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慈禧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慈禧研究综述

慈禧是晚清历史的重要人物,学界对慈禧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前,对慈禧的研究未能充分展开,对慈禧的认识也较单一,无外乎以祸国殃民等词以概之。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近代史研究的深入,慈禧研究逐渐摆脱了脸谱化、道德化的评价而逐渐得以拓展、深化。
1研究的深入与细化慈禧与辛酉政变。
传统观点认为,咸丰死后,慈禧联合慈安及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取了顾命大臣肃顺等人的辅政权,确立了两宫垂帘听政体制,慈禧揽权从此开始。
现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
陈潮认为“慈禧当时既无军队在握,又乏人事关系,且受时空条件的限制,显然没有理由成为策动辛酉政变的主谋”,策动辛酉政变的主谋当是“受到国内外力量广泛支持的奕䜣集团”,“辛酉政变是清廷权力失衡的必然结果,慈禧通过政变上台却是历史的偶然”[1]。
王开玺考察了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成功的“决定性的深层次原因”,是“当时弥漫于朝野上下的正统皇权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使许多文武大臣及封建士大夫对肃顺等人赞襄政务、辅弼幼帝的合法性与可靠性表示出普遍的怀疑”,从而导致肃顺等人的失败[2]。
慈禧与洋务运动。
1991年姜铎在《历史研究》上撰文探讨了慈禧与洋务运动的关系,充分估计了慈禧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认为“没有慈禧的支持,开展规模那样大,时间那样久的洋务运动,根本是不可想象的”。
对此,作者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认定慈禧是洋务派的首领。
作者也考察了慈禧自身的缺陷和她对洋务运动的消极阻碍作用,慈禧“是导致洋务运动破产的罪魁祸首”[3]。
何泽福、戴宏杰同样分析了慈禧对洋务运动的支持及其起到的积极作用,但并不赞同慈禧是洋务派或是改革家的观点,认为“终年避居深宫的慈禧,既没有近代化的科学知识,也没有近代化的思想意识。
她对洋务事业的支持与否,全凭其高度政治敏感性”,因而她对洋务派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4]。
慈禧与中法战争。
刘子明对慈禧在中法战争中的战略指导进行了研究,指出中法战争中,“保全和局”是慈禧制定军事战略、规定战略行动目标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下,慈禧对中法战争的战略指导出现了以恫求和、以让求和、以战求和三个阶段。
慈禧人物研究报告

慈禧人物研究报告1. 引言慈禧(1835-1908),是清朝末代皇帝光绪的皇后和辅政大臣。
她在清朝政权的最后几十年里,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然而,慈禧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一直备受争议。
她在历史上被刻画为一个强势、残忍和腐败的统治者,而她的一系列政治和文化决策也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慈禧进行全面的人物研究,分析她的背景、政治作为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慈禧的背景慈禧的原名叫瑾妃,她是鲁襄公主萨尔浒的侄女。
1851年,慈禧从鲁襄公主府入宫成为咸丰帝的嫔妃。
在咸丰帝去世后,她成为了嫡福晋,随后被封为皇后。
此后,她掌握了朝政大权,成为光绪帝政权的真正统治者。
3. 慈禧的政治作为慈禧在政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她经常干预政务,对朝廷官员进行任免,并将自己的亲信安排到重要的职位上。
她还推行了一系列保守主义的政策,限制了改革的力度,并试图保持清朝的封建统治体系。
这些政策导致了清朝政权的衰落,并加剧了清朝与外国列强的矛盾。
慈禧的统治也以奢靡、腐败和残忍而闻名。
她对政治敌人采取了残酷的手段,草率地处决或驱逐那些不符合其意愿的人。
她还大规模贪污国家财富,滥用皇宫的资源,使清朝陷入了财政困境。
4. 慈禧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慈禧的统治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她的统治导致了清朝政权的崩溃。
她的保守政策使得中国无法跟上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步伐,使得清朝逐渐落后,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其次,慈禧的统治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她限制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使得中国无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
