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一、二、三期解读

合集下载

【精选】鹿野苑博物馆案例分析

【精选】鹿野苑博物馆案例分析

北主面
研究建筑师的草图后会发现,由于一层北面展厅主要运用凸出于外墙一侧的柔 和天光来展示藏品,建筑师试图在天窗内侧和组合墙外皮间布置120mm宽的排水浅 沟,所以组合墙外皮后退框架柱外皮180mm是一种合理的构造。这里也可以看出, 即使北立面表现了结构逻辑,也不是出于建筑师有目的的建构表现,而主要从展室 的采光角度考虑。但这也暴露了这个建筑在四个面上的表达逻辑并不一致。

1 建筑师必须妥善处理开窗问题,既要满足博物馆室内陈列的采光,又要保持建筑 物“巨石”的实体雕塑感。清水混凝土里揉入了铁灰,显得“青”、“润”一些。
2 “缝隙光” 目的是要通过室内外的明暗反差来表现这种并不明亮的光线。
3 运用实体雕刻的手法来采光,主要采用天光,(1)切挖凹槽——在实体缝隙间采 光,(2)将墙体外拉或嵌入小尺度采光,等等。
2最终,博物馆主体被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其余三块空地, 一块作为前区和停车场,一块作为露天展区兼预留用地,一块作为后勤附属用房基地。 树林成为各个区域的自然分隔。
形式的操作
1以路易斯•康式的“服务——被服务空间”的分类,建筑师将整个项目分解为 两大部分(皆两层高):中心巨石(被服务空间),容纳所有的展览空间,置于基 地北部;四块一组的小石头,或混凝土“筒体”(服务空间),其中两个分别容纳 办公室和楼梯间加洗手间,另两个共同容纳一个多功能厅。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设计背景及构思
1现实在这个项目中被一一抽空
2从情感判断上自然会感到必须离日常生活远一些
3意向: 他总是能为文学或绘画意向找到直接对应的建筑材料,从而保证设计 绝大部分是在材质、建造、体量、空间、气氛和意境等抽象层面上展开。
4 刘家琨就选取了“混凝土”通过“雕刻”来达成“巨石”这一意向的精确概 念描述来控制整个设计过程:“博物馆藏品以石刻为主题。在建筑设计中,也希望 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而清水混凝土是‘人造石’的重要内容。设计人 希望得到其朴素和整体,得到一块冷峻的‘巨石’”。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刘家琨
【期刊名称】《室内设计与装修》
【年(卷),期】2002(000)011
【摘要】该馆位于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府河河畔。

“鹿野”按字面意义是
鹿跑的原野,在佛教用语中意释迦摩尼教义所及之地。

用地为10亩(6670m3),是河滩与树林之间的一块平地,上游有一座石桥,下游不远处是河湾。

河床中和平地的薄上下面是沉积的卵石,本地的野生杂树和竹林无规则地生长。

【总页数】5页(P69-73)
【作者】刘家琨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65
【相关文献】
1.建筑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为例 [J], 严田田
2.遗世独立的佛之境--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J], 刘珺
3.浅析传统元素继承的共生思想--以成都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一期为例 [J], 万洁菲
4.对散落在乡村中的文化项目的一次评价--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建筑师POE [J],
陈晓唐
5.基于文博旅游资源的博物馆场馆文化体验因素分析——以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为例 [J], 唐佩璐;周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调研报告-刘家琨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调研报告-刘家琨

