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形态学研究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形态学研究进展

嗜酸 、嗜碱性粒 细胞比率 升高
中性粒 细胞碱性磷 酸酶 (NAP)活性降低或呈阴性 RBC 慢性期 正常或稍降低 ,加速、急变期时骤降 PLT 慢性期正常或稍升高,急变期骤降
2.2 骨 髓 象 2.2.1 粒 细胞 系统 其 比率呈显著 或极度 增殖,多以中性 中幼、 晚 幼 粒 细 胞 及 中性 杆 状 粒 细 胞 为 主 _6】,原 始 粒 细 胞 <lO%,大 多 数幼粒细胞伴 核浆 发育失衡 ,易见核分裂 相。嗜酸 、嗜碱 粒细胞 增殖 ,嗜酸粒细胞可至 5%一15%,嗜碱粒 细胞可至 3%-10%,多 为成 熟型 17-8]。淋 巴细胞 、单 核细胞 比率下降。少数患者 粘 系病
形 态 异 常 。
极少 数积分于 50—100 9o
2.2.2 红细胞 系统 于早 期依 然增殖 ,和粒 细胞 相较 ,则相对 降低 ;晚期红 细胞 系统受抑制减 2.2.3 巨核细 胞 显 著增高,多于 300—1200个 /片,血 小板 多
H * 帆 tj l妻 》
’l ≥;l番§善蔫;嘻 《
CML, hemogram and myelogram is very important.Hemogram of CM L showed W BC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RBC and Hb initially normal, and decreased quickly at acceleration phase and blast phase;PLT was normal or a ittle decreased at chronic phase ;Myelogram showed that raw grain ,promyelocytic were ≥ 30% at blastic phase, and had BCR-ABL fusion gene which was Ph chromosome pos|tive.Leucocyte increased continuely, splenomagaly,typical hemogram and myelogram , activity of NAP decreased or negative, Ph chromosome positive, BCR—ABL fusion gene could diagnose CM L.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存在特征性的遗传学异常,靶向作用于Bcr—Abl 融合基因编码的P210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使得CML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进展。

作为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明显地改善CML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然而逐渐出现的耐药使其疗效受到了影响。

随着对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认为Bcr—Abl激酶区基因点突变是引起伊马替尼耐药的重要原因,对此研发了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尼洛替尼及达沙替尼。

尼洛替尼及达沙替尼较伊马替尼对P210融合蛋白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和抑制性,能够使各阶段CML耐药患者获得更好的缓解,并能使大部分患者获得长期的生存,但对T315I突变无效。

处于临床试验中的第三代特异性分子抑制剂,如Bosutinib、Ponatinib等,能够逆转T315I所致的耐药,且能作用于Aurora激酶、SFK、LYN及SRC等其他分子靶点,有望解决更多的耐药难题。

[Abstract] The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is characterized by a cytogenetic abnormality. The inhibitors of protein tyrosine kinase which targeting the protein P210 encoded by Bcr—Abl fusion protein have made a revolutionary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CML. As the first—generation of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imatinib obviously improves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ML. However,the gradual occurrence of resistance to imatinib limits its efficacy. With the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we consider that Bcr—Abl kinase domain mutations have been extensively implicat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matinib resistance. The limitations of imatinib have inspired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generation TKIs nilotinib and dasatinib. Compared to imatinib,nilotinib and dasatinib have stronger affinity and efficacy on P210 fusion protein,and make patients in each phase who resistant to imatinb achieving better response. Long—term survival is a reality for majority of patients,with the exception of those with the T315I mutation. The third—generation clinical candidates which targeting Aurora kinase,SFK,L YN and SRC,such as bosutinib and ponatinib,are effective salvage for patients with T315I mutation,and are expected to overcome the effect of resistance.[Key words]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Pathogenesis;Resistance;Treatment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占所有白血病的15%~20%,全世界年发病率(1.0~1.5)/10万,临床上分慢性期(chronic phase,CP)、加速期(accelerated phase,AP)和急变期(blastic phase,BP或blast crisis,BC)[1]。

