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概述

一个人必须有异常等位基因的两个拷贝才会出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些人群中可有高比率的杂合子或携带者,原因是有建立者效应(该人群起源时成员很少,其中一人为携带者),或是因为祖先给了携带者某种选择优势(例如镰状细胞贫血中,杂合子个体不会生疟疾).

原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脑白质血管病变、肌肉内小动脉病变,结合秃头和腰痛,推测血管病变为炎症性。秃头的特点是整个头部脱发,类似放射性损伤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秃头,后者的病变本质是细小动脉病变,与炎症机制有关。本病的骨骼系统退行性变,提示血管性因素导致缺血和早老性改变,如用一元论解释脑、毛发和骨骼病变,可能是血管性因素与先天性中胚叶发育异常所致。亦有认为是变态反应导致脑内动脉坏死性血管炎,CARASIL是否仅见于日本人及遗传基因尚待研究。

(二)发病机制

主要病变是脑白质广泛脱髓鞘,U形纤维保存,少突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减少。不同病例的脑白质病变可在额叶、额顶及枕叶或颞顶叶,胼胝体亦可见萎缩及多数软化灶,病变可沿锥体束累及大脑脚和脑桥基底部。白质和基底核可见多发散在小软化灶,脑白质直径100~400μm的小动脉及细小动脉可见内膜纤维化、玻璃样变、内弹力层断裂、管径狭窄及闭塞等。脑底部大血管无异常或轻度动脉粥样硬化,颞动脉活检直径800μm的小动脉可见内膜肥厚,动脉壁中性粒细胞浸润等。静脉多无改变。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通常有以下规律

·假如父母正常,孩子患病,那么父母都是杂合子,并且他们的孩子中平均有1/4的人会患病,1/2是杂合子,1/4正常.

⑴患者和基因型正常的人结婚生出的孩子都将是表型正常的杂合子.

⑵患者和杂合子结婚生出的孩子平均1/2将患病,1/2是杂合子.

⑶两个患者结婚生出的孩子都将患病.

⑷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

⑸杂合子表型正常,但属携带者.假如遗传病是由于某一特定蛋白质缺失所致(例如酶),那么携带者一般来说这种蛋白质的量会减少.假如已经知道突变的部位,分子遗传学分析可以鉴定表型正常的杂合子个体.

⑺近亲婚配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中有重要作用.有血缘关系的人更容易携带同一个突变等位基因.据估计,每个人都是6~8个等位基因的杂合子(即携带者),这些等位基因在纯合子状态下会导致疾病.详细了解家族史可以发现未知的或遗忘的血缘关系.亲子之间或兄弟姐妹之间结合(通常被视为乱伦)会有很高风险生出异常的后代,因为他们的基因有50%是相同的.

常见的病症

如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糖元储积症、低磷酸酯酶症、神经鞘磷脂储积症、粘多糖储积症(Ⅱ型以外的各型)、同型胱氨酸尿症、尿黑尿酸症、家族性黑蒙性痴呆、肝豆状核变性、先天性聋哑、小头畸形、多囊肾(婴儿型)、先天性再生不良性贫血、先天性肾病综合症、劳蒙毕综合症、恶性贫血(先天型)、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小眼球、先天性全色盲、视网膜色素变性、着色性干皮病、垂体性侏儒、早老症、肝脑肾综合症、遗传性Q-T延长综合症、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婴儿型遗传性粒细胞缺乏症,婴儿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肺泡微结石症、肺泡性蛋白沉积症等。

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和测定脑脊液、血清中Apo E多态性及Tau蛋白定量、β淀粉样蛋白片段,有诊断与鉴别意义。CT、MRI显示弥漫性脑白质病变,基底核及大脑白质腔隙性梗死。

治疗

(一)治疗

本病无特异疗法,有报告用噻氯匹定(ticlopidine)治疗可使卒中发作停止。一般在出现脑病症状10年内死亡,近年来随医疗及护理条件改善和加强可存活10~20年。

