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比较03_元气论与原子论_中西自然观比较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1.题目:东西方自然观比较摘要:自然辨证法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通过对东西方自然观的分析以及东西方自然观形成的基础,最后从本专业方面分析了自然观的应用关键词:自然观主客二分古代自然观机械1. 什么是自然观所谓“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者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形态。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2. 西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由于发生了物理学的革命,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现代科学自然发展阶段。
这场革命起源于19世纪末的经典物理学危机。
所谓主客二分学说,是指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的二分对立的学说,在西方思想界,主客二分学说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
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缔造了一个新的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
在笛卡尔看来, 有两种实体: 一种是灵魂或心灵、精神、自我(这些概念在他那里是同义词) , 其本质是能思维而无广延;另一种是物质实体,包括人的躯体,其本质是有广延而不能思维。
这两种实体不仅本质不同,而且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这样,笛卡尔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西方哲学的二元论思想从此发端。
当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被一分为二时,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必然产生一个问题, 即主体怎么能够走进客体, 认识客体?精神怎么能够把握或认识那本质上是非精神的自然?弗兰西斯·培根极力鼓吹发展自然科学。
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 而且几乎是一样的”,鼓动人们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建立人对自然的统治。
气与原子——中西哲学物质概念的比较

作者: 冯憬远
作者机构: 郑州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哲学研究
页码: 54-60页
主题词: 物质概念;中西哲学;原子;哲学唯物主义;《尚书·洪范》;民族文化传统;哲学思维;结构学说;五行观念;商周之际
摘要: <正> 物质概念是哲学唯物主义的基石。
它在世界各国不同民族中都经历了自己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
从对比的观点对它们进行研究,无疑是有助于阐明人类哲学思维的一般规律及其在各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不同特点的。
一 在中国,早在商周之际就提出了原始的五行观念,它后来发展为多元的物质结构学说。
这里所说的“五行”,按照《尚书·洪范》的记载,指的就是水、火、木、金、土。
当时的人们已经从治水平土等生产活动中认识到水、火、木、金、土这五种运动着的具体实物,各有其客观的特性和规律,人们只能根据其特性规划自己的行动,而决不能在实践中违背它们的规。
元气论与原子论

中医问题与思考:医学与哲学自然观及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决定医学的不同的态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哲学的元气论自然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特别是中医学重整体的基本特征;西方传统哲学的以分析为思维路径的原子论自然观决定了西医的重视局部的基本特征。
如何正确认识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侧重与优势,将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差异及其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元气论和原子论作为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都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它们“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做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这些表现了人类早期认识的某种一致性,但比较元气论和原子论,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自然观还存在着重大差异。
张岱年先生曾指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由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
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深刻地指出了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原子论,而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元气论.其中,气一元论思想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分为阴阳二气或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氤氲合和,五行之气的交互作用,产生了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与变化.气一元论思想是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中医学的发展深受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
气一元论思想注重整体、分化、相互作用、内在矛盾,包含着有机整体论观点和朴素系统论思想.原子论思想认为,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无数的原子永远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从而产生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原子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单元,它没有质的差别,只有大小,形状的不同,原子以不同的秩序和位置互相结合而形成各种事物。
