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小团圆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思考了很多关于家庭和人生的问题。
小说以家庭为背景,描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纠葛。
在小说中,父亲是一个严厉而又有点冷漠的人,母亲则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人。
他们的儿女们在这个家庭环境中长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生活态度。
在小说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磨擦时常发生,但最终他们还是团聚在一起,共度困难。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性格和行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小说中的父亲虽然严厉,但是他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爱心也是深厚的。
母亲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形象,她为家庭付出了很多,虽然有时候也会显得有些软弱。
而兄弟姐妹们则各有各的特点,他们之间的矛盾和磨擦也是家庭故事中的一大亮点。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在小说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纠葛时常发生,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心情激动。
尤其是小说结尾处,家庭成员们终于团聚在一起,共度困难的情节更是让人感动不已。
这样的情节设计让整个故事更加紧凑,也更加引人入胜。
读完《小团圆》,我深受感动,也思考了很多关于家庭和人生的问题。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团结是最重要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家庭矛盾和纠葛,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团结一心,共度困难,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小团圆》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动的家庭故事,它让人们思考了很多关于家庭和人生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珍惜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团结,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这部小说不仅给人以感动,也给人以启迪,让我们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
2024年小团圆读后感(精选8篇)

2024年小团圆读后感(精选8篇)小团圆读后感1以前时代的事情,渐化作一卷电影胶片,桥段;一张老照片,黑白;一段别人看的故事,不明。
渐渐落了微尘,泛了昏黄。
皆那么无言,却是仅有的痕迹,让这世界记得。
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生前写了太多经典,而我今天要说的,却是她逝后才面世的作品,《小团圆》。
那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她一度欲销毁。
《小团圆》是篇近似于自传体的小说。
张爱玲的魅力在于,文字到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进你心里去。
她的言辞无比精致,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
我是“张迷”,迷恋她的文字,迷恋阅读她文字时的感觉。
她的文字仿若附着魔力,有让人爱上她写的故事,她这个人的欲望。
她写文字像蜘蛛编织它的网,让人渐渐坠进去,陷下去不上来也宁愿。
十里洋场,她穿着另类时髦,古装短袄旗袍,上海滩,她是最浓郁的一道沉香。
胡兰成,只能说他毁了张爱玲这个人,却成就了“张爱玲”这个名字,这个作家。
