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与企业战略关系研究述评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与企业战略关系研究述评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与企业战略关系研究述评

摘要:高层管理团队是企业经营战略的直接决策者,是企业战略中各种因素的协调者,在企业战略选择实施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研究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的研究大多侧重于解释高层管理团队特征对企业单一类型战略的影响。今后的研究应从管理团队认知等多视角出发,借鉴多学科理论,从而提高高管团队管理效率。

关键词: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企业战略;战略变革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1)02-0087-06

●学术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10-09-2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630134);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度校管课题(09XG094)

作者简介:黄旭(1964-),女,四川成都人,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与战略变革;李卫

民(1983-),男,河北邯郸人,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与变革。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与企业战略关系研究述评

旭,李卫民,王之莉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74)

一、引言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 ,TMT )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着主导和核心作用,因此有关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

自从1984年Hambrick 和Mason 提出“高层阶梯理论”

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高层管理团队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有关高管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方面,而关于高管团队和企业战略关系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特征的影响,有关中国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特征影响的研究却比较少,而且相关的研究至今仍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由于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是企业经营战略的直接制定者,并且承担着实施企业战略的使命,高层管理团队的战略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整体发展和经营绩效。在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制定和选择战略的过程中,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口特征(如年龄、性别等)和心理特征(如价值观等)决定了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的偏好,在战略选择和实施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1],

因此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为了更好地分析研究企业高层管理

团队,本文从战略的视角对有关高管团队特征与异质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对研究基础、研究内容、研究结论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及问题,进一步指出了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与战略变化关系有待继续研究的方向,以期为今后研究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与企业战略的关系提供分析思路,为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构成和建设以及进行战略决策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高层管理团队与战略关系的研究分析

(一)高层管理团队研究理论基础

1984年Hambrick 和Mason 提出“高层梯队理论”以来,已经有大量的研究以“高层梯队理论”为基础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解释高层管理团队对战略的影响(见图1

)。客观环境(外部和内部)对高层管理团队组成特征和企业战略的影响在研究中关注较少,环境更多地作为调节变量来研究,高层梯队理论强调在决策制定过程中高层管理者的价值观和认知基础对决策制定的影响,而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人口特征(如年龄、性别等)和心理特征(如价值观等)在企业战略选择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并且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绩效[1]。目前关于管理者的研究就从管理者的个人的特征、行为等个体的研究转向以高层管

名家论坛何炼成新世纪“盛世危言”

2011年3月第32卷第2期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Mar.2011

Vol .32No .2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双月刊)2011年第2期

理团队的研究,而在这些研究中又以高层管理团队特征的影响研究为主。大量的研究文献主要将高层管理团队的特征分为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人口背景特征和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口背景特征主要是指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年龄、任期、教育水平、性别、职业背景等;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是指上述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人口背景特征的差异化。在这些特征因素中,

年龄可以代表管理者的阅历和风险承担倾向,进而影响战略决策;高管团队成员任期与团队内的社会整合程度密切相关,是团队内实现知识共享的关键,也是企业战略选择的关键因素;教育水平反映了决策者的认知能力、对新异和复杂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受教育背景与个人的专业技能紧密相关,是高管人员认知的基础,高管决策会导致公司战略倾向于其专业领域;管理者在不同行业、

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经历,都会影响他们的知识、观念和工作取向,不同的职能背景,可能会导致高管团队对于企业战略重点的不同偏爱。

而高层管理团队这些特征的异质性,促进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对环境的全面认识,并能够及时地推动战略选择和战略变革。其中高层管理团队主要包括总经理(CEO )、副总经理以及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二)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战略关系研究目前大量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特征的研究文献主要是针对团队成员的年龄、

受教育水平、性别、任期、职业背景、工作经历等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人口特征因素展开的。

自从Hambrick 和Mason (1984)提出“高层梯队理论”以来,国外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特征和战略关系的研究已取得大量的成果。Hambrick 和Mason (1984)将人口统计特征引入到对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中,主要研究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年龄、教育背景、任期、职务背景、职业经历等特征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高层管理团队越年轻,企业越易于实施不相关多元化战略[1],

从而揭开了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特征研究的序幕。针对高层管理团队任期与战略的关系,Bantel 和Jackson (1989)在研究中指出平均任期越长,团队成员将逐渐形成固定的习惯,会更依赖于过去经验,因此在战略变革的制定与评估方面容易形成固定的处理模式。这样导致平均任期较长的高层管理团队越趋于保守,倾向于维持现状、越不愿意实施战略变革

[2]

。同样地,Finkelstein

(1992)也发现高层管理团队平均任期越长的高层管理团队越倾向于采取持续的、

不变的战略,而不愿意实施战略变革[3]。但是后来Boeker (1997)对高层管理团队的平均任期对战略变化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团队任期对战略变化并没有显著的影响[4]。而Wally 和Becerra (2001)对美国52个大型跨国公司高层管理团队的任期对国际化战略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团队平均任期越长,企业战略变化程度越大[5]。

Wiersema (1993)通过对银行高层管理团队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层管理团队平均教育水平与企业战略变革之间存在正相关影响,平均教育水平越高,高层管理团队越倾向于实施战略变革,而且高层管理团队平均年龄越小企业越倾向于实施战略变革[6]。Wiersema 和Bantel (1992)对87家美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平均年龄越高的高层管理团队,所做出的战略决策越保守,而且具有科学、工程专业背景的高层管理者更容易采用新的战略,更倾向于实施产品多元化的战略[7]。后来Jensen 和Zajac (2004)以财富500强为样本,研究却认为高层管理团队中具有财务背景的人数越多,企业也越倾向于实施多元化战略,并且倾向于采取并购战略来实现[8]。Sambharya

(1996)针对美国跨国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海外经历对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具有正相关关系[9]。Tihanyi 等(2000)人认为高层管理团队教育水平越高,团队就可能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会更为有利;而且职业背景的多样性,可以使高层管理团队在做决策时拥有多种技能和经验,从而在面对战略变革需要处理不同的文化、新的竞争对手和新的领域等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10]。Carpenter (2003)发现当高管团队成员和董事会成员拥有国际经历时,企业更倾向于追求全球化战略定位[11]。Richard (2004)以财富500强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在高稳定性行业中TMT

