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标准版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解释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解释【原创版】目录一、引言:道德经第二章的背景和意义二、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解释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3.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4.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5.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三、道德经第二章的哲学思想1.美丑、善恶的相对性2.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依存3.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4.圣人的处世之道四、道德经第二章的现实意义五、结语:道德经第二章对我们的启示正文一、引言:道德经第二章的背景和意义道德经是古代中国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家学说的经典之一。
道德经第二章出自春秋时期,其内容涵盖了道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
本章主要讨论了美丑、善恶的相对性,以及圣人的处世之道,对于我们理解道家的哲学思想及现实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二、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解释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意味着,天下人都知道美和善之所以被认为是美和善,是因为有丑和恶的存在。
美和善的价值观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句话表达了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等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句话指出圣人应当遵循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通过身教来影响和感化他人,而不是通过言传。
4.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句话强调圣人在处理事物时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不辞劳苦,不占有万物,不依赖于功绩,功成之后不居功自傲。
5.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句话意味着,正因为圣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德和影响力才能长久地存在。
三、道德经第二章的哲学思想1.美丑、善恶的相对性:道德经认为美丑、善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这种相对性观念有助于我们以更宽容的心态对待世界。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老子四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道德经》,春秋时期⽼⼦(李⽿)的哲学作品,⼜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上册语⽂第五课《<⽼⼦>四章》课⽂原⽂ 第⼗⼀章 三⼗辐共⼀毂,当其⽆,有车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有器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有室之⽤。
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
第⼆⼗四章 企者不⽴,跨者不⾏。
⾃见者不明,⾃是者不彰,⾃伐者⽆功,⾃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余⾷赘⾏,物或恶之。
”固有道者不处。
第三⼗三章 知⼈者智,⾃知者明。
胜⼈者有⼒,⾃胜者强。
知⾜者富,强⾏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不亡者寿。
第六⼗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千⾥之⾏,始于⾜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为故⽆败,⽆执故⽆失。
民之从事,常于⼏成⽽败之。
慎终如始,则⽆败事。
是以圣⼈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之所过,以辅万物之⾃然⽽不敢为。
2.部编版⾼⼆上册语⽂第五课《<⽼⼦>四章》教案 教学⽬标 语⾔建构与运⽤:掌握⽂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法;鉴赏《庄⼦》借助寓⾔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中道家⽂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掌握⽂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法。
教学⽅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师⽣共同研读《〈⽼⼦〉四章》。
教学过程: ⼀、引疑设问明⽼⼦ 1.导⼊ ⽩岩松说:“中国⼈不做⽆⽤的事。
然⽽什么是⽆⽤的事?什么是有⽤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起学习《〈⽼⼦〉四章》,了解⽼⼦是如何论述“有”与“⽆”的。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第一章道名有无众妙之门帛书经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64个字】经文今译:道是可以被言说的,但可以被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名是可以被表达的,但可以被表达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是创生万物的起始,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根源。
无欲时能观察体会到道及万物的隐微之妙即原理,有欲时会探索道及万物的应用及边际。
两者同出于一物,名称虽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事物,一体及两面的相互关系非常深奥,是认识万物的神妙之门。
第二章无为不言弗居弗去帛书经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本章94个字】经文今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丑恶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不善的存在。
有是由无生成的,难是由易变成的,长是由短对照的,高是由下增长的,音是由声应和的,先是由后跟随而显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永恒存在的。
所以圣人以无为自然的方式行事,以不言的方式来教化百姓。
万物开始生长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万物有为时也没有感觉到依赖于他;万物成功时,他也不居功。
正是因为他一直在无为自然而作,并且不言有功,万物反而离不开他。
第三章弗为而已无不治矣帛书经文: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本章67个字】经文今译:不推崇权力和财富,则能使民众不争名夺利;不把稀奇难得的财货视为宝贝,则能使民众淳朴而不起盗心;不宣传展现可欲的东西,则能使民众心智不被妄欲迷惑而作乱。
第6-1节 《老子四章》(教师版)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6课 《老子》四章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语言建构与思维2.发展与提升运用3.审美鉴赏与创造4.文化传承与理解1、识记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的含义、重要虚词的用法,积累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
