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制在中国

合集下载

中国的制度是什么

中国的制度是什么

中国的制度是什么中国的制度是什么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悠久文明的国家,其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制度,从传统制度到现代制度的演变,分析其核心要素以及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1. 中国传统制度中国传统制度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时期,主要由帝制、封建制和官僚制组成。

- 帝制:中国古代的制度核心是皇权。

天子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和神圣地位。

皇帝继承自家族血脉,由世袭或嫡长子继承位权。

- 封建制: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将国家划分为各个领地,并由封建领主管理。

领主享有土地所有权和统治权,但需要向皇帝效忠。

- 官僚制: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通过设置各级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

官员由选拔和考试制度产生,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行使权力和收税。

这些传统制度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中国社会的基石,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限制。

2. 现代中国的制度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进程加速,中国的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中国制度主要由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组成。

2.1 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建立的。

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旨在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农业现代化。

- 公有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主张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国家通过管制和规划来管理和分配资源。

- 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指导国家在经济运行方面实现全面规划和控制,通过五年计划和其他长期经济目标来指导经济发展。

2.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组织原则,旨在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立法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选举产生,代表人民意志制定和修改法律。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在不同层级设立相应的人民代表大会,例如省级、市级和县级,以便人民能够参与地方政治决策。

2.3 市场经济制度中国在1980年代进行改革开放后,逐渐引入市场经济制度,以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历史变迁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是中国特有的制度,并且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

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社会运转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官僚制度的演变和历史变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一、官僚制度的早期形成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成书于《周易》之后,尤以信奉儒家思想、讲究德行礼仪而著称于世。

“周礼”则成为了最早的官僚制度规范,其中就包括了与官僚制度相关的很多内容。

在周朝时期,官员分为九品,牧、工、卿、大夫、士、庶长、正卿、郎、仆九品。

其中卿和大夫是重要官员,给予他们的土地和躬身礼,都比较有限制。

在西周时期,官僚制度较为完备和规范,官僚是依照血缘和军功、功劳来任命的。

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政治局面的动荡变化,产生了很多新兴势力和新的政治形式,官僚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国也都有了自己的官僚制度。

二、中央集权时期的官僚制度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政治管理的一种模式。

中央集权时期的官僚制度在制度上更加完备,也更加规范。

在秦朝时期,始设三公九卿制,由中央负责任命和调度,辖制河内、河东、河外三省,实行大一统的封建官僚制。

但是由于秦朝时期官僚制度过于严格,数量过多,不管是在掌握权力这一方面还是在管理能力方面都显得比较弱,不利于官员之间的协调和管理,短暂的统一也随即而崩溃。

汉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官僚制度也再次发生了一些变化。

汉朝初年,汉武帝为了强化官僚制度,制定了太初法律,就是制定了官员的升降、考核、惩戒、奖励等之类的法律法规,以此来确保官僚制度的规范和完整。

汉朝中后期,封建统治集中了权利,致使官僚制度出现了过于专制的倾向,难以实现官员内部的协调和管理。

三、私人官僚制度的盛行进入唐朝时期,官僚制度倾向于朝廷拥有专权,而裙带关系开始渐渐盛行起来,私人官僚制度开始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古代官僚制与韦伯官僚制

我国古代官僚制与韦伯官僚制

我国古代官僚制与韦伯官僚制
官僚制是中国古代王朝最主要的政权形式,其最初建立是在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使得各国的政治制度先后由宗法分封制转变为专职官僚制。

理性官僚制又称科层制或官僚制。

他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在汉语中官僚制式带有贬义,然而韦伯的官僚制却截然不同,而是指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的意思,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是理想的类型组织
官僚制的评价
社会政治意义:当时德国处于高速工业化时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要求政治生的变化——皇权衰落,民主政治的发展。

学术意义:对社会各组织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把组织形态与权威结合分析,对官僚制的结构、功能、管理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把行政与效率结合进行分析
存在的问题:是高度的纯化,理想中的形态;过于静态的研究;缺乏对组织与外界环境的研究;过度强调专业分工忽视了宏观的协调;过于强调人员的稳定,容易产生组织惰性;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心里与生理上的需求。

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性

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性

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性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性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神权化、封建化、继承性和官僚制。

