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革兰氏染色法实验目的1.1 实验器材1.1.1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16h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枯草芽孢杆菌16h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大肠杆菌16h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
1.1.2 溶液和试剂香柏油,革兰氏染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等。
1.1.3 仪器和其他用品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纸,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试管架,滴管等。
2 实验现象与分析2.1 实验步骤2.1.1制片取生长活跃期菌种按常规方法涂片(不宜过厚)、干燥和固定。
2.1.2初染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覆盖涂菌部位,染色1-2min之后倾去染液,水洗至流出水无色。
2.1.3媒染先用卢戈氏染液冲去残留水迹,再用碘液覆盖1min,倾去碘液,水洗至流出无色。
2.1.4脱色将载玻片上残留水用吸水纸吸去,在白色背景下用95%乙醇脱色(20-30s),当流出液无色时立即用水洗去乙醇。
2.1.5复染将玻片上残留水用吸水纸洗去,用番红复染液染色2min,水洗,吸去残水,晾干。
2.1.6镜检2.1.6.1观察前的准备(1)安置显微镜.(2)将聚光器调到最高位置,调节光源,使视野内光线均与,亮度适宜.(3)根据使用者的个人情况,调节双筒显微镜的目镜.(4)调节聚光器的数值孔径.2.1.6.2显微观察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样品区域后,用粗调节器将镜筒升高,将油镜转到工作位置,然后在待观察的样品区域滴加香柏油。
从侧面注视,用粗调节器将镜筒小心的降下,使油镜浸在镜油中并几乎与标本相接,调节聚光器的数值孔径以及视野的照明强度后,用粗调节器将镜筒镜筒徐徐上升,直至视野中出现物象并用细调节器使其清晰聚焦为止。
2.1.6.3显微镜用后的处理(1)上升镜筒,取下载玻片。
(2)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镜油,然后用擦镜纸沾取少许二甲苯擦去镜头上的油迹,最后用干净的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
(3)用擦镜纸清洁其他物镜及目镜,用绸布清洁显微镜的金属部件。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
1 染色液
1.1 结晶紫溶液:结晶紫乙醇饱和溶液(取结晶紫约4~8g,溶于95%乙醇100ml中)20ml,1%草酸铵溶液80ml,将上述两溶液混合,过滤。
结晶紫不可用龙胆紫代替。
前者是纯品,后者不是单一成分,易出假阳性。
结晶紫溶液放置过久会产生沉淀,不能再用。
1.2 助染剂
碘1g
碘化钾2g
蒸馏水300ml
将碘与碘化钾先行混合,加入少许蒸馏水,充分振荡。
待完全溶解后再加入其余的蒸馏水。
当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淡黄色时应弃去。
为易于储备,可将上列碘与碘化钾溶于30ml蒸馏水中,用前稀释。
1.3 脱色剂
95%乙醇。
1.4 复染剂
沙黄0.25g
95%乙醇10ml
蒸馏水90ml
将沙黄溶于乙醇中,待完全溶解后加入蒸馏水。
2 染色步骤
2.1 将培养18~24h的培养物涂片,要涂得薄些。
2.2 将涂片在火焰上加温固定,待冷却后滴加结晶紫溶液,1min后水洗。
2.3 滴加助染剂,1min后水洗。
2.4 滴加脱色剂,摇动玻片,直至无紫色脱落为止(约20~30s)水洗。
2.5 滴加复染剂,1min后水洗,晾干,镜检。
呈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红色者为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肯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为观看便利,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等进行复染。
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和球菌,以及全部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许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
现在一般认为革兰氏阳性菌体内含有特别的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阴性菌复合物结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脱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
另外,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为低,在相同PH条件下进行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许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
所以染色时的条件要严格掌握。
例如,在强碱的条件下进行染色,两类菌吸附碱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应;PH很低时,则可都呈负反应。
此外,两类菌的细胞壁等对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通透性也不全都,阳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脱色,阴性菌透性大,易脱色。
所以脱色时间,脱色方法也应严格掌握。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详细操作方法是:1)涂片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
4)加碘液掩盖涂面染1分钟。
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3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梁色液(稀)染10秒钟后,自来水冲洗。
干燥,镜检。
染色的结果,革兰氏正反应菌体都呈紫色,负反应菌体都呈红色。
下面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革兰氏阳性杆菌。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原理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鉴定原理革兰氏染色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呈现蓝紫色。
特性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即将标本固定后,先用龙胆紫染色,加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再用蕃红复染。
染色后除可以看到细菌形态外,还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不被酒精脱色而保留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G+)。
