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友铜事件

合集下载

期货案例分析

期货案例分析

1993年德国金属公司石油期货交易巨额亏损案例1.1 案例综述德国金属公司是一家已有113年历史的老牌工业集团,经营范围包括金属冶炼、矿山开采、机械制造、工程设计及承包等,在德国工业集团中排位约在第十三、四名,公司以经营稳健著称。

“德国金属”为交易合约制定了一套套期保值的策略,试图将油品价格变动风险转移到市场上去。

一系列技术性的因素却造成了套期保值失败,使“德国金属”非但没有达到回避或降低风险的目的,反而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1.2 案例风险识别分析1.2.1行情误判风险德国石油期货公司的亏损的直接原因在于,公司管理层对期货市场行情判断失误,认为石油期货市场在长时间内都是反向市场,做出了相反的决策,具体而言,公司没有预料到93年底的石油价格会不升反降,市场方向发生反转,有反向市场变为正向市场。

1.2.2基差风险石油价格下跌,这些头寸所带进来的新的风险——基差风险(basis risk),即不同期限的期货或远期价格之间关系变化的非线性风险,比单纯的价格风险更难以预测,“德国金属”根本无法控制。

1.2.3保证金不足风险在1993年底世界能源市场低迷、石油产品价格猛烈下跌时,“德国金属”在商品交易所和店头市场交易的用以套期保值的多头短期油品期货合同及互换协议形成了巨额的浮动亏损,按期货交易逐日盯市的结算规则,“德国金属”必须追加交纳足量的保证金;对其更为不利的是,能源市场一反往常现货升水的情况而变成现货贴水,石油产品的现货价格低于期货价格,当“德国金属”的多头合约展期时,非但赚不到基差,还要在支付平仓亏损外,贴进现金弥补从现货升水到现货贴水的基差变化。

为了降低出现信用危机的风险,纽约商业交易所提出了把石油产品期货合约初始保证金加倍的要求,使“德国金属”骤然面临巨大的压力。

也正是因为保证金制度,才加剧了公司财务负担。

从事后分析,1993年底世界石油价格正处于谷底,通过做空头对冲原来套期保值的多头期货合约所形成的亏损额最高,1993年12月,原油价格从每桶低于13美元的价位底开始缓缓回升,至1993年夏天,价格升到每桶19美元还多,高过原来多头建仓的每桶18美元的价位,也就是说,如果不忙着全部斩仓,而是给予资金支持,那么到1993年夏天就扭亏为盈了。

世界最大的金融丑闻:住友事件

世界最大的金融丑闻:住友事件

世界最大的金融丑闻:住友事件案例:世界最大的金融丑闻:住友事件早在16世纪时,住友家族因在四国岛上开创并经营一座铜矿而日益发展壮大,成为日本官方指定的供铜商,主要服务于当时日本一些极具实力的名门望族,其中包括在1603—1868年间统治日本长达200多年的德川幕府。

当时,该家族的掌门人自豪地宣称,住友商社是全球最大的铜出口商。

19世纪中叶,日本市场逐步对西方开放,住友商社也更为广泛地在冶钢及炼钢等领域发展起来。

到20世纪初,住友家族已经迅速发展成为日本国第三大金融财阀。

本世纪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颇具政治影响力的垄断集团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追随者,住友财团也不例外。

在此期间,住友财团的家族集中化更加明显,该财团的大部分产业都集中到了住友家族手中。

到1937年,住友家族的第16代传人已经掌握了财团股本总额的90%之多。

日本战败后,各财阀在美国的限制下纷纷解体而改组成为企业集团。

住友家族在日本政治经济上的影响力也大大削弱。

但是,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住友财团又东山再起,日益发展壮大。

从那以后,住友商社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间金属、机械、石油、化工、食品及纺织等领域的贸易活动,成为住友财团的核心企业及日本四大贸易商之一。

