导,国父原习西医,自患胃病不愈,几濒于危,最后赖日本自然疗法家高野太吉先生用与西医相反之方法愈之。在“孙文学说”里,国父称自然疗法为医道中之一大革命。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疗法的价值,可以说,已逐渐风行全球。 “五音自然疗法”(pentachord natural therapy简称PNT)是借鉴自然疗法和《道德经》养生理论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PNT是一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蕴涵着深刻凝练的精神内涵,是古今中外学者们分析、阐释。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注释: 1、夫兵者:一本作“夫佳兵者”。兵者,指兵器。夫,作为发语词。 2、物或恶之:物,指人。意为人所厌恶、憎恶的东西。 3、贵左:古人以左为阳以右为阴。阳生而阴杀。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人的礼仪。 4、恬淡:安静、沉着。 5、悲哀:一本作哀悲。 6、莅之:到达、到场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翻译: 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

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解读: 战争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祸,这是人所共知的。任继愈认为《道德经》“也是反对战争的”。因为在这一章里,老子说“夫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这里显然没有主战用兵的意思。但是,老子同时又说,对于战争“不得已而用之”,这表明老子在咒诅战争的同时,也还是承认了在“不得已”时还是要采用的。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是普遍的,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动辄数万、数十万的兵力投入战争之中,伤亡极其惨重,而在战争期间受危害最大的,则是普通老百姓。 每逢战争,人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四处逃亡,严重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也造成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战争的确是带来灾难的东西。所谓君子迫不得已而使用战争的手段,这是为了除暴救民,舍此别无其它目的,即使如此,用兵者也应当“恬淡为止”,战胜了也不要得意洋洋,自以为是,否则就是喜欢用武杀人。这句话是对那些喜欢穷兵黩武的人们的警告。所以,我们认为《道德经》不是兵书,不是研

《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9, 7(2), 11-16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3f2762379.html,/journal/cnc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3f2762379.html,/10.12677/cnc.2019.72002 Correlation between Taoism of Tao Te Ching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nqing Tang, Changying Li*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Received: Jul. 4th, 2019; accepted: Jul. 18th, 2019; published: Jul. 25th, 2019 Abstract Taoism impacted deeply the course of Chinese history as a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aoism contained prominent humanistic thoughts and wisdom and tried to interpret objective laws about universe, nature, society and life. Taoism, the view of universe and nature and the in-dividual life view have influenc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guided its therapeutic principles,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healthcare .There was much in common between Taoism and TCM about their theories and practices, which embodied their correlation. It is helpful to inherit and develop essential traditional culture by summarizing Taoism. Keywords Taois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rrelation 《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 唐汉庆,李常应*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 收稿日期:2019年7月4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8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25日 摘要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道家思想参透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客观规律,包含睿智的人文思想和处世智慧。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道家思想、宇宙自然观、个体生命观对中医学有着很大的影响,指导着中医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养生保健。道家思想和中医学*通讯作者。

理解道德经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三章 或曰:绝①圣弃②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③不足文④矣,故另有所属⑤:见素抱朴⑥,少私寡欲⑦,无尤。 译文 有的人说:杜绝圣明抛弃才智,人民有百倍的利益;杜绝仁爱抛弃义气,人民就会恢复孝慈,重新和睦相处;杜绝技巧抛弃利益,盗贼也就没有了。以上这三者已是不值得文饰了,所以另有所嘱咐:发现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减少私欲杜绝主观妄作,没有过失。 注释 ①绝:(1)会意。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2)断绝。 ②弃:(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这是古代曾经存在的一种习俗。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③以为:犹已为,已是。以,通"已"。 ④文:文饰。 文饰:读音:wénshì 基本解释 (1)文辞上的修饰 (2)掩饰;文过饰非 范必曲为文饰,称扬赞美。——《南史·孔范传》 文饰之词 详细解释 (1)亦作“文饬”,彩饰。 《礼记·玉藻》:“犬羊之裘,不裼。不文饰也不裼。”《吕氏春秋·先己》“子女不饬”汉高诱注:“不文饬也。”《太平御览》卷二七九引作“饰”。 (2)引申谓打扮。 叶圣陶《倪焕之》十七:“女性总是爱文饰,图表面的堂皇。” (3)文辞修饰。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八节:“散文分质言、文言两体。质言如《周书》《大诰》、《康诰》、《酒诰》等篇,直录周公口语,辞句质朴,大加文饰。” (4)掩饰,遮盖。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明有才,为父所宠,失於教义……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中》:“伪迹昭然,理难文饰。”《明史·杨言传》:“邦奇心怀怨望,文饰奸言,诟辱大臣,荧或圣听。”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文饰这种丑恶的,正是那些山羊式的文人。” ⑤属:古同“嘱”,嘱咐,托付。 ⑥见素抱朴:守道依法遵循规律,掌握事物本质。 素:1)(会意。小篆字形。上是“垂”,下是糸( mì)。糸,丝。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本义:没有染色的丝绸) 2)素质。(1) 心理学上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点。(2) 事物本来的性质。 3)本来的,质朴、不加修饰的。朴:本质。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

