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叠系地层特征

合集下载

云南省滇东北古生界二叠系地层特征浅析

云南省滇东北古生界二叠系地层特征浅析

云南省滇东北古生界二叠系地层特征浅析组地层出露广泛,由于长期遭受强烈的岩溶化作用,产生地表地下双层空间结构,导致水源漏失,形成“土在楼上、水在楼下”的基本格局。

2009年~2011年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先后组织省内外地勘资质单位奔赴昆明、曲靖等旱情严重州(市)开展抗旱救灾地下找水工作。

牛栏江滇池引水工程大公山隧洞2#支洞通过P1y地层区发生严重涌突水,流量多达1.5m3/s。

因此,正确研究和掌握岩溶发育特征和规律,评价阳新灰岩岩溶发育强度,对城市工农业供水及地下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依托于牛栏江滇池引水工程展开对滇东北自然地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方面进行研究,系统的分析阳性灰岩水文地质条件及阳新灰岩岩相古地理特征。

首先,通过对岩溶发育的条件、岩溶水出露特征分析,总结研究区内岩溶平面和垂向发育的特征,分析阳新灰岩岩溶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发育规律。

其次,通过对该区阳新组岩溶发育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研究,建立评价岩溶发育强度指标因子,对滇东北阳新灰岩岩溶发育强度进行评价,建立岩溶发育强度区划图。

取得如下结论:(1)通过对滇东北阳新灰岩地层钻孔资料分析,地下岩溶发育多具有成层性:第一层溶洞埋深约在10m~35m为洞穴~溶隙带,多为高原期形成。

第二层溶洞埋深约在45m~85m米,该层水平岩溶高程处于现在饱水带,是水平溶洞、管道、暗河发育范围,多为石林期形成。

第三层溶洞洞埋深约在85m~120m米,目前处于地下水排泄基准面以下。

溶洞发育高程集中分布在2500m~3000m、2200m~2250m、1900m~2000m、1750m~1600m。

(2)地下暗河大多沿构造迹线发展,通过对区域67条暗河分析,31条地下河总体延伸方向为N60°~80°E,主要受北东向华夏构造体系影响。

对592个洼地单体长轴方向和67条断裂走向统计,断裂裂隙走向与洼地长轴方向大多为N60~70°E左右,两者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

下扬子区二叠系层序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

下扬子区二叠系层序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

下扬子区二叠系层序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
下扬子区二叠系层序为下扬子区地质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地球化学特征是了解此一区域地质构造及演化史的重要依据,从而为预测其矿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本文就下扬子区二叠系层序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述。

下扬子区的二叠系层序以大港组和太祖庄组组成,大港组位于年代较早,太祖庄组位于年代较晚,它们都是碳酸盐岩的主要成份,其中以火山熔岩的成份最多。

其特征矿物有玄武岩、花岗岩、玄武岩质入侵岩。

其化学特征显示,大港组中有较高的钠和镁含量,而太祖庄组岩体则表现出较高的钾和钙含量。

因此,大港组岩体常被认为是长江流域板块远源成份,而太祖庄组岩体则主要由克拉通板块增殖。

此外,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两组岩体中的元素携带特征与岩浆物质来源具有一定的关系。

两组岩体中的元素携带特征均表现出Sin型的元素分布,表明二叠系层序受到垂向热液通道和垂向弱碱性流方式的控制,同时弱碱性岩浆物质的变化稳定地保持着垂向的比较容易的水解动力学演化。

综上所述,下扬子区二叠系层序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此一区域受到板块克拉通碎屑物质远源供给和流体包裹体内保存的控制,以及垂向热液通道和弱碱性流体作用的影响。

已有的理论和实验都表明,下扬子区二叠系层序的地球化学特征极有可能对其矿床地质特征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有助于为此区域的矿产勘查带来良好的效果,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河东煤田离柳矿区枣林沟石炭-二叠系沉积地层及岩石学特征

