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薄层层析_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薄层分析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薄层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薄层分析(TLC)技术对氨基酸进行分离和鉴定,熟悉TLC的操作流程,掌握氨基酸在不同溶剂系统中的迁移行为,以及利用显色剂进行定性检测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薄层分析是一种快速、简便的分离和分析技术。
其原理是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通常是硅胶或氧化铝)和流动相(展开剂)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在不同的pH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离子形式。
在本次实验中,选择合适的展开剂和显色剂,使氨基酸在薄层板上得以分离,并通过显色反应显现出来。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一)材料1、氨基酸标准品:丙氨酸(Ala)、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脯氨酸(Pro)。
2、样品溶液:未知氨基酸混合液。
3、硅胶G板。
4、展开剂:正丁醇乙酸水(4:1:1,体积比)。
5、显色剂:茚三酮溶液。
(二)仪器1、层析缸。
2、毛细管。
3、电吹风。
4、喷雾器。
5、紫外灯。
四、实验步骤1、硅胶G板的制备称取适量硅胶G粉末,置于研钵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充分研磨成均匀的糊状。
将糊状硅胶均匀涂布在干净的玻璃板上,厚度约为 025 05mm。
室温下晾干,然后在 105℃烘箱中活化 30 分钟,取出后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2、点样用毛细管分别吸取氨基酸标准品溶液和样品溶液,在硅胶G板的一端约 1cm 处轻轻点样。
点样斑点直径应小于 2mm,且每个斑点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3、展开将点样后的硅胶G板放入预先装有展开剂的层析缸中,使展开剂液面低于点样线。
盖上盖子,让展开剂通过毛细作用沿板上升,当展开剂前沿上升至距板顶端约 1cm 处时,取出硅胶G板,标记展开剂前沿位置,晾干。
4、显色将晾干的硅胶G板放入装有茚三酮溶液的喷雾器中,均匀喷雾显色。
用电吹风轻轻加热,使显色反应充分进行。
氨基酸斑点呈现出紫红色。
5、观察与记录在紫外灯下观察显色后的硅胶G板,记录氨基酸标准品和样品的斑点位置、颜色和形状。
氨基酸薄层层析实验报告doc

氨基酸薄层层析实验报告篇一:生物化学实验-氨基酸分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第一部分(预习报告内容):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材料(包括实验样品、主要试剂、主要仪器与器材)、③实验步骤(包括实验流程、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评分(满分30分):XX】一、预习报告? 实验原理:根据固定相基质的形式,层析可分为纸层析、薄层层析和柱层析。
薄层层析是在玻璃或塑料等光滑表面铺一层很薄的基质进行层析。
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将吸附剂均匀地在玻璃板上铺成薄层(固定相),再把样品点在薄层板一端,再把板的这端浸入适当的溶剂(流动相)在薄层板上扩展。
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的反复进行,而将样品各组份分离出来。
本次实验:? 具体原理:当流动相在固定相上流动时,由于吸附剂对不同氨基酸的吸附力不一样,不同氨基酸在展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一样,点在薄板上的混合氨基酸样品随着展开剂的移动速率也不同,因而可以彼此分开。
? 吸附剂(固定相):硅胶(C.P.)。
为使制成的薄层板不易松散,加入5%羟甲基纤维素钠(CMCNa)作黏合剂。
? 展开剂:正丁醇、冰醋酸和蒸馏水的混合液(80:10:10,V/V/V)。
? 展层-显色剂:按照10:1比例(V/V)混匀的展开剂和0.1%茚三酮溶液。
