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凡出言信为先读后感
弟子规第六讲读后感

弟子规第六讲读后感《弟子规》是一部经典的国学启蒙读物,它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最近学习了《弟子规》的第六讲,让我深受启发,感触颇多。
第六讲中强调了许多重要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其中“信”这一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句话告诉我们,开口说话,诚信应当放在首位,欺骗和胡言乱语是绝对不可以的。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诚信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常常能听到各种虚假的信息,看到一些人为了利益而说谎骗人。
然而,真正能够赢得他人尊重和信任的,永远是那些诚实守信的人。
比如在商业领域,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始终坚守诚信原则,保证产品质量,不夸大宣传,不欺骗消费者,那么它必然能够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市场份额。
相反,如果一个企业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也许能获得一时的利益,但终究会被市场所淘汰,被消费者所抛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人交往也应如此。
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轻易许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别人愿意与我们交往、合作。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这一句让我反思了自己平时的言行。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为了表现自己或者迎合他人而说很多话,但却没有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其实,说得太多反而不如少说,只要说的是真实、有用的话就好。
而且,我们不要用花言巧语去讨好别人,要真诚待人。
这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些例子。
有些人在社交场合总是滔滔不绝,但所说的大多是空洞无物的话,这样不仅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反而会让人觉得浮夸。
而那些说话简洁明了、真诚实在的人,往往更能让人感到信任和可靠。
这也提醒我,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语,避免废话连篇,努力做到言简意赅、真诚实在。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则告诫我们要远离那些奸诈、巧妙的话语,粗俗、肮脏的言辞,以及市井粗俗的不良习气。
语言是我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在网络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充满恶意和攻击性的言论,这些不良的语言不仅破坏了网络环境,也反映了使用者的低下素质。
凡出言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
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
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
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
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
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
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
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
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
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
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儿童读本,被誉为“童蒙养正宝典”。
这本书的前身是宋朝大儒朱熹撰写的《小学》。
朱熹在这本书中教导孩子怎样孝养父母,怎样尊重长辈,还有整个生活当中洒扫应对之礼。
后来,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吸取《小学》里面的精华,并对《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孔夫子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阐发,编成《训蒙文》,又经清朝贾存仁改编更名为《弟子规》。
这本书全篇1080字,36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深受孩子们喜爱。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第一篇: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
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
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
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
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
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
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
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
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
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
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第二篇:弟子规凡出言信为先读后感弟子规分享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对我印象最深。
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
做为一个人要言之为信。
没有人喜欢和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做朋友,也没有人喜欢和一个反复无常,说了不算,做而不守信的人打交道。
假如你已经和对方已经约好了的事情,而对方却临时变卦,如果是一些小事,徒增一些不愉快。
可如果是决定命运和前途的事情,可能会令你终生恨恨,如你在某处遇险,说好了救援队伍却迟迟不到;如某高校在招生时许诺包分配可最后却袖手不理,如你准备进高考考场时,对方说把准考证送过来却迟迟未到等等。
弟子规第4章观后感

弟子规第4章观后感《弟子规第4章观后感》弟子规的第四章主要讲的是信。
这一部分观看下来,给我带来了挺多的思考。
