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合集下载

【毫字开头的成语】_第一个字是毫的成语_带毫字的成语

【毫字开头的成语】_第一个字是毫的成语_带毫字的成语

毫字开头的成语:毫不在乎、毫末不札,将寻斧柯、毫毛不犯、毫厘丝忽、毫分缕析、毫发丝粟、毫无二致、毫无疑义、毫发不爽、毫不讳言、毫厘千里、毫无逊色、毫厘不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毫不介意、毫不介怀、毫不关心、毫不动摇、毫不含糊、毫不在意、毫不犹豫、毫不留情、毫不相干、毫不经意、毫不迟疑、毫发无遗、毫无例外、毫无所得、毫无疑问、毫无顾忌、毫无顾虑、毫末之利、毫末之差【成语解释】(1)毫不在乎:毫:丝毫,形容细小;在乎:在意。

形容丝毫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2)毫末不札,将寻斧柯: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

(3)毫毛不犯:毫:细毛。

一丝一毫也不侵占。

形容非常廉洁或守纪律。

(4)毫厘丝忽:古代“分”以下四个微小长度单位的并称。

喻指极微细的事物。

(5)毫分缕析:细致详尽的剖析。

(6)毫发丝粟:形容极其微小。

(7)毫无二致:二致:两样。

丝毫没有什么两样。

指完全一样。

(8)毫无疑义:一点也没有可以怀疑的地方。

表示完全明确肯定。

(9)毫发不爽:毫:细毛;发:头发;爽:差错。

形容一点不差。

(10)毫不讳言:讳言:有顾虑,不愿把真实情况说出来。

丝毫也没有隐讳不说的。

(11)毫厘千里: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12)毫无逊色:表示比得上,丝毫不差。

(13)毫厘不爽:毫:细毛;发:头发;爽:差错。

形容一点不差。

(14)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丝毫不为个人利益着想,一心一意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15)毫不介意:毫:丝毫;介:进入。

指丝毫不往心里去(16)毫不介怀:毫:丝毫;介:进入。

指丝毫不往心里去(17)毫不关心:对人对事态度冷淡,丝毫不在意(18)毫不动摇:丝毫也不会改变意志(19)毫不含糊:态度明确坚定(20)毫不在意:丝毫不在乎或不介意(21)毫不犹豫:毫:一点儿;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一点儿也不迟疑(22)毫不留情:指人丝毫不给别人留情面(23)毫不相干:指丝毫没有任何联系(24)毫不经意:毫:丝毫。

史传祥的劳动故事

史传祥的劳动故事

史传祥的劳动故事史传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xx市xx区粪便清除工人。

他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并因此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1915年出生于xx省xx县的史传祥,14岁便逃荒流落到xx城郊当上了清洁工。

每天用粪勺挖、用粪罐提、用粪桶背粪便,然后推着轱辘车来回二三十里运送粪便。

一年四季,每天往返4趟。

解放前,清洁工人是社会底层受尽歧视的“力巴”。

新中国成立之后,xx市建起了“粪污管理所”。

1952年,时传祥加入了xx市xx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

xx市人民政府想办法减轻掏粪工人的劳动强度,把过去送粪的轱辘车全部换成汽车。

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把过去7个人一班的大班,改为5个人一班的小班。

他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

老xx平房多,老四合院里人口密度大,茅坑浅,粪便常常溢出来,气味非常难闻。

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不声不响地找来砖头,把茅坑砌得高一些。

上世纪50年代,掏粪是纯体力活。

背在肩上那半人多高的粪桶有10多公斤重,装满了粪便有50多公斤。

时传祥每天掏完了再背,一天的总重量得有5吨。

他管区内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的环境,而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有人问他是怎样做到不嫌脏的?他说:“屎嘛,哪有不脏的?可咱一人嫌脏,就会千人受脏,咱一人嫌臭,就会百家闻臭。

想想这个,就不怕脏啦。

”1959年,他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同年,史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在xx召开的全国“群英会”,国家主席刘少奇握住他粗糙的手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时传祥表示:“我要永远听党的话,当一辈子掏粪工。

”此后,“掏粪工”时传祥的事迹传遍全国。

至今,基于“工作无贵贱,劳动最光荣”的理想,时家三代一直与环卫相守,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依旧燃烧着劳模精神的火种。