尽管张爱玲的一生过得悲凉而忧伤,可我想,她的心是充实的,毕竟,她来过了,有太多东西能够证明她来过已足够。
她,空白地来到这世上,空白地离开这世上,却填补了世上的空白。
在09年的4月《小团圆》才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有点儿神秘有点儿兴奋,《小团圆》的女主角——九莉,她是张爱玲本身的写照,九莉具备特殊的文采,因此吸引了之雍,一如张爱玲因__吸引了胡兰成一样,正如他们的初相遇呵。
盛九莉和邵之雍的故事原是她张爱玲自己和胡兰成的故事,但读起来,却不像看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经历那般强烈和忧怨,张爱玲的叙述给我感觉有些淡,是无奈后的释然?还是彻底的心灰意冷?她像写别人的故事给自己看一般,有了几分洒脱。
张爱玲这样说《小团圆》:“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
那么,幻灭后,有的是什么东西呢?是很长的回忆和自己曾来过的证明,以及,拥有的停留。
毕竟,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圆满和存在才是有价值的,纵算完全幻灭,亦是存在的结果和证明,因为,如果没有存在过,连幻灭都没有。
小团圆

这是个热情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 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 点什么东西在。
《小团圆》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 生素材,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 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 书中的九莉、蕊秋、楚娣、九林、之雍、燕山、比比等人分别 对应着张爱玲自己及其亲人、恋人、好友。
有人坦言: 那Leabharlann 逝去了的人事,在再死一次之前, 有人坦言:“那些逝去了的人事,在再死一次之前,其实 是在她的笔下再次活过来了。 是在她的笔下再次活过来了。召唤那些尘封的记忆怎可能 没有代价,她是在拿手术刀,逐寸逐寸地切割自己, 没有代价,她是在拿手术刀,逐寸逐寸地切割自己,然后 以鲜血成书。这本书是她必须写的, 以鲜血成书。这本书是她必须写的,因为有时候流血是救 赎的唯一可能。”
《小团圆》描述在传统家族长 大的九莉,大学到香港念书, 回到上海后和身为汉奸的有妇 之夫邵之雍陷入热恋——与张 爱玲的经历有太多相似之处
书中一张爱玲为原型的九莉说:”他坐在沙发上跟两个人说 :” 话。她第一次看见他眼睛里轻藐的神气、很震动。她崇拜他,为 什么不能让他知道?等他走过的时候送一束花,像中世纪欧洲流 行的恋爱一样绝望,往往是骑士与主公的,形式化得连主公都不 干涉”她直接表达出她对他的爱意。 邵之雍,以胡兰成为原型。一个被大众附上汉奸之名,自命风流。 即使当时他是有妇之夫,甚至,九莉为他堕胎。但,邵之雍仍不 改风流,与其它女子勾搭不清。小说结尾,一切爱情成幻影,九 莉狠下心与他断绝,对于视爱情如收集的之雍,更是看透似了地 鄙夷。
残酷冷漠背后的历史感匮缺 评张爱玲《小团圆》

同时,张爱玲对“妇人性”的书写带有一种神秘色彩,这种神秘的色彩既与 “破坏”相对,又包含着人生的安稳和“永恒”。这既是对封建传统的反叛,也 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回应。张爱玲以这种方式揭示了女性的困境,同时也传达了 对生活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小团圆》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张爱玲的文字所打动。她的文字既冷 艳又热烈,既忧郁又明亮。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女性的内心世 界,展现了女性的独立和坚韧。她的文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那个时代女性的 真实面貌,同时也启示着我们对于现代社会中女性地位和权利的深思。
