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盐渍化
浅谈挖我国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浅谈挖我国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土壤盐渍化问题也日益凸显。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超过作物所能忍受的范围,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现象。
土壤盐渍化问题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我国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气候因素,包括高温、低湿、少雨等;二是地质因素,主要是地下水位高,土壤水分不能顺利排泄;三是人为因素,如过量使用化肥、不规范的灌溉等。
除了这些原因外,还有一些间接因素也会造成土壤盐渍化,比如土地嗜盐性、排水不良等。
针对土壤盐渍化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土壤盐渍化监测,了解盐分含量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其次,合理使用化肥,避免过量施用,特别是氮肥和钾肥,因为它们在土壤中容易形成盐分。
同时,推广有机肥和磷肥的使用,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肥性,减少土壤盐分的积累。
第三,改善灌溉制度,采用减少盐分累积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
降低灌溉水中的盐分浓度,避免过量的浇水。
第四,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布局农田和城市建设,减少土地嗜盐性区域的农业开发,防止盐渍化问题的扩大。
此外,还可以采取生物修复方法,通过引进耐盐植物,修复盐渍化土壤。
最后,政府需要加大对土壤盐渍化问题的支持力度,加强科研力量,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鼓励农民采取科学的耕种措施,引导他们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增强他们对土壤盐渍化问题的认识和防治能力。
总之,土壤盐渍化问题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
只有我们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加强土壤监测和科研力量,加强农民教育和政府支持,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并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土壤盐渍化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热点

土壤盐渍化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热点一、本文概述土壤盐渍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对当前土壤盐渍化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概述,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文章将首先介绍土壤盐渍化的定义、分类和产生机制,然后回顾国内外在土壤盐渍化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土壤盐渍化的监测技术、盐渍化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盐渍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土壤盐渍化的改良和治理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土壤盐渍化过程的复杂性、改良技术的局限性以及环境友好型治理策略的缺乏等。
文章将展望未来的研究热点,包括土壤盐渍化过程的精准监测与模拟、盐渍化土壤的生物修复与生态恢复、耐盐作物的遗传改良与高效种植技术等,以期为土壤盐渍化的研究和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土壤盐渍化研究现状土壤盐渍化是当前全球范围内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多,土壤盐渍化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目前,土壤盐渍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土壤盐渍化的成因和机理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深入探讨了土壤盐渍化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土壤盐渍化的形成与地下水位、气候、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发展,土壤盐渍化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土壤盐渍化的监测和评估方面,研究者们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土壤盐渍化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了实时监测和评估。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土壤盐渍化监测的效率和精度,还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在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和治理方面,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方法和措施。