1995年会计年度,住友在全球的总销售额达16兆日元,合1468亿美元之多。

1996年6月,住友家族面临着历史性大灾难。

而且这一灾祸又恰恰是在曾给住友家族带来滚滚财源的法宝——铜闯下的。

肇事者是有色金属交易部部长首席交易商滨中泰男。

滨中泰男有两个绰号十分耐人寻味,一个是“百分之五先生”,一个是“锤子”。

前者是圈内人对他能力的尊称,而后者正刻画了他的性格。

圈内人士之所以称他“百分之五先生”,是因为滨中泰男所带领的住友商社有色金属交易部控制着全球铜交易量的5%之多。

由此可见滨中泰男在国际铜期货交易上的显赫战绩,同时也反映出住友在这上面的买卖决策对国际钢市场所能造成的重大影响。

住友(SWS)汽车连接器(Connectors)产品配套手册

住友(SWS)汽车连接器(Connectors)产品配套手册

7165-0622 7165-0432 7165-0385 7165-0194 7165-0198 7165-0193 8230-4472 8230-4562 8230-4552 8100-0463 8100-0464 8100-0465 7165-0385 7165-0118 7165-0119 7161-9787 1500-0105 1500-0134 7165-0385 7165-0118 7165-0119 7161-9787 8230-4272 8230-4282 8100-1506 8100-0664 1500-0166 8230-4050 8230-4040 8230-4060 8232-4220 8232-4238 6810-1203 6810-1204 6810-1217 6810-1462 6910-0119 6910-0120 8230-4272 8230-4282 8230-4050 8230-4040 8230-4060 8230-4052 8230-4042 8230-4062 1500-0105
MFB21-187
MB23-312
MC02/03090
MC08-250 MC08-305 MD02-090
MFD03090-P5
MFD03090-P6 ME02-025 ME07-040 ME12-050 ME14-187
ME15-090
ME21-312
ME-024
MF02-040
MFF03-040
MFF03-040
MFF06-090
Silicone N.B.R. Silicone Silicone Silicone Silicone 铜镀锡 铜镀锡 铜镀锡 铜镀锡 铜镀锡 铜镀锡 Silicone N.B.R. N.B.R. N.B.R. 铜镀锡 铜镀锡 Silicone N.B.R. N.B.R. N.B.R. 铜镀锡 铜镀锡 铜镀锡 铜镀锡 铜镀锡 铜防腐 铜防腐 铜防腐 铜防腐 铜防腐 6 Nylon 6 Nylon 6 Nylon 6 Nylon 6 Nylon 6 Nylon 铜镀锡 铜镀锡 铜防腐 铜防腐 铜防腐 铜镀锡 铜镀锡 铜镀锡 铜镀锡

日本住友金属矿业公司削减下半财年铜产量计划7%

日本住友金属矿业公司削减下半财年铜产量计划7%

天 气 、“ .2 51”汶 川地震等 自然 灾害及 全球 金融 危机 影响下 ,仍节 约 2 5t 7 i标准 煤 ,完成 年 计 划 的 12 2 %。 金 铝集 团将 “ 创建 节约 型工 厂 ”活动 作为 企业 节约 资源 、能源 的一项长 期性 重要工 作来
抓, 形成 了三 级立 体式 能源 管理 网络, “ 以 节约 能源 、绿色 生产 ”为 目标 ,建 立科 学合理 的节 能管 理 系统,使 各 单位主要 产品 单位 能耗逐 年下 降 ,建 立健 全节 能评价 、分析 、管理 体 系,
20 年 第 3 09 期
2 50 0 o 1 , 0 t
全球经济衰退加深已导致包括铜在 内的工业金属使用量大幅下滑。 该 公 司在声 明 中称 :“ 们 已决定在 l 3月减产 , 由于 经济恶 化 导致有 色 金属 需求 急剧 我  ̄ 下 滑 。 ” 住 友 金属矿 业 一高层 官 员在 l 时 曾表 示 ,该公 司计 划在 l3月 当季削 减铜 产量 , 由 2月  ̄
冲刺。
近 年来 ,金钼 集 团积极组 织开 展形 式 多样 的 “ 创建 节约 型工厂 ”活动 ,成 效显著 ,20 07 年 实现 能源节 约量 69t 2 5 标准 煤 ,完成 年计 划 的 2 8 2%,被 中国有色 金属 工业 协会 、机冶建
材工 会评选为 全 国有 色系 统 “ 建节约 型企 业 ”先进 单位 。2 0 年 在面对 5 年 不遇 的雪 灾 创 08 O
于 需求 疲 软 。 住 友 金属矿 业 也将削 减镍 产量 , 该金属 受 到来 自半 导体 产业 需求 的疲 软 以及汽 车产 量下 降 的打击 。
公司 亦将 削减锌 产 量,由于 出 口大幅下 滑 ,公司称 其 已决 定将最 初 计划于 4月进行 的维 修 保养 提 前至 3月 。 公 司 目前 将 3月对其 H r 冶 炼厂 检修 大 约 2 ai ma 3天 ,该厂 生 产锌和 铅 。