被酒精脱色复染成红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革兰氏染色原理尚不肯定,可能与细菌所带核糖核酸、细菌壁结构通透性、等电点等因素有关。
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碳疽杆菌等属革兰氏染色阳性菌。
百日咳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淋病双球菌等均属革兰氏阴性。
所以根据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性质,可以缩小鉴定范围,有利于进一步分离鉴定,以对疾病做出诊断。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最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之一,它是由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汀·格拉姆(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发明的。
这种染色方法可以将细菌分为两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利用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通过染色剂的作用,使得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显微镜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法时,首先需要将待检测的细菌样本涂抹在玻片上,然后经过热固定,使细菌固定在玻片上。
接着,将碘液滴在细菌上,碘液可以使细菌细胞壁中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呈现出蓝紫色。
然后用酒精洗涤,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的特殊结构,可以保持蓝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会被酒精冲淡。
最后再用碘液染色,使革兰氏阴性菌也呈现出蓝紫色,而革兰氏阳性菌则不受影响。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了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大量的肽聚糖和穿链肽构成,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含有较多的脂多糖。
由于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结构较为复杂,具有较强的染色剂保持能力,因此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时能够保持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相对简单,染色剂容易被洗去,因此在后续的酒精洗涤中会失去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医生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出细菌的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此外,革兰氏染色法也是微生物学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进行对细菌的鉴别和分类。
总之,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通过染色剂的作用,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这种染色方法不仅在临床诊断中有重要意义,也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医学和科研领域的应用,为细菌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帮助。
革兰氏染色法的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法的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细菌诊断技术。
它是由德国细菌学家因氏首先发明的一种实验技术,用来识别和鉴定细菌,从而更容易诊断细菌病的病原和致病机制。
它是一种基于色素的染色法,染色过程是由一种叫做革兰氏染料的特殊染料来完成的。
革兰氏染色法利用细菌细胞膜上结合迅速染料的特性来染色细菌。
某些细菌能够选择性地吸收染料,只有某一类的细菌才能吸收特定的染料,所以细菌在染色后就会呈现特定的颜色。
由于革兰氏染料染色过程所耗时间较短,容易操作,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革兰氏染色法涉及到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等多方面,首先要求有一定的植物知识,针对不同的细菌需要使用不同的染料来进行染色,然后从染色后的细菌样品中根据细菌的颜色特性进行判断。
革兰氏染色法也可用于病原细菌的鉴定、病原细菌的致病机理的研究和抗菌药物的筛选。
对于细菌的致病机制,某些可以通过革兰氏染色法来染色,从而可以研究出细菌病原体的致病机制。
而抗菌药物的筛选以及细菌鉴定也可以通过染色来完成,从而更加准确的确定细菌的类型。
革兰氏染色法的使用也可以降低实验的成本。
它可以简化细菌的染色过程,大大缩短实验时间,并可以提高实验效率,降低实验成本。
另外,它还可以帮助科学家精确的识别细菌的种类,从而更好的诊断细菌病的病原和致病机制。
综上所述,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细菌诊断技术,它可以帮
助科学家快速准确地识别和鉴定细菌,并可以研究出细菌病原体的致病机制,有助于更准确的诊断细菌病,是一项重要的病原学技术。
《革兰氏染色法》课件

将脱色后的涂片用番红染液复染,时间约为1-2分钟。番红是 一种酸性染料,可以和蛋白质结合,使菌体或细胞呈现红色 。
番红复染的作用是使菌体或细胞呈现红色,使其更加明显, 有助于观察和鉴别。同时,番红还可以与结晶紫形成鲜明的 对比,使观察更加准确。
冲洗与干燥
• 将染色完成的涂片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水分。冲洗的目的是去除染色过程中残留的染料和媒染剂等物 质,以免对观察造成干扰。干燥的目的是使涂片固定,以便于 保存和观察。
背景
革兰氏染色法的发明对于细菌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 用,为后续的细菌分类、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染色原理
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染色原理主要是通过 一系列的脱色处理和复染,使细菌着 色,从而根据颜色差异将细菌分为革 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操作流程
革兰氏染色法通常包括涂片、脱色、 媒染、染色和复染等步骤,通过这些 步骤的组合和调整,可以实现对不同 类型细菌的准确鉴别。
革兰氏染色法的结
03
果与意义
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的染色特性
革兰氏阳性菌
被染成紫色或蓝紫色,不易被酒 精脱色,有厚重的革兰氏染色反 应。
革兰氏阴性菌
被染成红色或淡红色,易被酒精 脱色,有较弱的革兰氏染色反应 。
染色结果的分析与解读
根据染色结果判断细菌的种类和特性,有助于临床诊断和 治疗。