? 活化(activation):在一定温度下,对吸附剂硅胶加热去除水分。
可使硅胶的活性提高,吸附能力加强。
? 氨基酸与茚三酮的显色反应:茚三酮水化后生成的水合茚三酮在加热时被还原,此产物与氨基酸加热分解产生的氨结合,以及另一分子水合茚三酮缩合生成紫红色化合物而使氨基酸斑点显色。
? Rf值:Rf?斑点中心到样品原点的距离对应溶剂前沿到样品原点的距离由于物质在一定溶剂中的分配系数是一定的,故移动速率(Rf值)也是恒定的,因此可以根据Rf值来鉴定被分离的物质。
?实验材料:? 样品:1、0.01mol/L丙氨酸;2、 0.01mol/L精氨酸;3、0.01mol/L甘氨酸;4、混合氨基酸溶液。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纸层析法分离和鉴定氨基酸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学习如何根据氨基酸在层析纸上的迁移率(Rf 值)来鉴定氨基酸。
二、实验原理纸层析法是以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
滤纸纤维上的羟基具有亲水性,能吸附一层水作为固定相,而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
当有机相沿滤纸经过样品点时,样品点中的溶质在水和有机相之间进行分配。
由于不同的氨基酸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导致它们在滤纸上的迁移率不同,从而实现分离和鉴定。
Rf 值(比移值)是氨基酸在层析中的特征值,计算公式为:Rf =溶质移动的距离/溶剂移动的距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实验材料标准氨基酸溶液: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
混合氨基酸溶液。
展开剂:正丁醇:冰醋酸:水= 4:1:5(体积比)。
显色剂:025%茚三酮溶液。
2、实验仪器层析缸。
毛细管。
喷雾器。
烘箱。
直尺。
四、实验步骤1、准备滤纸选用一张大小合适的滤纸,在距底边 2cm 处用铅笔轻轻画一条横线,作为起始线。
2、点样用毛细管分别吸取标准氨基酸溶液和混合氨基酸溶液,在起始线上轻轻点样,每个点的直径不超过 2mm,点样后自然风干。
3、层析将滤纸垂直放入装有展开剂的层析缸中,滤纸下端浸入展开剂约1cm,注意滤纸不要与缸壁接触,盖上盖子,进行层析。
当展开剂前沿上升至距滤纸顶端约 1cm 时,取出滤纸,用铅笔标记展开剂前沿的位置,自然风干。
4、显色用喷雾器将显色剂均匀地喷在滤纸上,放入烘箱中,在 80℃左右烘 5 10 分钟,直至斑点显色清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测量并计算 Rf 值用直尺分别测量标准氨基酸和混合氨基酸斑点中心到起始线的距离(a)以及展开剂前沿到起始线的距离(b),计算 Rf 值。
2、结果分析根据计算得到的 Rf 值,对照标准氨基酸的 Rf 值,鉴定混合氨基酸溶液中的成分。
六、注意事项1、点样时要避免毛细管的尖端刺破滤纸,且点样量要适中,过多会导致斑点扩散,影响分离效果。
氨基酸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氨基酸薄层层析-实验报告案场各岗位服务流程销售大厅服务岗:1、销售大厅服务岗岗位职责:1)为来访客户提供全程的休息区域及饮品;2)保持销售区域台面整洁;3)及时补足销售大厅物资,如糖果或杂志等;4)收集客户意见、建议及现场问题点;2、销售大厅服务岗工作及服务流程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班前阶段1)自检仪容仪表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进入工作区域2)检查使用工具及销售大厅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登记并报告上级。
班中工作程序服务流程行为规范迎接指引递阅资料上饮品(糕点)添加茶水工作要求1)眼神关注客人,当客人距3米距离时,应主动跨出自己的位置迎宾,然后侯客迎询问客户送客户注意事项15度鞠躬微笑问候:“您好!欢迎光临!”2)在客人前方1-2米距离领位,指引请客人向休息区,在客人入座后问客人对座位是否满意:“您好!请问坐这儿可以吗?”