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基本桩功
陈式太极拳无极桩

陈式太极拳无极桩陈式太极拳无极桩无极桩的操作看似极简单,练习者初期易感枯燥,因而多容易被忽视。
很多人练习太极拳,一经学会架子,便将无极桩置诸脑后,认为并无大用。
这个看法是很错误的。
无极桩作为太极拳重要的基本功法之一。
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指导练习者明理。
拳家有谚语:“宁传十招,不传一劲,宁传十劲,不传一理。
”故对练家而言,明理是十分必要的。
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前辈主张太极拳尚心意,尚巧不尚拙,然而不从无极桩入手去体验,就无从在根本上明白其中生化衍绎的道理。
文人好说理,然理多虚妄;武人尚实战,往往穷其一生只余少许经验,故而对于体育而言,文事与武事是不可以偏废的。
陈式太极拳无极桩法的基本要求调身:口诀极简单,一共十四个字:“两会一点一垂线,全身体重到涌泉。
”“两会”指人身穴位“百会”和“会阴”,“一点”指两脚“涌泉”穴连线的中点。
操作上使这三点位于一条与地面垂直的假想直线上,久而自然能全身贯通。
“全身体重到涌泉”基本上属于假想的,或者称感觉上的。
因为根据人体的几何外型,重心无论如何不会在身体的最下部。
但是长期在这种意识引导下,很快可以进入上轻下沉的稳定感觉,进而达到脚下双轻。
此后即有一阳发动,排除“妄动”的可能。
操作时,姿势略同于太极拳的预备式,因而老辈拳谱中,预备式又称为无极式。
两脚放平,略窄于肩,全身各大关节自上而下放松,不可使一处僵硬,且要注意,各骨节间须是松张状态,不宜软塌。
唯初学很难辨识,因此这一阶段必须经明师校正,否则难得其形。
百会、会阴、两脚涌泉穴连线的中点要在一直线上,自然松垂落地。
感觉全身体重落入两脚涌泉处。
全身无一处挂力为最佳。
如果桩式正确,身体不自觉地出现无方向的摆动是很正常的现象,无须刻意保持不动。
要牢记“道法自然”的道理。
调心: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口诀有八个字:“无念无欲,毋妄毋助。
”这对很多人来说显得很不可思议,怎么可能什么也不想呢?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会在某一时间头脑中出现片刻空白。
陈式太极拳十三桩详细分解讲解

陈式太极拳十三桩详细分解讲解陈式太极拳十三桩是前辈所传陈式太极拳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促进功力增长,有利于规范拳架,同时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效果。
太极十三式是有太极宗师陈发科的嫡传大弟子,太极大师雷慕尼总结修改而成的一份秘传功法,极少外传。
陈式太极拳十三桩不受场地大小限制,练习时间长短也可根据自身情况而自行掌握。
既可单式分别练习,也可组合连续演练。
预备式身体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尖朝前,意念头顶百会穴轻轻上领,下颏微内收,舌尖顶上颚,两手自然下垂在两胯旁,两膝微曲,两脚十趾轻轻抓地,两日平视远方,注目于一处凝视片刻,排除杂念,目光缓缓收回。
意念自眉间祖窍穴逐渐下移,经中丹田至下丹田,由两腿向下至涌泉穴,周身内外松开,意念如同一团气或一股水,自上而下经体内、体表,潺潺流淌至四梢。
全身人静如无物,无形无象,无声无息,空空洞洞即无极之意。
第一桩金刚捣碓桩此桩同金刚捣碓势。
落地震脚,右手握拳,其中指轻轻扣住右手心的劳宫穴。
右拳置于左手心劳宫穴之上,意注劳宫,两脚五趾抓地。
功效:此桩有清心安神、凉血和胃之功效。
意念贯注于肝经太冲穴、脾经稳白穴、胃经历兑穴、胆经足窍穴,有防治各经病症的作用。
脚心虚空即涌泉穴空虚之意,有开窍宁神的功效。
第二桩懒扎衣桩此桩同懒扎衣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右膝与右脚跟的连线垂直于地面。
左腿微曲,脚尖内扣,立身中正,舒展大方,气沉丹田,右手向左展开,意念大肠、小肠、三焦等肺腑之气沿手三阳经而贯于指梢,再收于心、肺、肾等。
左手轻叉于腰部。
功效:可强腰壮,肾。
第三桩双推手桩此桩同双推手势,松肩沉肘,松胯塌腰,周身完整,劲贯通于两手,沿胸腹下推,意在指梢,导此任脉之气运行。
