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实验结果分析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在免疫组化实验中,结果分析是一个关键的步骤,它能够帮助研究者准确评估目标分子的表达情况。
通过对免疫组织染色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免疫反应的程度和位置,从而为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指导。
本文将围绕免疫组化实验结果的分析展开讨论。
1. 实验结果描述在开始分析之前,首先要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
描述应当包括样本编号、实验日期、染色报告等基本信息,并对结果进行文字描述,如颜色的强度、分布情况、阳性细胞数量等。
此外,还可以结合图像或照片进行结果展示,以便更直观地表达实验结果。
2. 染色结果的分析根据染色结果的颜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的分布情况,可以分析免疫反应的程度和位置。
通常,颜色较深且阳性细胞较多的区域表示目标分子的高表达区域,而颜色较浅或无阳性细胞的区域则表示其低表达或无表达区域。
通过对颜色和阳性细胞数量的定量分析,可以量化目标分子的表达水平,并与其他样本进行比较和分类。
3. 阳性细胞计数和分布情况在免疫组化实验中,阳性细胞的计数和分布情况是结果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染色结果图像的定量分析,可以计算出阳性细胞的数量,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验证。
此外,还可以通过细胞计数的分析,了解阳性细胞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从而为目标分子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4. 结果的统计学分析除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还可以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例如,可以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和标准误等统计指标,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等统计检验,以评估不同样本之间的显著性差异。
此外,还可以使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大规模的实验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和分类。
5. 结果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应用最后,要将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到生物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上。
通过对目标分子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进而为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和靶点。
此外,还可以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其他实验数据进行综合,构建更完整和准确的分子机制模型。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免疫组化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用于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与待检测蛋白质结合,再通过染色或荧光技术来观察和分析结果。
本文将对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1.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了免疫组化染色法来检测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其中,我们选择了抗体A作为主要的检测抗体,用于对待测样本中目标蛋白质进行特异性结合。
同时,我们还使用了辅助抗体B,用于与抗体A结合并提供染色或荧光信号。
2. 样本来源本实验使用的样本来自于XXX组织/细胞,这是一个重要的背景信息。
样本的来源可能对结果的解读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在结果分析时进行综合考虑。
3. 实验结果分析3.1 强阳性表达强阳性表达表示目标蛋白质在待测组织/细胞中高度表达。
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中,强阳性表达通常呈现出深色的染色信号或明亮的荧光信号。
强阳性表达可能具有以下几个意义:3.1.1 与生理功能相关某些蛋白质的强阳性表达可能与特定的生理功能相关。
例如,在肿瘤标记物的检测中,强阳性表达可能意味着该蛋白质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3.1.2 指示疾病状态在疾病的诊断中,某些蛋白质的强阳性表达可能成为判断疾病的重要指标。
例如,在乳腺癌的诊断中,HER2/neu蛋白的强阳性表达是肿瘤治疗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
3.2 弱阳性表达弱阳性表达表示目标蛋白质在待测组织/细胞中低度表达。
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中,弱阳性表达通常呈现出浅色的染色信号或弱荧光信号。
3.2.1 可能存在变异弱阳性表达可能意味着目标蛋白质表达量较低,但仍存在。
这可能与样本来源、疾病进展阶段或其他因素相关。
3.2.2 值得进一步研究虽然弱阳性表达表明目标蛋白质的表达水平较低,但仍值得进一步研究其在特定生理或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4. 阴性表达阴性表达表示目标蛋白质在待测组织/细胞中未被检测到。
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中,阴性表达通常呈现出无染色信号或荧光信号。
