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优质课

合集下载

力的分解教案范文

力的分解教案范文

力的分解教案范文教案:力的分解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和应用;3.能够通过图示或实例进行力的分解和合成计算。

二、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和特点2.力的分解3.力的合成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1.教师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示范实验:教师用一个绳子和砝码进行示范,向学生展示力的作用,并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效果和方向。

Step 2 力的分解1.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力的分解。

2.向学生解释和演示分解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绳子、棍子等道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分解。

3.练习:设计一些力的分解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分解能力。

Step 3 力的合成1.引入力的合成的概念,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力的合成。

2.向学生解释和演示合成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绳子、棍子等道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

3.练习:设计一些力的合成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合成能力。

Step 4 力的分解与合成的应用1.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应用领域。

2.示范一些应用实例,如静力分析、斜面上物体的运动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Step 5 拓展训练1.自主探究:提供一些复杂的力的分解和合成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是否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2.练习成绩:给学生布置一些力的分解和合成的习题,分析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方式。

3.拓展训练的成绩:评估学生在复杂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五、教学反思力的分解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练习,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同时,也锻炼了自主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示范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力的分解与合成。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 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 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4. 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

5. 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

【学习重点】力的分解方法及矢量相加法则。

【学习难点】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课堂精讲】壱、力的分解1.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

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它们可以互相,并非!!!2. 遵循方法:。

把一个已知力F 作为平行四边形的,那么与力F 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就表示力F 的两个。

3. 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力F可以有对分力。

思考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分解已知力?二、确定分力原则例1:如图所示倾角为θ 的斜面上放有一个物体,该物体受到的重力G 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重力?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思考:1.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求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2. 斜面倾角变大, 分力如何变化?3. 联系实际: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例2.拖拉机拉着耙,对耙斜向上的拉力F,F 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拉力F?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方法小结:三、矢量相加的法则例3.一个人从A 走到B,又从B 走到C。

用作图法画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这个人的位移是?1. 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从面求出合矢量的方法。

2. 和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3. 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又有,相加时遵从的物理量。

如:力、速度等(2 )标量:只有,没有,求和时按照的物理量.如:时间、质量、长度等例4.求各组共点力的合力课堂小结:【课堂自主检测】小球静止在斜面和挡板之间,请分解小球所受的重力?求斜面和挡板对物体的弹力?【课后作业】1. 上交作业:课后题3 个2. 《三维设计》P45。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力的分解教案第1篇一、课标要求通过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此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学习力的合成时学生已有所了解,本节教学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

矢量是完全不同于标量的一类物理量,它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种基本能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想课时安排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认知难度,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处理,把“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作为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两类知识及教学策略按照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分类,笔者将本课时的新授知识和需要用到的原有知识分类如下:陈述性知识: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合力求分力。

其中力的分解的概念是新授课的陈述性知识。

对于陈述性知识,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原有知识越多就可能学得越多,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识必须在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3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3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3篇力的分解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难点: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

彻底性。

3.关键: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向,演绎出平方差公式, 对公式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变形,把问题转化成能够应用公式的方面上来。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推进自己的思维。

教学过程一、观察探讨,体验新知?问题牵引】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

(1)(a+5)(a-5);(2)(4m+3n)(4m-3n).?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出上面的两道题,并踊跃上台板演。

(1)(a+5)(a-5)=a2-52=a2-25;(2)(4m+3n)(4m-3n)=(4m)2-(3n)2=16m2-9n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两道题目,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1.分解因式:a2-25;2.分解因式16m2-9n.?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1)a2-25=a2-52=(a+5)(a-5).(2)16m2-9n2=(4m)2-(3n)2=(4m+3n)(4m-3n).?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a2-b2=(a+b)(a-b)的同时,导出课题: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平方差公式:a2-b2=(a+b)(a-b).评析: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学中还要强调一下,可以表示数、含字母的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显示或板书)(1)x2-9y2;(2)16x4-y4;(3)12a2x2-27b2y2;(4)(x+2y)2-(x-3y)2;(5)m2(16x-y)+n2(y-16x).?思路点拨】在观察中发现1~5题均满足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高中物理新版教案- 力的分解【省一等奖】

高中物理新版教案- 力的分解【省一等奖】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的第五节,是在完成了《力的合成》一节的学习并对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验证的前提下开展教学的。

本节课我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紧紧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体验等活动发挥课堂主导作用的理念。

首先通过“断桥不断”的模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带着问题与好奇心进入课堂,接着由浅入深,先对力的分解概念进行讲解,在猜测力的分解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通过自制实验装置验证力的分解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根据物理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并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的科学探究学科素养,再结合生活中创设“塔吊”、挑战不可能“四两拨千斤”情景,帮助学生形成构建模型、科学推理的科学思维,最后呼应“断桥不断”,加深学生对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和力的分解过程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并能得出简单结论的能力。