建筑的排水: 以下是排水的具体构成。
Thank you ^-^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刘家琨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MRGADAVA
建筑师:刘家琨
关于建筑: 建筑方面独具匠心, 博物馆展厅布局采用中庭 环绕方式,其外墙以木质 模板浇注成型并形成木纹 肌理,露面则运用无梁结 构,室内天光和壁面反射 光巧妙运用,以及坡道入 口处之抬高,由上而下的 参观路线,都给人一种进 入石窟式的体验。原生态 园艺,在看似随意或荒芜 之中体现用心。野石与树 丛相映成趣,流水与芳草 相得益彰。石板路如琴键 散向通幽之处,玻璃屋在 阳光中折射出现代美感。
建筑天光的运用: 建筑采光都运用自然光,将屋顶与前面融为一体,并且能达到借景的效果。
建筑的结构: 对于展品采光的部分,建筑师充分运用了自然采光的形式,对于人们的聚光 心理充分利用,展品外墙对外挑出,利用玻璃折射光线。
建筑的排水: 由于建筑运用组织排水,建筑师考虑到排水管对外墙立面的影响,从而设计 出了凹于墙面的竖向排水沟。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临于荷塘,由毛竹包围,建筑师利用玻璃幕墙,让室外环境借入室内, 达到一种“移步一景”的效果。
建筑的材料: 建筑师根据当地施工技术集合建筑的需求,设计出了一套适合本建筑的施工 工艺与材料的运用,具体方式如同下。
建筑与光: 光线对于建筑而言,就像冰冷注入温情,自然合,全部采用自然光。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博物馆主体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一条坡道由慈竹林中升起, 从两株麻柳树之间临空穿越并引向半空中的入口。在坡道的下面是自然状态的莲 池。该博物馆结合了当代性和本土性,充分融入环境,是采用“低技策略”而取 得高品质的典范。
建筑的功能布局: 建筑师将整个建筑分为两大部分:中心巨石(被服务空间),容纳所有的展 览空间,置于基地北部;四块一组的小石头(服务空间),其中两个分别容纳办公 室和楼梯间,另外两个共同容纳一个多功能厅,它们在基地南边共同排成四块一组, 整齐划一的石砌壁垒,与外界环境形成对比。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筑解析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筑解析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筑解析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要聊的是一座超级有故事的建筑——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这个地方,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它的建筑设计还特别讲究,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多看两眼。

咱们得说说这个博物馆的建筑风格。

你知道吗?它可是采用了传统的日式建筑风格哦!你看那屋顶的曲线,简直就像是一条优雅的舞龙,让人看了心里都乐开了花。

而且,这建筑的线条流畅,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翩翩起舞的姑娘,既端庄又不失灵动。

再来说说这个博物馆的入口吧。

它设计得可真是巧妙,一进门就能看到一个巨大的佛像雕塑,那佛像的眼睛好像在对你眨眼呢,让你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进去。

而且,门口还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欢迎来到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这亲切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再来看看这个博物馆的内部吧。

里面的展览厅一个接一个,每个展厅都有不同的主题,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特别是那些珍贵的石刻作品,它们雕刻得可真精细啊,一看就知道是大师的手笔。

这些石刻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日本的历史和文化。

除了这些,这个博物馆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它的休息区。

那里有各种各样的茶具和点心,让人一边欣赏着美丽的石刻作品,一边品尝着美味的食物,简直是享受啊!而且,休息区的布局也很合理,既不会影响到参观者的行走路线,又能让大家在这里放松一下,缓解一下旅途的疲劳。

总的来说,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特,内部展览内容丰富,休息区舒适宜人。

如果你有机会去日本旅游,一定要去看看这个充满历史和文化气息的地方。

我相信,你一定会被它的美丽和魅力所吸引的!。

鹿野苑ppt讲稿

鹿野苑ppt讲稿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2003中国建筑艺术奖钟鸣,诗人,当他最为湘财工会策划了一个主题为“南传佛教”的博物馆时,他找到了刘家琨,并告诉他:“反正这是你的事,我已经找了你,剩下的是你自己的事了”。

不知刘家琨在接受这个项目时是否意识到这个博物馆将会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项目名称: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一期、二期、三期项目地点:中国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项目功能:博物馆(一期、二期);会所,旅馆(三期)项目建筑师:刘家琨汪伦用地面积:6670㎡(一期)+6984.6㎡(二期)+8507.0㎡(三期)建筑面积:900㎡(一期)+1735.3㎡(二期)+2689.8㎡(三期)竣工时间:2002.7(一期)2005.2(二期、三期)施工单位:四川大营造工程有限公司●刘家琨总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1956年生于四川成都。

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1987年至1989年被调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工作。