得到同意后为客人拉椅入座“好的,请入座!”3)若客人无置业顾问陪同,可询问:请问您有专属的置业顾问吗?,为客人取阅项目资料,并礼貌的告知请客人稍等,置业顾问会很快过来介绍,同时请置业顾问关注该客人;4)问候的起始语应为“先生-小姐-女士早上好,这里是XX销售中心,这边请”5)问候时间段为8:30-11:30 早上好11:30-14:30 中午好 14:30-18:00下午好6)关注客人物品,如物品较多,则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如拾到物品须两名人员在场方能打开,提示客人注意贵重物品);7)在满座位的情况下,须先向客人致歉,在请其到沙盘区进行观摩稍作等待;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班中工作程序工作要求注意事项饮料(糕点服务)1)在所有饮料(糕点)服务中必须使用托盘;2)所有饮料服务均已“对不起,打扰一下,请问您需要什么饮品”为起始;3)服务方向:从客人的右面服务;4)当客人的饮料杯中只剩三分之一时,必须询问客人是否需要再添一杯,在二次服务中特别注意瓶口绝对不可以与客人使用的杯子接触;5)在客人再次需要饮料时必须更换杯子;下班程序1)检查使用的工具及销售案场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并报告上级领导;2)填写物资领用申请表并整理客户意见;3)参加班后总结会;4)积极配合销售人员的接待工作,如果下班时间已经到,必须待客人离开后下班;1.3.3.3吧台服务岗1.3.3.3.1吧台服务岗岗位职责1)为来访的客人提供全程的休息及饮品服务;2)保持吧台区域的整洁;3)饮品使用的器皿必须消毒;4)及时补充吧台物资;5)收集客户意见、建议及问题点;1.3.3.3.2吧台服务岗工作及流程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班前阶段1)自检仪容仪表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进入工作区域2)检查使用工具及销售大厅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登记并报告上级。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_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_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薄层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巧,了解氨基酸在薄层层析中的分离和检测方法。
实验原理:薄层层析法是以薄层硅胶或薄层纸片为固定相,利用液相作为移动相的一种物理分离技术。
氨基酸薄层层析法主要是将混合的氨基酸样品在薄层硅胶或薄层纸片上沿着其表面作为移动相的有机溶剂慢慢地溶解,不同的氨基酸成分会因吸附在薄层硅胶或薄层纸上的程度不同而在其中分离。
不同的氨基酸在薄层层析图谱上的Rf(相对移动率)值不同,是区分不同氨基酸的一种物理性质。
Rf值的计算公式为:Rf=色谱前行距离÷色谱柱高度。
实验操作:1、制备薄层层析板。
将硅胶胶涂在薄层层析板上,晾干后烘箱烘干。
2、制备样品。
将6种不同氨基酸分别以氨基酸质量浓度相等的方式混合制成样品,并分别标记。
3、将样品分别滴在薄层层析板上,注意每滴之间需使它们相距一定的距离,并在板子内侧写上标记。
4、放入有机溶剂。
将有机溶剂铺在盛有一点水的薄层层析槽中,使得铺上的有机溶剂厚度大约为硅胶层的三分之一。
5、将涂有样品的薄层层析板放在槽中,让它与槽中的有机溶剂接触,但不要使样品浸泡在有机溶剂中。
6、密闭容器,放置在不受光照的地方,等待样品进行分离。
7、取出薄层层析板,把它们晾干并用紫外灯照亮,用标尺测出不同色序分离的距离并计算它们的Rf值。
实验结果:对应不同氨基酸的Rf值,可以得出该试验的结果。
结果应与理论值相近,判断是否失真并计算误差。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的分离和检测氨基酸的方法,适用于从实验中得到定性和定量信息。
由于薄层层析板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灵敏度,它在生物化学和分析化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氨基酸的纸层析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纸层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氨基酸纸层析技术,通过纸层析分离和定性鉴定氨基酸。
实验原理:氨基酸的纸层析是利用氨基酸对不同的升华剂的选择性吸附而实现分离的一种分析方法。
纸层析方法较简便、快速,并能够同时分离、定量、定性分子。
这使它在生物化学、蛋白质化学、微量分析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实验过程:1.准备氨基酸标准溶液:取苯丙氨酸、天门冬酰胺酸、色氨酸、赖氨酸、小麦谷氨酸和组氨酸各10毫克,加入10毫升0.02mol/L HCl和1滴10%酚酞指示剂,用水定容至100毫升。
