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导:行测备考-数量关系如何复习

合集下载

行测数量关系常见题型与答题技巧

行测数量关系常见题型与答题技巧

行测数量关系常见题型与答题技巧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数量关系一直是让众多考生头疼的一个模块。

但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常见的题型和有效的答题技巧,就能在这一部分取得不错的成绩。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行测数量关系中常见的题型以及对应的答题技巧。

一、工程问题工程问题是数量关系中比较常见且容易掌握的一类题型。

其核心公式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在解题时,我们通常需要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先确定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这三个量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然后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来求解。

例如: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 10 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 15 天完成。

两人合作需要多少天完成?我们设工作总量为 1(也可以设为甲、乙工作时间的最小公倍数30),那么甲的工作效率就是 1/10,乙的工作效率就是 1/15。

两人合作的工作效率为 1/10 + 1/15 = 1/6,所以两人合作完成这项工程需要的时间为 1÷(1/6) = 6 天。

答题技巧:对于工程问题,当题目中给出的工作时间的数值是具体的量时,我们往往将工作总量设为时间的最小公倍数,这样可以方便计算工作效率。

二、行程问题行程问题也是行测数量关系中的高频考点,主要包括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流水行船问题等。

相遇问题的核心公式为: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追及问题的核心公式为: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流水行船问题中,顺水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比如:甲、乙两人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 5 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 3 千米/小时,经过 2 小时相遇。

A、B 两地相距多远?根据相遇问题的公式,相遇路程=(5 + 3)×2 = 16 千米,即 A、B 两地相距 16 千米。

再如:甲、乙两人同向而行,甲在乙前面 10 千米处,甲的速度为 4 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 6 千米/小时,乙多久能追上甲?根据追及问题的公式,追及时间= 10÷(6 4)= 5 小时。

行测数量关系蒙题口诀

行测数量关系蒙题口诀

行测数量关系蒙题口诀在说到行测的数量关系时,大家总是觉得复杂得像是过山车,心里七上八下。

不过啊,其实这些东西也没那么难,只要找到点窍门,就能轻松应对。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蒙题的小口诀,保准让你轻松上阵,迎战各种难题。

大家应该知道,数量关系最怕的就是生疏,特别是那些数学概念,一不小心就容易被绕晕。

就像我小时候做作业,总是把题目看错,哎呀,那感觉真是无奈啊。

所以,先来一个简单的口诀:“相同量同加,异量同减。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们要加的是同一种东西,比如苹果和苹果,那就没问题了,直接加就行;可是要是碰到不同的,比如苹果和橘子,那就得小心翼翼了,可能要进行一些减法运算。

明白这个道理,做题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了。

再说说比率关系,大家知道的,比例问题经常出现在题目中。

有些朋友看到这个就觉得头痛,脑海中瞬间一片空白。

咱们可以用“比就比,按比例”这个口诀来帮自己理清思路。

比率是个很简单的概念,只要搞清楚A和B的关系,知道了其中一个的量,另一个的量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想象一下,你和朋友分享一块蛋糕,切的时候只要你们两个一口一个,最终的份额就会很自然地出来了,简单吧!然后,大家都知道“和”字在数量关系中很重要。

特别是求和的时候,容易搞混。

这时咱们就来一个“求和同看,求差分开”的小窍门。

求和的时候,最好把所有相关的量都放在一起,像个大家庭一样,相亲相爱,和气生财;可如果求差,特别是有异量的时候,就要分开来看,像在进行一场辩论,谁的理由更充分,谁就赢了。

记住这些,小心谨慎,自然能够从容应对。

我们再来聊聊速度的问题,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就像赛跑一样,谁快谁慢,一目了然。

这里可以用“快慢结合,时间分清”来帮助大家。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马路上看到两辆车,一辆飞快,一辆慢悠悠,别忘了时间的因素哦。

