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复习题
语用学测试题及答案

语用学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语用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语言的物理特性B. 语言的抽象结构C. 语言的交际功能D. 语言的演变过程答案:C2. 以下哪个选项是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A. 说话要尽量简短B. 不要说自知是假话C. 说话要有条理D. 说话要尽量具体答案:B3. 根据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以下哪个选项是违反了量的准则?A. 说话要尽量简短B. 不要说自知是假话C. 说话要提供足够的信息D. 说话要尽量具体答案:A二、填空题根据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应该遵循以下准则:1. 量的准则:说话者应提供足够的信息,但不要提供比必要更多的信息。
2. 质的准则:说话者不应说自知是假的话,不应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 关系准则:说话者应保持话题相关性。
4. 方式准则:说话者应避免模糊不清,避免不明确的表达。
三、简答题1. 请简述语用学中的言外行为理论。
答案:言外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说话者通过言语行为所表达的超出字面意义的信息。
言外行为通常包括直接言外行为、间接言外行为和隐喻言外行为等。
2. 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话语的隐含意义。
答案:语境在理解话语的隐含意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当某人在餐厅说“这里的菜真好吃”,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隐含意义。
如果说话者刚刚品尝了一道新菜,这可能是对菜品的直接赞美;但如果餐厅的菜品普遍不佳,这句话可能隐含着讽刺的意味。
四、论述题1. 论述语用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答案:语用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可能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交际准则,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避免误解和冲突。
其次,语用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言外之意,即通过语境来解读话语的隐含意义。
此外,语用学还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和效果,通过适当的言语行为来实现交际目的。
语用学期末考试

1.语义和语用学的意义区别2.语境因素的内容3.所指论的观点4.所指封闭性5.指示:时间地点人称指示其中之一画几个扭曲关系6.什么是指示性,什么是非指示性7.Austin的主要工作8.言外行为分类9.几句英文例句,用Levinson三原则分析1.语用学和语义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共同点在于,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对于意义的研究。
但它们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对意义的研究。
语用学:广义上指对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所做的研究;狭义指对有目的的语言活动的研究。
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是对使用中的语言意义的研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考虑说话的时间、地点、交际双方的身份、正在从事的活动等。
语义学对意义的研究是基本的,它研究符号与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语言本身固有的内在意义,是对抽象于使用之外的语言意义的研究。
例:那里有一只狗2.狭义的语境指语言的上下文,广义的指语言活动进行的特定的时间、空间、情境、参与者等语言外因素。
语用语境包括:(1)语言知识:交际双方具有对所使用语言的知识(双方拥有共同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双方必须了解语言交际的上文。
(2)语言外知识:背景知识、情景知识、交际双方互相了解背景知识指常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般了解,是百科全书式知识。
例如,病了要治疗,重病要住院情景知识:与特定的交际情境有关的知识,包括某一次特定的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交际活动的主题内容、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参与者的相互关系、他们在交际活动中的相对地位、各人所起的作用等。
相互知识:交际双方对对方的了解例如:共同知道一个人,才能用he准确指示。
3.传统所指论认为:名称具有各自的内涵和外延,即具有各自的意义和指称;名称的指称是由名称的意义所决定的。
因果的历史的所指理论:专有名词和表示类属的名词不具有意义,而是直接地、任意地指称其所指对象,无须通过对名称的意义先进行解释这一中介过程。
(Aristole 历史文化链条的传递,依据这一名字与某个活动保持着历史的因果的联系)4. 所指封闭性:两个指称相同的指称语相互替换并不能总能保证这两个句子的真值条件固定不变例如:I wanted to meet Margaret Thatcher.I wanted to meet the first woman Prime Minister of Great Britain.因为专有名词重名,确定性描述语有指称性和归属性两种用法等因素。
语用学期末考试试题

语用学期末考试试题# 语用学期末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语用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语言的发音规则B. 语言的语法结构C. 语言的使用情境D. 语言的历史演变2. 以下哪个选项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例子?A. "请把窗户关上。
"B. "今天真热啊。
"C. "你能把窗户关上吗?"D. "窗户开着。
"3. 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是由谁提出的?A. 乔姆斯基B. 格莱斯C. 索绪尔D. 维特根斯坦4. 以下哪项不是语用学中的语境因素?A. 社会文化背景B. 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关系C. 语言的音韵特征D. 说话的时间和地点5. 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包括哪些子原则?A. 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B. 量准则、质准则、方式准则、目的准则C. 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目的准则D. 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目的准则## 第二部分: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解释“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2. 描述“隐喻”在语用学中的作用及其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3. 阐述“语境”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 第三部分: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预设”在语言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引起的误解。
