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色素的制备
天然食用色素的生产工艺—生化制药学

三、天然食用色素的主要用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可以作为各种食品的着 色剂,如果酱、果汁、 果冻、果酒、汽水、 饮料、糕点等
第二节 天然色素分类
一、天然色素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
(1)植物色素 如蔬菜的绿色(叶绿素)、 胡萝卜橙红色(类胡萝卜素)草莓的红色 (花青素)等。 • (2)动物色素 如猪肉的红色色素(血红 素)、及虾、蟹的虾青素、虾红素等。 • (3)微生物色素 红曲色素、β-胡萝卜素
*光解:加工储藏中的食品或食品原料,其中所含的 叶绿素很易受光作用而分解褪色。
3、护绿技术
中和酸而护绿:中和酸的重点是绿色植物内部不 断产生的酸性物质,所以要长期保持体系中pH接 近中性,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缓慢释放的 碱等。 高温瞬时杀菌 绿色再生:绿色再生技术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叶 绿素中的镁置换为铜、锌等。 其它方法
• • •
• •
•
发色团 在紫外或可见光区(200~800nm)具有 吸收峰的基团被称为发色团,发色团均具有双 键。 如:-N=N-, -N=O, C=S, C=C , C=O等. 助色团 有些基团的吸收波段在紫外区,不可能 发色,但当它们与发色团相连时,可使整个 分子对光的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这类基团 被称为助色团。 如:-OH, -OR, -NH2, -NHR, -NR2, -SR, -Cl, -Br 等。
(二)血红素
1、结构、物理性质
种类 :血红蛋白、肌红蛋白。 血红素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为血红蛋白,在肌肉 中的存在形式为肌红蛋白;肌红蛋白是一个由153个氨 基酸残基形成的蛋白质分子,血红素处于分子中的疏 水空腔内。 在肉品的加工贮藏中肌红蛋白会转化为多种衍生 物,从而会呈现不同的色泽。
天然色素的制备

天然色素的提取、纯化技术摘要:开发和利用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是世界食用色素的发展趋势。
综述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发展概况和分类, 洋细介绍几种常用提取和分离纯化技术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并展望了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开发利用前景。
关键词:天然色素提取纯化作为一种为食品着色的添加剂, 食用色素已广泛应用于食品、日化、医药等行业。
天然食用色素不仅可为食品着色, 有的品种由于保留了植物体内的多种天然活性物质, 如维生素、氨基酸、核昔酸、小分子活性肤、芳香物质及某些必需元素等, 因此, 还兼有营养保健功能。
近年来, 随着人类对健康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 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开发和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逐渐成为世界食用色素发展的总趋势。
1.提取技术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成分十分复杂, 要提取其中的色素成分, 必须根据植物种类和其组分的不同, 通过试验确定色素类型, 再选择适当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工艺路线, 以获得收率高、质量好的色素产品。
目前常用的提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1溶剂提取法常用的溶剂提取方法有浸渍、渗流、回流及连续回流等。
此类方法常用于水溶性、醇溶性的花青素类和黄酮类脂溶性色素的提取。
根据色素性质的差异, 选择不同的提取溶剂, 再经过滤、减压浓缩、真空干燥得到色素粗品。
选用的溶剂要对色素溶解度大而对杂质溶解度小。
水是提取水溶性色素最常用的溶剂, 常用的有酸水和碱水2种。
碱水可提取黄酮、葱醒、酚类等色素成分, 酸水或酸性乙醋常用于提取花色素类色素。
此外,溶剂提取法与其他方法结合, 可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得率。
孙培冬[7]等人闭用高压法提取植物中的天然色素,先将番茄进行高压处理, 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番茄红素, 使提取效率提高了4.8倍。
但溶剂提取法也存在一些缺点, 如溶剂用量大、回收困难、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不佳、色素溶解性差等。
1.2压榨法利用挤压方法将粉碎后的新鲜植物的叶、果、皮中色素成分随植物浆液挤压出来。
天然香料及其色素的提取和应用

天然香料及其色素的提取和应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品质和口感越来越高,同时也对天然的食品原料逐渐追求。
