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描述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环境科学的基础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意识和基本研究能力。
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思维和意识;3.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研究和问题解决能力;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环境科学概述(2学时)1.1环境科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2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2.环境要素与环境系统(4学时)2.1大气环境;2.2水环境;2.3土壤环境;2.4生物环境;2.5环境系统与能量流动。
3.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6学时)3.1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3.2自然灾害与人类风险;3.3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3.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3.5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
4.环境监测与评价(6学时)4.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方法;4.2环境评价的原理和指标;4.3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
5.环境保护与管理(8学时)5.1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5.2环境管理与规划;5.3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6.环境工程与技术(8学时)6.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6.2水污染控制技术;6.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利用;6.4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7.环境科学案例分析(6学时)7.1水环境污染案例;7.2大气环境污染案例;7.3土壤环境污染案例;7.4生态环境破坏案例。
8.实践教学(4学时)8.1环境监测实验;8.2实地考察与调研。
四、教学方法与评价1.教学方法1.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实验教学法:组织环境监测实验和实地考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1.3讨论与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1.4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
2024年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大纲

2024年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代码:ENVSE2024学分:3学分先修课程: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 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环境监测与分析的基本方法;3. 熟悉环境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实践;4. 具备环境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大纲:第一章: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交叉与综合性1.3 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第二章:环境监测与分析2.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方法2.2 环境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3 环境监测仪器的原理与应用2.4 环境数据分析与解读第三章:环境污染与治理3.1 大气污染与控制3.2 水污染与治理3.3 土壤污染与修复3.4 噪声污染与控制3.5 废物与固废处理与管理第四章: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4.1 环境政策与法规4.2 环境影响评价4.3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4.4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探究、课外调研等。
教材:主教材:-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 《环境工程学导论》参考书目:-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化学与污染物分析》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30%):考查对课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50%):考查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掌握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注: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以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生选课前请务必阅读并了解最新的课程大纲和教学安排。
43环境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41432732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法学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6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环境工程概论》是文法专业的一门考查课。
本课程讲授较为全面的环境工程与科学基础知识、污染治理的基本技术、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成为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今后形成合理的环境科学知识结构。
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环境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它帮助学生较为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保护环境和参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其教学目标包括:1. 增进学生对环境工程与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环境伦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2. 帮助学生提高环境意识,掌握保护和改善环境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3. 使学生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引导学生有效的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 基本知识:了解全球和我国的环境状况、资源利用状况以及环境污染治理发展趋势,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深远意义。
2. 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知识;掌握水、气、声、渣四大方向的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掌握环境监测的基础知识,了解环境管理的手段与方法,大致了解环境信息系统及3S技术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情况;掌握清洁生产的思想;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实施进展。
3. 基本技能:了解多种污水处理的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技术;重点掌握污水生化处理方法,即活性污泥法及生物膜法的原理,流程;了解中水回用的处理技术。
熟悉环境工程的常见工程设备。
(三)实施说明1.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提高利用标准、规范及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环境工程学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学原理教学大纲环境工程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环境工程学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本大纲将介绍环境工程学原理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学原理的基本理解,包括环境工程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包括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知识。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包括环境评价、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4. 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科学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技能。
