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学第一定律》导学案1

《热力学第一定律》导学案1
《热力学第一定律》导学案1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定位]1.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符号规定.2.能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讨论理想气体等压、等容和等温过程的能量转换关系.3.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能量守恒是自然界普遍遵从的基本规律.4.知道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

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两者在改变系统内能方面是等效的.

2.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物体的内能跟物体

的温度、体积和物质的量有关.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如果物体跟外界同时发生做功和热传递的过程,那么,物体内能的增

加ΔU就等于物体吸收的热量Q和外界对物体做的功W之和.即ΔU=Q+W.

二、理想气体的特点

1.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忽略了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忽略了分子势能,所以理想气体的内

能等于分子热运动动能的总和.

2.理想气体的内能只跟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与体积无关.

三、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

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四、第一类永动机:不需要任何动力或燃料,却能不断地对外做功的机器.

五、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的原因: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问题设计]

一根金属丝经过某一物理过程,温度升高了,除非事先知道,否则根本不能判定是经过对它做功的方法,还是使用了传热的方法使它的内能增加.因为单纯地对系统做功和单纯地对系统传热都能改变系统的内能.既然它们在改变系统内能方面是等效的,那么当外界对系统做功为W,又对系统传热为Q时,系统内能的增量ΔU应该是多少?

答案系统内能的增量ΔU=Q+W.

[要点提炼]

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ΔU=Q+W.

2.对公式ΔU=Q+W符号的规定

符号W Q ΔU

+外界对热力学系统做功热力学系统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热力学系统对外界做功热力学系统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3.三种特殊情况

(1)若过程是绝热的,即Q=0,则W=ΔU,外界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

(2)若过程中外界没有对物体做功,即W=0,则Q=ΔU,物体吸收的热量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

(3)若过程的始末状态物体的内能不变,即ΔU=0,则W+Q=0或W=-Q,外界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放出的热量.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举例

[问题设计]

你能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讨论理想气体在等压膨胀过程的能量转换关系吗?

答案设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保持压强不变,由(V1,T1)变为(V2,T2),而且V1<V2.

由盖·吕萨克定律V1

T1=

V2

T2及V1<V2知T1<T2.

因气体膨胀(V1<V2),则气体对外做功,W<0.

因气体温度升高(T1<T2),则气体的内能增加ΔU>0.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可知Q=ΔU-W>0.即系统由外界吸收热量,系统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来增加内能,一部分转化为气体对外所做的功.

[要点提炼]

1.等压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1)等压膨胀:由于W<0,ΔU>0,则Q=ΔU-W>0,即气体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来增加内能,另一部分转化为气体对外所做的功.

(2)等压压缩:由于W>0,ΔU<0,则Q=ΔU-W<0,即气体对外界放热,放出的热量等于外界对气体所做的功与气体内能减小量之和.

2.等容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1)温度升高:由于ΔU>0,W=0,则Q=ΔU,即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全部用于增加气体的内能.

(2)温度降低,由于ΔU<0,W=0,则Q=ΔU,即气体向外界放出的热量等于气体内能的减少量.

3.等温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1)等温膨胀:由于W<0,ΔU=0,则Q=-W>0,即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全部转换为气

体对外所做的功.

(2)等温压缩:由于W>0,ΔU=0,则Q=-W<0,即外界对气体所做的功全部转换为气体

传给外界的热量.

三、能量守恒定律

[问题设计]

使热力学系统内能改变的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做功的过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热传递是把其他物体的内能转移为系统的内能.在能量发生转化或转移时,能量的总量会减少吗?

答案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要点提炼]

1.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1)某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一定有其他形式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

(2)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

2.能量的存在形式及相互转化

各种运动形式都有对应的能:机械运动有机械能,分子的热运动有内能,还有诸如电磁能、

化学能、原子能等.

各种形式的能通过某种力做功可以相互转化.

3.第一类永动机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延伸思考]

热力学第一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具体体现吗?