看到一开始讲“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我就感觉这真的是非常基本却又极其重要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承诺未兑现的情况。
就像我曾经答应朋友要在某个时间帮他做一件事,结果那天因为自己的疏忽忘记了,这其实就是一种违背信的行为。
当时我觉得自己好像犯了一个不是特别大的错,可是当从弟子规这边理解到,哪怕一句话出口,就要以信为先,我才意识到我的行为是不妥当的。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提到的那些因为欺诈和妄言而导致的严重后果的事例。
看着古代那些因为说妄语而使得自己声誉受损、失去他人信任,最终一无所有的故事,我就在想,虽然现代社会没有那么严厉的惩处方式,但是失去信任这件事也许比古时的惩处更为严重。
我们现在身处网络社会,信息真假混杂。
有那些靠欺骗赚钱的网络诈骗分子,他们随意地违背信这个字,给很多人带来伤害。
而我们自己呢,有时候可能不经意地也会传一些不实的消息,这虽然看似小事,但其实也是违背了信。
就好比在一些社交群里看到某个消息觉得很惊讶就随手转发,而没有去求证真假。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这一点我理解起来也很有感触。
有时候我们为了让自己显得很有才华或者想要吸引别人的注意,就会说很多话,甚至会有一些讨好奉承或者夸夸其谈的话语。
我在团队里面就碰到过这样的人,总是长篇大论,但仔细想想并没有多少实际有用的内容。
看完这部分之后,我明白了在与人交流的时候,简洁务实才是重要的,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诚实地表达出来就足够了。
总的来说,这一章关于信的内容真的在时刻提醒我要审视自己的言行,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与人交往中要更加注重诚信,重视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上海市崇明县上海市崇明县实验小学五(3) 黄静娴《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
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
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
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
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
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
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弟子规信读后感

弟子规信读后感《弟子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其中“信”这一部分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石,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
当我们翻开《弟子规》中关于“信”的篇章,那些简洁而深刻的语句,犹如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这一句教导我们,开口说话,诚信应当放在首位。
回想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与亲朋好友的交流,还是在工作学习中的沟通,诚信都是不可或缺的。
倘若随口说谎,或者信口开河,最终只会失去他人的信任,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记得有一次,我为了逃避责任,对父母撒了一个谎。
虽然当时躲过了一时的责备,但是内心却备受煎熬,而且当父母发现真相后,他们对我的失望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谎言带来的后果是如此严重。
从那以后,我时刻告诫自己,要做到“凡出言,信为先”。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这告诉我们,说话要实事求是,不要花言巧语。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会陷入夸夸其谈的误区,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或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说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话。
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言简意赅,用最真实、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个真诚的建议,胜过千言万语的吹嘘。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这句让我明白,那些虚伪狡诈的话语、粗俗肮脏的言辞以及市井粗俗的习气,都应该坚决戒除。
语言是心灵的窗户,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反映了我们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的言语充满了负面和不良的元素,不仅会影响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更会侵蚀我们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应该保持文明、礼貌和尊重,用积极向上的语言传递正能量。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这是在告诫我们,在没有亲眼见到事情的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言论;对于没有确切了解的事情,不要轻易传播。
如今,网络的普及让信息传播变得极为迅速,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实信息的传播。
我们在面对各种传闻和消息时,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盲目跟风,不随意传播未经证实的内容,以免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和困扰。
弟子规诚信读后感(精选3篇)

弟子规诚信读后感(精选3篇)诚信篇1今天学习了《弟子规》第四部分《信》,使我明白做事情要诚信为先,做人要诚实守信。
其中有一句话“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说谎话和不诚信的语言,怎么可以呢?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内容是:明朝一个叫宋濂的人很喜欢读书,但家里很穷。
他只好向别人借书,可是别人不想借给他,就说十天内必须把书还回来,但那本书不可能十天看完。
为了能借到书,宋濂答应第十天一定归还。
到了第十天清晨,晚上下了整整一夜大雪,天寒地冻,那家人以为宋濂不会来了,可宋濂还是把书如期归还给了书主。
书主很感动,就让他以后可以随时来看书、借书。
我们应该像宋濂一样做一个守信的人。
姑姑开了一家小家电,来的许多客人都是回头客,就连好多新顾客也是老顾客介绍来的。
这都是因为姑姑的经营以诚信为本,以诚信待人,所以生意异常兴隆。
姑姑也经常说,她这几年做生意,最大的收获就是:做事情,首先要学会做人。
《弟子规》之《信》让我懂得,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是多么的重要。
