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

高低点法:Y=a+bx b=(最高点成本-最低点成本)/(最高点业务量-最低点业务量)a=最高(低)点成本-b*最高(低)点业务量变动成本法本期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期间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完全成本法:本期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期间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变动成本法利润计算:营业收入-变动成本=贡献边际贡献边际-固定成本=营业利润变动成本=本期销货成本+变动非生产成本=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货量+单位非变动成本*本期销货量固定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固定非生产成本=固定性(财务,管理,销售,制造)费用之和传统式计算方法: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毛利营业毛利-营业费用=营业利润营业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本量利的基本关系式:营业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贡献边际指标的计算公式:贡献边际(Tcm)=销售收入-变动成本=px-bx=单位贡献边际*销售量=cm*x=销售收入*贡献边际率=px*cmR单位贡献边际(cm)=单价-单位变动成本=p-b=贡献边际/销售量=Tcm/x=销售单价*贡献边际率=p*cmR贡献边际率(cmR)=贡献边际/销售收入*100%=Tcm/px=单位贡献边际/单价*100%=cm/p*100%本量利基本关系式营业利润(P)=贡献边际-固定成本=Tcm-a=单位贡献边际*销售量-固定成本=cm*x-a变动成本率公式=变动成本/销售收入*100%=bx/px=单位变动成本/单价*100%=b/p贡献边际率与变动成本率的关系贡献边际率(cmR)+变动成本率(bR)=1cmR=1-bR 或bR=1-cmR保本点基本公式保本量(x0)=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a/p-b保本额=单价*保本量=p*x0贡献边际法保本量(x0)=固定成本/单位贡献边际=a/cm保本额(y0)=单价*保本量=固定成本/贡献边际率=a/cmR=固定成本/1-变动成本率=a/1-bR保利点计算公式保利量(x’)=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单价-单位变动成本=a+TP/p-b=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单位贡献边际=a+TP/cm保利额(y’)=单价×保利量=p×x’=固定成本+目标利润/贡献边际率=a+TP/cmR=固定成本+目标利润/1-变动成本率=a+TP/1-bR保净利量x”=固定成本+目标净利润/1-所得税率/单价-单位变动成本=a+TTP/1-tR /p-b保净利额y”=固定成本+目标净利润/1-所得税率/贡献边际率=a+TTP/1-tR/cmR安全边际指标公式安全边际量(MS量)=实际或预计销售量-保本量安全边际额(MS额)=实际或预计销售额-保本额安全边际率(MSR)=安全边际量/实际或预计销售量*100%=安全边际额/实际或预计销售额*100%安全边际额(MS额)=单价*安全边际量=p*MS量保本作业率(dR)=保本量/实际或预计销售量*100%=x0/x1*100%=保本额/实际或预计销售额*100%=y0/y1*100%安全边际率+保本作业率=1多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公式:综合贡献边际率(cmR’)=∑某种产品的贡献边际率*该产品的销售额比重=∑(cmRi*Bi)多品种保本额=固定成本/综合贡献边际率=a/cmR’多品种保利额=固定成本+目标利润/综合贡献边际率=a+TP/cmR’某种产品的贡献边际率=该产品的贡献边际/该产品的销售收入*100%=该产品的单位贡献边际/该产品的单价*100%某种产品的销售额比重=该产品的销售额/各种产品销售额合计*100%联合保本量=固定成本/联合单价-联合单位变动成本联合保利量=固定成本+目标利润/联合单价-联合单位变动成本某产品保本量=联合保本量*该产品销量比某产品保利量=联合保利量*该产品销量比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经营杠杆系数(DOL)=利润变动率/产销量变动率=基期贡献边际/基期利润=cm*x/P财务杠杆系数=每股收益变动/息税前每股收益联合杠杆系数=每股收益变动/业务量变动预测产销量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的公式未来利润变动率=产销量变动率*经营杠杆系数预测利润额=基期利润*(1+产销量变动率*经营杠杆系数)销售量变动率=目标利润-基期利润/基期利润*经营杠杆系数*100%=目标利润变动率/经营杠杆系数未来销售收入变动率K计算公式:未来销售收入变动率指标K=预计销售收入-基期销售收入/基期销售收入单位资源贡献边际=单位贡献边际/单位产品资源消耗定额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两方案相关固定成本之差/两方案单位变动成本之差a1>a2b1<b2X0=(a1-a2)/(b2-b1)净现金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净现金流量:建设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开办费+流动资产)经营期=净利润+折旧+摊销+利息终结点=净利润+折旧+摊销+利息+净残值+流动资产复利终值(F)=复利现值*(1+利率)时期=P*(1+i)n复利现值(P)=复利终值*(1+利率)-时期=F*(1+i)-普通年金终值FA=A*(1+i)n-1/i普通年金现值PA=A*1-(1+i)-n/i递延年金现值=A*[(PA/A,i,n)-(PA/A,i,s)]或=A*(PA/A,i,n—s)*(P/F,i,s)投资报酬率(ROI)=年利润或年均利润/投资总额*100%=P或P/I’*100%年平均报酬(ARR)=年利或年均利润/年平均原始投资额*100%年平均原始投资额=建设投资-固定资产净残值/2+流动资产投资不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原始投资额/投产后M年内每年相等的现金流量净现值(NPV)=∑(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第t年的复利现值系数)=净现值率(NPVR)=项目的净现值/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100%获利指数(PI)=1+净现值率=1+NPVRNPV的计算方法∑(每年净现金流量*该年复利现值系数)-原始投资额1,当全部投资在建设起点一次投入,建设期为0,投产后1-n年每年净现金流量相等,投产后的净现金流量表现为普通年金形式,简化公式为NPV=NCF0+NCF1-n*(PA/A,ic,n2,当全部投资在建设起点一次投入,建设期为0,投产后每年净现金流量相等,但终结点第n年有回收额Rn则法一:NPV=NCF0+NCF1-(n-1)*(PA/A,ic,n-1)+NCFn*(P/F,ic,n)法二:NPV=NCF0+NCF1-n*(PA/A,ic,n)+Rn*(P/F,ic,n)3.