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且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能源消费和建设已成为我国政府密切关注的议题。
然而如何合理地控制能源消费及建设就需要我们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有明确的认识。
本文从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入手,通过实证分析,筛选出对能源消费较为重要的几个影响因素,并建立能源消费模型,通过SPSS以及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检验分析,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一、引言能源消费是指生产和生活所消耗的能源。
能源是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产要素。
首先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中国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
建国初期,中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随着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和水电事业的发展,煤炭消费比例有所下降。
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形成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
在世界能源由煤炭为主向油气为主的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仍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
其次,从能源消费总量来看。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
我国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
另外,能源消费以国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
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供应。
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能源供应的自给率达98%以上。
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必然会导致我们能源消费量的增加,而与年俱增的能源消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

区域分布与差异
区域分布不均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在不同地区的分 布不均衡。东部地区由于经济较为发达 ,能源消费量较大;中西部地区由于地 形复杂、气候寒冷等原因,能源消费量 相对较小。
VS
城乡差异明显
城市居民的能源消费量普遍高于农村居民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居 住条件以及能源设施等方面与农村存在较 大差异。
产业结构
不同产业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也不同,产业 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居民生活能源消费。
气候条件与地理位置
要点一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对能源消费也有影响,例如寒冷地区冬季需 要消耗更多的能源来取暖。
要点二
地理位置
不同地区的能源资源禀赋和交通条件也会影响居民生 活能源消费。
能源价格与政策
能源价格
能源价格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成本,进而影响居民生活能 源消费。
02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现 状
消费总量与结构
总量持续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从2000年的 XX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20年的XX亿吨标准煤。
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逐渐向清洁、低碳、高效的方向转型。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 重逐步提高,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消费比重逐渐下降。
技术进步与创新
能源利用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能源利用技术将不断涌现, 如分布式能源、储能技术、智能家居等,这些技术将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减少居民生 活能源消费。
新能源技术
中国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如太阳 能、风能、水能等,这些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中 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分析与优化研究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分析与优化研究一、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分析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1.结构单一:中国的能源消费主要依赖煤炭资源,煤炭消费量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这导致能源消费结构过于单一,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2.高能耗、高污染:由于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导,这种高碳、高污染的能源消费模式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3.能源供应安全面临挑战:中国的煤炭资源量有限,且集中于一些地区,供应不均衡,长期依赖煤炭会对能源供应安全构成威胁。
同时,煤炭开采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也比较高。
4.资源浪费:由于能源价格较低,很多行业和个人对能源的消费缺乏积极的节能意识,能源消耗效率不高,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二、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研究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中国政府积极推行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多样化能源供应:中国需要加大对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
同时,加快新能源电力装机和电池技术的研发,提高新能源占比。
2.加强能源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加强能耗监测和数据管理,提高能源消费的透明度,推动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3.提高能源消费效率:加强能源技术研发,加大能源产品的升级替代力度,提高能源消耗效能。
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节能改造。
4.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降低碳排放强度,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
5.建立绿色能源市场:完善能源市场体系,建立市场化的能源价格机制,提高能源消费者对能源价格的敏感度,激发企业和个人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三、结论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分析与优化研究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课题。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研究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研究一、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逐年攀升,消费结构也日趋多元化。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现状、特点、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电力、燃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逐渐提升,但煤炭等传统能源仍占据一定份额。
消费结构日趋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炊事、取暖等用途外,家用电器、交通出行等领域的能源消费也在快速增长。
