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歌词 民族乐器合奏

合集下载

论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以艺术歌曲《昭君出塞》为例

论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以艺术歌曲《昭君出塞》为例

9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24论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以艺术歌曲《昭君出塞》为例谭可欣摘 要: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指的是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以谨记原作者的基本要求为前提,从音乐出发,形成自己对作品独特的见解以和风格、并加以实施,从而构造出作品深层内涵,创造出鲜明的音乐形象。

本文通过对歌曲《昭君出塞》剖析,从而对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进行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二度创作;《昭君出塞》;演唱技巧;风格分析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谭可欣(1996-),女,湖南科技大学齐白石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每当我们聆听一首歌曲时,不难发现,不同演唱者演唱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反馈都不一样。

由此,我们可以进行探索与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演唱效果,不仅是演唱者基本功差距,这也源于一些演唱者在获得作品时,在记住了原作者相应的基本要求后,从音乐中表现出自己的理解和风格特征,并加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而引起这种差异,而这种表现方式也就称为二度创作。

因此,掌握好二度创作方法在我们声乐学习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更好掌握、运用二度创作,首先我们要理解它的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保持真实性与原创性的和谐统一。

其次,第二次创作是在尊敬原作者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作品的主题和艺术风格不会改变,演唱者在演唱时应坚持音乐作品的真实性。

二是保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的一致。

所谓历史性,是指声乐作品在特定的历史时代,通过对歌曲的研究而表现出的艺术性和风格特征。

三是坚持写实性与技巧性的统一;也就意味着,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歌者不仅应该有出色的歌唱技巧,而且在这个基础上又要将整个作品写实般的直接呈现出来这对提高声乐表演质量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两者同时融合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二度创作过程中的创作的准确性与深层含义。

下面我以艺术歌曲《昭君出塞》为例,对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进行研究探索。

一、歌曲《昭君出塞》背景分析昭君出塞,是我国史书上十分感人的故事。

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分析

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分析

2017年第11期(总第323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11,2017(CumulativelyNO.323)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分析孙 冰(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声乐作品《昭君出塞》是由词作家刘麟和曲作家王志信在1994年共同创作的一首优秀作品,该作品以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为原型,以当代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故事,给这个故事注入新的活力,使歌曲极具韵味。

【关键词】昭君出塞;艺术特征;民族声乐【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昭君出塞》的背景西汉年间,匈奴单于入汉和亲,王昭君自愿请行远嫁匈奴,毅然决然踏上杳无人烟的沙漠。

她给匈奴人民带来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维护了边疆六十年的安宁,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者在尊重历史材料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段历史,一改其他作品表达出的王昭君的“哀怨”之情,塑造了一位大义凛然的勇敢女子形象。

二、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分析(一)词曲相容《昭君出塞》从曲式上分为“ABA”“慢快慢”的三段体,作品的第二部分包含两个扩展性的乐段,整体上也体现出四个乐段——“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从歌曲的歌词来看,歌曲也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比较自由的慢板,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包括两个乐句,前4个小节旋律较为委婉舒缓,运用休止符、跳音、波音、下三度倚音等音乐表现手法,与伤感的歌词相结合;第二层次的乐句运用上扬的旋律、加厚的伴奏织体以及增强的力度,表达了王昭君告别旧日家园、踏上漫漫和亲道路的悲伤与不舍。

“从此长城无烽烟”歌词变化重复了一次,使此句语气加重,从而进一步抒发感情。

第二部分同样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描述。

第一层次由两个四小节乐句组成,乐句的伴奏织体转为以跳动为主,速度也由慢板变为快板,与王昭君初到草原对“绿草”“毡房”以及看到“胡笳”和“阿妈捧奶茶”新奇、感动对应。

第二层次即第三部分分为两个四小节乐句,速度渐渐变慢,伴奏织体由跳动的织体转为缠绵的连音,语调也更加委婉,使人仿佛置身于“麦浪”“炊烟”“夕阳”之中。

中国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特色研究

中国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特色研究

9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22应用。

开场部分,即第一部分为前奏。

在演奏方式处理上,巧妙地将慢起渐快的节奏速度和由弱渐强的演奏行进力度,用于烘托整部作品的调式和调性将主题鲜明的呈现出来,对整首歌曲起到了画龙点睛高度概括的重要作用,给观众以震撼回味的总体印象。