首先,中国古代皇权的神权化是其最基本的特性之一。

它认为皇帝不仅是国家统治者,同时也是神的化身。

由此产生的皇帝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被认为是上天的旨意。

这个特性在中国古代的王朝时期尤其显著,例如周朝的“天命”和汉朝的“天下归一”的政治理念,都直接或间接地表明皇权的神权化。

其次,封建制的出现使皇权在古代中国得以加强。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它是一种以皇权为中心、以封建制度为根基、以官僚为依托的权力结构体系。

皇权对封建制度的掌控,使其得以彰显出独一无二的尊贵地位,强化了皇权的控制能力,因此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常常充斥着皇权的影子。

第三,中国古代皇权的继承性也是其一个重要特性。

皇位的继承必须经过门第贵族和官僚的推举,满足某些基本的政治和文化条件。

这种继承制度在中国古代最早的春秋时期便已经形成,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中国古代皇权的继承制度通常为长子继承,如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而在有些时候,继承制度还可能是由其他的社会力量所决定的。

最后,官僚制也是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性之一。

官僚制是指以官员职位为基础,通过严格限制个人地位、让官员对政治和经济等事管理的一种制度。

在中国古代的皇权社会中,官僚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皇帝通过控制和任命官员,来巩固其权力和压制其他的势力。

因此,中国古代皇权的政治结构以及下属行政官僚体系十分复杂和完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皇权的特性主要包括神权化、封建化、继承性和官僚制。

这些特性影响着中国古代皇权的政治思想、权力结构、政治运作等多个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属性。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战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强大的国家,如秦、楚、魏、赵、韩、齐、燕等,它们之间的政治体制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君主制、官僚制、分封制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

一、君主制在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是君主制。

君主制是指一个国家由一个君主统治,君主拥有最高权力,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

在战国时期,君主的权力是非常大的,他们有权决定国家的政策和军事行动。

君主还有权任命官员、制定法律、征收税收等。

然而,君主的权力也是有限的,他们需要依靠贵族和官僚来管理国家。

二、官僚制在战国时期,官僚制是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僚制是指国家通过设立官职来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

官僚制的核心是官员,他们是国家的行政领导者,负责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事务。

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由君主负责,君主会根据官员的能力和忠诚来任命他们。

官员的职位是有等级的,高级官员拥有更大的权力和特权。

官员的任期一般是有限的,他们需要定期向君主报告工作,并接受君主的监督。

三、分封制在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还存在着分封制。

分封制是指君主将国家的领土分封给贵族,贵族成为君主的封臣,负责管理封地。

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和巩固国家的统一。

贵族在封地上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和土地。

然而,贵族的权力也是受到限制的,他们需要向君主效忠,并遵守君主的法令。

在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中,君主制、官僚制和分封制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君主制为政治体制提供了统一的领导,官僚制为政治体制提供了行政管理,分封制为政治体制提供了地方管理。

这三种制度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为战国时期的国家发展提供了保障。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战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君主制、官僚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制度封建与官僚体制的比较

古代中国的制度封建与官僚体制的比较

古代中国的制度封建与官僚体制的比较古代中国的制度:封建与官僚体制的比较在古代中国,封建制度和官僚体制是两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尽管二者都起源于中国古代,但在运行方式和目标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官僚体制进行比较,旨在揭示它们的不同特点和影响。