(二)预后

与脑白质的血管病变部位密切相关,同时痴呆的预后因病变部位、范围不同也不一致,但总认知功能衰退的过程,呈不可逆的进程,进展速度不一。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概述 一个人必须有异常等位基因的两个拷贝才会出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些人群中可有高比率的杂合子或携带者,原因是有建立者效应(该人群起源时成员很少,其中一人为携带者),或是因为祖先给了携带者某种选择优势(例如镰状细胞贫血中,杂合子个体不会生疟疾). 原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脑白质血管病变、肌肉内小动脉病变,结合秃头和腰痛,推测血管病变为炎症性。秃头的特点是整个头部脱发,类似放射性损伤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秃头,后者的病变本质是细小动脉病变,与炎症机制有关。本病的骨骼系统退行性变,提示血管性因素导致缺血和早老性改变,如用一元论解释脑、毛发和骨骼病变,可能是血管性因素与先天性中胚叶发育异常所致。亦有认为是变态反应导致脑内动脉坏死性血管炎,CARASIL是否仅见于日本人及遗传基因尚待研究。 (二)发病机制 主要病变是脑白质广泛脱髓鞘,U形纤维保存,少突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减少。不同病例的脑白质病变可在额叶、额顶及枕叶或颞顶叶,胼胝体亦可见萎缩及多数软化灶,病变可沿锥体束累及大脑脚和脑桥基底部。白质和基底核可见多发散在小软化灶,脑白质直径100~400μm的小动脉及细小动脉可见内膜纤维化、玻璃样变、内弹力层断裂、管径狭窄及闭塞等。脑底部大血管无异常或轻度动脉粥样硬化,颞动脉活检直径800μm的小动脉可见内膜肥厚,动脉壁中性粒细胞浸润等。静脉多无改变。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通常有以下规律 ·假如父母正常,孩子患病,那么父母都是杂合子,并且他们的孩子中平均有1/4的人会患病,1/2是杂合子,1/4正常. ⑴患者和基因型正常的人结婚生出的孩子都将是表型正常的杂合子. ⑵患者和杂合子结婚生出的孩子平均1/2将患病,1/2是杂合子. ⑶两个患者结婚生出的孩子都将患病. ⑷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 ⑸杂合子表型正常,但属携带者.假如遗传病是由于某一特定蛋白质缺失所致(例如酶),那么携带者一般来说这种蛋白质的量会减少.假如已经知道突变的部位,分子遗传学分析可以鉴定表型正常的杂合子个体. ⑺近亲婚配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中有重要作用.有血缘关系的人更容易携带同一个突变等位基因.据估计,每个人都是6~8个等位基因的杂合子(即携带者),这些等位基因在纯合子状态下会导致疾病.详细了解家族史可以发现未知的或遗忘的血缘关系.亲子之间或兄弟姐妹之间结合(通常被视为乱伦)会有很高风险生出异常的后代,因为他们的基因有50%是相同的. 常见的病症 如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糖元储积症、低磷酸酯酶症、神经鞘磷脂储积症、粘多糖储积症(Ⅱ型以外的各型)、同型胱氨酸尿症、尿黑尿酸症、家族性黑蒙性痴呆、肝豆状核变性、先天性聋哑、小头畸形、多囊肾(婴儿型)、先天性再生不良性贫血、先天性肾病综合症、劳蒙毕综合症、恶性贫血(先天型)、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小眼球、先天性全色盲、视网膜色素变性、着色性干皮病、垂体性侏儒、早老症、肝脑肾综合症、遗传性Q-T延长综合症、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婴儿型遗传性粒细胞缺乏症,婴儿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肺泡微结石症、肺泡性蛋白沉积症等。 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和测定脑脊液、血清中Apo E多态性及Tau蛋白定量、β淀粉样蛋白片段,有诊断与鉴别意义。CT、MRI显示弥漫性脑白质病变,基底核及大脑白质腔隙性梗死。 治疗 (一)治疗 本病无特异疗法,有报告用噻氯匹定(ticlopidine)治疗可使卒中发作停止。一般在出现脑病症状10年内死亡,近年来随医疗及护理条件改善和加强可存活10~20年。 (二)预后 与脑白质的血管病变部位密切相关,同时痴呆的预后因病变部位、范围不同也不一致,但总认知功能衰退的过程,呈不可逆的进程,进展速度不一。

基因检测案例7-BBS综合征

基因检测案例7|BBS综合征 疾病简介 Bardet-Biedl 综合症 (Bardet-Biedl Syndrome; BBS)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典型特征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先天性肥胖、多指趾畸形、性腺功能障碍、智力发育迟缓及肾脏异常等。该病发病率位于1:59000至1:60000之间。BBS的诊断主要依据上述6个典型的临床表现。此外还有11个次要特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缺陷、斜视或散光或白内障、短指趾或并指趾畸形、发育迟缓、多尿或多饮、共济失调或协调平衡能力差、下肢痉挛、糖尿病、牙齿排列过挤或缺齿或高弓形腭、右心室肥大或先天性心脏病、肝纤维化。具有以上6个主要特征中4项或具有3个主要特征加2个次要特征者即可诊断为BBS。经典的BBS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近年的研究发现BBS还以三等位基因遗传及复杂的非孟德尔方式遗传。 BBS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随着遗传学技术的发展,目前研究发现至少18个致病基因 (BBS1-BBS18)与 BBS发病有关,BBS基因编码的蛋白参与了机体细胞纤毛的形成和信号传导功能.BBS基因发生突变或缺失都将导致纤毛相关性疾病如智力低下、多指 (趾 )、视网膜细胞萎缩、性器官发育不全等.BBS