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所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白求恩的评价。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写道:“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从此,“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加强自身党性、道德修养的典型口号。

毛泽东推崇“毫不利己”,“大公无私”,时刻不忘教育他的人民要“斗私批修”,要“狠批私字一闪念”,容不下任何人有自我和私心。

在毛泽东心中,人们的“我”,或者说是“小我”,是不应该被提倡的。

如果一个人有自我和私心,就不符合共产主义道德,就是道德低下,腐化堕落,应该被谴责。

但是,人的自我和私心真地就是这个社会的毒瘤,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吗?诚然,在战争年代,特别需要人们团结一心,激发出无私和勇于牺牲的精神,步调一致地去争取战斗的胜利。

我们从历史故事中也真地了解道,确实有无数勇敢无畏的人为了掩护战友,或者为了保卫首长,为了整个群体的利益,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所有财产甚至生命。

这种伟大的“利他”的精神,是民族面临危亡时刻人们所迸发出的一种本能,是植根于人这种高级生命体内的一种巨大的生命力量。

但是,在脱离了战争环境之后,还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这种“利他”的张力,是否是合理的呢?除了“利他”的本能,人更多时候表现出的是“利己”的本能。

作为一个生命体,人要为自己的生存负责,保证自己的生命能延续下去,生存,是人的最核心利益,为了达到活着的目的,人就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为自己着想,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就是说,人首先是“利己”的。

每个人对自己负责,有一大好处:做事效率高。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们大家每个人都为他人着想,这样的社会也会很温馨,很和谐。

白求恩精神的现实意义

白求恩精神的现实意义

白求恩精神也就是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白求恩是一个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人。

当你沉迷于《太阳的后裔》时,当你感动的稀里哗啦时,当你欲罢不能时,你敢说没有一丝震撼、一滴眼泪,一种吸引是来自于那种跨国界的无私援助?虽然,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有的时候我们仍需要来自他人的帮助与温暖,仍需要国际援助。

尤其是在大灾大难面前,那种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生死的情谊久久震撼着人心,例如,08年的汶川地震,例如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例如智利地震,例如巴基斯坦洪灾……虽说我们倡导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并不是要求人们不顾个人生死,为国家,为民族,为他人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而是在对工作对人民的事情上,不能只考虑个人,将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更多应该用“大我”超越“小我”,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和追求。

而且,对工作精益求精,于现今社会有更大的现实意义,新时期尤其需要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

在当前深化医改的大背景下,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是重要内容,我们要学习白求恩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绝不能损害群众利益满足个人利益。

历史穿越了黄尘古道,总有一种精神颠扑不破,总有一种气质历久弥新,也总有一种情怀不曾老去。

孟德斯鸠曾说过,“死者的光荣不在于受世人赞美,而在于为后人所效法”。

现实的今天,我们需要学习白求恩精神,更需要将白求恩精神发扬光大!
可从国际援助、医患关系、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的等方面论述。

纪念白求恩的主旨

纪念白求恩的主旨

《纪念白求恩》中心思想:
文章概括了白求恩同志来中国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体党员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文章从介绍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入手,使读者对他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为全篇论述他的革命精神提出事实根据。

因为白求恩当时是在敌后根据地和游击区工作,很多人还不知道他,加之又是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在论点提出之前,非将生平事迹交代清楚不可。

文章的重点既在阐述他的革命精神,叙述生平事迹的文字就愈省愈好,这样才能使文章的主旨突出。

学习白求恩同志心得体会范例5篇

学习白求恩同志心得体会范例5篇

学习白求恩同志心得体会范例5篇6月26日,我认真地学习了一遍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文章,对白求恩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白求恩大夫是一位崇高的医生,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种共产主义的精神,是值得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学习的。

毛泽东同志在文章指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同志深刻分析、高度概括和评价了白求恩医生的精神品质,号召全党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学习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我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从事职业技能鉴定的管理者,必须对工作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

鉴定所是学校、工业中心对外的一个窗口,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鉴定所的工作具有开拓性、严肃性、广泛性和必须牺牲休息时间等特点,管理者只有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才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才能扎实地作好日常的各项工作,使鉴定工作保质保量;才能做到鉴定工作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对考生服务热情周到;才能更好地做到“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才能为我校的教学评估工作作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根据人的认知规律来进行教育。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身教重于言教。

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

要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只有当你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里,你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

