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国储铜事件

合集下载

近十年央企在衍生金融工具上遭受的重大损失案例

近十年央企在衍生金融工具上遭受的重大损失案例

近十年央企在衍生金融工具上遭受的重大损失案例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化,是造成美国住房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这已为世人所共识。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谈起“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化”,人们大多聚焦于美国及西方国家,殊不知,国内深受其害的企业大有所在。

近些年来不少中央企业(简称央企)为了追逐投资性收益、规避风险、短期投机套利等目的,投资于具有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

其中,确有企业达到了自己的投资目标,实现了套期保值,获得了较好的利益;但不少企业则严重亏损,付出高昂代价。

特别是去年以来接连披露的中航集团和东航集团的航油期权业务、中远集团的远期费用协议合约(FFA)、和的外汇结构性存款业务以及中信泰富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和深南电原油期权合约等等,都发生巨额浮亏和损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这些企业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会发生如此普遍如此严重的损失?原因何在?企业能否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如何有效防范风险?对此,有必要深刻反省和探讨。

一、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总体情况从目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央企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呈以下主要特点。

1.参与企业多,业务品种广,亏损数额大。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有68家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主要涉及商品期货、汇率掉期、利率掉期,以及期权、结构性存款等品种。

截至2008年10月底,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合约市值为1250.0亿元,形成了114.0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9.8亿元,浮亏163.8亿元)。

在境内的合约市值为357.4亿元,形成了1.3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5亿元,浮亏5.8亿元);在境外的合约市值为894.6亿元,形成了112.7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5.3亿元,浮亏158.0亿元)。

2.非标准化合约多,交易对手集中,交易风险高。

目前有26家央企是自行在境外从事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业务(OTC),且大都与交易对手私下签订的是“一对一”的非标准化合约,交易风险大,透明度不够。

国储铜事件的分析共23页

国储铜事件的分析共23页

请老师和同学们 提出宝贵的意见 和建议。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国储铜” 事件: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二)腐败是悲剧根源:
在海外做期货交易,关键是为了牟取私利。这些公 司的账户往往是公私不分,换句通俗的话说,赚了钱是 自己的,亏了钱是国家的。
在这次事件中,国储中心之所以在国内和国外市场均 选择做空,其根本原因也是“想挣钱”。 这次“国储铜 ”事件,媒体披露出来的老鼠仓的情况同样令人触目惊 心。据分析,刘其兵近两年通过在期铜上的投机,就给 自己的小金库增加了不下3亿美元的收益,这是一笔可观 的收益。假如不是此次空单被套,这些重重黑幕,恐怕 永远不会进入公众的视野。可见很多中国企业、公司中 的个人或集体为了利益的驱使,敢于铤而走险
系列1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概述
铜市继续暴涨, 令刘其兵亏损严重。随后, 刘其兵第一次离家出走, 即发生在铜价越过3000 美元大关不久。2005 年9 月, 伦敦金属交易所铜 价从3500 美元/ 吨上攻至3700美元/ 吨。深受原 期货空头和结构性期权的双重压力, 刘其兵终于 爆仓。当年“十一”国庆长假过后, 铜价突破 4000 美元/ 吨大关。刘其兵再度失踪。此时, 他 所建的空头头寸已达到20 万吨。按照法庭认定 的数据, 账面亏损达到了6.06 亿美元。至此, “国储铜”的巨额亏损案才告一段落。2006 年6 月21 日,刘其兵在云南被捕。
“国储铜”事件的启示
❖2、强化监管
境外期货市场监管是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 部分,我国法律对境外期货市场的监管最主要是 通过对经营主体资格以及行为的规范而得以实现 的。