1999年成立“成都市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从事建筑、室内及景观设计。

1999年8月参加“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作品展”。

2000年4月参加北京“首届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

2001年9月参加柏林亚太周“土木——中国青年建筑师展”●建筑师主要思想“此时此地”:不追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我在这里工作,是因为这是我的家乡,因为一些自然而然的命运安排,也因为我逐渐意识到:这种城市,其实也正是一类典型。

”“低技策略”:P13“乡土建筑”:P16“文人意蕴”:不仅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取向,不仅指以心造境的氛围营造概念;它还指建筑手法上的拙朴野逸,即类似于文人水墨相对于院体画的非职业化和飞正规性;它甚至还指我个人想把文学方法和建筑设计融为一体的企图。

"对我而言,无论城乡,无论其最终的形态结果如何不同,但方法是一样的:即如何直面现实,积极应对,尽可能地使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都转化为设计的依据和资源。

鹿野苑观石刻佛像

鹿野苑观石刻佛像

鹿野苑观石刻佛像位于郫县云桥村的鹿野苑是个私人主题博物馆,以石刻佛像为主。

博物馆建筑是设计师刘家琨成名之作,很多人也是慕名来看建筑的。

鹿野苑的名字来自佛经,位于印度。

园林设计也满有雅趣竹林小道边静静陈列着明代石刻,有云纹,龙凤,牡丹等台阶逐步升高一点,取步步高之意竹林精舍通向十方殿的坡道前方咋一看,以为是个普通的水槽,仔细看,有个长满青苔的龙头,水槽里面还有金鱼。

佛立像,砂石圆雕,隋代川马陶俑菩萨立像,砂石半圆雕,北朝观音菩萨立像,砂石圆雕,北齐佛立像,砂石圆雕,隋代木质佛像千佛造像碑,红砂石浮雕,唐咸亨三年。

从破碎痕迹看,像是从背后被敲击过释迦说法造像碑,青石半浮雕,龟趺为圆雕,唐贞观十三年,我问为什么年代断得如此准确,因为碑后面有碑文写得清楚。

此碑在512地震时被震倒,断成两截,幸亏是青石的,如果是砂石的,很有可能就碎了菩萨坐像,砂石圆雕,唐代。

半跏趺坐式菩萨立像,砂石圆雕,唐代。

二十四座菩萨头像,砂石半圆雕,宋代。

不知从何而来,身首异处,真是不敬。

二力士像,砂石圆雕,唐代。

菩萨立像,石灰石圆雕,北朝晚期二弟子像,砂石圆雕,隋代。

左边是迦叶,右边是阿难。

佛立像,砂石圆雕,唐代出了十方殿,绕道后方,来到第二个展馆思维菩萨坐像,砂石,唐代。

堪称中国古代的思想者,右手托腮,呈舒相坐姿,有点像四川人送说的翘二郎腿。

宝珠地藏立像,砂石圆雕,唐代。

捧摩尼宝珠武士像貔貅驮着一石箱,箱子前后左右分别刻着朱雀玄武,青龙白虎菩萨立像,砂石圆雕,唐贞观三年,体态带S型。

用三个佛头代表三世佛,前世,今生,未来,因没有佛身,难以判断谁是释迦牟尼。

翼兽,砂石圆雕,南朝。

刘家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解读

刘家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解读

钟鸣,诗人,当他最为湘财工会策划了一个主题为“南传佛教”的博物馆时,他找到了刘家琨,并告诉他:“反正这是你的事,我已经找了你,剩下的是你自己的事了”。

不知刘家琨在接受这个项目时是否意识到这个博物馆将会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设计背景及构思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是刘家琨的一件很特殊的作品,不同于以往项目背后复杂的现实环境,鹿野苑石刻博物馆面对的现实是在是非常的轻松,地处城市边缘,宽松的用地,造价的限制不大,也没有品位低下的甲方无端的干涉,唯一的限制似乎就是用地红线。

