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侍坐篇》使用稿

合集下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2、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二、教学探究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结合起来。

一、导入新课:有个俗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面有个故事,你知道吗?宋朝有一个宰相赵普,别人说他读书只读《论语》,宋太宗就问他是不是这样。

他说,我平生所学到的本领,的确都是从论语中来的。

以前用一半来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现在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论语》真有这样的魅力吗?我们今天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论语》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前面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在通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一此问题。

让我们今天通过课堂的学习来解决这此问题。

二、课文分析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是孔子弟子。

侍坐:陪长者坐,聊天。

★问: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长里短,他们聊了一个什么话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志”“治国”都对。

志;孔子两次说:“不过各言其志尔”。

治国: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解释:如,如果。

或,有人。

则,那么。

如……则……假设语气。

)还有四人各自的谈话也是在谈治国。

不过,志是从发言角度说的,而“治国”则是从具体措施上说的。

★问:那么这个话题是谁提出来的?如何引出来的呢?明确:第一段。

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话题。

你能翻译一下孔子的话吗?句式: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4、以吾一日长乎尔(省略句式)★问:孔子的话包含了什么意思?两个意思:一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有顾忌。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原文+翻译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原文+翻译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简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一篇较长篇目,首先,《侍坐》章虽然属于语录体散文,但四个学生畅言理想抱负的文字并非各自独立,互不关涉,它们应该是排列有序、层进相衔的,传统的分析往往把孔子的四个学生的谈话内容割裂开来,独自理解。

其实,这四层内容,无论从学生发言顺序的安排来看,还是从发言内容高低深浅来看,都是有其内在的联系的。

其次,既然前面四个学生依次言志的四层内容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就不能把孔子总结性的感叹“吾与点也”单独剥离出来,而应联系四层内容及其整体关系来理解孔子的“喟然”长叹和“吾与点也”。

《劝学》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日;‘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优秀5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优秀5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优秀5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探索文章内在的线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了解和孔子。

3、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注意字的读音。

重点难点: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曾经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十年寒创苦,初战败北落孙山;有志能通天,重整旗鼓夺魁元。

”说的是人要有志,有可以拔开云雾见天日。

黄巢铮铮誓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得桃花一处开”,孔子也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要有志,所谓“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

有了志,就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他们的志又是什么呢?(二)孔子: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这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宣言:如果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想继续生存的话,必须回头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

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

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三)《论语》:提到孔子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论语》。

“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书。

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教师范读,指出字的读音,句读的停顿。

(五)学生自渎,弄清文章的情节。

(六)探究:1、文章题目的理解其中四个人是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就是陪着长者说话。

文章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谈话2、文章围绕什么事展开讨论的?志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3、你是怎么看待他们所说的话?子路——“其言不让”——哂之——直率冉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叹之——谦虚公西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惜之——更谦虚曾皙——与之——洒脱(七)延伸:1、他们的思想你是怎样看待的?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需要这些思想?为什么?2、孔子的思想和中国文化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继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特殊的文言句式;3、能够较准确地翻译全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优秀教案备课讲稿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优秀教案备课讲稿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目标】一. 让学生初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二. 学习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其思想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三. 学习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四弟子述志【教学难点】孔子为何“哂由”“与点”?【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米芾 导入。

1988 年, 世界部分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指出:“人类要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 2500 年以前,从孔子那 里寻找智慧。

”播放“奥运开幕式论语片段”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

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 思想?(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 551 年---前 479 年),名丘 ,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 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 《礼》、《乐》、《易》、,《春秋》)。

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 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 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 《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 20 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 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 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侍坐立意作文

侍坐立意作文

侍坐立意作文前几天去书店,妈妈通情达理地让我挑了几本书买回家,我很难作出选择,因为在书城里挑几本书就像是在茫茫大海里掏针一样这本书就是其中一本,不要看它厚厚的很难看完,可是,看了前面的介绍我也才知道,其实读这本书是要有方法的,只要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完全身临其境,把书以外的东西当作不存在,琢磨得细致入微,就会看得又快又简便又容易读。