基因突变或缺失导致了原生纤毛功能缺失。原生纤毛在人体多数细胞中存在,可通过调控目的基因的表达而左右多种组织和器官的发育。BBS患者中膜联蛋白A1(nnexiaA1,ANXA1)表达显著下降.而ANXA1 可能参与了精子的钙依赖事件。因此 BBS性器官发育不良可能与ANXA1下降有关。有学者利用基因芯片筛选 BBS患者差异基因发现细胞因子诱导的含SH2 结构蛋白作为负性调控因子参与了瘦素信号系统,通过抑制STAT3 磷酸化使瘦素受体不能接受信号而产生瘦素抵抗,导致患者出现肥胖。纤毛还具有调控细胞分裂的作用,当其功能受损后细胞分裂出现失控可发生发育畸形。 BBS综合征的表型 视网膜退化是BBS患者的典型表型。且患者随年龄增长而呈现视力丧失.现有的研究表明BBS 蛋白体对视色素蛋白在纤毛机体内转运及定位有重要作用,一旦基因变异将导致视色素蛋白定位错误。光感受体是特异的纤毛结构,为唯一的连接视网膜内外层的通道。由于蛋白的合成主要在外层,因此视紫红质等视蛋白的合成需经光感受体进行运送。作为纤毛基体组分,BBS蛋白异常将使视紫红质及其它视蛋白定位异常并导致锥感受体凋亡,从而产生视网膜退化这一表型。 BBS综合征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BBS主要需与以下几种疾病相鉴别: (1)Lanrence.Moon综合征(LMS),LMS为一种更少见的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性疾病除视网膜色素变性、智力低下、性腺发育不全、肥胖外,还伴有进行性痉挛性截瘫,远端肌张力减弱,但常无多指(趾)畸形。既往两者曾合称为Lanrence.Moon.Bardet.Biedl syndrome(LMBB),1970年Anmann指出两者是不同的疾病。 (2)Alstrom综合征,其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表现为先天性视力减退、心肌病、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肥胖、2型糖尿病、身材矮小、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等,但无智力障碍及多指(趾)畸形。 案例分享 临床症状 先证者,男,11岁,临床诊断为BBS综合征,先证者亲属无相关症状,为散发病例。

医学遗传学 第五章 单基因遗传病 知识点

第五章单基因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主基因)影响而发生的疾病称为单基因遗传病,其遗传方式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所以也称孟德尔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的方式: 1)常染色体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x连锁遗传:x连锁显性遗传和x连锁隐性遗传。 3)y连锁遗传。 先证者:指一个家族中最早被发现或被确诊患有某遗传病的患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D):如果一种疾病的致病基因位于1到22号染色体上,且致病基因为显性,这种疾病就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特点:杂合子发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系谱特征: 患者双亲中常常有一方为患者。 系谱中连续几代都可以看到患者。 双亲无病史子女一般不会患病,除非发生新的基因突变。 患者的同胞后代患有同种疾病的概率,为二分之一。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类型: 1.完全显性遗传:纯合子和杂合子患者在表型上无差别,例如并指1型。 2.不完全显性遗传:杂合子的表型介于显性纯合子和正常隐性纯合子之间,也称半显性,例如软骨发育不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3.共显性遗传:一对等位基因彼此间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在杂合状态时两者的作用都完全表现出来。例如MN血型,ABO血型(复等位基因)。 4.不规则显性遗传:在某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杂合子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其显性基因的作用没能表达出来,或者表达的程度有差异,使显性性状的传递不规则,这种现象称为不规则显性遗传。例如多指 外显率:是指在一个群体中一定基因型的个体在特定环境中,显示预期表型的百分率。包括完全外显,不完全外显和未外显个体。例如多指。 表现度:是指致病基因的表达程度。 表现度不一致:是指同一基因型的不同个体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相应的表型。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遗传背景或(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Marfan综合症。 外显率不完全和表现度不一致都属于不规则显性遗传。

人类染色体的形成和遗传

人类染色体的形成和遗传 人类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相当于人类遗传密码 的载体。在正常情况下,人类细胞核中包含了一组23对染色体, 即46条染色体,其中有22对为常染色体,还有1对为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这些染色体包含了人类的全部基因,决 定了人的体型、特征和疾病易感性。 染色体的形成 染色体的形成是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来完成的。 有丝分裂是指细胞在分裂时,先从一个细胞核产生两个完全相 同的子细胞核,然后两个子细胞核在细胞质中分离成两个独立的 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复制成为一对儿(姊妹) 染色体,然后分离到两个不同的子细胞核。 减数分裂是指人类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由母细胞形成四个 单倍体生殖细胞,与有丝分裂不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 制一次。减数分裂是人类染色体数目减半,从46个降至23个。

遗传机制 遗传机制是指遗传物质DNA在生物体内的传递和表达方式。人类有两种基因型,即显性基因型和隐性基因型。 显性基因型是指一种基因表现形式的主导地位。例如,有一个显性基因编码的黑色素容易导致黑色毛发,而没有这个基因则产生淡色毛发。 隐性基因型是指该基因不能直接表达,只有在与同样的隐性因子配对后才能表达。例如,当两个隐性基因型的黑色素基因配对时,它们都不表达黑色素,导致白色毛发和浅色眼睛。 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连锁显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Y连锁遗传和孟德尔原始遗传。其中,X和Y染色体主要决定人类的性别,X连锁和Y连锁遗传主要表现在具有特定性别的特定疾病上。 人类遗传疾病