她还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忽视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导致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最后,慈禧的统治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她试图保持清朝的封建统治,但在与外国列强的斗争中却损失惨重。
她的失败导致了中国的领土割让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从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再谈晚清女主慈禧

从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再谈晚清女主慈禧张晶轩一三历建 1350356引言:说到慈禧,人们往往认为她与清朝的灭亡以及清末国人蒙受外国的列强的种种屈辱脱不了干系。
近年来,也有学者逐渐为慈禧洗白,向人们展现了她更多重的特征。
在本文中,我从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两件在清末与王朝走向密切相关的事件入手,分析慈禧在这两个事件中的角色,并对她重新进行评价。
关键词:慈禧;戊戌变法;清末新政1.事件分析1.1慈禧与戊戌变法有些学者认为,慈禧太后不应承担戊戌变法失败的全部罪责,其原因是维新党本身的做法过于激进,缺乏思考,本就无法独挑起变革的大梁,反而有可能使社会陷入混乱。
如英国公使窦纳乐,在政变发生不久给英国外交大臣的信上说: “我认为中国正当的变法, 已大大被康有为和他朋友们的不智行为搞坏了。
”而英国人在上海办的《字林西报》则转述北京外交使馆对百日维新的看法是:“维新党的计划是不合实际的。
光绪皇帝可能把中国弄得不成样子,太后是宫廷中唯一头脑清晰的人,而她的及时干涉是有裨于时局的。
”这些说法作为当时在中国的西方人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维新派存在的问题。
但在我看来,要使慈禧叫停变法之举的罪责全然抹除并不合理。
维新派提倡的变法其实分成两个部分。
一种是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变法主张。
主张从教育文化、经济社会中的实务入手,注重处理与现有社会体制的关系,力争减少阻力,在现有体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变法。
在思想层面上与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并无不同。
慈禧对变法持默认和支持态度的实际便是变法的这一部分。
第二种则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他们把官职和人事变革作为变法的突破口,有着强烈的改制倾向。
这些主张在当时是是较为彻底的变革,若能付诸实践,会是一个振兴民族的大好时机,大大加快政治变革的进度。
当然,他们有时显得较为激进,如康有为提出变法要先杀几个守旧大臣,谭嗣同常讲变法必须流血等等。
变法高潮中这派人四出活动军队将领,要包围颐和园,扑杀西太后等等。
试论慈禧的夺权与固权

试论慈禧的夺权与固权内容摘要:慈禧太后是晚清统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统治者,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太后”,长达26个字,显示了她对荣誉的看重,她以“听政”、“训政”名义统治中国达四十七年。
本文主要从慈禧的生平论述慈禧对权力的追求,发动政变夺权与不择手段巩固权力,联系其经历的重大事件,包括辛酉政变、甲午中日战争、戊戌政变及八国联军侵华加以阐述。
国内外学者对慈禧的看法褒贬不一,如周国平认为:“当权者一开始不想改革,没有办法了才同意。
慈禧太后是坏人,是一个彻底的坏人,她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女皇帝,是真正的女皇帝。
她没有做什么好事情,有的改革是她没有办法了才同意的。
”“慈禧太后废科举是被迫的,怎么是她的功劳?废科举是一种维新运动,清朝末年像康有为这样的人不是一个,有很多人。
他们是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们立志要改革。
广义来讲,清末的改革都是维新运动,主要是学日本的明日维新,因为明日维新搞成功了。
”但日本畅销小说家浅田次朗则认为:中国人对慈禧的评价太狭隘,英国人是丑化慈禧的源头。
“中国人看历史人物喜欢做一个好坏之分,得出一个绝对性的结论来,好像历史人物只有好人与坏人之分。
……我认为,中国对慈禧太后这个人物的评价比较狭隘,比较死性。
还有些书喜欢说她把人塞在缸里,或者和宦官有什么不干不净的关系,还有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奢侈,她在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恶女的形象。
”他认为慈禧作为政治家冷酷无情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与中国历代皇帝相比并没有发现她有什么地方做得更残酷,慈禧能让本早就结束的满清王朝活了30多年,是了不起的。
而丑化慈禧的源头便是20世纪出版的、英国作者埃德蒙-白豪斯写的《西太后治下的中国》一书,其中编造了一些关于慈禧的传说来毁谤和贬低慈禧,以找到一个消灭清朝的理由,因为在当时的英国,做什么事情都得经过议会通过,它想要消灭清朝总得找理由,而且战争经费也必须议会通过,所以,他们就编了这本书来毁谤和贬低慈禧。
试论晚清人物之慈禧

