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听力障碍儿童的感恩教育

合集下载

聋生感恩教育初探

聋生感恩教育初探

聋生感恩教育初探孔子曰:“仁者爱人。

”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醒人性的情感教育,是培养聋生爱的重要基础。

如果人与人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

爱是感恩的基础,因爱而生的感恩则是爱的升华。

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情感基础。

不懂知恩图报,不会拥有真正的快乐,大部分的聋生冷漠、自私、脆弱,对亲情、友情淡漠。

因此,对聋生进行感恩教育十分必要。

感恩教育就像是在聋生的心灵种花一样,是聋生身心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课。

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祖国的培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因此,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实施。

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他们也就无从感受到父母、师长、朋友以及社会对他们的爱。

一、感恩父母教育——知恩才能感恩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

”因此,要让聋生学会感恩,首先得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恩,哪些人或事是需要我们感恩的。

那么,首先要让聋生懂得要感恩父母。

只有当聋生感受到父母的艰辛,体察父母的爱心,理解他们的关心,用现实触动其心灵,使之明白父母养育他们不易,应该感谢父母。

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1.充分利用电视、电影等资源,让聋声观看亲情影片,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教育。

影视中多角度表达了父母之恩。

如《漂亮妈妈》中为培养聋童而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的单身母亲,《背影》中慈爱、忠直、善良的父亲等。

让学生体会父母养育聋生的艰辛,以及父母的慈爱之心。

体会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2.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到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带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劳动。

通过劳动,学生懂得了“粒粒皆辛苦”,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

3.每天的晨会时间是很好的感恩教育时间,我利用聋生喜欢听故事这个特点,用手语给他们讲《感恩父母》中的故事。

我使自己进入角色,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行为动作,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们进入情境。

听障家长的发言稿范文

听障家长的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我是XX小学XX班听障孩子XX的家长。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此温馨、关爱听障孩子的环境,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同学们的无私帮助。

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发言,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和感悟。

自从我的孩子XX被诊断出听力障碍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段时间,我们心情沉重,对未来充满了担忧。

然而,在了解了我国对听障儿童教育的重视和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优质资源后,我们渐渐看到了希望。

首先,我想谈谈听障儿童教育的特殊性。

听障儿童由于听力障碍,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通过听觉获取信息。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老师们针对听障孩子的特点,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他们耐心地教导孩子,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此外,学校还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的康复训练,帮助孩子提高听力水平。

在此,我要对学校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其次,我想谈谈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作为家长,我们要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关心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在我家孩子XX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但是,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只要用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1. 爱心是关键。

作为家长,我们要用爱心去关爱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同时,我们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在关爱中茁壮成长。

2. 坚持是动力。

面对困难,我们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帮助孩子克服听力障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合作是桥梁。

家校合作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我们要与学校、老师紧密携手,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最后,我想对各位家长说:请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是优秀的。

坚强的母亲让听障孩子学会感恩

坚强的母亲让听障孩子学会感恩

坚强的母亲让听障孩子学会感恩鲁XXX,13岁是我校的一名听障孩子。

这个孩子生下来就丧失听力属于先天性耳聋,听力110以上是重度耳聋孩子。

这个孩子几乎没有一点残余听力,但在老师和孩子家长的关心、教育下健康成长。

他虽然是一名听障孩子,但从他的行为举止、思想道德方面、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我校残疾学生学习的榜样,受到全校师生的喜欢。

记得,洪利刚生下来时,爸爸、妈妈很高兴,可是,没出满月妈妈发现孩子不像其他孩子对声音有反应,爸爸、妈妈连忙抱着他去医院检查,检查的结果犹如晴空霹雳,医生告诉家长这个孩子患有先天听力障碍,也就是平时说的聋哑孩子,而且他听力水平是最重的,几乎无听力。

当时,爸爸、妈妈不相信这样的结果,于是一家人奔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医,可是检查的结果是一样的。

面对这样的状况,红利的妈妈不知抱着他哭了多少回。

可是日子要过下去,生活还在继续。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利的妈妈渐渐地接受了事实。