集中化多元化国际化并购一体化联盟决策速度

战略决策盈利能力规模增长生存

绩效可观测的:年龄、任期性别职业背景

教育水平教育背景特征异质性

心理的:认知基础价值观

高层管理梯队特征

外部环境:行

业性质、

行业稳定性、社会环境等

内部环境:资源和能力

图1Hambrick&Mason 高层阶梯理论模型

平均任期、教育背景和企业全球化战略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12]。Hambrick和Cho(2006)以35家大型航空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任职经历、任职时间特征对战略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层管理团队任职时间越短、有销售和营销等工作经历的成员越多,企业越容易产生战略变化[13]。Brunning等(200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层管理团队规模越大,企业越倾向于采用新的战略[14]。

国内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战略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只有少量的研究者关注高层管理者特征与企业战略关系的研究。王瑛、官建成、马宁(2003)等探讨了高层管理者的学历、任期与企业创新策略的相互关系,指出在高层管理团队平均学历水平较低,产品创新战略与绩效之间存在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在高层管理团队平均学历水平较高的企业中,产品创新战略与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无论是高层管理团队平均任职年限较长的企业,还是年限较短的企业,其高层管理者均较为关注自主创新策略[15]。富萍萍(2004)等对北京中关村12家高科技公司的高层管理团队进行了访谈研究,指出在我国高层管理团队里,主要领导者对整个团队的战略选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6]。肖久灵(2006)认为,在企业战略变化的影响因素中,高层管理团队的平均教育水平是积极的解释变量[17]。李玮文(2006)在检验了公司内外部环境下,研究高层管理团队特征对战略变化及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平均任期对战略变化有负的影响[18]。陈传明和陈松涛(2007)研究得到高管团队的战略调整能力由瞄准能力和统协能力构成,而瞄准能力由高管团队的异质性认知能力决定;统协能力则受到团队成员对战略调整方案认同程度的影响[19]。胡蓓与古家军(2007)通过对民营企业的调查发现,高层管理团队平均任期、平均教育水平对战略决策的准确性、速度和成本均有显著影响,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对决策的速度没有显著性影响[20]。陈传明和孙俊华(2008)利用2001—2006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研究企业家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企业多元化战略之间的关系,企业家的学历与多元化程度正相关,拥有技术类专业背景的企业家其企业多元化程度更高,拥有财务背景的企业家其企业多元化程度不是更高而是更低。该研究还关注了企业的企业家(董事长或CEO),发现企业家曾任职的

企业数与多元化程度正相关,男性企业家经营的企业多元化程度更高[21]。李焕荣(2009)以112个国际化制造业企业为样本,结果表明,国际化程度高的公司的高层管理团队成员更倾向于具有高的教育水平、短的任期以及国际化的经历[22]。薛有志和李国栋(2009)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需要拥有某些特定属性的高层管理团队;企业国际化程度越高,要求高层管理团队任期越短。任期异质性越小,而且团队规模和教育水平异质性越大[23]。

(三)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与战略关系研究

Jackson、Stone、Alvarez(1993)将团队异质性定义为行为者对于某些属性喜好的不同,并且进一步指出,这些属性不仅包括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变量还包括个人特性,前者是指不易改变的特征,如性别、年龄、种族,后者是指比较容易改变的特征,如身份地位、专业技术或者个人风格[24]。目前大量关于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的研究文献主要针对团队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任期、职业背景、工作经历等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人口特征因素的差异性展开的。

Bantel和Jackson(1989)指出TMT年龄异质性越小时,团队关系会比较融合,合作更加顺利,容易在决策时达成一致,更容易进行战略变革[2]。Smith (1994)考察了TMT成员受教育专业背景对组织进程的影响,发现TMT成员受教育专业背景的异质性与组织战略变革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5]。Finkelstein 和Hambrick(1996)指出TMT任期的异质性增加了TMT打破企业原有管理模式的机会,TMT成员任期异质性越高,企业战略改变的程度越大[26]。Boeker (1997)通过研究得到结论:高层管理团队平均任期的异质性增加了高层管理团队打破企业原有管理模式、寻求企业新战略的机会,高层管理团队的团队任期异质性越高,企业战略改变程度越大[4]。高层管理团队教育的异质性可以分为两类:教育水平的异质性和教育专业的异质性。团队教育水平的异质性表现出两个相互矛盾的作用:Smith(1994)研究认为高层管理团队教育水平的异质性为团队提供了全面的决策信息,对信息可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企业战略决策质量[25];与之相对,Knight(1999)研究发现团队成员的教育水平相差越大,越容易产生冲突,团队对于战略制订程序、战略目标、战略计划的分歧越大,越不利于企业的战略决策[27]。Tihanyi 等(2000)认为高层管理团队职业背景的异质性能够带来更大的创新性,有利于企业的战略变革[10]。

学术研究综述黄旭,李卫民,等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与企业战略关系研究述评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双月刊)2011年第2期

Ferrier(2001)研究了高层管理团队人口特征对企业竞争战略的影响,发现各项人口特征异质性高的团队更倾向于领先采用进攻型战略,且这种战略复杂性会随着团队异质性的增加而提高[28]。Car-penter和Fredrickson(2001)认为环境不确定性会调节高层管理团队人口特征与战略决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层管理团队平均任期、受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异质性与低不确定性环境下的企业全球化战略正相关,而平均任期与工作经历的异质性则与高不确定性环境下的企业全球化战略负相关[29]。Richard(2004)对财富500强工业企业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行业稳定性较高时TMT任期、教育背景、职务工作经历的异质性和企业全球化战略存在正相关影响,相反地,任期和职务背景异质性则对企业全球化战略之间表现出负相关关系[12]。Hambrick和Cho(2006)对任职异质性、任职经历异质性与战略变化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这两种特征异质性都能够积极地驱使企业发生战略变化[30]。Naranjo-Gil等(2007)对西班牙医院92个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对战略变化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与工作密切相关特征异质性对战略变化存在显著推动作用,而与工作相关性不大的异质性对战略变化没有影响[31]。同年Naranjo-Gil和Hartmann (2007)利用西班牙102个医院的数据研究了差异性对战略变化的方向与程度的影响,发现差异性越大战略变化的程度越大[32]。