我们可以把这看成是一场比赛,谁的时间短,谁就能到达终点,明白了吗?对了,大家常常遇到的就是容积问题。

说到这个,许多人就像碰到“无底洞”一样,怎么也搞不清楚。

行测数量关系常见题型与答题技巧

行测数量关系常见题型与答题技巧

行测数量关系常见题型与答题技巧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中,数量关系一直是让众多考生感到头疼的模块。

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常见的题型和有效的答题技巧,就能在考试中轻松应对,提高得分。

一、常见题型1、工程问题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关系的问题。

通常会给出不同人员或团队完成某项工作的时间,要求计算工作效率或完成工作所需的时间。

例如: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 10 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 15 天完成,两人合作需要多少天完成?答题技巧:工程问题一般采用“设工作总量为1”的方法,然后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求出各自的工作效率,再根据合作时间=工作总量÷合作工作效率来计算。

2、行程问题行程问题主要涉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包括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流水行船问题等。

比如:甲、乙两人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 5 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 3 千米/小时,经过 2 小时相遇,A、B 两地相距多远?解题技巧:对于相遇问题,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追及问题,路程差=(快的速度慢的速度)×追及时间;流水行船问题,顺水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3、利润问题利润问题与商品的成本、售价、利润、利润率等有关。

常见的例子:某商品进价为 100 元,按 20%的利润率定价,然后打9 折出售,该商品的利润是多少?答题要点:利润=售价成本,售价=定价×折扣,利润率=利润÷成本×100% 。

4、排列组合问题排列组合问题是研究从给定元素中选取若干元素进行排列或组合的方式。

例如:从 5 个不同的元素中选取 3 个进行排列,有多少种排列方式?解题思路:排列用 A 表示,组合用 C 表示。

排列时考虑顺序,组合不考虑顺序。

要准确区分是排列还是组合问题,然后运用相应的公式进行计算。

5、容斥问题容斥问题是研究集合之间重叠部分的问题。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数量关系快速解题法宝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数量关系快速解题法宝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数量关系快速解题法宝新一轮的公务员考试高峰又一次拉开了序幕,相信学员们已进入到了紧张的备战状态之中。

那么,在行测考试中,数量关系模块依然是决定是否得到高分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众多模块中难度最大的部分。

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为学员提炼了数量关系模块的快速解题法宝,以帮助大家高效地突破,冲出重围。

一、掐准时间,选择性做题在考场上,很多考生根本没时间做数量关系部分,而是采取直接蒙题的策略。

其实,随着近两年数量关系部分整体难度的下降,60%-70%的考题都是中等及以下难度的题型。

掌握好解题技巧,快速挑选出这些题目,可以获得非常大的优势。

所以,对于这部分不能轻言放弃,最后做数量关系部分,只做会的,不会再选择放弃。

二、基础题型,熟练掌握解题技巧延续往年趋势,数量关系部分着重考察数学运算。

对于过半的中等难度应用题,我们需要懂得识别题型、找对解题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1.代入排除法:适用多位数、年龄等问题。

【例1】一个三位数的各位数字之和是16,其中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3,如果把这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对调,得到一个新的三位数,则新的三位数比原三位数大495,则原来的三位数是多少?()A.169B.358C.469D.736【答案】B【解析】多位数问题,考虑代入排除法。

只有B选项满足题意。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例2】有四个学生恰好一个比一个大一岁,他们的年龄相乘等于93024,问其中年龄最大的学生多少岁?()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A.16岁B.18岁C.19岁D.20岁【答案】C【解析】年龄问题,首选代入排除,注意代入的逻辑顺序,从年龄最大的选项D开始代入。

结合尾数法,可得只有C选项满足题意。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点拨】当遇到特别棘手、无任何思路的复杂题型时,也可考虑代入排除法进行尝试。

2.方程法:核心解题思想,重点把握不定方程。

行测中的数量关系题技巧

行测中的数量关系题技巧

行测中的数量关系题技巧数量关系题是行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需要考生根据给定的条件进行计算和比较,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在解答数量关系题时,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解答题目。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题技巧。