通过观察染色后细菌的形态和排列,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 致病性。
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法对于临床医学、生物技术和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 帮助科学家和医生快速准确地鉴别不同类型的细菌,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 防措施。
发展历程与背景
发展历程
革兰氏染色法由丹麦细菌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于1884 年发明,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该方法在操作流程和染料选择等方面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
革兰氏染色法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法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显著的检测细菌生物技术,它是由柳氏革兰在1880年末发明的。
该技术是基于细菌和真菌细胞对dyes(染料)的特异性反应,根据它们对染色剂的不同反应,把它们从其他细菌和真菌区分开来。
革兰氏染色法是由于染色剂对细菌细胞表面分子特异性反应的
原因而产生的。
细菌细胞表面的分子具有某种特定的电性,因此,染色剂可以在表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电性的细菌上形成不同的立体构型,这种构型的变化会导致细菌的表面被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是由染色剂特异性反应结合上形态鉴定原理而发
展而来的,可以根据染色后细菌细胞外形、大小、色泽等特征,将不同类型的细菌区分开来。
此外,染色后的细菌也可以作理化特性的分析,如氧化酵素的产生和酸碱反应的快慢等,以便于确定不同类型的细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方法是将染色剂溶解在抗原的溶液中,当接触到细菌细胞表面时,染色剂就会形成不同的立体构型,产生出特定的颜色,从而可以鉴别不同类型的细菌。
由于有不太抗原细菌也能够被染色,这就使得革兰氏染色法能够较准确地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菌。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落实到实际应用的显著细菌鉴定技术,它能够精确地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菌,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这种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生物化学和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
总之,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细菌鉴定技术,它的发展及应
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细菌研究及人类健康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细菌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约阿希姆·革兰氏(Hans Christian Joachim Gram,1853-1938)创立。
方法概述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紫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稀释复红等进行复染。
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的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结核杆菌对青霉素不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但奈瑟氏菌中的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和淋病双球菌对青霉素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
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
现在一般认为革兰氏阳性菌体内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阴性菌复合物结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脱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
另外,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为低,在相同PH条件下进行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
所以染色时的条件要严格控制。
例如,在强碱的条件下进行染色,两类菌吸附碱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应;PH很低时,则可都呈负反应。
此外,两类菌的细胞壁等对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阳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脱色,阴性菌透性大,易脱色。
所以脱色时间,脱色方法也应严格控制。
染色原理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屏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隙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
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番红染液复染后呈红色。
操作流程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
(1)载玻片固定。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在火焰上加热以杀死菌种并使其粘附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去掉浮色。
(4) 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分钟,倾去多余溶液。
(5)用中性脱色剂如乙醇(95%)或丙酮酸脱色30秒,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呈无色。
酒精脱色为整个流程最关键的一步。
(6)用蕃红染液或者沙黄复染30秒,革兰氏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即被区别开。
口诀1 1 半半
常见种类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链球菌(Streptococcus)、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及霍乱弧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