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28例分析

医 师 。E mal 2 1 1 3 8 qC I — i :1 7 7 8 2 @q .O I T
情况 , 采用不 同的治疗 方法。①切 口渗液少 , 愈合 不 良, 部分 拆
除暴露 的缝线 , 清除液化和坏死组织 , 持引流通 畅 , 保 用生理盐 水和过氧化氢 冲洗 2d 4d 同时 内置 庆大霉素盐水纱条 引流 , - ,
目前尚无统 一的术后 切 口出现脂肪液化 的诊断标准 Ⅲ ① : 发生在 术后 5d 7d 除切 口有较多 渗液外 , - , 无其他 自觉症 状 ;
部分患者于常规检查 切 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 , 按压切 口 皮下有较多渗液 ; ②切 口愈合不 良, 皮下组织游离 , 渗液 中可见
10例患者碎石治疗成 功 9 ,手术 时间 5 n 2 i, 0 7例 一 5m n mi
平均 1 n手术成 功率 达 9 %, 中 2例 因结 石过 大 、 硬 , 5mi. 7 其 过 导致碎石失败 , 中膀胱穿孔 1 ( %)改行开放手术 。2 术 例 1 , 2例
( 2 术后 出现轻微 肉眼血尿 ,  ̄ 2 %) 1 2 d d血尿消失 。并发 尿道感
基层 医学论坛 2 1 年第 1 卷 9 01 5 月上旬刊
每 日换药 1 2 。2  ̄  ̄次 3 d d待组织新 鲜后 , 在伤 口内倒 满高渗糖
( 白糖或 5%葡萄糖 )再 以蝶形胶布 固定 , 日 1次返 院 , ~ 0 , 隔 5d 1 后拆除蝶形胶布。 0d ②切 口大量渗 出液 , 全层均不愈合 , 皮下 组 织游离 , 拆除缝线 , 用生理盐水 、 氧化氢 冲洗 , 用无菌纱 过 再 布清创 , 吸净渗 液 , 将 糜蛋 白酶 2m 均匀撒 于创 面 , g 最后用 无 菌蝶形胶布 固定伤 口, 消灭死腔 , - 3d 5d后换药 。开始 时即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86例分析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86例分析【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丹参为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治疗措施,现就86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86例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2]:①发生在术后3~7天,除切口有较多黄色渗液外,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挤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妇科手术脂肪液化24例,剖宫产脂肪液化62例。
合并肥胖26例,贫血12例,糖尿病8例,滞产6例。
术后3天内22例,4~7天64例。
1.2 方法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
对照组切口未裂开者挤出或穿刺抽出皮下液化的油状物,切口局部加压包扎,敷料渗湿时及时更换;切口裂开着,撑开脂肪液化之切口,用凡士林纱布填塞引流,隔日换药1次。
切口干燥后,用阔蝶形胶布拉拢固定;红外线照射每次30min,每日2次。
治疗组除采取上述治疗外,根据空腔大小注入2~5ml不等的丹参注射液,切口局部加压包扎,敷料渗湿时及时更换。
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辅以营养支持治疗。
1.3 观察项目:两组伤口愈合时间,切口感染情况及换药次数。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软件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
2 结果2.1 两组切口愈合时间:治疗组10天内愈合40例,超过10天愈合3例;对照组10天内愈合17例,超过10天愈合26例。
经统计学处理,p7次 7例;对照组换药次数≤7次17例, >7次26例;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3.1 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因素3.1.1 患者本身因素(1)肥胖是腹部刀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
肥胖使皮下脂肪厚度增加,增加了手术难度,加上术中对脂肪组织的损伤,使脂肪组织发生缺血、无菌性坏死,产生渗液,影响伤口愈合。
妇产科腹壁切口脂肪液化25例临床分析

1 . 2脂肪 厚度 检 查方 法
3讨 论
( 1 ) 肥 胖 者 皮 下 脂 肪层 血 液 循 环 较 差 , 皮 下 脂 肪 切 开 后 使 本
身血 运 较 差 的脂 肪 组 织 进 一 步 发 生 血 运 障 碍 , 易因 缺 血 , 缺 乏 营 养而发 生液化坏 死 , 继而发 生无菌性 炎 症, 致 切 口迁 延 不愈 。 本