虽然前奏部分很短,仅仅包括十几个小节,却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情感。

这时的作品整体结构首部乐段突出体现出用音节上下环绕、进行的旋律线条变化,表现出昭君公主离别家乡,远赴大漠,前途未卜的内心苦楚[2]。

因此,整个行进节奏委婉,舒缓细腻深刻。

在接下来第二部分的整体结构把握中,旋律厚重上扬、力度逐渐变强表现出了昭君公主的尊贵大气。

概括来说,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间奏,主要以钢琴刮奏的形式由慢板演奏逐渐转入热情奔放的快板节奏。

通过演奏速度加快和旋律重复的方式,表现出匈奴人民载歌载舞热烈欢迎远道而来的文明使者——昭君公主的欢快热烈场面,也表现出匈奴人民热爱和平的真情实感。

通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间奏和情感变化。

音乐表现形式的推进也预示着昭君公主虽然远赴漠北、虽然对家乡有无尽的信念,但使命感责任感又使她倍感荣耀,坚定了促进汉民族与匈奴边区和睦相处的信心和决心。

在歌曲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的连接处,作者选用了蒙古长调作为基本素材和过渡载体,利用蒙古长调的气息悠长和委婉歌声充分抒发了昭君公主内心的情绪和深沉感触。

同时,作者在起伏与旋律的结合处也将启承转用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以此通过歌者的演绎昭君公主心情波动,为大汉的富强感到骄傲,最后通过合成演奏将作品和主人公情绪推向高潮。

因此,歌曲的第三部分乐段变化是在重复第一部分和部分第二段原有旋律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旋律和乐式的变化唱出了在昭君公主的努力下,汉匈两族人民为和平做出的贡献,再次颂扬了昭君公主博大的胸怀,为民请命的民族高尚气节。

“一支出塞曲,慷慨乐千年”。

在歌曲高潮演奏声中观众听到此曲思想仿佛穿越到千年前的动人场景,沉醉其中,回味无穷,瞬间激发了对昭君公主的无限敬意。

声乐作品《昭君出塞》中的演唱处理探讨

声乐作品《昭君出塞》中的演唱处理探讨

音乐表演的感受,而从三十六小节开始,反复连续的伴奏织体使得乐曲层层递进,进一步强调了乐段的思想。

再次,在《昭君出塞》的间奏部分,作曲家主要借助快板使得作品流动起来。

作品的五十四到八十六小节是B部分,作品主要借助欢快热情的节奏,不仅营造出欢乐的西域场景,还展现出当时匈奴人对王昭君到来的欢迎。

在之后四个衬词“啊”的部分,作曲家使用蒙古长调在使情绪起承转合的同时,将乐曲情绪推向高潮。

最后,在A’部分,作曲家运用了阻碍进行和弦与阻碍终止和弦,通过副属和弦的铺垫使得乐曲平稳回到了d羽七声调式,并且,为进一步延续情绪,作曲家将第一段的素材进行了拉宽,在结尾部分更是借助重音与震音营造出了辉煌的气氛,升华了作品的情感,进一步提升了作品与王昭君形象之间的契合度[2]。

(二)歌词分析在声乐作品《昭君出塞》歌词的谱写过程中,词作者并未过多的描述王昭君远离故土的怨,而是将描述重点放在了昭君出塞这一行为所展现的民族精神。

具体来说,首先,在作品的第一部分,词作者在用“别家园……马上弹”表现王昭君对家人、故国不舍之情后,立即用“女儿情……无烽烟”表现在当时的环境下,国家大事远重于儿女私情,并且歌词中的“从此长城无烽烟,无烽烟”更是展现出昭君出塞的决心。

其次,在作品的第二部分,“纵马塞上行……暖在我心间”向人们展现了王昭君入塞时的热闹景象,山川、绿草、毡房、奶茶等情景与中原麦浪、炊烟、黎民有着极大的差别,但为了维护故乡的美好景象,王昭君进一步坚定了自身内心的信念。

最后,在作品的第三部分,作曲家借用别人的视角,对昭君出塞的伟大加以描述,对作品的内涵加以升华[3]。

三、声乐作品《昭君出塞》演唱处理与形象处理与其他一些将核心放在凸显“怨”的作品不同,声乐作品《昭君出塞》中昭君是深明大义、有胆有识、为汉朝与匈奴和平做出真切贡献的女子,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可以通过对声乐作品《昭君出塞》中各部分进行相应处理的方式,尽可能展现昭君为国为民的宽广胸襟、爱国爱民的英雄气概。