若建设期为s,全部投资在建设起点一次投入,投产后(s+ 1)-n年每年净现金流量相等,则后者具有递延年金的形式则NPV=NCF0+NCF(s+1)-n*[(PA/A,ic,n)-(PA/A,ic,s)]4,若建设期为s,全部投资在建设期内分次投入,投产后(s+1)-n年内每年净现金流量相等,NPV=NCF0+NCF1*(P/F,ic,1)+…NCFs*(P/F,ic,s)+NCF(s+1)-n*[(PA/A,ic,n)-(PA/A,ic,s)]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产量下的实际耗用量=价格差*实际产量下的实际耗用量数量差异=标准价格*实际产量下的实际用量差投资报酬率=利润/投资额*100%剩余收益=利润-投资额*预期最低投资报酬率1.管理会计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其与财务会计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管理会计基本内容包括: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责任会计。
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对比)

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对比)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比较(一)两种成本计算法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1、完全成本法要求把全部成本按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类。
2、变动成本法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将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其中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为变动成本;属于混合成本性质的制造费用按与业务量变动的关系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同样也要分解为变动和固定两部分。
(二)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1、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全部生产成本。
即按下式计算: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2、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全部由变动生产成本所构成。
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
即按下式计算: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3、例(P32):MH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A产品,为简化计算,假定不存在在产品。
1、在完全成本法下,期间费用仅包含全部非生产成本。
即: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2、在变动成本法下:期间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3、例:沿用上例资料,分别采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期间费用。
即:本期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①2、而在完全成本法下,由于单位产品成本中,既包括单位变动成本也包括单位固定成本,在相关范围内,单位固定成本与业务量成反比例变动,因而本期销售成本既与销售量有关又与生产量有关。
所以在完全成本法下,当前后各期的生产量不相同时,其单位固定成本就会改变,所以本期销售成本应按照①式计算。
3、在变动成本法下,由于在相关范围内,单位变动成本不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因而①式可以改写成:本期销售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期初存货量+本期生产量-期末存货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3、显然两种方法下,由于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方法不同,导致计入销售成本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水平不同,从而造成销售成本的金额产生差异。
完全成本法的计算例题

完全成本法的计算例题假设有一家电子产品制造公司,正在考虑推出一款新型手机。
为了估计这款手机的成本,公司使用完全成本法进行了计算。
下面是根据已知数据和计算公式得出的完全成本法计算例题:已知数据:1. 原材料成本:每台手机的原材料成本为200美元。
2. 直接人工成本:每台手机的直接人工成本为50美元。
3. 间接人工成本:公司的间接人工成本为2500美元,按照每台手机的产量进行分摊。
4. 间接材料成本:公司的间接材料成本为1000美元,按照每台手机的产量进行分摊。
5. 制造费用:公司的制造费用为5000美元,按照每台手机的产量进行分摊。
6. 销售和管理费用:公司的销售和管理费用为2000美元,按照每台手机的产量进行分摊。
