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方言口语中上声的变化

合集下载

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变化

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变化

年月第期总第期社会科学家Ⅲ 【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变化许苊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摘要文章通过调查发现中古全浊上声字在大部分方言中多数已变为去声在少部分方言中多数仍保留上声在个别方言中多数归入阴平、阳平在极个别方言中归入去声与其它调类的数量基本相当。

根据全浊上声字的变化比例或变化方式可将归入同一调类的方言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 浊上变去”是一条强大的语音演变规律谰型调值相似是全浊上声归入其他调类的重要原因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并不均衡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尚不稳定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受地域影响明显。

关键词全浊上声宇现代方言发展特点考察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浊上变去即全浊上声字变成去声字是汉语语音发展变化的一条重要规律。

此变化早在唐代就已在北方方言中开始发生。

【岍—田然而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并不稳定并非整齐划一地全部变为去声。

为全面考察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发展变化的情况我们选择了个方言点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中古全浊上声字在大部分方言中多数①已变为去声在少部分方言中多数仍保留上声在个别方言中多数归人阴平、阳平在极个别方言中归入去声与其它调类的数量基本相当。

本文拟对其不同的变化情况分别进行讨论。

本文以丁声树、李荣先生《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对所收字中古音韵地位的描写为依据全浊声母有十一个蓝、奉、定、澄、从、邪、崇、船、禅、群、匣。

用以统计的方言材料来源有二①八十年代以来发表于学术刊物的论文及专著包括同音字表、调查报告、方言志等②《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荣主编。

一、多数全浊上声字归去声一在考察的个方言点中有个点多数②全浊上声字归入去声约占方言点总数的。

其中涉及各个方言区除徽语外其它各方言区均有一半以上的方言点发生此类变化④ 由此可见浊上变去是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发展的主流方向。

关于普通话上声的变调课件

关于普通话上声的变调课件

上声+阴平:打开 上声+阳平:每年 上声+去声:百姓
首都 祖国 解放
北京 海防 武汉
普通 朗读 广大
火车 导游 考试
广州 免除 省力
(2)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由降升调变升调(阳 平),调值为35。
保管 采访 打倒 腐朽 野草 了解 演讲 友好 整体 铁塔 感慨 手表 减少 品种 海岛 粉笔 理想 管理 语法 所以 举手
3、多个上声相联,要先根据语意自然分节(停顿), 再按以上规律去变读。
彼此/了解 永远/友好 采访/厂长 远景/很美好,请你/给/老李/演讲稿 请你/往北走,找/柳组长
产品/展览
多音字积累

piě 一撇一捺 撇嘴 撇脚
piē 撇开 撇弃 撇油
地方 dìfang 表示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 分、部位、部分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会场人都坐满了,没有地方了
我这个地方疼
dì fāng 与中央或整体相对(地方税、 地方戏、地方时)
关于普通话上声的变调
什么是上声?
读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shàng shēng或shǎng shēng,常读作 后者。
其义有二: 1、古汉语四声中的第二声(平上去入) 2、普通话字调的第三声(阴平、阳平、上声、 去声)
在汉语拼音方案里用符号“V”表示,如ǎ。
怎样读好普通话中的上声字?
普通话四声的调值分别是55,35,214,51。上声开 头有降,中间低平部分是主要的,末尾有短促的上升。 通常来说,上声是一个降升调,它发音的一个明显特点 就是转折——音调先降再升,这个转折要在阅读的时候 体现出来。但同时要注意不要将上声读断。
上声字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读214调。 当上声字单念或处于词语、句子的末尾时,读它的原调 (214),当它处于其他音节之前时,为了缩短发音过 程,就会变得或升或降。