这篇文章选自《论语》,《论语》一书内容广泛,涉及了哲学、政治、教育、文艺等多方面内容,是儒家学派的一部经典著作,居“四书”之首。

它是用语录体写成的,为古代语录体散文之典范,其语言简朴生动,又包含哲理诗韵,个别篇章还通过只言片语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侍坐》选自“先进“一章,是《论语》中较长的一章。

他没有简单地抄录孔子和学生们的抽象议论,而是具体的截取了他们随便聊天的生动场景。

因为原文是文言文,比较古奥,这里编者用现代文进行了改编。

这段文字,既记言谈,又传达了神情;即勾勒出不同人物的风貌,又传达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五个人的言谈以孔子一个人做线索贯穿始终,前半段处处留下伏笔,后半段以孔子的评论补充照应,结构处于变化又非常整齐。

文中谈到了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讲了自己想干什么事。

子路、冉有和公西华都说了将来会对国家作出多大多大的贡献,唯有曾皙在一帮安定地弹奏着瑟,当孔子问他的理想时,他却说“我”的理想就是在暮春三月,穿着薄如蝉翼的轻逸衣服,约上几个朋友,带上几个书童,到河的水里痛痛快快地洗个澡,然后到空旷的祭雨台上吹吹风,高高兴兴地一路高歌回去。

这就是我的理想。

令人惊叹的是,孔子的理想竟然和曾皙一样。

过了一会,其他三个学生都走了,只有曾皙留了下来,问了前面三个学生的志向。

孔子向曾皙说了其他三个人的志向,都有点不贴实际只有曾皙,因为只有他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看完这篇文章,我懂了,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做真实的自己,也要做最适合自己做的一份工作或是学业,像子路那样鲁莽冲动,是不可能会治理好一个国家的;而冉有却把纵横六七十里的小国家看得不以为然;赤(公西华名赤,字子华,公西是他的姓)认为主持宗庙的祭祀,参与诸侯的结盟活动不是国家大事,他自己只能做小司仪,孔子说;“如果赤只是做小司仪的话,就没有人会做大司仪了……做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才是做人的根本……。

先秦-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秦-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子曰:“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居则曰:“(你们)平时常说:“不吾知也!”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率尔而对曰:“子路急忙回答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冉求,你怎么样?”对曰:“(冉求)回答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

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Zi Lu, Zeng Xi, Ran You, Gong Xi Hua Shi Zuo" said the text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常德市长怡实验中学张上明一、教材分析:(一)大纲要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中语文第一册阅读部分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本书第六单元是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

关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中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单元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本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对先秦文学有个初步的了解;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熟悉诸子百家的言论、作品及其政治主张;能背诵相关段落。

课文所选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先秦诸子散文《论语》中的一篇。

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文苑中一座异彩纷呈的花坛。

它给后人的启迪无限丰富,使人叹为观止。

而《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孔子的哲学、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资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描写了师生畅谈“志”——理想的情景,气氛和谐,用生动的对话描写和传神的情态描写使人物的个性鲜明。

(三)教学设想: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教学则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是书面语言,口语基本上不再使用,因此培养感悟能力就有了其特殊性,而培养语感能力就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论语》侍坐教案(1)

《论语》侍坐教案(1)

光辉永驻的先师《论语·侍坐章》教学目标:1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虚词“以”“而”实词“哂”“作”“与”)2初步了解文中礼乐治国的思想3品读语言,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教学设想:1目标1可以通过早读辅导完成(具体任务为:解决生字词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2教学的重难点:目标3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3通过创造氛围引导启发等方式,创设平等对话的环境。

4通过语言的品读,引入文化的探究。

5让学生建立孔子作为一个老师的形象。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1让学生说说自己从小学到现在影响自己最多的老师的印象。

预设:上周市教科院来我校视导,院长说了一件事。

他未打招呼到一个班听课,这个班两位学生知道后,立即给他们找来两个凳子,其中一个学生掏出纸巾擦去灰尘,另一个学生见是塑料凳子就坐上去试试,这一幕感动了他们,也感动了我们。