白血病治疗新进展与疗效评估

白血病治疗新进展与疗效评估

白血病治疗新进展与疗效评估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常见于儿童和成人。

长期以来,白血病的治疗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我们目睹了白血病治疗领域的新进展和疗效评估方法的不断发展。

本文将介绍这些新进展,并探讨如何评估白血病治疗的疗效。

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放化疗一直是白血病主要的治疗手段。

然而,这些传统的治疗方法对于某些患者来说并不够有效,同时也存在很高的毒副作用。

近年来,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方式为白血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1. 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是通过作用于特定分子标靶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引导免搭桥系统消灭肿瘤细胞。

其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多肽类化合物是比较常见的靶向药物。

例如,伊马替尼、希达利和诺雷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此外,具有免疫活性的靶向药物如PD-1/PD-L1抑制剂也被证明在治疗白血病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2.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自身免搭桥系统来抵抗白血病细胞。

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CAR-T细胞治疗技术。

CAR-T细胞治疗通过改造患者自身T细胞,使其表达特定的嵌合抗原受体(CAR),从而实现对白血病细胞的识别和攻击。

这种新型免疫治疗方式在顽固性白血糊调滴遣幕分放火回旋目蒲音文别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

二、疗效评估方法的发展对于白血病治疗的成功与否,准确评估疗效是至关重要的。

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传统的临床观察和检查手段来评估治疗效果。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主观性强、不准确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一系列新的疗效评估方法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

1. 微环境评估白血病细胞存在于骨髓微环境中,并且与其相互作用。

因此,了解和评估微环境对白血病细胞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骨髓或淋巴结活检标本中相关指标(如淋巴细胞浸润和坏死等),医生可以更好地判断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

2. 分子遗传学分析近年来,基因组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白血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展
x a r a d ; lc lrtr e ;rn pa tt no lo — r d cn r elTC h r p ;e iw ywod : h d o y cb mie moe ua ag t ta s ln ai fbo dp o u ig dy c l; M t ea y rve o
慢性 粒 细胞 白血 病 ( ML 是 一 种造 血 干 细 胞克 C )
隆增 生性 疾 病 , 髓 以 粒 系增 生 , 周 血 白细胞 增 多 骨 外 及脾 肿 大为 主要 特 征 。近 年 来 , ML 中西 医 的治 疗 C 在 以往 的基 础上有 了长足 的进 展 , 现综 述如 下 。 1 单药 治疗 () 基 脲 ( 1羟 HU) 为 细 胞 周 期 特 异 性 抑 制 D NA 合成 的药 物 , 曾被 推 荐 为 C ML单 药 治 疗 的首 选药 , 加速期 C 但 ML疗 效 差 , 变 期 C 急 ML 基 本 无 效 。1 2 马利 兰 ( U) 属烷 化 剂 , 细胞 周 期 非 特 _( ) ] B 为 异性 药 物 , 大 多 C 对 ML慢 性 期 患 者 疗 效 确 切 , 有 但 明显 不 良反 应 如 骨髓 抑制 、 疹 、 间 质纤 维 化 等 。 皮 肺 () 3 干扰素 (F a 治 疗 C I N—) ML至 今 已近 2 0年 历 史 , 曾作 为不 能进 行 异 基 因 干 细 胞 移植 的 p +C h ML 的 线 治疗 [ 。但 在 2 0 2 ] 0 6年版 NC N C C ML治疗 指 南 中 已将 其 调整 为二线 用药 _ 。 3 ]
关 键 词 : 性 粒 细胞 白 血 病 ; 基 脲 ; 子 靶 向 ; 血 干 细 胞 移 植 ; 医 药治 疗 ; 述 慢 羟 分 造 中 综