道德经与团队管理(陈沛亮)

道德经与团队建设 ——-易道智慧 主讲:陈沛亮 课程背景 易经,群经之首,此为祖经。道德经,万经之王,此为宗经。合称祖宗。此二者互为阴阳,不二如一。 认祖归宗,找到本源,是所有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也是企业长青的根本基石和灵魂! 无根的花朵必然枯萎,没有灵魂的躯壳何能长久?没有灵魂的企业,有何前途? 两大最神秘最神奇的经典,究竟蕴藏什么密码?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何以易道智慧提升管理者心性修为与人格魅力? 如何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 如何锻造忠诚高效的团队? 如何打造德才兼备人才梯队? 如何用易道智慧达到身心和谐? ……………… 针对以上问题,本课程将为您呈现传统中华文化之精华,开启心性修习之门。同时,讲师融汇国学与管理实践菁华,为您深刻解读企业管理之道,最关键是将易道智慧的玄奥,用最朴实,最大道至简的方式落地实操,互动体验。使国学智慧真正的在心中扎根,在现实发芽!让大家都成为真正的国学实践者,受益者,而不仅仅是听众…… 课程收获 一、掌握管理者心性修炼法门; 二、掌握企业管理者全景式思维模式; 三、掌握管理者管理实践关键点,规避习惯性管理陷阱。 四、掌握阴阳五行八卦在团队建设的实战运用。 五、掌握易经在个人养生,心态建设上的妙用。 六、掌握道德经经典名句在生活工作中的导航作用。

课程大纲 A、开场白:管理的阴阳之道,历史背景介绍 儒释道文化应如何融会贯通,一心而已! 管理归根结底也是心法! B、八大模块 一、居善地——坤卦——定位的智慧 1、企业的整体定位 (1)心该聚焦何处 (2)客户需求至上 (3)他山之石攻玉 (4)资源整合放大 实践运用:心胸定格局——海尔老子天下第一2、个人的定位 (1)究竟为谁工作 (2)互有什么价值 (3)认清摆对自己 实践运用:起心动念即结果——刘邦项羽差哪里 二、心善渊——坎卦——修养的智慧 1、心性 (1)三大圣人都安什么心? 2、三学 (1)戒——敬畏心感恩心 实践运用:乐天知命与怨天尤人 (2)定——如如不动心 实践运用:喜怒不形于色 (3)慧——扫心第一 实践运用:反求诸己 3、如何调心 (1)自信——自我价值自认同 实践运用:马云——自信人生二百年 (2)自依——坚持因为别无选择 实践运用:俞敏洪——演讲激情突破2、信的心法 (1)自信与他信 (2)真信与假信 (3)信息与信心 实践运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雨伞和脚踏车的故事3、信息的法则 (1)同频共振法则 (2)反向投射法则 (3)冰山意识法则 实践运用:现场互动 五、政善治——艮卦——管理的智慧 1、绩效面谈六步骤 (1)陈述绩效事实 (2)共议行为偏差 (3)肯定优势表现 (4)共商改善计划 (5)协商可用资源 (6)提出鼓励期望 实践运用:一碗水端平——海尔赛马不相马 2、无为而治的心法 (1)领导为什么累 (2)领导如何不累 实践运用:做最无能的领导——领导三大最高境界 六、事善能——乾卦——人才的智慧 1、发现人才 (1)人才标准:将才与帅才 (2)人才配置:阴阳互补 (3)相由心生:相人之术 实践运用:刘备让团队死心塌地的法宝 2、培育人才 (1)相对法则 (2)饥饿疗法 (3)引发自省

道德经之人生智慧

《道德经》,也就是《老子》,因为全文仅有5000字,所以又称五千言。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仅用五千字就囊括了宇宙人生、囊括了修身、治国、军事、养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见解精辟,受到后世乃至外国思想家的推崇。 《道德经》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贵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祸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也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指引我们人生的大智慧。 做人要懂得迂回的智慧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译文: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 感悟:很多人喜欢直来直往,结果把事情办坏了。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让臣子烛邹看管一只鸟,烛邹不小心,这只鸟飞了,齐景公生气要杀烛邹。齐国国相晏子知道了,就说:好吧,把烛邹这家伙杀了给大王谢罪,在杀死他之前我要当着大王的面数落他的罪行,让他死得瞑目。晏子命人绑了烛邹,数落其罪,共有三条。其一,大王的鸟竟然让你放飞了;第二,你放飞了大王的鸟,惹得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第三,你死了不要紧,可是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的事情传出去,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国民会笑话我们齐国国君把一只鸟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声誉吗?有此三条,烛邹该杀。齐景公闻言笑了,说:“赶快放人,我明白了。”这就是晏子“曲则全”的智慧。 做人要有水的精神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感悟:在老子看来,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于水。故说: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个精神就是“不争”,能顺势而为。水无常势,水无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万物争,而天地万物无法与道相争。人要学水的精神,抱着利他、不争的心态做事,才会如鱼得水。持而不盈、富贵不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道德经 第三十章