而天然香料和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其天然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介绍关于天然香料及其色素的提取和应用。
一、天然香料的提取天然香料的提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水蒸汽蒸馏法水蒸汽蒸馏法是最常见的提取香料的方法,例如薄荷油的提取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即将芳香植物加入水中,用加热的方式将水中的香气蒸发出来,经过冷却后,香气会凝结成液态。
2.溶剂萃取法溶剂萃取法是将香料放入一种溶剂中,较常用的有乙醇和石油醚。
萃取后物质中含有所需的香味成分,此时可以采用加压蒸发、或者减压蒸馏的方式将香味成分分离出来。
3.超声波萃取法超声波萃取法是一种新兴的提取方法,其基础原理是超声波在物体中传播时产生大量的微小气泡。
这些微小气泡不断地破裂和收缩,当气泡破裂的瞬间,会形成巨大的水锤撞击被提取物,从而破坏其细胞壁,加速提取物的释放。
4.微波辅助萃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是传统提取方法的改进,其主要原理在于利用微波辐射引起被提取物的分子振动和摩擦增加其自身能量,使提取过程更快、更有效。
二、天然色素的提取天然色素的提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水溶液法水溶液法是最常见的提取天然色素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将含有色素的植物材料放入水中,再用加热或搅拌等方式,使颜料成分浸透到水溶液中。
2.有机溶液法有机溶液法是将天然色素通过溶解在某些有机溶剂中,利用性质不同、沸点差异、极性不同等,使色素中活性成分分离出来。
3.微波辅助法微波辅助法是将天然色素材料置于高频微波作用下,色素中部分成分会通过吸波致热和热传导等机理进行提取。
4.超声波法超声波法是将天然色素材料置于超声波水浴中进行清洗和提取色素的过程,并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作用于材料的细胞壁,破碎材料细胞组织,加速色素的提取。
三、天然香料和色素的应用天然香料和色素在食品、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天然色素的提取实验报告

天然色素的提取实验报告植物叶中色素的提取和柱色谱分离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从植物中提取色素的方法。
2、学习柱色谱(层析)的原理及其操作方法。
3、掌握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报告的一般写法。
二.实验原理1、绿色植物叶中含有叶绿素(绿)、胡萝卜素(橙)和叶黄素(黄)等多种天然色素。
各种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等)中形成溶液,使色素从生物组织中脱离出来。
2、柱色谱是通过色谱柱来实现分离的。
在色谱柱内装有固体吸附剂(固定相)如氧化铝或硅胶。
液体样品从柱顶加入,当液体流经吸附剂时,由于吸附剂表面对液体中各组分吸附能力不同而按一定的顺序吸附。
然后从柱顶加入洗脱剂(流动相),样品中的各组分随洗脱剂按一定的顺序从色谱柱下端流出,根据不同颜色分段收集。
吸附剂,常用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氧化镁等。
吸附剂对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分子的极性有关,极性越强,吸附能力越大,分子中含有极性较大的基团,其吸附能力也越强。
溶剂,溶剂分为溶解样品的溶剂和洗脱剂。
选择溶剂时还要考虑到被分离物各组分的极性和溶解度。
通常是先将要分离的样品溶于非极性溶剂中,从柱顶加入柱中。
然后用稍大极性的溶剂使各组分在柱中形成若干谱带。
再用极性更大的溶剂洗脱被吸附的物质。
为了提高洗脱效果,有时也使用混合溶剂。
在本实验中色素成分在不同比例混合洗脱剂的作用下可以分离出来。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仪器:烧杯、量筒、色谱柱、分液漏斗、玻璃棒、干燥的锥形瓶、滤纸、旋转蒸发仪、酸式滴定管、布氏漏斗、研钵、胶头滴管、剪刀、天平试剂:50g新鲜植物叶、中性氧化铝、甲醇(95%,分析纯)、乙醇、石油醚(60~90%)、丙酮、无水硫酸钠、正丁醇、50g新鲜植物叶、四.实验内容1.绿叶色素的提取把新鲜绿叶洗净晾干或用滤纸吸干,称取5g绿叶,剪碎后放入研钵,再加入10mL乙醇。
研磨后用布氏漏斗抽滤,弃去滤渣。
将滤液放回研钵,每次用10mL3:2(体积比)的石油醚-甲醇混合液萃取两次,每次需加以研磨并且抽滤。
提取和纯化植物中的天然色素

提取和纯化植物中的天然色素天然色素是一类来源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色彩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食品、药品、化妆品等。
提取和纯化植物中的天然色素是生物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探讨植物天然色素的提取和纯化方法。