既然我把孩子领入人间,孩子是无辜的、不幸的,我只有加倍关心、照顾他。

他虽然没有听力,但也要和正常人一样,做一个健康、向上、明事理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无论生活有多难,都要为孩子创造好的教育环境。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红利已经五岁了,红利妈妈看着同龄的孩子都被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当红利看着小伙伴都去上学了,那种渴望的眼神让妈妈很心酸。

妈妈知道孩子不能成天在家围着自己转,虽然是残疾孩子但更应明事理。

可是,我们区特教学校没有学前幼教班,要接受教育必须的到入学年龄学校才接收。

红利妈妈和红利爸爸商量怎么让孩子接受正规的教育,父母决定送孩子到外地的残疾儿童的康复机构学习。

可是要到外面学习父母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是身边的亲戚、朋友们认为一个残疾孩子用的着上外地学习吗?其次,送红利去外地学习需要大量的钱,可是红利的父母都没有固定工作,这几年红利妈妈为了照顾他,已经好几年没有工作了,平时家中的花销都靠红利爸爸一个人打工维持生活,家中的积蓄有限,面对这样的困难,红利妈妈没有畏惧她说服亲戚、朋友,带着凑来的钱登上了去我省最大的肇东特师的康复训练班学习。

教师关爱听障儿童演讲稿

教师关爱听障儿童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令人关注的主题——教师关爱听障儿童。

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听障儿童如同夜空中的一颗星星,虽然默默无闻,却同样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关爱他们,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关爱听障儿童。

一、了解听障儿童,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首先,我们要了解听障儿童。

听障儿童是指由于听力障碍导致他们无法正常接收声音信息,从而影响语言、认知、情感等方面发展的一类儿童。

在我国,听障儿童的比例约为0.6%,约有2000万左右。

他们面临的困境是: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享受美好的生活,无法与同龄人交流,甚至无法进入学校接受教育。

了解听障儿童,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听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自己的缺陷而感到自卑、孤独。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树立自信。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多与听障儿童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等,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

2. 关注听障儿童的情感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困扰。

3. 鼓励听障儿童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培养团队精神。

4. 对听障儿童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二、关爱听障儿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爱听障儿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关键。

以下是一些建议:1. 优化教学环境。

为听障儿童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减少噪音干扰。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针对听障儿童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视觉、触觉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加强语言训练。

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口语训练、手语教学等。

4.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听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教师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5. 家校合作。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听障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形成教育合力。

聋校感恩教育教案中班反思

聋校感恩教育教案中班反思

聋校感恩教育教案中班反思教案标题:聋校感恩教育教案中班反思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感恩的含义,并培养他们对生活中的各种恩惠的感激之情。

2. 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以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3. 提供适当的教学活动和资源,以支持学生在感恩教育中的学习和参与。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感恩的概念,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 学生能够通过反思自我行为和经历,认识到他们所受到的恩惠,并思考如何回报。

3. 学生能够参与各种感恩活动,并体验到分享和帮助他人的快乐。

教学准备:1. 图书:《感恩的心》、《感恩的小鸟》等与感恩主题相关的绘本。

2. 图片或海报:展示不同的感恩场景和行为,以帮助学生理解感恩的概念。

3. 感恩日记:为每位学生准备一本小本子,鼓励他们每天记录一件让他们感恩的事情。

4. 感恩信纸:为学生准备一些装饰精美的信纸,以便他们写感恩信给家人、朋友或老师。

教学活动:1. 感恩故事分享:老师向学生讲述一些关于感恩的故事,引导他们思考故事中的感恩行为和情感。

2. 图片讨论:展示感恩场景的图片或海报,鼓励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感恩行为,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3. 绘本阅读:选择一本与感恩主题相关的绘本进行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感恩情节,并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

4. 感恩日记:每天课堂开始时,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恩日记,并邀请他们描述他们为什么感恩。

5. 感恩信写作:指导学生写感恩信给家人、朋友或老师,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6. 感恩活动参与: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感恩活动,如为他人提供帮助、分享自己的东西等,以体验分享和帮助他人的快乐。

评估方法:1. 学生参与度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分享经历等。

2. 学生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感恩日记和感恩信,看是否能够清晰表达感激之情和思考如何回报的想法。

3. 学生口头表达评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口头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评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程度。