大宗商品营销故事

大宗商品营销故事

大宗商品营销故事十年大宗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潘多拉魔盒,大宗商品。

美联储必须成为世界经济的创造者,华尔街也必须在这里服从,说它是上帝,有时真的是真的。

金融和经济的本质是人们在商业领域的标准和行为研究,人们制定的条款框架已经成为商业社会的基础,这些基本上形成了金融和经济的运行轨迹。

2003年,今年发生了很多事情。

格林斯潘终于在4月份连任美联储主席,成为四连任。

随后,格林斯潘允许花旗集著名商品期货交易部Phibro(菲布罗)继续在实物能源市场进行交易。

在此之前,《银行控股公司法》禁止银行参与非金融业务。

受监管的商业银行一直被允许交易大宗商品衍生品(如期货),但不能交易实物。

虽然我们不知道格林斯潘和这个臭名昭著的飞利浦兄弟在大宗商品,尤其是基本金属和能源方面有什么渊源,但就像格林斯潘打开宏观魔盒一样,这项政策的实施也带来了大宗商品10年的繁荣。

大宗商品潘多拉魔盒的开通将带来丰厚的利润。

面对暴利,任何资本都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因此,世界上所有银行业的大鳄鱼都向格林斯潘提交了进入现货配合衍生品业务的申请,格林斯潘先生也慷慨地为鳄鱼的‘现货’交易产品和方式打开了便捷的大门。

表面上看,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为这个商品潘多拉魔盒找到了一个宏伟的名字:实物商品市场的交易将使银行更有效地与客户打交道,对商品衍生品业务起到辅助作用,对公共利益有帮助,不会对银行造成很大风险,但实际上背后隐含着真正的阳谋。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铜价迅速上涨,持续上涨的时间和幅度都超过了过去。

此时,潘多拉魔盒中的怪物已经完成了从金融市场到现货市场任督二脉的武术修炼。

这时,中国国储开始逐渐进入这些潘多拉怪物的视野。

因此,世界各大机构纷纷预测(当然是预测给中国人的),未来国际铜价将进入下跌。

直到2005年底外电曝光完成对中国大鱼的最后一击,我们才知道刘其兵和国储铜事件,怪物们的第一场盛宴已经结束。

华尔街开始露出锋芒事实上,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格林斯潘最后一个任期的许多政策给予了否定态度,华尔街的贪婪和纳税人的愤怒对比,白宫的压力也急剧增加,一方面对金融系统风险管理的缺乏反思,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这些贪婪的华尔街鳄鱼做出一定的惩罚,所以结合美国金融监管的双重目标和责任在伯南克手中。

国储铜案例分析

国储铜案例分析

国储铜案例分析案例简介:2005年11月中旬,中国国家储备局一名关键交易员刘其兵(他被认为是国储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铜期货交易的代表)失踪,揭开了国储局和国际基金之间只是一场“暗战”的面纱。

据报道,原因在于刘其兵在LME建立了大量的空头头寸,而l2月21日是这批空头头寸期权的到期日。

据悉,这笔头寸的数量大约在20万吨铜,由于建仓的量太大,早已被国际基金盯上。

中国是铜进口大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刘其兵却在国际市场上抛出数量如此巨大的铜,令国际基金们感到不可思议,并认定国储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现货可以交割,因而乘机发动逼空战役。

从9月份(即刘其兵所介入的3个月期铜合约的开始月份)开始,始于2003年的铜牛市火上浇油,铜价迭创历史新高,每吨铜价从3500美元左右一路狂涨到接近4500美元的水平。

如果逼仓成功,国储可能在这单做空合约上亏损近亿美元。

国储局为了稳住市场、减少损失,一路抛铜,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尽管国储局已经将部分头寸移仓至2006年的3月和2007年,但是从2006年以来,铜价一路飞涨。

据统计,2006年铜期货的价格涨幅已超过75%,5月5日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达到创纪录的每吨7780美元。

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国储局可能已回补了大部分的铜期货空头头寸。

市场人士认为,国储铜事件的实际亏损金额可能不低于中航油事件5.5亿美元的亏损额度,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称国储铜事件损失惨重。