实验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解读

实验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解读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用于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质表达的技术。
通过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可以观察到特定蛋白在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水平。
在解读免疫组化结果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样本准备,首先需要确认样本的质量和处理是否符合实验要求。
样本的保存和处理对免疫组化结果至关重要,因为不恰当的处理可能会导致蛋白质的降解或者失活,影响最终的结果。
2. 阳性对照,在解读免疫组化结果时,需要对照阳性对照组织切片,确保实验条件和试剂的有效性。
阳性对照通常是已知含有目标蛋白的组织切片,用于验证实验条件和试剂的有效性。
3. 组织结构,观察组织切片的整体结构和形态,确保实验过程中组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免疫组化结果需要在正确的组织结构基础上进行解读,以排除可能的伪阳性或伪阴性结果。
4. 染色结果,观察组织切片的染色结果,包括颜色强度、分布和细胞定位。
根据染色结果的强弱和分布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目标
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和分布情况。
5. 数据分析,将染色结果进行定量分析,通常使用图像分析系统或者手动计数的方式进行。
通过定量分析可以得到目标蛋白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免疫组化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6. 结果解读,根据样本准备、阳性对照、组织结构、染色结果和数据分析,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综合解读。
需要考虑目标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和分布情况,结合实验条件和其他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解读免疫组化结果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样本准备、阳性对照、组织结构、染色结果、数据分析和综合解读,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可以用来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
通过该技术,我们可以了解细胞或组织中不同蛋白的分布、定位以及数量的变化,从而为研究细胞功能和疾病机制提供重要的信息。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在科研和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局限性。
首先,免疫组化实验结果的分析需要从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角度入手。
免疫组化实验的结果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抗体的选择、染色剂的使用、标本处理的方法等。
因此,在进行结果分析时,需要对实验的质量进行评估。
例如,我们可以检查染色的强度和均匀性,以确定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其次,免疫组化实验结果的分析需要结合相关的文献和背景知识。
免疫组化实验通常会使用特异性抗体来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情况。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目标蛋白的功能和研究背景,以确定其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布和意义。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实验组的结果来分析蛋白表达的差异,从而推断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在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技术的局限性。
尽管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免疫组化实验可能会受到非特异性染色、交叉反应和背景噪声的干扰。
此外,由于不同实验室和操作者之间的差异,不同实验结果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时,我们需要对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并结合其他实验方法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的分析在科研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科研领域,免疫组化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细胞和组织中不同蛋白的功能和相互作用,从而揭示生物学过程的机制。
在临床应用中,免疫组化实验可以用来诊断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
例如,免疫组化实验可以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情况,从而帮助医生判断肿瘤的类型和预后。
然而,免疫组化实验结果的分析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免疫组化实验只能提供静态的信息,无法反映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免疫组化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方法,用于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通过特定的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的方式,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颜色反应,从而得出关于该蛋白质表达水平的结论。