作为欧洲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形成的基础思想,原子论思想注重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外部作用,其所形成的理论观点:机械论观点和还原论观点.气一元论思想和原子论思想相比较,气范畴和原子范畴除都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的特性外,气范畴还具有弥散性、透达性、能动性、多样性、化生性、经验性;原子范畴尚具有组合性和机械性。
元气论与原子论

中医问题与思考:医学与哲学自然观及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决定医学的不同的态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哲学的元气论自然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特别是中医学重整体的基本特征;西方传统哲学的以分析为思维路径的原子论自然观决定了西医的重视局部的基本特征。
如何正确认识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侧重与优势,将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差异及其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元气论和原子论作为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都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它们“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做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这些表现了人类早期认识的某种一致性,但比较元气论和原子论,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自然观还存在着重大差异。
张岱年先生曾指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由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
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
”深刻地指出了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原子论,而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元气论。
其中,气一元论思想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分为阴阳二气或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氤氲合和,五行之气的交互作用,产生了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与变化。
气一元论思想是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中医学的发展深受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
气一元论思想注重整体、分化、相互作用、内在矛盾,包含着有机整体论观点和朴素系统论思想。
原子论思想认为,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无数的原子永远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从而产生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原子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单元,它没有质的差别,只有大小,形状的不同,原子以不同的秩序和位置互相结合而形成各种事物。
作为欧洲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形成的基础思想,原子论思想注重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外部作用,其所形成的理论观点:机械论观点和还原论观点。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第一,肯定世界旳物质性;
第二,具有朴素辨证法旳思想原因;
第三,力图从详细旳实物寻找世界旳本原;第四,具有直观 性旳特点和猜测旳成份。
LOGO
结论
早期不同旳自然条件,使得东方和西方 社会对自然界旳了解产生明显旳差别。将 东方老式自然观与西方老式自然观相比较 ,就能深刻认识两种自然观旳特殊性,为正 确了解自然观提供良好旳基础。
夜之女神赫卡忒(Hecate)发明地狱
神
大地女神该亚(Gaea) 发明了大地、海 洋和天空
话 水之神欧申纳斯(Oceanus) 生育了地 传 球上全部旳河流及三千海洋女仙
说 光之神海泼里恩(Hyperion) 太阳,月
亮和黎明之父。
秩序和正义女神忒弥斯(Themis) 命
运女神和四季之母。
LOGO
LOGO
西方古代自然观特点
西方老式自然观提倡张扬人旳个性。知性主体是以控制、 征服自然为目旳旳。它在实质上是把人类抬高到至高无 上旳地步,人类具有了控制自然、支配自然旳权力。近 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联络旳领略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客相分。觉得灵魂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 自然是截然不同旳两个范围, 由此引起出主体何如领略 客体, 人类怎样征服异自然旳题目。
▪ 中西方数学措施旳比较
1.在古代中国,数学基本上是一门实用性科学,学科旳发展随生 产力旳发展而变化,多为条块分割型旳,而且集中在代数领域 2.在古希腊,数学不但着重于向理论方向发展,遵照严密旳逻辑形 式,而且创建了一系列研究数学理论旳基本措施。
LOGO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相同点
总体上都以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旳;以为自然界是有规律 旳,统一旳;强调事物旳普遍联络;以为自然界是演化发展 旳,而且以为这种演化都是从某种混沌到秩序旳变化发展过 程。
中西哲学比较03_元气论与原子论_中西自然观比较