住友铜事件案例分析1994

住友铜事件案例分析1994

住友铜事件1994—1996“住友铜事件”全面爆发于1996年6月,整个事件持续了近10年。

此次事件的发生为首席交易员的滨中泰男刻意对抗市场的供求状况和蓄意操纵市场的行为所致。

大环境背景:1、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对铜等基本金属的需求殷切。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拉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2、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逐渐走向衰退,对基本金属的需求明显放缓。

3、早在16世纪时,住友家族因在四国岛上开创并经营一座铜矿而日益发展壮大,成为日本官方指定的供铜商,主要服务于当时日本一些极具实力的名门望族,其中包括在1603—1868年间统治日本长达200多年的德川幕府。

当时,该家族的掌门人自豪地宣称,住友商社是全球最大的铜出口商。

主要人物介绍:日本住友公司的有色金属交易部部长首席交易商滨中泰男从1991年开始操纵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铜价。

滨中泰男被称为“5%先生”,因为住友公司的年铜交易量是50万吨,约为当时全球年铜总需求量的5%,意思是他可以控制铜期货市场上百分之五的头寸。

事件发生过程:1、时间:1987年初滨中泰男开始在伦敦期货市场建立多铜头寸,当时伦敦铜价为1300美元每吨。

1988年中,铜价涨至2500美元。

滨中为公司赚得丰厚的利润,这时,一切都很美好。

1993年底到1995年初,伦敦铜价从1650美元飙升至3075美元,滨中一跃成为铜期货的投机之神。

国际游资已经如鲨鱼一般围了过来,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个鲜肥的猎物。

这其中包括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罗宾逊老虎基金,加拿大金属贸易商,美国基金以及欧洲一些大型金属贸易商。

他们开始跟滨中对赌,在伦敦期货市场建立了相应的空铜头寸。

双方几次交锋,不分上下。

然而伦敦铜价的异常波动引起了监管者的注意。

1996年初,铜价的反常波动引起了英美两国证券期货监管部门的共同关注,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伦敦金属交易所先后宣布将对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进行调查。

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案例二 日本住友商社铜期货巨亏

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案例二 日本住友商社铜期货巨亏

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案例二日本住友商社铜期货巨亏另一个与巴林银行事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衍生品交易巨亏事件是日本住友商社在伦敦铜期货市场上所遭受的灾难性巨亏。

住友事件之所以不如巴林事件那么有名,是因为巴林银行最终倒闭了,而住友商社则凭藉住友财团的巨大财力而延续了下来。

然而,从违规越权操作的角度来看,住友商社事件甚至更为恶劣。

住友商社在伦敦铜期货市场的首席交易员滨中泰男(Yasuo Hamanaka)不仅利用公司的名义为私人账户进行期铜交易,严重违反了公司的规定,而且,还漠视规范交易的条款及规定,试图利用住友财团的巨大财力来操纵全球铜市,导致全球铜市一度低迷。

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金融市场的法规,破坏了金融市场秩序,从而受到了监管故们及法律的严厉惩罚。

1、滨中泰男与住友财团住友财团是日本集金融、贸易、冶金、机械、石油、化工、食品和纺织为一体的一家超大型集团。

在全球500强企业中,一度排名第22位。

在冶金方面,财团通过控股或参股等形式在全球拥有众多矿山和冶炼厂。

住友商社是住友财团的核心企业,主要从事国际间金属、机械、石油、化工、食品及纺织等领域的贸易活动,是日本四大贸易商之一。

住友商社有著几百年做铜生意的经验,很早就参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金属交易,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期铜交易上有很大影响力。

伦敦金属交易所成立于1877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其价格和库存对世界范围的有色金属生产和销售有著主要的影响。

伦敦金属交易所公布的成交价格被广泛作为世界金属贸易的基准价格。

伦敦金属交易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铜期货交易市场。

据估计,世界上全部铜生产量的70%是按照伦敦金属交易所公布的正式牌价为基准进行交易的。

伦敦金属交易所的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滨中泰男于1970年进入住友商社,1975年开始涉足铜的交易,1987年在住友商社有色金属交易部中担任铜交易团队的负责人,负责住友集团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上的交易。

