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调研报告 刘家琨 优质课件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风而开时像展刻
格多始代艺示艺
演样,的术西术
变化贯石为南博
的,穿刻主丝物
清基两艺。绸馆
晰本晋术目之主
线上南品前路体
路展北 收范展
。现朝 藏围厅
出 一 条
, 风 格
余 件 ,
有 自 远
内 的 佛
。 十 方
三世殿
博物馆的第 二展场,三 世为佛家用 语,指前世、 今世和来世。 此地空间高 旷,佳境别 于他处,所 展示藏品仍 以佛教石刻 艺术为主, 兼及其他石 刻艺术,系 对十方殿的 进一步丰富 和补充。
西藏那曲群众艺术中心 成都喜来登酒店(天府国际交流中心) 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 顺兴老茶馆 MOTOROLA成都软件中心 群星美术学校 罗中立工作室 “红色年代”娱乐中心
新疆塔里木石油文化中心 成都市艺术中心
艺术家工作室系列设计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丹鸿工作室 犀苑休闲营地 何多苓工作室
鹿野苑
——刘家琨作品
刘家琨个人简介
毕业院校 简历
所在单位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获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学士学位 1982年至1997年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师 筑师
成都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1997年至今 成都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总建
主要建筑作品
个人建筑观 所参加的主要 展览 现任 所在单位
鹿野苑所获殊荣
获奖:2005
年美国权威建筑 机构颁发的建筑 实录中国奖
Architectural Record China Award
2003年中国建筑 艺术奖 China Architecture Art Awards2003
十方殿
【精选】鹿野苑博物馆案例分析

北主面
研究建筑师的草图后会发现,由于一层北面展厅主要运用凸出于外墙一侧的柔 和天光来展示藏品,建筑师试图在天窗内侧和组合墙外皮间布置120mm宽的排水浅 沟,所以组合墙外皮后退框架柱外皮180mm是一种合理的构造。这里也可以看出, 即使北立面表现了结构逻辑,也不是出于建筑师有目的的建构表现,而主要从展室 的采光角度考虑。但这也暴露了这个建筑在四个面上的表达逻辑并不一致。
光
1 建筑师必须妥善处理开窗问题,既要满足博物馆室内陈列的采光,又要保持建筑 物“巨石”的实体雕塑感。清水混凝土里揉入了铁灰,显得“青”、“润”一些。
2 “缝隙光” 目的是要通过室内外的明暗反差来表现这种并不明亮的光线。
3 运用实体雕刻的手法来采光,主要采用天光,(1)切挖凹槽——在实体缝隙间采 光,(2)将墙体外拉或嵌入小尺度采光,等等。
2最终,博物馆主体被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其余三块空地, 一块作为前区和停车场,一块作为露天展区兼预留用地,一块作为后勤附属用房基地。 树林成为各个区域的自然分隔。
形式的操作
1以路易斯•康式的“服务——被服务空间”的分类,建筑师将整个项目分解为 两大部分(皆两层高):中心巨石(被服务空间),容纳所有的展览空间,置于基 地北部;四块一组的小石头,或混凝土“筒体”(服务空间),其中两个分别容纳 办公室和楼梯间加洗手间,另两个共同容纳一个多功能厅。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设计背景及构思
1现实在这个项目中被一一抽空
2从情感判断上自然会感到必须离日常生活远一些
3意向: 他总是能为文学或绘画意向找到直接对应的建筑材料,从而保证设计 绝大部分是在材质、建造、体量、空间、气氛和意境等抽象层面上展开。