功效:防治腹胀、腰软无力等症。
第四桩単鞭桩此桩同单鞭势。
右脚尖内扣,松胯屈膝,开裆成圆,立身中正,虚领顶劲。
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
意念劲由丹田起,沿左腰催肩肘至左手中指端,放松下沉,起于指梢,回归丹田。
太极拳桩功

太极拳桩功习练太极拳桩功,是在中定状态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力于体内的过程。
同时可以提高人体抗击打能力及发放功夫,锻炼神经末梢,增加反应灵敏度。
采取了意念假借、内视观想、精神放大等诱导方法将劲力充分调动起来。
太极拳桩功的内涵和修炼内容主要分为养生和技击。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桩功。
太极拳桩功千年古训有句谚语:“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
”武术行家们说:未打拳,先练桩。
由此可见训练必要的桩功对于太极拳实为重要。
拳经云:由定生势,由势入定。
没有桩功,下盘不稳,还谈什么太极十三势为主的中定?至于桩功的作用,正如建造房屋的基础,基础如不牢固,那么极阁崇楼和高堂巨厦岂能安载其上呢?现今部分习拳者者不看重于此,须知不经此步训练,下盘无根无功,重心易偏不稳,力量、速度和技巧不能互相补充,故难以悟得和练就拳架、推手和散手的真功夫。
站桩是练意、练气、练神的重要手段,习练桩功日久,身体下盘变得沉稳有劲,周身四肢内劲增加,丹田之气随之变得充足。
对于人体内部意气神、全身内劲及腰腿功夫,均带来很大的益处。
所以,许多前辈对桩功是非常重视的。
如何练好桩功,第一是解决认识问题和觉悟问题;第二是解决得道解惑问题,明拳理得拳法才有好效果;第三是解决练习的意志毅力问题,要能吃苦耐累。
先从第一个问题谈起。
张肇平与杜飞虎合著的《论太极拳》一书中有个真实故事是这样说:“……抗战初期,曼师(指郑曼青——笔者注)主湖南国术馆事,曾与杜心五大师往还,甚仰杜大师功力,欲拜为师,曼师于表演一套太极拳后,杜大师说:“看你刚才表演拳架,自始至终,都是一足着地,不必再跟我浪费时间了。
所谓一足着地,就是不失重心,不失重心,就是时时能够中定……”。
这个一足着地与桩功有很大关系,桩功练好了,中定才好体现。
再有教我学拳多年的恩师林墨根先生说:“不练桩功,懂不了虚实。
”确是这样,桩功练好了,虚实才分得清楚,,才好变化。
试问:没有桩功而勤盘几年拳架就能长太极内功?没有桩功而勤揉几年推手就能懂劲?以我之浅见,若修太极拳之真传,按此而练,再加上十年、二十年也可能悟不到太极拳之真谛,出不了太极之门。
陈式太极拳桩功

陈式太极拳桩功陈式太极拳桩功一、无极桩无极桩也称自然桩,是太极拳内功重要的桩法之一,被历代拳家认为是太极拳的根基。
拳理说:“太极者,无极而生也。
”练习此桩时身体处于高度放松状态,意形合一,阴阳相调,无形无象,是一种平衡和谐的内在运动。
1、桩势: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身体自然站立,脊柱松直,头微上顶,下颔内收,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两侧,掌心向内,掌指向下,口轻闭,舌抵上腭,双目微闭。
2、要领:十趾抓地,足心含空,两腿微屈,敛臀松胯,含胸松腹,沉肩坠肘,精神集中,全身放松3、呼吸:以鼻呼鼻吸,呼吸自然、均匀、缓慢、细长。
4、意念:排除杂念,意念专一,使内气充盈,任内气自然周流全身,并达到身体内处的统一。
5、要求:每次静站10—30分钟,每日站1-2次。
6、作用:培养元气,放松身体,稳固身体重心,端正身体姿势,增强腿部力量。
无极者,一物未有也,心静如水,无物所著,无念所思。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身桩端然恭立,思想松静无为,头颅正直,顶劲虚领,肩井穴下沉,双肩松脱,膻中穴内含,心气下降,横膈膜下沉,束肋合腹,腰部向后撑平而下塌,松胯圆裆,开膝合膑,双脚内旋,涌泉穴虚而含吸地气之感,双脚外侧与肩同宽站立,周身放松合住劲,清浊之气共同浑合至小腹之内,等待阴聚阳震之机。
功积力久,渐悟无极桩。
待无极桩锻炼纯熟后,内气已较充盈,并有阳震之机,即可进行太极桩的训练。
无极桩功与太极桩功一样,是意识训练和体能训练同步进行的一种内功修炼,即可增加内功又可增加腿部力量。
