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之管见
中小学作文评价之管见

中小学作文评价之管见摘要: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作文教学即是语文教学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处理好这一环节,能使作文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本文将就中小学作文评价问题作一浅谈,主要从作文批改的内容、语言、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作文评价内容语言方式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1]可以说,要求学生自己评价作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现了作文教学中的创新精神。
一、作文批改在内容方面,应以人为本,兼顾评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展开。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要求在教材的编写,教师的任用,课程的安排,教案的书写等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实现教学诸要素的最佳组合,形成最佳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能否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往往是评价一位教师工作态度是否认真的标准。
在这种标准的误导下,教师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作文批改的多、改的细才是工作积极认真的表现。
在精批细改的过程中,教师们更关注学生已完成的作文即文本,他们力图从错别字、病句、过渡、立意、结构、开头、结尾等各个方面对文本进行评改。
这种修改方式一方面使教师苦不堪言,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也达不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新课标实施以后,有些教师渐渐从精批细改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开始学着在作文评改中关注学生的行文过程及内心世界。
因为他们发现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太多的激情冲动,有太多的苦闷烦恼,有太多的困惑迷茫,有太多的孤独无助……他们把这些感情渗透在作文中,渴望得到老师的引导、教育和爱护,所以有的老师常借助评语的桥梁作用,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向、兴趣和爱好。
因此,教师们在批改作文时应先从写作者入手,从问题的源头入手,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初中作文教学之管见

初中作文教学之管见初中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个薄弱环节。
怎样才能辅导学生学会作文、写好作文呢?一、学会观察,积累素材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
叶老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这充分证明了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性,因此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从社会生活中获取材料。
教师不仅要在阅读训练中教给学生观察、认识、反映生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这样,学生凭借课文的例子,运用语文这个工具,由间接吸收到直接表达,循序渐进,就能达到“源头活水奔涌而来”的境界,开创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
如果语文教学脱离生活,阅读和写作完全割裂,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生命力。
观察社会和认识生活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源”开则“流”畅,“源”塞则“流”竭。
因此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获得直接的生活材料,由此而写出来的文章,往往能达到情真意切、枝丰叶茂,故直接深入生活,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对于写作至关重要。
教学时,老师要注意诱发学生调动储存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头脑里进行再观察、再分析、再思考,从而升华到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讲读《背影》时,我诱导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自己见过的类似“背景”的人物特征,如,父亲的脸,母亲的手,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能学以致用。
一位同学在《妈妈的手》这篇习作中,以母亲的手为线索,用一次自己生病时妈妈用手抚摸自己的脸开篇,描述妈妈把爱倾注给儿女、家庭,手由“光滑白嫩”到“粗糙“的一桩桩往事,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观察生活仅靠教师“授之以法”、“相机诱导”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养成勤记的习惯。
为此,我要求学生将平时观察所得及时记下来,让这些见闻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库。
二、引水入文,激活作文大量地占有材料,只是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如何使学生用好用活材料,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教师还要做好点拨诱导。
初中作文范文教学管见

初中作文范文教学管见温海福【摘要】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苦差事。
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从这五个方面对初中作文教学作了总结:1.引导阅读,唤起兴趣;2.走进生活,积累素材;3.上好作文课,做好领路人;4.自己评改,提高能力;5.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心得提起作文,学生的反应大都是愁眉紧锁,而语文教师的反应大都则是摇头叹息。
的确,写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苦差事;而改作文,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就更是一件苦差事了。
但是,对于所有文学爱好者来说,读一篇优美的文章却是一种享受。
鉴于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学生不再害怕作文,并写出优美的文章。
下面是我指导学生写作的几点心得,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一、引导阅读,唤起兴趣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
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
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會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
当然,要写出好文章,只熟读课文还远远不够,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杂志、名家名篇,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并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宋代诗人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这句诗所指的意思就是写作之前必先下工夫体验生活,积累材料,只有掌握丰富的素材,才能写出生动的文章来。
那应该到哪里去寻找素材呢?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可见,生活是习作素材的主要源泉。
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
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
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管窥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管窥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有人曾这样评价作文教学的历程——“不堪回首”。
诚然,当作文教学的“批量生产”使学生陷入一个个早已准备好的精神套子中的时候,作文已成为师生心中共同的“创伤记忆”。
当我们为作文教学现状扼腕叹息的同时,又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一、作文重形式,轻能力。
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考试指挥棒和评分标准的指挥下,投入更多的精力用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规范化和格式化上,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怎样写而不是写什么。
学生面对一次次的作文,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关心的是如何将材料套入规范的格式中,写作只是一种按部就班的模式运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作文失去了它引人入胜的魅力,沦为格式化、规范化的“假、大、空”的“八股文”时,学生便失去了深入探索的兴趣,也失去了作文个性的光彩,留下的只是空洞的灵魂。
二、命题偏离真实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教学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
”有些教师在命题时,很少考虑如何挖掘学生的真实世界,引发他们的独特感受,从而为作文与学生的生活搭建桥梁。
教师的命题远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的“无米之炊”的困境。
很多学生会自如地写一篇很好的日记,但却不会写也很害怕写教师命题的作文。
学生经常被动地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很难在心理上形成写作的兴奋状态,学生作文兴趣受到了限制,更不用提写作的主动性了。
三、批改千篇一律。
作文批改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引发其写作内驱力的重要手段。
批改的方式影响着作文教学的效率。
很多教师囿于传统,从批到改实行单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率,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当学生这种“游离于作文”的心理意识愈加强烈时,作文的兴趣就会遭受弱化。
而这种批量的评改,更导致评分的主观色彩浓重。
提高中专学生作文能力之管见.docx