2学会分析老子灵活生动的说理特点 3理解文中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
4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知识点01 概念突破【即学即练1】有人认为老子把“无”作为“有”的主要对立面来考察是片面的。
你觉得该怎么样理解呢?答案:①“有”和“无”无非是人们为了便于描述这个现实世界所给与的两个相对概念,或者是两个名词。
在逻辑上它们是相对的,如果我们把它们颠倒过来,就变成了“无”和“有”,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无”代表“有”,“有”代表“无”。
就其相对性,所以只能是两个同等的概念,如果作为对立面考察就等同于肯定一个概念,而否定另一个概念,从而破坏了这种相对性,因而是片面的。
②老子通过车子、陶器、房子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这几样事物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
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
利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用是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有无相生”,是就利和用关系而言,利和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无,有“实”就有“虚”,在时间上没有先后,在主次上也没有本末。
老子把无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来考察,就不会存在片面性,从《老子》其他几章关于“无”的论述可知,如果没有车轮、瓷器、房子这些有形物体的存在,中空的无在哪存在呢?又如何发挥作用呢?所以老子说老子片面强调“无”的作用的论调也是不合理的。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③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必须以无为本,以有为未,崇本而举末。
这是因为,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的,只有守住其存在的另一面的无,才能利于有。
倘若以有为本,以有治有,很多问题是不会得到解决的。
解析:建议从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从老子是不是把二者对立起来剖析,得出结论是否。
郭店楚墓竹简版老子道德经(附竹简原文截图)

郭店楚墓竹简版老子道德经(附竹简原文截图)作者非常用心地整理出这个楚墓竹简《老子》版本,在此向他(她)表示敬意和谢意。
也希望我们在共同学习中均有收获。
总说明:1、此竹简老子道德经是目前所知所见的最早的版本,应该是最接近原文的。
在内容、章节顺序上与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欢迎大家探讨。
2、按照出土竹简的状况,分为甲、乙、丙三组,另有一些残片。
3、竹简文字深奥冷僻难识,存在误认或不同理解的情况。
这恐怕是后世所传老子众多版本的一个缘故吧。
4、对同一竹简的个别文字出现了不同释文,本帖列出我所知的一些不同之处。
为录入方便,没有特别注明,请读者谅之。
5、本帖释文参考了文物出版社《郭店楚墓竹简》丛书和网上搜索来的资料,仅供网友学习、研讨之参考。
6、本帖释文是一字一字键盘上打出来的,也校对过。
唯恐有错漏,请指正。
一、竹简老子甲说明:存39枚竹简。
按其内容,依次对应现今流传广泛的王本道德经之第19、66、46、30、15、64、37、63、2、32、25、5、16、64、56、57、55、44、40、9章。
释文: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絕巧棄利,盜贌o有。
絕偽棄詐,民複孝慈。
三言以為辯不足,或命之,或乎屬:視素保樸,少私寡欲。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絕巧棄利,盜偻鲇小=^偽棄詐,民複季子。
三言以為使不足,或令之,或乎豆:視索保僕,少私須欲。
江海所以為百穀王,以其能為百穀下,是以能為百穀王。
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
天下樂進而弗厭。
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為足,此恒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
長古之善為士者,必微溺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豫乎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嚴乎其若客,()乎其若懌,屯乎其若樸,沌乎其若濁。
孰能濁以束者、將徐清。
2024版老子及《老子》三章课件

老子及《老子》三章课件目录•老子及《老子》概述•《老子》第一章解读•《老子》第二章解读•《老子》第三章解读•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老子及《老子》影响与传承01老子及《老子》概述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
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函谷关守将尹喜,久仰老子大名,真诚邀请老子在函谷关小驻。
老子在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后,飘然西去,不知所踪。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
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老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老子》成书年代历来有争议,根据现有史料推断,成书年代不会晚于战国中期。
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自魏晋以来,《老子》传本益多,唐代韩愈说《老子》之书“其说驳杂”,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010204《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
“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
“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新教材】 老子四章 (完整版)PPT—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 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 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讲人类的人 生观和世界观,道出人生的进退术,包含长生久视 之道;下篇《道经》,讲宇宙和自然的规律。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 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 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 为人处世之方法。
【新教材】 老子四章 优秀课件PPT—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 修上册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功成而 弗居”“利万物而不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 不要太过执着于名利,也无须去占位己有。有所为, 有所不为。不能妄为。要顺应规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我显 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 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 到尊重。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 们常常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做。
• 在上位者,若不横加干涉,不事搅扰,不贪欲榨取, 人民会自我教化,自我形成,自我发展。
【新教材】 老子四章 优秀课件PPT—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 修上册
