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铜事件的分析

合集下载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2009—7—28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

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

多元化投资(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

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

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

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

国储铜事件的分析共23页

国储铜事件的分析共23页

请老师和同学们 提出宝贵的意见 和建议。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国储铜” 事件: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二)腐败是悲剧根源:
在海外做期货交易,关键是为了牟取私利。这些公 司的账户往往是公私不分,换句通俗的话说,赚了钱是 自己的,亏了钱是国家的。
在这次事件中,国储中心之所以在国内和国外市场均 选择做空,其根本原因也是“想挣钱”。 这次“国储铜 ”事件,媒体披露出来的老鼠仓的情况同样令人触目惊 心。据分析,刘其兵近两年通过在期铜上的投机,就给 自己的小金库增加了不下3亿美元的收益,这是一笔可观 的收益。假如不是此次空单被套,这些重重黑幕,恐怕 永远不会进入公众的视野。可见很多中国企业、公司中 的个人或集体为了利益的驱使,敢于铤而走险
系列1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概述
铜市继续暴涨, 令刘其兵亏损严重。随后, 刘其兵第一次离家出走, 即发生在铜价越过3000 美元大关不久。2005 年9 月, 伦敦金属交易所铜 价从3500 美元/ 吨上攻至3700美元/ 吨。深受原 期货空头和结构性期权的双重压力, 刘其兵终于 爆仓。当年“十一”国庆长假过后, 铜价突破 4000 美元/ 吨大关。刘其兵再度失踪。此时, 他 所建的空头头寸已达到20 万吨。按照法庭认定 的数据, 账面亏损达到了6.06 亿美元。至此, “国储铜”的巨额亏损案才告一段落。2006 年6 月21 日,刘其兵在云南被捕。
“国储铜”事件的启示
❖2、强化监管
境外期货市场监管是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 部分,我国法律对境外期货市场的监管最主要是 通过对经营主体资格以及行为的规范而得以实现 的。

国储铜事件的分析与思考

国储铜事件的分析与思考

内容摘要中国正在经历着飞速的经济发展,但在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也当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

中国企业在今年的市场上,特别是在期货市场上发展并不顺利,陆续发生了很多起巨额亏损案,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何使得中国期货与国际市场结合,其失败的原因又在哪?本文就2005年发生的国储铜期货事件展开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国储铜;期货交易;市场开放;风险监管国储铜事件的分析与思考金融1002班陶然 2010110616一、事件回放(一)焦点人物国储交易员——刘其兵,1969年出生,中国国家储蓄局所属国家物资调节中心进出口部主任,属初级干部。

(二)对战双方见表1,对弈双方表1 对弈双方(三)事件发展经过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铜价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历史记录多次被刷新,持续的时间和上涨的幅度远远超过以往。

因此,刘其兵认为涨势即将结束铜价随之将下跌,于是,2005年9月在每吨3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建立空头头寸约20万吨,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一直是铜消费及进口大国,但却在国际市场上抛出数量如此巨大的铜,令国际基金感到不可思议,认定国储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现货可以交割,因而乘机发动逼空战役。

“国储铜”事件正是发生在有关机构预测国际铜价会下跌,但实际却持续上涨的时期。

二、盘点国储铜的损失在国储铜的诸多报道和评论中,损失往往被掩盖,被淡化了。

假如不盘点其中的惨重损失,这次悲壮的事件将很快被人们淡忘,也就失去一次痛定思痛、深入反省,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的机会。

国储中心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铜,做的是现货交易,这种交易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铜消费大国并非什么稀奇事,更何况国储的职责就是进行物质储备?说得再直接点,即便国储不进口铜,也会有别的部门负责进口铜,国储中心焉能将功劳记在自己的账上?国储亏损是在期货交易上,是实实在在的亏损,拉现货赚的钱来消减期货上的亏损,国储中心的良苦用心不难理解,然而,这只能是欲盖弥彰。

国储铜案例分析

国储铜案例分析

国储铜案例分析案例简介:2005年11月中旬,中国国家储备局一名关键交易员刘其兵(他被认为是国储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铜期货交易的代表)失踪,揭开了国储局和国际基金之间只是一场“暗战”的面纱。