试论晚清人物之慈禧【摘要】至于叶赫那拉氏慈禧的本名,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而由于慈禧作为其徽号,也是其最广为人知的一个称号,下文均将以此称之。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性统治者,也被一些学者称为晚清帝国的“无冕女皇”。
她在1861年至1908年期间,三次垂帘听政,实掌晚清政权47年,是晚清政局不可小觑的一位重要人物。
作为历朝历代以来,中国鲜有的女性统治者,慈禧能够在晚清国家风雨飘摇之际,即国家内有朝廷腐败即汉人对满族统治的反抗,外有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蚕食的情形下,使得本已腐朽的晚清帝国苟延残喘了近半个世纪,可见必定有其过人的政治才能,换句话说,她具备一个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
然而,她在晚清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巨变”时,她却未能够审时度势,顺乎潮流,把中国带入现代化潮流中。
相反,她把一己之权力看得重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使得近代中国失去了一个自我改良的宝贵机遇。
【关键词】晚清人物慈禧评价一、善于用人,却又独断专权慈禧在摄政之初,与恭亲王联手推翻八大摄政大臣,夺得垂帘听政的机会。
1861年,咸丰帝死于热河之时,慈禧靠其智谋与恭亲王合力成功地推翻了咸丰帝所设的僭越的摄政班子,并将其年幼的儿子扶上了皇位。
当时恭亲王与两位太后联合摄政,其中东太后又并无争权之心,故恭亲王的权位日渐昌隆。
而在恭亲王日益权重之时,为避免清初摄政王多尔衮以及康熙幼时摄政大臣鳌拜权倾朝野的情形再次出现,慈禧联合东太后发了道懿旨,责备恭亲王“目无君上”,后又借机褫夺了其所有职位和权力。
而后,在恭亲王痛哭知错的情形下,慈禧才使他“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恢复其之前的权位,但免去了其议政王头衔。
这件事使得恭亲王充分认识到了自己在朝廷中的位置。
此后,慈禧便除去了她摄政后的第一道阻碍。
但是,由于恭亲王本是一位有着非凡政治和外交才能的大臣,慈禧为了表明自己对他的赏识和没有恶意,于是联合东太后将恭亲王的女儿收作义女,授予固伦公主的头衔。
而其女儿在后来的与外交往中,亦是宫廷中仅次于慈禧的重要人物。
慈禧

浅析慈禧在中法战争中的作为摘要:执掌清朝政权的慈禧,向来被后人斥责为卖国、顽固,其形象似乎早已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然而,慈禧在中国近代史上也并非一无是处,如她在中法战争中的表现,就应给予客观的评价。
关键字:慈禧中法战争甲申易枢乘胜即收一.暗助“黑旗军”援越抗法越南自宋代以来就是中国的藩属,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宗藩关系。
自从18世纪后期起,一心想在东方扩张殖民地的法国,对越南就有侵略野心,妄图占领越南后把势力伸入中国的西南地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国乘清政府内外交困之际,派遣远征军入侵越南南部,割占大量土地。
在越南南部建立了法属殖民地,并准备由红河进入云南。
当时,正是慈禧第一次垂帘听政,集中全力“征剿”太平军和捻军之时,既无力顾及藩属国的安危,又缺乏足够的外事交涉经验和实力,对法越冲突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
同治十二年正月(1873年2月),两宫太后撤帘还政,同治皇帝亲政。
这年10月,法国驻西贡总督派海军上尉安邺统军北上进攻北圻,占领河内及附近四省。
越南国王只得向永福黑旗军求助。
刘永福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在太平天国战争影响下,参加广西天地会反清起义,后来投入起义军吴亚忠部,与清军作战中,刘永福多次向吴亚忠劝谏,吴亚忠不听,刘永福便独自转战,同治六年,他退至越南北部的中越边境,以保胜为中心实行武装割据。
他采取屯垦练兵、保境安民之策,军队垦荒、自给自足;树七星黑旗,标榜忠义;重内部团结,关心官兵疾苦;平时精于训练,战时勇敢杀敌。
刘永福在越南国王请求下,毅然应命,率军抗法。
大胜而归。
清政府对刘永福黑旗军一直采取敌视、镇压的态度,但因中越边境地形复杂,山高林密,不利于出境作战,所以始终未能得手。
迨至纸桥大捷,黑旗军成为法国侵越的巨大障碍,对避免出现西南边疆危机起到重要缓冲作用时,精明的慈禧太后在第二次垂帘听政之后,开始改变策略,逐渐变敌视、镇压为默认保全,以达到“保藩固边”的目的。
中国历史人物事迹慈禧太后的影响与晚清衰落

中国历史人物事迹慈禧太后的影响与晚清衰落慈禧太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她的事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晚清时期推动了中国的衰落。
本文将探讨慈禧太后的影响以及她对晚清时期的影响因素,以字句通顺、排版整洁美观的方式进行阐述。
慈禧太后(1835-1908)是清朝末代皇后,并在她丈夫、儿子去世后成为了西太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权力最高的女性之一。
她在位期间,秉持着极权主义,并推行着一系列不受人民认同的政策。
首先,慈禧太后的出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自她执掌政务以来,她维持并加强了封建统治制度。