唐山遵化方言

唐山遵化方言
的逼=指没玩没了的说话
搓村儿=搓澡
招倍儿=挑衅
【名词类】
日头=太阳
拢梳=梳子
胰子 =香皂
香(查脸的)=护肤品
脑=外套
介比子儿=邻居
插粥=煮粥
干饭=米饭
盐卡了儿=盐块
哥个儿(唧个儿)=自己
痴吗糊=眼屎
能带嘎指儿=鼻屎
耳蚕=耳屎
脑瓜仁儿=脑袋里面
嘎扎窝 =======-腋窝
言菜========= 香菜
落生(lào) =======花生
钢敦儿======= 硬币
吗(mā)灯=======翻白眼瞪人
二星======= 听见装没听见
打替分=======打喷嚏
【时间类】
操蛋=====差劲 形容人不好
尊(zùn)======俊、漂亮
坷碜=====难看
尖=====聪明 狡猾 看什么时候用吧
耸(sóng)======形容某人胆子小或者软弱
内陆式儿的====那种样式的
那(nā) 泽(zē)=====脏
推(踢、忒)=====很、非常
花岔(岔花)=偶尔
好么牙儿的=无缘无故的
崽儿了=怎么了
马当时=立即
或=感叹词
这家伙!=感叹词
丑不冷子=突然
【形容词类】
顶破天=最多
可以呀=不错啊
次了火=差劲
操蛋=形容人不好 或事办砸了
尊=俊、漂亮
坷碜=难看
尖=聪明
2吧聊憨=傻
2起儿楼=形容穿衣服露着里面的那层
前倍儿楼=脑们
后脑勺儿=头后面
屎决子=屎
窗或=玻璃

唐山方言中几个特殊声韵现象

唐山方言中几个特殊声韵现象

唐山方言中的几个特殊声韵现象【摘要】唐山方言以其特有的声调,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唐山方言活的灵魂和韵味是其声韵特点和因声韵的变异待来的特殊词汇点。

本文就唐山方言的几个典型的声韵现象做了简单列举,以飨读者。

【关键词】唐山方言声韵现象儿化韵零声母韵头一、唐山方言的归属唐山方言,以其特有的声调为全国熟知,其中几个特殊的声韵,也是唐山方言重要组成部分,非唐山人要想模仿唐山方言,在这几点上是很难注意到的。

学说唐山方言,只模仿声调而缺少了这几个声韵点,也只能算是学得皮毛和蜻蜓点水。

唐山方言属冀鲁官话的保定·唐山片方言,其中包括唐山·遵化小片和滦县·昌黎小片两个方言小片,唐山市属的5个区10个县市和承德秦皇岛部分县市。

二、几个特殊声韵的列举1.零声母字不规则加声母现象。

加韵母的基本规律是自西北向东南,以唐山市区为界分别加声母n,鼻韵母n,鼻韵母n的儿化。

例如“袄”,玉田、遵化、丰润方言会直接说成nao,加出来的声母的发音是声母的原读音。

唐山市区则把加出的声母发成前鼻韵母。

东南各县区则在前鼻韵母做声母的前提下,儿化了韵母,读音:[naur]。

零声母音节的辨异,可以在唐山范围内准确确定说话人的常驻地域,由语音面貌判断说话人的惯常活动区域和交际范围。

2.e-o-uo的变异。

在唐山方言里,韵母o、uo常被读作e。

如“佛”“挪”。

有的地区又把韵母e异读做uo,如“天太热”被读作“天太弱”。

3.韵头改变现象。

韵头是韵母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方言中存在着几个典型的韵头变异现象。

(1)韵头丢失的现象。

最典型的音节是“会”。

在唐山西北部几个县,尤其以玉田遵化与天津蓟县交界的地区较为突出。

[hui]被读作[hei],省略[uei]的隐含韵头。

仅在唐山地区内,不同县区的人就会以这一个字作为取笑次方言区人说话的小素材。

(2)特殊字的变异。

“女,绿”关于ü的变异。

在这两个音节里,韵母ü,被读作ui,在唐山整个方言区比较普遍。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作者:李琰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2期摘要:声调是依附在音节上的超音段成分,主要由音高构成;现代普通话中,全部字音分属四种基本调值:高平调、高升调、降升调、全降調,声调调值变化主要是由声母的变化造成。

从中古音到现代汉语,声调变化可以总结为: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四声。

关键词:声调演变史;调值;音韵普通话中,大约有400多个基本音节,因此,声调在区别意义方面有重大作用,声调与声母、韵母的地位同样重要,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这也是与世界其他语言具有区别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声调是指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节高低升降变化,调值指依附在音节里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的固定格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一般采用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来标记声调。