作为设计前提的对象——需要处理的现实在这个项目中被一一抽空。

这是否意味着这个项目将是一个没有目标失去“掌控”的设计?实际上,建筑师本身的品位和审美取向变得非常重要:“由于收藏的内容是一些传奇,所处的位置优势一篇河滩野地,从情感判断上自然会感到必须离日常生活远一些,因此民居的元素被放弃了,而堤坝、遗迹一类的意向却挥之不去”。

在进行建筑构思上,刘家琨经常会从一些文字或画面上的“意向”出发——这显然与他深厚的文学和绘画修养有关,而他的才华更在于他总是能为文学或绘画意向找到直接对应的建筑材料,从而保证设计绝大部分是在材质、建造、体量、空间、气氛和意境等抽象层面上展开。

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中,刘家琨就选取了“混凝土”通过“雕刻”来达成“巨石”这一意向的精确概念描述来控制整个设计过程:“博物馆藏品以石刻为主题。

在建筑设计中,也希望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

而清水混凝土是‘人造石’的重要内容。

设计人希望得到其朴素和整体,得到一块冷峻的‘巨石’”。

选址及场地博物馆选址于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府河河畔,用地为10亩(6670㎡),是河滩与树林相间的一块平地。

上游有一座石桥,下游不远处是河湾。

河床中和平地的薄土下面是沉积的卵石,本地的野生杂树和竹林五规则地生长。

距河10m之内属国有,不允许任何永久性建筑(沿河的10m用地最后被划出去了,导致现在的螺纹钢栅栏离房子太近了),因此,这临河的用地实际上与河流又有着一道隔绝。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四川,成都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类别:博物馆业主:湘财证券工会建筑面积:1100m 2时间:2001.02—2002.07设计单位: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设计师:刘家琨设计团队:汪伦、赵瑞祥、申捷、陈虹设计内容: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 摄影:毕克俭撰文:家琨建筑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郫县新民镇徐堰河畔,是卵石河滩与茂密竹林相间的平地。

设计全面保留现场原生竹林和树木,利用现有零散空地分散布置建筑。

博物馆主体用地位于其中最大的一块临河空地上,其余三块林间空地分别位于前区广场、露天展区及后勤附属用房。

竹林成为其间的自然分隔。

建筑设计在理念上平等对待由建筑构成的人造空间和由竹林形成的自然空间,将竹林视为绿色展厅,空地视为日光展厅,而室内展厅则充分引入室外元素,力图实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共生。

总平面布局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以蜿蜒迂回的路径串连起各个区域,使观众穿越各不相同的自然空间和人工空间,延长游览路线,丰富参观体验。

用就地挖掘的沉积卵石浇筑而成的露骨料景观堤坝,界定出空间边界并引导路线转折。

架起于草地的石板路径沿途逐渐升高,临空穿越慈竹林和天然水塘,引入位于高处的博物馆主体入口。

图A-1 总平面草图图A-2 全景鸟瞰图博物馆主体采用多个独立小体量进行聚合,利用体量之间的间隙联系起室内外视线,同时组织光线。

采用展厅环绕中庭的布局,使参观者在迂回的行进路线中仍然保持中心性的定位。

中庭二层通高,朝向中庭的墙面按外墙处理,营造室内空间室外化的效果。

通过各个建筑独立小体量之间的间隙,可以间断地看见河流和花园,视线与风景之间是一种经过限制和组织的关系。

每个展区都有不同的采光方式,如间隙采光、天窗釆光、墙面反射光及室内水池反射光。

室外风景与室内展厅相互渗透,亦内亦外,创造出独特的场所氛围。

博物馆藏品以南传佛教石刻为主题。

建筑外墙采用清水混凝土,希望以“人造石”与石刻藏品相呼应。

为适应当地施工水准,针对生疏的浇筑技术以及后期内部改动随意性极大的情况,采用了“框架结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砖组合墙”这一特殊的混成工艺,利用组合墙内层的砖墙作为内模,以保证混凝土浇筑的垂直度;内层砖墙同时成为“软衬”,以应对后期难以控制的开槽挖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一、二、三期解读2012-03-06 03:56:51钟鸣,诗人,当他最为湘财工会策划了一个主题为“南传佛教”的博物馆时,他找到了刘家琨,并告诉他:“反正这是你的事,我已经找了你,剩下的是你自己的事了”。