2.制备氨基酸样品:取10毫升氢氧化钠溶液和0.3克氨基酸溶液混合,使其溶解并加热至沸腾,将样品冷却到室温,并加入1毫升0.02mol/L盐酸。
3.准备纸层析板:将富马酸纸(6cm*0.8cm)沿宽度中心折叠,使其成为4cm*0.8cm的大小;将纸上端用20毫升1-丙醇-甲醛-草酸钾(6:0.4:4)振荡2次,再用烘箱烘干,使其完全干燥。
4.纸层析:将样品以细滴的形式滴在纸层析板下端处,将纸放入深度为2-3厘米的玻璃瓶中,瓶底加入1毫升0.2mol/L HCl溶液,并将其密封。
板上的液相在升华过程中被移动,当溶剂距离顶端紫色标记线1厘米时把纸层析取出,用乙醇-水(1:1)固定,并在水龙头下冲洗。
5.涂上氨基酸显色剂:将纸层析用10%磷酸液浸泡5-10分钟,使显色剂透彻纸层析板。
6.观察分析:根据分离的结果和标准溶液进行比较,以鉴定和定量分析被检测的氨基酸。
实验结果:在纸层析板上,分离了7种氨基酸。
在试验中,我们发现沿着纸层析板距离最短的氨基酸为小麦谷氨酸,距离最远的是组氨酸。
结果与标准溶液分析结果相符,可以证明该方法可以用于氨基酸的分离和定性鉴定。
实验结论:该实验使用氨基酸纸层析技术,成功地将氨基酸分离并鉴定。
该方法应用广泛,简便易行,能够分离、定性、定量不同的化合物。
种类繁多、方法不断丰富,成为分析化学领域中重要的分析手段。
氨基酸纸层析实验报告

氨基酸纸层析实验报告氨基酸纸层析实验报告一、引言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对于了解生物体内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氨基酸纸层析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分离和鉴定氨基酸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氨基酸纸层析实验,了解不同氨基酸在纸上的迁移速度和相对极性,以及利用该方法对未知氨基酸进行鉴定。
二、实验原理氨基酸纸层析是基于氨基酸在纸上的迁移速度差异和相对极性的原理进行的。
在纸上,氨基酸会随着溶剂的上升而迁移,迁移的距离与氨基酸的极性有关。
相对极性较大的氨基酸迁移速度较慢,相对极性较小的氨基酸迁移速度较快。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纸层析纸剪成适当大小的条状,将各种氨基酸溶液准备好。
2. 在纸层析纸上标记出起点线和氨基酸溶液的滴点位置。
3. 使用毛细管或微量移液器,将不同浓度的氨基酸溶液滴在起点线上。
4. 将纸层析纸的一端浸入含有适量溶剂的容器中,确保溶剂不超过起点线。
5. 等待溶剂上升至纸层析纸的上端,取出纸层析纸并迅速将其晾干。
6. 在纸层析纸上观察出现的斑点,并记录它们的迁移距离和颜色。
7. 将实验结果与已知氨基酸的迁移速度进行对比,鉴定未知氨基酸。
四、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在纸层析纸上出现了多个斑点。
每个斑点代表一个氨基酸。
根据它们的迁移距离和颜色,可以初步判断它们的相对极性和成分。
五、讨论与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对已知氨基酸的对比,可以初步鉴定未知氨基酸的种类。
根据不同氨基酸的迁移速度和相对极性,可以推测未知氨基酸的性质和结构。
此外,实验中还需要注意一些实验条件的控制。
如溶剂的选择、纸层析纸的处理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六、实验总结氨基酸纸层析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分离和鉴定氨基酸的方法。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不同氨基酸在纸上的迁移速度和相对极性的差异,并学会了利用该方法对未知氨基酸进行鉴定。
然而,本实验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可能无法对所有氨基酸进行准确鉴定。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薄层层析法的一般原理。
2.掌握氨基酸薄层层析法的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如何根据移动速率(Rf值)来鉴定被分离的物质(即氨基酸混合液)。
二、实验原理1.薄层层析法是色谱分析技术的一种一般是将固体吸附剂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作为固定相。
当液相(展开溶剂)在固定相上流动时,由于吸附剂对不同氨基酸的吸附力不一样,不同氨基酸在展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一样,点在薄板上的混合氨基酸样品随着展开剂的移动速率也不同,因而可以彼此分开。