世界最大的金融丑闻住友事件

世界最大的金融丑闻住友事件

世界最大的金融丑闻住友事件住友事件,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丑闻之一,发生在日本住友银行(现为三菱UFJ银行)与住友造船公司之间。

该事件揭示出了金融业的腐败和欺诈行为,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本文将围绕住友事件展开讨论,探讨其原因、影响以及相关的教训。

一、住友事件的起因住友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住友银行与住友造船公司之间的恶劣合作关系。

住友银行在与住友造船公司进行业务往来时,存在着违法违规行为以及不当合作的行为。

住友银行在向住友造船公司提供融资的过程中,存在着虚假报告、财务造假以及其他违法行为。

这导致两家公司的合作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引发了这场金融丑闻。

二、住友事件的影响住友事件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广泛。

首先,它对住友银行和住友造船公司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两家公司的信誉一度受到质疑,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对其失去了信心。

其次,住友事件对日本金融体系产生了消极影响。

该事件揭示了金融业存在的不端行为和监管漏洞,引发了公众对金融业的关注和诟病。

最后,住友事件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震动。

投资者在得知住友银行和住友造船公司存在违规行为后纷纷撤离,市场信心受到了严重动摇。

三、住友事件的教训住友事件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教训。

首先,诚信和透明度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石,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打击。

金融机构应积极落实道德规范和合规要求,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业务的合法合规。

其次,监管机构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处罚力度,确保市场秩序的良好运行。

最后,应注重金融教育和风险意识的培养,提高公众对金融业的认知和理解,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结语住友事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丑闻之一,给金融业和全球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通过深入分析住友事件的起因、影响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推动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金融业将迎来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发展。

十年来从事衍生品交易重大失败案例

十年来从事衍生品交易重大失败案例

十年来从事衍生品交易重大失败案例中国的期货市场能否成为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国际性定价中心常清经常引用一句话"不做期货是傻子,胡做期货是疯子."2034年,东莞商人花6千万元建了一家大豆加工厂,买了5万吨大豆,正赶上价格暴跌,装运过程中一吨跌了1千多元,还没生产就把钱赔光了.当时那场"大豆地震"——大豆狂跌一个多月(从每吨4300元跌至31∞元)——导致中国大豆加工行业90~~o亏损,很多企业感受到期货避险的重要性.衍生品交易的成功与失败是相对的.莫兆鸿说,企业利用衍生品交易把不确定性因素降低了.使利润稳定下来,即使没赚钱,也是成功案例.何听向《中国企业家》提及了江西铜业的例子:江西铜业的母公司江铜集团是中国最大,世界第六大产铜企业,十几年做套保,被主管部门誉为一面旗帜.2005年,江西铜业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卖铜期货,损失了2.48亿元,尽管如此,他认为这却是好的运作.要不然一旦铜价下跌,其现货损失将以十亿计."衍生品吃小亏实际上是占大便宜.这是值得赞赏的态度."虽然出现了中航油及国储铜事件,但中国企业不应该因噎废食.中石油,中石化,中粮,中谷等十几家获准从事境外期货.据称,国航近几年盈利就是因为做了燃油期货.中石化也曾成功买卖原油期货应对油价高企.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有个智囊团.研究汇率避险,成为国际化的另一利器(比如马来西亚放弃紧盯美元政策).在衍生品行业,"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否则就是出事了.常清说.中国企业做套期保值成功的例子很多,做投机成功的也一定有,"但他赚了钱不会告诉别人".惟有一个极端的例子:中盛粮油做套保失败了,该公司前几年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操作都很有效,但2005年内地大豆油下跌,CBOT 豆油期货走强,结果现货和期货都赔了.此事也反映了国内缺乏金融工具——大连期货交易所只有大豆和豆粕期货,豆油期货尚未上市.做了12年衍生品业务的莫兆鸿告诉《中国企业家》:"我知道现在很多国有企业都很想用金融工具,如果用得好确实可以带来很多好处,相信这个过程会越走越快."欢迎来到虚拟而真实的衍生品世界!口编辑杜亮电子邮箱editordu@cnemagco 圜巴林事件:1995年,巴林银行新加坡明星代理人尼克?利森,大肆狂炒高风险的日经指数期货.造成巴林银行14亿美元亏损,因此破产.利森被判入狱6年半,他在狱中写了自传《流氓交易员》.住友事件:1996年,日本住友商社首席交易员滨中泰男押注铜价走高,控制了全球铜交易量的5%,结果损失了26亿美元.株冶事件:1998年,湖南省株洲冶炼厂未经批准违规从事境外期货交易,大量卖空锌期货合约,卖空量超过其年产量,最后被迫平仓亏损达146亿元.中储棉事件:从2003年10月起,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进口棉花多达2O多万吨,豪赌国内市场棉价上涨.结果棉价不涨反跌.使其逐利失败.巨亏近10亿元.中航油事件:2003年,中航油(新加坡)做石油衍生品投机,由于国际油价一路攀升,仅从10月26日至11月9日亏损已达39亿美元, 到2004年,加上其余交易盘口约1 6亿美元,累计亏损5.5亿美元,成为新加坡1995年以来最大的金融丑闻国储铜事件:2005年11月,国家储备局下属中国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进出口处负责人刘其兵.押注铜价下挫.但伦敦期铜不断上扬.导致上亿美元亏损.资料来源:《中国企业家》根据公开资料整理lII饵企业.采-2006年第10朋1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友铜事件住友事件(1995年—1996年)住友公司是日本集金融、贸易、冶金、机械、石油、化工、食品和纺织为一体的一家超大型集团。