不知刘家琨在接受这个项目时是否意识到这个博物馆将会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设计背景及构思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是刘家琨的一件很特殊的作品,不同于以往项目背后复杂的现实环境,鹿野苑石刻博物馆面对的现实是在是非常的轻松,地处城市边缘,宽松的用地,造价的限制不大,也没有品位低下的甲方无端的干涉,唯一的限制似乎就是用地红线。

作为设计前提的对象——需要处理的现实在这个项目中被一一抽空。

这是否意味着这个项目将是一个没有目标失去“掌控”的设计?实际上,建筑师本身的品位和审美取向变得非常重要:“由于收藏的内容是一些传奇,所处的位置优势一篇河滩野地,从情感判断上自然会感到必须离日常生活远一些,因此民居的元素被放弃了,而堤坝、遗迹一类的意向却挥之不去”。

在进行建筑构思上,刘家琨经常会从一些文字或画面上的“意向”出发——这显然与他深厚的文学和绘画修养有关,而他的才华更在于他总是能为文学或绘画意向找到直接对应的建筑材料,从而保证设计绝大部分是在材质、建造、体量、空间、气氛和意境等抽象层面上展开。

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中,刘家琨就选取了“混凝土”通过“雕刻”来达成“巨石”这一意向的精确概念描述来控制整个设计过程:“博物馆藏品以石刻为主题。

在建筑设计中,也希望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

而清水混凝土是…人造石‟的重要内容。

设计人希望得到其朴素和整体,得到一块冷峻的…巨石‟”。

选址及场地博物馆选址于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府河河畔,用地为10亩(6670㎡),是河滩与树林相间的一块平地。

上游有一座石桥,下游不远处是河湾。

河床中和平地的薄土下面是沉积的卵石,本地的野生杂树和竹林五规则地生长。

距河10m之内属国有,不允许任何永久性建筑(沿河的10m用地最后被划出去了,导致现在的螺纹钢栅栏离房子太近了),因此,这临河的用地实际上与河流又有着一道隔绝。

在处理场地时,刘家琨平等的对待了空地,竹林,建筑空间等元素,特别是在景观方面,刘家琨直白的描述为“说到景观,那你还不就是弄块地、弄些草、种些树,你不是要干这些事吗,把树种在合适的地方。

本来那儿就有树,所以就很简单了,你就不要砍它了,不砍它就绕一绕,然后躲一躲那些已经有的树。

那些竹林本来就有,所以没砍,在现场躲开这个躲开那个,躲一躲自然就会偏一偏。

其实鹿野苑景观设计的思想就是不砍树,挺好的地方,就不砍树。

”最终,博物馆主体被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

其余三块空地,一块作为前区和停车场,一块作为露天展区兼预留用地,一块作为后勤附属用房基地。

树林成为各个区域的自然分隔。

建筑师草图形式的操作在具体的形式操作上,我们不妨这样读解整个建筑巨石的雕刻过程:首先,几乎是以路易斯•康式的“服务——被服务空间”的分类,建筑师将整个项目分解为两大部分(皆两层高):中心巨石(被服务空间),容纳所有的展览空间,置于基地北部;四块一组的小石头,或混凝土“筒体”(服务空间),其中两个分别容纳办公室和楼梯间加洗手间,另两个共同容纳一个多功能厅,其中一个屋面还向北面纵深方向延长,覆盖了博物馆西入口的过渡空间。

这里值得赞叹的一个细节是建筑师娴熟地利用外墙凹槽,将一个本来较大的多功能厅体量在外部形象上“分裂”为两个小体量,与旁边的办公室和楼梯间加洗手间筒体尺度相当,使它们在基地南边共同排成四块一组,整齐划一的石砌壁垒,与十米开外优美如画、水平洄转的溪流和浅滩形成强烈对比,其场景令人过目不忘。

一二层平面图轴测图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体量空间切挖示意图(朱涛、章嘉恒绘)建筑师继续在下一个层次上切割体量和空间,在中心巨石的西南角切割出贯穿两层高的门厅中庭。