“站桩如插柳,根繁枝叶自然茂盛”就是说站桩就好像插柳一样,只有根部旺密了,树枝和树叶才能茂盛起来。
站桩是固根,是在增加自身的稳固性,更是对自身极限挑战。
练习方法如下:脚步与肩同宽,双手呈抱球状或双掌心向下外撑置于胸前或腹前,两肩放松,沉肩坠肘,身体下沉,两腿微微下蹲。
虚领顶劲牙齿微拢,舌顶上腭,下颌微收,双眼虚视两掌心,其要领如下:意守丹田像球旋,“气海”“关元”四指间。
陈氏太极站桩标准姿势

陈氏太极站桩标准姿势
首先,站桩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膝微曲,身体重心下沉,两腿发力向外
撑开,膝盖微微分开,双脚着地,保持身体的稳定。
同时,腰部要放松下垂,使气沉丹田,背部挺直,头顶悬吊,颈部挺直,双肩自然下垂,两臂微微张开,手指微微分开,手掌心向下,手腕微微上扬,呈抱球状。
其次,站桩时要注意呼吸,呼吸要自然平缓,不可用力过猛,要保持气息顺畅,慢慢地吸气和呼气。
同时,要用意念调动全身的气血,使气血循环畅通,达到调和身心的效果。
另外,站桩时要保持意念集中,专注于身体的每一个细节,感受身体的变化,
调整身体的姿势,使自己达到最佳的状态。
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不受外界的干扰,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最后,站桩时间要适当,一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练习时间来确定,一
般情况下,可以持续站桩15分钟到30分钟左右,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调整站桩的时间。
总之,陈氏太极站桩标准姿势是太极拳练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正确的站
桩姿势,可以帮助练习者更好地领会太极拳的内涵,提高内功修为。
在练习站桩的过程中,要注意身体姿势的调整,呼吸的平缓,意念的集中,以及站桩的时间掌握,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练习效果。
希望大家在练习陈氏太极站桩时,能够按照标准姿势来进行,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功修为,领会太极拳的真谛。
太极拳桩功的练习方法

太极拳桩功的练习方法太极拳桩功的练习方法桩功是指下肢固定或全身静止性的基本功训练。
由于它的身型、步型松静稳固,好像木壮栽于地面,故称桩功。
桩功的作用主要是端正身型,强固下肢,培养敛神入静、调息用意的能力。
一、松静桩【预备势】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平行分开,相距约同肩宽,体重平均落于两腿。
全身松静端正,精神集中,神态和呼吸保持自然(见图1)。
【动作】两臂徐徐上举,于胸前环抱,如同围抱大树状。
掌心向内,五指自然分开,掌指微屈,掌心内含,指尖相对,相距约一拳宽。
目视前方或指尖(见图2)。
【要领】1.全身舒松,心平气和,大脑入静,意念集中,呼吸匀细,任其自然。
2.悬顶正容,松腰竖脊,沉肩含胸,展臂舒指,全身保持松而不懈、实而不僵的`自然舒展状态。
3.两膝松顺微屈,脚趾扣地,站立自然平稳。
4.练习时间根据个人的体力、情绪、技术水平,因人而异。
一般初学者每次练习3分钟左右,以自我感觉舒畅、稳定为原则。
练习之后应走动放松,也可用两掌轻轻向上推摩面颊至脑后,进行自我按摩放松,然后再做第二次或其它练习。
【歌诀】两手环抱臂撑圆,顶头沉肩胸内含。
心静体松目平视,气患墒鼎求自然。
【易犯错误】1.身体紧张僵硬。
2.耸肩提肘、提气憋气。
3.挺胸、挺腹。
4.身体松软、精神萎靡。
二、调息桩【预备势】同前(见图1)。
【动作】两手经体侧划弧上举至肩高处,同时吸气。
随之两手掌心翻转向内划弧,于头前交叉合拢,再经胸前徐徐落于腹前,同时呼气。
如此循环练习。
两手交叉划成立圆,划圆时手高不过顶,低不过档(见图3、4、5)。
【要领】1.两臂动作轻柔自然。
举手时松肩舒胸,高不过头;合落时屈臂垂肘,过旋臂边向内、内下划弧。
2.初练时,呼吸可任其自然,进步做到配合手的分举吸气:配合手的合落呼气。
呼吸皆要闭口用鼻,舌舔上颚,自然通畅,不可憋气。
3.练习时,手由外同内划弧,运臂调息8次。
