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因成就感而精彩
精心雕琢教学细节,成就数学精彩课堂

审
・ ・ 审 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审
・4 -审 ・ -" ・ 争
・ 审
・ >・: ・ - 4 ‘ 审
・ ・ 审 中
・ 争
・ >・字 ‘ ・ - 4 ‘ ・ 审 :
・ 审
・ 审
・ 々
・ ・ 争 审
・ 审
・ ・争 ・ 争 ‘ 争
・ 夺
・ 争
・ ・ 夺 审
・ 夺
・ 夺
・ 辛
・ ・ 夺 夺 ・ 夺
・ ・ 辛 夺 ・ 夺
一
体会。
一
、
设计 “ 细节” 折射理念 。
堂成 功的数学课 , 它的教 学设计 一定 是主题明 确、 重点突 出、 逻辑严密 的 , 每一个教学 细节也 一定是 具体生动 、 精确恰 当的。 这些具体 的教学细节 , 不应孤 立 无序地拼凑在一起 , 而应按照相关 的教学 内容和要 求, 主次分 明、 条理清楚 、 逻辑严密地组 织在一 起 。把 “ 整体 ” 细节 ” 和“ 结合起来 , 从整体 人手 , 体 引领 细 整 节, 细节服务整体 。真正体现 “ 习就是认地 图” 学 这个 教育理喻 !如听过二年级 “ 确定位置 ” 一课 , 师设 计 教 了这样一个新颖 而 自然 的课始导人 。 活动 1交朋友。 : 师: 请每 个小组往下传 第一 张纸 , 依次 写上你 的 名字 , 我就 能认识你 了。 1 第 小组有几个小朋友 ? 2 第 小组呢? 3 第 小组 呢? ……(第几组 ” “ 的概念在学生头 了 ( 5×5 5X 1 + 0X5) 5×1 + 0 1 X2亘 0×4 5×5×2两 + 脑中建立 了起来 ) 种解法 , 当我非 常满意地 准备 呜金收 兵时 , 有一 正 还 活动 2找位置。 : 位学生高 高举 着手 ,原来他 还有一种 解法是 5× 5× 师: 天, 今 老师要重新 给大家 排一下座位。看 , 这 1 。 0 我听后心想 : 肯定又把题 目看错 了 , 把长方体 的表 是第二张纸 , 请小朋友从上往下依次拿 。再请 你们按 面积错求成 长方体 的体积 了。 我看你怎么解释 ? 于是 ,
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具魅力

数学是一 门比较抽 象的学科 , 要使数学课 堂具体 、 生动 , 吸 引学生 , 不仅要利用传统 的教学手段还需要 利用现代教学 电化
教学技术 。 教师制作一些视频以及动 画, 让学生看一看 、 比一 比、 画一画 、 做一做。尽量 以各种形式展现 , 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 图
时表扬 , 同学适时鼓 掌 , 甚至奖励一份小礼物 , 检测 中达到规定
四、 教 师 在 课 堂 中 的点 评 也 重 要
跟人之间 的关 系就像 数学 中的两个 圆 , 相离, 相切 , 最后 相交 !