闽剧移植剧目伴奏音乐的特点分析——以《昭君出塞》为例

闽剧移植剧目伴奏音乐的特点分析——以《昭君出塞》为例

0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1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闽剧艺术的一个大繁荣大发展的阶段,其表演剧目种类繁多,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就、有影响力的表演艺术家;在舞台布景上,创造了“机关布景”,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戏剧舞台美术的先河,涌现了俞鸿冠、贺逸云等知名的舞美设计者,并受到郁达夫的赞赏;巡演场地遍布福州城乡和福州方言区的各县,还在上海和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城市和国家进行演出,所到之处均引起轰动,蜚声海内外。

二、闽剧剧目移植作用对流传广泛的经典剧目进行移植,是剧种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剧种和剧目影响力的主要方式之一。

由于我国地域文化和方言的差异,决定了我国戏曲的种类众多,这是进行剧目移植的先决条件。

纵观闽剧百余年的发展历程,闽剧的剧目繁多,遵循戏曲发展规律才是闽剧发展的根本,除了传统剧目以外,移植剧目也是闽剧优秀剧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闽剧的发展历程中,徽班、京班对于闽剧发展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在与徽班、京班的交流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徽、京班的剧目,这些剧目的传入,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剧目的丰富,也在于随附剧目之上的徽班、京班的舞台表演艺术,包括唱腔、念白的优化,音乐伴奏的改革,文场、武行各行当表演程式的完善,以及戏曲审美习惯的转化等,它们深刻影响了闽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很大一部分参与了闽剧剧种风格的塑造。

通过剧目移植,学习其他剧种的表演风格,可以吸取其他剧种的表演要素,以此来丰富闽剧的表演特点,在移植过程中,最明显的是戏曲音乐的变化,是“原剧种”到“现剧种”的唱腔变化,根据声韵对形态进行了重新设计,对剧目进行了二次创作,在人物的塑造上不断地创新,最终实现了声和形的完美融合。

三、昆曲、京剧对闽剧的影响昆曲创兴于明嘉靖之初,一直到清乾嘉间始渐衰落,昆曲行腔优美、动作细腻,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风靡天下,几乎遍及各省,直到今天许多地方剧种的声调都受它的影响,而且在剧目、伴奏、服装、科介等方面都保留昆曲的痕迹。

昭君出塞2

昭君出塞2

Her native village is now called Zhaojun village. The stream where she is believed to have washed yarn before she was brought to the imperial palace was named Xiangxi (Fragrant Steam) in her honor. Different places in Inner Mongolia are said to be the site of her tomb. Both the one near Hohhot and the one near Baotou are overgrown with such lush grass that each of them is referred to as the Green Tomb. Zhaojun's story remains a puzzle. Her decision to marry a Xiongnu king at a time when people's attachment to their ancestral homes was strong and Han chauvinism was rampant is hard to understand. Equally puzzling is her failure to be noticed by the emperor despite her beauty and her length stay in the palace. The celebrated writer Cai Yong (132–192) maintained that Emperor Yuandi did see this particular concubine of his, but he failed to appreciate her beauty. Disappointment and resentment had overtaken Zhaojun after having lived isolated in the palace for years. Thus, claimed Cai Yong, Zhaojun's unusual decision was a retaliatory action against the emperor.

中国民族女高音作品演唱与赏析_江西财经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国民族女高音作品演唱与赏析_江西财经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国民族女高音作品演唱与赏析_江西财经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谱曲者是谁?参考答案:印青2.民族声乐在初级的训练阶段应当注重基本的发声方法。

参考答案:正确3.在初级民族声乐训练中,一般采取两个步骤:先共性,后个性。

参考答案:正确4.歌曲《梅花仙子》是一首具有和相结合的歌曲,旋律朴实自然,感情真挚。

参考答案:现代感、民族感5.红色经典歌曲《映山红》是电影的主要插曲之一。

参考答案:《闪闪的红心》6.歌曲《绒花》的曲式结构是什么?参考答案:二部曲式7.中国民族声乐是一门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的舞台表演艺术。

参考答案:民族性8.下列哪首歌是1987年版的《红楼梦》的主题曲:参考答案:《枉凝眉》9.变奏曲是西方音乐中的曲式结构,胡廷江将其题材借鉴过来,在原作品《玛依拉》的曲调基础上,通过改变歌曲的节奏、旋律、调性以及添加华彩的装饰性乐句达到歌曲变奏的效果,从而创作出了作品《玛依拉变奏曲》。