其中,农业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生物修复等技术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大棚土壤盐渍化原因及防治措施

大棚土壤盐渍化原因及防治措施大棚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中盐分过多造成土壤盐分浓度超过作物耐受范围,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的一种土壤环境问题。
随着大棚蔬菜种植规模的扩大和连作连种的频繁,土壤盐渍化问题日益突出,对蔬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大棚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对于提高大棚蔬菜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棚土壤盐渍化的原因1. 土壤盐分积累过多大棚蔬菜生产中,由于常规灌溉、施肥及种植密度过大等因素,土壤中盐分会逐渐积累过多。
盐分积累主要来源于灌溉水和施用的化肥、农药等有机物。
长期以来,过量的灌溉水被蒸发后,土壤中的盐分会不断积累,导致土壤盐分浓度不断增加,从而造成土壤盐渍化现象。
2. 地下水位过高在一些产水地区,地下水位较高,而地下水中的盐分也很高,导致农田土壤中盐分的渗透。
随着灌溉水和降雨水分的进入,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中盐分随之上升,加重了土壤盐渍化的程度。
3. 土壤排水不良在一些地区,土壤排水条件不佳,降雨水和灌溉水不能及时排出,造成土壤中盐分浓度的升高。
土壤中的盐分不能随水分一起排出,导致盐分积累过多而形成盐碱化现象。
4. 土地连作连种在大棚蔬菜种植中,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农民无法实行轮作种植,导致土地上植物的根系系统过多地吸收了土壤中的养分,尤其是盐分,加重土壤盐分的浓度。
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减轻土壤盐渍化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稻草灰等中和土壤中的盐分,使土壤的盐分浓度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
2. 科学种植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案可以减轻土壤盐分的蓄积,采取轮作种植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积累,减缓土壤盐渍化的速度。
3. 改进灌溉方式改进灌溉方式是降低土壤盐渍化的重要手段,可采取滴灌、渗灌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使灌溉水能够有效地渗透到土壤中,减少盐分的积累。
4. 加强土壤改良加强土壤改良是预防和治理土壤盐渍化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土壤石灰、磷肥等改良措施,调整土壤pH值,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降低土壤盐分对作物的影响。
土壤盐渍化改良措施

土壤盐渍化改良措施
土壤盐渍化是一种常见的土壤退化问题,特别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
盐渍化会导致土壤中盐分浓度过高,使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土地可持续利用。
为了改良盐渍化土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排盐排水:建设排水系统,以排除土壤中的过量盐分。
通常通过排水沟、渠道和排水井等方式来实现。
确保排水系统通畅,及时排出积水和盐分,防止土壤盐分积累。
2.添加有机物:施用有机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团聚体,有助于盐分的淋洗和迁移。
有机物也可以提供养分,促进植物生长。
3.调节灌溉:合理调节灌溉量和频率,避免过量灌溉导致土壤盐分积累。
采用滴灌或渗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有助于减少土壤盐渍化。
4.盐分平衡:根据土壤盐分情况,选择适合的作物种植。
一些耐盐性较强的作物,如盐碱地水稻、盐碱地小麦等,可以在盐渍化土壤上种植。
5.石灰处理:在适量的情况下,施用石灰可以中和土壤中的盐分,减少盐碱反应。
6.土地休闲:暂时放弃种植,让土地休闲一段时间,有助于盐分的淋洗和分解。
在休闲期间,可以种植一些耐盐性较强的植物来抵抗盐分的累积。