调值的语音特点有二:第一,调值主要由音高构成,音的高低决定于频率的高低;比如,男女生理结构不同,声带有别,男生声音更加低沉粗重,女生声音更加高亢尖细,因此,虽然读同一个词语音高格式相同,但是,具体数值却不同。

第二,构成调值的相对音高在读音上是连续的、渐变的,中间没有停顿,没有跳跃。

考察上古声调主要是《诗经》用韵,从押韵的角度看,《诗经》主要是同调相押,表现出声调之别。

从《诗经》用韵看,声调大体为平上入三声,而去声犹在萌芽,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调类。

王力先生提出上古音调可分为舒促两类,舒声有平声、上声,促声有长入、短入。

中古时期,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而《切韵》、《广韵》等都是按照四声分韵。

在我国南朝齐梁之际,受佛教转读佛经声调影响,开始用宫商角徽羽五音读音,随后,出现平上去人四声,并且广泛应用于诗歌创作和韵书编制等各个领域。

因为平声长且平,而其它三声或转折或急促,所以又被分为平仄两大类;在古代诗词创作中有规律地交替使用这两大类,可使诗词音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使人有音乐旋律的美感。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明确指出,近代音的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与现代北京话四声大体相同。

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变化

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变化

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变化
许芃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家》
【年(卷),期】2008(000)012
【摘要】文章通过调查发现,中古全浊上声字在大部分方言中多数已变为去声,在少部分方言中多数仍保留上声,在个别方言中多数归入阴平、阳平,在极个别方言中归入去声与其它调类的数量基本相当.根据全浊上声字的变化比例或变化方式,可将归入同一调类的方言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1)"浊上变去"是一条强大的语音演变规律;(2)调型调值相似是全浊上声归入其他调类的重要原因;(3)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并不均衡;(4)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尚不稳定;(5)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受地域影响明显.
【总页数】4页(P152-155)
【作者】许芃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7
【相关文献】
1."辫"的性质及中古全浊上声在江西中西部地区的表现--兼与张双庆、万波先生商榷 [J], 龙安隆
2.赣语昌都片方言中古上声字今读类型及演变特点 [J], 卢继芳;李军;徐采霞;刘小川
3.中古全浊声母字在萍乡方言中的读音分析 [J], 谭娇;都兴宙
4.“辫”的性质及中古全浊上声在江西中西部地区的表现——兼与张双庆、万波先生商榷 [J], 龙安隆
5.几组全浊上声字未变去声探因 [J], 田范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9、音变

9、音变
语流音变
这么件事儿还办不了啊?
这么件事儿还办不了啊?
轻声 儿化 轻声 变读
语 流 音 变
普通话的音变
说话或朗读时,要把音节组成词、句连续 发出。在连续的语流中,音节之间、音素之间、 声调之间相互影响,就会产生语音变化,这就 是音变,也称语流音变。
普通话语音中常见的音变现象有:轻声、
变调、儿化、语气词“啊”的变化等。
儿尾词与儿化韵的区别:
书面上有“儿” 的词语,不一定都读成儿化韵。 “儿尾词”(即词尾 带“儿”,但“儿”字独立成音节,本身也具有实在意义) 应将“儿” 字读出来。例如下列出现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作品中的“儿尾词”: (1)好男儿(nán’ér)戎装卫国。 (2) “为帮助患小儿(xiɑo’ér)麻痹的伙伴募捐”。 (3)它用身体掩护着自己的幼儿(yò u’ér)…… (4)风儿(fēng’ér)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这些词语中的“儿”一定不能读成儿化词语,而应将“儿”单独读出来。
2、儿化的作用:
(一)表示亲切、温和或喜爱的感情色彩。如: 小孩儿 脸蛋儿 雪球儿 (二)表示细小、轻微的状态或性质。 如:勺 儿 碗儿 树枝儿 (三)区分词性 如: 画——画儿 破烂——破烂儿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名词)
(四)区分词义 如:头——头儿 眼——眼儿 (脑袋) (领头的)(眼睛) (小孔)
3、儿化的音变规则:
1)ɑ、o、e、u收尾的韵母,儿化时主要元音基本不变, 韵母直接卷舌。 如: ɑ-ɑr刀把儿 o-or粉末儿 ɑo-ɑor火苗儿 e-er模特儿 u-ur没谱儿 ou-our小丑儿 2)韵尾是i,n的韵母,去i,n,加r.主要元音卷舌。 如: ɑi-ɑr小菜儿 ɑn-ɑr书签儿 3)韵母是i,ü 的,韵腹不变,原韵母后加er。 如: i-ier米粒儿 ü-üer金鱼儿