地西他滨治疗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_燕玮

地西他滨治疗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_燕玮
110004 ,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tumor epigenetics , we discover that DNA methy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 CMML ) . Decitabine is a kind of hypomethylation drug , it can inhibit the methyltransferase with good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for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 MDS ) and leukemia. Epigenetics treatment of CMML with decitabin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妊娠期大鼠腹腔注射地西他滨后, 未观察到对大 , 鼠的明显伤害 但胎儿的存活率和体重明显下降, 建议女性患者应用地西他滨时注意避孕 。 4 前景展望 CMML 通常表现出多种表观遗传学改变, 地 西他滨与其他药物连用能增加其表观治疗效应, 对激活的基因有协同抑制作用, 如联合拓扑异构 脱乙酰组蛋白抑制剂 - 酶Ⅰ 抑制剂 - 拓扑替康、 丙戊酸钠等均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及前景。 地西他 滨在 CMML 治疗中显现的优势为其他 MPD 疾病 的治疗提供了思路, 应用地西他滨治疗其他 MPD 疾病( 如真红细胞增多症 ) 在理论上可以改善其预 后, 阻止其向恶性疾病转归, 但价格昂贵, 仍需开 展大量临床试验及经济有效性试验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克隆增殖性疾病,CML发病是由于导致异常增高的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融合蛋白所致。

近年来,CML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以选择,α-干扰素治疗使CML-CP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CGR)和分子生物学缓解;甚至可能治愈。

格列卫对CML的治疗在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方面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很少会导致分子生物学的完全缓解,少数患者都存在着复发的危险和相关的克隆异常,因而格列卫是不能治愈CML的。

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目前治疗CML最好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而且可以治愈。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干扰素格列卫造血干细胞移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根据自然病程可分为慢性期(CML-CP)、加速期(CML-AP)和急变期(CML-BP)。

85%的患者处于慢性期,一般经3-5年后发展为加速期,6-18个月进入急变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α-干扰素、BCR-ABL酪氨酸酶抑制剂如格列卫等的治疗明显地提高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预后[1]。

本文拟就这三种方法治疗CML进展作一综述。

1 α-干扰素1.1临床资料1.1.1干扰素最适剂量[2] 一般认为其始剂量为5MU/m²•d,或达到获显著血液学疗效的最大耐受量及患者出现毒性症状需减量,根据WHO毒性反应调整剂量。

临床治疗剂量5×106U/m²时,毒副作用即可出现。

1.1.2疗效临床观察表明CML患者α-干扰素治疗比马利兰和羟基脲有更长的生存期,大部分患者应用干扰素单药治疗取得很好的血液学缓解和长期生存。

长期随访发现干扰素治疗使慢性期CML患者能够取得15-25%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CGR),其中部分患者可取得分子生物学缓解;少部分患者获得CCR也获得了长期无病生存,也可能已治愈。

近来的研究表明CML的特异细胞毒性T细胞与α-干扰素治疗发生疗效有关。

难治及复发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难治及复发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脏并发症 , 发生率 4 ~ 3 , % 5 % 多发 生在 移植 后 2 0d内 , 可
出现黄疸 、 肝肿大 、 体质量增加 、 腹水。主要 由于肝 内小静脉
阻塞伴小 叶中心及窦 状隙周 围肝 细胞损 伤 、 血流 缓慢所 致 。
目前 , 肝静 脉闭塞病 尚无 理想治疗手 段 ,患者多 因多脏器功
2 1 采集骨髓 造血干细胞 .
骨髓 造血干细胞采集应在 手术
室无 菌操 作 , 术前数天 分次采集患者 自体血 40~ 0 l 0 8 0m 备 用。采髓前 2h给予地 塞米 松 1 , 0mg 可使 骨髓 有核 细胞 增
多, 有利 于采髓 。在髂 骨后 多点抽取 骨髓收集造 血干细胞 ,
多发生在用药后 , 迟发 性多 出现 于用药后 4~ 6周 ,治疗 较
困难 , 关键在 于预 防。因此 , 在预 处理 时应 用 有效 的水化 、 碱化措施 , 日补 液量 300~ 0 / 。 并 使尿 p 保 每 0 40 0mlm , H
持 在 7~ ; 8 加用美安可预 防出血性膀 胱炎 。
淋巴瘤 、 实体瘤也不失为 最佳 选择 , 尤其 是复 发难 治患者。
2 H CT过 程 S
因而可有黄疸 、 转氨酶及 碱性磷 酸酶升 高 , 白细 胞及 血小板 减少 。皮疹最初表现为轻微弥漫性 红色斑疹或丘疹 , 压之褪
色, 有痒感 ; 多初发于躯 干 , 日后扩 展 至 面部和 四肢 ; 数 病情 继续发展可呈麻疹样 或猩 红热样 。局部皮 肤损 伤用 可 的松
能衰竭死亡 。
行纯化 、 保存 , 待其进 行放 、 化疗后 , 再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回输 。一般采集单 个核细胞数 > 。k ,C 3 3X1 / g D4 0 细胞 >2X