只有当学生真正喜欢你,你的教育教学才会发挥真正的效率。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去感染自己的学生。

关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谬误讨论

关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谬误讨论

关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谬误讨论12环工1 吴晓楠20121707114摘要: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号召全国人民学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质,由此“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度成了一种口号。

然而在时间推移的过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后,这个口号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甚至有好多人开始批判这种言论。

在2006年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即“八荣八耻”的理论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又一次的频繁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

原因就是讨论该言论是否应该添加到“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去,社会对此看法不一。

在我看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说法不应该加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甚至不应该再被提起,因为它本身就是不对的。

正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说法最早来自于以为中国人全体的恩人——白求恩的事迹。

全中国的人都知道,有一个外国人,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我们抗日。

在炮火纷飞的前线,他不顾生命危险为八路军伤员动手术,并亲自为伤员输血,还热心为老百姓看病。

他不要特殊的照顾,和八路军战士一样,过着艰苦的战斗生活。

这个外国人就是著名的加拿大外科医生、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

在后来,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号召我们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有利于人民的人。

” 从此,“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说法流传开来。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八个字,后四个字的意思显而易见,就是号召人们要为他人做好事,“专门”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一门心思的为他人做事。

这就奇怪了,“一门心思为他人做事”这种说法似乎有些别扭,那么我们换个角度来读这句话,假设我们就是“他人”,那么这句话不也就是说:“一门心思为我做事”了嘛。

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共产作为最高理想的社会里,这样的思想难道不是封建社会思想复辟,难道不是奴隶地主再世?再来看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前四个字,更是连事物的本质开始就错了!在马斯洛五大需求层次的理论中人的最高需求就是生存需求,然后依次是安全需求、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作文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作文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作文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精神就像超级英雄的超能力一样,特别酷,那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咱先来说说啥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做人态度。

就好比你有一块巧克力,你自己馋得流口水,可你看到旁边有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也眼巴巴地看着,你就毫不犹豫地把巧克力给了他,自己咽咽口水就当吃过了。

这听起来有点傻,对吧?但这就是这种精神的小小体现。

这种精神在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例子啦。

你看那些医生护士,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就像一群穿着白色铠甲的勇士。

他们本可以躲在家里,舒舒服服地和家人在一起。

可是呢,他们就像听到了某种使命的召唤,一个个冲向医院。

在医院里,他们忙得像个不停转的陀螺,连喝口水、上个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他们难道不怕被病毒感染吗?当然怕啦!他们也是普通人,家里也有亲人在牵挂着。

但是,在患者面前,他们把自己的安危放到了一边,心里只想着怎么让病人快点好起来。

这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们就像黑暗中的烛光,给病人带来希望。

还有那些消防员叔叔,那也是相当了不起。

不管是熊熊大火的高楼,还是危险重重的森林火灾现场,只要警铃一响,他们就冲出去了。

你想啊,大火那么烫,浓烟那么呛,他们却勇往直前。

他们的心里想的可不是自己会不会被烧伤,而是怎么把困在里面的人救出来,怎么把大火扑灭,保护老百姓的财产安全。

我听说有消防员为了救一只小猫,也会冒险爬上很高的树,在他们眼里,生命没有大小之分,只要能帮助到别人,就值得去做。

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平凡的人有着这种伟大的精神。

就像小区里的张大爷,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扫楼道。

这楼道又不是他家的,可他就是愿意拿着扫帚,一层一层地扫,把灰尘垃圾都清理干净。

有人问他为啥这么做,他就笑着说:“大家住着舒服,我心里也高兴。

”你看,这就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态度,虽然他做的事情不大,但却让整个楼道都充满了温暖。

这种精神为啥这么重要呢?你想啊,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只想着自己,那这个世界得多冷漠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激情化的道德
激情化的道德动力主要靠理想、信仰的激励。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无数的仁人志士正是在伟大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信仰的激励下成为道德楷模的。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谈到:“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白求恩“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的“国际主义的精神”和“共产主义的精神”,造就其成为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但是,随着社会由革命阶段进入建设时期再迈进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社会在逐渐转型,进入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交错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然地使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渐渐取代了对理想、信仰的热情。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中,很难再听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那种满怀豪情的话语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潘晓那句“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话很有标志意义,激情化的道德动力慢慢淡出了人们的道德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