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在能源消费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反映了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给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也制约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深入研究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问题,对于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消费现状、特点、趋势、影响因素以及政策建议等方面。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资料,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揭示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内在规律和存在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消费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能源消费总量和增速均居世界前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渐上升,成为影响能源供需平衡和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
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该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和特征的认识,揭示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为制定科学的能源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能源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能源效率的提高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区域能源效率的提高对于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一、影响因素:(一)能源消费结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区域能源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主要依赖煤炭和石油作为主要能源,而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一些能源消费过高的行业,如重工业和钢铁、水泥等高能耗行业,也是影响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影响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一些行业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技术相对滞后,使用的是低效能源设备,能源利用率低。
缺乏先进的能源管理与监测技术,也使得能源的利用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三)政策和法规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情况也直接影响着能源效率的提高。
一方面,缺乏明确的能源效率的指导政策和法规,使得相关企业在能源利用方面缺乏约束力和引导力。
能源价格过低和部分地方政府对能源企业的优惠政策,也是我国能源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二)推动技术创新与进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推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能源设备的效率。
加强对高能耗行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引导企业采用节能环保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加强对新能源、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对能源节约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能源效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推动形成全社会关注能源节约的氛围,形成人人参与,节约能源的良好氛围。
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提高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必须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完善政策和法规、加强宣传和教育等方面入手,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的良好局面。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持续提升。
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能源消费量对全球能源市场和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的能源消费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工业化进程、能源政策等。
本文将对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影响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对能源需求的增长有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能源来支撑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化建设等方面的需求。
其次,中国的人口增加也是影响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能源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特别是中国正在进行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这进一步拉动了能源消费的增长。
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能源消费的需求也相应增长。
第三,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对能源消费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中国的工业需求占据了能源消费的大部分。
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电力、燃料等能源供应,因此工业化进程加速了能源消费的增长。
此外,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也对能源消费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工业化进程外,中国的能源政策也是能源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和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为了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能源技术和设备的效率、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减缓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全球能源市场的变化也会对中国的能源消费产生影响。
国际能源价格的波动、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以及全球能源合作的发展,都会对中国的能源消费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能源政策和需求变化对全球能源市场形成重要的供需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的能源消费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工业化进程、能源政策等。
中国政府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合适的能源政策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的影响因素

我国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的影响因素摘要:现今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开展的物质根底,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
能源相当于城市的血液,它驱动着城市的运转。
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对能源的依赖越强,因为能源在维系以下重要功能:照明、交通、餐饮、供暖、降温、自动化管理系统。
理论上认为影响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开展水平、收入水平、产业开展等因素。
为此,收集了中国能源消费标准煤总量、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等2000--2021年的统计数据。
此题旨在通过建立这些经济变量的线性模型来说明影响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的原因。
关键词:能源消费需求总量实证分析一、文献综述(一)能源消费总量定义能源消费总量是一定时期内全国或某地区用于生产、生活所消费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
是反映全国或全地区能源消费水平、构成与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
通过制订或查阅全国或全地区的能源平衡表,其计算公式为:全国〔地区〕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期初库存量+一次能源生产量+能源进口量〔调入量〕-能源出口量〔调出量〕-能源期末库存量。