在全球500强企业中,一度排名第22位。

公司通过控股或参股等形式拥有全球包括智利、菲律宾等国众多铜矿山和冶炼厂部分或全部股份。

住友公司很早就参与LME的金属交易,1987年初,当伦敦金属交易所期货铜价在1300美元徘徊时,住友公司的操盘手滨中泰男在期货市场逐步建立了大量的铜远期合约。

到1988年中,伦敦铜价暴涨至2500美元。

滨中泰男从期货市场套取了巨额利润。

从八十年代中期到1996年住友铜事件之前近十年的时间里,滨中泰男在伦敦铜期货市场“叱咤风云,呼风唤雨”,屡屡得手。

由于其经常控制着伦敦铜市场5%以上的成交量和未平仓合约,因此获得“百分之五先生”称号。

应该说,住友本身就是在LME非常活跃的大鳄。

90年代前期,中国和南美的一些企业纷纷败在“西方列强”默契的攻击中。

一批弱者被消灭后,这些强者一时难以找到对手。

于是,烽烟在列强之间燃起。

由于住友商社是当时伦敦和纽约市场的大多头,终于被欧洲和美国大型基金锁定。

据当时业界人士估计,1994—1996年期间,滨中泰男控制的铜期货头寸在100—200万吨之间。

与此同时,伦敦三月期货铜价从1993年年底的1650美元/吨左右一直飚升至1995年年初的3075美元/吨高位。

1994年至1996年年初,滨中泰男通过人为地控制现货,长期大量控制LME的铜仓单。

他控制的LME铜仓单最高时占交易所的90%之多,使得伦敦铜期货市场长期处于现货升水的状态,远期大大低于近期,以此遏制市场的远期抛盘,人为抬高价格。

但是,对手也非常强悍,据说其中有量子基金、罗宾逊老虎基金,加拿大金属贸易商Herbert Black,美国基金Dean Witter以及欧洲一些大型金属贸易商。

他们针对住友的多头大量抛空,从3000美元/吨以上一路抛压,伦敦铜价从3075美元/吨高点跌至1995年5月份2720美元/吨左右。

但顽强的滨中泰男并没有轻易就范,当年7、8月份又把铜价拉升至3000美元以上。

1995年年末,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开始对住友商社在美国国债和铜期货市场的异常交易情况开始调查,在美国的通报与压力下,伦敦金属交易所也开始了调查。

在调查压力下,伦敦铜价下跌至2420美元左右。

但滨中泰男并没有放弃战斗,经过顽强的抵抗,铜价在1996年的5月份时又拉升至2720美元以上。

多次较量后,索罗斯等基金也感觉到筋疲力尽,几乎都想放弃了。

然后,就在基金欲放弃战斗时,5月份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伦敦金属交易所宣布准备对住友采取限制措施,有关滨中泰男将被迫辞职的谣言也四处流传。

