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亲爱的同学,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三组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并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编写方法。
第二节为分论部分,具体介绍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和特点。
本节课在这一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第一节内容的延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的体现,同时又为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提供了范例。
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季风水田农业,包括它的分布状况、基本特征和形成因素;二是商品谷物农业,也包括分布状况、基本特征和形成因素。
在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学习时,自主分析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材内容还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情感价值的培养。
教材首先介绍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又通过图表让学生们思考影响该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并将前一节课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来。
教材对季风水田农业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而对于商品谷物农业则相对简单。
这就要求学生们根据学习季风水田农业时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自主的分析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的形成,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的态度、人地和谐的理念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育学生们珍惜爱护粮食、激发爱国情感。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1)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以及基本特征等,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等区位因素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
通过读图分析,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运用季风水田农业的学习方法,以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为例学,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区位条件。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高中地理教案范本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高中地理教案范本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2. 了解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农业地域类型的定义及其分类。
2. 种植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3. 种植业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并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
2. 讲解种植业的特点,如对气候、土壤的依赖性,以及对农业发展的贡献。
3. 讨论种植业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水稻种植业教学目标:1. 了解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分布区域。
2. 掌握水稻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
教学内容:1. 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如需水量大、季节性强等。
2. 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区域及其气候条件。
3. 水稻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如育秧、插秧、施肥等。
4. 水稻种植业的管理方法,如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教学活动:1. 讲解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及其与水稻生长环境的关系。
2.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区域,引导学生了解其对气候条件的依赖。
3. 介绍水稻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并通过实地考察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具体的种植过程。
4. 讲解水稻种植业的管理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
第三章:小麦种植业教学目标:1. 了解小麦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分布区域。
2. 掌握小麦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
教学内容:1. 小麦种植业的特点,如耐旱、适应性强等。
2. 小麦种植业的分布区域及其气候条件。
3. 小麦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如播种、施肥、灌溉等。
4. 小麦种植业的管理方法,如病虫害防治、收割等。
教学活动:1. 讲解小麦种植业的特点及其与小麦生长环境的关系。
2.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小麦种植业的分布区域,引导学生了解其对气候条件的适应性。
3. 介绍小麦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并通过实地考察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具体的种植过程。
4. 讲解小麦种植业的管理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王洪巧 10.09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对于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明: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的第二节内容,在第一节讲述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后安排了这节内容,是第一节内容的加深和升华,同时与第三节内容又是并列关系。
区位因素分析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内容,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区位是常见的学习方法,而本节课是学生第一个接触到的案例分析,因此对以后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制定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概况,会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形成的条件和特点;(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自学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对比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图形,归纳总结出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条件和特点;(2)通过对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案例分析,得出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观念。
3 重难点:重点: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和形成条件;难点: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
之所以这样确立是因为(1)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教材上没有明确指出;(2)学生读图分析和知识前后联系能力较差。
二、教法分析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和对比分析法。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是将疑难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二比较法是地理学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加深理解和记忆。
对学生来说,这两种方法跳跃性较小,容易接受。
三、学法分析1、学生特点分析从我校学生实际来分析,基础薄弱不必说,从课堂表现来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真正想学点东西的占少数,说俏皮话的多,但是又希望引起老师的关注甚至是表扬。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一、知识背景
1.种植业农业地域类型
种植业农业地域类型是指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域,其特征是以种植为主,耕地面积较大,而畜牧业较少,而且种植结构复杂,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但也包括油料作物、蔬菜、果品及其他农作物。
2.种植业农业地域的分布
种植业农业地域在我国多数地区分布,尤其在华北、长江中下游、黄淮海地区,以及新疆等地。
尤其是在华北,大多数地域都是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域,特别是河北、山西、山东地区,也是种植业农业地域的主要分布区域。
二、教学目标
1.熟知种植业农业地域类型;
2.熟悉种植业农业地域的分布特点;
3.掌握种植业农业地域特点及其产物。
三、教学准备
教学用品:地图、地理景观对比图、产物对比图等;