答案是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例1(双选)关于物体内能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吸热的物体,其内能一定增加

B.体积膨胀的物体,其内能一定减少

C.放热的物体,其内能也可能增加

D.绝热压缩的气体,其内能一定增加

解析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不能依据一种方式的变化就判断内能的变化.

答案CD

例2空气压缩机在一次压缩中,活塞对空气做了2×105J的功,同时空气的内能增加了 1.5

×105J,这一过程中空气向外界传递的热量是多少?

解析选择被压缩的空气为研究对象,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有ΔU=W+Q.

由题意可知W=2×105J,ΔU=1.5×105J,代入上式得:

Q=ΔU-W=1.5×105J-2×105J=-5×104J.

负号表示空气向外释放热量,即空气向外界传递的热量为5×104J.

答案5×104J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与气体实验定律的结合

例3如图1所示,倒悬的导热气缸中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轻质活塞可无摩擦地上

下移动,活塞的横截面积为S,活塞的下面吊着一个重为G的物体,大气压强恒为p0.起初环境的热力学温度为T0时,活塞到气缸底面的距离为L.当环境温度逐渐升高,导致活塞缓慢下降,该过程中活塞下降了0.1L,气缸中的气体吸收的热量为Q.求:

图1

(1)气缸内部气体内能的增量ΔU;

(2)最终的环境温度T.

解析(1)密封气体的压强p=p0-(G/S)

密封气体对外做功W=pS×0.1L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ΔU=Q-W

得ΔU=Q-0.1p0SL+0.1LG

(2)该过程是等压变化,由盖—吕萨克定律有

LS T0=L+0.1L S

T

解得T=1.1T0

答案(1)Q-0.1p0SL+0.1LG(2)1.1T0

三、能量守恒定律

例4(单选)下列对能量守恒定律的认识错误的是()

A.某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量增加

B.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必然有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

C.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动力而持续对外做功的机器——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D.石子从空中落下,最后停止在地面上,说明机械能消失了

解析A选项是指不同形式的能量间的转化,转化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B选项是指能量在不同的物体间发生转移,转移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A、B选项正好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两个

方面——转化与转移.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所以A、B、C正确;D选项中石子的机械能减少,但机械能并没有消失,能量守恒定律表明能量既不能

创生,也不能消失,故D错误.故选D项.

答案 D

例5(单选)“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

A.不符合机械能守恒定律

B.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C.做功产生的热不符合热功当量

D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和合理的设计方案

答案 B

1.(热力学第一定律)(单选)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某一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了8×104J的功,气体的内能减少了 1.2×105J,则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W=8×104J,ΔU=1.2×105J,Q=4×104J

B.W=8×104J,ΔU=-1.2×105J,Q=-2×105J

C.W=-8×104J,ΔU=1.2×105J,Q=2×104J

D.W=-8×104J,ΔU=-1.2×105J,Q=-4×104J

答案 B

解析因为外界对气体做功,W取正值,即W=8×104J;内能减少,ΔU取负值,即ΔU=-1.2×105J;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可知Q=ΔU-W=-1.2×105J-8×104J=-2×105J,即B选项正确.

2.(热力学第一定律与气体实验定律的综合应用)(双选)如图2所示,一绝热容器被隔板K隔成a、b两部分.已知a内有一定质量的稀薄气体,b内为真空.抽离隔板K后,a内气体进入b,最终达到平衡状态.在此过程中()

图2

A.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

B.气体不做功,内能不变

C.气体压强变小,温度降低

D.气体压强变小,温度不变

答案BD

解析抽离隔板K,a内气体体积变大,由于b内为真空,所以a内气体不做功,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B正确.内能不变,故温度不变,体积变大,由玻意耳定律可知压强变小,所以

D正确.