提高中专学生作文能力之管见提高中专学生作文能力之管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和技巧,而“写”是四种语文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也是最难形成而应用价值较高的能力。
因为作文不但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是语文知识教育同写作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训练。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不少学生往往“提起笔来觉得无话可说”或“心中有话笔下写不出来”。
即使勉强成文,不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就是语言贫乏、主题模糊。
如何有效地提高中专学生的写作水平,我的做法是:一、自信心的培养信心是成功的内驱力,耍消除语文写作的障碍,就耍先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因此,我运用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写作教学中,按作文基本体系,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序列进行。
以文体为序,强调先培养写记叙文的能力,然后向写说明文、议论文过渡,并穿插各种应用文写作;以写作能力为序,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运用体裁、修改文章等基本功,这样每节作文指导课有目的、有计划地解决一个问题,目标明确,效果显著,这样学生信心就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最终能够创造性地学习。
因此,我特别注意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多褒少贬的讲评方法。
把好的文章朗读给大家听,对一般的文章也注意沙里淘金,挖掘闪光点,哪怕是一个片断,一个句子,其至一个词用的恰到好处也多加表扬。
当然学生有了写作兴趣还是不够的,还耍讣学生明确文章的实用价值,明确写作对象,这样就会产生写作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实践屮去,写作积极性也随Z提高。
创设写作情境。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这便要求教师要依据作文教学的目的,结合中专生的特点,积极主动协同学校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广泛开展兴趣活动,不断充实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们的写作提供充足的材料和创设良好的情境。
初中作文教学之管见

不可否认,阅读是增长知识的有效办法之一,因此要激发同学们阅读的兴趣,不断积累材料,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教无定法。让学生开心地写作,写出心中的快乐,应是我们所追求的。
二、捕捉学生感情的火花,燃起学生作文的欲望和激情
学生若对自己写作的内容不感兴趣,写出的文章必令老师头晕目眩。因为情感是写作的生命,文章没有感情,怎能打动别人?因此,可让学生写他们喜欢的、熟悉的内容,如《同学雅号趣谈》,学生一看此题,欣然提笔,一气呵成。速度之快,令我大吃一惊,特别是那几个一向“咬笔杆”的调皮生,写来更是得心应手,虽然语句尚不是很通顺,但是文章里却明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着初中学生特有的青春气息,“吹着自在的口哨,开着自编的玩笑”。老师批阅也不再索然无味,而是兴味盎然,在批改时肯定学生,在讲评时给同学们以自信心。
初中作文教学之管见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始终是一道坎,一道较难跨越的坎。一提起作文,学生就愁眉不展,叫苦不迭,瞎编瞎套瞎凑,敷衍了之。民意测试显示,大多数学生最怕的学科是语文,而学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无内容可写”,“找不到恰当的词语”,“缺乏文采”。
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的关系:不喜欢阅读课外书,不善于练笔,不关心社会,也无法了解社会。可是老师的作文教学弊病也不可忽视:一是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往往是教师“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既或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写到哪里算哪里。二是效率低下。学生写作目的不明确,老师又重改不重写,前指导,写后讲评,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什么问题也都没解决。
作文教学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但实际上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两种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一种态度(生活态度),而生活态度实际上就是指怎样“做人”。中学作文教学就承担着这沉重的使命。就是说通过作文教学,既要为学生打好“求知”的基础,又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初中作文教学。
初中作文教学管见

初中作文教学管见目前初中生作文存在着语言基本功欠缺、思路狭窄等问题。
如何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在有限的时间写好应考作文呢?我认为首先是必须强化基本功训练。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只有平时抓好写作训练,大胆扬弃传统教法,才能训练出学生的写作能力,到真正考验面前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改的重点在作文。
死啃书本、生活贫乏、枯燥无味的中学生活,势必会造成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
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学生往往仓促上阵,慌张应对,势必造成“作文,作文,难死小人”的局面。
其次则是抓好写作五“关”,即审题关、选材关、立意关、谋篇布局关和语言表达关。
审题很重要。
通过审题深刻地理解题意,抓住重点词语理清这道文题究竟要我们写什么;有哪些限制,应反映生活的哪一侧面;说明什么道理等,只有将题审好,写作文才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选材,就是找最典型的事件表现主题。
为此,学生只有在平时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勤于思考,再加上课内外的广泛阅读,经常主动练笔,才能从自己的独特的生活体验中表达出对人对事的看法,即文章的主题。
立意离不开选材和组材。
记叙文要注意选取“细节”,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与事件有关的环境、场面、景物等。
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中在坪坝上竞赛的场面描写,朱自清的《春》对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图的描写,寄情于景色之中。
聪明的学生应该学习、模仿这些名家的写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谋篇布局即通盘考虑如何安排材料,合理组织语言的过程。
具体在学生的作文中不少人就不以为然了,往往是“强推车”,想一句写一句,开头拖泥带水,内容飘忽不定,结尾千篇一律。
这主要是谋篇布局的意识太淡薄。
就文章整体结构讲:开头仅仅是文章的前奏曲,其作用主要是为了“定调”,简洁入题,引起下文。
一般来说,最好是采取“开门见山”的写法直接入题,可避免不必要的繁杂。
当然,完成了上述步骤还仅仅是粗线条的,要想写得生动有味儿,条理分明,准确洗练,还要进一步考虑,诸如,怎样过渡、照应,如何安排详略,在具体写法上最好采用哪种方式,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何刻画、烘托等,这些都应在作者的考虑之列。
习作教学策略之管见word资料4页