教学媒体:多媒体、语音系统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教室内用地图,介绍我国各大地域特点;
2.请学生运用地理景观对比图,观察种植业农业地域的特点及其产物;
3.用产物对比图,介绍种植业农业地域产物的特点。
(二)演示
1.通过多媒体及语音系统,播放种植业农业地域特点及其产物的介绍;
2.让学生完成课后自我检测题,以考核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三)练习
1.让学生根据课后书面练习的内容,完成种植业农业地
域的考察;
2.让学生就如何加强种植业农业的发展讨论,并就讨论结果投票,给出自己的观点。
五、课后评价
通过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及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检查学生是否了解了种植业农业地域的分布特点及其产物,为学生今后更好地深入学习种植业农业地域提供参考依据。
;。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思考度
完成度
合作讨论 展示点评
准确度
地图册学生人力文字、音像教材、教参
网络
新浪 搜狐
资 源 开 发
商品 谷物 农业
主要特点:一大三高 自然条件 区位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记熟练会
当堂检测
1、关于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正确的有( ) A.人均耕地较多,多大规模经营 B.单产高,商品率高 C.人力为主,机械化水平低 D.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量小 2、在亚洲水稻种植国中,机械化水平较高的是( ) A.中国 B .日本 C.泰国 D.印度 3、季风水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有( ) A.大面积可供开垦的土地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4、我国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在( ) A.东北和新疆的国营农场 B.新疆和内蒙古的绿洲地区 C.东北和华北的平原地区 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商品粮基地 5、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是( ) A.只种玉米 B.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C.是一种粗放型农业类型 D.商品谷物农场都是私营的 6、美国中央大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越区位条件是( ) A.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深厚 B.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C.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D.政府有偿向农场主提供农业科技成 果
归纳总结: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特点:一大三高 季风水田农业: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知识小结
农业地域类型 人均耕地 主要农作物 自然条件 生产规模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
人多地少 水稻 气候适宜:夏季高温多雨或 全年高温多雨 地势平坦、水源较为充足 小 低 低 低 家庭经营、规模很小 东亚、东南亚、南亚热带、 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第一部分结合水稻分布图,气候类型图,人口分布和地形分布图,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
第二部分直接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再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
【作用地位】本节课是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二节课,在第一节学生学完农业区位的基础上进行,是第一节课的延续,选择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解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为第三节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提供了学习的范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分析影响水稻分布的因素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差别,理解区位因素的差异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形成的区位,分析水稻种植区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会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地和谐的观念理解科技对农业的重要影响【教学重点】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分析和特点的总结二教法分析学生对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种植没有生活经验,不了解生产情况,而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必须结合具体的区域实际进行。
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能力较弱,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读图。
三学法分析采用读图分析法,归纳水田农业的自然条件,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
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资料,图片等直观的材料,加强感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
我国南方人喜欢吃米,北方人以面食为主。
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小麦、水稻、玉米为主。
(展示我国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图片)亚洲是世界主要的水稻产区,我国的水稻产量最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水稻生产的环境特点,吸引学生关注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二)季风水田农业1、分布学生观察:“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图”提出问题①、亚洲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②、水稻分布区和那些气候类型基本吻合?③、这些气候有什么特征?④、亚洲人口分布什么特点?⑤、水稻分布区的地形类型是什么合作探究:综合以上问题,亚洲形成季风水田农业的原因有那些?,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因素影响水稻生产?【设计意图】通过水稻的习性,让学生联系分析水稻分布区应该具备的条件,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综合思考问题2、特点多媒体展示我国南方典型的农户家庭种植情况,,材料反映了水稻种植业的什么特点?学生结合材料分组讨论回答,总结出“小农经营,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的特点,除此以外,还有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单产高”的特点。
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本节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环节来完成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在前面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之后,讲述“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对这两种种植业做具体分析,是对前面内容的加深和升华。
同时本节与下一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并列关系。
所以说,从宏观上看,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加深和升华,又是后面知识的对比和参照。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能力联系新课标要求,制定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并以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归纳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的特点及其区位因素。
能力目标:加强读图分析能力,提高归纳和对比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我国在解决粮食问题上的巨大成就来增进爱国情感,珍惜粮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
3、在本节课中,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是重点也是难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足,而归纳总结能力又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其二,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域特点必须结合具体的区域实际,内容比较复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构成本节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对于在座的各位老师来说,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打算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比较法。
之所以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是因为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展示季风区水稻生产的场景,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而比较法是我们地理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通过比较,加深理解和记忆。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高中地理教案范本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高中地理教案范本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植业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和作用。