〔指一定时期内全国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是观察能源消费水平、构成和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
能源消费总量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电力,不包括低热值燃料、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的利用。
能源消费总量分为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损失量三局部。
〕⑴终端能源消费量:指一定时期内全国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在扣除了用于加工转换二次能源消费量和损失量以后的数量。
⑵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指一定时期内全国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与产出各种能源产品之和的差额,是观察能源在加工转换过程中损失量变化的指标。
⑶能源损失量:指一定时期内能源在输送、分配、储存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和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量,不包括各种气体能源放空、放散量。
〔二〕我国能源消费的特点我国能源消费呈三大特点:一是目前沿海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二是能源地区性分布决定了东南沿海需要从其他地区调入和进口一次能源;三是沿海的燃料结构及利用效率造成了煤烟型污染。
影响我国能源需求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能源需求的因素分析由于能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战略地位以及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会受到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而这决定着能源的需求。
本文首先从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的行业结构三方面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的现状,进而分析了影响能源需求的几个主要因素。
标签:能源需求因素经济发展一、我国能源需求现状能源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是由人们对社会产品、服务的需求派生出的对特殊生产要素的需求。
能源消费是有效能源需求的反映。
由于能源需求一般很难精确测算,所以常用能源消费代替能源需求。
1.能源消费总量从我国能源消费的总量上来看,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
根据《BP能源统计年鉴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第一大国。
2011年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为2.5%,而其中中国能源消费增长占全球的71%。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给出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国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48,002万吨标准煤,相比上年增长7.10%,煤炭消费量增长9.7%;原油消费量增长2.7%;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2.0%;电力消费量增长11.7%。
能源消费量时2001年150,406万吨标准煤的2.31倍,期间年平均增长8.32%。
2.能源消费结构我国的能源消费仍是以煤为主。
2011年的能源消费数据中,三大能源中煤炭的消费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68.4%,石油消费量占18.6%,天然气消费量占5%。
从2001~2011年,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煤的比重从68.3%逐步上升到2006年的71.1%,随后又逐步的回落到2011年的68.4%,虽然近年比重有所回落,但煤炭消费一直占有2/3以上的份额;石油的比重从21.8%上升到18.6%,期间除了个别年份比重的上升之外,石油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处于常年下降的趋势;天然气消费的比重从2.2%一直稳步上升至2011年的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且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能源消费和建设已成为我国政府密切关注的议题。
然而如何合理地控制能源消费及建设就需要我们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有明确的认识。
本文从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入手,通过实证分析,筛选出对能源消费较为重要的几个影响因素,并建立能源消费模型,通过SPSS以及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检验分析,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一、引言能源消费是指生产和生活所消耗的能源。
能源是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产要素。
首先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中国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
建国初期,中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随着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和水电事业的发展,煤炭消费比例有所下降。
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形成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
在世界能源由煤炭为主向油气为主的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仍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
其次,从能源消费总量来看。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
我国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
另外,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
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
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能源供应的自给率达98%以上。
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必然会导致我们能源消费量的增加,而与年俱增的能源消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因此,我们迫切的需要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思考与分析,为能源规划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应的建议。
二、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有关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非常丰富,以下是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能源生产总量、经济增长、全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
(一)数据1.数据及其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2013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至2012年的国民经济核算、能源的部分数据。
总共抽取了13个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原始数据如下:2.数据选取2.1能源消费总量(单位: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在模型中用Y来表示。
指全国各行业和居民生活消费的各种一次性能源总量,由原油、原煤和天然气等组成。
2.2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X来表示,是指一(1)能源生产总量(单位:万吨标准煤),在模型中用1次性能源消耗总量。
X来表示,指城(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在模型中用2镇居民家庭人均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
X来表示,指一个国家(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元),在模型中用3或地区,在核算期内(通常为一年)实现的生产总值与所属范围内的常住人口的比值。
X来表示,指(4)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单位:万吨标准煤),在模型中用4我国一次性能源在生活方面的消费量。
X来表示,指(5)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单位:万吨标准煤),在模型中用5我国在工业方面的能源消耗量。
(6)其他因素:在模型中用 来表示,以上因素外的其他因素在模型中则被视为误差部分。