一、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由封建地主和农民之间的政治和军事关系所构成的。

在封建制度下,国家权力被分割为多个等级,皇帝掌握最高权力,而地方的贵族和地主则掌握着地方权力。

这种制度的核心是封建君主对领地的分封,以及与臣子之间的地主和农民的农业生产关系。

封建制度的特点是等级分明和权力垂直管理。

在这个制度中,地方贵族负责管理本地区的农业和军事事务,他们享有一定的特权和权力。

农民则为地主提供劳动和租税,并依附于地主的保护和统治。

尽管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存在着不公和剥削,但它也保持了社会秩序和稳定。

二、官僚体制官僚体制是古代中国政府机构的组织形式。

它的核心是由官员组成的政府机构,这些官员通过科举考试制度选拔和选拔。

这种制度的目标是确保政府的运行高效和官员的廉洁。

官僚体制的特点是等级分明和官僚管理。

在这个制度下,官员的职位是根据其考试成绩和官僚等级来确定的。

高级官员在上层规划和决策,而低级官员在下层执行和监督。

官员们通过奉公守法、廉洁奉公和勤政为民来维护社会秩序。

三、封建制度与官僚体制的比较1.权力形式:封建制度强调地方自治和封建关系,权力分散于地方贵族和地主手中。

而官僚体制则强调中央集权和官员的等级管理。

2.选拔方式:封建制度中,贵族和地主可以通过世袭等方式传承地位和权力。

而官僚体制通过科举考试制度选拔官员,强调能力和学问。

3.政治目标:封建制度的目标是保持社会和经济的稳定,维护封建统治。

官僚体制的目标是确保政府高效运作和廉洁治理。

4.社会地位:封建制度下,地主和贵族享有特权和优越地位,而农民则属于较低的社会阶层。

官僚体制下,官员的地位和社会声誉取决于其官职和能力。

构建中国的理性官僚制ppt08

构建中国的理性官僚制ppt08

(二)构建理性官僚制
界定并转变政府职能, 1、界定并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 2、健全法律法规 3、健全公务员制度 4、改进行政管理方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构建理性官僚制中应注意 的一些问题
理性官僚制有其自身的缺陷, 1. 理性官僚制有其自身的缺陷 , 要注 意合理的扬弃 构建以新公共管理为辅的多元模式, 2. 构建以新公共管理为辅的多元模式 , 补充官僚制的不足
主要内容
为何要对官僚制进行改革 为何要对官僚制进行改革 对官僚制 如何进行改革——中西方的做法 中西方的做法 如何进行改革 构建中国的理性官僚制
结构框图
公共组织变革
原因
目 标
外 因 : 社 会 形 态 、 经 合 理 质 : 公 众 的 需 要 、 作 用 : 满 足 公 众 需 求 性 管 理 方 式 、 管 理 技 术 变 革 和 数 量
(四)主导者的积极推动——组 主导者的积极推动 组 织变革的重要因素
1.美国:1993年克林顿政府; 1.美国:1993年克林顿政府; 美国 年克林顿政府 2.英国 1970年希思政府 英国: 年希思政府; 2.英国:1970年希思政府; 1979年撒切尔政府 政府; 1979年撒切尔政府; 3.中国:历届、本届政府领导人。 3.中国:历届、本届政府领导人。 中国 政府领导人
(1)美国政府:“政府死亡了吗?” 美国政府: 政府死亡了吗? 英国政府: (2)英国政府:日益膨胀的政府机构和日益低 下的行政效率、庞大的政府开支、 下的行政效率、庞大的政府开支、财政赤字等 一系列问题 中国政府: 大政府”vs.“小社会 小社会” (3)中国政府:“大政府”vs.“小社会”的矛 SARS危机为代表的公共突发事件对政府 盾、以SARS危机为代表的公共突发事件对政府 治理能力的拷问、 治理能力的拷问、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能力低下 等。

中国古代官僚文化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官僚文化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官僚文化的演变历程中国古代官僚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官僚文化的演变历程。

一、原始社会的官僚文化中国古代的官僚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是指人类还没有进入文明社会前的阶段,社会生活还处于原始状态。

原始社会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系统,人们的社会地位主要由血缘关系和财产来决定。

在这个阶段,官僚文化的表现形式是部族的族长和长老会。

原始社会的官僚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权力分散,每个部落的族长都拥有一定的权力,他们之间互不干涉,掌握各自部落的权利;二是崇尚财富,某些富裕的人会成为长老会成员,享有很高的声望和权威;三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只有通过血缘关系才能够拥有权力,并且这种权力是世袭的。

这种官僚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二、封建社会的官僚文化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官僚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封建社会里,各级官员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宰,在国家的建设和治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时期的官僚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官职世袭、科举制度、儒家思想。

1. 官职世袭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僚体系主要以八品、九品、十品制为基础,官员们按照官职的高低划分等级,并且不同的职位拥有不同的名号和衔位。

在这个官僚体系中,官员的晋升主要靠父母亲的官位和家族名声,这被称为“世袭制度”。

官职世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官僚的家族和阶级利益,但也导致了权力过于集中、腐败现象严重的问题。