4 刘家琨就选取了“混凝土”通过“雕刻”来达成“巨石”这一意向的精确概 念描述来控制整个设计过程:“博物馆藏品以石刻为主题。在建筑设计中,也希望 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而清水混凝土是‘人造石’的重要内容。设计人 希望得到其朴素和整体,得到一块冷峻的‘巨石’”。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调研报告-刘家琨

建筑的排水: 以下是排水的具体构成。
Thank you ^-^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刘家琨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MRGADAVA
建筑师:刘家琨
关于建筑: 建筑方面独具匠心, 博物馆展厅布局采用中庭 环绕方式,其外墙以木质 模板浇注成型并形成木纹 肌理,露面则运用无梁结 构,室内天光和壁面反射 光巧妙运用,以及坡道入 口处之抬高,由上而下的 参观路线,都给人一种进 入石窟式的体验。原生态 园艺,在看似随意或荒芜 之中体现用心。野石与树 丛相映成趣,流水与芳草 相得益彰。石板路如琴键 散向通幽之处,玻璃屋在 阳光中折射出现代美感。
建筑天光的运用: 建筑采光都运用自然光,将屋顶与前面融为一体,并且能达到借景的效果。
建筑的结构: 对于展品采光的部分,建筑师充分运用了自然采光的形式,对于人们的聚光 心理充分利用,展品外墙对外挑出,利用玻璃折射光线。
建筑的排水: 由于建筑运用组织排水,建筑师考虑到排水管对外墙立面的影响,从而设计 出了凹于墙面的竖向排水沟。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临于荷塘,由毛竹包围,建筑师利用玻璃幕墙,让室外环境借入室内, 达到一种“移步一景”的效果。
建筑的材料: 建筑师根据当地施工技术集合建筑的需求,设计出了一套适合本建筑的施工 工艺与材料的运用,具体方式如同下。
建筑与光: 光线对于建筑而言,就像冰冷注入温情,自然合,全部采用自然光。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博物馆主体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一条坡道由慈竹林中升起, 从两株麻柳树之间临空穿越并引向半空中的入口。在坡道的下面是自然状态的莲 池。该博物馆结合了当代性和本土性,充分融入环境,是采用“低技策略”而取 得高品质的典范。
建筑的功能布局: 建筑师将整个建筑分为两大部分:中心巨石(被服务空间),容纳所有的展 览空间,置于基地北部;四块一组的小石头(服务空间),其中两个分别容纳办公 室和楼梯间,另外两个共同容纳一个多功能厅,它们在基地南边共同排成四块一组, 整齐划一的石砌壁垒,与外界环境形成对比。
肌理研究

鹿野苑——刘家锟
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中,刘家琨就 选取了“混凝土”通过“雕刻”来 达成“巨石”这一意向的精确概念 描述来控制整个设计过程:“博物 馆藏品以石刻为主题。在建筑设计 中,也希望表现一部‘人造石’的 建筑故事。而清水混凝土是‘人造 石’的重要内容。设计人希望得到 其朴素和整体,得到一块冷峻的 ‘巨石’”。
混凝土模板印与石灰华铺装的 严格对位体现了康对于建构清 晰性的严格要求以及追求。
未加过多装饰的清水混凝土不同于 霍尔的海浪博物馆,它摒弃了装饰 和连续性,而将人的注意力牢牢地 控制在了严谨的对位关系已经清晰 的尔
法国海洋冲浪博物馆探索大海与海 浪及其在休闲产业、科学和生态方 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设计方案由 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与索朗·法 比亚合作完成。2005 年,在与安瑞 科·米拉莱斯/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 布罗谢特·拉宇斯·普埃约、伯纳德·屈 米和让·米歇尔·维尔莫特工作室的角 逐中获得胜利,赢得国际竞赛大奖。
不同于鹿野苑,海洋冲浪博物 馆的混凝土设计的极为纯净与 光滑。室内有大模板的痕迹, 但是没有对位螺栓孔眼,使得 整个建筑浑然一体,而这种材 质的延续性也将人的注意力吸 引到建筑的空间而不是材质。
金贝尔美术馆——路易斯·康