她通过延续宫廷政治和阻碍改革的进程,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这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停滞,无法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与挑战。
其次,慈禧太后的政策导致了晚清时期的衰落。
她奢靡的生活方式以及挥霍无度的财政政策加剧了清朝的财政紧缩。
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局面。
此外,她以康有为、谭嗣同等改革派为敌人,限制了改革的进程,使得政府面临着无法解决的内外问题。
不仅如此,慈禧太后还在外交政策上犯下了一系列错误。
她推行了一系列愚弄外国使节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外交关系陷入了困境。
在与西方列强的接触中,她在对待外国侵略问题上表现得软弱无能,进一步削弱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慈禧太后对中国历史和晚清时期的影响是深远的,而这个影响并不仅限于她在政治方面所做出的决策。
她的个人品质也成为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个缩影。
慈禧太后的腐败、专横和残忍,成为晚清社会黑暗面的一部分。
这种以权谋私、以私欲驱使政策的现象,迅速蔓延至整个政治体系和社会生活。
总结来说,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人物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她的事迹对晚清时期中国的衰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仅是她的政治决策,还有她个人品质的消极影响,都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打击。
尽管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但她的事迹和影响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
(注意:本文是根据所给的题目“中国历史人物事迹慈禧太后的影响与晚清衰落”进行写作,但不是根据合同或作文格式进行排版和写作的。
多角度浅谈慈禧

多角度浅谈慈禧14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班林芝学号:1140100062 摘要:慈禧作为帝制时代中国史上,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她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也引起了后人的众说纷纭。
她17岁从入宫的秀女何止千百脱颖而出被皇帝看中,她曾经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
作为历史人物她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个女人,在勾心斗角、杀机四伏的皇宫,她凭着自己的聪明机巧,终达权力巅峰;作为人妻她权倾一时,却青年丧夫;作为人母,她中年丧子、令人扼腕吧息;作为皇太后,她工于心计,在男人的权力世界里纵横捭阖,令权柄于股掌之中;作为晚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她不仅要面对世界列强的欺凌,更要应付国内日薄西山、摇摇欲坠的局面,她百般挣扎,却难挽颓势。
在此通过不同的角度,运用有限的知识,浅谈慈禧不同寻常的一生。
关键词慈禧近代历史多角度成功与失败一、慈禧简介叶赫那拉·杏贞,满族,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
咸丰六年(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诏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1861年,咸丰崩逝后,与慈安太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又称西太后,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后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除掉顾命八大臣。
同治即位后,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
1908年,光绪帝崩逝后,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崩逝,葬于定东陵,为清代中国历代皇后之最。
二、作为女人——深受皇宠丧父失子从作为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慈禧无疑是最幸运的也是最不幸的。
她十七岁选秀入宫,从千百名秀女中脱颖而出,深受皇帝的宠爱。
慈禧进宫后的第一个封号为“兰贵人”,相传是因为咸丰最喜欢玉兰花,因此给她这样一个封号,以表示自己对杏贞的爱慕之意。
十九岁,晋封懿嫔。
两年后,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同治皇帝),晋封懿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本科课业论文
(2008届)
题目浅谈慈禧