2. 分析“指示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并讨论其对交流的影响。
## 第四部分:案例分析题(共30分)阅读以下对话,并分析其中涉及的语用学概念:- A: “你昨天去图书馆了吗?”- B: “如果我去了,我就不会问你借书了。
”请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B的回答中隐含的意思,并讨论这种交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请注意,以上试题仅为示例,实际考试内容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
考生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准备。
(完整版)语用学级期末复习思考题

I。
Put the following English terms into Chinese. (1'×10=10’)所指对象referent所指论Referential theory专有名词 proper name普通名词 common nouns固定的指称记号 rigid designators指称词语deixical items确定性描述语definite descriptions编码时间 coding—time变异性variability表示反复的词语 iterative表述句 constative补救策略redressive strategies不可分离性 non—detachability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bald on record without redressive actions 阐述类言语行为 representatives承诺类言语行为 commissives指令类言语行为directives表达类言语行为expressives,宣告类言语行为declarations诚意条件 sincerity condition次要言外行为 secondary illocutionary act等级含义 scalar implicature等级划分法 rating scales副语言特征 paralinguistic features非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为 off record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非规约性意义 non-conventional implicature非论证性的 non—demonstrative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 (meaning—nn)否定测试法negation test符号学 semiotics构成性规则 constitutive rules古典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 Classical Gricean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关联论Relevance Theory关联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归属性用法 attributive use规约性含义conventional implicature人际修辞 interpersonal rhetoric篇章修辞textual rhetoric含蓄动词 implicative verbs合适条件 felicity conditions呼语 vocatives互相显映 mutually manifest会话含义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话语层次策略 utterance-level strategy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间接言语行为 indirect speech acts间接指令 indirect directives结语 upshots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可撤销性 cancellability可废弃性 defeasibility可推导性 calculability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命题内容条件 propositional content condition面子保全论 Face-saving Theory面子论 Face Theory面子威胁行为 Face Threatening Acts (FTAs)蔑视 flouting明示 ostensive明示-推理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摹状词理论Descriptions粘合程度 scale of cohesion篇章指示 discourse deixis前提 presupposition前提语 presupposition trigger强加的绝对级别absolute ranking of imposition确定谈话目的 establishing the purpose of the interaction确定言语事件的性质 establishing the nature of the speech event 确定性描述语 definite descriptions认知语用学 cognitive pragmatics上下文 co—text社会语用迁移sociopragmatic transfer社交语用失误 sociopragmatic failure施为句 performative省力原则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实情动词 factive verbs适从向 direction of fit手势型用法 gestural usage首要言外行为 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双重或数重语义模糊 pragmatic bivalence/ plurivalence顺应的动态性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顺应性adaptability语境关系的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语言结构的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顺应的动态性(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es)。
语用学复习题

《语用学》复习范围一、绪论1、语用学的由来和发展(“语用学”这个术语的提出;语用学成为新学科的标志);2、语用学产生分和发展的语言学背景;3、语用学的研究内容;4、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区别与联系;5、语用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语境6、索振羽先生关于“语用学”的定义;7、语境的提出者;国外语境研究概述(知识性内容)8、语境的定义及研究内容研究;9、语境对语言运用的影响。
三、指示词语10、指示词语的定义;11、什么事指示词语的指示中心?12、指示词语的两种指示用法(举例说明);13、指示词语一般可以分为哪几类?14、社交指示的概念。
四、会话含义15、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合作原则以及四条准则的相关内容;16、什么叫会话含义?格赖斯把会话含义分为哪两类?17、举例说明会话含义的推导。
18、会话含义的特征包含哪些内容?19、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列文森三原则)的内容。