稍停,再由内向外划弧,运臂调息8次为一组。
【歌诀】举落开合缓调息,身正体松轻用意。
陈氏·太极拳桩功诀要

陈⽒·太极拳桩功诀要武宗的愿景是“以武学打开世界”,使命是“智者不匹夫,武者⽆懦夫”,价值观是“爱国、强⾝、正义、修⼰、互助、和平”。
真正的中华武学是具有中华民族根本⽂化的核⼼内涵之道的,包括易学、中医、兵法、儒释道之学等⾼深⽽普世的民族⽂化。
武学诞⽣于这些优秀的⽂化中,历代⽆数武林先辈倾尽毕⽣⼼⾎,寒暑不易,⾎⽕交融,忍常⼈⽆法忍之痛楚,⽴常⼈⽆法坚持之志向,于⽆路处开⼭⽴派,开枝散叶,始有武术之百花争艳。
当今世界,也只有真正的中华武学可以科学⽽合理地阐释、修补、延长⼈的⽣命。
武有⼤⼩,⼤者卫国,⼩者卫民。
武学不仅是道学、哲学,训练⼈的智、仁、勇、能,提⾼⼈整个⽣命的⾝⼼健康和⽣活质量,更是术学,掌握真正的武术技击能⼒是武术之魂。
⼈之⼀⾝,⼼为主,⽽宰乎⾁。
⼼者,谓之道⼼,即理⼼也。
然理中能运动者,谓之⽓,其⽓即阴阳五⾏也。
然⽓⾮理⽆以宰,⽽理⾮⽓⽆以⾏。
故理与⽓不相离⽽相附,此太极根⽆极者然也。
天之⽣⼈,即以此理此⽓⽣于⼼。
待其稍有知识,⽽理⽓在⼈⼼者浑然⽆迹象。
然⼼之中或由内发,或由外感,⽽意思⽣也。
当其未⽣,浑浑混混,⼀⽆所有。
及其将⽣,其意微乎其微,⽽阴阳之理存乎其中。
顺其⾃然之机(即⼼构形),仍在⼈⼼之中(即《中庸》所谓未发也)。
及其将发,⽽⼼中所构之形呈之于外,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偏或正,全体⾝法⽆不具备。
(⼀)虚灵顶劲、⽴⾝中正⾝体要保持中正,不俯不仰,下颚微收,犹如头上顶着⼀满碗⽔或者有绳⼦提着,⼜称“顶头悬”或“百会朝天”此势对全⾝的中正安舒有提挈作⽤。
亦显⽰精神振作⽽稳健含蓄。
但要注意,顶劲要⾃然,若有若⽆,不可硬往上顶,“⽤⼒则项僵,⽓⾎不能流通”。
(⼆)沉肩坠肘肩部放松,向下沉塌,两肩忌耸起,亦不可后张或前扣,耸肩则⽓不易下沉,肘悬则肩不能沉,肘僵则⽓不能通,上肢不柔。
松肩垂肘才能使内⽓运⾏和⽓⾎流畅,形成的这种沉劲外柔内刚,如棉裹铁,练好之后,⼊⾥透内,威⼒⽆穷。
陈式太极拳的金刚捣碓练习方法有哪些

陈式太极拳的金刚捣碓练习方法有哪些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门派成立最早的,陈式太极拳的特点众多,其中金刚捣碓最受欢迎。
同时陈氏太极拳也有很多的练习方法。
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陈式太极拳的金刚捣碓练习方法吧!陈式太极拳的金刚捣碓的练习方法陈式太极拳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陈式太极拳最著名的不仅有螺旋缠丝,还有金刚捣碓,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陈式太极拳金刚捣碓,接上式太极起式且形势无间,内意不断,双手顺逆缠丝,向身体左上方“掤”出,有如逆水推舟。
两手向右后方‘捋’时,形似“顺手牵羊”;一沉一转,则左手有前“挤”之意,后手有上“撩”之意,然后,全身一合具合,震脚砸拳。
在陈家沟,有的老拳师,仅凭一个震脚的声音,就能知道练拳者的功力深厚还是浅薄。
若功力纯正深厚,则震脚的声音完整彻底,悠远深长。
缭绕不绝,如同金刚罗汉之身,扭转乾坤之力,天地为之一震。
金刚捣碓,如天地间浩然正气,沛然赋予,浑然一圆,如玉环之无端可解;周身上下,任凭强敌围攻,则内力猝发金刚捣碓,有撩裆之意,擒拿之手,管套对方倾跌之术;一震之下,有抖弹飞蝇飘落之妙,一震之下,外达视听,令敌闻风丧胆!陈式太极拳演练,凡势从柔入手,百练成刚,以致刚柔相济,方为得机得势。
陈式太极拳之刚,乃积柔成刚之“刚”,比如风势渐起,水源始涌,从无到有。
由少而多,千百此的回旋,千百此的汇聚,终成旋风冲天之势,滔天海浪之形。
而人在其势力之内,如飘坠一叶,沉沦一舟,间不容发之际,即有倾覆灭顶之灾。
练陈式太极拳到这境界,如有神明相助,犹如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权衡对方的轻重与生死,全凭自己随心所欲。
我经常和朋友们说,古代人们以杵捣碓,当虚虚拢住,量力而行,方能操劳有度,经久不疲。
陈式太极拳金刚捣碓,震脚发力,无意流于形势。
此劲力有种种。
弹簧劲,钻头劲,冷脆劲等等。