ABL001的研究进展-小组汇报

ABL001的研究进展-小组汇报

Asciminib的研究进展-小组汇报20172094(2小班)20172091(2小班)20172095(3小班)20172092(3小班)20172093(2小班)20172090(2小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以粒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的多能干细胞疾病,约90%CML患者的22号染色体异常缩短,被称为费城(Ph)染色体。

Ph染色体上的Bcr-Abl融合基因是CML的致病基础,该融合基因可编码P210、P230两种具有极强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融合蛋白。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 是作用于该融合蛋白的靶向治疗药物,目前用于临床一线治疗的 TKI 制剂包括一代 TKI 伊马替尼及二代 TKI 尼洛替尼、达沙替尼。

针对一代和二代TKI出现的耐药性及复发等问题,又开发了新一代的TKI如asciminib(ABL001)。

ABL001和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相似的细胞效力但是具有不同的抗性突变模式,以下本文将从asciminib的合成、作用机制、药动药效学研究、临床试验、耐药机制及联合用药方案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合成Asciminib(ABL001)的基本信息如下:化学名:(R)-N-(4-(Chlorodifluoromethoxy)phenyl)-6-(3-hydroxypyrrolidin-1-yl)-5-(1H-pyrazol-5-yl)nicotinamide。

分子式:C20H18ClF2N5O;分子量为449.843g/mol;CAS NO:1492952-76-7分子式和球形式见Fig.1。

以下为四步反应路线:Step.1Step.2Step.3Step.4反应条件:1.1 R: SOCl2, C: DMF, S: PhMe, 1 h, 80 ℃1.2 R: EtN(Pr-i)2, S: THF, 15 min, -16 ℃; 1 h, rt2.1 R: EtN(Pr-i)2, S: Me2CHOH, 1 h,1403.1 R: K3PO4, C: Pd(PPh3)4, S: PhMe, 4 h, 110 ℃4.1 F3CCO2H, S:CH2Cl2, 10 ℃; 6 h, rt产率:77% 、92%、77%、78%a b Fig.1 asciminib的分子式(a)和球形式(b)二、作用机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为一类能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化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1-11-03T09:37:37.8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3期供稿作者:曲洪澜冯四洲[导读]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根据自然病程可分为慢性期(CML-CP)、加速期(CML-AP)和急变期(CML-BP)。

曲洪澜1 冯四洲1,2(1内蒙古林业总医院血液科 022150;2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 300020)【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3-0034-02【摘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克隆增殖性疾病,CML发病是由于导致异常增高的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融合蛋白所致。

近年来,CML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以选择,α-干扰素治疗使CML-CP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CGR)和分子生物学缓解;甚至可能治愈。

格列卫对CML的治疗在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方面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很少会导致分子生物学的完全缓解,少数患者都存在着复发的危险和相关的克隆异常,因而格列卫是不能治愈CML的。

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目前治疗CML最好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而且可以治愈。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干扰素格列卫造血干细胞移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根据自然病程可分为慢性期(CML-CP)、加速期(CML-AP)和急变期(CML-BP)。

85%的患者处于慢性期,一般经3-5年后发展为加速期,6-18个月进入急变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α-干扰素、BCR-ABL酪氨酸酶抑制剂如格列卫等的治疗明显地提高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预后[1]。