河东煤田离柳矿区枣林沟石炭-二叠系沉积地层及岩石学特征

河东煤田离柳矿区枣林沟石炭-二叠系沉积地层及岩石学特征高恒亮;王凯文;韦祖宁;胡沛青【摘要】为进一步探明河东煤田离柳矿区沉积地层和岩石学特征,通过野外实测剖面和显微岩相学方法研究了离柳矿区枣林沟地层和岩石学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石炭系厚约14. 5 m,仅存上石炭统本溪组C2b和太原组下段C2t;二叠系厚度超过112m,包括太原组上段P1t、山西组P1-2s、下石盒子组P2x和上石盒子组P2-3s(未见顶).可见该区沉积地层主要为二叠系,并以陆源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碳酸盐岩和铁质岩.铁质岩主要组成矿物为褐铁矿,碳酸盐岩仅见于太原组上段.%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sedimentary strata and li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Liliu mining area in Hedong coalfield, field measurement section and microlithology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tratigraphic and p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boniferous in this area is about 14. 5 m thick, only the C2b of the Benxi Formation of the Carboniferous and the C2t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Taiyuan Formation; The thickness of the Permian is more than 112 m, including the P1t of the upper Taiyuan Formation, the P1-2s of the Shanxi Formation, and the P2x of the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and upper Shihezi Formation P2-3s (not seen its top). It's concluded that the sedimentary strata in this area are mainly of the Permian and lots of terrigenous clastic rocks with a small amount of carbonate rocks and iron rocks. The main constituent mineral of iron rock is limonite. Carbonate rock is only found in the upper part of Taiyuan Formation.【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9(019)003【总页数】6页(P34-39)【关键词】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岩石学特征;离柳矿区【作者】高恒亮;王凯文;韦祖宁;胡沛青【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甘肃省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甘肃省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甘肃省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甘肃省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3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产地,富含多种矿产资源,素有“半盆油、满盆气,遍地是煤”的说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经济价值[1—3]。

秦皇岛柳江盆地二叠系地层特征研究

秦皇岛柳江盆地二叠系地层特征研究

秦皇岛柳江盆地二叠系地层特征研究任志扬;付芳芳;杨兴彬;陈峰【摘要】秦皇岛柳江盆地二叠系包括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石盒子组(P2s)、石千峰组(P2sh),岩性主要为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黄褐色-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岩屑砂岩和紫红色中粗-中细含砾砂岩,通过对本区二叠系地层特征的研究,得出二叠纪沉积环境逐渐由宽广的沿海滨岸成煤沼泽环境的海陆交互相转变为内陆盆地的大陆河湖相沉积.【期刊名称】《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卷),期】2019(037)005【总页数】3页(P76-78)【关键词】柳江盆地;二叠系;地层特征;岩相古地理【作者】任志扬;付芳芳;杨兴彬;陈峰【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9.2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以北28 km 处的石门寨地区,占地240 km2,整体上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形态分布,出露了从新元古界到中生界的华北地台盖层沉积序列,完整记录了从新元古代以来华北地台的沉积序列及构造演化活动。

地质现象典型,在华北地区具有代表性,很多地质类院校,如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等院校都在此设立教学基地,是地质学家的摇篮,被地学界公认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吴承龙、陈耀明、任学义等人均对柳江盆地地层岩石学特征和沉积环境进行过研究[1-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柳江盆地二叠系地层特征和岩相古地理环境进行研究,为本区科研和野外实践教学提供资料。

1 地质概况本区处于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东南缘,主要构造线方向NNW-SSE。

太古代以前,该区域经历了地槽发展阶段,形成了一套变质程度不同的变质岩组合,后经过风华剥蚀,残留的混合花岗岩部分形成了现在的结晶基底,即绥中花岗岩。

大兴安岭克什克腾旗二叠系中统哲斯组岩石地层及形成环境

大兴安岭克什克腾旗二叠系中统哲斯组岩石地层及形成环境

大兴安岭克什克腾旗二叠系中统哲斯组岩石地层及形成环境作者:徐永张磊李好斌张忠贾戈来源:《西部资源》2023年第05期[關键词]哲斯组;化石;二叠系中统;沉积旋回;大兴安岭中亚造山带东部的兴蒙造山带是华北板块与其周边各板块离合、接续的重要证据,这里不仅记载了西伯利亚与华北两大板块离合历史,并留下了古蒙古洋扩张、消亡以及古大陆边缘增生、对接和造山等重要信息[1],而且蕴藏有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成为内蒙古中南部重要的铜、金和铁金属矿产资源地[2]。

目前,对于兴蒙造山带是如何演化形成,可谓众说纷纭。

部分研究者认为兴蒙造山带是在中泥盆世之前因古亚洲洋的双向俯冲碰撞缝合形成[3,4],部分则认为兴蒙造山带形成于晚二叠世末期,由各个微小陆块拼接而成[5]。

因此,该地区的沉积环境、沉积建造、构造特征等重要标志是判别其形成过程的关键因素。

尽管前人已做过一些成果[6,7],但岩石地层、沉积环境等方面的资料还有所欠缺。

本文对大兴安岭地区上古生界岩石地层及形成环境进行探讨,以期为兴蒙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提供新证据。