案例分析:所谓期权,是一种能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

期权交易是一种权利的买卖,是期权的买方支付了权利金后,便取得了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买入或卖出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的交易方式,但不负有必须买进或卖出的义务,买方有执行的权利,也有不执行的以利,完全可以灵活选择,而卖方必须付有必须卖出或买入的义务,买方拥有权利并为此支付权利金,仅承担有限的风险,却掌握巨大的获利潜力。

商品期权在套期保值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通过买入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使企业在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时能够以较好的价格转换为期货部位或高价出售期权,从而使期货市场的盈利或权利金的收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其二,通过卖出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使企业在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时因交易双方放弃履约而赚取权利金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弥补价格不利变化带来的损失;其三,在进行期货交易的同时进行商品期权交易,以便在适当的价位将已有的期货头寸对冲平仓,从而对套期保值头寸进行保护。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解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解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

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

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

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

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

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

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

国储铜事件

国储铜事件

一、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一)事件起因: 2005/11/13开始,外电纷纷披 露中国国储局交易员刘其兵在LME 铜期货市场上,以每吨3000多美元 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15 万至20万吨。
一、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二)事件进展:
2005年 年 10/30 11/9 11/11 11/16 11/23 11/30 12/07 12/12
结 束 !
谢 谢 !
二、 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交 易员”刘其兵》
(一)最“出色”的交易员: 圈内人士对他的评价很高,上 海某期货公司老总说:“给我的第 一印象是:这个人很牛、很傲,是 一个能够在市场中翻手为云覆手为 雨的人物。”
二、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交 易员”刘其兵》
(二)独揽交易大权: 伦敦金属交易所圈内交易商 指出,和刘共事的另一位交易员 被剥夺下单权利可能为该事件的 发生埋下了隐患。
A11 安心基金
主题:
国储铜事件
发言人:张小童
演 讲 脉 络 :
一、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二、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交 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 易员”刘其兵》 易员”刘其兵》 三、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四、国储局痛定思痛
三、 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一 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三)惩戒缺位是悲剧的外因: 国储中心没有资格从事境外 期货交易,践踏法律法规。
三、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一 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四)期货市场应走向开放:
1.风险控制系统 1. 2.应对危机方面的方法 3.开放期货市场

四、国储局痛定思痛:

国储铜事件

国储铜事件

关于国储铜事件的案例分析
造成亏损的原因分析:
1.国家物资储备局的期货交易的目的本应为套期保值,即长头寸铜期货以锁定未来交
易价格,后来却转向投机行为,短头寸做空铜期货,偏离初衷。

2.我国监管机制有所欠缺。

国家物资储备局其实并没有开展国外期货投机业务的资
格。

此外,长期的老鼠仓(庄家在用公有资金再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个人的资金再低位建仓,待用公有资金拉升到高位后个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操作的盈利,使得交易员和公司高层达成共识相互包庇。

3.国家物资储备调剂中心到最后实际上只有刘其兵独揽交易大权,大大增加了非理性
交易的可能性。

4.由于在国内交易具有信息优势,获取国家将抑制铜价的消息,故在国外交易过程中
坚信铜价会跌,在巨额亏损情况下仍看空,忽略风险控制,不愿及时止损。

5.伦敦金属交易所监管体系松散,加之国际基金违规获取刘其兵所建头寸信息,造成
逼仓行为的发生。

从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1.我国国内应加强监管力度,以避免以权谋私、违规投机行为,防止中航油、国储铜
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伦敦金属交易所也应加强监管体系。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惩戒机制,使得从事违规交易的公司有所顾忌。

3.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打造规模更大、开放程度更高的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使信息逐
渐透明化,避免不公平竞争。

进而提升我国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与实力。

金融衍生品案例

金融衍生品案例

金融衍生品案例【篇一:金融衍生品案例】株洲冶炼厂株洲冶炼厂于1956 年成立,曾在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五百强中排列132 名,年利润过亿元。

该厂为中国三家在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企业之一、全球五大铅锌冶炼生产厂家之一。

1995 年,株洲冶炼厂利用进出口权便利,开始在境外从事锌期货投资业务,最初以套期保值名义操作,获得一定收益,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经理、锌期货操盘手权利逐渐膨胀,株洲冶炼厂对他以及从事的外盘期货交易采取了放任态度。