一、提取植物天然色素的常用方法植物中的天然色素存在于细胞中的色素体中,为了提取这些有价值的色素,需要采用适当的提取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提取方法:1. 水浸提取法:将植物样品切碎、研磨,并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过滤提取液,得到含有天然色素的溶液。
2. 有机溶剂提取法: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如乙醇、甲醇等,将植物样品与溶剂混合搅拌,并过滤得到提取液。
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将植物样品与溶剂混合后进行超声波处理,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振动和热效应,加速植物色素的溶解和扩散。
以上提取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考虑植物样品的性质、目标色素的特性等因素。
二、纯化植物天然色素的方法得到含有天然色素的提取液之后,需要进行纯化工艺,以去除杂质,得到纯净的色素。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纯化方法:1. 溶剂萃取法:利用萃取剂与提取液中的杂质在物理上或化学上的不溶性差异,通过两相的分离得到纯净的天然色素。
2. 薄层色谱法:将提取液在薄层色谱板上进行分离,根据色素的迁移速率和颜色的明暗程度,选择目标色素进行切割和收集。
3. 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不同色素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亲疏水性差异,通过色谱柱进行分离和纯化。
该方法分离效果好,纯度高,得到的色素质量较好。
三、植物天然色素的应用前景植物天然色素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食品添加剂:植物天然色素可以用作食品的天然着色剂,如花青素、胡萝卜素等,使得食品更加美观,并且不含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合成色素。
2. 药物活性成分:植物中的天然色素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可以用于制备药物或药物辅料,如黄酮类化合物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天然色素的提取与应用研究

天然色素的提取与应用研究天然色素的提取与应用研究摘要:天然色素是指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等自然界中提取的具有一定色泽的物质。
天然色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花、果实、叶子等部位,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毒性低的特点。
本文对天然色素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其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天然色素;提取方法;应用研究1.引言天然色素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绿色环保、健康、安全的食品和化妆品添加剂,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天然色素的提取与应用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还能为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化妆品工业提供优质的原料。
2.天然色素的提取方法2.1 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是最常用的天然色素提取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利用溶剂的溶解力选择性地溶解天然色素,然后通过蒸发或气相色谱法等手段将其分离纯化。
常用的溶剂包括乙醇、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硫酸、乙酸等。
例如,通过乙醇提取法可以从红花中提取得到红色的花青素。
2.2 超声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是一种新型的色素提取技术,通过超声波的作用,可以加速色素的溶解和扩散,从而提高提取效率。
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无需添加化学试剂,同时能够保持色素的活性和稳定性。
例如,通过超声波提取法可以从蓝莓中快速提取得到蓝色的花青素。
2.3 酶解法酶解法是一种利用酶的催化活性来提取天然色素的方法。
常用的酶解剂包括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等。
