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一个英文文献综述-精选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健康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研究文献综述

健康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研究文献综述

经济评论 2009年第6期ECONOM I C REV I E W N o .6 2009健康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研究文献综述吕 娜*摘要:随着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和衡量健康人力资本变量的数据的丰富,健康人力资本逐渐成为经济学者们研究经济增长的新方向。

已有文献分别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研究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健康人力资本通过劳动生产率、劳动供给、生育率、教育和储蓄五个微观层面对个人收入以及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

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研究基本上肯定了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而以发达国家为对象的研究则不排除可能存在的潜在负效应。

关键词:健康人力资本 个人收入 经济增长一、引言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

健康的重要性不容置疑,联合国2000年 千年民意测验 全球调查显示,良好的健康一直排在人们希望的首位。

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及英年早逝使得疾病控制成为所有社会关注的焦点,并激发人们将健康列为国际法规定的基本人权之一。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健康即是财富。

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健康能为个人提供未来的发展和经济保障的能力。

健康是劳动生产力、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智力、体力和情感发育能力的基础。

从经济角度讲,健康和教育是人力资本的两大基石,也是个人经济生产力的基础(Schultz ,1961)。

类似各个家庭的经济福利一样,良好的居民健康是对整个社会扶贫、经济增长和长远经济发展的关键投入。

经济学者很早开始关注健康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Schu ltz(1961)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他所定义的人力资本是包含了教育、健康和移民等方面投资所形成的资本。

M ushkin(1962)首次将教育和健康并列为人力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可惜的是,随后兴起的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却一直以教育人力资本为主,健康人力资本研究长期处于缺位状态。

Schu ltz(1971)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中,仅对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进行了估算,并测算了美国正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人力资本文献综述

人力资本文献综述

人力资本文献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人力资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在知识、技能和健康等方面的投资。

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长期的投资价值,是企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综述人力资本的概念、影响因素、衡量方法以及管理策略等方面的文献。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Theodore W. Schultz)提出。

他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个人通过教育、培训和健康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力资本的含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现在,人力资本不仅包括个人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个体层面的因素,还包括组织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等组织层面的因素。

二、人力资本的影响因素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水平教育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

研究表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在就业、收入和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2.技能水平技能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竞争力和组织的生产力。

研究表明,技能水平高的员工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3.健康状况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工作能力和生产力。

研究表明,健康状况好的员工更加能够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4.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效率。

研究表明,人际关系良好的员工更加能够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三、人力资本的衡量方法人力资本的衡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影响。

目前,常用的人力资本衡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程度教育程度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通过教育年限、学历和学位等来衡量。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个体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形成与供给:一个文献综述

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形成与供给:一个文献综述

投 资 但也存在 着不足 , 主要表现在研究 内容过 于一般 化 、 究方法过 于理论化 研 等 方面。展 望未来, 类型化研 究、 型化研 究、 模 经验性研究是进一步拓展 高校教师人 力资本研 究的一 个方 向。
关键词 : 高校 ; 师 ; 力 资 本 ; 述 教 人 综
收稿 日期 :02— 2—2 21 0 6
的 15 。而 当前高校 教师 普遍 的硕 士人 职 门槛 , 当部 .倍 相 分 本科 院校 的博 士入 职 门槛 , 也延 长了高 校教 师人 力 资本 的形 成 时间 , 无形 之 中也增加 了成 本… 。 ( ) 二 高校教 师人 力资本 的 高异质性 所有 的人 力资本 均存 在个体 的差异 , 是 高校 教师 人 但 力 资本 的异质性 要较 其他 的人力 资本来 得更 大 , 种差 异 这 是 由教 师劳动 的个性 化 特 征 和高 校 教 师人 力 资本 形 成 上 的特 殊性所 决定 的 。这 是 因为 , 高校 “ 师的专业 知 识 、 教 专 业理 论修 养 、 丰富灵 活 的教学 方 法 及 教学 经 验 、 察 与 解 观 决 问题 的能 力等 , 教 师 人力 资 本 的 主要 构 成要 素 , 予 是 赋 高校 教师人 力 资本 内在生成 的能 力 。 ” ( ) 三 高校 教 师人 力资 本在 内涵上 具 有极 强 的精 神 属
中图分类号 : 6 5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7 6 (0 2 0 -130 17 -84 2 1 )30 2 -3
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审 夺 争 ÷ 牵 夺 寺 争 串 夺 串 审 孛 夺 ÷ 孛 夺 孛 牵 孛 夺 寺 夺 孛 夺 孛 夺 夺 寺 夺 幸 争 夺 夺 争 夺 夺 夺 夺 夺 孛 夺