据报道,原因在于刘其兵在LME建立了大量的空头头寸,而l2月21日是这批空头头寸期权的到期日。

据悉,这笔头寸的数量大约在20万吨铜,由于建仓的量太大,早已被国际基金盯上。

中国是铜进口大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刘其兵却在国际市场上抛出数量如此巨大的铜,令国际基金们感到不可思议,并认定国储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现货可以交割,因而乘机发动逼空战役。

从9月份(即刘其兵所介入的3个月期铜合约的开始月份)开始,始于2003年的铜牛市火上浇油,铜价迭创历史新高,每吨铜价从3500美元左右一路狂涨到接近4500美元的水平。

如果逼仓成功,国储可能在这单做空合约上亏损近亿美元。

国储局为了稳住市场、减少损失,一路抛铜,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尽管国储局已经将部分头寸移仓至2006年的3月和2007年,但是从2006年以来,铜价一路飞涨。

据统计,2006年铜期货的价格涨幅已超过75%,5月5日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达到创纪录的每吨7780美元。

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国储局可能已回补了大部分的铜期货空头头寸。

市场人士认为,国储铜事件的实际亏损金额可能不低于中航油事件5.5亿美元的亏损额度,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称国储铜事件损失惨重。

案例分析:所谓期权,是一种能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

期权交易是一种权利的买卖,是期权的买方支付了权利金后,便取得了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买入或卖出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的交易方式,但不负有必须买进或卖出的义务,买方有执行的权利,也有不执行的以利,完全可以灵活选择,而卖方必须付有必须卖出或买入的义务,买方拥有权利并为此支付权利金,仅承担有限的风险,却掌握巨大的获利潜力。

商品期权在套期保值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通过买入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使企业在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时能够以较好的价格转换为期货部位或高价出售期权,从而使期货市场的盈利或权利金的收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其二,通过卖出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使企业在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时因交易双方放弃履约而赚取权利金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弥补价格不利变化带来的损失;其三,在进行期货交易的同时进行商品期权交易,以便在适当的价位将已有的期货头寸对冲平仓,从而对套期保值头寸进行保护。

2005年国储铜事件

2005年国储铜事件

2005年国储铜事件事件起因:从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期货市场上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

这批头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

但自9月中旬以来,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这些空单无疑已经造成巨额亏损,而该交易员刘其兵则神秘失踪。

事件进展:·10月30日,国储局召开会议,就国际铜价问题进行研讨。

会议之后,国储局对外宣布,将在近期向市场抛售3万到5万吨铜。

·11月9日,国储局的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发布通告,宣布为抑制中国的铜价,中国将向市场抛出一定数量的储备铜。

·11月11日,国储局声称其持有130万吨库存,比市场预期的要高出100多万吨。

·11月16日,国储局在北京的国宏大厦公开拍卖2万吨库存铜,同时宣布将在11月23日再抛售2万吨。

[详细]·11月17日,国储局官员表示,中国交易员刘其兵在伦敦市场上所持有20万吨空头头寸属于个人行为,该人也不再是政府雇员。

·11月23日,国家储备铜第二次公开拍卖2万吨,有6629吨铜流拍。

LME铜价跌至每吨4020美元的两周低位附近,在尾盘时回升至4098美元。

[详细]·11月30日,国储局第三批2万吨储备铜公开拍卖,再有6100多吨流拍。

同时,LME 铜价创下每吨4270美元的历史新高。

中国国储第三次抛铜压价的意图再度落空。

[详细]·12月7日,国储局第四批2万吨储备铜公开拍卖,再度遭遇大面积流拍,仅成交3700吨。

国际铜价依然逆市上涨,创下期铜百年来最高记录——4466.5美元/吨。

[详细]·12月12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坦言,由于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国储铜”事件代价惨重。