金贝尔美术馆是康的代表作, 康在这个作品中严格把控混凝 土的每一块模板,并将模板印 暴露出来,以表现自己的建筑 清晰明确的建造过程。混凝土 的模板印与填充墙的石灰华铺 装严格对位,
具体做法是以1.2m高度分段留施工缝, 先绑扎好柱子和组合墙混凝土部分的钢筋, 再砌1.2m高砖墙。待砖墙达到强度后即 成为内模,然后支好木外模,进行整体浇 灌,完成柱子、墙体、混凝土墙的组合浇 筑,内外一次成活,下次再砌再浇,易于 保证垂直度。而整个主体部分清水混凝土 外壁采用凹凸窄条模板,一是为了形成明 确的肌理,增加外墙的质感和可读性,同 时,粗犷而较细小的分格可以掩饰由于浇 筑工艺生疏而可能带来的瑕疵,也利于分 区修补。
鹿野苑分析

博物馆主入口
十方殿入口是一斜向上的桥,直接通 向室内二层,在竹林的荫翳中,给人 以宁静,让人产生想要一睹真面目的 效果,引人入胜
博物馆次入口
通过玻璃与特制砖墙结合,再辅以周围 环境,简约宁静,入口出处即一水景, 落叶漂浮,水下泥土呈波浪线高低不齐, 富有韵律,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博物馆外墙
S
博物馆外部环境
为了保留原有的树木,建造建筑时特 地绕开树木,使树木从廊道顶部穿过
三世殿环境
三世殿外竹林笼绕,室内U型走廊伸出室 外形成一平台,菩萨置于台上,面容慈祥, 笑容恬淡,仿佛有超然于外,睥睨众生之意。 同时与对面水池上的菩萨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特色小路赏析
小路形式多变,简朴自然
水景赏析
细部处理
钢筋做成的篱笆上绿色藤蔓 缠绕,不仅不觉得冰冷,反 而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十方殿
采光分析:
4:利用天窗采光。不 影响立面效果,同时提 供大面积采光。
十方殿
排水:
在侧立面,刘家 琨老师院想让雨水顺着 外立面留下,而外立面 也可以在雨水的重复冲 刷下慢慢变的光滑。可 是在实际效果中,雨水 会沿着屋顶边缘冲 出· · · · · ·
三世殿
三世殿实际是由刘家琨老师的徒弟设计的。我们也可以从殿内空间中感受到师徒之间的相似与差别。
三世殿概览
采光
三世殿与十方殿
三世殿概览
2:正立面:运用玻璃幕墙,既提供室内 的大部分采光,又结合外部空间营造一种 禅意氛围。
1:入口。三世殿 的入口位于侧立面, 主要采用玻璃。营 造变化的空间
。
三世殿采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除正立面的玻璃幕墙外, 仍多采用条状玻璃采光。
漫射光渲染禅意氛围
鹿野苑ppt讲稿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2003中国建筑艺术奖钟鸣,诗人,当他最为湘财工会策划了一个主题为“南传佛教”的博物馆时,他找到了刘家琨,并告诉他:“反正这是你的事,我已经找了你,剩下的是你自己的事了”。
不知刘家琨在接受这个项目时是否意识到这个博物馆将会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项目名称: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一期、二期、三期项目地点:中国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项目功能:博物馆(一期、二期);会所,旅馆(三期)项目建筑师:刘家琨汪伦用地面积:6670㎡(一期)+6984.6㎡(二期)+8507.0㎡(三期)建筑面积:900㎡(一期)+1735.3㎡(二期)+2689.8㎡(三期)竣工时间:2002.7(一期)2005.2(二期、三期)施工单位:四川大营造工程有限公司●刘家琨总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1956年生于四川成都。
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1987年至1989年被调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工作。
1999年成立“成都市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从事建筑、室内及景观设计。
1999年8月参加“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作品展”。