学太极拳的基本知识一、学会入静所谓入静,就是使练拳者从现实生活中过渡到练拳境界中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叫“无极桩功”。
其主要作用是调心、调气、调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式太极拳基本桩功陈式太极拳基本桩功无极桩两脚略宽于肩,全身放松,肩自然垂下。
两手叠于肚脐之上,左上右下。
口微合,舌轻抵上齿龈。
呼吸自然,可按需要发声。
一字桩两脚自然站立或两脚分开,脚距略宽于肩,全身放松。
两臂一字展开,吸气时,两臂上升至于略低于头。
然后徐徐呼气,同时两臂缓缓下降,至胯侧一乍许,脊背下沉。
气呼完,再吸气,重复动作。
晃桩两脚前后站立,距一脚远。
两手心相对,肩下垂。
坠肘,两臂如抱一大圆球,前后晃动。
吸气时,身后仰,前脚掌离地。
呼气时,身前俯,后脚跟离地。
独立开合桩两臂要求同晃桩,仅是一脚独立。
吸气时,两臂展开,一腿提起。
呼气时,两掌相拢在脐前。
两掌心两尺许,腿下落,然后吸气,再起另一只腿。
动作相同,两脚依次提落,向前行走。
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拳法的手型掌大拇指与小拇指有相合之意,大拇指轻贴于食指,食指与中指间开一缝。
中指与无名指亦开缝,但小于食指与中指间的缝,以利中指领气(中指是上肢最远的梢节,注重中指有利于改善上肢的微循环,促进气血的运行)。
(1)立掌(2)侧掌基本要领同上,惟中指尖向上。
如肘底捶。
基本要领同上,惟中指尖略向侧后方。
如单鞭,左掌中指略侧向右后方。
(3)按掌分单按、双按。
基本要领同上。
惟掌心朝下方或前斜下方。
如“金鸡独立”,属单按;“六封四闭”,属双按。
(4)搓掌基本要领同上,惟掌心侧向上方。
如“双撞”。
(5)托掌拳基本要领同上,惟掌心向上。
如“金鸡独立”。
四指并拢卷曲,指尖贴于掌心,然后拇指自然弯曲,贴于食指与中指中节指骨上。
不宜握拳过紧,拳略虚。
四指依次略排列成小圆弧型。
(1)阴拳(2)阳拳(3)撩拳子”。
勾手五指捏拢,屈腕放松。
既不能过松形成死弯,也不能太直,基本要领同上,惟拳心向下,如“掩手拳”。
基本要领同上,惟拳心向上,如“搬拦捶”。
基本要领同阴拳,惟用力时,自下向上弹击。
如“劈架腕部无弧度。
八字手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卷曲,指尖贴于掌心,大拇指与食指伸开呈八字型(最初是抓筋闭脉,分筋错骨,现大都不用。
但为大家了解太极拳,故而仍保留此手型。
如“掩手拳”)。
单手缠丝两脚顺朝同方向,眼盯住右(左)前方一固定目标。
身体中正,头虚领顶劲。
一手卡腰,另一手划圈。
动作一:右小臂自然置肋骨处。
动作二:身向左转,手心向肚脐,食指侧向前方。
动作三:身继续左转至 45 度,立掌掌心侧向左后方(划右手,手心向左后方;划左手,手心向右后方)。
沿中线升至下颌。
动作四:身右转,右手自下颌处向上,向右侧随身外旋转出。
高齐于眉,距身二乍远(注:手领肘,肘领肩,三节递进。
左手圈与之相同,惟方向相反)。
首先要明确其部位:脐至关元穴(脐下三寸正中)的一片。
以意领气,使气入下腹正中。
每天早上换气后,或直立,或站弓步桩、马步桩,开始以意领气,每时每刻以意调息,意守丹田。
“气沉丹田”为拳家术语。
在近世出版的武术刊物和古代流传下来的拳经、拳论上,经常可见。
老拳师们教拳时,也常把“沉气”二字挂在口边。
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写道:“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形意拳内功经中有“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近代名家郝少如、杨振铎等也都把气沉丹田列入其练功要领的首要地位,可见“气沉丹田”之重要。
然而对于一般习拳者尤其是初学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体做法。
为了对这一问题有个明确而深刻的理解,应该首先弄清:什么叫气沉丹田?为什么要气沉丹田?怎样做到气沉丹田等。
一、什么叫气沉丹田?郝少如先生说过:“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
”形意拳家马礼堂先生说:“清升浊降,气归脐下。