国内目前只有少量的研究者关注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与企业战略关系的研究。李华晶和张玉利(2006)研究发现,高层管理团队的职业背景异质性和团队成员背景对创新战略呈显著的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33]。李玮文(2006)研究发现,年龄异质性、教育水平异质性对战略变化有正向影响[18]。胡蓓与古家军(2007)通过对民营企业的调查发现,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任期异质性对战略决策的准确性没有显著的影响[20],结果与国外一些文献的研究正好相反。张平(2008)利用企业多元化程度变化率研究了企业高管团队异质性与战略变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我国企业中,绩效越差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年龄异质性越高的,企业战略变革越大;而高层管理团队经验异质性的作用相反,越高的,企业战略变革越小[34]。薛有志和李国栋(2009)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需要拥有某些特定属性的高层管理团队;企业国际化程度越高,要求高层管理团队任期异质性越小,而且教育水平异质性越大[23]。

三、高层管理团队与战略关系的研究的局限

国内外关于高管团队与企业战略的研究,无论采用何种研究视角,其研究结论都一致地肯定了高层管理团队对于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作用,大量的研究者们无疑为人们认识高层管理团队与战略关系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虽然该领域研究数量丰富,但总体上看,绝大部分都是经验性的实证分析,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有些甚至出现了完全相悖的结果,而且一些研究忽视了战略选择所起的中介作用。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知,已有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局限:

其一,目前大部分研究缺少高层管理团队与战略关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已有的高层管理团队与战略关系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某一个国家,但是不同国家的企业会在高层管理团队的背景特征和团队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会造成高层管理团队在制定实施战略时有所差异。现有的研究都没有考虑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当这一理论被普遍应用时,这些理论的局限性将更加明显。

其二,由于大部分研究都以部分上市公司的样本,而上市公司又是所有企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有些甚至出现了完全相悖的结果,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研究者们采用的样本不同,研究的局限性是不言自明的。

其三,目前的研究大多数都致力于解释高层管理团队单一变量对企业某一战略的影响,虽然该领域研究数量丰富,但绝大部分都是经验性的实证分析,缺少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战略关系分析的普遍理论框架。而且在实际中高层管理团队变量对企业战略的影响不是单个因素在起作用而是集体在共同起作用。

其四,已有的多数研究直接从高层管理团队本身出发,只考虑高层管理团队特征和战略变革的前因和结果,而忽略了高层管理团队管理注意力的影响因素和结果。对过程的忽视,还表现在对战略决策过程变量的研究不足。这些变量包括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心理特征变量,也包括实际的决策过程变量如团队成员的冲突、沟通、权力分布、相互独立性等。这些变量可能较统计特征变量对战略选择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

四、高层管理团队与战略关系的研究方向

其一,目前的研究大多数都致力于解释高层管理团队特征对企业单一类型战略的影响,但结果却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而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特征对战略选择的普遍理论框架的构建是亟需解决的。

其二,今后研究应该从高层管理团队认知的视角出发,弥补了已有的多数研究直接从高层管理团队本身出发,只考虑高层管理团队特性和战略变革的前因和结果,而忽略了高层管理团队管理注意力的影响因素和结果,重点研究有关高层管理团队和高管注意力对战略变革的影响方面的结论。

其三,重点研究考察高层管理团队的环境因果逻辑观,以及不同种类的因果逻辑观对战略选择、战略变革的影响,即高层管理团队的战略因果逻辑观是高层管理团队特征和战略变革的中间变量。该方面的研究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其四,中国是一个新兴国家,对高层管理团队与战略选择和战略变革的关系进行“本土化”研究。通过这种“本土化”研究,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国家的角度来丰富和发展企业战略选择的理论,一方面可以展示中国企业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验证一些国外企业研究结论的普遍适用性,对于进一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企业战略变革的研究奠定基础。但在研究中,样本的选取一定要考虑样本数量、样本性质和样本区域等各方面因素。

其五,现有研究注重从心理学视角分析高层管理团队构成对战略的影响的现象揭示,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运用管理学与经济学理论来指导高管团队构建和团队内部运作机制设计,通过机制设计来减少既定高管团队构成特征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特别是借鉴最近兴起的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公司治理相关原理,构建高层管理团队成员间的互惠合作机制,对于加强团队协调合作,减少核心团队内部冲突,提高高层管理团队管理效率和效果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Hambrick D C,Mason P A.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193-206.

[2]Bantel K A,Jackson S E.To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s in banking:do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op

team make a difference?[J].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 1989,10:107-124.

[3]Finkelstein,S.Power in top management teams:Dimensions,measurement,and valid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35:505-538.

[4]Boeker W.Executive migration and strategic change:the effects of top manager movement on product-market entr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2):213-236.

[5]Wally S,Becerra M.Top management team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ic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J].

Group&Organization Management,2001,26(2):165-188.[6]Wiersema,M.,Bird,https://www.360docs.net/doc/4110481795.html,anizational demography in Japanese firms:Group heterogeneity individual dissimilarity,and top management team turnove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36:996-1025.[7]Wiersema M F,Bantel KA.Top ManagementTeam Demography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Chang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35(1):91-121.[8]Jensen M,Zajac E.J.Corporate Elites and Corporate Strategy:How Demographic Preferences and Structural Position Shape the Scope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507-524.

[9]Sambharya R B·Foreign experience of top management teams and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strategies of U·S·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9):739-746.

[10]Tihanyi L,Ellstrand A E,Daily C M,et a.l Composition of the TopManagementTeam and Firm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6):1157-1177.

[11]Carpenter,M. A.Testing a model of reasoned risk-taking:governance,the experience of principals and

agents,and global strategy in high-technology IPO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9):802-820.

[12]Richard,O.,Barnett,T.,Dwyer,S.,&Chadwich.K.

Culture diversity in management,firm performance,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dimens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255-266.

[13]Cho T S,Hambrick D C.Attention as the Mediator Between Top Management Team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ic Change:The Case ofAirline Deregul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6,17(4):453-469.