学院天府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会计方向)
班级2008级行政44班
学号40804422
学生姓名余泞芯
指导老师文小兰
提纲:浅谈慈禧
一、从应选秀女到入宫,新承恩泽
1.清朝选秀制度
2.慈禧从兰贵人到懿嫔
3.怀孕由懿嫔到懿贵妃
二、慈禧太后与孝庄太后
1.慈禧太后与孝庄太后的相同之处
2.慈禧太后与孝庄太后的不同之处
三、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
1.关于光绪继位之缘由
2.慈禧对光绪婚姻的控制
四、慈禧的先进作用
1. 妇女解放
2. 废除科举,倡办新学
《浅谈慈禧》
文献综述
慈禧太后(一八三五—一九○八),是晚清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
长期以来,有关慈禧的史学论著和文艺作品,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的一面,甚至把一些与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
在人们的心目中,慈禧已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妖后。
那么,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由时任慈禧御前女官的德龄女士,凭着自己与慈禧太后的朝夕相处的亲身经历向读者披露了慈禧太后的晚年的生活。
《慈禧太后私生活秘史》用精彩的笔触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完整、丰满的慈禧形象。
人们凭借影视作品了解到的慈禧是一个心狠手辣、热衷于权力的女霸主;是个政治上腐败保守,生活上放纵奢靡的恶女人,但这不是完整的慈禧。
私生活犹如人们的真情告白,倾诉人们灵魂深处的呼喊,透视人们的意志与愿望,人的天性尽在其中。
本书由慈禧的晚年私生活向读者展现一个有才行,无良知;有风雅,无忠贞的鲜活的、真实的慈禧。
由著名清史专家蔡东藩的代表作《慈禧秘史》,对慈禧的一生做了非常形象生动的介绍,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本书语言形象深动,通俗易懂,是一本阅读层次广泛的通俗读物;本书文学色彩浓,是研究慈禧的一部重要读物。
由美国人依查克·泰勒·黑德兰,中文名字何德兰著作的《慈禧与光绪的生存游戏》依据自己的见闻所写的此书颇能增进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了解,也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史料。
比如对于光绪的喜欢看书和慈禧的书画曾有不少材料提及,但书中披露的那些详尽细节却是前所未闻。
依查克·泰勒·黑德兰是美国美以美会教士,1888年来华,任北京汇文书院文科和神科教习,亲眼目睹了清朝的最后岁月。
他留华既久,又与上层社会多所接触,不过此书的关键还在于作者的妻子,作者在自序中说:“二十多年来我太太一直是慈禧太后的母亲、隆裕皇后的妹妹以及北京的许多格格福晋和贵妇的家庭医生。
”中国宫廷和达官贵人的家庭都极为封闭,一个男性外国人,不管身份如何,想要踏入这种禁地显然鞭长莫及,就是对于普通的外国妇女恐怕也不一定可能,但对于一位西医女内科医生来说就两
样了。
于是就有了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与慈禧的交谈、与大公主的接触、与隆裕的妹妹的交往、与肃亲王善耆的福晋和妹妹的交往等等。
作者对当时的一般社会情况也时有生动的描述,比如满汉妇女的不相往来、贞洁思想的流毒、办学热潮的轰轰烈烈等。
这些内容是写给外国人看的,但时至今日,我们对这方面的陌生也不亚于当时的外国人了,阅读一下至少会觉得很有趣的。
慈禧对于光绪人生婚姻的操纵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光绪婚姻的操纵造成了悲剧,光绪与珍妃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也是为后人所探究的,《中国历代冤案》中《红颜伴光绪慈禧打鸳鸯—珍妃之冤》中详细介绍了慈禧、光绪与珍妃之间的爱恨纠葛。
珍妃这样一位奇女子,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慈禧的掌控,含冤而死。
讲述慈禧离不开光绪,这位与她密切相连的皇帝。
由朱学勤主编的《光绪》是光绪帝的传记,内容包括同治之死、光绪入嗣为帝、年少皇帝、归政之争、甲午风云、戊戌变法、寂寞瀛台、与珍妃的爱情等。
写作依据: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出现了多位掌权的传奇性女性人物,后世对她们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是在男权思想严重,男女严重不平等的封建社会中她们能够历史上留下那么一页,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其间的艰辛与困苦并不是我们所能够了解的。
凭借影视作品了解到慈禧是一个心狠手辣、热衷于权力的女霸主;是个政治上腐败保守,生活上放纵奢靡的恶女人,但是完整的慈禧是不是这样的呢?慈禧由平凡的秀女一夜之间晋升贵妃,成为后宫佳丽的翘楚,而后三度垂帘听政,独断朝纲,操控大清权柄五十载,她与大清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代帝王的明争暗斗,更是史之鲜见,她所作所为为大清王朝的绵绵历史画卷平添了独具个性色彩。
因此,我想要了解一个真实的完整的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