20、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内容。
21、礼貌准则的特征五、预设22、第一位探讨“预设”这类问题的哲学家是谁?23、什么是广义的预设和狭义的预设?24、预设有哪些特性?25、举例说明预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六、言语行为26、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施为句理论)27、奥斯汀“言语行为三分说”的主要内容。
28、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的定义。
29、塞尔认为间接言语行为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30、塞尔认为理解或传达间接言语行为的四条依据是什么?31、为什么说塞尔对发展完善言语行为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32、言语行为理论的功绩。
七、会话结构33、语用学为什么要研究会话结构?(p184)34、会话结构所涉及的几个概念:A、轮流说话B、相邻对C、修正机制D、预示序列35、总体结构(开端、本体、结束语)考试题型: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二、判断分析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改正。
语用学教程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语用学教程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语用学研究的核心是什么?A. 语言的形式B. 语言的意义C. 语言的使用D. 语言的起源2. 下列哪项不是言语行为理论的三个层面?A. 语力行为B. 语用行为C. 语义行为D. 语形行为3. 根据格莱斯的合作原则,说话人应该遵循哪四个准则?A. 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B. 量准则、质准则、目的准则、方式准则C. 量准则、目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D. 目的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4. 语用学中的“指示”指的是什么?A. 指代B. 语境C. 言语行为D. 语用含义5. 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格莱斯B. 布朗和莱文森C. 奥斯汀D. 赛尔...(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语用学中的“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2. 描述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
3. 解释“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语用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2. 分析并讨论“语境”在语用学中的重要性。
答案一、选择题1. C2. D3. A4. B5. B...(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答案)二、简答题1.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来表达意义的语言现象,而转喻则是通过将一个概念域中的某个元素与另一个概念域中的元素相联系来表达意义。
2. 量准则要求说话人在交际中提供足够的信息,既不多也不少,以满足交际的需要。
3. 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通过言语表达的意图,而言语行为理论是奥斯汀提出的,它将言语行为分为三个层面:语力行为、语义行为和语形行为。
三、论述题1. 语用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理解和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行为,帮助人们避免误解和冲突,促进有效沟通。
2. 语境在语用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言语行为的理解和解释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完整word版)语用学期末复习

1、语用学术语的提出: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先提出。
符号学包括句法学(研究符号和语义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其对象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解释者的关系)。
2、语用学的发展:1)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于1954年提出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指引词语。
2)英国哲学家奥斯汀于1955年在哈佛大学做了题为《论言有所为》,提出“言语行为理论”。
3)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提出“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
4)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这是语用学作为语言学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得到承认的标志.5)1983年出版了语用学的两本优秀教材:列文森《语用学》、利奇《语用学原则》。
6)1986年,国际语用学学会在荷兰成立,并决定把《语用学杂志》作为学术刊物.3、语用学的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4、语用学和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p95、语用学的研究方法:纯语用学、描写语用学、应用语用学。
6、“语境”是波兰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
7、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中说:“修辞学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该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
“六何说”: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
8、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语言交际的语言环境.索振羽的划分p219、语境意义是在特定语境条件下,说话人希望传递的交际信息.10、指示词语的组织形式:(自我—说话人为中心)1)中心人物是说话人;2)中心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3)中心地点是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地点;4)语篇中心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位;5)社交中心是说话人相当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
11、指示词语的不同用法:1)指示用法:A、身势用法:指示词语只有借助对言语事件的实在的听觉、视觉、触觉才能理解。
语用学复习要点及习题