[14]Bru n nin ge O,Nordqvist M,W iklund J.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Strategic Change in SMEs:The Effects of

学术研究综述黄旭,李卫民,等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与企业战略关系研究述评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双月刊)2011年第2期

Summary of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Relationship

Huang Xu,Li Weimin,Wang Zhili

Abstract:Top management team

(TMT)is the direct makers of enterprise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coordinator of various

factors.TMT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enterprise strategy,s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haracterisitic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the enterprise strategic will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Since Hambrick and Mason put forward the "Upper Echelons Theory"in 1984,many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from different angles.This paper from the strategic perspective reviews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p management and the enterprise strategy,analyzes the limitations of such studies,and then points out a direc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Key words:top management team;heterogeneity;corporate strategy;strategic change

Ownership ,Board Composition and Top Management Teams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7,(29):295-308.[15]王瑛,官建成,马宁.我国企业高层管理者创新策略与企业

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03,17(1):1-6.[16]富萍萍,Farr J L.高新技术企业中的高层管理团队的特

征和过程[A ].徐淑英,刘忠明.中国企业管理的前沿研究[C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37-371.[17]肖久灵.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组成特征对团队效能影响

的实证研究[J ]

.财贸研究,2006,(2):112-117.[18]李玮文.高层管理团队特征、战略变化和组织绩效[D ].汕

头:汕头大学,

2006.[19]陈传明,陈松涛.高层管理团队战略调整能力研究———认

知的视角[J ].江海学刊,2007,(1):213-219.

[20]胡蓓,古家军.企业高管团队特征对战略决策的影响[J ].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5):89-94.

[21]陈传明,孙俊华.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选

择———给予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08,(5).[22]李焕荣.高层管理团队领导特质与公司国际化关系实证

研究[J ]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23]薛有志,李国栋.国际化战略实施与高层管理团队构成实

证[J ].管理学报,2009,(11).[24]Jackson

S ,Stone V ,Alvarez

Z .Socialization

amidst

diversity :

Impact of demographics on work team old -timers

and

newcomer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3,(15).

[25]Smith K G ,Smith KA ,Olian J D ,et al .Top man -

agement team demography and process :The role of so -cial inte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4,39:412-438.

[26]Finkelstein ,S ,Hambrick D.C.Top management team

tenure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anagerial discretio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35:481-503.

[27]Knight D ,Pearce G ,Smith K G.Top management

team diversity group process and strategic consensu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 ,l 1999,20(5):445-465.[28]Ferrier ,W.J.Navigating

the

Competitive

Landscape :the

Drivers and Consequences of Competitive Aggressivenes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44(4):858-877.

[29]Carpenter M A ,Fredrickson J W.Top management

teams ,

global strategic posture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uncertaint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 ,l 2001,(44):533-546.

[30]Hambrick ,D. C.,Cho ,T.S.,&Chen ,M.The influenc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on firm s competitive move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41:659-684.

[31]Naranjo-Gil D ,Hartmannw F ,MaasViS.Top Manage -

ment Team Heterogeneity ,Strategic Change and Opera -tional Performance [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

[32]Naranjo -Gil D ,Hartmannw F.Managementaccounting

systems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and

strategic change [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07,32:735-756.

[33]李华晶,张玉利.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创新关系的实证研

究———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5):9-13.

[34]张平.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与企业战略变革的实证研究

[C ].2008年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

责任编辑:王岩云责任校对:关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现状分析.doc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一条却是缺乏战略管理。由于缺乏战略管理,使其在战略决策上接连失误。透视我们很多企业,甚至很多企业集团,虽然有战略管理的机构,或由于主要领导人不注重战略管理,或由于战略管理班子自身存在问题,影响了整个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但企业永远做不大也做不强。 中国企业发展战略所回答的经营管理问题 战略是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并指出实现长远目标的策略和途径。战略确定的目标,必须与企业的宗旨和使命相吻合。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企业发展战略并不神秘,战略是一种思想、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分析工具和一种较长远和整体的计划规划,与我们通常说的企业长远规划差不离。 一、企业将来发展的方向; 二、企业将来需要实现的目标; 三、企业现在和将来应该从事的业务; 四、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于预定的时间内实现设定的目标; 五、在预定的时间内,企业将变成什么样子; 六、企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 七、风险应该如何加以控制; 八、企业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 中国企业常见战略管理问题分析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整体水平低下,对战略管理的价值认识不够、战略决策的随意性大、盲目追求市场热点,主要类型和表现为如下:

A类型:缺乏长远发展规划,战略变化频繁; B类型:战略决策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 C类型:对市场和竞争环境的认识和分析盲目,缺乏量化的客观分析; D类型:盲目追逐市场热点,企业投资过度多元化; E类型:企业战略计划流于书面报告,没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F类型:企业战略计划难以得到中高层的有力支持,也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 中国企业的战略制定方式 一、领导层授意,自上而下逐级制定 一般由企业高层领导者讨论并授意秘书或办公室人员草拟整个企业的战略,然后逐级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上级的要求发展这个战略。这一方式的优点是,领导层重视战略,有时间可以集中精力去思考战略方向。 二、领导层建立制定战略方案的业务单位 由设立企业的、具有一定权威的、赋予平衡各业务部门权力的“企业最高参谋部门”负责制定,或者由企业的规划部门负责制定。其好处是,业务班子,熟悉本企业情况,了解领导意图。 三、以战略事业单位为核心制定战略 在运用这一方法时,高层管理对各战略事业单位先不给予任何指导,而要求各事业单位提交战略计划。高层领导只加以检查与平衡,然后确认。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各战略事业单位受到的束缚较小,可根据所在事业领域的特点制定出切合实际、有利于竞争的计划。 四、企业与咨询公司合作进行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 理论简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0.引言 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下面结合选题的研究对象——河北省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四工程公司,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作一归纳性论述。 1.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出现、概念和类型 1.1.1 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理由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Ms Gro Harlem Brundtland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其后,这一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而且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各个领域中。 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是比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的一个领域。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而且随着众多企业失败现象的出现,如何使企业保持目前,而且使企业在未期中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 1.1.2有关概念界定 企业发展是指企业面对未来未知环境的适应,使企业得以进一步运行,实现企业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的关键所在 企业战略管理是管理学科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以往在管理理论的发展中,反映企业某一方面的职能管理的理论----------- 如市场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发展较快,而反映企业全面的,战略性和方向性的整合性管理理论则显得相对比较落后。企业管理技术系统在经过20世纪50 年代的长期规划,60年代的战略规划之后,直到70 年代,顺应时代要求的一门管理学科--------- 战略管 理才告诞生。 所谓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一:战略管理理论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战略管理是整合性管理理论,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按照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和影响的程度,人们将管理理论分成下列三个不同的层次:

1:管理基础。是管理中带有共性的基础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技术。主要包括管理数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管理原理和原则,管理组织学以及管理思想等。 2:职能管理。是将管理基础与特定的管理职能相结合,以提高组织职能部门的效率。它主要包括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管理等。 3:战略管理。是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的管理,它不仅要以管理基础和职能管理为基础,还融合了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企业是不能分割的,它是由具有执行不同功 能的部分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作为一个整体而发挥着作用。如何将企业的各个职能部分协调一致,有机地结合起来运作,就需要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挥作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从企业整体的,全局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职能管理理论,处理涉及企业整体的和全面的管理问题,使企业的管理工作达到整体最优的水平。(二):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最重要的活动和技能美国学者罗伯特. 卡茨将企业管理工作对管理者的能力要求划分成三个方面,即技术能力(战术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能力)和思维能力(战略能力)。 处于企业中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人员,对他们的上述三种能力要 求是不相同的。低层管理者所需要的能力主要是技术能力和人际能力;中层管理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人际能力和思维能力;而高层管理者最需

战略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战略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企业战略管理是管理学科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在以往管理理论的发展中,反映企业生产、营销、财务、人事等方面的职能管理的理论发展较快,而反映企业全面的、战略性和方向性的整合性管理理论则显得比较落后。企业管理技术系统在美国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长期计划、60年代的战略规划之后,直到70年代顺应时代要求才告诞生战略管理。因此,美国是战略管理研究的发源地也是领头羊,战略管理理论基础雄厚,发展脉络清晰,渗透领域广泛:产业战略、联盟战略、制度战略以及知识战略。而我国的战略管理研究还处于基础和学习阶段,尤其在本土企业案例研究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1、科研工作者缺乏“出野外”的精神,对于企业的研究不够深入。2、对于研究过于注重方法论而忽视了从本质的层面上去研究。3、中国的案例研究水平仍落后与发达国家。我国管理学术界同样面临如何推进我国管理科学化进程、提升我国管理科学研究水平、构建我国管理学科学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任务。二选择匹兹堡大学商学院原因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在美国学界的声望颇高;匹兹堡大学是美洲大学联盟〈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简称AAU〉的成员学校之一。AAU的成员是由美国、加拿大共63个顶尖的研究机构所组成的联盟团体,在北美洲学界享有

极高的声誉。而匹兹堡大学的人文学科,在AAU之中更有龙头的地位。凯兹商学院〈Joseph M. Katz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也被列名为全美前50名的商学院。其次,凯兹商学院的信息管理水平在全美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攻读战略管理博士期间可以同时学习先进的信息管理和数据 分析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管理学术研究方面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不足。再次,匹兹堡大学是一个国际化背景很突出的学校,比较欢迎国际留学生的加入。与武汉大学经管院有较多的合作和交流项目。三完成博士学位的可行性分析及学习计划在武汉大学经管院攻读硕士期间,本人是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研究员,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有较多的研究经历:(1)《公司治理》第二版,Kenneth A. Kim 和John R. Nofsinger,2008年11月出版,译者之一;(2)《价值链研究白皮书》,Kapinsky and Morris,第二部分译者;(3)国家自科项目“关于‘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与升级策略研究”课题号:70772046负责人:谭力文研究小组成员,参与每周课题讨论,负责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价值链升级策略研究;(4)国家社科项目研究“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评价与升级模型”课题号:07CJY009负责人:刘林青研究小组成员,负责组织每周课题讨论,邀请课题相关教授进行论文探讨,研究成果:“武汉市汽车产业价值链升级战略研究”;(5)教育部规划项

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分析报告

更多免费项目建议书,尽在.... ★研讨理论★指引操作★解读案例★传授密笈★ 理论篇体验经济时代的营销治理:体验差不多成为整个市场与卓越企业日益关注的重要内容,顾客体验治理作为体验经济 时代营销治理的一种潮流和趋势,正受到越来越多企业 的重视和追捧 -----------------------------------------(P1)设计组织的原则和形式规范:尽管每种组织结构差不多上从经验中进展出来的,但不能因此就认定组织设计的科学和规 范性,实际上每种组织设计都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组织设计逻 辑----------------------------------------------- (P4) 案例篇TCL通过异业整合实施冰箱突围:在今年年初,TCL白家电事业部对年度品牌推广策略进行了一番大胆的调整,其中重点 之一是强调要通过异业联合,从行业外查找资源来嫁接自己 的竞争优势---------------------------------(P6)咸阳偏转股份的多元化道路缘何崎岖多折:咸阳偏转股份显然也意识到了相关多元化理论的缺陷,在其放弃对相关多元化 的坚持后,遗憾地走向了另一极端,开始了实施无战略指导 下的多元化-------------------------------(P10) 操作篇如何防止经销商窜货?在当前中国经济中,窜货已成为一种

严峻阻碍商品经济秩序的社会现象,企业高层领导应 给予高度重视,从战略高度上建设企业的防窜货系统 ---------------------------------------------- -------------(P12) 新品上市的招商广告如何做?新品上市,专门多企业都会 选择做招商广告,如此做确实有专门多好处,但如 何样做?如何才会减少白费,保证效果?如何选择 媒体的投放呢? -------------------------------------------- -------------(P16) 点评篇郎咸平与国企改制:最近一段时刻,有关郎咸平的新闻在各种网络,平面媒体上传得纷纷扬扬,情况的前因后果,是 非争吵,各方观点是专门多目前进行改制企业所关注的问 题------------------------------------------------ (P18) 【理论篇】 体验经济时代的营销治理 一、体验成为新经济时代的差不多特征 继“体验式经济时代”被宣称差不多来临之后,Pine和Gilmore在《体验经济》一书中对“体验”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昭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经济的新纪元:体验经济差不多逐渐成为继服务经济之后的又一个经