基金终于捞到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在新一轮的强大攻势下,伦敦铜价从5月份2720美元/吨高位一路狂泄至6月份1700美元/吨左右,短短一个多月,跌幅超过1000多美元。

住友商社以彻底失败而告终,据估计,住友的损失高达40亿美元。

亨特兄弟白银事件—美国亨特兄弟操控白银事件上世纪70年代初期,白银价格在2美元/盎司附近徘徊。

由于白银是电子工业和光学工业的重要原料,邦克?亨特和赫伯特?亨特兄弟俩图谋从操纵白银的期货价格中获利。

白银价格从1973年12月的2.90美元/盎司开始启动和攀升。

此时,亨特兄弟已经持有3500万盎司的白银合约。

此后的四年间,亨特兄弟积极地买入白银,到1979年,亨特兄弟通过不同公司,伙同沙特阿拉伯皇室以及大陆、阳光等大的白银经纪商,拥有和控制着数亿盎司的白银。

当他们开始行动时,白银价格正停留在6美元/盎司附近。

之后,他们在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以每盎司6――7美元的价格大量收购白银。

年底,他们已控制了纽约商品交易所53%的存银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69%的存银,拥有1.2亿盎司的现货和0.5亿盎司的期货。

在他们的控制下,白银价格不断上升,到1980年1月17日,银价已涨至每盎司48.7美元。

1月21日,银价已涨至有史以来的最高价,每盎司50.35美元,比一年前上涨了8倍多。

这种疯狂的投机活动,造成白银的市场供求状况与生产和消费实际脱节,市场价格严重地偏离其价值。

就在亨特兄弟疯狂采购白银的过程中,每张合约保证金只需要1000美元。

一张合约代表着5000盎司白银。

在2美元/盎司时,1000美元合10%;而价格涨到49美元/盎司时就显出少得可怜了。

所以,交易所决定提高交易保证金。

交易所理事会鉴于形势严峻,开始缓慢推行交易规则的改变,但最终把保证金提高到6000美元。

后来,索性出台了“只许平仓”的规则。

新合约不能成交,交易池中的交易只能是平去已持有的旧头寸。

最后,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在CFTC的督促下,对1979――1980年的白银期货市场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提高保证金、实施持仓限制和只许平仓交易等。

其结果是降低空盘量和强迫逼仓者不是退出市场就是持仓进入现货市场,当然,由于占用了大量保证金,持仓成本会很高。

当白银市场的高潮在1980年1月17日来临之时,意图操纵期货价格的亨特兄弟无法追加保证金,在1980年3月27日接盘失败。

价格下跌时,索还贷款的要求降临在亨特兄弟面前。

他们借贷来买进白银,再用白银抵押来贷更多款项。

现在他们的抵押品的价值日益缩水,银行要求更多的抵押品。

3月25日,纽约投资商Bache向亨特兄弟追索1.35亿美元,但是他们无力偿还。

于是Bache公司指示卖出亨特兄弟抵押的白银以满足自己的要求。

白银倾泻到市场上,价格崩溃了。

亨特兄弟持有数千张合约的多头头寸。

单单为了清偿债务,他们就要抛出850万盎司白银,外加原油、汽油等财产,总价值接近4亿美元。

亨特兄弟去华盛顿求晤政府官员,试图争取财政部贷款给他们,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此时,亨特兄弟手里还有6300万盎司白银,如果一下子抛出,市场就会彻底崩溃。

另外,美国的一些主要银行,如果得不到财政部的帮助来偿还贷款,也要面临破产的危险。

在权衡利弊之后,联邦政府最终破天荒地拨出1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来拯救亨特家族及整个市场。

从亨特兄弟操纵白银市场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当期货交易所一旦发现有操纵市场行为的企图,就一定要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制止操纵危机的大面积爆发。

同时,作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监管机构在解决由操纵引发的风险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监管者在面对由于操纵风险而造成市场机制失灵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力拿出最终解决危机的方案,以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

刘奇兵国储铜事件200511月16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3月铜交割首日,每吨4147元的收盘价,表明向上的价格曲线依然在坚决地延伸。

同一天,北京。

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下称国储局)向市场抛售了2万吨铜,但是这好比溅起的水花,很快就被上涨的潮水淹没了。