语用学复习要点及习题1.Seman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literal meaning of a sentence (without taking context intoconsideration).Pragmatics---- the study of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a speaker (taking context into consideration)2.Pragmatics can make sense out of nonsense, given a suitable context.Appropriateness is very important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3.Deixis means “pointing via language”. Any linguistic form used to do this “pointing”iscalled a deictic expression.4.Classification of deixis5.Constatives (叙述句) ---- statements that either state or describe, and are thus verifiable;Performatives (施为句) ---- sentences that do not state a fact or describe a state, and are not verifiable.6.Locutionary act: act of uttering words, phrases, clauses;Illocutionary act: the act of expressing the speaker’s intention;Perlocutionary act: the act performed by or resulting fro saying something, the consequence of the utterance7.Cooperative principle: Make your conversational contribution such as required at the stage atwhich it occurs by the accepted purpose or direction of the talk exchange in which you are engaged.8.four maxim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9.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the 4 maxims of PPⅠ. Decide whether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or false.1. All the acts that belong to the same category act share the same purpose or the same illocutionary act, and they are the same in their strength or force.2. All the utterances that can be made to serve the same purpose may vary in the syntactic form.3. Conversation participants nearly always observe the CP and the maxims of the CP.4. .A sentence is grammatical concept, and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often studied as the abstract intrinsic property of the sentence itself in terms of a predication.5. Utterance is based on sentence meaning; it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 a real situation of communication or simply in a context.Ⅱ. There are four choices following each statement. Mark the choice that can best complete the statement.1. All the utterance that can be made to serve the same purpose may vary in their _________ form.A. syntacticB. semanticC. grammaticalD. pragmatic2.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s proposed by ________.A. John SearleB. John AustinC. Paul GriceD. John Lyons3. Linguists found that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give an adequate description of meaning if the ________ of language use was left unconsidered.A. brevityB. contextC. accuracyD. none of the above4. Of the three speech acts, linguistic are most interested in the _________.A. locutionary actB. perlocutionary actC. illocutionary actD. none of the above5. The maxim of quantity requires: ___________.A. make your contribution ad informative as required.B. Do not make contribution more informative than is required.C. Do not say that for which you lack adequate evidence.D. Both A and B6. The maxim of quality requireds: do not say what you believe to be ________.A. falseB. trueC. briefD. orderly7. Most of the violations of the maxims of the CP give rise to _______.A. utterance meaningB. speech act theoryC.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D. all of the above.8. The significance of Grice’s CP lies in that it explains how it is possible for the speaker to convey _________ is literally said.A. more thanB. less thanC. the same asD. none of the above.Ⅲ.