因此,在后来的历史中,该制度经过多次改革和调整。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官员的选拔不再以出身、家庭为标志,而是以才能、学问、技能为根据。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官员更加专业化,能够更好地承担治国理政的任务。

科举考试的严格性、公正性和内在的选拔原则,得到了中国官僚文化的推广和稳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僚制在中国
摘要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是公共行政学的经典理论,官僚制又是现代国家不可或缺的政府组织形态,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官僚作风的
大行其道使得“官僚制”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在厘清“官僚主义”与“官僚制”的区别及联系的基础上,对中国官僚制的发展现状作了判定,并对官僚制能带给中国的未来做了些许描绘,试图以
浅薄的几点思考还原官僚制在中国的最真实面目。

关键词官僚主义官僚制官僚制不足
一、官僚主义or 官僚制
在中国,多数人对“官僚”或“官僚主义”的耳闻多于“官僚制”或“科层制”,这一现象源自于传统的“中国式官僚制”,也因当今中国社会“庸官横行、形式主义盛行”的机关作风而被强化。

以“官僚主义”的说法替换“官僚制”概念的现象在学术领域被称为对韦伯式官僚制的中国式误读,要厘清这一问题,则首先要弄清韦伯式
官僚制的内涵。

韦伯在对官僚制的论述中,根据权威的合法性区分了三种权威的类型:传统型、魅力型以及法理型权威,前两者是早期的非理性的,而后者被视为官僚制理论的基础。

有学者认为,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亦即现代社会实施的合法、合理组织①。

“官僚制是为了系统协调许多人的工作以完成大规模行政任务而设计的组织类型”②,现代生活的理性化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官僚制的发展,一般认为,在任何
组织中,只要有行政任务,都存在官僚制。

如今,对官僚制这种制度形式的理解,已经视作是理解今日之社会生活的前提。

中国古代将在衙署办事的官吏称为官僚,后多用来指不负责任的政府官员。

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关心群众疾苦;饱食终日,无所作为;独断专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等中国社会的种种不良现象使人们习惯性地将官僚制与官僚主义相联系。

再加上对传统官僚制的沿袭导致官僚主义之风在中国社会愈演愈烈,故而,全国范围内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带来了对“官僚制”的盲目排斥,而“官僚主义”对社会生活的侵蚀也往往被归咎为“官僚制”。

事实上,人们经常反对官僚主义以及将官僚主义等同于官僚制弊端的做法其实是极大的错误,因为官僚制并不能等同于官僚主义,两者之间是有显著区别的。

第一,官僚制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研究范畴,它表示一种行政和生产管理的组织形式,是一种遵循法律和客观原则进行管理的工具,本身并不具备优良或低劣的特质;而官僚主义事实上是一个政治术语,被认为是中国旧社会剥削阶级习惯势力的反映,是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等不良工作作风的代名词。

第二,官僚制确实可能因为某些过分僵化的原则致使官僚作风的产生,然而,并不能将官僚主义的产生笼统地归咎于官僚制。

实际上,官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官僚制发育得不充分,从而使传统的、封建的消极因素得以泛滥而造成的。

第三,从现实角度而言,作为社会治理权威的官僚制已变得不可或缺,它对于理性精神的倡导以及对于高效率和法制精神的强调使其对建立可靠的公共秩序而言十分必
要。

官僚制否定人治管理、高扬科学精神的做法能有效地克服官僚主义的弊端,因而,可以期盼的是,只要官僚制发展得较为完善,官僚主义现象与问题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

二、官僚制不足or官僚制过度
在韦伯那里,官僚制化是指称他所定义的理性官僚制特征的增长③,即正规组织日益具备官僚制机构的特征的过程。

而官僚化的最终结果是理性官僚制的生成与发展。

根据韦伯的论述,作为法理型权威的最纯粹、最典型形式的理性官僚制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根据法律或行政的规则,组织内部的各单位以及个人都有固定不变、明确规定的工作范围;
2.存在一个等级制的权力体系,上级监督下级的工作;
3.通过书面文件来施行严格的现代化管理;
4.组织雇用经过专业培训的职员,这些人懂得规章制度并在工作中不掺杂个人情感因素;
5.职员们的工作时间是有限定的,但工作要求他们贡献出全部能力;
6.职员们的位置由上级官员任命,他们把组织内的工作看作是自己的终身事业,他们在工作上得到晋升,在退休后有可靠保障④。