此外,《小团圆》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张爱玲通过这部作 品,表达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的。她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 时又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矛盾。这使得《小团圆》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 品,更是一个社会写照。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族的变迁,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时代的更迭。
回归到张爱玲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她所代表的时代与文化特征。她的作品 既是对当时社会的描绘,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她的文字优美而富有诗 意,她的情节曲折而引人入胜。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得张爱玲的作品具有了 极高的文化价值。
在《小团圆》中,张爱玲表达了一种观点:在历史的碾压下,个体的爱情和 欲望往往变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种被忽视的个人情感,却构成了人们生活 的真实内核。九莉和邵之雍的爱情故事,正是这种观点的具体呈现。尽管他们在 历史的大潮中显得渺小无力,但他们的情感世界却真实而生动。
同时,张爱玲也在小说中表达了对历史的批判。她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冷漠, 以及这种冷漠背后的历史感匮缺。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个体情感常常被忽视、压 抑甚至践踏。然而,张爱玲通过《小团圆》表达了对这种历史感的质疑和批判, 她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观察,揭示了历史的冷酷与无情。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精选20篇)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精选20篇)张爱玲小团圆篇1最近看了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感觉对于那个时代的许多风俗没有什么感同身受,似乎隔着很远的感觉。
张的写作风格是淡淡的,似乎叙述什么都是像在局外人的口气在说话,从来就没有狂喜、没有愤怒。
在她的作品中,我还是觉得《红玫瑰与白玫瑰》写的最好。
特别是其中写的下面的很有味道:“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篇2图书排行榜上《小团圆》高踞榜首好几周了,我也打破不读畅销书的习惯,读一读这千万张迷翘首以盼的小说吧。
读完了《小团圆》,感觉就两个字:寂寥。
这本书,怎么也择不开张爱玲自传的传闻了。
字里行间,粉末登场的都是张一生中的爱恨情仇的各色人物。
读完了,第一感慨,张才女,真是白描一流高手,写得丝丝入扣,精致曼妙。
第二感慨,女子无才便是德,像张爱玲这么才华横溢的女子,太不容易获得幸福了吧。
她太敏感了,有大家闺秀高屋建瓴的眼界;她太尖酸刻薄,也无怪她身边的男人女人都一个个要疏离。
网上超级热烈讨论的是小说里的情色描写,给我印象最深刻也的确是关于KJ的一段,太有想象力了,也的确符合一个敏感女子的性体会。
套用一句歌词:女孩,通通站到一遍,这歌里的故事就算都知道,若想真明白还要好几年。
还有她对流产那种惊世骇俗的描写,太冷漠,太凄凉。
唉,让人真的感慨万分,她哪里有过岁月静好的幸福团圆啊?但是也不得不学她那刻薄样子,人生就是如此,活该,受。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篇3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忙于在城市中追求速度与激情,却忽略了那泛黄纸页中所蕴藏的无言的静谧之美。
手捧一本张爱玲所著的《小团圆》,忘却城市间的喧嚷与匆匆,以那滴水藏海的段段文字,荡涤我的浮躁,打磨我的灼热。
《小团圆》基本上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
小说主要描述了主人公盛九莉的身世浮沉、成长经历、恋爱婚姻、人生选择以及凄凉悲楚的结局。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