(3)应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

(4)训练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好物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研究周围事物热爱生活的好习惯(2)使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可以服务于生活(3)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1)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自制重力分解装置、橡皮条、轻杆、自制实验装置、泡沫桥、弹簧秤、小车等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二,力的分解概念三,验证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用橡皮条拉住物体放置在倾斜的薄板上,请观察: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假设力的分解同样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篇1一、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四两拨千斤”(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问题-猜想-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请学生猜想请学生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请学生实验验证(思考:如何验证?)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

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请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无数解)请学生思考: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呢?通过课堂一开始的实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

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学生猜想: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实验验证:用海绵铺在斜面上和挡板侧面,把比较重的物块压在上面可以明显看到海绵发生的形变,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根据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力的分解教学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力的分解教学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两解 若另一个分力F2大小为5 N,如何?
唯一解 若另一个分力F2大小为4 N,如何?
无解
第7页
一个已知力终归应当如何分解?
按实际效果分解
F
F1
F2
F
第8页
重力产生效果
G1 θ G2 G 使物体沿斜面下滑
使物体紧压斜面
第9页
G1
G2 G
重力产生效果
使物体紧压挡板
使物体紧压斜面
第10页
G1
G2
G
200 0.866 N 173.2 N
FN G F2 G F sin 30
( 500 200 0.5 ) N 400 N
第26页
例题7:质量为m物体放在倾角为θ斜面上,
它与斜面滑动摩擦因数为μ,在水平恒定推力
F作用下,物体沿斜面匀速向上运动。则物体
受到摩擦力是(

BC
N
A、 μmgcosθ
第19页
三角形定则
两个矢量首尾相接, 从第一个矢量始端指向 第二个矢量末端有向线 段就表示合矢量大小和 A 方向.
C B
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实质同样.
第20页
矢量和标量再结识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
四边形定则。
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代数
第4页
二、力分解有拟定解几种情形
1、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方向,求两个分力大小
唯一解
例:已知合力F=10N,
F
方向正东。它其中 一个分力F1方向向东 F1 偏南600,另一个分力
F2方向向东偏北300, 求F1 F2大小?
F2 O
第5页

力的分解高中物理优秀教案

力的分解高中物理优秀教案

力的分解高中物理优秀教案教学内容:力的分解定理及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分解定理的概念和原理2. 能够运用力的分解定理解决物体受力平衡或不平衡的问题3. 掌握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 力的分解定理的概念和原理2. 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 运用力的分解定理解决具体问题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2. 工具:力的分解实验装置、示意图、力的分解练习题等3.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基本概念,引出力的分解的需求和意义。

二、探究(15分钟)1. 通过力的分解实验装置展示力的分解示意图。

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力的分解规律及其应用。

三、讲授(20分钟)1. 讲解力的分解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 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练习(15分钟)1. 班内同学互相配对,进行力的分解练习题训练。

2. 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五、总结(5分钟)1. 整理本节课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力的分解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力的分解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力的分解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反思:结合学生对力的理解和应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分解定理,并能够熟练运用。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接下来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巩固和延伸力的分解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定则而言,一个力的分解有无数个解,教材通过实例来说明力的分解的依据及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并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渗透了物理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本节课把物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合作实验探究效果分解力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归纳突破找效果,定分力方向这一难点,巩固学生对效果分解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力的分解概念,理解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掌握按力的效果分解力的方法,并能利用几何知识求解分力大小
3.能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力的分解概念、规律和分解依据的学习及验证过程
2.合作探究,总结按效果分解力的方法。

3. 利用智慧课堂系统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4.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设计简易核桃去壳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合作探究过程,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理解力的分解存在多解性。

2.分析实际问题,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养成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研究态度,领略科学探究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按效果分解力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一个力有无数组分力,如何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来确定分解力的方式是难点五、学情分析
通过力的合成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明确了力的特征和力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效与替代的思想,比较容易接受力的分解的含义和遵循的规律,但对力按效果分解的方法较难理解,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和多媒体课件及DIS系统,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六、教学用具
智慧课堂系统,自制力的合成分解仪,电子提拉秤若干,电子盘秤若干,0.175kg 钩码9个,自制斜面,重球、海绵、气球、DISLab斜面上力的分解实验器、自制核桃去壳器
七、教学方法
智慧课堂交互式教学实验探究引导启发
八、教学过程
九、板书设计
力的分解
一、概念: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
二、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1、本质:等效替代
2、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
3、一个力有无数组分力
4、合力一定,分力随夹角的增大而增大
三、按效果分解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