本文拟就这三种方法治疗CML进展作一综述。

1 α-干扰素1.1临床资料1.1.1干扰素最适剂量[2] 一般认为其始剂量为5MU/m²•d,或达到获显著血液学疗效的最大耐受量及患者出现毒性症状需减量,根据WHO毒性反应调整剂量。

临床治疗剂量5×106U/m²时,毒副作用即可出现。

1.1.2疗效临床观察表明CML患者α-干扰素治疗比马利兰和羟基脲有更长的生存期,大部分患者应用干扰素单药治疗取得很好的血液学缓解和长期生存。

长期随访发现干扰素治疗使慢性期CML患者能够取得15-25%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CGR),其中部分患者可取得分子生物学缓解;少部分患者获得CCR也获得了长期无病生存,也可能已治愈。

近来的研究表明CML的特异细胞毒性T细胞与α-干扰素治疗发生疗效有关。

其他的一些资料也证实α-干扰素诱导患者产生的T细胞介导的反应是干扰素作用之一,最近在体外研究资料表明干扰素基本活性是针对CML干细胞而不是分化。

2 格列卫2.1 临床资料 STI571(格列卫)的问世是CML治疗的主要进展之一,于1998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成为CML治疗的金标准,它很快代替了干扰素成为治疗CML的一线药物。

但大多数临床数据表明格列卫治疗CML虽然疗效显著但还不成熟,大部分试验治疗初诊CML患者临床观察不足2年,其中位生存期为4~6年,然而有关格列卫实验和临床数据包括这些患者早期获得的细胞遗传学缓解证据开始受到了众多研究者极大的关注。

2.1.1格列卫最适剂量和用药时间 CML-CP400mg/d,CML-AP/BC 600mg/d,无效增至800mg~1000mg/d,其半衰期为14~16小时,每天1次用药即可。

常见的毒副作用包括恶心、皮疹、肌肉痉挛以及骨痛;偶有骨髓抑制,导致贫血、嗜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减少;肝脏毒性少见;给药剂量较大时可有下肢水肿以及水钠潴留等。

该药的最大耐受剂量或剂量限制性毒性剂量尚未明确。

2.1.2作用机制许多肿瘤存在蛋白激酶活性上调,格列卫作为蛋白激酶抑制剂之一被研制成功,它是一种相对选择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胸苷激酶抑制剂。

在体外实验中,格列卫在1~10UM浓度时,能选择性对抗CML细胞系和原代细胞,它能抑制90%以上的CML祖细胞,但对正常的造血祖细胞无明显作用。

因此,不仅对α-干扰素耐药的CML患者使用格列卫治疗能达到完全缓解,而且格列卫治疗加速期或急变期的患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2 耐药机制尽管临床研究表明格列卫治疗CML疗效确切,但部分患者会出现格列卫耐药现象。

不少研究表明BCR-ABL基因扩增和突变能够阻止格列卫与BCR-ABL蛋白的有效结合,而且整个病程中均能出现能够导致BCR-ABL非依赖白血病细胞生长的继发性基因突变,但这些机制只能解释一部分CML患者格列卫耐药的原因。

CML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过度克隆性增生,像正常造血干细胞一样CML干细胞也能分化,但对疾病状态的维持作用很小。

有研究表明CML细胞分化状态不同对格列卫的反应也不同。

格列卫对处于分化状态的CML祖细胞有一定的毒性,但干细胞相对或完全对格列卫耐药。

一项研究评价格列卫对CML恶性祖细胞的作用,发现格列卫能够对CD34+/CD38-原始祖细胞和CD34+/38+定向祖细胞抑制作用,但不能明显增加这些细胞的凋亡,表明格列卫是通过逆转扩增而不是增加凋亡来抑制CML 祖细胞。

这些研究表明格列卫治疗CML能够恢复正常造血是通过去除CML祖细胞的扩增优势而不是清除所有的祖细胞。

此外,其他一些研究者发现CML CD34+祖细胞对格列卫也具有不被格列卫杀灭的敏感性,格列卫几乎可以杀死所有正在分裂的细胞,但处于静止期的CD34+细胞可以存活,这些细胞的存在可能与长期治疗后的疾病复发有关。