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气沉脐下丹田之内。
”太极拳名家郝家俊说:“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
”以笔者愚见,气沉丹田不是别的,乃是采用膈肌上下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并使之与拳式之蓄、发、开、合相结合。
吸气时,膈肌向下运动,肺体尽量向下膨胀,两肋微微外开而肋骨则不要上提,下边再提肛缩肾,将腹内脏器托住。
呼气时膈肌上升,两胁则向内向下合,腹内脏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气沿任脉下行入丹田,形成心肾相交以补命门之火的形势。
胸、背、肩和腰胯始终放松,腹部则沉甸甸甚为充实。
呼吸深长匀缓,作到“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的要求。
形意拳大师孙禄堂先生教“鹰熊斗智”的架子时,要求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郝家俊先生教太极拳的”单鞭”时,也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褪上”,这些都是气沉丹田的具体体现。
这里有两点应该说明:①气沉丹田不同于练硬功时的气贯丹田和入力丹田。
“贯”和“入”是努力向下压气使其进入丹田,“沉”则是顺其自然而因势利导。
好象东西在静水中随着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静自然,无一毫勉强之意。
②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练拳是动功,其势有开有合,有蓄有发;呼吸也必然随之,有入有出,其气也要有升有降,有紧有松,不能总是聚于丹田,僵死不动,要有鼓荡开合,纵横飞腾。
这就是《神运经》上所说的“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的意思。
二、为什么要气沉丹田?练拳之目的,一是为了强身祛病,延年养生;二是为了克敌制胜、抑强御侮。
在格斗中如何能发出大力且使此力产生最大效果?如何能使对方失去平衡而倾跌,自己则稳如泰山?欲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按照拳经的规定,进行各个方面的练习而综合运用之,“气沉丹田”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从健身角度来说,练丹田乃是祛病防病的关键。
丹田二字,笼统地说是指从脐下到耻骨这一范围,前列腺、**、女子卵巢、肾脏亦在其附近,它们统统包括于中医所说的“肾”这一概念之内。
人的生长、发育、壮大、衰老等过程,是和肾息息相关的,即是和生殖、泌尿。
内分泌的功能紧密相关的。
通过腹式呼吸、膈肌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的练习,可明显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延迟衰老(中医叫补肾)。
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增强后,人就可能变得精力充沛,抵抗外来风寒湿热的能力增强。
对运动员来说,还可提高竞赛成绩。
这一点笔者在多年教学和为人进行气功医疗中,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
从练内气来说,丹田是生气之源,先从丹田结成气丘,然后即沿经络运行,形成人体经络场。
所以练丹田者,可起“补肾”之功,肾气足而后武艺乃得以精进。
气沉丹田时的腹式呼吸,使膈肌与腹肌力量增强,加大腹压变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体内淤血,可大大改善心脏的工作。
从技击角度来看,膈肌大幅度向下运动,肺体大幅度向下膨胀,腹胃等脏器垂注于腹内,以及肩之下沉,胸肌、腹肌、腰、胯之放松、全身肌松肉坠,腹部充实而沉重,可使人体重心降低,在力学上体现了稳定作用,在运动中易于作到中正安舒,桩步稳健,灵活而具有弹性,既便于随对方进攻之势纵横缠绕、引进落空,得势时又便于腰为弓把的使用,发出丹田命门之力。