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一、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概述 (一)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 中小企业就是指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1这类企业目前在我们国家大量存在,并成雨后春笋的态势不断发展壮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逐步居于主要地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战略管理是管理科学中一个较新的分支。战略管理就是制定、实施和评价能保证组织实现目标且超越不同职能的决策方案的艺术与科学。战略管理包含方方面面的内容,主要有市场营销、财务与会计、企业内部管理、生产与运作等多个方面。战略管理通常包括三个方面: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因此构成一个整体的部分缺一不可。 (二)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相关研究概述 随着国家对中小企业的不断重视,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也越来越系统化完善化,学者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完善。学者们作了大量有关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拉开了对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序幕。在此基础上学者们不断深入,得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些核心思想是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又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原先的经典战略变为了竞争战略,是战略管理史上的一个大跨越。同时这个时期的中小企业发展特别迅速,在竞争战略的引导下,优先考虑内外部环境,使中小企业发展得到了新的契机。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战略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这一阶段的研究要求中小企业从自身资源和能力出发,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得到最优匹配。同时也从中小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分析,认为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因素有很多,首当其冲的就是内外部环境的因素。对中小企业战略环境的分析的重要性有所提高,注重行业整体分析。 二、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 (一)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良好的态势,增长速度迅猛,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每年因经济危机亏损面临倒闭的中小企业也不再是少数,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企业缺乏战略管理 1江宁,《我国中小企业的定义和现状》,《经济论坛》,2007年第19期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企业战略管理经典案例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壳牌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策划专家阿里·德赫斯组织了一项关于企业寿命的研究。研究的结果令人震惊! 该研究发现,《财富》排名500强的企业从产生到衰亡,平均寿命只有40-50年,只及人的寿命的一半。别忘了它们是世界500强啊!我们许多企业都把目标定位在进入500强,可见,进入500强也不是有永恒的保险。其实,就世界范围而言,新成立的企业中有40%存活不到10年就夭折了。 此外,也有调查显示:1912年的世界100强企业,经过80多年,被收购、破产或被收归国有,也就是不再独立存在的共有49家;仍然独立生存着,但是不再是100强企业的,有31家;余下的,到1995年仍为世界百强的,只有20家。 凭什么生存恐怕是适应竞争环境变化的能力。 这不能不令我们记起达尔文的名言: “能够生存下来的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能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 所以,我们说,新世纪中国企业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变化成为常态。 这表现在: ◆顾客需求和竞争方式在不断变。变化无所不在。市场中对衣、食、住、行的需求和供给年年在变。 ◆变化的步伐在加速。产品和服务的寿命周期大大缩短。英特尔的芯片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意想不到的变化增多。二年前谁会预料到呼机市场会迅速萧条 总之,这意味着商战中的选手的应变能力提高了。商战的赢家必须是一个高明的快棋手。 【自检】 变化蕴涵的战略课题如下,请据实判断自己公司的情况并列出改进计划。 顾客至上 (某商场服装柜台前,女顾客与女售货员) 顾客:小姐,请你把那件毛衫给我看一看。 售货员:请等一会儿。 顾客迟疑一下,走到另一个柜台。

基于经济全球化视角的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研究

第37卷 第3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Vol.37 No.3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May.2010 基于经济全球化视角的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研究 李晓红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呈现出资源配置全球化、竞争激烈化、市场国际化等特点,这些都对国有企业的战略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环境变化,国有企业必须立足自身,转变管理思想,遵循管理原则,建立科学战略决策机制,实施多元化管理,加强考核控制,提高管理实效,形成良性循环,构建起适应时代变化、符合市场需要的战略管理体系。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企业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10)03-0109-03 作者简介:李晓红(1966-),男,河北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研究。 一、国有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与特点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和资源状况,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现状的分析,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并从长远角度出发,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动态性、指导性的谋划和布局。国有企业战略管理,是指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通过对国有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和预测,制定出适合国有企业发展的战略并付诸实施,同时对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对实施结果进行反馈的过程。在经历了“政企分开、放权让利、抓大放小、股份重组”的国企改革后,我国国有企业大多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非市场竞争性的经济领域、尖端科技领域以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航天、军工、能源、通信等行业。这些行业普遍具有投资多、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实力雄厚、管理体系庞大、与海外市场联系紧密等特点,往往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因此,国有企业的战略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性。国有企业担负国家所赋予的重要责任和作用,大多关乎国计民生,具有其他类型企业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其战略管理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必须符合企业自身的特点,适合社会需求,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2.长期性。国有企业战略作为企业的一个长期发展蓝图,是指引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具有宏观性的指导方针。因此在构建国有企业战略时必须高屋建瓴,用长远眼光看问题。一旦制定,就不能朝令夕改,而是要保证较长一个时期的稳定性、连贯性和一致性。 3.动态性。企业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要随着客观因素的改变和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适应性调整。在外部条件和内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企业战略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必须随时间地点的转移而改变,在不同发展阶段要及时调整,确定适合该阶段的子战略和阶段战略。 4.前瞻性。企业战略要具有预测未来的作用。一般来说,一个战略的形成要根据历史和现状对未来进行预测,只有符合未来发展趋势,才能保证在较长时期内企业战略能够延续下去,不会半途而废。 5.全局性。企业战略的制定要从企业全局出 收稿日期:2010-03-15 · 9 0 1 ·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国际前沿理论研究表明,企业组织特别是大公司、大集团的竞争优势,已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为了赢得国际竞争优势,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一直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置于学术研究的前沿地位,从而大大推动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呈现出名家辈出、学派继起的蔚为大观之势。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企业界直到90年代才真正开始接触国际先进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随着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企业也开始从过去的政府行政机关附属物逐步转变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与此相应,企业界、理论界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研究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需求与日俱增。竞争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为了推动企业竞争战略研究,提高我国企业竞争优势,有效迎接跨世纪的国际竞争,我们着重考察和评估80年代以来企业竞争战略的三大主要理论流派,以求为促进社会主义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拓展学术视野。 结构学派:竞争战略的产业选择与竞争对手的分析框架 企业竞争战略,主要是指企业产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向、目标、方针及其策略。其内容一般由竞争方向(市场及市场的细分)、

竞争对象(竞争对手及其产品和服务)、竞争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三个方面构成。综观近20年的国际理论研究成果,可将企业竞争战略研究思潮大致划分为三个前后继起的主要理论流派,即结构学派、能力学派和资源学派。 结构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理就首推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波特的新型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是对多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厚积薄发。在波特之前,已有诸多学者对企业竞争战略进行过深入研究。其中影响最广泛的当数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安德鲁斯。他在《企业战略概念》一书中所提出的战略理论及其分析框架(有时也称之为“道斯矩阵”)一直被视为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滥觞。正如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哈佛商业评论》(1995年7~8月号)在回顾企业战略理论发展史时指出:“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框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安德鲁斯所构想的。”在安德鲁斯的SWOT分析框架中,S 是指企业的强项(Strength)、W是指企业的弱项(Weakness)、O是指环境向企业提供的机遇(Opportunity)、T 是指环境对企业造成的威胁(Threats)。波特指出,构成企业环境的最关键部分就是企业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几个产业,产业结构强烈地影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以及可供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为此,波特反复强调:产业“结构分析是确立竞争战略的基石”,“理解产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分析的起点”。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南昌大学NANCHANG UNIVERSITY 自学考试本科论文 题目: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学院: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准考证号:xxxxxxxxxxxxxx 学生姓名:xxxxx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xxxxxxxx 起讫时间:2013年8月至2013年10月

