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经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 名词解释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生产要素的等比例增长:一国不改变要素相对丰裕程度或比例的生产要素的增长悲惨增长:当一国生产要素增加使产品出口增加时,该国的出口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就是国际比价或贸易条件恶化关税:一国政府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进口配额: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出口补贴: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倾销:是一种价格歧视行为,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最佳关税:进口国由征收进口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与额外收益相等时的关税水平战略性贸易政策:通过政府的干预改变或鼓励企业既定的战略行为,以便使本国或本国企业获取最大限度的理论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贸易创造: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品的提高贸易转向:成员国之间互取消关税并建立共同对位关税所带来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和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形成贸易方面的转移国际卡特尔:跨国界的同类商品的生产者通过某种协议控制产量,划定市场销售份额,将国际市场价格维持在完全竞争价格以上,以获取垄断高额利润为目的的国际寡头垄断的组织形式进口替代: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代替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期节约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进口导向: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并发展经济的战略汇率: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相互折价的比率远期外汇交易:交易商按商定的汇价,外汇数量订立买卖合约,在约定日期进行交割,卖方支付外汇,买方付款的交易形式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记录J型曲线:当一国货币贬值后,贸易收支呈现出初期贸易收支恶化,然后逐步改善,最后贬值效果消失情形金本位:以贵金属——黄金作为商品流通的价值尺度,流动手段,支付手段的货币制度直接投资:投资者对所投入资金的实际运行过程具有足够的影响力或控制权的投资间接投资:投资者不直接操纵或影响资金运行过程的投资绝对技术差异论:如果一国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低,则该国在该商品商品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相对技术差异论: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等产量线:产品的生产有两种生产要素组合的效果;生产同一产品时,可以有多种要素组合形式,或生产的技术方式机会成本递增:在生产两种商品的条件下,为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生产量而不得不放弃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它不是不变而是不断增加的规模经济:单位要素投入量所耗费的成本比由这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量或收益少学习曲线:既描述成本减少与特点行业产出规模不断扩大之间关系的曲线机会成本:指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因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所不得不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量和价值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在进口竞争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增长速度超过出口部门的生产要素的增长速度罗伯津斯基定理: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若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产品产量的增加,会同时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示范效应:收入水平较高国家的消费模式及其演变,对收入水平较低国家消费模式的开放具有示范性作用需求弹性较大:当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时,需求量变化的程度超过该产品价格本身的变化程度供给弹性较大:当商品价格变化后,供给量变化的程度超过其价格变化程度外汇: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它是指外国货币和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以用于国际支付的货款浮动汇率:政府对汇率的确定和变动不加干预,任其在汇率市场上按其供求状况自行涨落的汇率国际经济一体化建立的条件(1)成员国在地理位置上相互邻近(2)成员国之间经济的互补(3)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稳定需要照顾到每个成员国的经济利益(4)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制度比较接近关税同盟的动态影响(1)大市场效应(2)促进企业竞争的激化(3)有助于吸引第三国的直接投资(4)可能会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关系(1)性质不同。
国经

一.名词解释1、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国际组织、不同国家的法人与个人相互之间经济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称。
2、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
是指由分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组成的,由母公司集中管理的具有一贯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企业的各个实体相互间密切联系的企业集团。
3、国际贸易法:是指调整跨越国境的商品、技术、服务的交换关系以及与这种交换关系有关的各种法律制度与法律规范的总和。
包括:国际公约、国际商业惯例以及各国有关对外贸易方面的法律,制度,法令与规定。
4、先期违约:是指在合同订立以后,履行期到来之前,一方表示拒绝履行合同的意图。
5、国际许可协议:是指位于不同国家境内的当事人之间以让渡技术使用权为目的签订的合同。
6、国际投资法:是指调整国际私人直接直接投资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称。
7、特许协议:是指一个国家同外国投资者个人或法人约定在一定期间,在指定地区内,允许其在一定条件下享有专属于国家的某种权利,投资从事于公用事业建设或自然资源开发等特殊经济活动,基于一定程序,予以特别许可的法律协议。
8、BOT合作方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授予私营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建设,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9、国际金融法:是指调整跨越国境的资金融通关系的国内法规范和国际法规范的总称。
10、国际债券:是指发行人、债券购买人分别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分别采用债券发行地国家的货币或第三国的货币标价的债券。