(即通过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反复进行,而将样品各组分分离开来)硅胶吸附薄层层析吸附薄层中常用的吸附剂为氧化铝和硅胶硅胶:表达式为SiO2·XH2O。
层析用硅胶是一种多孔性物质,它的硅氧环交链结构表面上密布极性硅醇基(-Si-OH),这种极性的硅醇基能和许多化合物形成氢键而产生吸附。
硅胶吸附薄层层析的特点:①硅胶的吸附能力比氧化铝稍弱,其吸附活性也与含水量呈负性相关。
②硅醇基显较弱的酸性,因而,硅胶只能用于中性、或酸性成分的分离,碱性成分不能用它分离。
③硅胶的活化温度通常为105℃-110℃,不能过高。
但是实际操作时为70℃,活化1h 2.氨基酸与茚三酮的显色反应茚三酮水化后生成水化茚三酮,它与氨基酸的羧基反应生成还原茚三酮、氨及醛,与此同时,还原茚三酮又与氨及茚三酮缩合生成紫红化合物而使氨基酸斑点显色。
3.记录结果,计算Rf值混合氨基酸被分离后,在薄层层析图谱上的位置用相对迁移率—Rf值(rate of flow)来表示。
层析中,物质沿溶剂运动方向迁移的距离与溶液前沿的距离之比为Rf值。
由于物质在一定溶剂中的分配系数是一定的,故移动速率(Rf值)也是恒定的,因此可以根据Rf值来鉴定被分离的物质。
三、材料与方法:材料:(一)分析样品:氨基酸混合液(二)试剂:吸附剂:硅胶粘合剂: 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氨基酸的异丙醇溶液、丙氨酸、精氨酸、甘氨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
组别: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名称氨基酸的薄层层析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
合作者指导老师
评分教师签名批改日期
一、实验目的
1.1.掌握薄层层析法的一般原理。
1.2.掌握氨基酸薄层层析法的基本操作技术。
1.3.掌握如何根据移动速率(Rf值)来鉴定被分离的物质(即氨基酸混合液)。
二、实验原理
2.1.薄层层析法是色谱分析技术的一种
一般是将固体吸附剂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作为固定相。
当液相(展开溶剂)在固定相上流动时,由于吸附剂对不同氨基酸的吸附力不一样,不同氨基酸在展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一样,点在薄板上的混合氨基酸样品随着展开剂的移动速率也不同,因而可以彼此分开。
(即通过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反复进行,而将样品各组分分离开来)。
2.2.氨基酸与茚三酮的显色反应
茚三酮水化后生成水化茚三酮,它与氨基酸的羧基反应生成还原茚三酮、氨及醛,与此同时,还原茚三酮又与氨及茚三酮缩合生成紫红化合物而使氨基酸斑点显色。
2.3.混合氨基酸被分离后在薄层层析图谱上的位置用相对迁移率—Rf值来表示。
层析中,物质沿溶剂运动方向迁移的距离与溶液前沿的距离之比为Rf值。
由于物质在一定溶剂中的分配系数是一定的,故移动速率(Rf值)也是恒定的,因此可以根据Rf值来鉴定被分离的物质。
(Rf=斑点至原点距离/溶剂前缘至原点距离)
三、材料与方法:
3.1.实验材料:
3.1.1.实验试剂:①分析样品:氨基酸混合液;②吸附剂:硅胶;③粘合剂: 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④氨基酸的异丙醇溶液;⑤丙氨酸、精氨酸、甘氨酸;⑥展开-显色剂(正丁醇、乙酸、水、茚三酮溶液)
3.1.2.实验器材:①层析板、尺子、铅笔;②烧杯、玻棒、量筒;③吹风机;④毛细管、层析缸;⑤药匙;⑥烘箱
3.2.实验步骤:
3.2.1.制板:①调浆:
称取硅胶3克,加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
8毫升,调成均匀的糊状;②涂布:取洁净的干燥玻璃板均匀涂层;③干燥:将玻璃板水平放置,室温下自然凉干;④活化:70
℃烘干30分钟。
切断电源,待玻璃板面温度下降至不烫手时取出。
3.2.2.点样:①位置:用铅笔距底边2cm 水平线上均匀确定4个点。
每个样品间相距约1cm ;②取样:用毛细管分别吸取氨基酸溶液,取样量为毛细管柱高5cm ;③点样:点样毛细管轻轻接触薄层表面点样。
加样后原点扩散直径不超过2mm 。
3.2.3.层析和显色:将薄层板点样端浸入展层-显色剂,展层-显色剂液面应低于点样线。
盖好层析缸盖,上行展层。
当展层剂前沿离薄板顶端2cm 时,停止展层,取出薄板,用铅笔描出溶剂前沿界线,用热风吹干或在85℃下烘干,即可显出各层斑点。
3.2.