脂 肪 液 化 是 手 术 损 伤 导 致 大 量 脂 肪 细胞 破 裂 , 脂 肪 颗 粒 外 溢, 分 解, 液 化 而 滞 留于 切 口内或 溢 出 于 切 1 3 外 的病理现 象。 本 病 影 响创 口愈 合 , 延长住院时间, 增 加 经 济 负担 。 作 者通过 对2 O 0 8 — 2 0 1 2 年该 院 妇 产 科 长 治 的 2 5 例 进 行 回顾 性 分 析 , 探 讨 其 发 病 相关
有关 , 应 针 对 这 些 因素 采 取 防 治措 施 。
【 关 键 词 】妇产科 经腹手术 ; 脂肪 液化 ; 相 关因素 ; 防 治
【 中 图分 类 号 】R 7 1 3 : R 7 1 9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5 6 5 4( 2 0 1 3) 0 1 ( C ) 一 0 0 9 3 — 0 2
ME 口 工 A L L A目 口口 A T OO Y S CT E N CE S 医学检验
H 工NA H E A LmH 工N口 U日 T口 Y
妇产科腹壁切 口脂肪液化2 5 例 临床分析
阮彩 春
大 理 州祥 云县 妇 幼保 健 院 , 云南 大理
6 2 7 1 0 0
【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妇 产 科 手 术 后 腹 壁 脂 肪 液 化 的相 关 因 素 和 防 治 措 施 。 方 法 对 该 院妇 产 科 2 0 0 8 —2 0 1 2 年 手术 后 发 生 腹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0例临床分析

进愈合。术后行红外线或微波照射切 口, 保持
切 口干燥 ,有利于防止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渗出处部分皮肤或皮下裂开 , 渗出液涂片存在
( 二) 妇产科腹部切 口 脂肪液化的原因分
析
6 . 对产程延长及滞产者 , 要及时进行识别和处 理 ,提高助产人员及产科医生技术水平。7 . 术
较多脂肪滴 ,连续3 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体温
液化2 2 例, 发生率1 . 6 4 %。术后患者多无 自觉
症状 ,于术后3~ 7 d 发现切 口处有黄色油性或 血『 生 渗出物 ,切 口处无明显红肿热痛 ,但可见
浮的脂肪滴;③切口 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 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
见大量脂肪滴 ,连续3 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过紧可使组织坏死 , 缝扎过松止血不彻底 ,渗 出物较多,缝合时留有死腔 , 可扩大局部炎症 反应 , 缝合组织层次对合不 良 致切 口 裂开,均 可导致脂肪液化。近年来高频电刀在临床上广
泛的应用,也增加了切 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手术室器械的刺激 ,止血 的不彻底 ,时间过长 均可以造成脂肪无菌 『 生 坏死 ,从而导致脂肪液
高 ,妇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明显增加。
一
条引流 , 待渗出停止后拔除。2 . 合理使用高频 电刀 , 避免损伤皮肤真皮层 ,对肥胖患者应慎 用 电刀,必须使用时 , 应将 电刀强度调到以恰 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 ,
同时尽量缩短 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时间 ,以 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变性坏死 。3 纠 正贫血 、 低蛋 白血症 ,术后行必要的抗感染治疗及营
产科手术后腹部切 口脂肪液化患者进行换药、切 口加压包扎 ( 腹部压盐袋 ) 、清创缝合治疗后 ,患者均痊愈 出院。结论:妇产科腹部切 口 脂肪液化与肥胖、医生缝合技
妇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探析

带来了比较大的痛苦, 并 增加了其经济负担[ i - 2 ) 。 本次研究对出现切 治疗后, 切 口仍 然出现裂 开状 态, 必须再 次接受缝合处 理 】 。
口脂肪 液化 症 状 妇 科 腹 部 手 术 患 者在 治 疗过 程 中应 用红 外照 射 技 1 . 5数 据 处 理 术 的临 床 效 果 进 行研 究 。 现 对 整 个研 究 过 程 汇报 如 下。
疗有效率9 1 . 3 %。 两组患者切 口脂肪 液化病 情治疗效 果组 间差异
体重、 生产 情况 、 婚姻 状 况 、 发 病时间等几项 自然 资料方面 比较 有显 著 统 计 学 意 义 ( P < O . 0 5 ) 。 详见表 1 。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与护理

的应用 [ J ] .中华 护理杂 志,2 0 0 9 , 4 4( 8 ) :7 6 4— 7 6 5 .