人类遗传疾病指由基因突变(遗传突变)引起、且以遗传方式 传播的疾病。根据上述遗传机制,人类遗传疾病可分为单基因遗 传疾病和多基因遗传疾病两种类型。 单基因遗传疾病主要是由单一基因的突变引起,如唐氏综合征、血友病、囊性纤维化等,这些疾病遵循孟德尔原始遗传规律,疾 病基因有一定的显性或隐性特征。 多基因遗传疾病则与多个基因共同作用产生,如乳腺癌、素体病、哮喘等,遗传机制较为复杂,也很难通过单一基因突变的检 测方法进行诊断。 随着科技的发展,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出现,对人类 出生缺陷、智力障碍、罕见病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手段。 结语 人类染色体的形成和遗传机制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 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遗传疾病的早期检测、早期干预和科学合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 多囊肾是遗传性疾病。根据遗传学特点,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两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常见。ADPK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特点为具有家族聚集性,男女均可发病,两性受累机会相等,连续几代均可出现患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成人型多囊肾,是常见的多囊肾病。由于对本病的认识日益深入,预后明显改善。ARPK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几乎都无同样病史。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婴儿型多囊肾,为多囊肾中少见类型。常于出生后不久死亡,只有极少数较轻类型,可存活至儿童时代甚至成人。 囊肿上皮细胞经培养后显示了与ADPKD不相同的性质:ADPKD囊液中有内毒素或Gram阴性细菌,而ARPKD囊液中则无。 正确的遗传学诊断运用重组DNA技术已发现约85%的APD-KD家族中,被称为PKD1的基因突变定位于16号染色体短臂(P)上,它具有两个特异性标志:α球蛋白复合体及磷酸甘油酸激酶的基因.大多数其余的家族发现在4号染色体(PKD2)上有基因缺陷,但也有少数家族不与如何基因座相关. 多囊肾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多囊肾的病人,ARPKD罕见,一般出世不久后死亡只有极少数较轻类型,可存活至儿童或成人,故这里指的手术者多为ADPKD。ADPKD多表现为肾实质弥漫性进行性囊肿形成,可同时伴有肝囊肿、肺囊肿、胰腺囊肿、肺囊肿,最终会发展为尿毒症,需作透析治疗和肾移植,抽吸减压后,囊肿仍会增多,故对多囊肾并没太大价值。 单纯肾囊肿发展慢,不一定损害肾脏,且发现时多数患者年龄已较大,近年来在治疗方面趋于保守。一般以定期复查,门诊随诊为主。只有囊肿大于4cm时,才采取穿刺加硬化剂治疗。另外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中有部分获得性肾囊肿以单个或多个肾囊肿为表现。单一肾囊肿的唯一危害就是可能发展成恶性囊肿,如肾囊肿短时间内长大明显,抽吸不仅为了减压,也是为了排除肿瘤可能。 多囊肾的定义是什么 多囊肾系累及双侧肾脏的先天性疾病。其肾内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有的相互间可沟通,使肾脏体积增大并压迫肾实质,使其萎缩造成功能损害,直至慢性肾功能衰竭。 多囊肾分为两型:婴儿型为染色体隐性遗传,常伴其它先天畸形,多于数月内死亡;成人型为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中年发病,常伴有肝、脾、胰、卵巢、骨等器官的多囊性病变及颅内动脉瘤。 临床上多数病人可有家族史、男多于女,表现各异。常见的表现有: (1)腰腹部疼痛:为多数病人的首发症状,呈持续性或阵发性不等,劳累后加重。 (2)血尿:常为首发症状,约半数人出现,为间歇无痛性肉眼血尿。 (3)腹部肿物:多在双侧上腹部摸到,肿块大小不一。 (4)可以有高血压伴头晕、头痛。 (5)肾功能不全:肾功能检查明显异常,尿比重低而固定。 (6)约1/4病人有肾绞痛表现及尿频、尿急等不适。 X线平片、B超、核磁共振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原则上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外科手术治疗仅限于顽固性疼痛、肾动脉受压、肾盂输尿管梗阻及结石、积脓等并发症时的治疗。

遗传病1

遗传病的分类1、染色体病2、单基因遗传病3、多基因遗传病4、线粒体遗传病5、体细胞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简称单基因病指单一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疾病的发生主要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 孟德尔遗传方式,又称为孟德尔式遗传病。根据基因所在染色体的不同分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根据基因性质分显性和隐性。 先证者是某个家族中第一个被医生或遗传研究者发现的罹患某种遗传病的患者或具有某种性状的成员。 常染色体遗传病的特点 1、患者的双亲中常常有一方是患者。由于治病基因是稀有的,频率约为 0.01~0.001,所以患者常常为杂合体。 2、患者同胞中约有 1/2 患病,而且机会均等。 3、患者子女中约有1/2 的个体将患病,也可以说,每一个子女都有1/2的发病风险。所以系谱中可以看到几代中连续遗传。 4、双亲无病时,子女一般不患病,只有在突变的情况下才能看到无病子女中有散发的个别病例。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一种遗传性状或者遗传病的有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性质是显性。长耳壳、宽耳壳、有耳垂等性状受其控制。 ?常见病例: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 ?蜘蛛脚样指(趾)综合症、并指(趾)症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遗传性舞蹈症(Huntington舞蹈症) ?牛皮癣 ?视网膜母细胞瘤 ?多指(趾)症 ?α—地中海贫血 ( 1 ) 完全显性遗传 凡是致病基因处于杂合状态 ( A a ) 时,表现出像纯合子一样的显性性状或者遗传病,称为完全显现。例如短指症 常染色体完全显性遗传的特征 1)与性别无关,男女患病机会相同。 2)患者双亲必定有一人为患者。同胞中约有1/2可能性为患者。 3)连续传递。 4)双亲无病,子女一般无病。 ?( 2 ) 不完全显性遗传 不完全显性:一些单基因性状或疾病,杂合子(Dd)的表现介于显性纯合子(DD)和隐性纯合子(dd)之间(又称半显性)。即杂合子Dd中显性基因D和隐性基因d的作用均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如:软骨发育不全?( 3 ) 不规则显性:杂合子的显性基因由于某种原因不表现出相应的性状,因此在系谱中出现隔代遗传的现象。如:多指症 遗传背景:指除某一性状或者疾病的基因以外的个体的全部基因。 修饰基因:指本身没有表型效应,但是可以对主基因发生影响,使主基因的表型效应完全表现,或者削弱主基因的表型效应,从而出现各种表现度和不完全的外显率。修饰基因有减弱基因和增强基因。 ?( 4 ) 共显性遗传 一对等位基因之间没有显、隐性的区别,不存在隐性状态,在杂合体时两种基因的作用都完全表现出来,分别独立产生基因产物这种遗传方式称为共显性。如:ABO血型、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 ( 5 ) 延迟显性概念:带有显性致病基因的个体,。 有些显性遗传病并非出生后就表现出来,需要到一定的发育阶段才发病的现象,这种情况称为延迟显性。Huntington舞蹈症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 :控制遗传性状或者疾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性质是隐性的,在