爱情像一 条抛 物线 , 有起就有落 ; 亲情像一个圆 , 走不出它的半 中回味着数学课堂的语言美 。 二、 教学手段的 多样性与趣 昧性相结合
巴甫洛夫指出 : 情感是 人大脑皮 层上“ 动力定型 ” 的维持和
径; 友情像一个公式 , 等量付 出 , 等量 回报 。学生在哲理的思辨 破坏 。若外界 的刺激使人原有 的一些活动得到维持 和发 展 , 人
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 隋感。因此 , 在课堂上 , 我们要常使用鼓励
性 的词语 “ 好极了 、 你是怎样想 的、 很棒、 坐下再思考等 。” 对 于 基本题给 中下等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 对于他们的成功 , 教师及
逻辑思维 能力外 , 还必须具有强烈的课堂情感体验 , 体现在 教师 某 , 问李小龙 的父亲是谁 , 答为李某 。以此实例来 说明 : 一个正
、
教师应让课堂具有“ 传情” 功能
要实现这一 目的 , 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技 能。 德 国教育家第 斯多惠说 :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 而在于激励 、 唤醒 、 鼓 与点拨 , 教学活动就 能顺 利展开。首先 , 以导语 牵情 : 课 堂的导 人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本堂课 的成败 。于是 , 在每一堂数学课 激趣法 、 复习铺 垫法 、 提 问质 疑法 、 类 比推理法等 因课 而异 。富 有艺术性 的导语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学 习的境 界。第二 , 讲解融 练习巩 固、 课堂反馈 , 达到连结与贯穿课堂就行。其实数学课堂 也应 有新鲜 、 生动 , 富有鼓励性 的语 言 , 并辅之 以恰 当的“ 体态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得精彩

四、 把握 开放性原则 。 让学生的 口动起来
体 验 教 学 不 是 狭 隘 的 自我 封 闭 、 自我 孤 立 的 活 动 , 是 开 它
放的 , 更是在交流互动 中获得发展。教学中教师多给学生一点
活动的余地 ,多给学生 一点展示 自我 的空 间和 自我欣 赏的机 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
的过程 , 识对象 的规律 , 认 发现 对象 某些特征或与其他 对象 的
区别 和联 系。而“ 验式学习 ” 体 就是强调学生 的参 与性和实 践 性, 让学生 主体参 与教学全过程 , 通过 自身 的实践 活动构建 属
媒体变化原一次 函数 的图象在坐标 系中的形状 , 让学生想象其
实际意义 , 许多学生赋予了警察抓小偷问题 、 新龟兔赛跑 问题 、 不 同经营策略的出租车问题等 以新的内涵 , 整个课堂充满 了思
教室里一 片欢声笑语 , 学生仿佛感到这不 是在上课 , 是教 师
领他们玩 , 这样竟不知不觉地理解 了行程 问题 的概念 和数量 关
额 饺
习
Xn i Y  ̄X e i iXa 11 uX O 1i 1
教学 实 践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 得精彩 动”
吴 尔价
( 苍南县钱库镇二 中, 浙江
摘 要: 现代 数学论认为 , 生 的数学 学习过程 是一个 以学生 己 学
温州
35 0 ) 2 8 0
再如 , 统计与概率” 在“ 的教学中 , 可让学生用硬币 、 饮料瓶 盖子 、 计算 机等做模拟实验 , 收集数据 , 发现规律 。 总之 , 重视 学生的主体性 , 就是要在教学 活动 中解放学 生
维 的火 花 。
于 自己的知识意义 , 教师在其 中重 视学 生的参与过程 , 使学 生
自主展示,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第6 4 , 组: 我们组经 过讨 论 , 还发 现
一
相信 学生 , 放 手发 动学生 , 给学生
一
个更 简便 的 比较 方法 . 因为6 , 9 , 7 , 6 四个数都 接近7 ,从9 个里拿 出2 个, 1 个
个机 会 .学生会 还你一 个又一 个惊
以给他 们提 供一 个重新 打开心扉 的机
会 .让 他们 重新 以 自信 的状态走 入数
学学习.
示板 进行课 堂展示 之际 ,即是精彩 纷
呈显 现之 时 、课堂 教学 中最激动人 心 之刻 !孩子们 激情澎湃 、 智 慧无穷 , 在 讲解、 补充、 质疑 、 点评 等活 动 中形 成 了强 烈的思 维碰撞 .精彩生 成 即显 其
人全 变成了7 个 ,所 以男生套 的平均 数
是7 个. 而 女生套 的个数 没有这 样 的特 征。 所 以 只能用 1 0 + 4 + 7 + 5 + 4 = 3 O( 个) , 3 0 + 5 = 6( 个) 求 出女生套 的个数 的平 均 数, 然 后再 比较 . 大 家觉得 这种 方法是
组进 行汇报交流 , 教师有意识地先请错 误 的一组 即第5 组 汇报 。然后 通过其他 组 的辨析讲 解 。 使 学生感受 到男 、 女生
也被 封 闭起 来 了. 而 自主 展 示 往 往 可
因为7>6 .所 以我们组 一致认 为男 生 的平均 水平 高一些 ,应该 男 生套得 准
一
些.