三、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a. 环境工程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环境工程学的研究领域和目标c. 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环境污染与控制a. 环境污染的类型和来源b. 环境污染的影响和危害c. 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3. 环境保护与管理a. 环境保护的概念和目标b. 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c. 环境管理的原理和方法4. 环境监测与评价a.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方法b. 环境监测的技术和设备c. 环境评价的原理和方法5. 环境工程学的实践与应用a. 环境工程学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b. 环境工程学的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c. 环境工程学的科研方法和科学论文写作四、教学方法1.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环境工程学原理。
2. 组织实验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项目研究,培养学生合作和创新能力。
4. 布置课后作业和论文写作,促进学生对环境工程学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五、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考察学生对环境工程学原理的掌握程度。
2.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考察学生对环境工程学原理的综合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和论文:占总成绩的20%,考察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环境工程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环境工程领域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学生将通过学习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知识,包括环境污染的成因、影响、监测与治理等内容。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技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工程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2. 掌握环境监测和评估的方法与技术;3. 理解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措施;4. 学习环境工程案例,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5. 锻炼实践操作技能,提升环境工程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概论- 环境工程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环境工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2. 环境监测与评估-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环境评估的原理和方法3. 环境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防治- 水污染防治- 土壤污染防治- 噪声污染防治- 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4. 环境工程案例分析- 典型环境事件案例分析- 环境问题解决方案探讨5. 环境工程实践操作- 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 污染物采样和分析技术- 污水处理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和课外作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环境工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课外作业等;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环境工程知识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整体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材推荐1. 《环境工程概论》,作者:某某某,出版社:某某出版社2. 《环境监测与评估》,作者:某某某,出版社:某某出版社3. 《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作者:某某某,出版社:某某出版社七、结课要求学生需完成所有相关课程学习内容,并通过期末考核。
未达到要求的学生将无法顺利结课,需进行补考或重修。
八、其他事项1. 请学生按时上课,认真听讲;2. 请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参与课堂互动;3. 请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定,注意实验安全。
《环境工程概论4》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一)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
1. 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按化学性质分
无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
可生物降解性污染物 难生物降解性污染物
悬浮固体体((SS粒∶径粒0径.10~.1-0.04.54μ5微m)米以上)
按物理形态分 胶体性物物质质((粒粒径径00..10-010~.00.11微μ米m))
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 隔离、屏蔽、吸收、消减技术等。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六)废物资源化技术 废物的资源化途径:物质的再生利用、能源转化
资源化技术 主要原理
焚烧
燃烧反应
堆肥
生物降解作用
离子交换 溶剂萃取
离子交换 萃取
电解
电化学反应
沉淀
沉淀
蒸发浓缩 挥发
沼气发酵 生物降解作用
应用对象 有机固体废弃物的能源化 城市垃圾还田 工业废水、废液中金属的回收;废酸的再生利用 工业废水、废液中金属的回收;废酸的再生利用 工业废水、废液中金属的回收;废酸的再生利用 工业废水、废液中金属的回收 废酸的再生利用 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液利用
土壤中的污染物: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原油等。 土壤污染的危害:
(1)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 的污染;
(2)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 人或动物所吸入;
(3) 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 生毒害作用等。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2. 污染土壤净化技术 土壤污染净化技术
溶解性物质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2.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
水的物理处理法
处理方法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232012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其它非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以人类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述人类生态系统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阐述环境科学分支学科及其在环境治理与保护中的作用。
使学生能够分析污染控制工程、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环境概念、环境基础理论、环境问题等基础知识;2.环境基础学科、环境分支学科体系;3.环境问题产生原理及防治途径与手段。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自学与终身学习能力。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
重点讲述课程难点,以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意识,具有不断适应环境与发展的能力。
2.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为主,课堂与课外结合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
3.适当聘请校外管理与技术人员开展环境保护讲座。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先修物理、化学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课外查阅文献,学会循序渐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环境问题、综合进行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重点考核学生掌握的概念及基础理论,综合分析环境问题并进行污染综合防治。
3.成绩构成平时成绩0-50%,大作业占50-100%。
(七)参考书目1.《环境科学概论》,杨志峰、刘静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2.《环境科学概论》,方淑荣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7;3.《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周敬宣,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9;4.《环境学导论》,王羽亭、井文涌、何强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9;5.《可持续发展导论》, Rogers.P.P、Jalal.K.F、郝吉明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7;二、中文摘要以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了环境的发生和发展,并深入剖析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系统阐述了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规律,结合学科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环境工程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前言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专业设立了环境工程专业。