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 as comprehensively as possible. Give examples for illustration if necessary.1. How does a sentence meaning differ from an utterance meaning?KeyF T F T TA CBCD A C AA sentence meaning is of-ten considered as the intrinsic property of the sentence itself in terms of a predication. It is abstract and independent of context. The meaning of an utterance is concrete, and context-dependent. The utterance meaning is based on sentence meaning; it is realization of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 a real situation of communication, or simply in a context. For example, “There is a dog at the door”. The speaker could utter it as a matter-of-fact statement, telling the hearer that the dog is at the door. The speaker could use it as a warning, asking the hearer not to approach the door. There are other possibilities, too. S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utterance meaning of “There is a dog at the door”depends on the context in which it is uttered and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 speaker utters i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复习范围一、绪论1.语用学的由来和发展(“语用学”这个术语的提出;语用学成为新学科的标志);“语用学”(pragmatics拉丁词“行动、做”)这个术语是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于1938年在《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首先提出,而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卡纳普也在其后提出。
莫里斯的符号学包括句法学(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和语用学(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
而《语用学杂志》于1977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则是语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的标志。
1986年,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
2.语用学产生和发展的语言学背景;(索绪尔的语言和语言学理论开创了20世纪的语言学。
受其影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主张研究语言系统、结构,并尽力追求语言描写形式化。
50年代末,乔母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使语言分析高度形式化。
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到转换生成语法,存在两大明显的缺陷,即忽视语言运用研究;语义研究薄弱。
而20C5/60年代,语言系统、结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杰出成就,完全具备了重点地研究语言运用的条件和可能性。
而语义研究遇到了难于解决的新问题,为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语用学的研究内容;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会话结构4.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区别与联系;●联系:两者的中心问题都是语言运用。
●研究目的不同:修辞学要对语言运用的形式,判别好与不好的界限,注意力是修辞技巧。
而语用学则是解释性的,它的目的是分析语言运用活动,建立意义解释理论,寻找语言运用的规律。
●理论基础不同:修辞学基础薄弱,基本上是一门纯经验的学科,而语用学理论基础雄厚。
●研究方法不同:修辞学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而语用学不排斥归纳,但主要方法是理论解释和推理分析。
●研究兴趣和学科传统不同:修辞学以辞格、句子、词语的交际特色、语体风格为具体研究对象;而语用学以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等为研究的具体对象。
5.语用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从交际功能来看,语用学研究促进了语言研究的新发展;为言语交际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提供了原则和准则,有利于提高了人们的语用能力和语用修养,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缩小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距离,并对文学和修辞学研究等有着明显的实用价值。
二、语境6.索振羽先生关于“语用学”的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7.语境的提出者;国外语境研究概述(知识性内容)“语境”这一术语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苦于1923年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首先提出。
较完整的理论是由弗思提出。
语境包括上下文(由语言因素构成)、情景上下文(非语言因素)。
而情景上下文又包括:参与者的有关特征(人物、个性、参与者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有关事物、言语行为的效果。
韩礼德于1964年提出“语域”一词,语域包括:话语的范围、方式、风格(交际者的地位、身份、关系)。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把语境归纳为八个部分。
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归纳出构成语境的六个方面的知识。
8.语境的定义及研究内容;定义: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
研究内容:9.语境对语言运用的影响。
●修辞学中,语境起着重要作用。
●对语用学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语言教学也有重要作用。
三、指示词语10.指示词语的定义;(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deixis希腊语“指点或指。
”)11.什么是指示词语的指示中心?●中心人物为说话人;●中心时间为说话人说话的时间;●中心地点为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地点;●语篇中心为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位;社交中心为说话人的相对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
12.指示词语的两种指示用法(举例说明);身势用法的指示词语只有借助对言语事件的实在的听觉、视觉、触觉才能理解。
用指示词语的使用常伴随指示的手势。
如:This one is genuine. This one is fake.象征用法的指示词语只需知道言语事件的基本时间空间参数就可理解。
如The city is beautiful. 只要知道这句话是在北京说的,那么不论说话的具体地点是天安门广场还是水立方,this city 指的都是北京。