1997 年3 月世界金属期货市场价格上扬,锌市走俏,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见有利可图,开始在每吨1250 美元的价位上向外抛售合同,此时株洲冶炼厂每吨锌的成本仅1100 美元,如果做套期保值,每吨在以后按期交割现货可获利150 美元,也可避免市场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

但是后来锌价上扬到l 300 美元,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开始做空,即抛出了远远大于株洲冶炼厂年产量的供货合同,目的是通过抛出大量供货合同打下市场价格,等锌价跌至价格较低的抛出价格以下时大量买入合同平仓,保留高价位的卖出合同如期交割获利。

但由于对锌价走势判断的错误以及交易对家逼仓,锌价并没有如预期下跌,而是一路攀升到1674 点。

按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规定,买卖双方须缴纳合同金额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支付保证金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在1997 年3 月~7 月间,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因无法支付保证金,多次被逼平仓。

面对巨大的空头头寸和过亿美元的损失,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不得不向株洲冶炼厂报告,当时已在伦敦卖出了45 万吨锌,相当于株洲冶炼厂全年总产量的 1.5 倍。

虽然国家出面从其他锌厂调集了部分锌进行交割试图减少损失,但是终因抛售量过大,株洲冶炼厂为了履约只好高价买入合约平仓,形成 1.758 亿美元(14.6 亿元人民币)的巨额亏损。

中航油(新加坡)事件2003 年底至2004 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判断石油价格走势失误,公司持有的期权投机合约面临亏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国储铜事件
事件起因:从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期货市场上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

这批头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

但自9月中旬以来,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这些空单无疑已经造成巨额亏损,而该交易员刘其兵则神秘失踪。

事件进展:
·10月30日,国储局召开会议,就国际铜价问题进行研讨。

会议之后,国储局对外宣布,将在近期向市场抛售3万到5万吨铜。

·11月9日,国储局的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发布通告,宣布为抑制中国的铜价,中国将向市场抛出一定数量的储备铜。

·11月11日,国储局声称其持有130万吨库存,比市场预期的要高出100多万吨。

·11月16日,国储局在北京的国宏大厦公开拍卖2万吨库存铜,同时宣布将在11月23日再抛售2万吨。

[详细]
·11月17日,国储局官员表示,中国交易员刘其兵在伦敦市场上所持有20万吨空头头寸属于个人行为,该人也不再是政府雇员。

·11月23日,国家储备铜第二次公开拍卖2万吨,有6629吨铜流拍。

LME铜价跌至每吨4020美元的两周低位附近,在尾盘时回升至4098美元。

[详细]
·11月30日,国储局第三批2万吨储备铜公开拍卖,再有6100多吨流拍。

同时,LME 铜价创下每吨4270美元的历史新高。

中国国储第三次抛铜压价的意图再度落空。

[详细]·12月7日,国储局第四批2万吨储备铜公开拍卖,再度遭遇大面积流拍,仅成交3700吨。

国际铜价依然逆市上涨,创下期铜百年来最高记录——4466.5美元/吨。

[详细]·12月12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坦言,由于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国储铜”事件代价惨重。

这也是国内政府高官首次对“国储铜”事件作出回应。

[详细]
2006年03月27日09:30 经济观察报李欣唐君燕
随着时间的推移,始于2005年10月的国储铜事件对市场的影响似乎正在被悄然消化。

3月23日,有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国储局下属国储物资调节中心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部分空单,定于该日了结。