关于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文献综述

关于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文献综述

关于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文献综述齐欢欢110501010011 教育一直是个热门话题,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学者们对教育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外的经济学者对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述。

一、西奥多·舒尔茨以前的教育经济思想根据教育经济学学者对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考察,发现人类的思想先驱早就存在有关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思想。

1776年,亚当·斯密就在其著作《关于国民财富的原因与性质研究》中指出:“学习是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徒弟,所费不少。

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多已经实现并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

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富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富的一部分。

工人增进熟练的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

学习的时间里,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同时也可以取得利润。

”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投资教育都能够增加财富的积累能力,个人或社会投资于教育都可以得到补偿和价值增值。

“一个费去许多功夫和时间才学会的需要特殊技巧和熟练技能的职业的人,可以说等于一台高价机器。

学会这样职业的人,在从事工作的时候,必然期望除获得普通劳动工资外,还收回全部学费,并至少取得普通利润。

而且,考虑到人的寿命长短及不确定,所以还必须在适当的期间内做到这一点。

正如考虑到机器比较确定的寿命,必须与适当期间内收回成本和取得利润那样。

熟练劳动工资和一般劳动工资之间的差异,就基于这个原则。

”从以上精彩论述中我们可以判断,亚当·斯密当时就已经具有人力资本概念,而且斯密实际上已经探讨了人力资本或教育培训的投资回报问题。

作为德国历史学派突出代表的李斯特(F.List,1789—1846),也从后起的资本主义追赶发达列强国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精神资本”的概念,甚至明确提出应该将教师列入生产者范围内,并且认为教师的劳动比一般的生产性劳动有更高的效率,事实上间接提出了教育促进国家经济的原理。

应用文-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应用文-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学理论研究文献综述教育经济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其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建立在以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所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之上。

人力资本理论之后由贝克尔及丹尼森等学者进一步,成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人力资本论受到质疑,涌现出新的理论流派。

当跨入新时期,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普及,各种全新的理论不断涌现。

本文将对教育经济学主要的理论发展做一个全面的综述。

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缘起和雏形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具有一定的学科体系结构,首先起源于西方,而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广泛于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人们日益认识到掌握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掌握科技,教育是关键。

从而激发了人们对受教育的需求,因此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为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解开了剩余因子之谜,论证出教育是剩余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刺激经济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计量经济学的发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展也促进了教育经济学的诞生。

20世纪20年代,教育经济学以独立学科的形式最早出现在前苏联,它创建的标志是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C.T. Ctpymnjinh)于1924年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这是世界上最早用数量的方法阐述教育的国民经济意义的论文,被称作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

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年龄、工龄、教育程度对劳动技能的影响。

斯特鲁米林认为年龄、工龄和教育程度均影响劳动技能的高低;论证了教育程度与劳动技能成正相关。

西方最早研究教育经济学的论文是美国学者约翰·沃尔什(J.R. Walsh)于1935年发表在美国《经济学季刊》上的《人力的资本观》,它被认为是西方国家研究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

人力资本文献综述

人力资本文献综述

人力资本文献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日益成为企业和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

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人力资本具有独特的特征,包括不可替代性、复杂性和可塑性等。