2让我们重温一下孔子的伟大思想PPT展示:三个方面(教育,治国,修身)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子路:使勇知方冉有:使民富足孔子与弟子言志公西华:愿为小相曾皙:理想愿景孔子问志弟子言志孔子评志三、品读语言,感悟形象孔子:一个老师的形象平易和蔼启发引导心如明镜短文通过对话展示了孔子温和可亲循循善诱的大智慧。

他与子路之间相互了解,交往很多。

从子路的话中可以看出夫子的影子。

孔子曾经说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论语·子路》)从他对于学生的了解来看,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让学生多从语言中挖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在思想这是对话的出发点。

子路:一个集忠厚、鲁莽、诚信、仗义、自负于一身的人直率坦诚快人快语对话应抓住一个“哂”字。

如何理解这个字,是理解子路形象的关键。

从《论语》中其它篇章来看,孔子对于子路也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且对于的才能也是十分肯定的。

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暮” 介宾短 语后置
风,动词,吹风。
曾皙(点)
春游图
志: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 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 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 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 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性格: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长叹的样子
赞同 落在后面
12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3 三子者出,曾皙 后 。曾皙曰:“夫三子 者之言何如?” 罢了 14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谦让 用 15 曰:“夫子何哂由也?” 16 曰:“为国 以 礼,其言不 让 ,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 与 ?安见方六七十 , 如五六十 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 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动词,治理。
比( bì )等到
使动用法, 使……足。
至于
等待
冉有(求)
志: 治理一个小国,三 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 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性格:
侧重富民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
6 “赤!尔何如?” 7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 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 相焉。”
或者 主持赞礼和 司仪的小官 诸侯相见曰会; 诸侯同见天子曰同。
如果人类要在 21世纪继续生存下 去,必须回头两千 五百多年,去吸取 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 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 时的宣言
孔 子 像 台 湾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品
( )
子 路 公曾 西皙 华冉 侍有 坐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由)(点)(求) (赤)
长辈对晚辈说话 尊敬对方或自谦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
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
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
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
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
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
格,显示了儒家礼乐治
国的共同思想。


同“欤:
概括孔子对四位弟子的不同评价
曾皙(点) 冉有(求)
子路
(仲由)


公西华
(赤)


孔 子
为何“哂”子路?
其发言坦率但急躁, 故而委婉批评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
¤ 为何“与”点?
一 这 是 太 平 盛 世 的 缩 影 二 淡 泊 功 名 , 逍 遥 自 适 三 依 然 是 在 讲 ﹁ 治 国 ﹂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 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 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 3、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 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 出自己的想法。

循循善诱
轻率急忙

春秋时一辆兵车, 配甲士三人,步卒 七十二人。
指军队
2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 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 使有勇,且知方也。” 比( bì )等到 3夫子哂之。
穿礼服戴 礼帽 名作动
公西华(赤)
志: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 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 相”。
侧重以礼治邦
性格: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子路:
志向虽各有侧重, 但都愿意在仕 途上创一番事 业. 都是要参 与政治。
侧重强国 冉有: 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同“稀”
铿的一声 放下 起
8 “点!尔何如?” 9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才能,此指为政的才能。 10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 11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 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何妨 介宾短语后置
称名


陪长者闲坐
问“志”
言“志”
四位弟子“志向”怎样? 试从说话方式中体会其性格。
评“志”
因为,介词。
年纪比你们大
不要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 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 知尔,则何以哉?”
闲居,平时
如,连词,表假设。 或,不定代词,有人。 知,了解。 用,做
以 礼 治 国
高山仰止 问道仲尼
—— 师长风范垂千古 言志 —— 各展抱负抒性情 评志 —— 借评传志表己愿
问志
拓展: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 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 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 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 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述的这个境界,可谓是 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 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 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 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 想。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
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
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 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正道,指是非准则 五谷不熟曰饥, 蔬菜不熟曰馑。 微笑
子路(仲由)
志: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 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 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 并懂得义理。
侧重强国
性格:
有抱负,自信, 却失之鲁莽、轻率。
方圆,纵横
或者
4“求!尔何如? 5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