不过,据本报了解,大部分的单子已移仓到了明年。

去年11月,国内市场首度传出国储在LME市场有20万吨的空头仓单被套,估空价位约为3200美元/吨。

而后,国内外期铜的联合上涨,试图逼空国储。

当时的国际期铜价格从近4000美元/吨一路飙升并突破了5000美元/吨大关后,曾一度形成国内、外两市场“对峙”的局面。

然而,国际市场已经在近两周内发力,国际期铜价格再创5183美元/吨的新高点,对应国内期铜0606合约也于3月21日站到的48380元/吨的高位。

对于近期一段时间以来LME的高铜价,国内的市场观点更倾向于是基本面的影响,即包括铜需求增长、美元贬值和库存变化等等。

3月初,财政部发通知称,为进一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决定自2006年4月10日起,将精炼铜及铜合金的出口暂定税率由5%调至10%,铜材的出口暂定税率由0%调至10%。

铜出口税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出口,但事实上,我国的铜出口一直很少。

市场人士称,这与国储铜事件不无关系。

国际市场对此消息随即作出的反应是:3月8日晚上,LME三个月铜价格呈现探低回升。

市场观点则对此理解为中国铜出口将减少。

同时,最近LME铜库存的增加,亦被认为是在此消息发布前从中国出口过去的。

但本报在中国海关统计的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的出口商品列表中并没有查到有关铜材及铜产品的出口情况。

由此,即便真的像市场传言,国储会采用部分真铜交割的方式,似乎也没有通过国内市场转手,更大可能是直接在海外了结。

“这个调整更多的是反映国家意志,即不鼓励出口。

而对于企业而言,只要(出口)有利润,就会出。

中国本来就是缺铜国,每年国内都要进口铜,又何必出口呢!”上述知情人士说,“目前国储面对市场能做的,更多的还是同国际市场中的国际基金进行谈判,以期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挽回一定局面。


在此之前,LME期铜价格一直在4800-5000美元/吨附近波动,而相应的期铜升贴水也在80-200美元/吨的水平。

截至记者发稿时止,LME 3个月期铜5145美元/吨,其升水为85美元/吨。

权威人士告诉本报,判断期铜市场形势通常有两个参考指标:期铜价和升贴水。

升贴水越高,说明相应头寸还没有了结,担心对手去调期,而调期的同时,还必须要支付现货的升贴水。

从目前来看,升水不到100美金,而以往交易过程中,历史交易过程中,LME升水最高曾至300美元/吨,这也说明市场形势正在缓解,利益双方可能在做某些谈判,只有谈判才会按兵不动。

有市场传言称,国储在本月23日交割一部分后,大部分仓单已调至2007年8月。

分析人士称,市场近期虽然有上涨态势,但没有出现剧烈波动,因此应该不是国储交割带来的影响。

由于LME市场的特殊性,交割方式可以采用提前交割或者滚动交割。

国储的谈判进展,也影响着交割和调期的进程。

因此23日对于国储而言只是个时点,并不能由于确定国储的实物交割量。

按照国际谈判的惯例,本次了结方式应该按交割一部分铜,认亏一部分铜来处理。

至于市场盛传的肇事者刘其兵的老鼠仓(以国储20万吨铜的仓单计算,老鼠仓比例应该是1:1.5,即20-30万吨),“国家不会管的,这部分没有国储授权。

”权威人士称。

3月23日后,伴随部分铜交割和部分仓单的调期,国储铜事件或许会告一段落。

但面对目前仍然毫无下降趋势的铜价,也就意味着伴随铜价每每上扬,国储就必须补充一定的保证金,以维持远期的仓位。

中国作为金属铜的净进口国,却不尊重市场规则,企图操控市场的行为是不理智的。

且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相关部门内部管理的混乱,缺乏完备的授权体系等问题。

有鉴于此,今年1月24日,国储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物资储备系统投资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严禁国家物资储备系统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从事期货交易,买卖股票、外汇、企业债券、各类投资基金和其他金融衍生品或进行金融风险投资和境外投资。

事业单位使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必须严格履行投资申报审批程序。

时至2006年3月底,国际铜价仍盘旋在5000美元/吨的高位,丝毫没有向下的迹象。

而去年同期LME 3月铜价仅在3200-3300美元/吨附近,分析人士称,根据目前的高位,如今我国国内企业进口铜需要比去年多支付1000多美元的成本,而这种压力将最终转移给下游的生产型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