2 张晨旭.细节护理在手 术室护 理中 的应 用与效果 评价 [ J ] .健康
负担 ,同时也是引发 医疗 纠纷 的主要 原 因之 一… 。要想 有效 地避免这种情况 的发生 ,护士早 期发现 还有 针对性 的处 理都
经涂片镜检能够见 到红 细 胞 以 及脂 肪 滴 ,经 过 多次 的 培养 ,
没 有 细 菌 生 长 院妇 产科腹 部手 术切 1 : 3 脂肪 液化 进行 回顾性 的分 析 ,现总结 如下 。
必读 ,2 0 1 2,1 1( 1 O ) :4 9 3— 4 9 3 .
3 李艺碹.细节护理在手 术室护 理中 的应 用效果研 究 [ J ] .健康必
读 ,2 0 1 3,1 2( 3 ) :4 3 0— 4 3 0 .
4 邢琳琳.对细节护理在 手术室 护理 中应 用效果 的分析 [ J ] .求 医
・
l 86 ・
Cl i n i c a I R a t i o n a I Dr u g Us e, D e c e mb e r 2 0 l 3 ,v 0 1 . 6 No . 1 2 C
手术 p 过度 紧张而对手 术进 程造成 不 同程度 的障碍 ;此 间 医 护人员应尤其 注意遵循 细节 护理原 则 ,重视 手术 所涉及 的各
可对 临床治疗 与护理 质 量方 面产 生 良好 的 促进 与 改善作 用 , 同时还 可使患者术前 出现 的压抑 、焦虑 以及 紧张心理 状态 得
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论文

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病例临床资料。
结果:妊娠期水肿、肥胖、糖尿病、高频电刀的使用等因素增加了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比率。
结论:及时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尽早处理。
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防治措施,以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008年1月~2010年1月将收治的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收治行腹部手术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患者32例,其中剖宫产26例,妇科手术6例。
临床表现:32例术后多无自觉症状,于术后3~10天换药时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液渗出,按压切口渗液可增多,切口外观红肿不明显,但可见愈合不良。
切缘皮下组织易于分离,有时仅表皮相连。
20例为术后3~5天出现切口渗液,12例为术后7~10天才发现。
32例患者中7例体温升高,但未超过38.5℃。
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对症治疗。
术后加强伤口护理。
术后48小时腹部切口给与微波治疗,日2次,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消退及渗出物的吸收,从而促进切口愈合。
每日检查腹部伤口,如发现切口有少许渗液者,排除切口感染后,每日挤压切口1~2次,每次尽量将渗液挤净,伤口覆盖碘伏纱布,并辅以物理治疗。
渗液多时或持续时间较长者,在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拆除部分缝线,用甲硝唑液及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加压包扎或在严格消毒下,清除液化坏死组织,将α-糜蛋白酶均匀撒于创面,最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加压固定切口,一般隔日换药1次,必要时1天1次。
如渗液量大经上述处理效果不理想者,则拆除脂肪层线结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待无明显渗液、新鲜肉芽组织生成后进行ⅱ期缝合。
部分患者应用静脉或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辅以物理及支持疗法。
另外还可以参考下述作者对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方法。
浅谈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

浅谈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作者:胡付姣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临床分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原因,防御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201001~201301妇产科患者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41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皮下脂肪厚、切口暴露时间长、高频电刀、缝合技术欠佳、自身体质愈合低下等,以上均是引起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