习、小组交 流的环 节 中,教 师应 给学 生 足够探 索交流 的时间 ,学生经历 了 组 内成员思 维 的碰 撞和集体 智慧 的完 善 ,会为下 一步 的 自主展示 提供充 分 的准备 . 因此 ,当各 组 一次 性挂 出展
小学5年级数学自习的成就感激励

小学5年级数学自习的成就感激励在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课堂上,自习的时光是每个学生迎接挑战、获取成就感的关键时刻。
数学自习不仅是知识巩固的阶段,更是孩子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的重要时刻。
当数学题目出现在面前,仿佛是一个个需要攻克的小堡垒。
每道题目都像一位微笑的老师,等待着孩子们用智慧去解答。
刚开始,这些题目可能显得有些陌生,甚至有点难以捉摸。
就像是一扇尚未打开的大门,背后藏着无数的惊喜和挑战。
而这个时候,孩子们就像是勇敢的探险者,带着好奇心和勇气,迈出第一步。
在解题的过程中,孩子们像是在和一道道难题展开对话。
每当他们认真思考、仔细计算时,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幅数学的画卷,复杂的公式、抽象的图形逐渐清晰起来。
每当解决一个难题,孩子们脸上那种由衷的笑容,正是他们与难题斗争的胜利的最佳证明。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理的成长。
每个正确答案都是对孩子们努力的嘉奖,每次成功都让他们更加自信。
成就感就像是一个温暖的阳光,洒在孩子们的心田。
它不仅仅是解答一个正确答案后的满足感,更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肯定。
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在数学自习中不断进步,他们会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
这种自豪感让他们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任何困难都能被克服,任何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这种成就感的激励作用极其强大。
它让孩子们在面对更多的挑战时,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数学的难题虽然依然存在,但他们知道自己有能力去解决它们。
每一次的成功都像是一个小小的里程碑,指引着他们前行的方向。
每次的失败则是一次宝贵的经验,让他们在下一次挑战中更加从容。
同时,数学自习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耐心和坚持精神。
在解题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面对挫折,如何从失败中汲取经验。
这些品质不仅在数学学习中重要,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孩子们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努力,逐渐认识到成功需要时间和付出,这种认知将伴随他们成长,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坚韧和自信。
如何才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如何才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哎,说真的,数学这东西,真是一把双刃剑啊!它能让你头疼欲裂,也能让你爽到飞起!关键就在于——如何才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这可是个大问题!我记得我小时候,数学老师布置了一堆练习题,我当时就感觉自己快被数字淹没了。
什么一元二次方程啊,函数图像啊,简直是噩梦!但我偏偏不信邪,硬着头皮啃啊啃,结果就是越啃越糊涂,最后连个答案都找不到。
当时我就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被困在迷宫里的老鼠,怎么都找不到出口,真是沮丧到极点。
可是,事情总有转机。
有一天,我正沮丧地对着题目发呆,突然发现了一个规律。
我好像摸到了一点数学的边边角角,它不再是冰冷的数字符号,而是一个充满了逻辑和规律的世界。
我开始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一点点地拆解难题,然后一步步地找到答案。
那种感觉,就好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突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简直不要太爽!从那以后,我开始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的奥秘,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我会去思考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为什么1+1等于2?我还会把数学跟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计算超市打折商品的实际价格,或者规划旅行路线。
慢慢地,我发现数学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无味,它充满了乐趣和挑战。
所以,想要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其实很简单,就是:1. 别怕犯错,多尝试,多思考!就像我一开始一样,别怕做错题,多尝试,多思考,你就会发现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
2. 主动地去探索,别被动地接受!不要总是等着老师讲,要自己去思考,去尝试,去发现数学的奥秘。
3. 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多去观察,多去思考,你会发现数学一点都不枯燥。
就像我当年发现数学的奥秘一样,相信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数学乐趣!加油!你一定行!。
培养学生成就感在数学课堂上的作用

培养学生成就感在数学课堂上的作用湖北省天门实验高中 聂益志 431700摘要:成功动机越强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持续性就越长。
我认为,成就感的培养对学生主动学习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文基于教学的实践经验,采用三个途径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最终达到学生有“自己去专研,最有成就感”的理念。
关键词:相信,肯定,互学,成就感 一 引言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只有充分相信学生,欣赏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平常的教学中,讲解难度较大的题时,老师思维跳跃性太大,与学生距离太远, 学生认为你是神,而学生学到的东西很虚,过后就忘,效果不明显,老师无法参与到学生之中,是问题的关键.以前外出听课学习,各种教学方法也参考,其中“循环大课堂”印象深刻,让学生上讲台,讲的知识在下面已经在小组内充分讨论过(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专门研究讨论一个题目),这样讲的时候,掌声不断.感觉很精彩,回来之后,尝试此法,发现每个小组的成员只关心自己小组的题目,对此题以外的题,除聪明学生以外,都很难掌握,学到的知识点单一,如果要讲的每个知识点,每个题,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效果就不一样了。
二 成就感培养的策略和过程以及作用途径之一:寻找机会证明很多时候学生比老师行,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其自主探究,初步体现成就感给学生带来的喜悦。