与此背靠背,在二层中部偏东南部位切割出一个屋顶庭院,这样中心巨石的剩余部分便是最终的室内展览空间。

其它一系列小空间,如西边坡道入口处的灰空间,二层屋顶平台东南端大台阶顶端的“陈列亭”空间等,都可被看作以同等手法切割而成。

西边坡道入口处的灰空间;二层屋顶平台东南端大台阶顶端的“陈列亭”空间。

接下来,建筑师必须妥善处理开窗问题,既要满足博物馆室内陈列的采光,又要保持建筑物“巨石”的实体雕塑感。

成都地区潮湿多雾,阴天多,日照少,刘家琨对此看来是心中有数的,所以他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清水混凝土里揉入了铁灰,为的就是使建筑物的体量在“灰色的天空”下显得“青”、“润”一些。

他还观察到:“灰色的天空产生的是一种漫射光,一种有阴无影,更加安详的光线”这或许能够解释他为什么对“缝隙光”有着特殊的偏爱,目的是要通过室内外的明暗反差来表现这种并不明亮的光线。

刘家琨在石刻博物馆中娴熟的运用实体雕刻的手法来采光,主要采用天光,他一系列形式的操作包括切挖凹槽——在实体缝隙间采光,将墙体外拉或嵌入小尺度的混凝土盒子——利用挡板或小混凝土盒子与主体墙体间的缝隙采光,等等。

在博物馆中,天光和展品之间的关系很好的把握了一种精神性方面的追求,有崇高庄严的顶光,也有戏剧性的侧光,这些光线同时却又是安详的,在他看来,或许只有这种光线才能使藏品和佛的真意契合在一起。

鹿野苑中的几种光线路径及体验路径,在刘家琨的建筑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罗中立工作室(1993 - 1994)和何多苓工作室(1995)中的路径具有单线完整的结构,效果强烈但有一定强迫性。

路径主要作为组织空间和体验的手段。

再一次在博物馆出现:“林间小路沿途逐渐架起,架起是为了保持荒地的自然状态,形成行走者和场地的间离,从精神上脱离农地,适应传奇。

其中最具戏剧性的处理是:一条坡道由慈竹林中升起,从两柱麻柳树之间临空穿越并引向半空中的入口。

在坡道的下面是自然状态的莲池(莲花是佛教的吉祥植物)。

虽然是平地,这博物馆的行进路线是先从二层进入再下到一层。

目的是制造一些反日常的体验,并使参观路线中有向下进入地宫般的感受。

为此,指向性向下的阶梯也有意比正常情况下作得高而陡,并且幽暗一些。

”与艺术家工作室系列中的路径不同的是,鹿野苑的路径不再是单线的,虽然刘家琨还是为我们预设了一个颇具“文学”意味的路径。

但博物馆的路径实际上出现了分岔、阻绝,路径也不仅仅作为组织空间和体验的手段。

自身的表现性特质也得以呈现。

路径从经过草地和室外展场开始,从断面看,先浇筑了T形混凝土基层,再铺以条形青石,路径一开始就是高于草地以脱离寻常的体验。

主要展览路径完整而线性;先经过长长的贯通室内外的坡道,从二层下到一层。

但从二层下到一层的同时,也可从楼梯边的小门进入露天展室。

部分观者可以从露天展室临河一侧的梯段到达二层屋顶。

这条线路便是路径的一次分岔,因为梯段的宽度和高度远远大于日常尺度,并且梯段上还布置了展品,模糊其功能,从而阻绝了一般人的行进。

梯段顶部平台一侧的小门暗示了向上行进的可能,但又阻绝它,因为到达小门后,必须弓身才能爬过高高的门槛。

小门外屋顶平台铺设的卵石继续暗示了行进的可能。

这条分岔的路径既是行进的可能,又是对可能的阻绝,带来绝非寻常的体验。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总平面及参观步行序列;通往博物馆坡道的逐步升起的踏步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剖面图然而在实际体验中,由于安全问题,普通参观者并不能进入二层的室外平台,去体验刘家琨精心设置的小趣味,而有趣的是,大多数普通参观者在参观时并不会选择从坡道进入博物馆,或许对他们来说,坡道过于“反日常”了,他们还是习惯于从一层狭长水池处进入。