上声在凉州方言中的隐现

上声在凉州方言中的隐现

其来 源的不 同区分为阳平 甲和阳平 乙( 前者指来 自古平声的 阳平 , 后者则指来 自古上声 的阳平 ) 。
收稿 日期 : 0 1 0 0 2 1 — 5— 8
作者简介 :李贵 生 (9 8 ) 16 一 ,男,河西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语言研 究。

4 ・ 2
李贵生 :上声在 凉州方 言中的 隐现
阴 清 平 声 浊声 母 清 上 声 浊声 母 清 声 声 声 母 次 全 母 次 浊 浊 浊 平 阳 平 去 声
夫 汤 妻 诗 门难 牛 油 符 糖 齐 时 府 短酒 纸 米 老藕 有


浊 浊 浊

妇 稻 旱 似
富 对 去 试


浊声 母
清 声
州方 言的变调规律。
凉州方 言的阴平是一个 半高平调 ,比五度 略低 ,记作 1 ;凉州方言 的阳平是一个 高升调 ,起始 点 比北京话 高 ,是 从 4 升到 5度 ,记作 1 度 ;凉州方 言的去声是一个 低降调 ,记 作 。 下 面是 凉州方言两字 组声 调配合表② ,如 果调类 的连读没有变调 ,则标原调 ,如果 调类 的连读
从这个表可 以看出,凉州方言的单字调 ,古上声字分别归入 阳平、去声 ,上声隐而不现 ;但在语
流音变中,来 自古上声的阳平却表现 出与来 自古平声 的阳平迥然不 同的变调规律 ,即古上声 在语 流
音变 中显现 了。古上声 的显现表现 在连读变 调和轻声 词 中。由于来 自古平 声 的阳平 和来 自古上声 的阳平在语流音变中区别 明显 ,为了论述 的方便 ,下 文在列表 比较时我 们将凉州 方言 的阳平根 据
黄 鸟1 1
好 鸟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前上变阳平的情况
上面的第六种情况,即“上声+[上轻 3]→阳平+轻声”在双音节词语中很少见。我们用计 算机检索了一个收录了六万多条双音节词语的词库1,得到了 1457 条调类组合为“上+上”或
“上+上轻”的词语,其中,符合“上声+[上轻 3]→阳平+轻声”的只有不到 10 条词语。但是,
当我们把考察的范围扩大到短语、语句中,我们得到的例子就比较丰富了。
汇扩散之中,(王士元 1969)并且是词汇扩散的晚期。这种变化仅仅显示一点点痕迹,保留在
口语语句中和个别词汇。遵化方言的上上变调也符合白涤洲(1936)提出的语音变化的顺序:
单字先变,词句后变;读音先变,语音后变。
下面我们再看看北方方言中“上声+上声”变成“阴平+上声”的情况。
2 北方方言中“上+上”变“阴+上”的途径
材料来源
梁德曼 (1993) 王军虎 (1995) 陈章太等 (1996) 陈章太等 (1996) 张成材 (1989) 吴建生 (1996) 胡福汝 (1990) 邢向东 (1996) 马国凡等 (1998) 马国凡等 (1998)
陈淑静 (1998) 焦立为 (1999) 陈淑静 (1988) 赵日新等 (1988)
2.1 调查的结果
对于所考察的方言及其声调,先做几点说明: 1.平声须分阴阳,上声不与阴平或阳平合流。 2.前字变调,后字不变调。变调指的是调位性变化。
1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张卫国教授提供词库并帮助检索。 239
3.不考察特殊情况下的变调,如叠音变调、小称变调等。
4.轻声前的上声变调对于研究“上上变调”很有价值,但是因为各方言点的材料体例不
因为材料大多来自单个方言点的调查报告,而每个点都可能代表一小片方言,所以实际的结
果应该多于目前我们得到的结果。还有,因为以下方言材料中仅有中阳方言的入声分出阴阳
两类,所以下表中用阴、阳、上、去、入代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方言点 1.成都
所属 省份 四川