参考答案:正确10.《昭君出塞》此曲的引子部分力从弱到强再从中强到弱再返回到强。

强弱变化非常鲜明,引人入胜。

参考答案:正确11.歌曲《春来沙家浜》融入了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智斗》一出的经典旋律,给予了观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参考答案:错误12.下列哪首歌赞美了五星红旗,歌颂了民族精神,唱出了对祖国的亲切感、责任感、自豪感和无限的热爱之情。

参考答案:《红旗颂》13.王洛宾在原民歌《青春舞曲》基础上改编的花腔女高音作品为?参考答案:《青春小鸟》14.下列哪首歌曲将古典诗词与现代曲调完美结合?参考答案:《残花》15.歌曲《残花》的作词人为南宋词人李清照,作曲者为青年作曲家邓垚,在歌曲的伴奏声部加入了很多,丰富了乐曲的色彩。

参考答案:高叠置和弦16.《山里的女人喊太阳》是一首充满浓郁的风味的民族声乐作品。

参考答案:湖北土家族17.歌曲《红旗颂》前半部分是深情的表白,演唱者应当咬字清晰,每个字都要用气息来带动,注意开口音的延长,字腹和字尾收音,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

浅析《昭君出塞》的艺术特点

浅析《昭君出塞》的艺术特点

浅析《昭君出塞》的艺术特点作者:胡芳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5期【摘要】《昭君出塞》是王志信先生和词作家刘麟先生共同完成的,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戏剧特征,为歌唱艺术开拓了一条新的民族声乐创作之路,也是众多声乐比赛中选手颇爱的一首参赛曲目。

本文的分析与探究,目的是为广大声乐爱好者在演唱中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曲式分析;演奏技巧;情感一、《昭君出塞》的创作背景(一)历史背景西汉早期国力不强,主要精力放在休养生息、整顿经济、积攒实力方面,对外采用的政策比较保守、收敛,这样匈奴久成边患,屡次内扰,却又苦于财政的吃紧和军事力量的薄弱,无法一了百当地解决这一心腹大患,屡次北讨却颜面丧尽,以至朝纲震荡危及国势。

文景以降,匈奴分裂内讧,呼韩邪单于内俯称臣,使西汉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联姻和亲成为了西汉与匈奴巩固政治军事联盟的首选。

公元前33年,汉元帝把后宫女子王昭君封为公主,赐婚嫁给呼韩邪单于,这桩政治婚姻为西汉营造了非常有利的政治、军事格局,减轻了战争所带来的压力,加快了本国的经济建设,为军事动员争取了充足时间,减少了日后的人员伤亡和战争损失,对中国的和平统一、民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二)艺术背景王志信用音乐描述了昭君出塞的动人故事,像浓缩的小型歌剧,在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情节推进中展现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

在这部作品中,昭君的美丽、含蓄、忧怨、深明大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借鉴了传统戏曲板式,前奏中使用多种民族乐器,加入了一些流行因素,充分表现出了故事主人公的哀怨、悲痛和不舍的情绪,营造了一种即将离开家园的依依不舍的气氛,彰显了故事主人公为了国家和百姓得以安宁而牺牲自我的复杂心情。

二、《昭君出塞》的艺术特点(一)歌词赏析别家园,出雄关,昭君琵琶马上弹,女儿情,连胡汉,从此长城无烽烟,从此长城无烽烟。

纵马塞上行,放眼敕勒川,绿草饶毡房,牛羊接蓝天;胡茄迎远客,长袖舞翩迁,阿妈捧奶茶,暖在我心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君出塞》歌词民族乐器合奏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词:张名河曲:孟庆云1999年拍摄音乐电视作品雨正飘飘风正潇潇天荒地老人年少千里断肠关山古道一曲琵琶惊飞鸟女儿出塞去马蹄踏芳草天姿熄灭了烽火国色软化了钢刀云儿遥遥路儿迢迢此去明月知多少衣正飘飘马正潇潇大漠从容雁飞高梦也渺渺魂也渺渺一曲琵琶千古谣女儿出塞去马蹄踏芳草天姿熄灭了烽火国色软化了钢刀汉宫缘未尽故园情未了不问几时还云儿遥遥路儿迢迢只求一统山河明月照雨正飘飘风正潇潇衣正飘
飘马正潇潇啊
以上就是关于昭君出塞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