改良盐渍化土壤是一项复杂而持久的任务,需要科学合理地综合运用上述措施,同时根据不同的土壤和环境条件进行调整。
定期监测土壤盐分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改良措施,是确保改良效果的关键。
减轻西北地区土壤盐渍化的措施

西北地区土壤盐渍化是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主要由于干旱、蒸发强烈、地下水位高、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导致。
为了减轻土壤盐渍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合理的灌溉管理: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水的浪费,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壤盐分的上升。
2. 改良土壤结构:通过深松、翻耕等措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性,有利于盐分的淋洗。
3. 种植耐盐作物:选择耐盐性强的作物品种,如高粱、苜蓿等,这些作物可以在高盐环境下生长,同时还能吸收土壤中的盐分。
4. 生物措施:利用植物根系对盐分的吸收和转运能力,通过种植盐生植物或耐盐植物,如芦苇、碱蓬草等,来吸收和固定土壤中的盐分。
5. 化学改良:使用石膏、硫酸钙等化学物质来改良土壤,降低土壤的盐碱度。
6. 水土保持: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减少地表
径流,降低土壤侵蚀,从而减少盐分的积累。
7. 农业结构调整: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畜牧业,减少对土地的过度耕作,减轻土壤盐渍化压力。
8. 科学施肥:合理施用化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的土壤盐分积累,同时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9. 监测与评估:定期对土壤盐渍化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盐渍化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减轻西北地区土壤盐渍化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盐渍化

• 2、棚内温度较高,蒸发量大,水分蒸发时又把盐分留在
了棚内土壤表面; • 3、大棚通常处于密闭状态,盐分得不到雨水的冲刷和淋
三、蔬菜大棚发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
• 洗,因而不断残留在土壤耕层内,造成蔬菜大棚土壤盐渍 化; • 4、生施人畜粪尿,由于大棚的温度高,人畜粪尿迅速挥 发分解,大量的氨被挥发掉,使一些硫化物、硫酸盐、有 机盐和无机盐残留于耕层土壤内,造成大棚土壤板结,盐
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
二、土壤盐渍化的表现
•
蔬菜大棚经多年种植后土壤表面就会出现一层紫红色 物质在土壤干旱时土表还会生成一层白色物质,这是因为 大棚内土壤发生了盐渍化。盐渍化致使蔬菜因吸水困难造 成生理干旱代谢紊乱表现为种子播种后出苗缓慢出苗率降 低就是出苗了也会逐渐死亡;植株矮小生长停滞根系生长
蔬菜大棚土壤盐渍化
一、土壤盐渍化概念
•
1、土壤盐渍化(soil salinization)是指土壤底层或地 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 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 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
2、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
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一
渍化。
四、预防大棚盐渍化的主要措施
• 1、进行粮菜轮作,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大棚蔬菜与水稻的 轮作; • 2、夏季尤其是梅雨季节撤去大棚顶膜,让天然雨水进行
冲淋洗盐;
• 3、进行平衡配方施肥,避免过量施肥; • 4、增施有机肥,鸡粪猪粪秸杆还田,少施化肥; • 5、尽量少施盐量高的有机肥和含氯的化肥;
• 6、铲除大棚土壤表层2厘米~3厘米的土壤,换上肥沃的 田土,改土除盐; • 7、改善土壤结构,活化土壤,这样既有利于大棚蔬菜侧 根的伸整个根系发黑腐烂失去活
地理微专题:土壤盐渍化

人类活动是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因
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 的平原灌区,不合理的人 类活动是引起土壤次生盐 渍化的主要原因。
1.灌排 系统不 配套
4.平原 蓄水不 当
2.大水 漫灌、 串灌
土壤次生 盐渍化
5.利用矿化 度较大的地 面水或地下 水进行灌溉
3.渠道 渗漏
6.不合 理的耕 种方式
大水漫灌
地理微专题
地理高考备考系列
BY xiao huai qiang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景观
土壤盐碱化分析思路
成因
措施
基本 概念
危害