这就是前辈形意拳家刘殿琛先生常说的“活泼于腰,涵蓄在胸,运丹田之力,发肾气以击人。
”三、怎样作到气沉丹田?前边已经提到过,练拳过程中的气沉丹田是随着拳势的变化,让气在丹田 (气海) 与中脘之间,有提有下,起伏鼓荡。
对于具有一定功夫的人来说,只要在走架时注意作到: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圆而正,塌腰松胯,开吸合呼,蓄吸放呼。
吸为提,气到中脘,呼为下,气到丹田,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气沉丹田的要求。
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时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1、先练松静站立,即自然桩是也。
无论采取形意拳的三体式,八卦掌的定劲桩,太极拳的混元桩,或少林拳的马步桩,都是一样。
按要求将姿势站好,即将全身放松,要松而不懈,精神贯注,气势腾挪。
采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强,多着意于放松。
每天早晚各站半个小时,练上两个月左右,以达到能够彻底松静为佳。
2、仍按第一步所采取的桩法松静站立,采用逆腹式呼吸。
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两胁微向外张(不可向上提,胸部放松,勿有起伏),将气提到中脘。
与吸气同时,两手向回收,但要沉肩坠肘。
呼气时,小腹放松,外凸,会阴仍要微微提住,两胁向内向下合,同时两手向外推,以意引气,达于指梢,双脚则五趾抓地。
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呼吸时两手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来越小,最后变为以意领气向回收,以气催力向外推,从外形上看不出手的动作。
如此练上半年多(多练更好),即可进行第三步。
3、选几个动作简单而蓄发、开合、节奏分明的拳式,如用形意拳的劈、钻、炮,八卦掌的双撞掌、马上开弓、黑熊反背,太极拳的双峰灌耳、掩手肱捶、搂膝拗步,少林拳的挂月撞掌、十方戒、双崩拳均可。
将动作与呼吸紧密结合,一定要作到开吸合呼,蓄吸放呼,闪跳为吸,发力为呼。
吸为提,呼为下。
练时要慢,要自然,不须练多久,就可达到气沉丹田了。
这时自己会明显地感觉到:两腿前节有力,腿肚子很沉,双脚有入地之感,每一动作力之源都在脚跟,经踝骨沿腿而上,两膝有力。
但大腿与腰胯则松快自如,自腰以上,各处都轻松而灵活,动作幅度增大而灵敏迅速,整个身子好像一根鞭子,鞭把在脚踝处,鞭杆在腰脊,两臂两手如同鞭梢。
此后,无论练什么拳套,不论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气沉而不浮,步稳而不乱。
动作发劲,整而不散,如同风吹大树,百枝摇曳,妖娆自然,妙趣横生矣!陈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陈氏第九世传人陈王庭创造陈式太极拳特点有,把拳术与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将气功运用于拳术之中,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相结合,综合百家拳术之长。
陈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与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如涛涛江河奔腾不息,气势恢弘,又似游龙戏水怡然自得。
其核心就在于"自缠"。
身缠、手缠、足缠、臂缠、腿缠,周身缠。
故有陈氏太极拳乃"缠"法也之说。
陈氏太极拳除了套路演练之外,还有陈氏太极拳推手。
套路与推手互为体用。
习练套路是束身行为(约束身肢)与意识修为,通过推手能够检验束身水平与意识修为的正确与否。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通俗的说,练套路如同生产,练推手如同质检,找出问题所在与不足之处,然后再生产,再质检,如此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