因此,人力资本的管理和开发成为企业和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从人力资本的定义、评价、开发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人力资本的定义人力资本是指个体在教育、培训和工作经验等方面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经验等,以及这些因素对个体工作能力和生产力的影响。

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产,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可塑性的特征。

人力资本的定义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认为人力资本是一种投资,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

二、人力资本的评价人力资本的评价是衡量个体、企业和国家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教育程度、工作经验、技能水平、收入水平、职业地位等指标。

其中,教育程度是最常用的评价指标之一,因为教育程度与个体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密切相关。

同时,教育程度也是企业和国家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指标之一。

工作经验是另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因为工作经验能够提高个体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能水平和收入水平也是评价人力资本的重要指标,因为技能水平和收入水平都反映了个体的工作能力和市场价值。

职业地位是最终评价人力资本的指标之一,因为职业地位反映了个体在企业和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人力资本的开发人力资本的开发是指通过教育、培训、技能提升等方式提高个体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从而提高个体的工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人力资本的开发是企业和国家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开发方式包括职业培训、技能认证、职业资格考试等。

职业培训是指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个体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个体的工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精选文档】

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精选文档】

1.涂尔干说:“教育史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

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A。

教育具有社会性).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主张,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C.实施终身教育)。

3。

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4。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力量。

这一理论的主要缺陷是(C.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二、辨析题教育能推进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正确。

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与人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越高,公民素质也就越高,就越能具有公民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同时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积极履行民主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推进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三、简答题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培养个体的主体性;2。

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形成个体的独特性;3。

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开发个体的创造性。

四、分析论述题“每逢新学期开始,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凤凰镇寄宿制小学的学生……”试结合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一般原理,对此加以深入分析。

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当代经济发展已由依靠物质、资金的物力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

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现代教育正是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专门劳动力的培养,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文献综述

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文献综述

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文献综述在经济知识时代,知识取代物质资料成为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一定条件下,经济决定教育,而教育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高等教育迅速扩展,经济却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的事实,这要求我们重新理性的思考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高等教育结构也要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教育的结构有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主要包括教育人力结构、投资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形式结构、区域结构、体制结构。

只有通过分析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才能有促进经济与教育协调同步发展。

一、高等教育结构发展历程张德祥(2009)对1998-2007年十年间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发展变化进行了分析,从层次结构角度来看,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招生规模基本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专科生层次规模增长最快;从形式结构角度来看,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增长速度较快,成人高等教育在校人数缓慢增长,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与在校生人数增长幅度较大;从学科结构的角度来看,各学科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应用性学科的发展速度较快,经管类在校生数逐年增长,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发展相对平稳;从教育布局结构来看,全国各地区的高校数量、在校人数总体上呈现不同层次的增长态势,基数较大的地区增长速度相对缓慢,而基数较小的地区增长速度较快。

刘尧(2009)在其文中提到高等教育投资结构、体制结构的变化,高校的投资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均由国家财政拨款,到了21世纪初已经变为财政拨款与高校多渠道自主筹资相结合,文章分析了2000-2003年这四年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经费与非财政拨款经费占高校总经费的比例,非财政拨款的经费占高校总经费的比例已经过半;高等教育体制结构中的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形成了中央和胜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改革后,中央直接管理的高校由300所变为100所左右,且基本实行省部共建,在此改革中,有1000所高校合并为300所,通过格局的调整提高了办学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一个英文文献综述经济增长的动因,以及如何实现及维持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20世纪30年代,哈罗德与多马两位经济学家将凯恩斯所发展的宏观经济学动态化,推导出了长期增长的均衡路径,即人们所熟知的“刃峰上的增长”。

1956年,索洛修正了哈罗德—多马模型,建立了著名的新古典增长模型,通过在生产函数中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并假设资本和劳动可以完全替代,得到了稳定的持续增长路径。

但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并没有解释经济持续增长问题。

为此,罗默和卢卡斯等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了研发因素和人力资本积累因素,开创了内生增长理论。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教育、研究、人力资本等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梳理20世纪中期以来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