相传周武王向箕子(商纣的臣子) 询问治国方略,箕子以《洛图》 阐释了九种大法,史官记录了他 的话,写成《洪范》。(即大法) 称作“洪范九畴”。具体为: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 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 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人 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 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 威用六极。 五行为首,五行即水火木金土。 五行的性质、作用:“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 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 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 穑作甘。” 原始五行说从事物性质、方位、 形状等对事物进行了区分,认识 到不同质的物质间存在差异。具 有哲学思想的萌芽。(规律性、 能动性思想)。
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 原子论的发展。 第一,提出了“每一形 状的原子数目都是完全 无限的,但它们形状的 差别并不是完全无限的, 只是数不清。” 第二,提出原子不仅有 形态、体积的不同,还 有重量的区别。第三, 提出原子偏离运动的思 想。
卢克莱修
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9-55)古罗马时期伊 壁鸠鲁主义的最大代表。长诗《物性论》是 保存下来的古代原子论唯物主义的最完整的 著作。 原子唯物主义:第一个原理:没有任何事物 是由神的意志从无中产生出来的。第二个原 理是:没有任何物能消失为无。物质是永恒 的,宇宙是无限的。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270) 晚期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自幼开 始研究德谟克利特原子论,30岁 开始在小亚细亚各城市教授哲学。 36岁回到雅典,创办了一所学校 “花园”学校,至死在此讲学。 一生据说写了300多卷著作,但 保存下的只有三封信与一些作品 的片段。
伊壁鸠鲁哲学的出发点 是关于幸福与快乐的思 想。把幸福或快乐作人 们生活追求的最高目的。 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 善”。特别强调个人的 独立自由。把社会秩序 看着不过是人们为了保 证自己自由、幸福,防 范彼此伤害而互相预定 的结果,这一思想是 “社会契约论”思想的 萌芽形 的物质微粒,由此提出了对物 质结构的天才猜测。留基伯、 德谟克利特把原子的特性归为 三种:形状、次序、位置。伊 壁鸠鲁还认为原子有重量。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是老课题,也是新课题。
严复、林语堂等早期名家及当代不少中外专家、学者,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以下挑选十个方面,择其主流,论其大略,着重从总体上简要地讨论中西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力图梳理出一个眉目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中西思维方式在中西文化及汉英语言的种种表现,限于篇幅,留待专文探讨.1.伦理型与认知型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哺育了儒家思想。
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易经》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系辞》).出于“忧患”意识,先哲们认为人是认识的对象和核心,探索自然只是为解释社会政治问题提供例证,因而从自然现象寻求相应的启示。
儒家学说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是做人的“明智之学".思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维护人伦关系是为了维护君臣关系和封建专制,最终为了安邦治国.政治、伦理既与哲学紧密相连,又与哲学家本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哲学家也是政治家、道德家,又是文学家或诗人。
古代先哲以政治、伦理为视觉焦点,以维护封建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为评判标准,主张“仁、义、礼、智、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明于治乱之道”,“审于是非之实”,倡导听天由命,顺应自然,体认天道,以天道为人道,以立己为起点,以平天下为归宿,重伦理纲常,重道德修养,重人际关系,重社会秩序,重安定和谐,重现实,重致用,轻自然,轻功利,对探索自然奥秘缺乏兴趣。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是彼岸世界的事,不可及也不可知;人道是此岸人间的事,可知又可及,于是成了关注的中心。
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仁"寻求人伦关系规范化,“礼”寻求社会有序化,哲学、伦理、政治三者混为一体,主要是人生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而非西方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形而上学。
何裕民:东西方自然观中最深刻的差异是什么

东西方自然观中最深刻的差异是什么?(一)所谓“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这种看法塑着着某一文化体系的特点。
不同文化体系间具体学科的种种差异,常常打上了该学科所隶属的文化母体中自然观等方面的深刻烙印。
因此,分析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有助于理解影响中医学的主要观念。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认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亦可谓造成一种对照。
”这段话筒洁却颇为深刻地揭示了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的体质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煅就了东西两大文化体系,也包括中西医学地众多异趣之处。
史学家门称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2和3世纪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在世界主要地区都发生了影响久远的事件。
爱琴海周围崛起了一大批说理论道的学者,以致使其后的文化史、思想史黯然失色,后世的许多思想均可在古希腊先圣的智慧中找到源头;在印度,重要的宗教思想和教派相继诞生,一直惠及当今;在中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文化思想领域空前的繁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和特点就确立于这一时期。