1. 区域背景研究区、行政区划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中部。

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板块北侧,中亚造山带东部的兴蒙造山带,属于西拉木伦缝合带,中新元古代与早古生代褶皱带交接部位,断裂、褶皱十分发育,岩浆活动十分频繁,尤以海西晚期—印支期最为明显。

2. 岩石地层哲斯组在研究区分布广泛,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从散窝铺—克什克腾旗,下黑水和新井一带。

据岩性及组合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8],研究区内哲斯组分为两段,即哲斯组一段、哲斯组二段(图1),由于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地层均未见顶、底。

2.1 哲斯组一段(P2zs1)依据实测的剖面(图2),主要岩性为灰岩夹薄层砂岩和细砂岩、粉砂岩。

灰岩风化面呈灰绿色,新鲜面灰黑色,局部为浅黄色,泥晶结构,具水平层理。

灰岩局部大理岩化,可见有燧石结核、燧石条带以及珊瑚化石,层理发育;细砂岩、粉砂岩平行层理发育,粒序层理底部为细砂岩,顶部为粉砂岩,可见有交错层理,纹层与层系面小角度相交指示岩层顶面,与层系面小角度相交或相切指示岩层底部;细砂岩呈灰白—灰绿色,具平行层理,可见交错层理断口较为粗糙,碎屑以石英、长石为主,钙质胶结,其中钙质胶结物多为方解石[9],细粒砂状结构,碎屑主要为长石、石英,粒度介于0.15~0.2 mm。

沁水盆地东南缘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地层特征研究

沁水盆地东南缘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地层特征研究

1 区域地质背景沁水盆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北纬35°-38°,东经111°00'-113°50',总体呈北北东向延伸,中间窄,呈哑铃状。

盆地东西宽约120km,南北长约330km,总面积逾423×10km 。

古构造带上属于华北地台中带,是在燕山期剪切挤压不断增强、隆升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形成的残余构造盆地。

燕山期,华北地区剪切挤压应力作用不断增强,早-中侏罗世的大华北盆地逐渐向鄂尔多斯地区退缩,至晚侏罗-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中期山西地区已成为隆升区,位于其上规模最大的复式向斜型沁水盆地最终成型(陈刚等,1998)。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的地层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之上,自下而上包括湖田段、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孙家沟组。

湖田段为奥陶系灰岩侵蚀面之上一套铁铝岩层的组合。

太原组和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岩系,太原组主要以石灰岩、铝土质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砂岩为主,厚44.9-193.48m,含多层可采煤层,煤层总厚0-16.89m,平均7.19m。

山西组以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厚18.6-213.25m,含可采煤层1-2层,总厚0-10m,平均4.2m。

太原组的15号煤层和山西组的3号煤层在全区广泛分布,横向分布稳定,厚度较大,是该区的主采煤层和煤层气储层。

石盒子组以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全组厚度400-600m,分为5个岩性段,即骆驼脖子段,化客头段,天龙寺段,神岩段、平顶山段,纵向上底部夹有煤线和薄煤层,下部主要为黄、绿色砂岩夹泥、页岩,中部以杏黄色夹紫红色泥页岩为主,上部杏黄色与紫色、巧克力色泥岩互层或以后者为主,顶部为黄绿色、灰黄色、灰白色砂岩为主夹杂色泥岩。

孙家沟组为石千峰群下部地层,主要由红色、砖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长石砂岩组成。

孙 杰沁水盆地东南缘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地层特征研究(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山西 太原 030006)图1 沁水盆地位置示意图(图中实线为剖面位置)(下转第31页)华北地台作为华北盆地的一部分,在晚古生带主要是海陆交互的古地理背景(彭格林等,1999),在湖田段—太原组沉积期主要为障壁-泻湖及滨外碳酸盐陆棚沉积体系,在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沉积期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在上石盒子组沉积期主要为冲积平原沉积体系,在孙家沟组沉积期以湖泊沉积体系为主。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层序地层划分及演化特征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层序地层划分及演化特征