酶解法的优点是能够高效地提取天然色素,同时还能够改善色素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例如,通过蛋白酶的作用可以将花青素从花瓣中提取出来。
3.天然色素的应用研究3.1 食品领域的应用天然色素在食品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食品的着色、增加食品的吸引力和营养价值。
常见的食品色素包括胡萝卜素、叶绿素、花青素等。
例如,胡萝卜素可以用于染色、增加咖啡的颜色和口感,而叶绿素可以用于染色、增加面包的营养价值。
3.2 药品领域的应用天然色素在药品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药片的着色、药液的着色和保护药品的稳定性等方面。
真核微生物生物合成天然色素的遗传学基础

真核微生物生物合成天然色素的遗传学基础一、真核微生物概述真核微生物是一类具有细胞核和复杂细胞器的微生物,包括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真核微生物具有多样的代谢途径和生理功能,其中一些能够合成天然色素。
这些天然色素不仅赋予微生物自身独特的颜色,还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光合作用、抗氧化、抗菌等。
二、生物合成天然色素的基本过程1. 基因表达调控生物合成天然色素的过程受到严格的基因表达调控。
在真核微生物中,基因表达调控涉及多个层次,包括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翻译水平和翻译后水平。
转录水平的调控主要通过转录因子与启动子区域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转录因子可以结合到启动子区域,激活或抑制基因的转录。
转录后水平的调控包括mRNA的加工、剪接和稳定性调控等。
翻译水平的调控主要涉及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效率以及翻译起始因子的活性。
翻译后水平的调控包括蛋白质的折叠、修饰和降解等。
2. 代谢途径生物合成天然色素的代谢途径因色素种类而异。
例如,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微生物中的天然色素,其生物合成途径涉及多个酶促反应。
首先,由乙酰辅酶A和丙二酸单酰辅酶A合成法尼基焦磷酸(FPP),然后FPP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GGPP)。
GGPP是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它可以进一步转化为不同类型的类胡萝卜素。
又如,叶绿素是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色素,其生物合成途径也非常复杂,涉及多个酶促反应和中间产物。
三、遗传学基础1. 基因定位与克隆为了深入了解真核微生物生物合成天然色素的遗传学基础,首先需要对相关基因进行定位和克隆。
基因定位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如遗传图谱构建、物理图谱构建和基因芯片技术等。
遗传图谱构建是通过分析遗传标记之间的连锁关系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物理图谱构建则是通过DNA测序和分子标记技术来确定基因在DNA分子上的精确位置。
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大量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为基因定位提供线索。
天然色素的生产工艺

脂类化合物的生产工艺脂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脂肪、类脂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在生物体内,脂类化合物通常以游离或结合形式存在于组织细胞中,其中具有特定生理、药理效应的脂类化合物称为脂类药物。
按照化学结构和组成的不同,脂类化合物可以分为以下6种类型:1.磷脂类,如软磷脂、脑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等;2.色素类,如胆红素、胆绿素、血红素、原卟啉、血卟啉等;3.固醇类,如胆固醇、β-谷固醇等;4.不饱和脂肪酸类,如前列腺素、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鱼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等;5.胆酸类,如胆酸钠、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去氢胆酸、猪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牛磺去氢胆酸等;6.其他类,如鲨烯、辅酶Q10等。
在实际应用中,脂类化合物主要用在医学临床上,表现出很好的营养、预防和治疗效果。
第一节色素类化合物色素类化合物主要有胆红素、胆绿素、血红素、原卟啉、血卟啉、及其衍生物。
胆红素有清除氧自由基的功能,在医药上用于消炎;胆绿素具有消炎作用;血红素在医疗临床上可作为补铁剂,治疗因缺铁引起的贫血症;原卟啉可促进细胞呼吸,改善肝脏代谢功能,临床上用于治疗肝炎;血卟啉及其衍生物为光敏化剂,可在癌细胞中潴留,为激光治疗癌症的辅助剂。