中西方学者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自然观)同样萌生、成熟于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
古希腊学者对万物的本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水(泰勒斯)、火(赫拉可利特)、数(毕达哥拉斯)和空气(阿那克西米尼)等。
公元前4和公元前5世纪,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微小而不可分的、有着具体形质和重量的原子所构成(所谓“原子”,指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这一学说经伊壁鸠鲁等人的充实后,广为人知。
虽在中世纪它一度沉寂,几近遗弃,但文艺复兴起又重焕生机,并影响着一大批文艺复兴运动的勇士和先锋,自身也最终得以发展成近代的“原子论”。
科技史学家一般公认是“原子论”奠定了西方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石。
近现代西医学也是以原子论为思想指导,以还原分析为主要方法发展起来的。
差不多同一时期,先秦的中国哲贤们也致力于探索万物的本原,思辨性地提出水、土、虚空、道、阴阳、五行和某些“数”(如“九”)等为天地之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 370),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是留基波学生,继承其原子是 万物始基思想,并发展为原子 论的哲学体系。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原子与虚空说。认为万物都是由最小的不可分解的物质粒子 -原子组成的。原子是永恒的,由它组成的整个自然界也是 永恒的。“存在”与“非存在”都是客观存在,前者是原子, 后者是虚空。原子能运动,运动必须有运动的地方,虚空就 是运动的地方,原子运动的必要条件。原子与虚空是形成万 物的始基。原子的数量无限,原子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 有大小、形状的区别。原子的结合形成一定物体的产生,原 子的分离形成一定物体的灭亡。 还用原子与虚空解释自然界许多复杂现象包括人的生命现象、 社会伦理现象、社会生活的起源与发展问题。 决定论思想:主张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受因果必然性 与规律性制约。以决定论思想反对宗教神话世界观,具体说 明万物形成问题。 影像说:从原子论立场说明认识论现象,提出影像说。
《洪范·九畴》中的五行说 最初的五行观念源于人们与 木、土、水、火、金属打交 道的五种基本的生产活动。 上古时期,先民饱受洪水之 害,先民从治水经验中推演 出最初的五行观念。为巩固 治水成果,五行在夏代被列 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五行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 的《夏书。甘誓》篇中,但 后世学者对其真伪产生怀疑, 现今普遍认为《尚书·洪范》 对“五行”作出最早的记载。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270) 晚期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自幼开 始研究德谟克利特原子论,30岁 开始在小亚细亚各城市教授哲学。 36岁回到雅典,创办了一所学校 “花园”学校,至死在此讲学。 一生据说写了300多卷著作,但 保存下的只有三封信与一些作品 的片段。
伊壁鸠鲁哲学的出发点 是关于幸福与快乐的思 想。把幸福或快乐作人 们生活追求的最高目的。 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 善”。特别强调个人的 独立自由。把社会秩序 看着不过是人们为了保 证自己自由、幸福,防 范彼此伤害而互相预定 的结果,这一思想是 “社会契约论”思想的 萌芽。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0- 470),小亚细亚爱非斯人。 承继米利都学派思想。把火作 为万物始基,认为万物由火产 生也复归于火。他提出必然性 的思想,把必然性与规律性联 系在一起,用“罗各斯”名称 表示规律性。最先提出运动变 化观念,认为世界上“一切皆 流,无物常住”。“太阳每天 是新的”。
第三讲 元气论与 原子论
—中西自然观之比较
一、中西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回顾
1、西方自然观的历史发展——原子论 2、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然观——元气论
1、西方自然观的历史发展-原子论
西方自然观长期以来是以原子论形态出现的。原子 论自然观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德谟克利特。 伊壁鸠鲁、卢克莱修进一步补充,成为欧洲古代朴 素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成就。文艺复兴时期, 达芬奇、布鲁诺以此为武器反神学,复兴唯物主义。 近代培根、伽利略、笛卡儿等又继承了原子论哲学, 伽桑狄全面复兴了原子论哲学,使原子学说在整个 17 世纪家喻户晓。近代化学的奠基者波义耳把原子 论纳入科学研究中,以说明科学实验中观察到的科 学问题。牛顿对物质、虚空、运动等问题提出了一 些新见解。道尔顿于1808年创立了化学原子论,完 成了哲学原子论向化学原子论的转变。原子论自然 观于此也发展到了顶峰。
二、两种自然观模式的差异
1、个体性与整体性 2、有形性与无形性 3、组合性与化生性 4、思辩性与直观性
西方哲学偏重个体性
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所谓的原子 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 质微粒,是组成事物的最 小单位。2000多年来,人 们通常把原子看着不可分 的个体、质点。
中国哲学偏重整体性
中国古代哲学所谓的“气”则 是整体之意,“天地未生,混 沌一气”。气又是无边无际、 包罗万象的广大整体。
“阴阳”“五行”说的 发展 伯阳父论“阴阳” 史伯论“五行” 史伯提出“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 之和”。区分了“和” 与“同”概念,第一次 提出“和”范畴,明确 提出万物由五种物质元 素构成,且以土为主。 阴阳五行说的地位与影 响
“气”说
战国《管子》的“精气”说 ↓ 荀子的自然观 ↓ 汉代王充的“气本论”思想 ↓ 宋代张载的“太虚之气” ↓ 明代王夫之的气一元论思想
四、合流之趋势及其有益的启示