常染色质

1. 伸展状态,着色较浅的那部分染色质。富含单拷贝DNA序列,有转录活性 2. 处于凝集状态,着色较深的那部分染色质。富含重复DNA序列、复制延迟,一般无转录活性。 3. 节段 4.DNA重复序列构成的结构,使正常染色体 端部间不发生融合,保证每条染色体的完整性。在正常人体细胞中,可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 5. 6.倒转180°之后重新连接。 7. 重复、倒位、易位等;染色体数目异常包括整倍体和非整倍体。 8. 9.DNA进行杂交,通 过免疫细胞化学过程连接上荧光素标记物,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探针标记或位点的技术。 10. 11. 优势:可以显示550条以上带纹,便于分析,较常规G显带精确。 局限性:制备过程中试剂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高分辨显带技术依然不能排除微小结构的变异和其他基因的突变 12. 根据染色体断裂位点的不同,将常见的易位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 相互易位:两条染色体同时各发生一处断裂和变位重接,形成两条结构上重排的染色体成相互易位。例如如果断裂和重接发生于2号染色体q21和5号染色体p31,这些断裂的远端片段发生了互换。该结构异常的简式描述为46,XY,t(2;5)(q21;q31)。 (2) 整臂易位:两条染色体之间在着丝粒处发生整个臂的交换称整臂易位。例如1号染色体的短臂和3号染色体的长臂,以及1号染色体的长臂和3号染色体的短臂分别在着丝粒区相融合而产生的相互的整臂易位。该结构异常的简式描述为46,XY,t(1;3)(p10;q10)。 (3) 罗氏易位:由D、G组的同源或非同源染色体间通过着丝粒融合所形成的易位称为罗伯逊易位,简称罗氏易位。例如断裂和重接发生于13号和21号染色体的着丝粒的13q10和21q10形成罗氏易位,简式描述可以为45,XX,der(13;21)(q10;q10)或45,XX,rob(13;21)(q10;q10)。 罗氏易位发生在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之间,是相互依偎的一种特殊形式。 13.大多数遗 传病都比较罕见,发病率一般为1/(1000~1 000 000)。遗传病不一定是可以传递的,即不一定都由父母传给子女。 14.年美国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游说国会资助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测 序人类基因组,即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HGP资助时间1990年到2005年,资金达3亿美元。它与阿波罗登月计划齐名。人类3亿碱基DNA的序列草图在2000年时成功完成,2004年10月早于原计划发表了全序列。 15. 位基因控制,减数分裂时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6. 此间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 17.OMIM 由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医学院Victor A McKusick教授主编,是医学遗传学最权威的百科全书,被誉为医学遗传学界的“圣经”。OMIM包括所有已