3.(能量守恒定律)(单选)下面设想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是()

A.利用永久磁铁间的作用力,造一台永远转动的机械

B.做一条没有动力系统的船,在水面上行驶

C.通过太阳照射飞机,即使飞机不带燃料也能飞行

D.利用核动力,驾驶地球离开太阳系

答案 A

解析利用磁场能可以使磁铁所具有的磁场能转化为动能,但由于摩擦力的不可避免

性,动能最终转化为内能使转动停止,故A不符合.船能利用水流的能量行驶,飞机可利用

光能的可转化性和电能的可收集性,使光能转化为飞机的动能,实现飞机不带燃料也能飞行,故B、C符合;利用反冲理论,以核动力为能源,使地球获得足够大的能量,挣脱太阳引力

的束缚而离开太阳系,故D符合.故选A项.

小学语文第七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教学思路(纠错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3、感受鸟与树之间、人与自然彼此和谐相处的道理。 学习重点: 体会榕树的奇特与美丽,鸟的自由与快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链接: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亩左右的河面,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在早晨飞出觅食,至傍晚归巢;而灰麻鹤正好相反,是晚上飞出觅食,天亮时归巢休息。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它的南面50米处建有观鸟楼,能够观赏“鸟的天堂”、热带植物、农舍风光等。 预习任务: 1、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认真预习的孩子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一说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 4、你能收集到关于鸟的天堂的图片或资料吗? 自主、合作、探究: 1、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生字词? 2、讨论交流: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什么时候去的?看到的景象一样吗? 3、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这到底是棵怎样的树呢?你找到了哪些描写大榕树的句子。 闯关练习: 1、照样子积累词语 A、白茫茫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许很多多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C、商量商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2、我能把他们送回家。 展示裂缝颤动陆续留恋茂盛

名著推荐与阅读 《水浒传》导学案及答案

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 一、目标导学 1.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初步学会读整本书,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2.了解小说作者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主题。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厮.()聒.噪()腌臜 ..()臊.子()眼棱.()磐.儿()钹.儿()铙.儿() 赊.()趱.行()嗔.怒()恁.地() 怨怅.()逞.辩()罗唣.() (2)解释下列词语。 文书:懦弱: 苦楚:高抬贵手: 唱喏:诈死: 2.阅读“附录有关资料”。 (1)《水浒传》的作者_______,朝代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小说。 (2)《水浒传》是以________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__________的生动故事,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了____________,歌颂了____________。 (3)郑振铎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学研究》中曾以一条弧线表示《水浒传》的结构。这条弧线以____________为起点,步步上升,至梁山英雄排座次到达顶点,此后便逐渐下降,至____________降至终点。 3.三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1)速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理出小说故事情节。 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2)速读《智取生辰纲》,理出小说故事情节。 总揽全文故事情节:从人物活动看,可分为和两部分;从人物矛盾看,第一部分主要写的矛盾,而第二部分主要写的矛盾。如果从杨志一方的角度编拟本文提纲,讲讲杨志的故事,你可以这样编写:杨志慎押生辰纲→ →→→杨志误失生辰纲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合作探究。 1.感知全书。 (1)补全回目。

【光合作用的过程】导学案

【光合作用的过程】导学案 班级姓名 二、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 探究活动之一 【实验一】科学家从植物叶片中分离出叶绿体,然后打破叶绿体膜,离心得到基粒(绿色)和基质(淡黄色)两部分。①向两部分提供水,并给予光照,结果:基粒部分产生氧气,而基质部分没有氧气产生。②向两部分提供二氧化碳,并给予反应所需的各种条件,结果:基粒部分没有糖类等有机物,而基质部分产生了糖类等有机物。 【讨论并交流】 ①基粒和基质中各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从基粒和基质中发生的变化,你认为光合作用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分阶段进行的? 探究活动之二 【讨论并交流】 ①请你回顾:化学上电解水是如何进行的?反应速度如何?需要消耗什么能量? ②由上述实验一,请你推测氧气是如何产生的?除了氧气还应该有什么物质产生? ③水在植物细胞外并不能被光自然分解,而在基粒上却很容易分解,你认为是与基粒中什么物质最有关系? 【实验二】1954年美国科学家阿龙,用叶绿体的基粒加上ADP和P i,光照后得到了ATP。 ④从实验二可以看出,在基粒上除了发生水的光解,还应该有ATP生成。生成该物质消耗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在基粒上是怎样固定该能量的呢? ⑤总结光反应:

⑥请你就基粒上发生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大胆地想象未来人类如何利用这一原理更好地开发新能源? 探究活动之三 【实验三】美国科学家卡尔文以小球藻为实验材料,在通入普通CO2使光合作用达到平衡状态,改为通入放射性14CO2,然后将小球藻迅速杀死。①光照几分之一秒后杀死,发现了放射性几乎全部出现在一种C3化合物中。②光照5秒后杀死,在小球藻中发现了含放射性C3、C5化合物。③光照30秒后杀死,在小球藻中发现了含放射性葡萄糖等C6化合物。 【讨论并交流】 ①请根据实验三推断从CO2到合成(CH2O)糖类大致经过的阶段? ②CO2如何变为C3的呢?请你推测有哪些可能? 探究活动之四 【实验四】科学家从植物叶片中分离出叶绿体,然后打破叶绿体膜,离心得到基粒(绿色)和基质(淡黄色)两部分。①将基质遮光并提供14CO2,一段时间后没有检测到放射性糖类出现。②将基粒部分光照一段时间后,与基质部分混合后,通入14CO2,一段时间后检测到了放射性糖类出现。③将基质遮光,提供ATP和[H]等物质代替基粒,一段时间后检测到了放射性糖类出现。 【讨论并交流】 ①在基质中C3→(CH2O)需要什么条件? ②说明基粒上发生的光反应和基质中发生的暗反应有什么关系? ③总结暗反应:

《九寨沟》教案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九寨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12个生字,读准“神奇、倒映诗情画意人间仙境”等词语。 2、了解最后一自然段在全篇中的作用。 3、了解文章从上而下的观察方法以及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并学会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训练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九寨沟的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为什么喜欢旅游?是呀,旅游可以开拓眼界,愉悦心情,今天哪我们就跟着巴金爷爷一起去九寨沟游览一番。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课文都预习过,能读好这些词语吗?(松潘镶嵌湖泊攀吊窥视羚羊咀嚼蹿出来银花四溅蔚为壮观憨态可掬) 来这排同学开火车,读对了同学们跟读,读错的我们一起来

帮忙。 去掉他们的伙伴还能读好吗?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这次老师有要求,读完课文后一定要有话可说。 4、读得很认真老师都不忍心打扰你们了。谁来说说自己想说的话? (预设评价:1、这是你的收获。2、谈出了自己的感受3、) 5、过渡: 如此神奇的九寨沟巴金爷爷这样赞叹到(屏幕出示):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一个充满诗话意的人间仙境啊! 谁来读读? (我听出了你的惊叹!谁再来读读?从他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哦,你在赞美九寨沟)随机板书:自然风光异兽珍禽课文的一句话把整篇课文内容浓缩在一起,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把前三个词概括起来?能找出这些词语相关的段落吗?给大家点时间快速浏览课文。 谁来说说你找出的段落?(第几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自然风光 来,我们随着巴金爷爷隽永凝练的文字来欣赏九寨沟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 品读一:“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儒林外史导学案第一课时-.docx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儒林外史》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小组:姓名:等级: 【课标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 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 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 言。 【学习目标】 大体了解作者、作品。 【自读感知】 自读学案与名著,了解作者简介及作品基本内容。 资料链接: 一、关于作者 吴敬梓( 1701— 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 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曾祖一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 1658)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翰林院 侍读,提督顺天学政。祖父一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 1676)进士,吴昺 是康熙三十年( 1691)殿试第二名,俗称榜眼。但到了父辈逐步中落,父吴霖起, 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是个清贫的学官。二、结构 现在通行的《儒林外史》共有56 回。对于它的结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总体上看来,整部书是一个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 作意图;第 56 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从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是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明宪宗成化(1465— 14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 1595)为止,一百年间几代士人风 格迥异的命运遭际。这一部分与其他长篇小说不同,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往往一回或者几回描写一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为引子,像串糖葫芦一