我对聋哑孩子教育的感想

我对聋哑孩子教育的感想

我对聋哑孩子教育的感想
《我对聋哑孩子教育的感想》
聋哑孩子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需要特殊的教育。

作为一个老师,我对聋哑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聋哑孩子的教育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不能一概而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制定教育计划,以适应孩子的需求。

其次,聋哑孩子的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他们需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以便与他人交流,增加他们的社会融入能力。

最后,聋哑孩子的教育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以及他们的需求,要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受到更多的关爱。

聋哑孩子的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也是一项有意义的任务。

只有通过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使他们受到更好的教育,实现他们的潜能。

听障儿童教师演讲稿

听障儿童教师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听障儿童教育这个话题。

在此,我要感谢领导给予我这个难得的机会,也要感谢同事们一直以来的关心与支持。

在此,我也要向各位家长表示诚挚的敬意,感谢你们对听障儿童教育的信任与付出。

首先,我想谈谈听障儿童教育的意义。

听障儿童是指由于听觉障碍导致无法正常接收和利用声音信息,从而影响其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儿童。

在我国,听障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因此,开展听障儿童教育,对于提高听障儿童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听障儿童教育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听障儿童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 教育资源不足。

听障儿童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听障儿童教育发展不平衡。

2. 教育理念滞后。

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听障儿童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

3. 家庭教育缺失。

部分家长对听障儿童教育缺乏了解,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关爱和引导。

二、听障儿童教育的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听障儿童教育质量:1.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听障儿童教育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听障儿童教育权益。

2. 优化教育资源。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3. 创新教育理念。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关注听障儿童的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实施个性化教育。

4. 家校合作。

加强家校沟通,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听障儿童教育,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5. 社会关爱。

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听障儿童的关注度,营造关爱听障儿童的良好氛围。

三、听障儿童教师的责任作为听障儿童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听障儿童的重任。

以下是我对听障儿童教师职责的几点思考:1. 坚定信念。

我们要坚信每个听障儿童都有发展的潜力,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让听障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让听障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让听障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作者:林瑛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09年第04期听障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听力受到损伤,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和成长,许多家长内心都存在一种歉疚心理,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故而对孩子大多是有求必应,一味地付出,不奢求回报。

家长的这种歉疚的心理和无偿付出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久而久之,使他们觉得父母甚至其他人所给与他的都是理所当然的,因而受之坦然,不懂得感激别人,更谈不上什么回报,继而逐渐变成一个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的人。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在青少年的德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基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施恩不忘报”的美德,还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

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也曾指出:“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

”每一位特教工作者都有责任对听障学生有效地实施感恩教育,以净化熏陶他们的心灵世界,端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他们心存爱心、孝心与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学会共处,学会宽容等等。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与目标1.感恩父母孝心是感恩教育的先导,哪一位父母养育孩子不是含辛茹苦,一个人如果对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能正视,不知道感恩父母,不情愿赡养父母,还会有什么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常看到,一些心怀歉疚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尽可能的满足,不考虑这样做对孩子会产生什么影响。

一个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自己的成绩考大学并不乐观,但他居然报了两所学校,毫不考虑自己家生活有多么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听力障碍儿童的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1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听力障碍儿童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德育内容。

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中对德育的要求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要“关爱他人,关心集体”。

这些行为道德规范贯穿了一条红线,那就是“爱心”。

一些听力残疾儿童不懂得“感恩”,不仅表现在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上,也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老师的教诲之恩,同学的相助之恩,社会贤达的救助之恩等。

懂得“感恩”才会产生报恩的愿望和心理。

感念父母之恩,才能孝敬父母;感念生活之恩,才能自尊、自立、自强,关爱他人,回报社会;感念祖国之恩,才能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报效祖国。

总之,“感恩”教育是培养听力障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土壤,聋校德育把“感恩”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是完全必要的。

一、感恩教育在培养听力障碍儿童人格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1.1感恩教育是学会善待自我的良策
多数研究表明,听力障碍儿童存在几个较为显著的人格倾向,诸如脾气倔强,好冲动,伙伴范围狭窄,社会交往欠缺,社会常识缺乏。

有的个性畏缩,不能正确面对自己;有的性格娇惯,自我评价过高;有的个性孤僻,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等。