张爱玲《⼩团圆》读后感 《⼩团圆》描写了⼥主⼈公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段爱情故事,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团圆》读后感,接下来我们⼀起来看看吧! 《⼩团圆》读后感 她怎么记得那么清楚呢?⼏⼗年前的细枝末节,⾦⾊阔条纹束发带,淡粉红薄呢旗袍,⽩帆布喇叭管长褂……她记得每⼀件⾐服的颜⾊和布料,但是不记得那场轰轰烈烈的战争。
那有什么奇怪呢,她是张爱玲。
《⼩团圆》不好看,情节杂乱,语⾔急促。
张爱玲写这个书,⼤约是想终⽼之前把这⼀⽣交待清楚,但是⼜缺乏交待的耐⼼。
于是就像⼀个困极了的⼈,急着上床睡觉,把⾐服匆匆褪在床边胡乱堆成⼀团。
缺乏耐⼼⼜实属⾃然。
隔着⼤半⽣和千⼭万⽔,去回顾那个⼥⼈的⼩⼼动和更⼩的⼼碎,哪⾥是⾃⼰的前半⽣,简直是⾃⼰的前⽣,简直是别⼈的前⽣,简直是霸王别姬⼩乔初嫁孟姜⼥哭长城。
⼤家看《⼩团圆》都是冲着盛九莉与邵之雍的爱情⽽去的,我当然也是。
但是在很多⼈眼⾥的悲剧,在我眼⾥却是个喜剧。
倒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将爱情过渡到柴⽶油盐的⽣活所以可喜可贺,⽽是,看来看去,觉得基本可以确定:第⼀,她是真⼼爱过他的;第⼆,他也是真⼼爱过她的——就算是他在真⼼地爱着另外的她、她、她时,他也是同时真⼼地爱着她的;第三,他对她的爱以及她对他的爱,是建⽴在“懂得”的基础上的;第四,他们都是有内容因⽽值得被“懂得”的⼈。
有了这四条,⼀个⼈就已经很幸运了。
这样⼤的宇宙,这样漫长的时光隧道,造物主让两个⼈这样相遇,他们真的已经是万幸了。
如果他能只爱她并且厮守终⽣,也许更好,但也未必。
和“⾦⾊的永⽣”⽐,短短⼀⽣算什么呢?如果我们不⽤⽄来衡量芭蕾舞、⽤⽶来描述莫扎特,⼜怎能⽤⼀⽣、半⽣、九⼜三分之⼀⽣来衡量爱的质地。
相对于这本⼩说本⾝,我更好奇的是张爱玲写这本⼩说时的状态。
张动⼿写这本书时已经55岁,后来搁置许久,再动⼿改时,已是73岁。
对我来说,⼀个⼲瘪苍⽩、戴假发、穿⼀次性拖鞋、只吃罐头⾷品的⽼太太,坐在洛杉矶公寓的⼀堆纸箱⼦前,写40年代沦陷上海⼀个⼥孩细细密密的⼩⼼事,这个画⾯⽐这个⼥孩的⼩⼼事本⾝要有冲击⼒多了。
现代作家张爱玲作品小团圆的介绍

现代作家张爱玲作品小团圆的介绍现代作家张爱玲作品小团圆的介绍张爱玲的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张爱玲作品小团圆的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张爱玲作品小团圆的介绍大家一般都会觉得,小团圆是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最具有自传性质的书。
这也是张爱玲在活着的时候,一直没有公开发表过的存稿。
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一直没有出版,幸好的是如今的我们看到了。
小团圆张爱玲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做盛九莉,是一个性格特别别扭的女孩。
她的经历和张爱玲本人一模一样,快乐的少年时代,也有自己不解的谜语,和自己不算烦恼的烦恼。
张爱玲在写小团圆的时候担心大家不喜欢这个女主角的设计,其实也是出于自己内心的一种不确定性,因为她觉得这就是她。
出乎她意料的是,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女主角。
小团圆主要写的就是张爱玲的爱情故事,她曾经爱过三个男人,真真实实的爱过的。
除了这三个男人之外,在开篇的时候,她写了很多关于她父亲的故事。
她的父亲在她童年的时候一直陪伴着她,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后来的父女反目才更加的让人难过。
因为曾经父亲对她的好,是货真价实的好,所以她一直记得。
关于那三个男人,已经被张爱玲的小团圆书迷们对号入座了。
一个给了她无尽的纠缠,一个给了她治愈的力量,还有一个给了她想要的安稳。
可是她注定是孤独的女子,一生所爱,可是凄凉离世。
小团圆是张爱玲唯一没有发行的书,虽然在她生前一直很想把书出版,但也一直没有如愿。
张爱玲朱砂痣的典故张爱玲朱砂痣的典故出自她的一本小说,叫做红玫瑰与白玫瑰。
关于玫瑰和朱砂痣什么的这一段话因为太过有名,所以在此掠过不提。
那么,在张爱玲的生命中,她又是哪个男人的朱砂痣呢?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里面,红玫瑰是男主心中的一颗朱砂痣,因为得不到,所以格外的好,放在心里心心念念着。
可是得到了,不过就是蚊子血,刺眼又难看,也不过是尔尔,之前的迷人全都不见了。
而张爱玲,自己始终没有表明,自己是以哪种姿态出现的女子。
读张爱玲的小团圆有感

读张爱玲的小团圆有感——读《小团圆》有感2021年4月,出版了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小团圆》。