摘要 中小企业不仅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活力的增强,而且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需求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购买力水平的提高,需求由低层次逐步向中高层次转化,趋同性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转变,这对厂家和商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向品种多样化或者产品多样化发展。而中国经济在全球一体化的变化中,中小企业逐步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解决就业的主要力量。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战略管理是起着总体规划的作用。战略的正确选择,是决定着中小企业是否在这场竞争中兴衰成败,而战略管理更是指明了企业在竞争中的发展方向和竞争方式。在这种形势下,中小企业如何在战略上把握契机,顺应形势,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呢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着重研究了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发展方向竞争方式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bstract Strengthen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vitality of the economy of our country, and has made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for our country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America, Japan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like China, the demand structure of the consumers have changed, people's purchasing power level, the demand from low level to high level of homoplasy in transformation, needs to personalized, diversified demand change, which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he manufacturers and businessmen, prompting them to diversify or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While the Chinese economy in the change of global integration, SMEs gradually become China's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and the main strength of solving employ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MEs, strategic management is playing the role of overall planning. The correct choice of strategy, is deciding whether SMEs in this competition success or failure, strategic management is tha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n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on.

企业战略管理1-3及答案

战略管理模拟题1 一、选择题 1.科学管理创始人【泰勒】强调,要通过计划工作,挑选,培训和组织工人,以便增加产量。 2.环境分析技术主要有战略要素评估矩阵和【SWOT分析】两种。 3.在成熟产业中选择竞争战略时,如果是大批量生产则采用【成本领先战略】战略较好。 4.【战略目标】是企业使命的具体化,是企业追求的较大的目标。 二、名词解释 1、企业愿景是企业战略家对企业前景和发展方向一个高度概括的描述,这种描述在情感上能激起职工的热情. 2、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比较竞争优势的资源,以及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方式 3、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4、聚焦战略是指把经营战略的重点放在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上,为特定的地区或特定的购买者集团提供特殊的产品或服务 三、简答 1、分析战略管理的任务和特征 答:任务:确定战略愿景和企业使命;设置目标体系;制定实现目标的战略;战略的实施和执行,绩敛评价、执行监测和战略调整;实现战略目标. 特征:是指对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包括公司在完成具体目标时对不确定因素做出的一系列判断.公司在环境检测活动的基础上制定战略. 2、价值链的基本构成是什么? 答: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为企业的股东和其他利益集团包括员工、顾客、供货商以及所在地区和相关行业等创造价值。如果把“企业”这个“黑匣子”打开,我们可以把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或者称之为“增值活动”,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 价值链的增值活动可以分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性增值活动两大部分。 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即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环节”,如材料供应、成品开发、生产运行、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这些活动都与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直接相关。 企业的辅助性增值活动,包括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 3、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是什么? 答: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1)战略价值。(2)具备稀缺和不可替代性。( 3)依靠模仿和学习难以获取。( 4)由各种元素的综合或整合而来。( 5) 影响企业经营元素的有限和可控性。( 6)企业在核心能力上的投资具有杠杆作用。(7)应变力和延展性。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为顾客提供根木性、关键性的效用和贡献。(8)不可交易性和阶段性特征。 四、论述 1、联系实际解释宏观环境分析的PEST分析法 答:PEST分析法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包括政治P、经济E、社会S及技术T四个方面 例笔记本市场PEST分析:P:国家对于高新技术发展的支持,对于国内自产、自行研发的支持始终不变。例如,中关村大范围内的中小企业每年都可以享受20%的所得税税收优惠。E:在统计局网站查一下,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

2006年第2期第30卷(总第134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知“撇z旷肌e,z,,田塘Ⅳo舰以‰面e倦渺细c泓sc拓船e尉i砌州 №2.2006 V01.30 General.№134 【管理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 郭媛媛,王季 (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间涌现了许多学派和理论观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战略管理理论产出了三大成果: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超越竞争理论。并每种理论观点都体现出特定的前沿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战略管理;竞争;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oo睢5226(2006)02一0137一03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经历了20世纪初至50年代的经典战略理论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统战略理论阶段后,进入了80年代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的战略管理理论更加重视竞争,强调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协调;更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竞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成果可概括为三大主要理论: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超越竞争理论。 一、竞争战略理论 1.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 迈克尔?波特在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和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中,曾运用产业经济学的sCP范式进行了阐述,大意是企业在制订战略时必须考虑其所处的行业环境;行业结构决定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企业的利润水平。 波特的竞争战略认为,在决定企业赢利性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如何在各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是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理解行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制定的起点。同时,波特还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这五种力量分别是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讨价能力、供方讨价能力及现有行业内企业的竞争。他认为一个行业的竞争状态和盈利能力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其中每种竞争力量又受到诸多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的结果在于对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选择,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在企业制定战略时,它们分别强调企业通过努力降低产品成本,追求产品差异化和专一在某一产品或细分市场来创造优势,并以此战胜竞争对手。波特认为,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构成:噬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堰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的优势竞争地位。 波特还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分析模型。价值链是采用系统方法来考察企业所有活动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分析获得企业竞争力优势的各种资源。为了认识成本、行为与现有的和潜在的经营差异性资源,价值链分析方法是将一个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地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 2.竞争战略理论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处于战略管理理论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前该方面理论的缺陷,对后来的理论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该理论给我们提供制定战略的全新角度,深化了人们对产业 [收稿日期】2005一09—11 [作者简介】郭媛媛(1978一),辽宁辽阳人,女,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辽宁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王季(1978一),辽宁沈阳人,女,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辽宁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 ?137? 万方数据