4.处理和结果分析:小心量出斑点中心至原点中心距离,再量出原点中心至溶剂前沿的距离,计算出它们的Rf 值。
根据Rf 值,鉴定出混合样品中氨基酸的种类,并绘出层析图谱。
3.3.注意事项:①切勿用手直接接触薄层板面;②点样过程中必须在第一滴样品干后再点第二滴;③样品量太少,有的成分不易显示;样品量太多,易造成斑点过大,互相交叉或拖尾。
四、结果与讨论:
4.1.实验结果
4.1.1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实验结果
样品斑点-原点溶剂前缘-原点 Rf值
Arg 2.4cm 5.4cm 0.44
Gly 1.1cm 5.4cm 0.20
Ala 3.0cm 5.4cm 0.37
混合液A 2.5cm 5.4cm 0.46
混合液B 2.1cm 5.4cm 0.39
混合液C 1.3cm 5.4cm 0.24
图一失败品(左)和层析板(右)图二实验后结果
4.1.2.实验现象:
①第一次制板过程中,将糊状物均匀倒到洁净玻璃板中央部分,用药匙均匀涂满玻璃板,用手左右上下将其摇晃后,糊状物在大部分地方均匀形成涂层,但在其中一侧形成水纹样,无论如何摇晃无法去除;而在第二次制板过程中,重复以上步骤后,糊状物均匀的在玻璃板上形成涂层。
(如图一)
②点样后,溶液逐渐干燥,不能明显看清斑点。
层析约30min后溶剂前缘达到层析板的1/2左右,前缘大约形成一条直线,用铅笔和直尺轻轻描绘出这一条线。
利用烤箱烤干后,层析板上出现6个红紫色斑点。
(如图二)用直尺和铅笔记录斑点至原点距离和溶剂前缘至原点距离。
4.2.结果讨论与误差分析
①第一次制作的层析板之所以会出现水纹样,可能是因为在搅拌混匀的过程中没有混匀,也可能是因为玻璃板事先被弄脏了,所以无论如何摇动无法去除水纹样。
再次制作的时候,我们仔细快速搅拌了混合物,并重新清洗擦拭了玻璃板,所以没有出现这种状况。
所以制作层析板的时候,应该注意玻璃板是否干净,并在制作混合物的时候注意一定要快速的将混合物搅拌均匀。
②层析后的层析板上出现了近乎平行的溶剂前缘线,是因为层析板制作的涂层足够均匀而形成的。
③用烤箱烤干层析板后显色,出现了六个点,其中,在混合物的那一列中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点。
记录实验数据后测量Rf值,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粗略的认为,在一定的系统误差和实验误差的允许的情况下,混合液中含有丙氨酸、精氨酸和甘氨酸。
④根据三线图中的数据可以发现,混合点A的Rf值≠Arg的Rf值,同样,混合液B的Rf值≠Ala的Rf值,且混合液C的Rf值与Gly的Rf值相差甚大,原因可能是层析板内部并不平整所致,也可能是由于在测量过程中测量斑点到原点距离时存在一定的数据误差所致,也有可能是因为实验操作过程中层析时间不足或点样过程中斑点中心不
在同一水平面上导致。
4.3.复习思考题
4.3.1.硅胶的吸附力与含水量的问题?
答:硅胶的吸附能力与含水量呈负相关,含水量越高,吸附力越弱。
4.3.2.吸附实验中吸附剂的选择根据?
答:根据本次实验的特点,吸附剂的选择有如下依据:①吸附剂应有足够大的表面积和吸附能力;②吸附剂和不同的氨基酸结合应有不同的吸附能力;③吸附剂与溶剂和样品均不会发生化学反应;④吸附剂所形成的的颗粒均分,不会破碎。
⑥吸附剂应为酸性或中性,因为样品为氨基酸。
4.3.3.氨基酸纸层析,两者有何区别?
答:①支持物:纸层析不必铺板,其滤纸为支持物;薄层层析利用硅胶铺板制作层析板。
②固定相:纸层析为水;薄层层析为硅胶。
③层析方向:纸层析为水平型;薄层层析为垂直型。
④吸附性:纸层析较弱;薄层层析较强。
⑤展开剂:纸层析所选用的展开剂极性较强;薄层层析的极性一般。
⑥结果准确性:纸层析能够粗略且快速确定组分;薄层层析速度较慢但组分确定结果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