这也是国内政府高官首次对“国储铜”事件作出回应。

[详细]2006年03月27日09:30 经济观察报李欣唐君燕随着时间的推移,始于2005年10月的国储铜事件对市场的影响似乎正在被悄然消化。

国储铜事件

国储铜事件

一、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一)事件起因: 2005/11/13开始,外电纷纷披 露中国国储局交易员刘其兵在LME 铜期货市场上,以每吨3000多美元 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15 万至20万吨。
一、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二)事件进展:
2005年 年 10/30 11/9 11/11 11/16 11/23 11/30 12/07 12/12
结 束 !
谢 谢 !
二、 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交 易员”刘其兵》
(一)最“出色”的交易员: 圈内人士对他的评价很高,上 海某期货公司老总说:“给我的第 一印象是:这个人很牛、很傲,是 一个能够在市场中翻手为云覆手为 雨的人物。”
二、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交 易员”刘其兵》
(二)独揽交易大权: 伦敦金属交易所圈内交易商 指出,和刘共事的另一位交易员 被剥夺下单权利可能为该事件的 发生埋下了隐患。
A11 安心基金
主题:
国储铜事件
发言人:张小童
演 讲 脉 络 :
一、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二、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交 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 易员”刘其兵》 易员”刘其兵》 三、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四、国储局痛定思痛
三、 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一 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三)惩戒缺位是悲剧的外因: 国储中心没有资格从事境外 期货交易,践踏法律法规。
三、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一 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四)期货市场应走向开放:
1.风险控制系统 1. 2.应对危机方面的方法 3.开放期货市场

四、国储局痛定思痛:

国储铜事件

国储铜事件

关于国储铜事件的案例分析
造成亏损的原因分析:
1.国家物资储备局的期货交易的目的本应为套期保值,即长头寸铜期货以锁定未来交
易价格,后来却转向投机行为,短头寸做空铜期货,偏离初衷。

2.我国监管机制有所欠缺。

国家物资储备局其实并没有开展国外期货投机业务的资
格。

此外,长期的老鼠仓(庄家在用公有资金再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个人的资金再低位建仓,待用公有资金拉升到高位后个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操作的盈利,使得交易员和公司高层达成共识相互包庇。

3.国家物资储备调剂中心到最后实际上只有刘其兵独揽交易大权,大大增加了非理性
交易的可能性。

4.由于在国内交易具有信息优势,获取国家将抑制铜价的消息,故在国外交易过程中
坚信铜价会跌,在巨额亏损情况下仍看空,忽略风险控制,不愿及时止损。

5.伦敦金属交易所监管体系松散,加之国际基金违规获取刘其兵所建头寸信息,造成
逼仓行为的发生。

从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1.我国国内应加强监管力度,以避免以权谋私、违规投机行为,防止中航油、国储铜
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伦敦金属交易所也应加强监管体系。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惩戒机制,使得从事违规交易的公司有所顾忌。

3.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打造规模更大、开放程度更高的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使信息逐
渐透明化,避免不公平竞争。

进而提升我国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与实力。

金融衍生品案例

金融衍生品案例

金融衍生品案例【篇一:金融衍生品案例】株洲冶炼厂株洲冶炼厂于1956 年成立,曾在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五百强中排列132 名,年利润过亿元。

该厂为中国三家在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企业之一、全球五大铅锌冶炼生产厂家之一。

1995 年,株洲冶炼厂利用进出口权便利,开始在境外从事锌期货投资业务,最初以套期保值名义操作,获得一定收益,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经理、锌期货操盘手权利逐渐膨胀,株洲冶炼厂对他以及从事的外盘期货交易采取了放任态度。

1997 年3 月世界金属期货市场价格上扬,锌市走俏,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见有利可图,开始在每吨1250 美元的价位上向外抛售合同,此时株洲冶炼厂每吨锌的成本仅1100 美元,如果做套期保值,每吨在以后按期交割现货可获利150 美元,也可避免市场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

但是后来锌价上扬到l 300 美元,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开始做空,即抛出了远远大于株洲冶炼厂年产量的供货合同,目的是通过抛出大量供货合同打下市场价格,等锌价跌至价格较低的抛出价格以下时大量买入合同平仓,保留高价位的卖出合同如期交割获利。

但由于对锌价走势判断的错误以及交易对家逼仓,锌价并没有如预期下跌,而是一路攀升到1674 点。

按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规定,买卖双方须缴纳合同金额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支付保证金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在1997 年3 月~7 月间,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因无法支付保证金,多次被逼平仓。