这部完成于1976年的作品已经出事就震惊了整个华语文坛,同时也不失时机的又掀起另一股“张爱玲现象”。
回忆起小时候,张爱玲就是我最喜欢的作家。
不为别的,就为一句话。
她在《霸王别姬》最后说:“我比较讨厌那样的收鞘。
”一种孤独和高傲幽幽的彰显出,更彰显了她的自信心。
张爱玲是很理性的小说家,她缺乏巴金的热烈,老舍的文人气,茅盾的深沉,但却有着更独特的视角、更深刻的思考。
张爱玲活在动荡的年代,面对社会的消沉,她选择用文字这把手术刀去解剖社会。
大处着眼,大处下笔,以小人物关照大时代,借由某种人物群回去偏折整个社会历史的命运,就是张爱玲的本事。
她最擅于刻画的就是那些新女性们的心理、性格以及命运,她们敢爱敢恨、敢于欲敢求、个性张扬却命运悲惨。
她们的精神崇尚,全然就是对封建制度传统的抨击。
因此张爱玲的小说能够冲出去时间的考验。
我以“传奇”为题,是因为张爱玲是个传奇,想到张爱玲,就会想到这个字眼。
这词用的不见得又创意,但总觉得那么妥帖。
原因是张爱玲自己就爱用“传奇”,生平遭际又充满传奇感。
当她用“传奇”去说她笔下的芸芸众生时,她自己也置身其中了——人,其实本能的爱看戏也爱演戏,但后者实在需要天分,于是大多数人乖乖的搞了观众,像是张爱玲这样的,自导自导自演,至越发使人想到卞之琳的句子:“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品张爱玲,就像归隐山林谛听飞瀑松声、在茅舍竹篱下与知音交杯对诗,让我感觉到心灵上的放松和闲适。
张爱玲在别人眼中是个另类,独来独往,甚至有人评论她“尖酸”。
可是她却认为:不要被人情事务所羁绊,努力工作,让别人记得你,这样就不会被生活所累。
张爱玲将相伴我走到一生,她说我生命的意义,她说我生活的方式,说我必须时刻维持自己的品格与个性,回去坚强的迎生活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团圆》读来有一种苍凉感,张爱玲活在乱世之中,就像她的小说《小团圆》里面的女主角九莉一样,念书的时候,遇到日本侵华,生命中最重要的黄金阶段都是跟战争在一块的。
在这样的乱世底下,她非常清楚所谓文明,是会衰退的;所谓世界,是会崩坏的;战争,是在我们身边的。
她表达的其实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态度。
及时行乐的背后是很荒凉的,因为她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那样自私,她对世事的认知非常清楚。
在乱世的状态底下,所有的人都是可怜的。
她把笔下那些乱世中的人物聚在一块,给他们一个苍苍茫茫的背景,然后看这些人在乱世中踯躅,看他们怎么样去浮沉。
当你有这样一个历史感的时候,整个时间的感觉就变了,你会发现,张爱玲所谓的小资情调的背后是一种非常荒凉,甚至虚无的现代时间观念。
我觉得《小团圆》是她一生作品的集大成。
第一章讲主人公九莉在港大念书的时期,第二章讲一些家庭关系。
这两章出现的人物之纷杂叫人目不暇接。
人物一个接一个出场,有些人莫名其妙地不见了,段与段之间很不衔接,人物的称谓也很乱。
但是这些背景的描述都非常重要,张爱玲要让我们看到的是九莉这个人物在不同的人际关系里面怎么行事,怎么反应。
这种行事反应的特色是一种疏离的,自私的,清楚算计的。
人跟人之间的较量不只是一种现实名声、地位财富的较量,还是聪不聪明的较量。
人情非常历练的观察跟想法都很成人化,我们在第二章看到她其实在更小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懂事到可怕的孩子了。
张爱玲让我们
看到九莉是这样一个眼光毒辣,心灵脆弱,很可怕也很冷的人。
这样的九莉遇到了邵之雍,但是有些意外,一直到结尾都相当温暖,这扫掉了我心中的一些阴霾。
小说看到第三章,几次提到九莉的母亲蕊秋和九莉说话,蕊秋曾今留过学,深受异国思想的影响,在那个时代,显得那样的突兀,她的一些行为,在当时人看来是那样的无法接受,自然,九莉与母亲的关系也不是很好。
韶华老去的九莉已经没什么野心,小说结尾记录的是她只做过一次的梦:青山木屋蓝天,阳光下满地书影摇晃,松林中出没着好几个小孩,都是她的。
然后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
关于《小团圆》,可以用所有的后现代方法论进行解读,张爱玲的技巧多么圆熟,进出历史,全是四两拨千斤,而且那气度,就是小说中的台词,“不喜欢现代史,现代史打上门来了”。
《小团圆》中前前后后出场的近百个人物,既是一次小说的团圆,也是一次历史的团圆,而在张爱玲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也在这里完成终极见面。
我认为,这是一部不错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