习作教学策略之管见目前习作教学费时多、效率低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不良心态很大程度上又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影响了习作的教学效率。
如何在习作教学中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改善学生写作心态,提高学生习作质量的一些策略。
一、吃颗“定心丸”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习作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和别人分享生活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为了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感情。
学生懂得了习作目的,教师还应告诉学生只要写作得法,并不难写出优秀的习作。
这样让学生吃颗“定心丸”,从心理上便减轻了学生的写作压力。
同时,教者在引导的过程中,还可以用一些激励性语言来调动学生习作的需要,如“你想成为一个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习作高手吗?努力吧!成功一定属于你!”“你们都很聪明,只要下工夫,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语言的魅力,一旦激活学生对习作的渴求心理,他们必将产生内驱力,把“我要写”落实到行动上。
二、用点“脑轻松”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太低也容易使学生讨厌写作,时间长了,有些学生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对此,教者在批改习作时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劳动成果,“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委婉地指出,如“这句话不通顺,换个说法好吗?”“这个细节多想想,你会写得更生动些。
”商量鼓励的语气无疑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感受到教师的可亲,从而爱好写作。
三、输点“兴奋剂”一些教师课前没有认真备课,上课时习作题目一出,就让学生自由发挥,以至部分写作能力较低的学生搜肠刮肚,冥思苦想,拼拼凑凑,应付了事。
整个习作过程学生要经历一次害怕、发愁的心理过程,能力得不到提高,身心也得不到健康发展。
改变这一心理现象,教师首先要认真设计好每次的习作练习,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作文教学之管见
发表时间:2011-05-11T14:23:43.86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7月上作者:吴小琴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始终是一道坎,一道较难跨越的坎。
◆吴小琴浙江省瑞安市滨江中学325200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始终是一道坎,一道较难跨越的坎。
一提起作文,学生就愁眉不展,叫苦不迭,瞎编瞎套瞎凑,敷衍了之。
民意测试显示,大多数学生最怕的学科是语文,而学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无内容可写”,“找不到恰当的词语”,“缺乏文采”。
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的关系:不喜欢阅读课外书,不善于练笔,不关心社会,也无法了解社会。
可是老师的作文教学弊病也不可忽视:一是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
往往是教师“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既或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写到哪里算哪里。
二是效率低下。
学生写作目的不明确,老师又重改不重写,前指导,写后讲评,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什么问题也都没解决。
作文教学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但实际上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两种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一种态度(生活态度),而生活态度实际上就是指怎样“做人”。
中学作文教学就承担着这沉重的使命。
就是说通过作文教学,既要为学生打好“求知”的基础,又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初中作文教学。
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
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谙熟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写”的问题指点门径,力求做到一课一得。
一、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进行有序教学
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没掌握好文体知识,缺少“规矩”。
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
根据不同的题材性质,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写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捕捉学生感情的火花,燃起学生作文的欲望和激情
学生若对自己写作的内容不感兴趣,写出的文章必令老师头晕目眩。
因为情感是写作的生命,文章没有感情,怎能打动别人?因此,可让学生写他们喜欢的、熟悉的内容,如《同学雅号趣谈》,学生一看此题,欣然提笔,一气呵成。
速度之快,令我大吃一惊,特别是那几个一向“咬笔杆”的调皮生,写来更是得心应手,虽然语句尚不是很通顺,但是文章里却明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着初中学生特有的青春气息,“吹着自在的口哨,开着自编的玩笑”。
老师批阅也不再索然无味,而是兴味盎然,在批改时肯定学生,在讲评时给同学们以自信心。
三、范文引路,模拟训练
传统的教学范文还是有不少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的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作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
但是,教师应在教这些课文之前,作好写作安排,使教者心中有数,使学者学有目标。
在评析课文时,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点,让学生有法可效。
范文引路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学范文之取材分析、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
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怎样写”的心理障碍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往后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四、让学生从自然生活中学习写作
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
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
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
同时,还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五、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做好摘记
不可否认,阅读是增长知识的有效办法之一,因此要激发同学们阅读的兴趣,不断积累材料,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教无定法。
让学生开心地写作,写出心中的快乐,应是我们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