第三十章 持①而盈②之,不如其已③。揣而④锐⑤之,不可长保。金玉⑥满堂⑦,莫之能守⑧。富贵⑨而骄⑩,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所得将要满溢,不如适可而止。勉强挣扎维持的急速劲力,不可能长久保持。金玉堆满了殿堂,没有谁能够长久守住。富贵而骄奢淫逸,是自招灾祸。功德圆满了身退让位,是自然的法则。 注释 ①持:(1)(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2)同本义。 持,握也。——《说文》 持弓矢审固。——《礼记·射义》 有持盈。——《国语·越语》 (3)引申为掌握;控制。 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察今》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蠹》 又如:主持(负责掌握或处理);持事(管理事务);持权(掌权) (4)保守,保持。 持久者知止足也。——《后汉书·列女传》 犹引绳墨以持曲直。——《荀子·正名》 又如:持势(保持地位、权力);保持(维持原状);持世(维持世道);持衡;持位(保守地位) ②盈:(1)(会意。从皿。《说文》:“满器也。”) (2)同本义。盈,满器也。——《说文》盈莫不有也。——《墨子经》盈,满也。——《广雅》不盈。——《易·坎》。虞注:“溢也。” (3)充满:~满。~溢。充~。沸反~天。 (4)多余:~余。~亏。~利。 ③已:yǐ〈动〉 (1)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 同本义。 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3) 完成,完毕。已,成也。——《广雅》 ④揣而:强给的能,勉强。勉强:能力不够,还尽力做、不是心甘情愿的、使人做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将就或凑合、不充足等。 揣:(1)强给;给与。如:揣与(强加给;给与);揣巴(胡乱吃)。 (2)挣扎。待伊揣几合,赢些方便。——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如:挣揣(挣扎)。(3)藏入;塞进。如:往怀里一揣;揣巴(方言。胡乱地往嘴里塞)。 (4)猜想,推测;估量。如:揣料(估量;估计);揣夺(估摸,猜度);揣摹(猜测,估量)。 内符者,揣之主也。——《鬼谷子·摩》简练以为揣摩。——《战国策·秦策》 (5)捶击。如:揣挫(捶击折辱)。 而:(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

道德经中的十大管理哲理

道德经中的十大管理哲理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比如Google最近的净利润增比往年同期成倍地增长,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测。但是,Google并不强迫企业员工追求盈利或者市场占有率,反而是不断创新网络服务模式,竭尽全力为客户提供使用的方便性。尽管Google需要盈利,但它没有钻到钱眼中强求赢利而忽视用户的利益,正是符合百姓本性的这种企业责任感,使它的它经营顺理成章,充分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同时也就奠定了公司获得丰厚利润的坚实基础。Google利润大增迎来滚滚财源,而客户都认为本来应当如此,没有丝毫受到商家盘剥的感觉,因此它完成了企业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 相反的是,当前我国的医疗、教育事业,许多业中人以追逐私利为目标,不当利用医疗和教育事业的垄断地位强制人们支付高额的医药和教育费用,当他们“功成事遂”之时,百姓皆谓我受害。致使医疗和教育竟然成了当今国民最为不满的行业,成了众矢之的。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人们应该还记得,当年的郑州商战,亚细亚商场的王遂舟总经理挑起了如火如荼的血腥“商战”。面对亚细亚凶猛的拼死竞争,郑州紫百、郑百、商城、商业、华联的老总们只好扯起了'联谊’大旗来抵挡对方的疯狂进攻。但是这种'疯狂’争夺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谁也没有胜出。 相反,誓言“不打价格战,只打价值战”的海尔公司,它不拼死争夺,反而在竞争中胜出。就在价格战杀得血流如海的当年,海尔不为所动,潜心开发了“小小神童”洗衣机、“双动力”高端洗衣机等一系列产品,迅速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小小神童”洗衣机市场占有率一直在98%以上,海尔双动力高端洗衣机,市场占有率达60%。“小小神童”洗衣机一直稳稳地占有市场,没有被其它企业仿造。因为海尔人用26项专利将生产这款产品的技术方案完整地保护起来。海尔还将仿生***用到了“双动力”上,使双动力高端洗衣机的销售步入佳境,市场销量呈直线上升。“小小神童”洗衣机和海尔双动力高端洗衣机在市场上的成功是海尔长期重视创新,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的必然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