面对巨大的空头头寸和过亿美元的损失,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不得不向株洲冶炼厂报告,当时已在伦敦卖出了45 万吨锌,相当于株洲冶炼厂全年总产量的 1.5 倍。

虽然国家出面从其他锌厂调集了部分锌进行交割试图减少损失,但是终因抛售量过大,株洲冶炼厂为了履约只好高价买入合约平仓,形成 1.758 亿美元(14.6 亿元人民币)的巨额亏损。

中航油(新加坡)事件2003 年底至2004 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判断石油价格走势失误,公司持有的期权投机合约面临亏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老师和同学们 提出宝贵的意见 和建议。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概述
也许是因为被公众称之为“神话”,又 也许是因为利益的驱使,使得刘其兵放大 了胆子,一步一步向不可挽回的深渊靠拢。 从铜价涨上3000 美元开始,刘其兵就做出 预测,未来铜价将下跌,2004 年中国实施 宏观调控后,受国内需求大幅下降的影响, 国内铜价于下半年开始下滑,这加深了刘 其兵看空铜市的判断,于是他的胆子更加 大了。到2005年9月中下旬,刘其兵已累计 开出8000手空仓合约。
“国储铜” 事件: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三)惩戒缺位是悲剧的外因:
国储中心没有资格从事境外期货交易,践 踏法律法规。 (四)期货市场应走向开放:
1.风险控制系统 2.应对危机方面的方法 3.开放期货市场
“国储铜”事件的启示
1、完善内控 所有的前车之鉴都无一例外地表明 之所以发生且损失巨大,内控不严格是 直接的导火线。就期货等衍生产品的交 易而言,与交易员的胆大妄为和所在单 位主管领导及上级单位监管不力有直接 关系。
“国储铜”事件的启示 4、强化系统风险意识,及早防范和化解
在金融领域,建立风险预防机制历来是很重 要的环节。随着修订后的《证券法》的实施,我 国在金融业务监管上,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仍 采取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 对于境外期货业务而言,通过业务风险监督与 隔离健全风险预防机制是避免潜在隐患的一剂良 药。
“国储铜”事件的启示 2、强化监管
境外期货市场监管是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 部分,我国法律对境外期货市场的监管最主要是 通过对经营主体资格以及行为的规范而得以实现 的。 具体使用的手段有二: 其一是设定准入门槛,政府发牌。 其二是持续监管。
“国储铜”事件的启示 3、甄别行为
在发生国储铜事件后,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对 境外期货交易资格审查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选 择具有风险分散与规避能力的企业从事境外期货 交易,通过主体监管从源头上杜绝类似事件的发 生,才为实现有效监管的正确路径。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概述
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刘其兵不幸遇 上了国际铜市史上绝无仅有的暴涨行情, 国际铜价一次次刷新历史新高。下表为近 5个年度的伦敦金属交易所3月期铜价的 报价情况
年、月份 1999年5月 报价(美元/吨)
表1 五年度伦敦金属交易所3月期铜价
1360
2004年3月
2006年5月 2007年6月 2008年4月
揭秘国储“交易员”-----刘其兵 (二)独揽交易大权
伦敦金属交易所圈内交易商指出,和刘共事 的另一位交易员被剥夺下单权利可能为该事件的 发生埋下了隐患。
揭秘国储“交易员”-----刘其兵
(三)致命性的结构性期权
据市场传言,刘抛空铜期货的数量大约为10 万吨,此外他进行了相当数量的期货交易,业内 俗称“结构性期权”。一位交易商强调: “ 10 万吨铜并不可怕,结构性期权才是最致命的。”
3057
8790 5245 8880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概述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获知自99年以后, 3月期铜价逐年攀升,在07年中旬有过短暂 、 的调整,最低触到 5245美元/吨后,又继 续反弹,到08年4月上摸到8880美元/吨的 最高历史高位。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的折线图中直观的看 到国际铜价的持续走高的走势
“国储铜” 事件: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二)腐败是悲剧根源:
在海外做期货交易,关键是为了牟取私利。这些公 司的账户往往是公私不分,换句通俗的话说,赚了钱是 自己的,亏了钱是国家的。
在这次事件中,国储中心之所以在国内和国外市场均 选择做空,其根本原因也是“想挣钱”。 这次“国储铜 ”事件,媒体披露出来的老鼠仓的情况同样令人触目惊 心。据分析,刘其兵近两年通过在期铜上的投机,就给 自己的小金库增加了不下3亿美元的收益,这是一笔可观 的收益。假如不是此次空单被套,这些重重黑幕,恐怕 永远不会进入公众的视野。可见很多中国企业、公司中 的个人或集体为了利益的驱使,敢于铤而走险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分析
小组成员:张宇 黄涛 张祥宏 周达城 陆钱荣 万增荣 黄薇 段小凤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背景
自 2003 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铜价快速攀升, 持续上涨的时间和上涨幅度均超过以往,世界各 大机构纷纷预测在此轮上涨之后,国际铜价将步 入下跌时期。如英国商品研究所2004年11月预测, 2005年全球铜供应将出现10万多吨的过剩;2004 年 11 月中旬举行的伦敦金属交易所 (LME) 年会上, 国际大投资银行也大多预测 2005年铜价会下调, 市场将继续过剩。 但实际情况却是国际铜价的逆市上涨,在 2005年11月更是达到期铜市场百年来的最高纪录, 每吨高达41466.5美元。“国储铜”事件正是发生 在有关机构预测国际铜价会下跌,但实际却持续 上涨的时期。
揭秘国储“交易员”-----刘其兵 “国储铜”的主角 ------刘其兵
(一)“最出色”的交易员 1997年7月,国储局同意刘其 兵所任职的国储调节中心在期 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业务,刘 其兵被授权为国储调节中心在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开立 交易账户的交易下达人。刘其 兵在1999年就开始积极做多, 从铜价1000多美元到3000美 元期间,他做得非常顺手,获 利颇丰。
Hale Waihona Puke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图1 国际铜价走势图
1999年5月 1999年11月 2000年5月 2000年11月 2001年5月 2001年11月 2002年5月 2002年11月 2003年5月 2003年11月 2004年5月 2004年11月 2005年5月 2005年11月 2006年5月 2006年11月 2007年5月 2007年11月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概述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概述
下图是“国储铜”事件的对阵双方
对阵双方
空头 多头 斯迈尔金属公司
瑞富期货
伦敦标准银行 中国国储局
巴克莱银行
曼氏集团、AMT 萨顿公司 一家总部在法国里昂的 基金公司
“国储铜” 事件: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一)盘点国储铜的损失:
直接:累计亏损数额为9.2亿元 间接:期铜价格上涨,带动现货铜价一路上涨, 我们相关企业由此承受的损失,将是一个天文数 字。
“国储铜”事件的总结
中国市场经济近20 年,特别是近几年积极参 与国际市场中,特别是在金融衍生品方面,出现 了诸多问题,在株冶事件,中储棉巨亏,中航油 事件,大豆风波,中盛粮油事件以及本文所分析 的“国储铜”事件中,都暴露出经验不够,监管 不力的共性,因而损失惨重,但我们不应该因此 而畏惧,而不与国际化接轨,我们应当痛定思痛 ,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与教训,谨慎行事,对中国 企业做到科学管理市场风险,用法律武装自己, 早日砌起一座牢固的“中国墙”
近年来的伦敦金属交易所3月期铜价的报价情况 系列1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概述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概述
铜市继续暴涨, 令刘其兵亏损严重。随后, 刘其兵第一次离家出走, 即发生在铜价越过3000 美元大关不久。2005 年9 月, 伦敦金属交易所铜 价从3500 美元/ 吨上攻至3700美元/ 吨。深受原 期货空头和结构性期权的双重压力, 刘其兵终于 爆仓。当年“十一”国庆长假过后, 铜价突破 4000 美元/ 吨大关。刘其兵再度失踪。此时, 他 所建的空头头寸已达到20 万吨。按照法庭认定 的数据, 账面亏损达到了6.06 亿美元。至此, “国储铜”的巨额亏损案才告一段落。2006 年6 月21 日,刘其兵在云南被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