呈现1: 例1,过抛物线)0(22>=p px y 的焦点F 且倾斜角为060的直线与抛物线在第一,四象限内分别交于A,B 两点,则3=BF AF老师解:3,,3133102)()(1,,33203322233212122112212122121222=∴>==-+=+-=+-==-==+=--=+=BFAF BF AF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BFAF p y y p y y ppx y px yp y x 而由图知或得则设得得联立设直线为λλλλ此解法看似巧妙,把长度关系转化为纵坐标之比,又利用了对称思维,实际上犯了一个本质的错误,把小题当大题做了,违背了出题者意愿,针对该题我在课堂巡视中,一个学生比较胆怯的向我讲述了他的解答过程:学生解: 33260cos 260cos 00=⇒=⇒=-=⇒=+BFAF pBF BF BF p pAF AF p AF 由此解法把角度和抛物线的定义运用的恰到好处,我假装没有听懂的样子,恳请他把此法在黑板上讲给我和其他学生听,之后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充分肯定了此法比我的方法好,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百次的创造意念”,第二天就找了几个相关类型的题,说明此法对抛物线,椭圆,双曲线都适用.一个学生比老师行是所有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件事,并且乐此不疲,在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点,给予学生足够舞台,则事半功倍. 变式1:学生解:0260,21cos cos 1cos cos 1cos 609002111,4=∴=⇒-=⇒=-+=⇒=+=≤<=-=θθθθθθθθp BF p BF BF p AF p AF AF BFAFB A F x y )(的倾斜角则直线若两点,与抛物线交于作直线的焦点过抛物线变式2:学生解:32221160cos 21160cos 32,2,602222=⇒=+-=⇒--=--=⇒+-===e BF AF ec c aBF BF c caeBF e c c aAF AF c caeAF e BF AF B A F 由则椭圆的离心率若两点,的直线交椭圆于且倾斜角为过椭圆左焦点有一些选择填空题,因为选择方法不对,哪怕做对,也是时间太长,导致后面的题目没有时间做.途径之二:在课堂上,创造机会,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解答问题,老师讲授过程中允许且乐意学生提问,不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 呈现2:附带答案:累加得原不等式成立。
2024年数学听课教师心得总结(5篇)

2024年数学听课教师心得总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以下方面的探索与思考对提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一、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高质量的教学课件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明确地理解知识点,其丰富的创意材料和视觉效果,不仅令人印象深刻,而且与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
这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将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二、营造教学情境数学的魅力在于每一次解题的成就感。
并非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这种乐趣。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创造教学情境的灵感,旨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挑战自我,享受成功解题的喜悦,从而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意愿。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每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共同点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渴望。
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而非直接提供答案。
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正确,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五、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有价值的评价,同时将复杂的专业术语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不仅听懂,而且理解。
这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组织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享受学习。
2024年数学听课教师心得总结(二)本月某日,我国某校全体数学教师前往某县第三小学参与听课学习活动。
我有幸聆听了一堂《倍数与因数》的数学课,深受启发,感悟良多,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让我叹为观止。
以下是我对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习收获1、实地听课较之校内闭门造车,能更快更多地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
2、真实——课堂教学应追求的境界在本次观摩课中,我感受到课堂教学应追求的真实境界。
过去,我在授课过程中总是担心出现纰漏,因此事先将每一句话、每一个答案都预设好,导致课堂失去了真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课堂因成就感而精彩
在新课程精神的指引下,数学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往枯燥、机械、生硬的数学教学正变得生动有趣,以往的纯接受式的学习正逐渐被发现、探究和接受相结合的教学所代替,在趣味数学的学习中,很多学生有了数学成就感。
数学成就感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探索,从而获得成功而产生的愉悦的心理体验。
当每个学生都能从数学学习中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成就时,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会变浓,学习就会更有劲头,自身的数学素养就会得到提高。
一、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再把数学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但它又是生活的抽象。
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应首先让它回归生活,先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的存在,再来学习高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最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这样学习数学,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应用范围广泛,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作用很大,在我们的生活中都能用到它,从而树立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可布置学生回家先到超市购买生活必需品,在购买