对于色素化合物可以动物胆汁、血液等为原料通过提取和分离纯化制备。
本节主要介绍食用色素的主要生产工艺。
(一)色素的发展过程1.公元前四世纪古埃及人便已经具备了制作颜料的能力。
他们通过水洗来提高土系颜料的纯度,并借此来提高颜料的色彩强度与纯度。
同时,他们还用到了一些新的原材料。
最著名的古埃及颜料是埃及蓝,生产于约公元前三世纪,这是一种由沙子和铜制成的一种蓝色粉末。
这种颜色直到16世纪才被Smalt所取代,而在19世纪钴蓝则又取代了Smalt的地位。
埃及人还用到了孔雀石、石青与朱砂。
他们把这些矿物质碾碎并水洗来制取颜料。
朱砂被认定为最早的亮红色颜料。
植物染料是古埃及人的另一项杰作,他们找到了一种通过透明的白灰来从"混合"的染料中提取色素的方法,这个过程称为"色淀合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色素的提取、纯化技术
摘要:开发和利用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是世界食用色素的发展趋势。
综述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发展概况和分类, 洋细介绍几种常用提取和分离纯化技术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并展望了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开发利用前景。
关键词:天然色素提取纯化
作为一种为食品着色的添加剂, 食用色素已广泛应用于食品、日化、医药等行业。
天然食用色素不仅可为食品着色, 有的品种由于保留了植物体内的多种天然活性物质, 如维生素、氨基酸、核昔酸、小分子活性肤、芳香物质及某些必需元素等, 因此, 还兼有营养保健功能。
近年来, 随着人类对健康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 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开发和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逐渐成为世
界食用色素发展的总趋势。
1.提取技术
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成分十分复杂, 要提取其中的色素成分, 必须根据植
物种类和其组分的不同, 通过试验确定色素类型, 再选择适当的提取分离方法
及工艺路线, 以获得收率高、质量好的色素产品。
目前常用的提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1溶剂提取法
常用的溶剂提取方法有浸渍、渗流、回流及连续回流等。
此类方法常用于水溶性、醇溶性的花青素类和黄酮类脂溶性色素的提取。
根据色素性质的差异, 选择不同的提取溶剂, 再经过滤、减压浓缩、真空干燥得到色素粗品。
选用的溶剂要对色素溶解度大而对杂质溶解度小。
水是提取水溶性色素最常用的溶剂, 常用的有酸水和碱水2种。
碱水可提取黄酮、葱醒、酚类等色素成分, 酸水或酸性乙醋常用于提取花色素类色素。
此外,溶剂提取法与其他方法结合, 可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得率。
孙培冬[7]等人闭用高压法提取植物中的天然色素,先将番茄进行高压处理, 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番茄红素, 使提取效率提高了4.8倍。
但溶剂提取法也存在一些缺点, 如溶剂用量大、回收困难、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不佳、色素溶解性差等。
1.2压榨法
利用挤压方法将粉碎后的新鲜植物的叶、果、皮中色素成分随植物浆液挤压出来。
该法适用于提取水溶性色素, 但提取的色素杂质含量较高,需进一步精制。
1.3粉碎法
植物样品干燥后, 粉碎制成色素制品,如可可豆色素。
粉碎法的简易工艺路线为原料-筛选-水洗干燥-粉碎-成品[1]。
1.4酶反应法
酶反应法是通过酶反应产生所需要的颜色, 如桅子黄色素经酶处理可产生
桅子蓝色素、红色素。
酶反应法工艺路线为原料-筛选-水洗千燥-破碎-萃取-酶反应-萃取、浓缩-千燥制成粉剂或加溶剂-成品。
1.5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项新兴的萃取分离技术, 即利用流体在临界点附近某
区域内对原料中的目标物质有独特的溶解能力和传质速率等特点, 通过对压力
和温度的调控, 对目标物质进行选择性的提取与分离。
生产中常用的萃取剂是超流体。
该技术适合提取分离非挥发性、热敏性、脂溶性色素, 如辣椒红临界CO
2
素、胡萝卜素、胭脂树橙、叶黄素、番茄红素等。
左爱仁等人[2]的研究表明用超临界CO
提取番茄红素, 提取率可达93.58%, 100g干料可以获得29.15g纯度为
2
提取法从成熟番茄中提1.37%的番茄红素。
Cadoni等人[3]研究也现, 用超临界CO
2
取番茄红素及胡萝卜素, 产品得率理想。
1.6超声波提取法超
声波提取法就是利用超声波产生的强烈振动、很高的加速度、强烈的空化效应、搅拌等特殊作用来破坏植物细胞, 使溶媒渗透到被提取物的细胞中, 以使被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溶于液体之中, 再通过化学分离提纯得到所需成分。
超声提取的主要动力是声空化。
超声波强化萃取技术现已用于叶绿素、姜黄色素、桅子黄色素、板栗壳棕色素、桑套红色素等多种天然食用色素的提取。