本文将对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一、实验结果描述在分析免疫组化实验结果之前,首先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
描述应该包括实验样本的来源、处理方法、实验抗体及其稀释倍数、染色方式以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颜色和形态特征等信息。
例如,可以描述实验使用的抗体是针对肿瘤标志物CA125的,样本来源于人体卵巢癌组织,实验过程中使用了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并观察到染色结果具有明显的细胞膜表达。
二、结果分析1. 强阳性表达:强阳性表达意味着目标蛋白质在细胞或组织中高水平表达。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明亮的染色,通常是在细胞膜、细胞质或核内。
这种结果表明目标蛋白质与相关疾病或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可以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或疾病诊断标记物。
2. 弱阳性表达:弱阳性表达意味着目标蛋白质在细胞或组织中低水平表达。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染色较为淡色,并且通常在少数细胞中出现。
这种结果可以表示目标蛋白质在特定细胞类型或条件下的表达受到抑制,或者表达水平较低对于疾病进展的影响较小。
3. 阴性表达:阴性表达意味着目标蛋白质在细胞或组织中未被检测到。
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明显的染色。
这种结果可能表明目标蛋白质在该细胞类型或该疾病中不表达,或者实验方法存在技术问题导致无法检测到目标蛋白质。
4. 零值控制:在免疫组化实验中,通常会设置阴性对照或零值对照来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零值控制是指阴性对照样本在实验中未出现任何染色反应。
这一结果证明实验方法的特异性良好,不会对非特异性信号产生干扰。
三、结果解释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是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的重要环节。
在解释时,需要结合实验目的、已有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实际进行综合考虑。
根据实验结果的阳性或阴性表达情况,可以推测目标蛋白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它可以通过使用特定的抗体来检测和定位生物样本中的特定分子或细胞结构。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关于细胞或组织中目标分子表达的定量或定性信息,从而深入了解生物样本的免疫状态、疾病特征以及分子信号通路等。
一、实验设计和步骤回顾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回顾实验的设计和步骤。
通常,一个免疫组化实验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样本制备:包括样本收集、固定和切片等处理;2)抗原去脱:去除组织或细胞中的内源酶和抗原,在此过程中通常使用蛋白酶和其他处理方法;3)抗体染色:使用特异性抗体靶向检测目标分子,一般为荧光标记或酶标记的抗体;4)显色和图像捕获:对染色后的组织或细胞进行显色反应,并获取显微镜图像;5)结果分析:对图像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分析方法1. 定性结果分析定性结果分析旨在确定目标分子在样本中的表达情况。
通过对显微镜图像的观察,可以判断目标分子是否存在于组织或细胞中。
对于荧光标记的抗体染色,我们可以观察到标签的荧光信号,并确定是否与目标结构共定位。
对于酶标记的抗体染色,可以通过显色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来判断目标分子的存在与否。
同时,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的结果也是定性分析中的重要参考。
2. 定量结果分析定量结果分析可以进一步测量目标分子在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对于荧光染色,可以利用荧光定量仪或图像处理软件测量荧光强度来定量目标分子的相对表达水平。
对于酶标记的染色,可以通过显色反应产生的色素强度来进行定量测量。
在定量结果分析时,我们需要考虑设置适当的对照组,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三、结果解读和讨论在对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之后,我们需要对结果进行解读和讨论。
在解读结果时,我们需要考虑样本制备是否符合要求,抗体染色的特异性是否良好,显色和图像捕获的质量等因素。
同时,我们还需要将结果与相关文献进行对照,探讨实验结果与已有知识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并提出可能的解释。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免疫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免疫应答的原理和免疫系统的功能。
实验原理: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重要系统,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部分。
本实验主要研究体液免疫,即通过体液中的抗体与抗原结合来进行抗原识别和消灭异常细胞的免疫反应。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材料有抗原A、抗体A、抗原A标记物、酶标记二抗、底物、酶标设备等。