本大纲旨在对环境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环境工程人才。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成为环境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环境工程基础知识(1)环境工程概论(2)环境化学基础(3)环境生物学基础(4)环境工程数学基础2.环境监测与评价(1)环境监测技术(2)环境监测方法(3)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3.环境污染控制工程(1)大气污染控制(2)水污染控制(3)土壤污染修复4.环境工程设计与管理(1)环境工程设计基础(2)环境管理理论(3)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参与实际环境工程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五部分:教学评估1.每门课程设置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2.定期组织学术讲座和实践活动,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科研素养;3.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结语通过本大纲的制定,将有助于规范环境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环境工程人才,促进环境工程领域的跨学科发展,推动环境科技的创新与应用。
希望各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努力,为环境工程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642011
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 Project Introduction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安全工程环境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
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
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正确理解和掌握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基本原理;
(2)将生产操作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从源头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了解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等基本知识。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生态平衡、环境工程学的主要内容及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基本技能: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至实际的基本技能。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讲解,并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原理性教学方法。
解决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新教学理论观念与学校教学实践直接的联系问题,是教学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
如:启发式、发现式、注入式方法等。
第二层次:技术性教学方法。
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向下可以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
例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通过以上的教学,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走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的要求
对习题课的要求(4学时):掌握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等基本知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电气安全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3、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共同评定为课程总成绩:①平时成绩(作业、出勤等)占总成绩的20%;②期末考查占总成绩的80%。
(七)主要参考书目:
1.《环境工程概论》,罗岩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环境工程概论》,周集体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介绍了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基本原理以及其他环境污染物的控制原理等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三、课程学时总体分配表
四、大纲内容
第1部分绪论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
重点:
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难点:
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定义
第2部分水污染控制工程
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第2.1部分概述
具体内容: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发展及其应用
第2.2部分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具体内容:
(1)水的物理处理方法
(2)化学处理方法
第2.3部分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方法
具体内容:
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方法
第2.4部分污泥处理与废水的最终处理
具体内容:
(1)污泥处理
(2)废水的最终处理
重点: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发展、水的物理处理方法、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方法、污泥处理难点:
化学处理方法
第3部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第3.1部分颗粒污染物的控制
具体内容:
(1)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2)粉尘的物理性质
(3)净化装置的性能
(4)颗粒捕集理论基础
第3.2部分气态污染物的控制
具体内容:
(1)吸收过程的气液平衡
(2)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动力学
(3)催化作用原理及气体催化净化
(4)吸收法净化其他气态污染物
(5)吸附理论
(6)吸附设备及其计算方法
第3.3部分污染物的大气扩散
具体内容:
(1)气象要素
(2)地形、地貌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3)大气的热力过程
(4)扩散模式
重点:
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粉尘的物理性质、气体扩散、气体吸收、吸附和催化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难点:
大气的热力过程、扩散模式
第4部分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
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第4.1部分概述
具体内容:
(1)固体废物的分类
(2)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概念
第4.2部分固体废物资源化与最终处置
具体内容:
(1)固体废物的污染及其控制
(2)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法
(3)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
重点:
固体废物的分类、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概念
难点:
固体废物的污染及其控制
第5部分噪声、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防治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第5.1部分噪声污染防治
具体内容:
(1)施工噪声防治
(2)交通噪声防治
(3)社会生活噪声防治
(4)厂界噪声防治
第5.2部分电磁辐射污染防治
具体内容:
(1)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方法
(2)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监督与管理
第5.3部分放射性污染防治
具体内容:
(1)放射性污染防治办法
(2)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督与管理
重点:
施工噪声防治、交通噪声防治、社会生活噪声防治、厂界噪声防治
难点:
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监督与管理、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督与管理
第6部分环境评价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第6.1部分概述
具体内容:
环境评价现状
第6.2部分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具体内容:
(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水体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报告书的编写
第6.3部分环境影响评价
具体内容:
(1)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
(2)现状分析
(3)工程分析
(4)环境影响预测
(5)其他
重点:
环境评价现状、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水体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现状分析
难点: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报告书的编写、环境影响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