一、对前人研究的梳理:理论流派在人们为增加未来收入而放弃消费的意义上,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是一种投资。

由于劳动者通过教育对自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投资,对不同的劳动者来说,一小时劳动投入的产出并不相同。

教育提高了未来的劳动生产力和未来收入,因此可以被看作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由人来体现。

这一思想在Adam Smith 的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已经出现,按照Adam Smith的见解,创造专业化的工人,被认为需要使用稀缺性的投入,通常是教育或学习。

在《经济学原理》中,Marshall 指出,在所有资本中,最优价值的是投资于人的资本。

1962年,Kenneth Arrow发表了《干中学的经济学含义》一文,很快成为关于技术进步、教育和增长内生演进的文献的参照,他将知识与生产率的提高相关联,从而显示出积累机制。

后来,Sheshinski(1967)又进一步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但他们并没有论及和现实更相关的知识积累机制,即新产品的发现和专业人力资本技能的提高是什么样子。

之后的研究大概有一下几个流派。

第一是Romer(1990)的内生增长理论,并强调了创意、非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对理解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性。

Nelson和Phelps (1966)提供了一种结合人力资本和后进优势考虑技术转让的方法。

第二,Mankiw et al.(1992)等人的研究证明,一个简单的新古典模型最多可以解释人均GDP对数中80%的跨国方差,特别是当它包含跨国人力资本投资差异时。

第三,Barro和Lee (1993)以及Bils和Klenow(1996),Barro和Lee提供了众多国家的受教育程度样本数据,数据范围十分广泛。

Bils和Klenow认为,应当以明瑟工资回归方程一致的方法,将受教育程度纳入模型中。

第四,Benhabib和Spiegel(1994),Islam (1995),Pritchett(1996),和Judosn(1996),这些文章以各种方法讨论了涉及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难题。

在产出增长率对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的简单或多元回归方程中,人力资本存量的系数均为负。

第五,Weitzman(1996)提出,可以用孩子的化学实验来类比理解研究过程:研究中选用了不同元素(创意),并将其结合起来,大多数合成物毫无价值,但一小部分合成物却极具价值。

二、如何衡量人力资本:存量还是流量如何衡量人力资本是实证增长面临的一个难题。

不同作者运用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文盲率、入学率、教育公共支出和当前最为普遍的指标—工作年龄人口的平均学校教育年数等。

20世纪90年代,Barro和Lee(1993)收集了来自大量国家的成年人人均受教育程度数据(即受教育年限),数据年份始于1960年,以5年为间隔。

这一数据被后来的许多研究所采用,包括Islam(1995)、Barro(1996)、Pritchett(1996)和Judson (1996)等人的研究。

这些研究运用实际数据将平均受教育程度数据揭示为经济中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指标。

这种实际数据是从劳动经济学文献的分析中得出的,这些文献认为个人积累的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了他们的工资水平。

而另一些学者,如Charles等认为从收入与增长的宏观经济分析角度来看,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

Charles认为,将受教育程度数据解释为一个类似于投资率,而不是资本存量的流量变量更合适。

人均受教育程度可被视为一个常量,至少近似于一个常量。

例如,人们可能认为美国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最终将稳定在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4年。

相反,人均实物资本存量是随时间推移而增加的。

在经济增长模型中,最常用来表示受教育程度的指标是个人用于积累人力资本的时间。

在实证增长文献中,很难判断将平均受教育程度解释为人力资本存量会有多大问题。

例如,在Barro(1996)的跨国增长的回归方程中,可以将平均受教育程度的对数重新解释为投资率(的对数)。

这样,回归方程变量就替代了Mankiw et al.(1992)研究中的稳态收入水平,按“条件趋同”的想法是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在如Benhabib何Spiegel(1994)以及Pritchett(1996)等人所用的增长会计方程中,进行解释可能更加困难。

这些文章是通过对生产函数求对数得出估计结果的;即用实物资本存量增长率、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和劳动力增长率对产出增长进行回归。