【新教材】 老子四章 优秀课件PPT—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 修上册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 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新教材】 老子四章 优秀课件PPT—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 修上册
道德经PPT课件

《道德经》分说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 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 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说的这些很容易做,也很容易看明白。但天下 却并不认为这些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做。言有宗, 事有君。人只有让自己变得什么也不知道,才会 使他人产生一种没有什么我不知道的错觉。知道 我的人很少,理解我的人才能看出我的珍贵之处。 因此,圣人常常被别人认为他有秘诀,有宝藏。
《道德经》分说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 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这一章我从中看到了柔弱胜刚强,体会到 “无为”“不言”的好处,以及天下很少 有人涉及这一点等内容。其它的东西,我 就不清楚了。
《道德经》分说
第六十四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 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 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 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 之,故终无难矣。
这段话里面的意思,我不是很理解。最主要的是, 我不知道这句话中的“反者”跟“弱者”该怎样 去理解。“反者”说的是造反之人还是逆天改命 之人?“弱者”说的是受到欺压的人,还是顺应 自然的凡人?虽然说,不是很理解,但我倾向于 后面的说法。“反者”指的是逆天改命之人, “弱者”指的是顺应自然的凡人。
无中生有,有生万物。这句话,对我的感触很大, 只能用心去体会,而不能用通俗的语言去解释。
篇外话
《道德经》这篇文章,在我看来,讲述的 内容大部分是心的修养,属于精神层面的。 还有一部分,讲的是“行为标准”,也就 是人们常说的“德经”。
除了上面提到的东西之外,我并没有在里 面找到“身”的修行,也没有找到“气” 的修行,更没有找到“丹”、“术”之类 的东西。如果你想学这类的东西,还是找 对这些方面了解的人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晁说之序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真得老子之学欤,盖严君平指归之流也。
其言仁义与礼,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万物各得于一,岂特有功于老子哉。
凡百学者,盖不可不知乎此也。
予于是知弼本深于老子,而易则末矣。
其于易,多假诸老子之旨,而老子无资于易者,其有余不足之迹,断可见也。
呜呼,学其难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于战胜,以丧礼处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独得诸河上公,而古本无有也。
赖傅奕能辩之尔。
然弼题是书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欤!其文字则多谬误,殆有不可读者,令人惜之。
尝谓,弼之于老子,张湛之于列子,郭象之于庄子,杜预之于左氏,范甯之于穀梁,毛苌之于诗,郭璞之于尔雅,完然成一家之学,后世虽有作者,未易加也。
予既缮写弼书,并以记之。
政和乙未十月丁丑嵩山晁说之鄜畤记。
克伏诵咸平,圣语有曰,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明皇解虽灿然可观,王弼所注,言简意深,真得老氏清净之旨。
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盖久而后得之,往岁摄建宁学官,尝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题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喜其近古,缮写藏之,乾道庚寅,分教京口,复镂板以传,若其字之谬讹,前人已不能证,克焉敢辄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左从事郎充镇江府府学教授熊克谨记正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无名天地之始,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
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者,微之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常有欲,极也。
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
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以观其徼。
徼,归终也。
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
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
故常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始与母也。
同出者,同出于玄也。
异名,所施不可同也。
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
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
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
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
故曰,玄之又玄也。
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
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
喜怒同根,是非同是以圣人处无为之门,故不可得偏举也,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明数也。
事,自然已足,为则败也。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智慧自备,为则伪也。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使功在己,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则功不可久也。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贤,犹能也。
尚者,嘉之名也。
贵者,隆之称也。
唯能是任,尚也曷为;唯用是施,贵之何为。
尚贤显名,荣过其任,是为而常校能相射。
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故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也。
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心怀智而腹怀食,虚有智而实弱其志,强其骨。
骨无知以干,志生事以乱,心虚则志弱也。
常无知也。
使民无知无欲。
守其真也。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知者为无为,则无不治。
谓知为也。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
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
穷力举重,不能为用,故人虽知,万物治也,治而不以二仪之道,则不能赡也。
地虽形魄,不法于天则不能全其宁。
天虽精象,不法于道则不能保其精。
冲而用之,用乃不能穷满以造实,实来则溢,故冲而用之,又复不盈,其为无穷亦已极矣。
形虽大,不能累其体,事虽殷,不能充其量,万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
不亦渊兮似万物之宗乎。
锐挫而无损,纷解而不劳,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
地守其形,德不能过其载,天慊其象,德不能过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