计算公式:完全成本 = 原材料成本 + 直接人工成本 + 间接人工成本 + 间接材料成本 + 制造费用 + 销售和管理费用计算过程:1. 原材料成本 = 每台手机原材料成本 x 产量 = 200美元/台 x 1000台 = 200,000美元2. 直接人工成本 = 每台手机直接人工成本 x 产量 = 50美元/台 x 1000台 = 50,000美元3. 间接人工成本 = 公司的间接人工成本 / 产量 = 2500美元 / 1000 = 2.5美元/台,总间接人工成本 = 2.5美元/台 x 1000台 = 2,500美元4. 间接材料成本 = 公司的间接材料成本 / 产量 = 1000美元 / 1000 = 1美元/台,总间接材料成本= 1美元/台 x 1000台 = 1,000美元5. 制造费用 = 公司的制造费用 / 产量 = 5000美元 / 1000 = 5美元/台,总制造费用 = 5美元/台 x 1000台 = 5,000美元6. 销售和管理费用 = 公司的销售和管理费用 / 产量 = 2000美元 / 1000 = 2美元/台,总销售和管理费用 = 2美元/台 x 1000台 = 2,000美元最终计算结果:完全成本 = 200,000美元 + 50,000美元 + 2,500美元 + 1,000美元 + 5,000美元 + 2,000美元 = 260,500美元因此,这款新型手机的完全成本为260,500美元。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优点:1.简单易行:变动成本法只考虑了变动成本,忽略了固定成本,因此计算简单、直观。
2.便于决策:变动成本法能够提供产品在不同产量下的变动成本,有助于管理者做出相应的决策,如确定最低售价、最佳产量等。
3.适用范围广:变动成本法适用于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有较多固定成本,采用固定成本法核算可能造成较大偏差。
缺点:1.忽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法只考虑了变动成本,忽略了固定成本,因此无法提供全面的成本信息,不适用于要求全面考虑成本的企业。
2.成本计量不准确:变动成本法将一些固定成本分摊到单位变动成本上,这可能导致成本计量的误差,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完全成本法是一种以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和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
完全成本是指在经济活动中随着产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所有成本,包括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下面是完全成本法的优点和缺点:优点:1.成本计量准确:完全成本法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都纳入考虑,能够提供更准确、完整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经营状况。
2.适用于大型企业: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固定成本往往占比较大,采用完全成本法能够尽可能地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成本,有助于决策和管理。
3.帮助决策分析:完全成本法能够提供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帮助管理者进行多种决策分析,如产品定价、产品组合、择优投资等。
缺点:1.计算复杂:完全成本法考虑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多样性,计算相对复杂,需要较高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2.成本分配难度较大:完全成本法需要将固定成本按照合理的方式进行分配,这样能够更准确地将成本分配给不同的产品或部门,但分配过程可能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3.适应性相对较差:完全成本法更适用于固定成本分布比较均匀、固定成本变动较小的企业,对于一些固定成本变动较大或不稳定的企业,完全成本法的适应性较差。
综上所述,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都是成本核算的常用方法,它们在成本计量、决策支持、适用范围等方面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建筑工程完全成本法

建筑工程完全成本法
建筑工程完全成本法是一种计算工程成本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所有涉及到项目的直接和间接成本都被纳入考虑。
直接成本包括直接劳动力成本,即与工程项目直接相关的人员工资和福利费用。
此外,直接成本还包括直接材料成本,即与工程项目直接相关的材料采购费用。
间接成本则是与工程项目相关但不直接可归因于特定工作部分的成本。
例如,这可能包括工程监理费用、设备租赁费用以及办公设施的租金等。
在应用完全成本法时,还应考虑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不随项目规模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如固定工资和基础费用。
可变成本则是随项目规模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如材料和劳动力成本。
使用完全成本法进行成本估算的好处是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出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并在决策过程中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然而,该方法也有一些限制,例如对相关成本的准确估计和对工程项目规模变化的灵活性要求较高等。
总之,建筑工程完全成本法是一种综合考虑工程项目中所有成本因素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项目管理人员更好地掌握项目成本,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完全成本法

目录
02 区别内容 04 附录