1.2 教学内容种植业的定义与分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种植业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和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种植业的概念和特点。
1.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种植业的定义与分类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种植业特点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种植业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种植业的分布与影响因素2.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影响种植业分布的主要因素2.3 教学方法采用地图分析法,结合案例讲解,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分析案例来理解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4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种植业分布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分布特点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种植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观点第三章:种植业的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3.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及其经营管理。
3.2 教学内容种植业的生产技术种植业的经营管理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
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种植业经营管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提高种植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第四章:种植业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4.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植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4.2 教学内容种植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策略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种植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种植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实现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章:种植业案例分析5.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典型的种植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在前面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之后,讲述“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对这两种种植业做具体分析,是对前面内容的加深和升华。
同时本节与下一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并列关系。
从宏观上看,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加深和升华,又是后面知识的对比和参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并以美国商品谷物为例归纳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的特点及其区位因素。
加强读图分析能力,提高归纳和对比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通过了解我国在解决粮食问题上的巨大成就来增进爱国情感。
珍惜粮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
我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有:其一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能力,其二是课标要求。
在本节课中,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是重点也是难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足,而归纳总结能力又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其二,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域特点必须结合具体的区域实际,内容比较复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构成本节的难点。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对于工作在教学线的教师来说,
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打算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比较法。
之所以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是因为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展示季风区水稻生产的场景,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而比较法是我们地理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通过比较,加深理解和记忆。
对于新课的讲授,我是这样安排的。
谈话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用多媒体展示两幅不同的图片,其中之一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另一幅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请学生对这两幅图片展示的内容进行农业分类。
学生会归纳为“种植业”和“畜牧业”。
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快速、高效地把学生引入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中,二是为下一堂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作一个简单的铺垫。
接下来探究学习新课内容,探究学习要求学习内容有适当的阶梯性,我们本地的学生对水稻种植没有生活体验,如果让学生直接进入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的分析,阶梯太大,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障碍。
对此,我是这样设计的:步,课堂延伸,增加体验。
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找水稻
种植的相关资料或向长辈询问水稻种植的生产过程,去市场调查大米的产地。
第二步,步步设问,搭架攀梯。
引用几条水稻农谚,如广东农谚“清明谷雨时,插田莫迟疑”,四川农谚“立夏小满正栽秧”,江苏农谚“立夏浸种,芒种栽秧”,问“为什么这三省的水稻插秧时间会不一样?”引出各地气温条件的不同对水稻种植的影响,“水稻的生产还需要哪些自然条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你认为水稻的种植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回忆,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表层的、感性的认识。
第三步,读图分析,训练能力。
四幅地图,分别为“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亚洲气候类型分布”“亚洲人口分布”“亚洲地形分布”,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在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读图分析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得出结果。
读图识图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培养。
第四步,阅读思考,拓展思维。
多媒体展示三段资料,分别为“我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我国南方居民的饮食习性”“我国人口与耕地对比表”,在第二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
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由于涉及面扩大了,掌握并超越了课本知识,知识面大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资料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第五步,组织归纳,把握重点。
由学生小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避免出现课上热热闹闹,学生课后心中空空荡荡。
第六步,学以致用,内化知识。
对比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
同时,多媒体展示美国的地形、气温、降水、土地等自然区位因素的相关资料,由学生运用上述和自己补充的资料说明问题。
并联系乡土地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如何协调学生“演员”和教师“导演”的作用。
即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课堂的探索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发现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的作用有机结合。
预期学生能达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