企业战略管理心得体会

企业战略管理心得 战略管理是企业的高层决策者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对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总体谋划的动态过程。它包括企业总体战略和产品组合、商场竞争、技术创新以及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和人力、财务等战略,基本上涵盖了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认识战略管理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地重视企业的战略管理,有助于决策者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及时发现和解决那些有关企业生死存亡、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有助于用战略眼光将企业经营活动的视野放在全方位的未来发展和广阔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某市对企业战略管理认识、重视深浅和应用程度不同,而造成不同结局的企业为数众多。某市有两家新办企业,一个是以经营杂粮为主的贸易公司,一个是以回收废钢铁为主的回收公司,这两家企业都是购销过3000万元,连续两年利润超百万,势头都很好。但如今,回收公司已经销声匿迹,贸易公司却兼并了一家亏损企业,分立出一家盈利企业,本身发展成为一家副外贸、贸、种植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成为当地颇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从情况分析来看,90年以后的8年间废钢铁、杂粮市场都由旺盛转向疲软,经营在低谷中运行。而为

何一家消亡,而另一家更兴旺呢?对这两家企业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发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强者在顺境时末而绸缪,制定了迎接未来市场的发展战略,并楔而不舍地为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奋斗,而亡者则没做到。早在90年代初,某市贸易公司王经理就对企业未来进行了具体谋划。指出,"两条腿"走路,趁着经营优势还在,把贸搞上去。花了很大力气,在全国10多个省开辟了十几个贸购销基地,尽管当时这一经营并未给他们带来多大利益,但90年代以后,出口形势下滑时,他们已在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经营得以支撑、发展。如今,他们已在杂粮加工、种植、育种等多方面有所作为,形成了围绕杂粮的多个经济增长点。 近几年来,全球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和变化莫测,竞争异常激烈,不仅对大企业提出了挑战,而且对众多的中小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规模、没有品牌、没有特色就很有可能被淘汰,而具备这些,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得到的,需要有战略眼光,从现在开始,对系统、对企业进行战略策划,从而寻求出适合自己成长的最佳道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企业必须面向未来、一书中说:"对没有战略的企业来说,就象在险恶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雨中穿行,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许多事实证明,如果对于将来没有一个长期的明确的方向,对本企业的未来没有一个适应市场的战略规划,不管企业规模多大,地位多稳

《企业战略管理系统》复习精彩试题库完整

《企业战略管理》复习题库 一、选择题 1、对企业基层管理人员而言,()能力最为重要。 A. 技术能力 B. 人际关系能力 C. 学习能力 D. 思维能力 2、战略管理的主体是()。 A. 企业所有的管理者 B.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 C. 企业基层管理人员 D.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3、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 A. 企业资源 B. 企业能力 C.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D. 企业素质 4、确定企业宗旨必须弄清企业与()之间的关系。 A. 股东 B. 顾客 C. 政府 D. 雇员 5、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分析,从而找出二者最佳可行战略组合的一种分析工具是()。 A. SWOT分析矩阵 B. 政策指导矩阵 C. 优劣势分析 D. 波士顿分析矩阵 6、规模经济是指()。 A. 当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产品产量增加时,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也会增加 B. 当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产品产量增加时,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会减少 C. 当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产品产量增加时,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保持不变 D. 产品的物理尺寸越大,生产成本会越低 7、20世纪60-70年代的企业兼并浪潮是()。 A. 以不相关行业的合并为特征 B. 集中于单一业务 C. 对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横向兼并 D. 大规模的纵向兼并 8、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中拥有最大控制权的方式是()。 A. 许可协议 B. 收购 C. 合资企业 D. 建立全新企业 9、一个某服装企业额在开发产品时坚持高质量、体现个性化色彩的原则。在营销理念上,主要是通过专卖店的方式进行销售,而且销售人员都通过专门的培训,要求他们掌握销售技巧并树立为顾客服务的理念和行为准则。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这个品牌产品的战略是()。 A. 总成本领先战略 B. 差异化战略 C. 目标集中战略 D. 多样化战略 10、在BCG矩阵中,企业对瘦狗类经营单位实行的战略是()。 A. 市场开发 B. 维持战略 C. 收缩和放弃战略 D. 收获战略 11、下列选项中,关于企业经营哲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陈世荣<越南留学生》行研09级 一、关于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指导各行各业企业发展发挥了作用。国际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将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阶段。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形成了战略规划学派。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应当使企业自身条件与所遇机会相适应,实质上是认为企业战略应当放到如何使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相匹配的框架上,寻求发展商机。 (2)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环境变化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环境适应范式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这个学派包括: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战略适应性观点,奎因的逻辑改良主义等。产业组织分析也可以视为一种环境适应理论,只是更重视环境中的产业结构分析。1980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分析竞争战略思想,既可以视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可以视为环境适应理论的深化。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寻求竞争优势来源,弥补对企业内部因素不够重视的缺陷。 (3)多种范式并存阶段。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步伐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 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 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 包括:①资源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发表“企业的资源基础论”,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

企业战略管理和ERP关系的研究

企业战略治理与ERP关系的研究 1.企业战略治理的意义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全然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技术进展的日新月异、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在瞬息万变和极度不稳定的环境中,谋求生存和进展,是当今企业治理的主题。企业战略治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其治理的目标是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 企业战略治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依照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操纵的一个动态治理过程。 以往的企业治理是将企业的活动分成多种职能,如生产、采购、销售、财务等,对不同的职能实行不同的治理。这种治理的重心在于企业的局部,往往只关注于部门利益。但部门的最大利

益并不一定就能带来整个企业的最大利益,甚至有时还会阻碍实现整体的最大利益,即容易产生职能失调行为。事实上,企业是由具有不同功能的部分所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在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发挥着作用。如何将企业的各个职能部分协调一致,有机地结合起来运作,这就需要企业战略治理来发挥作用。企业战略治理从企业整体的、全局的角度动身,综合运用职能治理理论,处理涉及企业整体的和全面的治理问题,它使企业的治理工作达到整体最优的水平,以追求企业总体经营效益最大化。 战略治理具有多因素性、全局性、长远性和预见性,战略治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决策执行的过程。通过信息系统辅助高层治理者进行经营决策,是当今企业实施战略治理的一种主流。从决策支持的观点来看,系统对决策的支持实际上是对决策者智能的延伸和对其决策活动的支持,而对决策的有效支持又要求系统综合集成多种求解技术和求解方法,向高层治理者提供与其治理目标相关的企业内外部重要信息,提供良好的问题求解和问题探究环境,协助治理者实现预定的组织目标。 90 年代初出现的ERP 正是一个如此的环境,它通过把计算机化了的问题求解技术、方法及适宜的模型、必要的数据结合在一起,借助于良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