完全成本法亦称“全部成本法”、‘归纳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就是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 货成本时,把一定期间内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全部成本 都归纳到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中去。由于完全成本法是将所有的制造成本,不论是固定的还是变动的,都吸收到 单位产品上,所以这种方法也称为“归纳(或吸收)成本法”。在完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成本受产量的直接影 响,产量越大,单位产品成本越低,能刺激企业提高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但该法不利于成本管理和企业的短期决 策。
区别内容
(一)理论依据不同
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固定制造费用与特定会计期间相联系,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经营期的长短成比例, 并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其效益不应递延到下一个会计期间,而应在其发生的当期,全额列入损益表,作为该期 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
而传统的完全成本法则强调成本补偿的一致性,其理论依据是:固定制造费用发生在生产领域,与产品生产 直接相关,其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的支出并无区别,应当将其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从产品 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
附录
完全成本法中,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变动成本法中,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
谢谢观看
缺点
⑴不利于成本管理 由于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给成本管理带来了问题: 一是固定制造费用的分配增加了成本的计算工作量,影响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是产品成本中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划分,使成本控制工作变得复杂。 ⑵不利于企业的短期决策 因为在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不变时,其利润的变化理应同销售量的变化同向。但是按完 全成本法计算,利润的多少和销售量的增减不能保持相应的比例,因而不易被人们理解,不利于短期决策、控制 和分析工作,甚至会片面追求产量。
建筑工程完全成本法

建筑工程完全成本法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完全成本法是一种常用的成本估算方法。
本文将介绍建筑工程完全成本法的定义、计算步骤和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方法。
一、定义建筑工程完全成本法是通过对建筑工程的所有成本项目进行细致的估算和汇总,从而得出总成本的方法。
它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直接成本是指与工程直接相关的费用,间接成本是指与工程间接相关的费用。
二、计算步骤1. 确定工程范围:首先需要明确工程的具体范围,包括工程规模、工程形式和施工内容等。
2. 备案成本项目清单:将工程的各项成本项目逐一列出,包括人工费、材料费、设备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管理费等。
3. 估算直接成本: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对每个成本项目进行估算。
人工费可以根据工程师、技术员和工人的劳动工时和劳动成本进行计算;材料费可以根据工程所需材料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计算;设备费可以根据设备的租赁费用或购买费用进行计算;施工机械使用费可以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时间和机械设备的日租费用进行计算;管理费可以根据工程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进行估算。
4. 估算间接成本:间接成本包括工地租赁费、办公费、水电费等,可以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5. 汇总计算: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汇总,得出工程的总成本。
三、应用完全成本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预测性,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能够帮助建筑师、工程师和业主对工程的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和预算,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此外,完全成本法还可以用于工程竞标和投标。
投标方可以根据完全成本法得出的成本数据进行报价,有利于业主和投标方之间的公平竞争。
总结建筑工程完全成本法是一种重要的成本估算方法,通过对工程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细致的估算和汇总,得出工程的总成本。
它能够帮助建筑师、工程师和业主进行成本控制和预算,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在工程竞标和投标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合理运用完全成本法,可以为建筑工程的成功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
会计实务: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计算差额

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计算差额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成本核算方法。
在具体计算中,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是有计算差额的,那是什么回事呢?