又分为“外国债券”“欧洲债券”。
11、欧洲债券:是指在几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同时发行,采用国际承销团承销,以第三国货币计价,不要求登记或过多披露其他信息的债券。
12、国际税法:是适用于调整在跨国征税对象上存在的国际税收分配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称。
13、国际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收制度上的差异,采取某种形式上并不违法的方式,减少或规避其就跨国征税对象本应承担的纳税义务的行为。
国经名词解释版本一

国际经济法名词解释大全1、国际经济法:调整自然人、法人、国家、国际组织之间跨国经济关系(贸易、投资、税收)的边缘性综合体。
2、国际商业惯例:是在国际商业交往中长期形成的,经过反复使用而被国际商业的参加者接受的习惯做法或通例。
国际商业惯例具有任意性的特点,只有在当事人约定引用惯例时,才对特定的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并且当事人在引用惯例时可以对惯例的内容进行任意的增、删、改。
3、DA T: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新增加的贸易术语,含义为Delivered At Terminal,运输终端交货。
指当卖方在指定港口或目的地的指定运输终端将货物从抵达的载货运输工具上卸下,交由买方处置时,即为交货。
卖方承担将货物送至港口或目的地的运输终端并将其卸下的一切风险。
它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也可适用于多种运输方式。
卖方办理出口手续,买方办理进口手续。
4、DAP: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新增加的贸易术语,含义为Delivered At Place,目的地交货。
指当卖方在制定目的地将仍处于抵达的运输工具之上,且已做好写在准备的货物交由买方处置时,即为交货。
买方承担将货物运送到指定地点的一切风险。
它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也可适用于多种运输方式。
卖方办理出口手续,买方办理进口手续。
5、根本违约: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使另一方蒙受损失,从根本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
具体包括:卖方声明不在规定时间内履行交货义务;在买方给予的宽限期届满后仍不履行合同;卖方不交付货物、延迟交货、交货不符或所有权有瑕疵构成根本违约。
6、先期违约:是指在合同订立之后,履行期到来之前,一方表示拒绝履行合同的意图。
先期违约可由违约方明确表示,或有对方从行动中判断出来。
7、国际货物多式联运:联运经营人以一张联运单据,通过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将货物从一个国家运至另一个国家的运输。
8、推定全损:指货物发生保险事故后,认为实际全损已不可避免,或者为避免发生实际全损所需支付的救助、受损货物的恢复、修复等费用加上继续将货物运抵目的地的费用之和超过保险价值的损失状态。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的交换利益:是指如果个人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不同的偏好,那么通过互相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
2、国际贸易的专业化利益:是指个体或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最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3、国际均衡价格:是指一国的过剩需求等于一国的过剩供给时,对应的相对价格。
4、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
5、开放经济:是指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存在着广泛的联系。
6、封闭经济:是指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没有任何的经济往来关系7、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
8、比较优势: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是指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优势,而另外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遵循“两优取重,两弊取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则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9、绝对优势: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是指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另外一种产品上处于绝对劣势,另外一个国家相反。
如果两个国家都从事自己占优势的商品的生产和国际交换,都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10、机会成本: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因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所不得不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量或价值。
11、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12、罗伯津斯基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13、贫困化增长(悲惨的增长):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偏向出口的贸易大国的经济增长使得进口与出口大幅度增加并引发贸易条件的恶化,致使国民福利水平下降的负作用超过国民福利提高的正作用,最终使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的现象14、要素密集度:一国中产品包含要素之间的比较)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国与国之间比较)15、里昂剔夫之谜: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与劳动比率低于进口替代商品的资本与劳动比率,即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故称为H-O反论或里昂惕夫之谜。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3.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贸易所得是指一个国家从国际贸易活动中获得的利益。
一个国家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能够获得诸多利益。
4.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是指引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优替换物或是去最好机会的价值5.充裕要素(abundant factor)充裕要素是指一个国家供给相对多的生产要素6.要素价格(factor prices)是指每一单位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给所有者带来的收入。
(生产要素主要有四种: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7.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扩张(biased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是指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大于在另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8.要素价格均等化(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是指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将因国际贸易而趋于相等。
