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

(3)学会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古诗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诗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的意思。

难点:学会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通过关键词语,理解诗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 课文磁带或视频。

2. PPT课件。

3. 生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古诗,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2)引入本节课的两首古诗《春晓》和《所见》。

2. 学习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模仿正确的朗读方式。

(3)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4)学生通过生词卡片,巩固学习生词。

3. 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理解诗的意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意的理解。

(3)教师总结,强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应用拓展:(1)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境。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诗中的情景表演出来。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词,写一段话。

3.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表演等。

2. 生词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生词的掌握程度。

3. 理解与应用能力:评估学生在理解诗意和应用拓展方面的表现,看是否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的意境,并将诗中的情景表演出来。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古诗感受自然美、领悟人生哲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古诗所表达的深刻哲理的感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感悟诗意的氛围。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领悟古诗的深刻哲理。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两首古诗的文本、注释、图片、音乐等。

2. 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简介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古诗,注意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3. 课堂讲解:(1)讲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讲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引导学生领悟人生智慧。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两首古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分享讨论成果: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两首古诗,加强记忆。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首古诗的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抄写两首古诗,加强记忆。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5.家长互动作业:与家长共同讨论《古诗两首》中的诗句,选择一首双方都喜欢的,共同朗读并分享彼此的感受。
例如:“希望同学们能与家长共同完成这个作业,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让古诗的魅力融入我们的生活。”
例如:“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生字词,它们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中的重要角色。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们的笔画和结构,我们一起写一写。”
2.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背后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例如:“请同学们注意这句诗,它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他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4.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教师适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古诗两首》,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感。
2.感受古诗中的美好情感,如友情、亲情、热爱自然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记忆。
例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一起认识了生字词,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还学会了朗读和书写。现在,谁能来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2.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的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这两首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景引入: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介绍《古诗两首》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例如:“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它们都来自于唐代伟大的诗人。这位诗人用他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文字,描绘了美丽的景色和有趣的故事。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读懂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古诗《咏柳》,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3)仿照课文写话:泉水流到田地里,禾苗大口大口地喝水。

泉水说:“ 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会长得更高更壮。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写春天的诗——《咏柳》。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

(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我们提倡戒烟不是为了省几个钱,也不是花不起钱,更不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而是为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健康。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

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 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2. 运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和人生情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古诗《春晓》诗人:孟浩然大意:描述春天的早晨,雨后的清新和宁静,以及鸟儿的歌唱。

2.2 古诗《静夜思》诗人:李白大意:描述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3.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运用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和背景音乐。

提供古诗的注释和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他们知道的春天和夜晚的特点。

引入两首古诗的题目和诗人,激发学生的兴趣。

5.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发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背诵古诗,注意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5.3 理解与讨论通过图片和音乐的辅助,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讨论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其意义。

5.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对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顾所学的古诗和内容。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讨论,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_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的大体意思,能背诵古诗《咏柳》《春日》。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美,想象画面等环节,读诗解诗,学习诗人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中、练笔中进行巩固和实践语言文字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到春天的美好,有想表达赞美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咏柳》的语言美,学习诗人的表达方法,运用于《春日》景色的描写中。

教学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通过工具书等方法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知识不做讲解,并找到学生忽略的地方,重点讲解。

3、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感诗境——感知美。

1、春景激趣,感悟美好。

课件出示:春景图。

同学们,春姑娘已经迈着轻盈的步子,悄悄地走来了,首先进入今天的读书论坛……你听,此时你的脑海中还浮现了哪些美好的词汇?无数文人墨客也纷纷拿起了手中的笔,留下了那美丽的瞬间,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领略美好的春光。

先来看看贺知章的《咏柳》2、迁移解题之前我们学过古诗《咏鹅》,你还记得咏是什么意思吗?(赞美)对啊,咏鹅就是(赞美鹅),咏柳呢?(赞美柳树)二、诵读《咏柳》师:那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课前大家都说:这首诗早就会背了,那谁来有眼有板的背一下这首诗。

学生背诵。

师:诗光把它背下来还不行,还要理解它的意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诗人的心中。

下面就让我们细细的品味一番。

三、走入诗境,学习《咏柳》1、知诗人出示写作背景2、解题意3、明诗意品“碧玉”“妆”“丝绦”,悟美,读情。

4、悟诗情。

赏境诵读,抒发美。

在诗人笔下,柳树是多么美妙,请同学们带着喜爱柳树,热爱春天的感情去朗读古读,在读中体会美。

四、小结学法五、拓展自学《春日》六、布置作业:⑴抄古诗试背⑵试着自学《春日》板书设计:古诗两首咏柳春日裁万绿紫千红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还处在接受的阶段,因此我力求应以帮为主,渗透诵读方法。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古诗两首》5篇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古诗两首》5篇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古诗两首》5篇第一篇: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古诗两首》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古诗两首》教学目的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重点难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以背带动阅读和理解。

教学用具媒体资源:《咏柳:动画课件》、《春日:动画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咏柳》)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进迷人的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二、结合动画资源《咏柳:动画课件》学习《咏柳》。

跟读、自读完成以下要求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结合动画资源《咏柳:动画课件》)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会大自然的伟大神奇)(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1.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出”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

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

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

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3、指名交流。

4、教师梳理:滔滔的江水冲断了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成两部分,汹涌而下。

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涡。

所以称“回”。

刚才有同学讲“出”是青山的动作。

青山真的会移动出来吗?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

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乐朗读。

其他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讲述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1、把刚才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2、全班齐诵。

五、理解并感情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1、根据注释,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课件播放录音。

学生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

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

《小儿垂钓》。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

(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

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

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

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

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

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

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

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一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

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随堂练习
自读下面一首古诗,试着解释,并讲给同学们听。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十、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农绩麻,勤劳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淳朴
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天真可爱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认真专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