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

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 太原外国语学校 刘保东 lbdong277@https://www.360docs.net/doc/4019222968.html, 一,遗传病的类型及其特点; 1,细胞质遗传: 特点是:母系遗传。(母患病子女都患病,与父无关) 2,Y 染色体遗传: 特点是:父患病儿子都患病,女儿都不患病。(传子不传女,子孙无穷尽)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特点是:①男女患病的概率相等; ②连续遗传; ③家族中发病率高。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特点是:①男女患病的概率相等; ②隔代遗传; ③家族中发病率低。 5,X 染色体显性遗传: 特点是: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连续交叉遗传; ③家族中发病率高; ④男性患病其母亲和女儿都患病; ⑤女性正常其父亲和儿子都正常。 6,X 染色体隐性遗传: 特点是: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②隔代交叉遗传; ③家族中发病率低; ④男性正常其母亲和女儿都正常; ⑤女性患病其父亲和儿子都患病。 二,遗传方式判断方法; 首先;判断细胞质遗传和Y 染色体遗传。 观察遗传系谱图,如果符合细胞质遗传和Y 染色体遗传的特点,则优先判断为细胞质遗传或Y 染色体遗传。 例如: 图一可能为Y 染色体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 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可能是Y 染色体遗传;图二可能为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细胞质遗传,最可能是细胞质遗传。 如果不符合细胞质遗传和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则可以确定不是细胞质遗传或Y 染色体遗传。(即:如果父亲患病儿子有不病、女儿有患病的,或儿子患病而父亲不病,则一定不是Y染色体遗传。如果母亲患病子女有不病的,则一定不是细胞质遗传。) 其次;确定不是细胞质遗传或Y染色体遗传后,判断其他四种方式的遗传。 1,大致判断;(基本能知道遗传的类型,但不一定正确)观察遗传系谱图: (1)如果某种遗传病在家族中发病率高、且连续遗传,可以大致判断为显性遗传。 (2)如果某种遗传病在家族中发病率低,可以大致判断为隐性遗传。 (3)如果某种遗传病男女患病的概率相等,可以大致判断为常染色体遗传。 (4)如果某种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或可以大致判断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 (5)如果某种遗传病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可以大致判断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 (6)如果某种遗传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可以大致判断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 把以上的(1)、(2)和(3)、(4)、(5)、(6)加以组合就可以大致判断出遗传的方式。 2,准确判断;(可以确定遗传的类型) (1)先确定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 ①:在遗传系谱图中,如果双亲都正常,子女有患病的,则该病一定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即:无中生有是隐性) 遗传系谱图为: ②:在遗传系谱图中,如果双亲都患病,子女有正常的,则该病一定是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即:有中生无是显性) 遗传系谱图为: (2)再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 Ⅰ,在确定是隐性遗传的前提下:如果与X染色体隐性遗传特点④(男性正常其母亲和女儿都正常);⑤(女性患病其父亲和儿子都患病)相矛盾,即:男性正常其母亲或女儿有患病的或女性患病其父亲或儿子有正常的,就一定不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即: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子有不病,此病必定非伴性(是常染色体遗传)。 观察遗传系谱图,如果出现 则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如果出现还需要加上才能确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见的几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常见的几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Ataxia来源于希腊语' a taxis',a- lack of + taxis-order,意为'没有秩序或协调不能' 。共济失调是指肌力正常情况下出现的运动协调障碍,临床表现为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共济失调主要由小脑和(或)与小脑联系纤维结构(特别是脑干)受累病损所致。典型共济失调表现如下: •肢体或躯干的共济失调 Ataxia (appendicular or axial) •辨距不良 Dysmetria •协调困难 Dyssynergia •轮替运动障碍 Dysdiadochokinesia •反跳现象 Rebound Phenomenon •构音障碍 Dysarthria •震颤 Tremor •姿势和步态不稳 Titubation and increased postural sway •张力减低 Hypotonia •无力 Asthenia •眼震 Nystagmus以及其他眼球活动障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RCA)是一类复杂的、具有异质性和致残性的神经遗传退行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和成人早期患者。小脑性共济失调(CA)的患者可能同时有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受累,也可能具有神经系统外的症状和体征。CA患者除了共济失调以外的常见神经系统症状包括: •周围神经病(踝反射减弱或缺失和振动觉缺失,(如视频1) •运动障碍,如舞蹈症和肌张力障碍(如视频2)、眼动异常(视频1、2、3均可见) •锥体束征,如病理征阳性、反射亢进、痉挛状态(如视频1) •智力低下或认知功能障碍 •癫痫

医学遗传名词解释

遗传:子代和亲代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 变异: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 遗传学: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遗传学。 医学遗传学:研究人类疾病与遗传关系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遗传病的发病机理、传递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从而为改善人类健康素质做出贡献。 遗传病:生殖细胞和受精卵的遗传物质在数量、结构和功能上发生改变所引起的疾病。 遗传病的特征:垂直性、先天性、家族性、终生性、延迟性。 基因突变【点突变】:染色体上某一位点的化学组成发生了改变,从分子水平上看、是基因中碱基对的组成和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故又称点突变。 突变基因:基因突变后在原有位置上出现新的基因,成为突变基因。 自然突发: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未经人工处理而发生的突变。 诱发突变:是指由环境因素诱导引起的突变。 基因突变的特性:可逆性、多向性、稀有性、重复性、有害性。 碱基替换:是指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所替代,是基因突变的主要形式。碱基替换又分为两种形式:转换和颠换。 移码突变:在DNA分子中插入或丢失一个或多个碱基对,导致这一部位之后的密码都依序发生改变,从而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造成多肽链的延长或缩短。 4种生物学效应:终止密码突变,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 同义突变:碱基被替换之后,产生了新的密码子,但新旧密码子同义,所编码的氨基酸种类保持不变,因此同义突变并不产生突变效应。 错义突变:碱基替换使编码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编码另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从而使多肽链的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发生改变。如,镰状血红蛋白 无义突变:碱基替换使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变成终止密码UAA、UAG或UGA。 终止密码突变:DNA分子中的某一个终止密码突变为编码氨基酸的密码,从而使多肽链的合成至此仍继续下去,直至下一个终止密码为止,形成超长的异常多肽链。 移码突变的两种生物学效应:普通移码突变、整码突变。 普通移码突变:改变了蛋白质中所有氨基酸的组成;移码突变也可以造成无义密码子,导致蛋白质合成的提前终止。 整码突变:指若在某一位点插入或丢失3个或3的倍数个碱基对;即一个(或几个)完整的密码子,则多肽链中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氨基酸;对其后的密码组合影响相对较小,做终产物常常是有活性的或者有部分活性的。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是指某一性状或遗传病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方式。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常染色体上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分类:完全显性遗传; 不完全显性遗传(如,软骨发育不全症); 共显性遗传:【一对等位基因之间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在杂合状态下,两种基因的作用都完全表现出来。】(人类ABO血型); 延迟显性遗传【带有显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Aa),并非出生后即表现初相应症状,而是发育到一定年龄,致病基因的作用才表现出来。】(如,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舞蹈病) 不规则显性遗传【带有显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Aa),带有致病基因的杂合体(Aa),由于受遗传或环境因素的影响,没有表现出相应的病症,导致显性遗传出现不规则的现象,又称为外显不全.】(如,多指(趾)症)。