2000年4月参加北京“首届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
2001年9月参加柏林亚太周“土木——中国青年建筑师展”●建筑师主要思想“此时此地”:不追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我在这里工作,是因为这是我的家乡,因为一些自然而然的命运安排,也因为我逐渐意识到:这种城市,其实也正是一类典型。
”“低技策略”:P13“乡土建筑”:P16“文人意蕴”:不仅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取向,不仅指以心造境的氛围营造概念;它还指建筑手法上的拙朴野逸,即类似于文人水墨相对于院体画的非职业化和飞正规性;它甚至还指我个人想把文学方法和建筑设计融为一体的企图。
"对我而言,无论城乡,无论其最终的形态结果如何不同,但方法是一样的:即如何直面现实,积极应对,尽可能地使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都转化为设计的依据和资源。
建筑美学——成都西村、鹿野苑、当代美术馆

五层平面
F5高级办公区: 高级工作室、总裁办公室、 高级会所、俱乐部等。
功能分区:
剖面
F5高级办公区: 高级工作室、总裁办公室、高级会所、俱乐部等 F4、F3综合办公区: 以文化类、设计类等创意行业为代表的办公 空间,部分餐饮、下午茶等 F2特色办公区: 独立设计师品牌展示、旅游景点窗口、联合办公 区域、餐饮、时尚· 原创· 独立工作室等 特色文化商业 F1配套商业区: 银行、精品数码、社区服务、品牌卖场、蛋糕店、 咖啡馆等 B1文化商业区: 西村电影文化中心、清健身、白夜书吧、快餐、 小吃城、时尚街、运动生活区等 B2停车场: 一千余个停车位及相关汽车服务业等
三期
二期
鹿野苑新建二 期部分由四个 相对独立的展 馆组成,四个 展馆大体上围 绕着略成三角 形的林间空地 布置
暴露的过梁
楼盖肌理
在支模时采用了一种类 似竹席的编织材料,在 浇筑后也并未抹灰,使 楼盖上留下了独特的肌 理。
——成都西村、鹿野苑、当代美术馆调研
刘家琨
刘家琨,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 主持设计的作品被选送参加德中文化年、 法中文化年、荷兰NAI中国当代建筑展、 俄中文化年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多个国 际展览及国内展览。曾获得亚洲建协荣誉 奖、2003年中国建筑艺术奖、建筑实录中 国奖、远东建筑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 作大奖,作品被《A+U》《AV》《Area》 《MADE IN CHINA》《AR》等出版,并 应邀在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巴黎夏佑宫及中国多所大学开办讲座。
区位分析
西村· 贝森大院位于青羊区贝森北 路1号,东侧为贝森北路,南面为 贝森路,西侧北侧均为规划的商业 步行街,四面临街。地处青羊区金 沙文博地铁经济带、成都中环经济 核心商圈。金沙片区的千年文脉, 成就大院作为“成都生活方式中心” 无与伦比的人文环境;光华片区商 业积淀及周边27个成熟社区,为大 院提供了充足的商业积累和广阔的 市场空间。 轨道交通:毗邻地铁4号线与7 号线换乘站(4号线与项目同步投 入使用) 公共交通:三大公交站点环绕 (谢家祠、贝森路东和二十一世纪 花园站)20余条线路紧邻金沙公交 枢纽,至双流机场25分钟车程至火 车北站20分钟车程。
刘家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解读

钟鸣,诗人,当他最为湘财工会策划了一个主题为“南传佛教”的博物馆时,他找到了刘家琨,并告诉他:“反正这是你的事,我已经找了你,剩下的是你自己的事了”。
不知刘家琨在接受这个项目时是否意识到这个博物馆将会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设计背景及构思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是刘家琨的一件很特殊的作品,不同于以往项目背后复杂的现实环境,鹿野苑石刻博物馆面对的现实是在是非常的轻松,地处城市边缘,宽松的用地,造价的限制不大,也没有品位低下的甲方无端的干涉,唯一的限制似乎就是用地红线。