1. 列表法列表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解题方法。

当题目给出多个条件或者多个选项时,我们可以使用列表法将所有可能的情况列出来,然后逐一排除不符合条件的情况,最终找到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例如,某题给出了两个条件:条件一是A比B多20个;条件二是A比C多10个。

我们可以使用列表法列出可能的情况:A: 20 30 40 50 60B: 0 10 20 30 40C: -10 0 10 20 30通过逐一排查,我们可以得出A、B、C的取值分别为40、20、30,满足条件。

2. 图表法图表法是另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适用于一些需要绘制图表进行比较的数量关系题。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给定的条件,绘制出相应的图表。

然后,通过观察图表中的规律,得出正确答案。

例如,某题给出了两个条件:条件一是A比B多40个;条件二是B比C多20个。

我们可以绘制如下图表:A B C40 0 -20通过观察图表,我们可以得出A、B、C的取值分别为40、0、-20,满足条件。

3. 代入法代入法是一种灵活的解题方法,适用于一些需要逐个尝试的数量关系题。

我们可以根据给定的条件,假设一些数值代入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来判断答案的准确性。

例如,某题给出了一个条件:A比B多30个,并且A、B都是正整数。

我们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个尝试不同的数值来计算。

假设A=40,B=10,那么A比B多30个,符合条件;但是A不是一个正整数,所以不符合题意。

假设A=50,B=20,那么A比B多30个,符合条件,且A、B都是正整数,所以符合题意。

通过代入法,我们可以得出A、B的取值分别为50、20,满足条件。

4. 推理法推理法是一种更加抽象、逻辑性较强的解题方法,适用于一些需要进行逻辑推理的数量关系题。

行测数量关系怎么复习

行测数量关系怎么复习

行测数量关系怎么复习行测数量关系怎么复习复习行测数量关系,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制定复习计划:首先,为数量关系部分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包括理解概念、做题技巧、练习应用等步骤。

2.系统学习知识点:通过看教材、视频或参加课程,系统学习数量关系方面的基本概念、公式、解题技巧和方法。

3.勤做笔记: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笔记,有助于加深记忆和理解。

4.大量练习:行测数量关系题目难度相对较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可以选择一些历年真题或模拟试题进行练习,及时总结解题技巧和经验。

5.培养解题思维:数量关系题目的解题思路需要一定的培养和锻炼,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解题思维方式。

6.不要放弃:即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要放弃,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寻找有效的解题方法,逐步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7.合理安排时间:行测考试的时间比较紧张,需要合理安排时间,特别是有选择性地放弃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确保能够拿到更多的分数。

总之,复习行测数量关系需要系统学习知识点、勤加练习、培养解题思维并合理安排时间。

同时,保持积极的心态也非常重要。

行测数量如何复习复习行测数量关系,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夯实基础: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公式、定理、方法,注重基础知识体系的建构。

需要做到看到题目就知道怎么做,从而达到迅速、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2.建立错题集:建立错题集有利于查缺补漏,对易错知识点加强练习。

将做过的试卷、练习题、经典例题中的错题摘录下来,并且将错题集中分类整理,对每道题的分析、自己的思考方式、正确答案和与自己的解题思路的差异等进行分析。

这样可以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3.勤练习: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对易错题进行反复的分析和练习,可以起到很好的巩固和提高作用。

4.总结方法:在复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突破口,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做题套路和注意事项。

5.重视真题:对历年真题进行研究和归纳,熟悉考试形式和出题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考试。

数量关系如何复习

数量关系如何复习

数量关系如何复习数量关系是行测的五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鉴于多数考生对数量关系复习的不得要领,在此,笔者总结一些学习数量关系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重视参考真题,熟悉常考题型毫无疑问,真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是进行公务员考试训练的最佳复习资料。

综合历年国考真题,我们会发现有些知识点会在不同的年份中屡次出现,甚至一些考题不止一次的以原题或者高度相似的变通题的形式出现。

无论是国考、省考还是其他类型的考试,其出题点和考查点均有一定的相似性,国考和地方考试在一些经典题型上会相互借鉴、相互模仿和创新,了解了这一特点,在备考中,就要高度重视真题的参考价值,将遇到的每一道真题尽可能地全面掌握,以期以不变应万变。