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口诀

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性:若双亲没病,子女中有病,则为隐性遗传病。 隐性遗传看女病:若已确定为隐性遗传,则找女患者。 父子患病为伴性:看她的父亲和儿子,若都是患者,则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只要其中有一个正常,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有中生无为显性:若双亲有病,子女中没病,则为显性遗传病。 显性遗传看男病:若已确定为显性遗传病,则找男患者。 母女患病为伴性:看他的母亲和女儿,若都是患者,则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只要其中有一个正常,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情况及显隐性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遗传方式分为五种类型,它们分别是:常染色体显、隐性遗传,X染色体上显隐性遗传及伴Y染色体遗传。其判断方法有如下三种: (1)有明显特点的首先确定显隐性: ①致病基因为隐性:口诀为:“无中生有为隐性”即:双亲无病生出患病的子女,此致病基因一定是隐性基因致病。 ②致病基因为显性:口诀为:“有中生无为显性”即:双亲有病生出不患病的子女,此致病基因一定是显性基因致病。 (2)再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

①伴Y遗传:口诀为:“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即患者都是男性且有“父——>子一—>孙”的传递规律。 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口诀为:“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即:双亲无病,生出患病的女儿,此致病基因一定是隐性基因.而且致病基因一定位于常染色体上。 ③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口诀为:“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正常为常显。”即:双亲有病,生出正常的女儿,此致病基因一定是显性基因,而且致病基因一定位于常染色体上。 ④伴X隐性遗传:口诀为:“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即:致病基因为伴X隐性遗传,则母亲患病,儿子一定都患病;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 ⑤伴X显性遗传:口诀为:“你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即:致病基因为伴X显性遗传,则:父亲患病,女儿一定都患病;儿子患病.母亲一定患病。同时也可根据女性患者中有轻重情况来判断。 (2)没有上述特点的可通过假设,后根据几种遗传病的致病的传递途径进行推断,进行一一排除,确定其遗传类型。 (3)不能确定的判断类型 在系谱中无上述特征,就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来推测: 第一:若该病在代代之间呈连续性.则该病很可能是显性遗传。

基因与遗传病的关系

基因与遗传病的关系 遗传病是指由异常基因或染色体导致的一类疾病,它们可以通过遗传方式从父母传给子女。科学研究表明,基因在遗传病的发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探讨基因与遗传病的关系,从基因结构、突变和遗传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基因结构与遗传病 基因是生物体内负责遗传信息传递的单位,它由DNA序列编码着特定的遗传信息。基因的结构包括启动子、编码区和终止子等多个功能片段。在正常情况下,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将其编码的信息翻译成蛋白质,进而发挥生物学功能。 然而,基因结构的异常可能导致遗传病的发生。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引起遗传病的原因之一。突变可以分为点突变、插入、删除和扩增等多种类型。例如,如果基因中的一处碱基发生改变,可能导致对应的氨基酸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这种突变可能导致遗传病的发生。 二、基因突变与遗传病 基因突变是遗传病的重要原因,它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两大类。 1. 单基因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单个突变的基因引起的疾病。这类病包括遗传性疾病的经典例子,如先天性反应过敏疾病、囊性纤维化、地中海贫血等。这些疾病遵循明确定律的遗传模式,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等。 2. 多基因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个基因突变或基因组变异引起的疾病,它们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包括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受到多个基因的共同影响,且具有较高的复杂性。 三、遗传方式与遗传病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仅包括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还包括常染色体性遗传和性染色体性遗传。 1. 常染色体性遗传 常染色体性遗传是指与常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有关的遗传方式。它又可分为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显性遗传通常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即只要一个父或母携带突变基因,子女就有遗传病的风险。隐性遗传则是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需要父母均携带突变基因才会导致子女患病。 2. 性染色体性遗传 性染色体性遗传是指与性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有关的遗传方式。其中,最典型的是X连锁遗传。X连锁遗传是指X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