分布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又称盐渍化,指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 动并积累下来,而使可溶性盐含量超过0.3%的过程(土壤含 盐量太高,从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
恶化生态环境
盐碱化的危害
腐蚀建筑材料 破坏工程设施
影响农牧业生产 毁坏道路路基
水盐运动: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影 响的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 旱季: 由于蒸发强烈,土壤 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 表,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地表积累。 也叫返盐。 雨季: 土壤被雨水淋洗,表 层脱盐。又叫淋盐。
我国盐碱土地的分布
青新极端干 旱漠境
东北地区 半漠境内陆
黄淮海平原
东部滨海 盐碱地 海水倒灌增 加盐度
按自然地理条件、形成过程和盐分组成,可将我 国盐渍土划分为7个类型区:
一、 二、
极端干旱荒漠盐渍土区: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干旱荒漠和荒漠草原盐渍土区:
1、黄河中上游半干旱半荒漠盐渍化区 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和宁夏的大部分地 区。区内除现代积盐的硫酸盐-氯化物或氯化物-硫酸盐盐渍 土外,还有部分残余盐渍土。 2、甘、蒙、新干旱荒漠盐渍化区 包括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和新疆天山以 北地区,分布土壤含盐量很高的内陆盐渍土。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中盐分超标,严重影响土壤肥力的现象,是
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为因素。
许多地方采用的涂施毒性物质过多,或是良化护
理不当,使得土壤中盐分污染严重;
二是气候因素。
热带沙漠气候,连年大量降水不见,使得土壤水
渗透势力差,盐分无法淋失,从而造成土壤盐渍化。
三是自然环境因素。
海岸线附近的土壤,由于其自然的地理因素,易受到海水侵入与吹旋带来的盐分污染。
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有效措施有如下几点:
一是采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措施,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在养分肥
料投入中,加大腐殖质和生物有机质投入,以增强土壤有机质的质量
和水分释放性;
二是强调消毒良化肥料分开用,有效规避“双重污染”现象发生,减少有毒无机盐的污染;
三是进行施肥的重点防护,例如对容易受潮的地方,有计划的选
择地下水施肥,以减少自然因素的潜在影响;
四是深耕,靠深耕,可以深度脱盐解渍,将尘以深层土壤受潮,
做到有效地运播盐分,避免其在一个位置过多积聚。
从上述可见,有效防治土壤盐渍化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改善土
壤有机质,调整施肥结构,以减轻潜在的自然因素,加强消毒和良化
护理,通过地下水深耕技术的运用,解决实际存在的土壤盐渍化问题,保障粮食稳定,促进农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半干旱和干旱草原盐碱化区: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高平原,包括呼伦贝尔高平原和内 蒙古草原东部地区。
四、
半干旱、半湿润苏打盐渍化区:
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 区内的盐渍化土壤为苏打土,可分为松辽平原半湿润草甸碱化 -苏打斑状盐渍土和三江平原半湿润草甸沼泽零星苏打盐渍化 土。
五、
国内土壤盐碱化遥感监测发展状况 •
国内开展土壤盐碱化遥感监测研究比国外大约晚10年 ,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目视判读是达到盐碱土定性、定 量和动态分析的重要手段,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早期的盐 碱土监测研究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我国盐碱土遥感监测研究现状,主要受我国各大盐碱土分 布区所拥有的遥感数据所限,当然盐碱土研究工作者数字 图像处理的装备和技术水平也对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受 影像数据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制约,立足于影像光谱 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处理,而实现自动识别分类的方法,应 用于盐碱地信息提取,其精度较低,难于满足生产要求。 尽管如此,广大盐碱土研究工作者仍然认为计算机自动分 类方法来提取盐碱地信息是有很大潜力可种植水稻对碱土的改良较有效
5、
利用咸水灌溉
6、
向土壤中注入聚丙烯酸脂溶液,与土壤形成 0.5cm的不透水层
7、
种植耐盐碱的树种特别是能固氮的耐盐树 种和草木(绿肥)植物
“3S”技术在灾害治理方面的应用 • 与我们自己的专业有关(测绘工程) • “3S”可以说已成为万能应用法宝 • 目前RS(遥感)应用已经十分普遍