岳辉吉等人[4]的研究表明, 用超声波提取绿色植物中的叶绿素, 可以增大提取率, 缩短提取时间。
1.7微波萃取法[5]
微波强化萃取技术是将微波激活与传统的溶剂萃取法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新
型萃取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微波场中吸收微波能力的差异, 使萃取体系中的某些区域或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 从而使目标组分从原料中溶出。
该法适用于对番茄红素等脂溶性色素的辅助提取, 有利于提高萃取效率。
李巧玲[6]采用微波萃取袖皮色素的研究表明, 与传统加热法相比, 该法既提高了得率, 又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
黎或等[7]采用微波技术提取紫荆花色素的研究表明, 与溶剂浸提法相比, 微波法的每次提取时间可由24h减小为30s, 提取率从90.2%增
加到92.1%。
Dabiri等应用微波萃取法从茜草属植物中提取茜草素和紫色素, 其
提取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提取方法。
2.分离纯化技术
粗制天然植物色素因含有其他成分, 直接影响色素的稳定性、染着性及应用范围, 因此必须进一步加以纯化、分离精制。
2.1溶剂分离法
该法是根据色素与杂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 选择不同溶剂, 由低
极性到高极性分步进行提纯分离, 除去杂质。
如色素水提液中常含蛋白质、树胶、粘液质等, 可加人一定量乙醇来沉淀杂质, 还可以利用不同酸碱进一步分离。
2.2两相萃取法
该法是利用色素与杂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系数的不同而加以分离。
水提取液中的脂溶性杂质, 可用亲脂性溶剂石油醚、正已烷等去除提取黄酮类色素时, 多采用乙酸乙醋-水两相萃取提取亲水性强的昔类则采用正丁醇一水两相萃取。
为
了提高分离效果, 也可采用逆流连续萃取和逆流分配。
2.3酶精制法
酶是具有专一性的高效催化剂, 其催化作用多在常温、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 适合耐热性不强的天然色素的精制。
酶精制法利用酶催化分解作用, 通过酶反应除去杂质。
如蚕纱提取叶绿素, 利用酶精制方法, 可除去令人不快的气味, 得到优质的叶绿素日本采用酶精制法, 将桅子黄色素制成桅子蓝色素、桅子绿色素等[8]。
2.4膜分离法
膜分离是指借助膜的选择渗透作用, 在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的推动下对混
合物中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
与其他传统的分离方法相比, 膜
分离技术具有过程简单、经济性好、节能、高效、无二次污染、可在常温下连续操作等优点。
在天然食用色素的生产中, 采用超滤膜可有效脱除色素提取液中的多糖、果胶、蛋白质等大分子杂质采用反渗透膜可将其中大量的水去除, 使色素溶液得到精制和浓缩。
宋常春等人的研究表明, 2%壳聚糖膜对萝卜红色素有较好的富集作用, 富集程度达84%。
2.5柱层析纯化法
该法根据不同色素的性质选择相应的吸附剂, 用吸附解析的方法精制色素。
用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葡萄皮色素, 可除去糖、有机酸等杂质聚酞胺层析适用于黄酮类、酿类、酚类色素的分离, 如红花黄色素、红色素硅胶柱层析适用于小分子脂溶性色素如黄酮醇的分离。
参考文献
[1]陈铭,李燕.天然植物食用色素的开发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5(5):111-112.
[2] 左爱仁, 范青生, 周洁等.天然番茄红素超临界萃取和定量的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3(5):36-39
[3] CADONI ENZO,RITA GIORGI,ELENA MEDDA.et al. Supercritical CO
2 extraction of lycopene and B-carotene from rip tomatoes[J]. Dys and Pigments,1999,44(1:27-32)
[4] 辉吉, 朱杰天然色素的超声提取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5:11-13)
[5] 李巧玲, 陈学武微波强化浸取天然色素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2,23(2):49-52
[6] 李巧玲微波辐射下抽皮中天然食用色素的浸取[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1
[7] 黎或, 高虹,欧步青应用微波技术提取紫荆花色素的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4,24(2):80-82
[8] 罗金岳, 安鑫南植物精油和天然色素加工工艺[M].北京北学化工出版社,2004,24(2):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