结论提高缝合技巧、慎用电刀、缩短手术时间、预防术后并发症等处理措施均可以降低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关键词】妇产科术后;脂肪液化;对症处理脂肪液化属于无菌性炎症,是脂肪细胞受到损伤后出现破裂、坏死进而液化的过程,脂肪坏死崩解产物脂肪酸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的炎症反应[1]。
切口脂肪液化不仅使切口感染的几率增加,还使切口愈合时间延长,目前,肥胖者及临床剖宫产率的增高,妇科手术的广泛开展,使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现对河南省开封市妇产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41例发生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1例患者中,剖宫产30例,妇科手术11例,有14例皮肤切口全层裂开,年龄21~66岁,其中33例皮下脂肪厚3~10.5 cm,平均为5 cm。
11例妇科手术患者中,子宫全切术后7例,次全切4例,年龄38~69岁,均用电刀,肥胖7例,糖尿病2例,贫血2例,术后发热﹑咳嗽3例,低白蛋白1例。
30例产科剖宫产,年龄在20~42岁,体重严重超标者25例,全身水肿者9例,合并糖尿病者7例,轻中度贫血者3例,术后出现发热﹑咳嗽者5例,合并低蛋白血症者4例。
1.2 手术时间和出血量 41例患者中,28例剖宫产手术时间平均延长30~50 min,8例妇科手术时间延长40~90 min,术中有10例出血量约在500~1000 ml,其余31例出血量100~400 ml。
1.3 临床症状术后3~10 d切口出现脂肪液化,切口有淡黄色油性或浅红色血性渗出物,切口无明显的感染症状如红、肿、热、痛现象,偶见硬结,镜检时见有许多的脂肪滴,细菌培养3次均为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产科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下腹部术后脂肪液化的原因处理及预防。
方法根据切口渗液及愈合情况不同将60例脂肪液化病人给予换药、微波治疗、二期缝合等处理。
结果:所有病人切口于手术后10~25d愈合, 6例行ⅱ期缝合,未发生院内感染。
结论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以减少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的愈合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脂肪液化
【中图分类号】r4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0152-02
妇产科腹部手术是常见手术,有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感染的可能,可使切口愈合时间延长。
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5年间妇产科下腹部手术患者病例资料,根据皮下脂肪厚度和缝合方法进行临床分析。
发现影响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与肥胖、中重度贫血、术后咳嗽、糖尿病、妊高征低蛋白血症水肿、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滞产、手术时间延长、术前未使用抗生素有关。
本文就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妇产科经腹手术发生手术切口脂肪液化50例,发生率0.52%。
其中妇科手术发生切
口脂肪液化16例;剖宫产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4例。
也有报道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为0.41%,其中妇科手术发生率为
0.59%,剖宫产手术发生率为0.34%[1]。
1.2 临床表现:术后切口有淡黄色水样渗出物及血性渗出液,切口外观红肿不明显,细菌培养阴性。
3例为术后第3天、14例为术后第5天开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9例术后第7天拆线时发现,5例拆线出院第3天发现。
50例患者中仅18例体温升高,但未超过38.5℃。
术后咳嗽8例,4例术前已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其中1例急诊剖宫产术前合并肺炎、咳嗽剧烈。
50例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升高。