然而,如果用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衡量人力资本存量,那么人力资本存量应趋近于停止增长。

三、实证研究结论:教育的结果如何Barro(1991)证明了98个国家在1960年到1985年的经济增长都极大的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初始水平,这个初始水平是以入学率和人均GNP来衡量的。

Mankiw et al(1992)将Solow模型做了进一步的扩展,他引入了以教育水平为标准的人力资本进入到模型当中,并且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

Barro开始研究129个国家在1960年到1985年中不同领域中成年人中的受教育程度(小学水平,中学水平,更高文化水平),并且得出结论:教育水平有着相当高的解释能力,即教育对GNP 的增长率呈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相反,Benhabib和Spiegel(1994)认为以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衡量的人力资本不能有效的解释人均产出的增加。

然而,人力资本水平却是人均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Bils和Klenow(2000)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教育和产出增长的正向相关关系并不能表明教育影响经济增长。

相反,教育和产出增长可能被我们所忽视的全要素增长所促进。

Bils和Klenow还有其他的支持者。

Pritchett(2001)同样也证明了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作为变量在解释跨国经济增长方面收效甚微。

而Gemmell(1966)发现人力资本水平和及其增长都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增长。

Benhabib和Spiegel(1994)研究了教育是否影响技术进步率,Temple(1999)认为人力资本不能很好的解释与增长之间的显著关系的原因在于存在很多外来者。

Temple(2001)又重新检验了数据,并且表明不能拒绝Pritchett(2001)的观点,其观点认为对教育的大量投资在发展中国家收效甚小。

Gylfason和Zoega(2003)运用内生增长模型,对87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衡量教育有三种不同的方法,中学入学率,与国民收入有关的对教育的公共支出和女性的期望受教育年限,并且得出结论,教育不仅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来促进经济增长,还通过提高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来促进经济。

Gutema和Mekonnen(2004)通过使用Lucas的内生增长模型来研究非洲,同样发现教育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影响。

大多数研究都是为了得到教育作为对人力资本的一项基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McMahon(1987),Horii et al(2007)和Voon(2001)研究了更高层次的教育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

McMahon(1987)发现更高层次的教育水平与收入的增长有正向相关作用,但是有很长时间的时滞,大约有七年半左右。

Voon(2001)认为由于高投资而引起的的教育水平越高,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强。

Horii et al(2007)证明更高的教育水平提高个人收入,但是其对经济增长的长期作用却不是那么清晰。

另一方面,西方教育经济学家还就教育对经济的效果进行了核算和估计。

1992年,Jorgenson和Fraumemi对美国1948-1986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核算显示,人力资本(劳动力)质量提高的作用占经济增长26%。

1994年美国学者M aw-Lin Lee、Ben-Chieh Liu、Ping Wang利用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方法,构建出一个内生增长模型,以韩国和我国台湾作为样本数据,证明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韩国在1960~1988年期间,其经济增长中有4.8%是通过内生人力资本的投人实现的,其余则依靠资本投入和国际贸易来实现。

我国台湾在1955~1986年期间,其内生人力资本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是21%,外生资本的贡献是13%。

可见在台湾,内生人力资本或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影响高于外生的人力资本。

另外,与韩国相比,人力资本对台湾的产出贡献要高一些。

1997年,Klenow和Rodriquez-Clare 对98个国家1960~985年每个工人产出增长的跨国差异进行增长核算表明,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占经济增长的6%~12%。

1999年,Hall和Jones对127个国家1988年每个工人产出的跨国差异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占22%。

以上文献中的实证分析内容不仅探讨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作用,而且还在国家间或地区内部进一步量化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现代化建设,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不能也不应忽视经济增长问题。

从增长的几个主要动力因素—投资、劳动力、管理来看,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投资方面有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等要求,劳动力方面有技术和培训等要求,管理方面有研发环境和机制的创新与改造等要求。

注重技术创新、提高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才能实现高效率的经济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