2.西安 陕西 宝鸡
方言区划 阴 阳 上 去 入
11.遵化 河北 冀鲁官话 35 55
12.满城 河北 冀鲁官话 45 22
13.即墨 山东 冀鲁官话 214 31
14.平度 山东 冀鲁官话 214 53
15.牟平 山东 胶辽官话 51 53
16.镇江 江苏 江淮官话 42 35
213 53 43 214 51 213 51 213 51 55 55 213 131 31 55 5
遵化方言“上声+上声→阳平+上声”的情况如下:
a. 时间词:早起早晨,晌午;
b. 动植物:蚂蚁,老虎,苲草一种水藻;
c. 其他词:彩礼,把稳,早晚;
d. 短语或语句:
例 1:老远 老早
例 2:(现在)几点咧?几点了?
例 3:你们家几口人啊?
例 4:(甲)给我不?给我不给我?
(乙)快给你。
例 5:(甲)小葱儿怎么卖啊?
1.上+上→阴+上
1.上+上→阴+上 2.阳+上→阴+上 1.上+上→阴+上 2.阳+上→阴+上 1.上+上→阴+上 2.阳+上→阴+上 1.上+上→阴+上 2.上+上→阳+上 3.阳+上→阴+上 1.上+上→阴+上 2.上+上→阳+上 3.阳+上→阴+上 1.阴+上=阳+上
=上+上=去+上 →55+213 1.阴+上=阳+上 =上+上=35+31
上上连读,前上变阳平,这类变调不论上声的调值高低,调型如何,是以类相从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用发音的省力就可以解释的。(亓海峰、石锋 1998)
本文打算先考察一下遵化方言上上变调的情况,然后专门来考察一下北方方言(包括官 话区和晋语区)中上上连读,前上变阴平与前上变阳平的关系。
1 遵化方言上声的变化
1. 上声+上声 → 阴平+上声, 例如“水果”“勇敢”“起码儿”; 2. 上声+[-上声] →半上+[-上声],例如“火车”“找人”“有用”; 3. 上声+[-上轻] →半上+[-上轻],例如“马蜂”“姥爷”“本事”; 4. 上声+[上轻 1]→半上+轻声, 例如“姐姐”“痒痒”“傻子”; 5. 上声+[上轻 2]→阴平+轻声, 例如“小姐”“找找”“稳妥”; 6. 上声+[上轻 3]→阳平+轻声, 例如“晌午”“蚂蚁”“早晚”。
3 几点讨论
一.遵化、平谷方言与即墨、平度方言上上变调的差异。二者变调的共同点是:上上相 连,前上变阴平都先经过变阳平的阶段,并且都处在词汇扩散之中。不同点是:第一,遵化 方言上上相连,前上变阳平这一过程在词汇的平面上基本完成,只是从个别词语和语句中才 能看出这一变化的痕迹;而平度等方言在词汇的平面上还没有完成。第二,遵化方言上上相 连,前上变阳平的词语大多数都是常用词;而平度等方言前上变阳平的却是日常使用频率低 的词语。所以,频率并不是词汇扩散先后的唯一解释。(沈钟伟 1995)
1.1 上声的六种变化
遵化方言双字组的变调规则除了“阳平+[-轻声]→阴平+[-轻声]”一条规则外,其余的都 涉及上声,共有 6 种情况:(“半上”的调值是 211;“上轻”代表本调是上声的轻声;轻声的
238
调值依前字调值而定,在阴平、阳平、半上、去声后的的调值分别为 43、32、23、11,轻声 的调长只有前字调长的一半左右。)
一,有的收录,有的省略,所以本文暂不考察。
5.着重考察“阴平+上声”、“阳平+上声”、“上声+上声”三种组合的变调。
6.考察的对象主要是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四川
省等地的方言,材料主要来自《方言》杂志 1979 年到 2001 年第二期及各省市方言的综合研
究材料。
我们一共得到 16 个方言点2的“上声+上声”和“阴平+上声”连调式相同。如下表所示。
于克仁 (1992)
罗福腾 (1995)
张洪年 (1985)
2 调值完全相同、地域接近的方言点算一个,例如内蒙古的临河、东胜、乌海。 240