作为设计前提的对象——需要处理的现实在这个项目中被一一抽空。
这是否意味着这个项目将是一个没有目标失去“掌控”的设计?实际上,建筑师本身的品位和审美取向变得非常重要:“由于收藏的内容是一些传奇,所处的位置优势一篇河滩野地,从情感判断上自然会感到必须离日常生活远一些,因此民居的元素被放弃了,而堤坝、遗迹一类的意向却挥之不去”。
在进行建筑构思上,刘家琨经常会从一些文字或画面上的“意向”出发——这显然与他深厚的文学和绘画修养有关,而他的才华更在于他总是能为文学或绘画意向找到直接对应的建筑材料,从而保证设计绝大部分是在材质、建造、体量、空间、气氛和意境等抽象层面上展开。
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中,刘家琨就选取了“混凝土”通过“雕刻”来达成“巨石”这一意向的精确概念描述来控制整个设计过程:“博物馆藏品以石刻为主题。
在建筑设计中,也希望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
而清水混凝土是‘人造石’的重要内容。
设计人希望得到其朴素和整体,得到一块冷峻的‘巨石’”。
选址及场地博物馆选址于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府河河畔,用地为10亩(6670㎡),是河滩与树林相间的一块平地。
上游有一座石桥,下游不远处是河湾。
河床中和平地的薄土下面是沉积的卵石,本地的野生杂树和竹林五规则地生长。
距河10m之内属国有,不允许任何永久性建筑(沿河的10m用地最后被划出去了,导致现在的螺纹钢栅栏离房子太近了),因此,这临河的用地实际上与河流又有着一道隔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博物馆主体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一条坡道由慈竹林中升起,
从两株麻柳树之间临空穿越并引向半空中的入口。在坡道的下面是自然状态的莲 池。该博物馆结合了当代性和本土性,充分融入环境,是采用“低技策略”而取 得高品质的典范。
建筑的功能布局: 建筑师将整个建筑分为两大部分:中心巨石(被服务空间),容纳所有的展
览空间,置于基地北部;四块一组的小石头(服务空间),其中两个分别容纳办公 室和楼梯间,另外两个共同容纳一个多功能厅,它们在基地南边共同排成四块一组, 整齐划一的石砌壁垒,与外界环境形成对比。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临于荷塘,由毛竹包围,建筑师利用玻璃幕墙,让室外环境借入室内,
达到一种“移步一景”的效果。
建筑的结构: 对于展品采光的部分,建筑师充分运用了自然采光的形式,对于人们的聚光
心理充分利用,展品外墙对外挑出,利用玻璃折射光线。
建筑的排水: 由于建筑运用组织排水,建筑师考虑到排水管对外墙立面的影响,从而设计
出了凹于墙面的竖向排水沟。
建筑的排水: 以下是排水的具体构成。
Thank you ^-^
建筑的材料: 建筑师根据当地施工技术集合建筑的需求,设计出了一套适合本建筑的施工
工艺与材料的运用,具体方式如同下。
建筑与光: 光线对于建筑而言,就像冰冷注入温情,自然光的充分利用,让自然与建筑
融为一体。外墙突出部分采用侧光面采光和天光采光相结合,全部采用自然光。
建筑天光的运用: 建筑采光都运用自然光,将屋顶与前面融为一体,并且能达到借景的效果。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刘家琨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MRGADAVA
建筑师:刘家琨
关于建筑: 建筑方面独具匠心,
博物馆展厅布局采用中庭 环绕方式,其外墙以木质 模板浇注成型并形成木纹 肌理,露面则运用无梁结 构,室内天光和壁面反射 光巧妙运用,以及坡道入 口处之抬高,由上而下的 参观路线,都给人一种进 入石窟式的体验。原生态 园艺,在看似随意或荒芜 之中体现用心。野石与树 丛相映成趣,流水与芳草 相得益彰。石板路如琴键 散向通幽之处,玻璃屋在 阳光中折射出现代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