半湿润季风气候盐渍-苏打碱化区:
我国盐渍化土壤分布面积最大的类型区,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半 湿润的华北平原、山西汾河流域和陕西泾、渭河流域。可分为 黄淮河草甸盐渍土亚区和汾渭河谷半干旱氯化物-硫酸斑状盐 渍土亚区。
六、
半湿润和湿润季风气候滨海盐渍化区: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滨海低平原和各大河三角洲。由于长 期受海水侵袭,土壤和地下水含盐量很高。
土壤盐碱化遥感监测方法 • 人工目视解译盐碱土 • 数字图像处理提取盐碱土 • 土壤盐碱化遥感动态监测方法
一、 二、
极端干旱荒漠盐渍土区: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干旱荒漠和荒漠草原盐渍土区:
1、黄河中上游半干旱半荒漠盐渍化区 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和宁夏的大部分地 区。区内除现代积盐的硫酸盐-氯化物或氯化物-硫酸盐盐渍 土外,还有部分残余盐渍土。 2、甘、蒙、新干旱荒漠盐渍化区 包括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和新疆天山以 北地区,分布土壤含盐量很高的内陆盐渍土。
盐分单向输入土壤盐渍化模式
盐分双向输入土壤盐渍化模式
土壤盐渍化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使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影响植被生长 并间接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采用盐渍土填筑路基时,会使基床强度降低、 膨胀松软、翻浆冒泥。有的地方还会因盐渍土被溶蚀,形成地下空洞, 导致地基下沉。盐渍土还可侵蚀桥梁、房屋等建筑物基础,引起基础开 裂或破坏。
现代盐渍化
在现代自然环境下,积 盐过程是主要的成土过 程。
残余盐渍化
土壤中某一部位含一定 数量的盐分而形成积盐 层,但积盐过程不再是 目前环境条件下主要的 成土过程。
潜在盐渍化
心底土存在积盐层,或 者处于积盐的环境条件 (如高矿化度地下水、强 蒸发等等),有可能发生 盐分表聚的情况。
按自然地理条件、形成过程和盐分组成,可将我 国盐渍土划分为7个类型区:
七、
高寒荒漠-湖盆盐渍土区:
主要指昆仑山以南、横断山以西的青藏高原。该高原的众 多短而分散的内流河汇成许多孤立的湖泊,湖水含盐蒸发形成。
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是土壤盐渍化的前提
无论从全球还是从我国来看,大部分的盐碱土都分布在雨水 稀少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区,干湿季节明显,旱 季漫长湿季短暂,蒸发量大于降雨量。 我国主要的盐碱土地区,如华北和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只有 400-700mm,而年蒸发量则远超过1000mm;西北地区的内蒙古、 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年降雨量仅为100-350mm,有些地区更 低,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3000mm,为降雨量的10-15倍,甚至 300倍。这种气候特点为盐分聚集地表,土壤返盐提供了条件。
恶化生态环境
盐碱化的危害
腐蚀建筑材料 破坏工程设施
影响农牧业生产 毁坏道路路基
改变土壤结构 恶化生态环境
影响农牧业
破坏工程设施和道路
土壤盐碱化的防治
1、
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使地下水深度保持在临界深 度以下。
建立现代化排水系统:①水平排水,主要以明沟、暗管的形
2、
式进行;②垂直(竖井)排水。
3、
< 0.1
0.1~0 .2
0.2~0 .3(0. 4)
0.2~0.4
0.4~0.6(1. 0)
0.5(0.6)~1 .0(2.0)
半漠境及漠境 < 区 0.2
0.3(0.4)~0 .5(0.6)
土壤盐分的组成不同,其危害程度也有所不同。 根据对作物的危害程度由大到小,可将盐分大致按下列顺序排列:Na2CO3 > NaHCO3 > NaCl > CaCl2 > MgSO4 > Na2SO4。
渗漏
不合理的耕种方式
水盐运动: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影 响的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 旱季: 由于蒸发强烈,土壤 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 表,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地表积累。 也叫返盐。 雨季: 土壤被雨水淋洗,表 层脱盐。又叫淋盐。
水 : 主 要 载 体
盐分单向输入土壤盐渍化模式
盐分双向输入土壤盐渍化模式
母质和生物也是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
母质 1、母质本身含盐:在经过漫长地质年代聚集下来的盐分,形成古盐土、 含盐地层、盐岩或盐层,在漠境极端干旱的条件下,盐分得以残留下来成为 目前的残积盐土。 2、含盐母质在滨海或盐湖形成新的沉积物,经地壳运动将这些新沉积物 暴露出来成为陆地,从而使土壤含盐。 生物方面: 1、耐盐能力强的植物,吸收积累大量盐分。死亡后就把盐分留在表 层土壤中或地面上 2、某些盐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把体内的盐分分泌出来(称为泌 盐植物),就地累积于植株的附近,日积月累大大地增加土壤表层中的盐 分。