如今,官僚制化已成为比较社会学描述一种重要的社会变迁类型的重要术语,用于指称官僚制式的政府行政状态取代非官僚制状态的变迁样式⑤。

如果将官僚化作为一个连续的发展路径,依据官僚
制的以上种种特征,可以把官僚制化划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官
僚化不足、官僚化充分、官僚化过度、官僚化适当,而各国政府都可以在这个连续路径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点⑥。

有人认为,中国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的墨守成规、按章办事、形式主义等“官僚主义”现象是由官僚化过度,即理性官僚制的发展所导致,因而提出借由新
公共管理运动的契机“去官僚化”、摒弃理性官僚制。

在现阶段中国学者对官僚制的研究中,已有人表明了“中国官僚制的现状是官僚制发展不足”的观点,并多结合中国传统的世袭官僚制的特点及其对现代官僚制发育的影响力,剖析中国官僚制不容乐观的发展状况。

首先,受传统行政文化中人治思想的影响,中国官僚制缺乏必要
的理性精神,人格化倾向严重,效率低下。

人格权威是中国最主要的权威因素,政府体系运行中无处不在的“人格化倾向”引致的下级对上级的“人格依附”和普通群众对官员的“人格依附”,使社会中充斥着对个人利益的狂热追求和对“非规则化”状态的盲目信赖。

由此看来,在缺乏可参照、可执行的法律或行政规则,缺乏合法、合理的权力等级体系的前提下,中国社会只能与“以实现行政组织的效率化、法制化和科学化为目标”的官僚制渐行渐远。

其次,中国官僚制的发展缺乏法律法规的基本支撑,法治精神的
严重匮乏。

现代官僚制中,是合法性将权威与权力分开,每一个体系都努力建立和培植其“合法性”信念⑦。

这就意味着,法律与程序是组织活动的基本依据与准则,要求行政人员必须依法办事,任何
人都必须了解法律、尊重法律并将规章制度贯彻于实际工作中,在工作中不得掺杂个人情感因素。

而在中国的传统官僚制下,法律是特权者们政治斗争的工具,是统治者自我标榜的手段,法治精神并
没有得到彻底地高扬与尊崇。

受此影响,中国在行政管理和组织建设中仍然沿袭“人治凌驾于法治之上”的做法,行政工作和管理活动的随意性大,缺乏有效且唯一的可供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规章等制度准则。

最后,官僚制作为一种特定的组织形态,一定程度上受外部环境
的影响和支配,因而,考察中国社会的现状也十分必要。

目前,我国的社会现状与行政发展状况都不容乐观,我国是一个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工业社会
向知识社会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得还很不完善,面临的问
题较为复杂。

中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法制建设来约束行政权力,以及将民主注入行政权力之中,尚无暇顾及将高效率注入缺乏民主的行政权力之中。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在总体上不是官僚制发育过度,而是
官僚制发展不够、官僚化不足,更远没有到不得不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摒弃官僚制的地步。

三、官僚制在中国的未来
彼得斯在对各国的行政改革进行分析之后指出:“对于体制转换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在追求政府部门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
必须重视建立一个可被预测的、正直的韦伯式官僚政府⑧。

”因而,
对正着手于政府改革的中国来说,强化官僚制的理性化方向,进一步推动官僚制发展以完善官僚制,建立一个官僚制完备的政府,才是明智的选择。

现阶段,问题的关键已从概念的混淆和对官僚制发展阶段的错误认定转为寻求官僚制发展和完善的有效路径。

针对目前官僚制发展不足的现状,而我国已在实践中作出了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官僚制的尝试,例如在中国的行政改革中,公务员制度被认为是典型的现代官僚制⑨。

然而,单纯的依靠某一个制度并不能完全拯救官僚制发展不足的中国,真正能带来成效的,是将关注点投于各个组织在“专业化、权力等级、规章制度和非人格化”方面的努力,使理性精神融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各类行政工作不断规范化和理性化。

至于官僚制的完善是否能给中国带来一个“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能否给中国的未来创造一片“理性、法制”的天空,一切拭目以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