2.2 对结果的分析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上+上”变“阴+上”比较广泛地存在于官话方言区和晋语区中,官话方言区中的 西南官话区、中原官话区、冀鲁官话区、胶辽官话区、江淮官话区中都有分布。 第二,变调的类型和方式不一样,下面我们分别讨论。 1.方言点 15(牟平)和 16(镇江)。这两个点虽然单字调调值差异很大,但是在变调方 式上却有共同点,那就是阴+上=阳+上=上+上,三个连调式相同,其中前字变成阳平或一个同 阳平调值比较接近的新调值,所以实际上,“上+上”变成了“阳+上”。 2.方言点 13(即墨)和 14(平度)。这两个点都在山东省,还可以包括莱西。我们同意 亓海峰(1999)的分析,该文认为上上变调的途径是:上+上→阳+上→阴+上。该文还指出, 这种连读变调以词汇扩散的方式发生,日常使用频率高的词语前上先变成阴平,例如“老虎、 小米、手表、蚂蚁、厂长”等,日常使用频率比较低的词前上只有变阳平一种读法,例如“主 考、舞女、冷血”等。 3.方言点 10(平谷)、11(遵化)和 12(满城)。这三个点都在河北省,同属冀鲁官话 区保唐片。从上文对遵化方言的分析中,我们认为存在一种“上+上→阳+上”的变调方式。所 以这三个点上上变调的途径也是:上+上→阳+上→阴+上,与即墨、平度等地的变调途径相同。 4.方言点 6(中阳)、7(神木)、8(包头)、9(临河、东胜、乌海)。这四个点分属山西 省、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但它们都是晋语,并且调值很相似。另外,这四个点除了入声 以外的声调同平谷、遵化方言的声调也很近似。平山久雄(1999)对这种类型方言的上上变 调的解释是,上上连读发生变调之初,阴平、阳平中哪个声调的调值接近上声,前上就变成 哪个声调。 5.方言点 2(西安、宝鸡)、3(灵宝)、4(商县)、5(万荣)。这四个点都属于中原官话, 调值上也有相似的地方。平山久雄(1999)对这类方言的上上变调有两种解释,一是前上弱 化变得与阴平接近而合并,二是上上发生变调之初,这种类型的方言有着与目前平谷等方言 相同的调值状态。 6.方言点 1(成都)。成都方言的上声是 53,上上连读,前上变 55 是为了使音高曲线单 纯一些,易于发音。平山久雄(1999:224)有类似的解释。 第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汉语北方方言“上声+上声”变成“阴平+上声”有两条途径。 一是前上先变成阳平,再变成阴平的,如上表中方言点 10-16。这主要受“上上相连,前上变 阳平”这条历时音系规则的制约。二是发音时受生理条件的制约,前上直接变成阴平的,如 上表中方言点 1-9。因为上上连读,前上变阳平在整个北方方言中是一条强势的规则,所以, 关于类型二的“上+上→阴+上”与类型一的“上+上→阳+上”有没有关系,我们还需要更多的 材料来讨论,本文因缺乏材料而无法做进一步的说明。
引言
遵化方言口语中上声的变化比较复杂,可以分出六种情况。其中,“上上变调”尤为复杂。 “上上变调”是近年来语音学、方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吴宗济(1982)、石锋(1994)、亓 海峰、石锋(1998)等认为上上变调是音系学或历史音系学的问题,要揭开上上变调的原因 需要共时和历时的结合。平山久雄(1999)归纳了官话和晋语 100 多个方言点的“上上变调” 的类型并分析了成因。他认为官话和晋语发生“上上变调”之初,上声都是低调,“上上变调” 是低音成分间异化的结果。亓海峰(1999)在考察了山东 117 个县市方言(及总数近 200 个 北方方言点)的上上变调后,认为上上连读,前上变阳平是历史音系规律,前上变其他调类 或新的调值都与前上变阳平有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