弟子规诚信读后感篇2《弟子规》文字虽少,内容却博大精深,我们学的还远远不够,其精髓绝不是短时间内我们能感悟透的。
但有一点,我认为:《弟子规》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提法、做法与现代社会不符,我们不能全盘肯定;而其实质性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如讲孝道、讲友爱、讲文明、将礼仪、讲诚信、讲修养等这些精髓的东西没有变,而且永远也不会变。
这就要求我们学《弟子规》的知识及在践行方面做到: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为其增添新的内容,做到“日新又新我常新”.普及以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将对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带来深远影响,亦将是我们民族复兴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础和原动力。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做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弘扬者。
做,始于《弟子规》,为人之本也!弟子规诚信读后感篇3“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1我感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但我更感激我的父母,感激他给了我生命以及无限的亲情,这都源于《弟子规》,它使我明白,要对自己的父母心存感恩。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脾气越来越大,性格越来越急躁,面对父母唠唠叨叨的教育,话语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有时面对父母的斥责,还会摔门而出,根本不顾父母的感受,当那天在房读《弟子规》以后,我才真正地知道自己错了,并且错得很过分。
当自己摔门而出时,并不曾顾及当时父母的感受,没有看到父母心碎的样子。
感谢《弟子规》,它使我明白,为人于女,最应感激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因为父母好比我们人生中的太阳,太阳带给我们温暖,带给我们光明,赋予了世界的生机。
父母亦是如此,是父母赋予了我们生命,又是他们为了我们辛勤劳作。
当你失败时,总会有一双手关心你,呵护你,告诉你:“你永远是最棒的,相信自己一定行,别忘了,自己背后还有我们的支持”;当你受冷落时,总会有两个人出现在面前,伸出双手给你温暖;当你受挫折时,还是这双手将你从困难中拉出,让你冲破挫折走向成功。
我们应该对父母感恩,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尽力孝顺他们,不要在父母永远离开的时候,才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恩重如山,才知道自己该尽的孝心没有尽到。
不要在父母永别了,才涕泪满衣地在他们坟前哭啊,嚎啊,到那时才知道悔恨。
这是我读《弟子规》悟出来的:感恩父母,不能等;回报父母,不能等;孝顺父母,不能等。
我感谢《弟子规》,它让我真正懂得了孝道,懂得了一切,我会用我最真实,最实际的行动来回报父母。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2当我读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的时候,我感到十分羞愧,还没有严重到“亲有过”,只是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就已经内心十分不耐烦了,总觉得时代变了,老古董的思想应该遗弃,连听完的耐心都没有,十分羞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分享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对我印象最深。
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
做为一个人要言之为信。
没有人喜欢和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做朋友,也没有人喜欢和一个反复无常,说了不算,做而不守信的人打交道。
假如你已经和对方已经约好了的事情,而对方却临时变卦,如果是一些小事,徒增一些不愉快。
可如果是决定命运和前途的事情,可能会令你终生恨恨,如你在某处遇险,说好了救援队伍却迟迟不到;如某高校在招生时许诺包分配可最后却袖手不理,如你准备进高考考场时,对方说把准考证送过来却迟迟未到等等。
所以我们都希望和自己打交道的人都守时守信,能够说到做到许下的诺言都能够承兑。
反之,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诚信。
言必行,行必果。
既然已经说过了那就一定要做到。
如果没有那份能力,那就不要四处许诺。
所以我们在答应帮助某人做某事时,一定要认真考虑自己是否能做到,不要一片好心滥用。
轻诺者必寡信。
诚信是一种好的品德,每一种好的品德的养成都必须有一个好的习惯。
能够将诚信做到形于外而修于内,那必须从小事做起。
一个人哄小孩子哄惯了,信口开河,好似天底下没有他做不到的事情,久而久之,对朋友、对亲人、对同事、对上司都是一种随口既来的应承、许诺,保证。
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之举必落下无信的诟病。
在我们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对于岗位描述中没涉及到的边缘工作,我们可能不是主动拿过来做好,而是能推则推,不愿意承担过多的责任,对于与同事之间或部门之间的分工和协作中碰到的问题,我们可能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做出积极的沟通,而是以“泾渭分明”的态度来处理,导致分工上可能出现的“公共走廊”无人负责,对于下属、同事或领导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我们可能不是推心置腹的沟通和帮助,而是不负责任的评论,甚至是无端的指责,对于工作中碰到的困难甚至是失误,我们可能不是设法克服困难以实现自己对工作的承诺,而是找出各种理由来原谅我们自己,对于我们客户提出的各种期望或要求,我们可能不是很耐心的与客户沟通,站在客户的角度多考虑,而是简单的认为客户的要求幼稚,甚至无理,尤其是碰到困难不能实现承诺时,我们可能不是发扬拼搏精神,而是表现出无可奈何。
这些等等的
不能做到信的表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所以作为一名员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落实诚信理念。
1、对企业的忠诚,对岗位的热爱是诚信的基础,激情的来源。
因此,作为一个员工,要热爱公司,热爱这个集体,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
在工作中要顾全大局,处处维护公司的利益,不做任何有损公司利益的事,不讲任何有损集体团结的话。
2、对工作的责任心是诚信基本的外在表现。
在工作中要对公司负责,对上、下级负责,对自己本人负责。
3、令行禁止、遵章守纪是诚信基本的评定标准。
我们每一个人按公司的经营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按公司的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按制度办事、按合同办事的良好习惯。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坚守原则,把我们到工作更上一层楼,企业才会更加的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