13.指示词语一般可以分为哪几类?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语篇指示社交指示14.社交指示的概念。
社交指示:指语言结构中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和相对的社会地位的词语和语法范畴。
四、会话含义15.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合作原则以及四条准则的相关内容;(格赖斯于1967年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合作原则:在参与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
量准则(所提供的信息的量):所说的话要包含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
质准则(所说的话力求真实):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相关准则:所说的话是相关的。
方式准则:清楚明白地说出要说的话,尤其要: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要简练;要有条理。
16.什么叫会话含义?格赖斯把会话含义分为哪两类?会话含义:当说话人违反了合作原则和相关准则的时候,听话人就迫使自己超越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悟说话人所说话语的隐含意义,而这种话语的隐含意义就是会话含义。
会话含义的分类:一般性会话含义(不需要特殊语境就可以推导出来的含义)和特殊性会话含义(需要依赖特殊语境)17.举例说明会话含义的推导。
P61-68利用“量的准则”推导的会话含义(违反两条次准则)利用“质的准则”(违反两条次准则)说反话、隐喻、缓叙、夸张、掩饰“相关准则”方式准则18.会话含义的特征包含哪些内容?可取消性:如果在原初的某一话语附加上某些前提,某种会话含义就会被取消。
如加if从句或特定的语境使话语的含义被取消。
不可分离性:会话含义依附于话语的语义内容,不可能通过同义词的替换把会话含义从话语中分离出去。
可推导性:听话人根据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合作原则及相关准则可推导出会话含义。
非规约性:话语命题的真假不会影响含义的真假,反之亦然。
不确定性:具有单一意义的词语可在不同场合产生不同的含义。
19.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列文森三原则)的内容。
量原则(Q):说话人准则----在你的知识范围允许的情况下,不要说信息量不足的话,除非提供足量的信息会违反信息原则。
听话人推论----相信说话人所提供的已经是他所知道的最强的信息。
信息原则(I):说话人准则----最小极限化准则,即尽量少说,只要能达到交际目的即可听话人推论----扩展规则,通过找出最为特定的理解来扩展说话人话语信息的内容,直至肯定为说话人的真正意图为止。
方式原则(M):说话人准则----不要无故使用冗长、晦涩或有标志的表达形式。
听话人推论----说话人要尽力避免无标记的表达形式带来的常规联想和信息含义的推导。
20.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内容。
●得体准则:最小限度地使别人受损;最大限度地使别人得益。
●宽宏准则:最小限度地使自己得益;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受损。
●赞誉准则:最小限度地贬低别人;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
●谦虚准则:最小限度地赞誉自己;最大限度地贬低自己。
●一致准则:使交际双方的分歧减至最小限度;使交际双方的一致增至最大限度。
●同情准则:使交际双方的反感减至最小限度;使交际双方的同情增至最大限度。
21.礼貌准则的特征●级别性:礼貌准则具有不同的礼貌级别。
(依据使他人得益,使自己受损的不同程度来区分礼貌级别;依据不同的语言手段区分,用间接方式表达的话语更有礼貌)●冲突性:礼貌准则中的某些次准则在同一话语中可能发生冲突。
●适合性:一定要依据语境的要求选用礼貌级别。
(不同的交际内容、不同的交际对象、不同的交际场合)五、预设22.第一位探讨“预设”这类问题的哲学家是谁?近代第一位探讨“预设”这类问题的哲学家是德国人弗雷格。
198223.什么是广义的预设和狭义的预设?●广义的预设:语用—语境性质的预设(将预设看成是双方预先设定的先知信息,由言语片段外的信息提供)●狭义的预设:语义—逻辑性质的预设(认为一个句子一经形成,预设就已寓于句义之中。
即从对预设的推断和确定来说,预设是只由言语片段来确定的)24.预设有哪些特性?●把原句变成否定句、一般疑问句,预设仍是原句的预设。
●预设在特定的语境里可被消除●预设的投射现象:即把一个简单句扩展为复杂句时,简单句扩大为复杂句后,有的预设被继承,有的预设被抛弃的情况。
●预设由句子表层结构中的预设触发语引发,25.举例说明预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利用预设来表达言外之意。
如:九月九日如今又成为一个平常的日子。
利用预设进行有力的反驳。
如:甲:小明的哥哥买了房子。
乙:你一定是弄错了,小明根本没有哥哥。
利用预设进行有技巧的交谈。
如:一对在舞会上认识的青年男女。
男:明晚我们在哪儿见面?女:明晚也在这里。
六、言语行为26.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施为句理论)施为句:“有所为之言”的句子是施为句,其功能是以言行事。
“以言行事”是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关注的中心。
施为句可分为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
显性施为句的语法—词汇标准有:必须有一个施为动词该动词必须是现在时这个句子的主语必须是第一人称单数句子形式上是主动态陈述句该动词的间接宾语是“你”(如果有间接宾语的话)该动词之前能加hereby该动词之后有一个间接引语小句(省略情况除外)27.奥斯汀“言语行为三分说”的主要内容。
叙事行为:其功能是以言指事,可分为发音行为、发声行为、表意行为。
施事行为:其功能是以言行事,是奥斯汀关注的中心问题。
成事行为:其功能是以言成事,可分为裁决型、行为型、承诺型、行使型、阐释型。
28.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的定义。
一种通过别的行为而间接实施的以言行事的行为。
29.塞尔认为间接言语行为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意义”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意”,即语用用意。
或者说听话人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意义”中推断出其间的“言外之意”。
30.塞尔认为理解或传达间接言语行为的四条依据是什么?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含义理论、交际双方所理解的语境信息、听话人的知识及推断能力。
31.为什么说塞尔对发展完善言语行为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把言语行为跟言语交际原则特别是礼貌原则紧紧挂上钩,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成功的交际是交际双方共同促进的,说话人用间接的方式恰当表达,话语得体礼貌,而听话人心领神会,乐意合作,有利于促进以言行事,以言成事,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32.言语行为理论的功绩。
七、会话结构33.语用学为什么要研究会话结构?(p184)会话是人类最原始的语言使用形式,是话语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
研究会话结构,可以揭示会话结构构成的规律,解释自然会话的连贯性,有益于话语的准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