高中遗传学遗传病判断口诀

高中遗传学判断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伴性看女病,父女都病是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伴性看男病,母女都病是伴性 再给你解释一下 上代两个都没病,而下代有证明父母都是携带者,因此至病基因是隐性,Aa+Aa aa,aa有病,显然是隐性,同理Aa 有病,aa没病显然至病基因在A上,所以是显性。 首先,判断遗传方式,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 1、判断显隐性 显性遗传:代与代之间有连续性,子代中有患者,则双亲都有患者,且后代发病率较高(至少为1/2)。(注意若是独生子女,则看不出发病率;若都是患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 隐性遗传: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由此,可总结为“有中生无为显性,无中生有为隐性”。(其中“有中”的“有”指双亲都患病:“无中”的“无”指双亲都正常。) 2、基因定位 确定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或Y染色体上,即判断遗传方式是否与性别有关。 Y染色体遗传有传男不传女的特点,最容易判断。 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交叉隔代遗传。母亲是患者,则儿子全部是患者;女儿是患者,则其父一定是患者。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代代交叉遗传。父亲是患者,则女儿全部是患者;儿子是患者,则其母一定是患者。常染色体遗传:没有交叉遗传和发病率不均衡的特点。 这里,可以总结为若已确定为显性遗传病,则找男患者,看他的母亲和女儿,若都患病,则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只要其中一个正常,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若已确定为隐性遗传,则找女患者,看她的父亲和儿子,若都是患者,则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只要其中有一个正常,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其次,确定有关个体基因型。能确定的先确定下来,如表现型是隐性性状,则基因型肯定是由两个隐性基因组成;如表现型是显性性状,则基因型中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另一个再根据前后代隐性个体的基因型来推断。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解读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组织的遗传病,特点为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无力。最常见的类型是X连锁的Duchenne/Becker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BMD),另一类较常见的类型为常染色体遗传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临床表现复杂,男女均可受累。我们所在研究组的临床资料中,约有25%~45%的常染色体遗传肌营养不良症有待深入研究。 1常见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分类及分子基础 50~60年代时,基于不断有女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的报道,其临床表现与DMD极相似,故称这类患者为类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like muscular dystr-ophy, DLMD),除了在少数女患者中发现X染色体异常或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异位外,多数患者很难用通常的X连锁遗传规律解释。因而在分析了大量有女性DLMD患者的家系资料基础上,有人提出这类疾病可能存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en Othmane等1992年首次将在突尼斯人中确定的此类疾病称为儿童期重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肌营养不良症(severe childhood autosomal rec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 SCARMD),之后不断在北非、中东地区、欧洲、日本、南美和北美人群中有此类疾病的报道。在近年的相关文献多数已用SCARMD取代了DLMD[1-5]。 常染色体遗传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LGMD)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中除DMD/BMD外最常见的类型。该类型特点是髋肩带肌无力萎缩,进行性发展至远端肌肉,男女均可受累,有明显的异质性,不仅表现在遗传方式有显性和隐性之差别,而且其临床表现也有很大不同,轻型可以在儿童期也可在20岁以后发病,肌萎缩无力进展速度可能非常缓慢,60岁以后仍可行走不影响寿命,与BMD相似。重型在幼儿或学龄期发病,发展迅速,20岁左右死亡,也可出现血清肌酸激酶(CK)值明显升高并伴有小腿腓肠肌的假性肥大,与DMD非常相似。因此,LGMD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是个困难的问题,迄今为止已发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LGMD 3种(LGMD1A, LGMD1B,LGMD1C),常染色体隐性遗传LGMD 6种,其中轻型两种(LGMD2A,LGMD2B),重型4种(LGMD2C,LGMD2D,LGMD2E, LGMD2F)。随着肌营养不良症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重型LGMD与SCARMD,亦即类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实际上为肌膜糖蛋白复合物异常的同一类疾病,Mckusick在《人类孟德尔遗传疾病》中已将此两种病编在一个条目中(253700)[6]。常见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分类及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见表1。我们重点介绍重型LGMD即SCARMD的最新研究进展。

根据遗传图谱快速排除伴性遗传

根据遗传图谱快速排除伴性遗传 椒江五中朱瑞敏 摘要:根据遗传图谱判断遗传病类型时,分两步:第一步:判断显隐性关系;第二步:判断伴X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第二步时,可应用口诀:“隐女与父子,相异即为常”,意思是不管致病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我只要找到隐性表现型的女性,观察她的父亲和她的儿子,只要有任一人的表现型和她的不一致,就可排除伴性遗传,从而肯定是常染色体遗传。 关键词:排除遗传图谱伴性遗传常染色体遗传口诀 遗传病的类型有以下几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显性遗传病、伴X隐性遗传病和伴Y遗传病。伴Y遗传病由于其特征明显(有病的只有男性,没有女性,且患病者的儿子和父亲必患病),且出题几率低,故此无需学生们花大精力去记,即对学生而言,真正要快速判断的是某遗传图谱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显性遗传病、伴X隐性遗传病中的哪一种。 我们知道一般参考书上关于如何判断遗传图谱的方法非常多而全面,如下: 遗传病类型一般规律遗传特点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无病女儿有病 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隔代遗传 男女发病率相等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有病女儿无病 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连续遗传 男女发病率相等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隐性遗传父母无病 儿子有病 一定隐性 隔代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伴X显性遗传父母有病 儿子无病 一定显性 连续遗传 最可能伴X显性遗传 (也可能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伴X隐性遗传)父亲有病 女儿全有病 最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 连续遗传 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非伴X隐性遗传 (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伴X显性遗传)母亲有病 儿子无病 非伴X隐性遗传 隔代遗传 最可能Y染色体上父亲有病连续遗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