完全成本法就是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把一定期间内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全部成本都归纳到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中去。
变动成本法也称直线成本法,是变动成本计算的简称,是指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在完全成本法下:
利润=收入-实际销售的存货成本-期间费用
也就是,利润=毛利-期间费用
而变动成本法是把所有成本费用一并分为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于是利润=收入-总变动成本-总固定成本
也就是利润=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两个差的部分就在于未销售出去存货凝结的固定成本上面,一般情况两个表的
利润差额都是单位固定制造费用乘期末存货数。
以上,就是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计算差额的相关内容,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考了会计证,不会做账怎么办?真账实操才是硬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定义
亦称“全部成本法”、‘归纳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
计算企业产品成本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把一定期间内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等全部成本都包括在内的成本计算方法。
采用完全成本法的原因是:虽然固定性制造费用只是同企业生产能力的形成有关,不与产品生产直接相联系,但它仍是产品最终形成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应当成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
在完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成本受产量的直接影响,产量越大,单位产品成本越低,这样就能刺激企业提高产品生产的积极性。
但是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成本不仅不能反映生产部门的真实业绩,反而会掩盖或夸大它们的生产实绩;在产销量不平衡的情况下,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确定的当期税前利润,往往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当期实际发生的费用,从而会促使企业片面追求高产量,进行盲目生产;另外采用这种方法不便于管理者进行预测分析、参与决策以及编制弹性预算等。
完全成本法的优点
(1)符合公认的会计原则
完全成本法是从价值补偿角度计算成本的,不论是变动成本还是固定成本都计入到产品成本中,反映生产过程中的全部耗费,因而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便于编制财务报表,是财务会计核算中确定盈亏的重要依据。
(2)强调成本补偿上的一致性
完全成本法把固定制造费用分配到了每一单位产品。
因为只要是与产品生产有关的耗费,均应从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固定制造费用也不例外。
从成本补偿的角度讲,用于直接材料的成本与用于固定制造费用的支出并无区别。
所以,固定制造费用应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一起共同构成产品的成本。
而不能人为地将它们割裂开来。
因此,完全成本法可以促进企业积极扩大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强调生产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由于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也被归集于产品而随产品流动,因此本期已销售产品和期末未销产品在成本负担上是完全一致的。
在一定销售量的条件下,产量大则利润高,所以,客观上完全成本法有刺激生产的作用。
这也就是说,从一定意义上讲,完全成本法强调了固定制造费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完全成本法的缺点
(1)完全成本法不利于成本管理
由于完全成本法讲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给成本管理带来了问题:一是固定制造费用的分配增加了成本的计算工作量,影响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二是产品成本中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划分,使成本控制工作变得复杂。
(2)完全成本法不利于企业的短期决策
因为在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不变时,其利润的变化理应同销售量的变化同向。
但是按完全成本法计算,利润的多少和销售量的增减不能保持相应的比例,因而不易被人们理解,不利于短期决策、控制和分析工作,甚至会片面追求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