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是CML患者采用格列卫治疗达到CGR后是否已获治愈?Bhatia等发现CCR后的15例患者均检测到残存BCR-ABL+祖细胞,这一结果表明格列卫不能完全清除原始恶性造血祖细胞,因此,格列卫不能治愈CML。

CML干细胞对格列卫耐药的机制还不清楚,但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使它们难以成为格列卫的有效靶细胞。

2.3残留病研究表明即使格列卫治疗取得疗效的CML患者,也存在着残留病。

RT-PCR技术证实残留的存在;此外,格列卫治疗后还会出现新的细胞遗传学异常。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CML采用格列卫治疗达到CCR后即使检测不到BCR-ABL融合基因的转录也有可能复发。

2.4新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对46例格列卫治疗后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GR)或主要细胞遗传学疗效(MCR)的CML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进行克隆分析发现大多数患者恢复多克隆改变,但7例(15%)患者在Ph染色体阴性的细胞中发生了克隆性细胞遗传学改变。

这些细胞遗传学异常通常和MDS 相关。

有学者报道格列卫治疗7例慢性期或加速期的CML患者,其Ph染色体转阴,但检测到克隆性异常,所有患者均有形态上的发育异常,3例患者可见到最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是三倍体8。

这些克隆性改变由格列卫引起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FLalkow等在20多年前就报道了在CML中存在Ph染色体阴性的克隆细胞。

但格列卫仍可能与这些异常克隆的出现有关,CML存在Ph染色体阴性克隆的一个解释是CML实际上是正常造血干细胞和CML克隆及其多种无法检测到的异常干细胞克隆共存的一种表现。

传统的抗白血病治疗有广泛抑制异常克隆的活性,而CML特异性的靶向治疗如格列卫对缺乏BCR-ABL的其他异常克隆细胞活性,当占优势的CML克隆减少时,前者进一步扩增才被检测到。

3 干细胞移植3.1 异基因或同基因骨髓移植异基因或同基因骨髓移植是治疗CML的有效手段,能够获得长期无病生存。

通过清髓性的放化疗,消灭白血病克隆,并使植入的正常供者源的干细胞重建造血,达到治愈CML的目的。

同时供者来源的异基因骨髓细胞可发挥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有效地防止复发。

3.2 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NST)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剂量放化疗预处理并未完全清除恶性病变,而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HSCT的治疗相关,且对疾病的复发很重要。

对于偏大或合并其他脏器疾病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采用相对低毒性、小剂量、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其目的是提供足够的免疫抑制以达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的植入,形成供受体造血干细胞混合嵌合体(MC),即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NST)。

NST是通过供者干细胞的植入介导宿主抗移植物耐受性而设计的,NST的基本原理是诱导最佳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来清除所有的恶性细胞,因此理论上NST应该对CML最有效。

另外,将格列卫与NST结合也可以进一步改善其疗效,从而减少GVHD和骨髓抑制等并发症。

3.3 无关供者骨髓移植(URD-BMT)与allo-BMT 相比URD-BMT受到供者来源和GVHD等不利因素的限制,这就要求在进行移植时加强预处理及GVHD的预防。

研究结果表明:ATG的剂量是关键因素,在预处理方案中ATG用足量的患者预后较好,对CML URD-BMT治疗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其主要是增加T细胞的损耗而发挥作用。

3.4 allo-BMT复发的治疗 allo-BMT后复发治疗有以下几种方法:停用免疫抑制剂、化疗、原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干扰素、第二次骨髓移、格列卫。

其中通过异基因免疫调控反应引起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而发挥作用的。

参考文献[1]Hagop Kantarjian (Chair),Junia V. Melo,Sante tura,Sergio Giralt,and Moshe Talpaz et al.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Disease Biology and Current and Future Thrapeutic Strategies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2000,90:90-108.[2]Hanneke C.Kluin-Nelemans,Georgina Buck,Saskia le Cessie,et al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low-dose versus high-dose interferon-alfa i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prospective collaboration of 3 joint trials by the MRC and HOVON groups Blood,2004,103:4480-44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