最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及答案(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情节发展脉络,积累字词 2、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3、认识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以及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重点难点 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认识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以及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学法指导 1、提前预习,结合注释并利用工具书扫除语言障碍。 2、了解小说情节,感知人物性格。 3、结合课后练习,思考小说主题。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代表作《水浒》。《水浒》是一部著名的描写农民革命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水浒》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队伍的产生、发展和失败过程。它愤怒地揭露了朝庭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也具体描述了起义军失败的悲惨结局。 二、作品简介 《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水浒》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元代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这说明水浒故事是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善的。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在小说里有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他们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高俅仍不死心,于是他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

光合作用导学案2

? 2.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 3.光合作用的过程 ? 4.化能合成作用 (一)阅读课本101-103页,独立完成填空 一、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 (1)直到18世纪中期,人们一直以为只有土壤中的------是植物建造自身的原料。(2)1771年,英国的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实---------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3)1779年,荷兰的英格豪斯证明了-----在更新空气中不可缺少。 (4)1785年,随着空气组成成分的发现,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吸收的是-------。 (5)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的实验证实了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 (6)1939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来自水。(7)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卡尔文,利用------技术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1、写出各标号的名称: ?①_____ __ ②__ _____ ③__ _____ ④___ _____ ⑤_______ ?⑥____ ___ ⑦______ _ ⑧_____ ⑨________ _ ?2、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和[](只填序号)。 ?3、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分别是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

4、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二、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 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来 。 例如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 释放的化学能将 合成糖类,供自 身利用。 2.自养生物:能将无机环境中的 转化为有机物的生物。其中有进行 的生物,如绿色植物;有进行 的生物,如硝化细菌。 异养生物:只能利用环境中 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如人、 动物、真菌及大多数细菌 3、自养生物与异养生物 (二)讨论解决问题 1.萨克斯实验的关键是黑暗处理,其目的是什么?用酒精的目的?自变量,因变 量,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 2.恩格尔曼实验中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和无空气的环境中,目的是什么?选择水

《九寨沟》的网络教学设计

《九寨沟》的网络教学设计 关于《九寨沟》的网络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在极力呼唤“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眼”的今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整合,确实可以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所谓“整合”,决不是勉强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拼合”在一起,而是真正的相互渗透。就小语教学而言,其根本仍在于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的理解与感悟,网络技术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的。 我在教学《九寨沟》一文时,设计了一个网页,尝试利用网络技术组织教学,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简析】 《九寨沟》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中的一篇写景美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神奇而美妙的自然景观。虽然层次清楚,语句清新,辞藻华美,重墨浓情,总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有限,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学起来就少了一份内心情感的共鸣。因此,我在上这一课时,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了阅读资源和阅读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新概念阅读教学。 【教学流程】 运用网络进行教学时,我主要在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