2 处理
术后第3天腹部切口有黄色水样或淡红色渗出液时,及时充分挤压腹部切口使切口内的渗液溢出,每天1次,并给予微波治疗30min,每天2次,至无渗液流出。
若渗出液较多,则拆除该处缝线1针(必要时间断拆线),用生理盐水或甲硝唑冲洗,庆大霉素8万u上药、引流,加压包扎(用阔蝶形胶布拉拢固定,腹带稍紧),视渗出液的多少1~3d挤压切口、冲洗换药1次。
术后第5~7天发现切口有渗出液者,在严格消毒下,清除液化坏死组织后,依次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或甲硝唑冲洗后,采用如上治疗。
3 结果
50例经上述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14例切口全部裂开者,6例经如
上换药后切口愈合;8例经如上换药切口新鲜后在麻醉下行清创缝
合术(必要时行减张缝合术),辅以支持治疗,8~12d后拆线,全部痊愈出院。
4 讨论
目前国内外对于脂肪液化的诊断没有统一标准,多数人[2]认为术后出现以下表现可以诊断:①术后4~7天切口愈合不良,有淡黄色渗液;②切口无红、肿、热、痛及坏死现象;③渗出液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镜下可见大量脂肪滴;④体温、血象不高。
发病原因:⑴肥胖是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由于肥胖,切口渗液较多,加之坏死脂肪组织未被及时清除、脂肪组织较厚,造成缝合困难。
⑵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影响胶原合成均与切口愈合不良有关。
⑶手术原因:①皮下脂肪切开后破坏局部血运。
②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浅表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受热损
伤发生变性。
③术中的机械刺激,大块钳夹结扎,止血不彻底,切口暴露时间长。
④术中或术后消毒时酒精进入切口。
⑤术中缝合技术欠佳,打结时缝线切割脂肪组织过多,缝线结扎过紧,皮下留残腔等,均能影响血运,⑥切口的过度牵拉。
⑦术后腹胀。
预防措施:①术中注意对脂肪的保护,切开皮下脂肪组织时不使用高频电刀。
缝合腹膜后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
皮下组织过厚者,应放置橡皮条引流,24~48h后拔除。
缝皮前消毒皮肤的酒精尽量避免浸及脂肪。
切开腹壁时止血要彻底,缝合时要使切口对齐,不
留死腔;缝合间隔适当,缝线松紧适度,必要时行减张缝合;及时预防、处理术后腹胀;②积极治疗原发病。
③产程处理:对产程延长及滞产者,及时进行识别和处理。
④术后注意严密观察。
对于存在肥胖、糖尿病、贫血、水肿等以及手术持续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多的患者,事先考虑到发生本病的可能,术后换药时,注意敷料上沾染渗液的色和量并观察切口的清洁度,看切缘周围是否有红肿发硬或皮温增高的现象,可于切口两侧适当加压观察是否有渗液渗出。
治疗:①如术口无裂开,脂肪液化渗出液少,予消毒、挤压切口、更换敷料、包扎,每日1次;渗出液较多,可拆除该处缝线1针(必要时间断拆线),予挤压、冲洗、上药、引流,加压包扎,视渗出液多少,1~3d换药1次。
②如术口裂开,也可行如上治疗,至无渗液,术口愈合;必要时在麻醉下行清创缝合术(必要时行减张缝合术)。
③注意预防感染,另外可补充营养,静脉输注白蛋白,对全身情况给予纠正。
α-糜蛋白酶为蛋白分解酶,可迅速分解坏死组织,使其变得稀薄利于引流排除,加速创面净化,从而有利肉芽组织生成,治疗脂肪液化方法简单,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④可进行辅助治疗,即给予微波治疗以加强切口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消退及渗出物吸收,从而促进切口愈合。
护理方法:①术口护理;②基础护理;③心理护理;④向病人解释并说明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注意休息,保持大便通畅,保护术口。
总之,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问题,应积极有效的预防,正确及时的治疗,耐心周到的护理,才能明显减少术后病率及平均住院时间,促进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德喜.微波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5例疗效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12
[2] 梁俊霞,位秀芳.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60例相关因素探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01
作者单位:445000 湖北民族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