17日,LME 3月铜收于每吨4165美元,4200美元的历史新高触手可及。

国储局的抛售行动并没有终止。

本周三(11月23日),国储局将再次向市场抛售2万吨铜。

一场对决已经开始。

与国储局密切相关的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下称国储调节中心)和国际基金大鳄们,是市场流传的两大对阵主角。

国储物资中心正是做多的国际基金大鳄围猎的目标。

如果国储调节中心不能按期交割,将不得不高价位砍仓出局。

距离最后的交割日12月21日,还有一个月的时间。

这是一次扑朔迷离的对决。

国储局人士高调宣称,抛铜意在平抑高企的铜价,配合国家对铜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而市场传言不断,称国储局在LME建立了大量空单,这些空单已经导致国储局巨额损失,国储抛铜,实为平掉这些空单。

真相如何,国储命运如何,这会不会是又一个版本的中航油事件?国储止损行动11月16日,国储调节中心以公开竞价方式抛售了2万吨铜。

当天上午拍卖的是上海和宁波两库的铜,底价37800元/吨,下午拍的是北京库的,起拍价37500元/吨。

最终的拍卖价都高于现货价。

北京时间16日夜,正是LME交易时间。

这也被看作是国储调节中心与国际基金大鳄的首战。

受国储局抛售铜的影响,喊价盘一开始,LME铜价就出现了剧烈下跌。

当晚,纽约铜市开盘即跌去170点。

但是,LME尾市,基金再次买进,铜价最终脱离低点,报收于4147点。

此时,消息面一片混乱。

16日当晚,路透社报道称,中国国储局在申请出口20万吨铜,据说是计划交割。

而美国交易商则传言,国储局可能交割不了那么多铜,因此需要平仓,更多一些人估计,12月底之前铜价还会因此而暴涨。

上海某贸易商认为,国储调节中心说是解决国内短缺问题,但现在国内价格还是比伦敦低很多,不存在短缺问题。

因而,国储调节中心这样做就是希望把国内价格打下去。

但是国际上去抛现货,根本满足不了市场的胃口,20万吨都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能抛出50万吨铜,可以让国际市场的铜价大幅下跌”。

来自香港的一位基金经理这样评价国储抛铜行为:“这一次就好比是大家都开车在高速公路上,突然一个实习司机开了一辆坦克横冲直撞,大家都躲之不及。

”17日,国际市场铜价涨势不停。

LME3月铜价格一度达到4170点,最终报收于4165点。

这距离4200点的历史新高已是咫尺之遥。

当天,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沪铜主力合约0601下跌300点,两个市场比价再次拉大。

截至18日国内上期所收盘时,0601合约再次下跌150点,报收37060元/吨,国储局在国内期货市场平抑铜价立竿见影,但LME铜价依然疯狂。

国储抛铜与LME3月铜的疯狂涨势同样充满疑窦。

一位参与了16日拍卖的人士说,以往国储局抛铜是半透明的,今天公开拍卖,而且在拍卖前高调宣传,“这次抛铜的方式很出人意料”。

在拍卖公告里,国储调节中心称,抛铜是“为了缓解当前国内铜供应紧张状况,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平抑铜价”。

而就在10月底举行的LME年会上,铜价将会走低还是各方比较认同的说法。

一切喧闹都来自这样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国储局的目的是平掉在LME上的大量空单,因为这些空单导致了国储方面数额巨大的亏损。

东亚期货信息部经理陆祯铭说,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有传言称,国储调节中心在伦敦建立了一个15万吨到20万吨的空头仓位。

“在铜价继续走高的时候,国储可能会把到期的合约往后展期,这样亏损会越来越大。

”最近一系列的行动都在说明一个事实:不管出于怎样的理由,国储的止损行动已经开始。

但是上海一位期货分析人士称,这点铜扔进去对伦敦市场一点影响都没有。

他说,只要市场中没有大的空头,头寸都平完就没有了,这个市场价格就自然下来了。

但是现在国储方面“既是大空头,又没有货,价格当然下不来了。

没有货,只能砍仓。

对多头来说,不用打,只要逼空头自己砍仓就行”。

没有迹象显示国际基金大鳄们会放弃。

根据一些研究机构的分析,国储调节中心这次的亏损是伦敦铜在每吨3200-3500美元时候开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