9.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是指只能用于特定部门的生产而不能再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10.偏向型增长(biased growth)是指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大于在另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
11.边际支出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pend)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12.福利恶化型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是指一国整体福利水平恶化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在严格假定下可能出现的一种极端情形。
国有经济名词解释

国有经济名词解释国有经济指的是国家以政权形式参与经济活动,直接参与和决策影响社会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活动。
国有经济主要形式是:国有拥有的财产资源,政府支持和参与的宏观调控活动,国有企业运营管理活动,国有企业在投融资活动,国家对市场、行业及企业经营活动的政策监管和行政管理。
国有财产资源是指国家直接拥有的各种财产资源,如土地、水资源、矿产、海洋资源、森林资源及其他共有财产资源,同时有关政府部门还可能拥有一些企业资产。
国家具有资源的主导权和监督管理权。
国家财产资源的利用有助于为国家提供财政收入,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政府支持和参与的宏观调控活动包括财政、金融、贸易、价格等,政府支持主要是通过实施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实现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调节和控制,既实现国家各项经济政策目标,又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贸易政策和价格政策影响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并实现特定的经济政策目标。
国有企业运营管理活动也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是国家对社会资源配置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主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目标,而且也可以实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实施目标。
另外,国有企业还是宏观调控政府施行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有效工具。
国有企业在投融资活动中,一方面投资于各种设备、技术等要素,促进经济的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以满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国有企业在投融资活动中,既可以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又可以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目标。
国家对市场、行业及企业经营活动的政策监管和行政管理是政府对市场、行业的监管和行政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实施行政管理,推动市场交易,规范行业竞争,调整行业结构,控制企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市场和行业的监管和行政管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有效实施政策监管和行政管理,有助于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总之,国有经济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形式,是国家以政权形式参与经济活动,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把握好国有经济的发展方向,积极有效地支持和参与它,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经名词解释(仅供参考)名词解释:1.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地域分工说。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2.比较优势理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商品,彼此都节省了劳动力,都得到了好处。
3.相互需求理论:从需求和交换比率方面论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
4.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
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5.需求偏好相似性理论: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理论。
6.里昂悌夫之谜:根据H-O理论,里昂惕夫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7.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该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外国销售商品的行为。
8.补贴:实际上是出口国为了能使自己的企业产品有竞争力,返给企业的税收。
9.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为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
10.贸易依存度:外贸依存度是指进出口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贸易依存度= 进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GDP)×100%。
11.贫困化增长:它的含义为:当一国由于某种原因(一般总是单一要素供给的极大增长)使传统出口商品的出口规模极大增长,其结果是不仅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该国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出口税:一国海关在本国产品出口时,为保证本国市场供应或其他特殊目的而征收的一种税。
国别配额:是进口国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进口商品规定不同的进口配额。
歧视性公共采购:是一国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给予国内供应商优先获得政府采购订单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
J曲线:一国货币贬值时,该国贸易收支及经常帐户收支状况一般并不能立即改善,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
由于这种经常帐户收支变动的轨迹成字母J的形状,故称为J曲线。
铸币平价理论:实际交易汇率是受外汇供求关系的影响并围绕着铸币平价上下波动,但是这种波动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以黄金输送点作为其波动界限,这样就使金本位制下的汇率自发维持在一个较固定的水平。
自愿出口限制:是指商品在出口国和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之下,自愿地限制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数量或出口金额。