实验步骤:1. 将实验用的酶标板孔板进行预处理,将抗体A溶液加入到孔板中,并在室温下孵育一段时间,使其与孔板表面结合。
2. 加入已知浓度的抗原A溶液到孔板中,使抗原与已固定的抗体结合,孵育一段时间。
3. 弃去孔板中的液体,将含有抗原A标记物的溶液加入到孔板中,使其与已结合的抗原结合,孵育一段时间。
4. 弃去孔板中的液体,用酶标设备检测标记物与孔板的结合情况。
5. 加入底物使酶标记物能够产生颜色反应。
6. 使用酶标设备测量底物的颜色反应强度,从而获得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以及抗原的浓度。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样本中抗原的浓度信息。
实验结果显示,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程度与抗原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即抗原浓度越高,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程度越强。
这表明体液免疫能够通过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来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酶标技术原理探究了免疫应答的基本原理和体液免疫的功能。
通过该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免疫学提供基础。
同时,实验中采用的酶标技术也展示了其在免疫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免疫组化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技术,通过特定的抗体与标记物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可以对样本中特定抗原的定位和分析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本文将对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1. 实验结果概述免疫组化实验主要通过荧光染色或酶标染色的方式来呈现结果。
通常,结果会呈现为显微镜下的图像,显示出特定抗原在组织或细胞中的定位和分布情况。
2. 定性分析通过观察免疫组化实验的结果图像,可以对特定抗原在样本中的存在与否进行定性分析。
当目标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会出现染色反应,通常为荧光或酶标信号的显现。
如果结果图像中有明显的染色信号,则说明目标抗原存在于样本中。
反之,如果没有染色信号,则说明目标抗原可能不存在或浓度较低。
3. 定量分析在一些情况下,科学家需要对免疫组化实验的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这可以通过计算染色信号的强度或数量来实现。
一种常用的定量方法是使用图像分析软件,对染色信号的强度进行测量。
通过对多个图像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出目标抗原在不同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量差异,从而进一步探究其生物学功能和疾病相关性。
4. 结果解读和讨论在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的最后,需要对结果进行解读和讨论。
首先,需要分析目标抗原在样本中的定位和分布情况。
例如,抗原可能位于细胞核、细胞质或细胞膜上。
其次,可以比较不同样本中的抗原表达差异,如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之间的差异。
最后,可以将免疫组化实验结果与其他实验结果进行比对,以验证免疫组化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5. 结论免疫组化实验结果的分析对于研究特定抗原的功能与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获得关于目标抗原在组织或细胞中的分布、表达量及变化的有用信息。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免疫组化实验结果的分析应结合其他实验结果和相关文献进行综合解读,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而言之,免疫组化实验结果的详细分析可以提供有关目标抗原的定位、定量和变化的重要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性, >6 者为强阳性,至少随机观察 510个HPF,取其均值。
第五节
染色失败的可能原因
免疫组化染色的基本要求有二:①
实验切片的阳性抗原定位准确,呈色鲜 明,背景着色浅或无,二者的比值应大 于 1 (阳性 / 背景);②对照染色的结果 应附合要求。否则,所得实验结果都是 错误的,或为假阳性或为假阴性。
干扰等);
③组织处理不当(组织固定不及时或固定 不良所导致的抗原弥散移位、洗涤不充 分所导致的游离试剂残留等)。
纠正的方法视原因而异,可在预实 验基础上,采用有针对性的纠正对策,
即对症下药(具体纠正方法不展开讲了,
同学们可以自己阅读讲义p123-126) 。
**第四节 阳性标记的形态特征和判断
免疫组化标记具有一定形态特点, 若能熟练掌握则有助于对免疫组化标记
第一抗体上清液取代第一抗体,其他步骤 不变的免疫染色试剂对照。结果应是阴性 或阳性着色明显减弱(吸收不全时)。
⑷抑制试验 是指用标记抗体和未标记抗
体(可以是一抗,也可以是二抗或桥抗
体)两者的混合物作试剂,其他步骤不 变的免疫组化染色试剂对照,结果其阳 性着色应成比例的减弱(等量或 1 : 9 ) 。此试剂对照多用于直接法。
免疫组化结果的分析和判断
第一节 免疫组化结果的判断原则
免疫组化结果的判断原则概括起来有 以下几点:
⒈必须同时设对照染色。没有对照染 色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是不可信的。 ⒉抗原表达必须在特定部位。如LCA应 定位在细胞膜上;CK应定位在细胞浆内; PCNA 及 p53 蛋白应定位在细胞核内; EMA 应
这类阴性试剂对照的选用原则是:
①空白对照不能省,其他对照在预实验
中应尽量多做,尤其是应用新抗体试剂 ;②对照必需与实验片同步进行染色; ③对照的结果应附合要求。
⒋自身对照
是指在同一标记切片上的自
身组织成分的阴性背景对照。即与靶抗原 阳性反应细胞或成分相邻的阴性背景结构 的显色,结果应为阴性或着色较浅,需与 阳性着色成分呈鲜明对比。目的在于排除