(水池曾经是没有水龙头,后来据说出于风水考虑,甲方要求加装水龙头,才有了现在的“龙”头)在逆向参观完整个博物馆之后,最后驻足坡道起点,回望整个建筑。

而刘家琨在布置展品时都是按照他预设的路径来布置,特别是二层天井下方的雕塑一律朝向中庭,不知逆向参观的朋友在参观过程是否察觉展品摆放方向的玄机。

而那些按照刘家琨预设路线行进的观者,或许也没太明显体会到刘家琨所描述的“进入地宫般的感受”。

或许是陈列展品过于精彩,或许是展品堆放得太拥塞(尤其是底层大厅),或许由于一些精妙的建筑细部让参观者“分神”。

这种参观者的实际参观路径和体验与建筑师预想路径之间的“离间”估计也是刘家琨没有想到的。

建构的争议在具体建造时,刘家琨最初的设想是希望用清水混凝土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

在进行前期实验时,由于施工技术原始,难以在浇筑过程中保证墙体的垂直度,第一次实验的不垂直程度甚至夸张到三根垂线中没有两根是一样的,无奈,刘家琨只好采用一种叫做“框架结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砖组合墙”的组合墙特殊工艺。

具体做法是:以1.2m高度分段留施工缝,先绑扎好柱子和组合墙混凝土部分的钢筋,再砌1.2m高砖墙。

袋砖墙达到强度后即成为内模,然后支好木外模,进行整体浇灌,完成柱子、墙体、混凝土墙的组合浇筑,内外一次成活,下次再砌再浇,易于保证垂直度。

而整个主体部分清水混凝土外壁采用凹凸窄条模板,一是为了形成明确的肌理,增加外墙的质感和可读性,同时,粗犷而较细小的分格可以掩饰由于浇筑工艺生疏而可能带来的瑕疵,也利于分区修补。

(最后施工完成还是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补丁,混凝土颜色不一样的情况);刘家琨才用这一特殊的混成工艺有他深入的思考,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既满足建筑追求又解决面临的问题:中国的建筑项目通常事前策划不严密,时候改动随意性极大。

组合墙的外层是钢筋混凝土,内层是砖,成为“软衬”,可以应付开槽、埋线、装配挂钩支架等事后改动。

组合墙原理示意图而在博物馆还未完工时,这堵墙就已不期成为建筑学界的关注焦点:建筑评论人朱涛于2002年5月在《时代建筑》发表长文《“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批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墙体做法:当“建构的粘土砖”实际上已在当代建材工业的驱使下完全转化为“建构的面砖”时,起装饰作用的仿混凝土墙挂板仍暂时未传入中国建材市场,但“清水混凝土”的建构的本体作用与表现意义已经在中国实验建筑师手中产生了分离。

在刘家琨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中,为了使建筑整体像一块…冷峻的巨石‟建筑外部整体拟采用清水混凝土”在他眼中,“在流行给建筑涂脂抹粉的年代,清水混凝土的使用已不仅仅是建筑方法问题,而且是美学取向和精神品质的问题。

”在这里,显然混凝土的建构的表现性已成为建筑师的首要追求,而如果要达到传统的“建构”则必须有相应的混凝土的本体的建构方式相配合。

设想如果有类似安藤忠雄所拥有的经济、工艺条件,刘家琨会毫不犹豫地采用整体现浇混凝土墙的方式,使整栋建筑无论在结构还是在视觉表现上都呈现为一个“独石结构”(monolithic structure)。

从而达到传统建构文化的本真性和整合性。

然而由于特殊的原因,本体性的建构方法再次不得不与建筑师的建构表现意图拉开了距离……换句话说,混凝土外皮(除了起部分热工作用)成为一层表现混凝土现象学特征的装饰性外皮,却完全遮盖了在墙身剖面上实际发生的更复杂、或许更具表现力的建构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