建议考生将历年国考真题中的常考类型进行归类,会发现某些类型的试题是命题的重点,比如:在连续多年的国考真题中,排列组合、容斥原理、鸡兔同笼等经典题型常出常新,考生应对这些题型重点关注、多加练习,做到题型会认、公式会背、试题会做,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地步。

二、适度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但做题要适度,有时候“题海战术”对于“菜鸟”级考生不一定有用,反而会让其丧失信心。

所以,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真题试卷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额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

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

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

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

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公务员考试的数量关系一般只涉及简单的四则运算,即加减乘除,在平常的做题中,一定养成正确的计算习惯,简单的加减乘除不能算错。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总复习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总复习

国考行测重点之数量关系复习指导第一节、数字推理1、解答数字推理四大思维数理能力主要测查考生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

数字推理题所涉及的数字规律千变万化,对于数字推理题没有万能的解法,专家建议考生应重点分析题干数字的运算关系和位置关系。

这就要求考生掌握相关的基础数学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速度。

一、四大解题思维方法(一)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对事物直观认识的特殊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的凝结或简缩。

它包括数字直觉和运算直觉两个方面。

1.数字直觉数字直觉是人们对数字基本属性深入了解之后形成的。

通过数字直觉解决数字推理问题的实质是灵活运用数字的基本属性。

自然数平方数列:4,1,0,1,4,9,16,25,……自然数立方数列:-8,-1,0,1,8,27,64,……质数数列: 2,3,5,7,11,13,17,……合数数列: 4,6,8,9,10,12,14,……2.运算直觉运算直觉是对数字之间的运算关系熟练掌握之后形成的。

通过运算直觉解决数字推理问题的实质是灵活运用数字之间的运算关系。

数字直觉侧重于一个数本身的特性,运算直觉则侧重于几个数之间的关系。

数字直觉和运算直觉是数字推理直觉思维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解题时需综合运用这两种直觉思维。

(二)构造思维构造思维是从已知条件出发,建立新的分析模式,最终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在解决数字推理问题时,构造的方法通常有基本数列构造、作差构造、作商构造、作和构造和作积构造,通过构造新的数列,将复杂的数列转化为容易发现规律的简单数列。

(三)转化思维从各类公务员考试的真题来看,数列前面的项按规律转化得到后面的项是十分常见的梳理推理规律。

转化思想就是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寻找这种转化方式。

例题:4 ,4 ,9 ,29 ,119 ,( )A.596B.597C.598D.599解析:前面几项的比值近似整数,提示我们数字推理规律可能与倍数有关,由4到9的转化方式应是4×2+1=9,由9至29的转化转化方式应是9×3+2=29;可以看出倍数分别是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指导:行测备考-数量关系如何复习数量关系是行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大部分考生都不知道如何去复习备课。

考生的感觉都是数量关系太难,不是短时间能复习提高的,所以有部分考生就直接放弃了,其实从今年来的考试来看,行测中数量关系的好坏对于整个的考分有非常大的影响。

针对此种情况,中公教育黄思林老师有一些建议给广大考生:
一、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但做题要适度,有时候“题海战术”对于“菜鸟”级考生不一定有用,反而会让其丧失信心。

很多考生只是在初期做题时有所提升,但是在做了大量的题之后却无法突破了。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大家没有掌握到考试的重点与其出题的特点,这个时候报一个培训班就非常有必要了。

在培训班里面有专门的名师跟你分析常考的题型,针对不同的题型应该用什么方法。

例如:
例题1.一个木箱内有白色乒乓球和黄色乒乓球若干个,小明一次取出5个黄球,3个白球,这样操作N次后,白球拿完了,黄球还剩8个;如果换一种取法:每次取出7个黄球,3个白球,这样操作M次后,黄球拿完了,白球还剩24个,问原来木箱内共有乒乓球多少个?
A.246
B.258
C.264
D.272
例题1.【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每次取出7个黄球,3个白球,这样操作M次后,黄球拿完了,白球还剩24个”,意味着该数除以10余4,所以选C。