中西传统自然观各自都有不可克服的弊端,随着现 代科学的发展两者出现了互相交融、综合发展的趋 势。如:现代物理学的物质观、中西医结合、现代 系统论等。 中西自然观在当代的合流,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 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单一的传统的自然观当今 已失去了时效,因此,应对传统的东西进行批判改 造。其次,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传统自然观的合理 内核今天对我们仍有价值。第三,我们应把知识与 智慧区分开来。
西方哲学偏重组合性
中国哲学偏重化生性
西方原子论强调事物由原 中国的元气论则强调事物 子“组合”而成。原子组 由气化生而成。 合,事物产生,原子分离, 事物就灭亡重于以理性、 中国的元气论表现出较多 思辩的方式把握客观世界。认 的直观性。往往出于太极 为原子是不可分、无间隙的, 阴阳五行说,限于对自然 原子之间有虚空存在等; 万物 是原子的表现形式,原子与虚 界直观的认识水平,难有 空的结合就形成万物;不仅肯 真正科学的理论建树。 定事物的变化、运动的合理性, 且把现象与本质结合起来,达 到了较高的思辩水平。
恩培多克里
恩培多克里(公元前490-430)生于西西里 的阿格里根特,是积极的政治家,也是哲学 家、自然科学家和医生。他继承米利都派、 赫拉克利特万物形成始基的学说,提出“四 根说”,认为水土气火是万物形成的根源。 还提出“爱和恨”学说及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的观点。
阿那科萨哥拉
阿那科萨哥拉(公元前500-428)生于富有 家庭,30岁时渡海来雅典讲授哲学,第一次 把哲学带到希腊本土。哲学上提出“种子” 说,认为种子是万物始基,事物变化是一定 种子在量上的增减。还提出“努斯说”来说 明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为德谟克利特原子 论产生奠定了基础。
2、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然观-元气论
⑴“阴阳”“五行”说
⑵“气”说
“阴阳”“五行”说
《周易》——阴阳观 念的源起 关于《周易》其书。 关于《周易》的“周” 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周 代之意,汉代郑玄理 解为“周全、完备” 之意,易为变化之意。
关于作者,至今无法作出定论。 《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 三圣”说,《易经》作者为伏 羲、周文王,《易传》作者为 孔子。“四圣说”:“三圣” 与周公合称为“四圣”。伏羲 为之首,被称为华夏文明的始 祖。《易传·系辞上》还有“河 图”“洛书”说。近人认为经 多人创作、整理而成,《易经》 约产生于殷周之际。大概是当 时卜筮之官所收藏编辑的古人 占卜情况的记录。
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 原子论的发展。 第一,提出了“每一形 状的原子数目都是完全 无限的,但它们形状的 差别并不是完全无限的, 只是数不清。” 第二,提出原子不仅有 形态、体积的不同,还 有重量的区别。第三, 提出原子偏离运动的思 想。
卢克莱修
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9-55)古罗马时期伊 壁鸠鲁主义的最大代表。长诗《物性论》是 保存下来的古代原子论唯物主义的最完整的 著作。 原子唯物主义:第一个原理:没有任何事物 是由神的意志从无中产生出来的。第二个原 理是:没有任何物能消失为无。物质是永恒 的,宇宙是无限的。
相传周武王向箕子(商纣的臣子) 询问治国方略,箕子以《洛图》 阐释了九种大法,史官记录了他 的话,写成《洪范》。(即大法) 称作“洪范九畴”。具体为: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 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 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人 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 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 威用六极。 五行为首,五行即水火木金土。 五行的性质、作用:“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 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 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 穑作甘。” 原始五行说从事物性质、方位、 形状等对事物进行了区分,认识 到不同质的物质间存在差异。具 有哲学思想的萌芽。(规律性、 能动性思想)。
西方哲学偏重有形性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原子是有形 的物质微粒,由此提出了对物 质结构的天才猜测。留基伯、 德谟克利特把原子的特性归为 三种:形状、次序、位置。伊 壁鸠鲁还认为原子有重量。
中国哲学偏重无形性
中国古代的“气”则是无形的 东西。“太虚无形,气之本 体”。至于气是否有内部结构, 无形的气怎样产生有形的物等, 中国的元气论者很少考虑,对 物质世界的认知往往是抽象、 朦胧的,缺乏天才大胆的猜测。
西方原子论发展源流
米利都学派 德谟克利特 ↓ ↗ ↓ 赫拉克利特 ↗ 伊壁鸠鲁 ↓ ↗ ↓ 恩培多克里 ↗ 卢克莱修 ↓ ↗ ↓ 阿那科萨哥拉 至今
米利都学派
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学派。主要代表泰勒斯、阿那 克西曼德、阿那克西曼尼。泰勒斯对万物的形成作 出了概括性的说明。他认为水是万物形成的始基, 一切从水产生出来,最后仍还原于水。阿那克西曼 德是泰勒斯的学生和继承者。他也把一种物质性的 东西看着万物的始基,这个东西就是“无限者”。 (一种比水稀薄而又比空气浓厚的无定型的东西。 第一次提出了必然性思想,他把必然性称作“命 运”。阿那克西曼尼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认 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包围着整个世界,一切都由 气形成,人的灵魂也是气形成的。
总结
由上可见,中西自然观是渊源有自,交相辉 映,各有长短。西方原子论所强调的个体性、 有形性、组合性及思辩性等观念曾对古希腊 的自然科学和欧洲近代科学理论思维产生了 巨大影响,中国元气论强调的整体性、无形 性、直观性观念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哲学理论 思维和古代科学定下了基调。
三、差异原因之分析
1、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状况 2、不同的自然科学状况 3、不同的思维方式
《周易》由《易经》《易传》 两部分组成。前为卜筮的典 籍,儒家经典六经之一,记 载了六十四别卦的经文系列, 《易传》是对《经》的解释 论述,共有十篇:《彖》 (上、下),《象》(上、 下),《系辞》(上、下), 《文言》,《说卦》,《序 卦》,《杂卦,又称“十 翼”。 内容: 《易经》包含两个系 统:一个是符号系统,即卦 的图象,卦象。另一为文字 系统,即卦辞。符号系统由 “——”(阳爻的爻象)和 “――”(阴爻的爻象)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