全球配额:规定进口国对某种商品在一定时间内的进口数量或金额,适用于来自任何一国的商品进口,主管机关按本国进口商的申请次序批给一定的允许进口的数量或金额,直至发放完规定的全部限额为止。
进口税:是一国进口商品时,由海关对本国进口商所进口的商品征收的税。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绝对优势:指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
进口配额:配额是指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出口补贴: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或间接补助。
罗布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对H-O定理的应用)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的数据来检验H-O模型,实证结果是在1947年美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是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关键比率(K/L)X/(K/L)M 只有0.77,而根据H-O理论它应远大于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素密集度:(5.3A)
在一个只有两种商品(X和Y)与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的世界中,如果生产Y时的资本/劳动比率大于生产X时的资本/劳动比率,我们就说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Factor Intensity:
In a world of two commodities (X and Y) and two factors (labor and capital), we say that commodity Y is capital intensive if the capital-labor ratio (K/L)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Y is greater than K/L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X. H-O定理:(5.4A)
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
The Heckscher-Ohlin Theorem:
A nation will export the commodity whose production requires the intensive use of the nation’s relatively abundant and cheap factor and import the commodity whose production requires the intensive use of the nation’s relatively scarce and expensive factor.
H-O-S定理:(5.5A)
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
The Factor-Prize Equalization (H-O-S) Theorem:
International trade will bring about equalization in the relative and absolute returns to homogeneous factors across nations.
要素密集度逆转:(5.6C)
要素密集度逆转(颠倒)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Factor-Intensity Reversal:
Factor-intensity reversal refers to the situation where a given commodity is the L-intensive commodity in the L-abundant nation and the K-intensive commodity in the K-abundant nation.
规模收益递增:(6.3)
规模收益(报酬)递增指的是产出水平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refers to the production situation where output
grows proportionately more than the increase in inputs or factors of production.
产业内贸易:(6.4A)
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组中差别产品的交易。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exchange of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of the same industry or broad product group.
自愿出口限制:(9.3A)
自愿(自动)出口限制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即当一国出口威胁到进口国整个国内经济时,进口国以全面贸易限制相威胁,引导另一国“自愿”地减少某种商品的出口。
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s (VERs):
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s (VERs) refer to the case where an importing country induces another nation to reduce its exports of a commodity “voluntarily,” under the threat of higher all-round trade restrictions, when these exports threaten an entire domestic industry.
持续性倾销:(9.3D)
持续性倾销,或国际价格歧视,是指国内垄断者通过使国内市场(通过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加以隔离)上的卖价高于国际市场(必须面对外国生产者的竞争),从而实现总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持续倾向。
Persistent Dumping:
Persistent dumping, or international price discrimination, is the continuous tendency of a domestic monopolist to maximize total profit by selling the commodity at a higher price in the domestic market (which is insulated by transportation costs and trade barriers) than internationally (where it must meet the competition of foreign producers).
偶然性倾销:(9.3D)
偶然性倾销是指偶尔以低于成本或低于国外的价格销售某种商品,其目的是避免降低国内价格而卖掉预期会暂时剩余的商品。
Sporadic Dumping:
Sporadic dumping is the occasional sale of a commodity at below cost or at a lower price abroad than domestically in order to unload an unforeseen and temporary surplus of the commodity without having to reduce domestic
prices.
出口补贴:(9.3E)
出口补贴是指对本国出口者或潜在出口者进行直接支付或者给予减免税或补贴贷款,以及(或者)对外国购买者提供低息贷款,从而刺激本国出口。
Export Subsidies:
Export subsidies are direct payment or the granting of tax relief and subsidized loans to the nation’s exporters or portential exporters and/or low-interest loans to foreign buyers so as to stimulate the nation’s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