学习的组织、实践性活动的开展以及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等方面进行了设计,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宽度、深度与速度。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教学,体现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揭题解题,了解九寨沟的地理位置 (同学们伴着音乐——“神奇的九寨”走进课堂,自由欣赏四川省内景点,突出九寨沟的美景介绍。) 1、老师这儿有个词语(板书课题“九寨沟”),谁能对它作番解释? 4、引导背诵 谁有本事,看着中的图片,就能有声有色地描绘九寨沟的美丽神奇? 5、小结:点题——神奇。 (.c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九寨沟) 此问转载 三、阅读课文,亲近九寨沟的珍稀动物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九寨沟的神奇还和什么有关。 2、“珍稀动物”和其他动物有什么区别?这一段写了哪几种珍稀动物? 3、图文并茂,感受珍稀动物的可爱。 4、介绍九寨沟的珍稀动物 (1)先各自练一练,注意有关词句,读出动物的可爱。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42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0人。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大部分同学对语文的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低段的学习重点是识字写字,从课外书的阅读情况看,孩子们的识字量还不错,但需要继续加强写字习惯的培养,尤其是笔顺的正确把握,书写姿势的养成,及看完整的字、词、句再书写的习惯。班中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什么上课的意识,听课习惯比较欠缺,也不能自觉完成作业。这些孩子纪律涣散,往往比较自私、娇气,卫生、学习等都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常规方面还要继续加强。另外,学生整体来说不够静心,这一点在做题时尤为突出,往往不看题目就动笔做题。这个坏习惯需要花时间好好改正。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八个专题,分为八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每个专题内涵都比较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每组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谜语、谚语、诗歌等多种形式。课文共34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 八组之后有五篇选读课文。最后是两个生字表。 四、教学目标 (一)汉语拼音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能按顺序熟练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认识并初步掌握大写字母。 3.初步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二)识字与写字

《水浒传》名著阅读学案(人教版九年级选修导学案)

《水浒传》名著阅读学案(人教版九年级 选修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课型阅读教学课授课时间2010.11序号 【作者简介】施耐庵(约1296~1370)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 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 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 《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作品简介】《水浒传》以梁山泊起义叙写了农民反封 建斗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以深刻的思想、广泛的 内容、杰出的艺术谱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诗、革命 悲剧,反映出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深重的剥削和残酷的压迫 激化着阶级矛盾,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广大人民的反抗 斗争。写起义发生是“乱自上作”。统治者上起皇帝、大臣,下至地方贪官污吏、土豪恶霸乃至吏役狱卒,全国上下,朝 廷内外,形成统治网,公然用恶。像梁中书两年就搜刮几十 万贯给丈人蔡京庆贺生日,贿赂公行;高俅为报私仇迫害王进,为高衙内霸占人妻而害林冲,逼得本不想反的人不得不反,揭示出起义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官逼民反”。小说真实

地叙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从 分散斗争到有组织斗争,规模从小到大。鲁智深、林冲、武 松等开始都是个人抗争,只为逃避官府缉捕而找安身立命之地;虽有梁山、二龙山、桃花山等许多山头,但彼此孤立, 不能抵御逐步升级的官府“进剿”;晁盖、吴用、宋江上山 以后,以梁山泊为中心,联合各山头,形成强大统一的组织,取得大规模战争的胜利,挫败官府和朝廷的“进剿”,揭示 出农民革命斗争的规律。小说还叙写了起义的失败结局。梁 山英雄排座次后,“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哥弟称呼, 不分贵贱”的要求已经实现。农民革命的平等、平均主张, 使斗争只能有三种前途:一是像方腊称王后被镇压;二是像 李逵说,夺位自己当皇帝;三是像宋江“全伙受招安”。受 招安有总结农民革命经验教训,探索出路和寓意。宋江受招 安后,朝廷想“尽数剿除”,派去征辽、征方腊,梁山好汉 死伤离散,剩下的宋江、卢俊义、吴这样领袖人物,也被御 赐药酒毒死或伤心自杀。一场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起义,108位英雄只落得风流云散的悲剧结局。对这一英雄悲剧结局,学术界有不同说法,但对施耐庵总的思想倾向却看法一致:揭露批判封建统治的罪恶,赞扬颂美梁山英雄的反抗斗争。 【书名由来】《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 之一。该书的作者是施耐庵,而书名却是罗贯中所起。作者