帝,天帝也。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列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
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
圣人不仁,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
若慧由己树,未足任也。
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刍狗也。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排橐也。
龠,乐龠也。
橐龠之中,空洞无情,无为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
天地之中,荡然任自然,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愈为之则愈失之故不可得而穷,犹若橐龠也。
矣。
物树其恶,事错其言,不济不言,不理必穷之数也。
橐龠而守数中,则无穷尽,弃己任物,则莫不理。
若橐龠有意于为声也,则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谷中央无。
谷也,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
处卑而不可得名,故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门,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与极同体,故谓之天地之根也。
欲言存邪,则不见其形,欲言亡邪,万物以之生。
故绵绵若存也,无物不成,用而不劳也。
故曰,用而不勤也。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自生则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无私者,无为于身也。
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人恶卑也。
故几于道。
道无水有,故曰,几也。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言人皆应于治道也。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谓不失德也。
既不失其揣而棁之,不德又盈之,势必倾危。
故不如其已者,谓乃更不如无德无功者也。
可长保。
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势必摧故不可长保也。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不若其已。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不可长保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四时更运,功成则移。
也。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载,犹处也。
营魄,人专之常居处也,一人之真也。
言人能处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无离乎,则万物自宾矣。
气致柔,能婴儿乎﹖专,任也,致极也,言任自然之气。
致,至柔之和,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
爱国物之极也,言能涤除邪饰,至于极览,能不以物介其明。
疵之其神乎,则终与玄同也。
治民,能无知乎﹖任术以求成,运数以求匿者,智也。
玄览无疵,犹绝圣也。
天门开阖,能为治国无以智,犹弃智也。
能无以智乎,则民不辟而国治之也。
雌乎﹖天门,天下之所从由也。
开阖,治乱之际也,或开或阖,经通于天下,故曰,天明白门开阖也。
雌,应而不倡,因而不为,言天门开阂能为雌乎,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
四达,能无为乎﹖言至明四达,无迷无惑,能无以为乎,则物化矣。
所谓道生之,不塞其原也。
畜之。
不禁其性常无为,侯王若能守,则万物自化。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也。
不塞其原,则物自生,何功之有。
不禁其性,则物自济,何为之恃。
物自长足,不吾宰成,有德无生,非玄如何。
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实统众也。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木埴,壁之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
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爽,差失也,失口之用,难故谓之爽。
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不以顺性命,反以伤自然,故曰聋、盲、爽、狂也。
得之货令人行妨。
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必有辱,荣必有患,惊辱等,荣患同也。
为下,得宠辱荣患若惊,则不足以乱天下何谓贵大患若身﹖大患,荣宠之属也。
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谓之也。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大患也。
人迷之于荣宠,返之于身,故曰大患若身也。
吾有身,由有其身也。
及吾无身,归之自然也。
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无以易其身,故曰贵也。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无物可以如此乃可以托天下也。
损其身,故曰爱也。
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然后乃可以天下付之也。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故不可致诘,混而为一也。
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欲是谓惚言无邪,而物由以成。
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
恍。
不可得而定也。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有,有其事。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
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
故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冬之涉犹兮若畏四邻,四邻合川,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见之貌也。
俨攻,中央之主,犹然不知所趣向者也。
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睹,德趣不可见,亦犹此也。
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凡此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夫晦以理物则得明,浊以静物则得清,安以动物则得生,此自然之道也。
孰能者,言其难也。
徐者,详慎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盈必溢也。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蔽,覆盖也。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言致虚,物之极笃;守静,物之万物并作,动作生长。
吾以观复。
以虚静观其反复。
凡真正也。
夫物芸芸,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
各复归其根。
各反其所始也。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归根则静,故曰静。
静则复命,故曰复命也。
复命则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
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常之为物,不偏不彰,无皦昧之状,温凉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
唯此复乃能包通万物,无所不容,失此以往,则邪入乎分,则物离知常容,无所不包通也。
容乃公,无其分,故曰不知常,则妄作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