如果这些学生能怀着
一颗感恩之心,感谢父母辛辛苦苦的养育,把自己送进学校读书;感谢学校的栽培之恩,让自己享有良好的学习条件;感谢老师的辛勤培育,让自己学有所成。

那么他们就能正确面对生活,身残志坚,努力学习,健康成长,而不让自己陷入自怨自艾的泥沼,导致恶性循环。

1.2感恩教育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妙方
听力障碍儿童也希望得到人们的理解与尊重,但他们一般都不愿意让人们注意到自己的残疾,对自己的生理缺陷很敏感。

在道德价值的坐标体系中,坐标的原点是“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一切社会关系都是由主体“我”而引发的。

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有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由于心怀感恩,聋生就能正确对待他人,真诚地尊重他人,这样,也会得到人们对自己的尊重。

1.3感恩教育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听力障碍儿童通过眼睛了解周围的环境、学习别人的行为,但是很难从别人的言语中得到鼓励或帮助,在独立生活和学习中常感到无能为力。

别人的嘲笑和捉弄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他们便会产生自卑、孤僻的消极情感,不愿与人交往。

到了学校以后,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有利于同学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常怀感恩之心,会使聋生心胸恬淡、胸怀广博,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的成功。

1.4感恩教育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必要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通过自我教育,听力障碍学生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地去理解他人,从而逐渐学会体谅别人,学习他人的长处,宽容他人的不足,并学会自控,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

当学生懂得感恩时,便会将它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自觉实践于生活中。

1.5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桥梁
“和谐教育”必须致力于促进人内在的全面和谐发展,在素质结构中体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而感恩教育使人感谢他人,感谢社会,感谢自然,正好促使聋生具备这种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和态度。

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

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追求阳光人生的美好精神境界。

从社会角度而言,通过感恩教育,人人常思回报,少索取,将使整个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

二、在聋校德育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的策略
感恩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激发其情感,更重要的是使之养成相应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除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合作,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选择恰当的方法。

贴近教学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

鉴于以上想法,2010年笔者在班级内开展了“学会感恩”系列活
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感受亲情,感受友谊,去拾取身边最近的、也最容易忽略的情感,教他们学会感恩。

这次活动共分为三个主题:“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

(一)感恩父母
组织“孝敬父母”的主题班会;用课件展示关于感恩父母的事例以感动学生;提倡学生自制生日礼物或贺卡送给父母;在“父亲节”和“母亲节”写信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每周帮父母做一件家务;举办感恩父母演讲会等等。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恩情。

活泼可爱的男生阿蓝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真辛苦呀,拖完地又忙着做饭。

父母每天为儿女付出那么多的心血,都是希望儿女将来有成就而已,我们做儿女的也要关心父母。


每每读着手中的一篇篇文章,心中不禁涌起一种感动。

孩子们感悟到了父母无私的爱,才会尊重父母,孝敬父母,才会去爱生活、爱老师、爱同学和爱社会。

(二)感恩老师
在“写作亲情”的德育尝试中,引导学生以“感恩老师”为话题写复杂记叙文。

从孩子们写的作文中,让人感受到的是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师生之情。

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眼中的好老师。

有的写老师对自己的鼓励,有的写老师一次善意的批评,有的写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和关心,更多的是写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学生小宋在《我喜欢的老师》的作文中写道:“沈老师不仅教我们学数学,还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

沈老师,我该怎样感谢你呢?也许,这是我永生难忘的恩情,但我知道,老师的心愿就是让我们这些残缺的幼苗健康成长。


(三)感恩同学
在思品课上举行“文明之星”评选活动,每周评选一名同学当“文明之星”,请全班同学为他写优点,作为“文明之星”的同学真诚回复同学们的评价,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

从同学们相互间真诚的赞美、热情的话语中,笔者看到了他们的善良和纯真,看到在他们眼中,都能用赞许的眼光去欣赏同学身上的优点。

三、总结
安东尼说过: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

“感恩”教育不是通过一两次教育活动就能完成的,学校和教师应把它列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分阶段、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及各种活动坚持下去,同时,还要联合家长引导聋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体悟和认同感恩,具备感恩之心,养成感恩的习惯。

让感恩的种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发芽、成长,使他们健康快乐地融入和谐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