3.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定性分析图1 2000年—2012年能源消费用量图1表示的是2000年至2012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能源生产总量、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
由图1可知,该四项数据在这13年间都是呈增长趋势,且能源消费总量高于能源生产总量,说明我国能源消费量大且能源生产量不能满足需求。
图2 2000年—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图2表示的是我国2000年至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由图可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逐年提高,且人均国能生产总值增长速率较大。
图3 工业能源消费与生活能源消费的比例图图3可以看出,我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与生活能源消费总量逐年的变化趋势。
我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远远超出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且他们的比值波动范围很小几乎不变。
图4 生活能源消费、工业能源消费及能源消费总量图4可以看出,三种能源消费总量都逐年增加,并且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很大且该比例变化不大,而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重量的比例小。
(二)能源消费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1.模型设定回归模型设定如下:μββββββ+*+*+*+*+*+=55443322110ˆˆˆˆˆˆY ˆX X X X X 其中,Yˆ——表示能源消费总量,1X ——表示能源生产总量,2X ——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X ——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X ——表示生活能源消费总量,5X ——表示工业能源消费总量,543210ˆˆˆˆˆˆββββββ、、、、、——表示待定系数,μ——表示随机误差项。
2.参数估计以下是运用SPSS19.0对以上13组样本数据进行的回归分析结果:根据表1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为:5432116.0608.2424.0763.2856.032.13599Y ˆX X X X X *+*+*+*-*+-= t=(-2.033)(9.281)(-1.238)(0.333)(2.530)(1.048)(三)模型检验1.经济意义检验由回归估计结果可以看出,能源生产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和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呈线性正相关,与现实经济意义理论相符。
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能源消费总量呈线性负相关,与现实经济意义理论不相符。
2.统计检验表3 数据的拟合优度检验1) 拟合优度检验:由表3数据可知,2R =1,调整后2R =0.999表示在用样本量和模型中自变量的个数进行调整后,在能源消费总量取值的变差中,能被能源消费总量与能源生产总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和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所解释的比例为99.9%,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程度很好。
2) F 检验:根据表4数据可得,在95%的置信度下,F=4020.413,P<0.05,拒绝原假设,这意味着能源消费总量与能源生产总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和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
3) T 检验:在95%的置信度下,)(8t 025.0=2.3060,根据表2数据可得,X1、X4的t 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表明能源生产总量和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对能源消费总量有显著性影响。
X2、X3、X5的t 均小于2.3060,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不显著。
3.多重共线性检验及其修正①相关系数检验:根据表5数据可知,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很高,证实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
②修正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去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以下为用SPSS软件进行的逐步回归结果:由逐步回归的结果可知,最后得到的模型为:μ+*+**+=521342.3707.1-860.0916.13396-Y ˆX X X 各回归系数的实际意义为:1ˆβ=0.860表示,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不变的条件下,能源生产总量每增加1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平均增加0.860万吨标准煤。
2ˆβ=-1.707表示,在能源生产总量和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能源消费总量平均减少1.707万吨标准煤。
5ˆβ=3.342表示,在能源生产总量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每增加1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平均增加3.342万吨标准煤。
4.异方差检验——怀特检验表8 怀特检验结果从表8可看出,由怀特检验知,P=0.1667>0.05,所以拒绝备择假设,不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三.结论与建议通过定性分析可知,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占比偏高,近年来生活能源消耗明显提高。
从中国能源消耗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可得,中国能源消耗与能源生产总量和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呈显著正相关。
并且不难发现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工业能源消费量与能源消费总量具有共同变化趋势,在经济上升时期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在经济收缩期,又都呈现下降趋势。
当这三者同时作为解释变量时,就很有可能出现多重共线性。
出现多重共线性的另一原因是:抽样仅仅局限于能源消费总量影响因素的一个有限范围内。
另外,虽然能源价格、能源消费结构和环境政策等因素未能在模型中得到量化和反映,但不是说这些因素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并不重要。
事实上,这些因素越是得不到量化和反映,越是暴露了当前我国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更应该重视和解决。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不断加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因此对能源消耗还在日益增加。
要想少消耗能源就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合理配置能源消耗结构,加强煤炭燃烧过程中的净化,搞好烟气处理等综合技术措施,提高煤炭的有效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使用,加强科学技术在此类能源上的创新性。
我国具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从长远来看,我国应在中长期战略上做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坚持能源优质高效的开发原则。
其次,能源消费应与市场机制相互配合,促进我国能源消费向高效、清洁的方向发展。
在工业方面,有重点地调整产业结构,确保经济与能源消费的协调增长。
在保证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要合理的控制经济增长速度,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严格控制高能耗产业的投资和发展,从而确保国民经济能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在人民生活方面,政府应该大力宣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培养全民节能意识,倡导全社会节能降耗。
并且我国政府统计部门也应当加强能源统计,制定有效的能源发展战略。
能源统计数据的质量应包括准确性和时效性。
提高能源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国际可比性,便于有关部门及时调整战略,实施能源有效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最后,尽快完善能源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坚决杜绝能源浪费和能源犯罪现象,以此来促进我国能源政策的落实,保障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四、参考文献1.张晓平.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资源科学.2008年6月.第30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