⒌对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的意义不能
绝对化,应结合临床资料、 X 线等影像 学及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 第二节
对照染色设计
(一)对照染色的目的
设对照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假阴性和 假阳性。假阴性的原因主要有三:①组织 处理不当,抗原丢失过多或被遮蔽;②抗 体失活、效价过低或稀释度不合适(主要 指一抗,即特异性抗体);③染色步骤遗
指以缓冲液(PBS、TBS
等)取代第一抗体(主要的,必要时还
可做第二抗体及桥联抗体的空白取代) ,其他各步不变的试剂对照染色,结果 应为阴性。
⑵取代对照 指以所用方法第一抗体同源动
物的正常血清,或与本实验无关的抗体 ( 靶
生物缺如的 ) 取代第一抗体,其他步骤不变
的试剂对照染色,结果应为阴性。
⑶吸收试验 是指用事先经过量抗原吸收的
漏及差错,或显色剂的ຫໍສະໝຸດ 择、缓冲液的 pH和离子强度不当等。
假阳性均系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非特异
着色所致,原因主要有:①自发荧光或内
源酶等干扰;②抗体试剂不纯(特别是一 抗);③操作失误,如污染、切片干枯或 显色剂操作不当等;④Fc受体的干扰,等 等。
(二)对照的种类及其选用目的 对照染色大致可分为:阳性组织
边缘、刀痕、皱折、坏死或挤压区域
不作为判断依据,应用“正反法”原则。
免疫组化标准化:
抗原特异性 抗体交叉反应和标记谱系 方法规范化 结果综合分析和判断
结果的正确判断。内容包括定性、定位
和定量三方面。
免疫显色强度和阳性细胞密度是定
性定量指标,实际工作中常采用强度和
密度结合的方法综合计量,与抗原含量 有关;阳性细胞的着色形态及组织分布
特点主要是定位指标,与功能有关。
一、阳性标记免疫特征:分 " 弱 (+) 、中(++)、强(+++)"三级。免疫荧光法( FITC为例) 则表现为浅绿色荧光、明显
性,目的是除外假阳性。
⒊阴性试剂对照
是指用于证实在免疫
组化染色中所用试剂,尤其是特异性抗
体试剂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而所设立的同
步免疫染色对照,包括有:空白对照;
替代对照;吸收试验和抑制试验等。目
的在于除外假阳性和证实所用免疫组化 试剂及其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和待检实验 切片免疫标记阳性结果的可靠性。
⑴空白对照
内源性干扰产生的假阳性和因抗原弥散移
位造成的错误结果。
* 第三节 非特异染色
非特异染色是指免疫组化染色过程
中产生的非靶抗原的呈色结果,属假阳
性,又称背景着色,能严重干扰免疫组 化染色结果的正确判断,应竭力避免或 减轻。其原因涉及免疫组化染色流程的 各个环节,可来自:
①内源性干扰(自发荧光、内源酶、内源 性生物素等); ②试剂污染(质量差,交叉反应,Fc受体
对照、阴性组织对照及阴性试剂对照
和自身对照四大类:
⒈阳性组织对照 指用已证实含有靶抗原
的同源及不同源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与
待检实验切片同时作同样处理和免疫染 色的组织对照。正确的结果应呈现阳性 ,目的是为了证实所用免疫组化染色流 程的有效性,排除假阴性的可能。
⒉阴性组织对照
指用已证实不
含靶抗原的同步处理和免疫标记染 色的组织对照。正确的结果应为阴
四、阳性标记强度特征
依照细胞阳性
着色程度(抗原含量),可分为弱阳性 ( + )┅ 1 分;中等阳性( ++ )┅ 2 分;
强阳性(+++)┅3分。依照阳性细胞数
量,可分为:弱阳性(+ ,指阳性细胞 数在25%以下)┅1分;
中等阳性( ++, 指阳性细胞数在 25%—
49%) ┅2分;强阳性(+++ ,指阳性细 胞数在50%以上) ┅ 3分。目前多采用积 分综合计量。计算公式:两者相乘(或 相加)。大多主张 <3者为阴性,>4者为
三 、 阳 性 标 记 组 织 学 特 征 ( 以 HRPDAB/H2O2为例) 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在 组织中的分布排列形式可以有如下 7 种:① 局灶型;②弥漫型;③片块型;④网状型; ⑤腺管型;⑥腔缘型和⑦菊团型,等。这主
要取决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细胞内的分布和
阳性细胞在组织内的群体分布特点。
假阳性是指实验切片呈阳性,阴性 组织对照或阴性试剂对照也呈阳性的结
果,谓之假阳性。其原因与内源性干扰 ,试剂不纯,交叉反应等有关。
假阴性是指实验切片呈阴性,阳性组
织对照及阴性试剂对照也均呈阴性的结果
,谓之假阴性。其原因与组织处理不当, 组织细胞抗原丢失或试剂错误 ( 如漏加、 错加、失效、变质等),操作失误等有关。
绿色荧光和亮绿色耀眼荧光;
免疫酶标记(HRP- DAB/H2O2)则 表现为淡黄色细颗粒、棕黄色颗粒和褐
黄色粗颗粒,后者耀眼易见。图像摄影 ,原则上多取强阳性区域。
二 、 阳 性 标 记 细 胞 学 特 征 ( 以 HRPDAB/H2O2为例) 可分为①胞膜型;②胞核 型;③胞质(浆)型;④微绒毛型和⑤复合型 (胞膜-胞质兼有,胞核-胞质兼有,或微绒 毛 - 胞质兼有)等五种阳性细胞类型。这与 抗原所在部位相关联,但应注意排除因组 织固定不好引起的抗原弥散假象,尤其是 复合型图像。
表中1~5结果无效,6、7结果可靠
染色失败原因:
均为阴性
均为弱阳性(除阴性对照)
背景染色过深
阳性对照好,待检标本弱阳性 阳性对照无背景,待检标本背景深
判断原则:
实验设计 抗体选择 抗原定位性
抗原分布不均一性
假阴性常见原因:抗原丢失或减弱
抗体失效或稀释度不当 操作失误 假阳性常见原因:抗原弥散 抗原异位表达 瘤细胞吞噬 病变中正常组织残留 抗体交叉反应 内源性物质着色
对照结果判断:
阳性对照 1 2 3 4 5 6 7 (-) (+) (+) (-) (+) (+) (+) 阴性对照 (-) (+) (+) (-) (-) (-) (-) 替代对照 (-) (+) (-) (-) (+) (-) (-) 检测结果 (-) (+) (+)(-) (+) (+) (-) (+) 结果判断 抗体失活,操作有误 非特异性染色 阴性对照内含定位抗原 阳性对照不含定位抗原 非特异染色 检测标本不含抗体结合可靠 检测标本含抗体,结果可靠
定位在细胞膜上,等等。不在抗原所在部
位的阳性着色,一概不能视为阳性。
⒊阴性结果不能视为抗原不表达。由 于检测方法灵敏度有高低之分,有时可因
染色方法灵敏度不够,而导致阴性反应, 判断时应注意。
⒋尽量避开出血、坏死及切片刀痕 和界面边缘细胞的阳性表达,特别是酶
免疫标记。因为这类阳性着色多系内源
干扰,或系人为因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