时预先算好自己买东西需要多少钱,算好后还要检查带的钱是否足够,再和售货员阿姨结算的结果核对,看是否相同。
学生第二天来上课时都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购物的经历,并讲解元、角、分的知识,还能以此来说出常用物品的价格,所以这节课的知识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也感受到了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在学习中,不同的学生都各有收获,或是知道了元、角、分的知识,或是更深层次的知道了生活中元、角、分的应用,并能估算出部分商品的价格。
当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还设计了一个新的场景让学生充当买卖双方来进行交易,从而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了元、角、分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我布置学生了解部分东西的价格,并在第二天举办了一个小小的拍卖活动。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身边的数学,并且亲身经历了整个学习过程,兴趣盎然地学习了生活化的数学,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这使他们意识到数学并不都是枯燥的,数学也令人赏心悦目。
二、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就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和学生的基础知识联系得最紧密的区域,找到这个区域就等于找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切入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将会变得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统计这一部分知识时,当要记录连
续喷出的烟花共有多少个时,学生不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于是我们就可以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如“√”“×”“?O”……来表示。
当学生记录完了以后,教师告诉他们一共放了多少个烟花,并和自己的记录核对一下,对的学生会非常兴奋,因为,他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
如果在这时教师再适时地引导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学习,学生会和自己的方法进行比较,将会更容易接受。
因此,从学生可以接受,或从现有的知识出发来解决问题,将会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取得教学的成功。
三、数学课堂教学要抓住细节,让学生随时体验成功,感受快乐
前不久在一位教师的课堂上,我就充分感受到了成就的魅力。
刚上课,一位胖胖的小女孩举起了手,教师满脸惊讶地望着她,示意她起立后,小女孩满脸沮丧地说道:“老师,我下课时丢了两支铅笔。
”教师先是一愣,然后说:“瑶瑶是不是丢了东西心里不舒服啊?我们来做两道题目好吗?2乘30等于多少?(孩子说60)那2乘32呢?”“64”她很响亮地回答了出来,刚才还笑她的几个学生都对她刮目相看了,小女孩立刻就变得不再沮丧,高高兴兴地坐下来听课了。
这一细节既充分展示了这位教师的智慧,平息了课堂中的小小意外,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成就感的魅力所在。
两道口算题,就让一个本来一节课都不会好好听课的学生,很快得到了大
家的认可,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很快投入到学习当中。
四、数学成就感的价值要体现在发现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中
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获得成功,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并在此基础上感受到成就的愉悦的过程。
但这样的成就感不是轻而易举获得的,必须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努力的探索方可获得。
否则,这样的成就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只是走过场而已。
数学成就的价值就是要体现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要在大家都没有发现问题的地方找到问题,要在大家都认可的地方提出质疑,并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样的成就才真正有价值。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解“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时,出示了这样一个表格。
■
学生读题后,教师什么话也没说,只是在期待学生提出质疑,教室里静悄悄的。
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个题目错了,李明不可能有14.2米高,这比我们学校的楼房还高呢,不可能的。
”这话一出,教室里立刻就像炸开了锅似的:“乔路不可能只有1.6分米,太矮了。
”第一个提出质疑的学生此时正充分感受着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此时达到了高潮。
数学成就感的获得还体现在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同
样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一课中,教师为突破难点,让学生背对大家举着数字,先摆出了0.04的数字,教师开始提问:“这个小数要扩大10倍,小数点如何移动?”先由举数的学生说,再由大家共同指挥举数的学生移到正确的位置,得出结果。
教师接着提问:“这个小数扩大100倍,该如何移动呢?”学生讨论后也得到了结果。
这样的教学就充分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乐学善思,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快乐,课堂中精彩不断,学生学有所获。
五、通过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在听数学,而今天的课堂教学是在做数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静态呈现的,而今天的课堂教学则是动态的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也有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当学生的想法得到大家认可时,他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而这种感觉就会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发现更好或更加完善的思路,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众所周知,学习过程是学生“吸引―参与―互动―体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发展。
但是学习过程不是一味地强制、命令,用“填鸭式”的方法去“逼”学生学,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学的乐趣,从而自主地去学习、自主地去探索、自主地去创新。
(特约编辑熊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