这个题咋看之下,非常难,一般人都会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

但是通过我们中公名师一讲解,这个题就直接用整除思想完成了,半分钟就做完了。

例题2. 一次数学考试共有20道题,规定:答对一题得2分,答错一题扣1分,未答的题不计分。

考试结束后,小明共得23分,他想知道自己做错了几道题,但只记得未答的题的数目是个偶数。

请你帮助小明计算一下,他答错了多少道题?【2009-事业单位】
A.3
B.4
C.5
D.6
例题2.【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答对题的得分是偶数,而答错一题扣1分,
总分为奇数,未答题不得分,则答错的题目应为奇数个,排除B、D。

分情况讨论。

假如答错3道题,则答对(23+3)÷2=13道题,未答的题是4道,符合条件,选择A。

假如答错5道题,则答对(23+5)÷2=14道题,未答的题是1道,与题干未答的题的数目是偶数矛盾,排除C。

这个题直接就用奇偶性秒杀了,但是没有老师的讲解,也许看了中公教育解析看懂了,但是以后遇到类似的题还会吗?
行测里面的数量关系几乎都是能够通过观察它的特征用特定的方法快速解题的,所以在备课前报一个好的培训班是非常必要的。

二、分专项练题,学会把题型分类及多种思路解题
在培训班结束后,很多考生都迫不及待的去做题。

做题时却并不像老师做的那么的顺利,为什么自己就做起来没有那么快速了呢?所以这个时候,练题也得讲方法,大家得分专项去练习,把培训班的资料拿出来再仔仔细细的做两遍,回忆老师为什么用这个方法,这种题型有什么特。

这样练习完之后,在进行多种思路解题的练习。

其实行测里面的数量关系题大部分是一题多解的。

关键看考生对于哪种方法掌握更熟练,所用的时间更短。

例如:
例题3.某单位食堂为大家准备水果,有若干箱苹果和梨,苹果的箱数是梨的箱数的3倍。

如果每天吃2箱梨和5箱苹果,那么梨吃完时还剩20箱苹果,该食堂共买了多少箱梨?
A.40
B.50
C.60
D.80
例题3.【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方法一,根据题意可得,梨和苹果的总箱数减去20能够被7整除,梨和苹果的总箱数等于梨的箱数的4倍,根据四个选项,总箱数依次为160,200,240,320,这四个数中只有160减去20后能被7整除,故选择A。

方法二,由于苹果的箱数是梨的3倍,那么每天吃2箱梨和6箱苹果,则苹果和梨同时吃完,而现在还剩下20箱苹果,正是由于每天少吃了6-5=1箱苹果的缘故,因此一共吃了20÷1=20天,食堂买了2×20=40箱梨。

三、重视参考真题,熟悉常考题型
毫无疑问,真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所以在模块练习之后,便可以找各种真题来练习了。

真题是进行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考试训练的最佳复习资料。

虽然事业单位的考试跟公务员考试有所不同,但是行测里面的数量关系差别也不大,如果有时间考生除了近两年的事业单位的真题外,也可以参考近年来的国考与省考的真题。

无论是国考、省考还是事业单位的考试,其出题点和考查点均有一定的相似性,国考和地方考试在一些经典题型上会相互借鉴、相互模仿和创新,了解了这一特点,在备考中,就要高度重视真题的参考价值,将遇到的每一道真题尽可能地全面掌握,以期以不变应万变。

四、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最重要的,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如果还有时间与精力再去了解也不迟,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

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为了不动脑筋就能拿高分的心理,就在网上大量去搜索什么高分策略呀,蒙题技巧之类的。

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由此可见,学好数量关系不再是梦。

我们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一步一步去实施,编制离你还远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