第33卷第5期2021年10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 ol.33No.5Oct.2021收稿日期:2020-08-10;修回日期:2021-01-18;网络发表日期:2021-06-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北部侏罗纪巨厚煤层的煤岩特征与煤相演替”(编号:416620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塔河油田下奥陶统内幕区多源成岩流体特征及成储机理”(编号:2020D01C03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塔里木盆地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构造-流体耦合控储机理”(编号:XJEDU2019Y011)联合资助作者简介:张文文(1996—),男,新疆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沉积地质与石油地质。

地址:(830046)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延安路1230号。

Email :*****************通信作者:韩长城(1984—),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Email :****************。

文章编号:1673-8926(2021)05-0045-14DOI :10.12108/yxyqc.20210505引用:张文文,韩长城,田继军,等.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层序地层划分及演化特征.岩性油气藏,2021,33(5):45-58.Cite :ZHANG W W ,HAN C C ,TIAN J J ,et al.Sequence stratigraphy division and evolutionary features of Permian Lucaogou For ‐mation in Jimsar Sag.Lithologic Reservoirs ,2021,33(5):45-58.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层序地层划分及演化特征张文文,韩长城,田继军,张治恒,张楠,李正强(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乌鲁木齐830046)摘要:为明确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开展了大量的钻井岩心分析、测井分析和地震资料解释,并对其沉积微相展布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

河北开平二叠系下统地层探析

河北开平二叠系下统地层探析

河北开平二叠系下统地层探析运用华北-东北南部地区二叠系区域性地层特征及古地理环境理论分析属于该区内的开平二叠系下统地层分组划界问题(唐家庄组与大苗庄组分界问题)。

标签:开平二叠系下统唐家庄组大苗庄组1区域二叠系概述河北开平二叠系地层特征与华北——东北南部地区二叠系区域性地层特征相符。

二叠纪时华北——东北南部地区已基本脱离海洋环境进入陆相沉积。

早二叠世初期气候温暖湿润,陆生植物茂盛,是重要的成煤时期。

早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北部广大地区已转入半干燥内陆盆地状态,沉积物以杂色碎屑岩为主,晚二叠世后期普遍出现了干燥气候,发育了红色岩系。

1.1山西太原西山二叠系剖面(如图山西剖面)华北地区以山西太原西山二叠系发育最好研究详细,由剖面可知,二叠系与下伏地层太原组为整合接触关系,沉积厚度约600米,属陆相沉积。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由石英砂岩及含煤砂页岩组成,含植物化石,反映本区早二叠世早期处于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属于内陆沼泽环境,是华北二叠纪最早成煤期。

早二叠世晚期下石盒子组,以黄色砂岩页岩为主,下部有黑色页岩及不规则的煤层沼泽相沉积,往上砂岩增多已不含煤层属河流相沉积,说明早二叠世晚期气候已由湿热的沼泽环境开始逐渐转变为半干旱。

晚二叠世上石盒子组,是由紫、黄相间的杂色碎屑岩组成,属河湖相沉积,气候趋于干燥、炎热。

晚二叠世后期的石千峰组,是一套复杂的紫红色岩系,未见化石,下部还夹石膏层,是典型的干燥内陆盆地中湖河相沉积。

根据剖面分析,说明山西太原二叠系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自下而上地层沉积厚度逐渐增大;岩层的颜色由灰黑色——黄绿色——杂色——紫红色——红色;地层中由含煤丰富——不含煤层——含石膏层。

这些特征反映了古地理环境的演变:由早二叠世早期的内陆沼泽或滨湖沼泽逐渐转变为内陆盆地;气候由适于植物生长的温暖潮湿气候逐渐变为不适于植物生长的炎热干燥气候。

1.2岩相横向变化和古地理太原西山二叠系剖面可代表华北——东北南部地区二叠系的一般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叠统地层特征
二叠纪地层在四川东部分布广泛,早期以稳定的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晚期东西部差异加剧,攀西地区(大体相当“康滇地轴”范围)以陆相基性火山喷发岩为主,向东过渡为陆相—海相碎屑岩及含煤碎屑岩,东部以大套海相碳酸盆岩为主,厚度360一700 m,盐源地区厚达5000m以上。

根据四川省内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及发育完整程度,通过清理及相邻省区间协调,地层划分对比采用13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

梁山组、栖霞组、茅口组见于全区,树河组、阳新组、宣威组、黑泥哨组见于盐源、攀西一带,孤峰组、大隆组见于广元—万县一带,铜陵沟组见于金汤一带,峨眉山玄武岩组见于盐源、攀西、金汤一带,龙潭组、吴家坪组见于成都—重庆、广元—万县一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