一般情况下,单一盐类的危害程度大于复合盐类,即当多 种盐类同时存在时,危害程度有所降低。
五大土壤问题之一
土壤盐渍化是困扰人类的五大土壤问题之一,另四 个问题则是土壤侵蚀、沙漠化、退化与污染。
首先,盐渍土分布 广泛,其范围遍及
天朝(中国)也是盐
渍土分布广泛的国 家,编制中国盐渍
除南极洲以外的六
大洲其总面积约达 9.5×l08ha,占地 球陆地面积的7.26 %。
成土母质风化释放出的可溶性盐分,无法淋溶,只能随水搬 运至排水不畅的低平地区,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盐分便聚积于 表层土壤内,导致土壤盐渍化。
地形地貌是盐分累积分异的重要条件
地形地貌引起水盐的分配和运动,所以盐碱土总是分布于特 定的地形地貌部位上。陆地上盐分移动和集聚的基本趋势是盐 分地面和地下径流由高处向低处汇集,积盐状况由高处到低处 逐渐加重。 因此,就大地形而言,盐碱土多分布在地形低平的内陆盆地 、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地区,地面水和地下水汇 集,地下水经常维持较高水位,容易形成盐碱土。地势较高的 地区和坡地不会形成盐碱土。 从小地形来看,在低平地区中的局部高处,由于蒸发快, 水和盐分由低处向高处聚积,有时往往相距几十米或几米,高 差仅为十几厘米的地方,高处的盐分含量可比低平处高出几倍 。
人类活动是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因
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 的平原灌区,不合理的人 类活动是引起土壤次生盐 渍化的主要原因。
1.灌排 系统不 配套
4.平原 蓄水不 当
2.大水 漫灌、 串灌
土壤次生 盐渍化
5.利用矿化 度较大的地 面水或地下 水进行灌溉
3.渠道 渗漏
6.不合 理的耕 种方式
大水漫灌
农作物减产
我国的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
土壤含盐量(%) 盐分系列 及适用地区 滨海,半湿 润, 半干旱,干 旱区 非 盐 化 盐分类型 轻度 中度 强度 盐土 HCO3-+CO32-, >0.6(1 Cl-, Cl-.0) SO42-, SO42-ClSO42-, Cl->1.0(2 SO42-, SO42-.0) Cl-
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碱化
又称土壤盐渍化或土壤盐化。土壤盐渍化系指土壤 中积聚盐、碱且其含量超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导致 作物生长受到伤害的现象。
次生盐碱化
由于人类不合理灌溉造成的盐渍化过程,称为次盐 渍化,其形成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盐土 碱土 脱碱土
研究表明
当土壤含盐量达到干土重的0.3-1%时,即相当于弱盐 渍土或中等盐渍土时,农作物的产量仅为正常产量的 1/10-1/30。 由于土壤盐渍化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所以,土壤盐 碱化是土地退化的一个重要类型。
土分布图时粗略计
算,我国的盐渍土 面积约为l.0x108ha
土壤盐碱化的形成条件
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 地形地貌 地下水状况
母质和生物 人类活动
土 壤 盐 碱 化
盐碱(化)土发育状况
盐渍土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地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带,有时呈带 状分布,通常呈小块状分布于其他土壤带之中。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的英波里尔河谷地区,由于使用曾 被盐类污染的科罗拉多河水,导致25×104 km2 耕 地严重盐渍化。 加拿大草原地区受盐渍化影响的土地面积达220×104 k m2,每年的经济损失达(1.04~2.57)×108 加 元。 中国盐渍化土壤分布广泛,除滨海半湿润地区的盐渍土外, 大多分布在北方的半干旱、干旱地区,如华北平原、河套地 区、西北地区。
地下水状况是土壤盐渍化的主导因素
含盐的地下水,借土壤毛管作用上升至土壤表层,水分蒸 发后盐分便积聚起来,这是土壤盐碱化很普遍的过程。而地下 水位高低、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与土壤盐碱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故地下水影响是现代积盐的根本原因。 ①地下水位与土壤积盐的关系:地下水位越高,含盐地下水越 易通过毛管上升至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便遗留在土壤表层 ,引起土壤盐渍化。 ②地下水矿化度与土壤积盐的关系:地下水矿化度是指每升地下 水中含盐的克数(g/L),生产上将开始引起土壤盐渍化的地下 水矿化度称为临界矿化度。地下水矿化度越高,则土壤容易发生 盐碱化。反之,则不易发生盐碱化。 因此,地下水位的高低和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影响着土壤盐 渍化的程度,一般地下水位越高,矿化度越大,土壤积盐程度越 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