光合作用复习导学案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导学案(三) 编制:审核:审批: 学习目标 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知识梳理: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________________(蓝绿色) 叶绿素________________(黄绿色)绿叶中的色素 _______________(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_________________(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_______________,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________________。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一)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实验原理: 2 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二)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光合色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能。 思考: 1.为什么植物的叶片一般是绿色的? 2.叶绿素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三)、叶绿体的功能: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具有吸收光能的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许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 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思考: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实验 1.之所以选用水绵做实验材料是因为水绵有大型带状叶绿体,且螺旋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进行观察。 2.选用黑暗且没有空气的环境可排除实验前环境中O2和光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3.先选用极细的光束且用好氧细菌检测能准确判断水绵细胞中O2释放的部位;然后用完全曝光的水绵与之作对比实验,从而证明了光照在光合作用发生中的作用。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一)过程:见课本P103图解 思考:光合作用过程中进入叶绿体的是水、二氧化碳和光能,在叶绿体中形成的物质有,(CH2O)中的“O”来自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 物质变化:;能量变化: 【知识拓展】

《九寨沟》的教学设计

《九寨沟》的教学设计 有关《九寨沟》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有关《九寨沟》的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九寨沟的神奇、迷人,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感悟课文语言文字的美,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对九寨沟的美景进行介绍。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用互联网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利用网络进行拓展性学习。 教学重点: 品读词句,诵读课文,感受九寨沟的美。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形式赞美九寨沟,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 学法: 主要运用以读为本,问题引领,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此模式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把问题引领作为学生钻研文本的中介,把合作探究作为学生钻研文本,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 教法:

我主要采用疑读法、品读法和点拨法。 教学流程 我主要采用疑读法、品读法和点拨法,将教学过程具体化为: (读九寨)——(品九寨)——(诵九寨)——(赞九寨)——(寻九寨)五个板块。这种基于语文学习自身特点和儿童认知规律,构建的板块式设计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整体感悟,逐步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走进九寨沟(读九寨) (问题引领,激活思维。) 开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视频朗诵引领孩子们走进九寨沟,走入文本。:九寨沟是人间天堂。九寨沟五彩斑斓的海子,绚丽多彩的山林、变幻莫测的深秋让人流连忘返。今天,我们要同作者一起走进迷人的九寨沟。 通过刚才的视频欣赏你最想欣赏的九寨沟的什么景点? 根据学生回答筛选出的问题,我确定本课时主要探究一个问题:品读课文2、3、4段,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景色欣赏学习。 欣赏九寨沟(品九寨) 自读自悟,品味仙境 学生带着问题,运用读、找、思、品、诵的方法精读课文2—4段,品味九寨沟的海子、山林和深秋不同的美,感悟九寨沟的神韵。这时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或静思默想,想象文字所表现的精美画面;或激情朗读,抒发对九寨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或体会关键词在表情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导学案全套精典汇编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全套精典汇编

目录 1 山中访友 (1) 2* 山雨 (5) 3* 草虫的村落 (8) 4* 索溪峪的“野” (11) 词语盘点 (14) 口语交际.习作一 (14) 回顾.拓展一 (17) 5 詹天佑 (18) 6 怀念母亲 (21) 7*彩色的翅膀 (24) 8* 中华少年 (27) 词语盘点 (29) 口语交际.习作二 (30) 回顾.拓展二 (33) 9 穷人 (35)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39) 11.唯一的听众 (41) 12*用心灵去倾听 (43) 词语盘点 (45) 口语交际.习作三 (45) 回顾.拓展三 (47) 13 只有一个地球 (48) 14* 鹿和狼的故事 (50)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52) 16* 青山不老 (54) 词语盘点 (56) 口语交际.习作四 (56) 回顾.拓展四 (59) 17 少年闰土 (60)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62) 19* 一面 (65) 20* 有的人 (67) 第五单元词语盘点 (69) 回顾.拓展五 (71) 口语交际.习作五 (72)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75) 【诗海拾贝活动一】搜集诗歌 (78)

与诗同行 (80) 21 老人与海鸥 (84) 22* 跑进家来的松鼠 (87) 23 最后一头战象 (89) 24* 金色的脚印 (92) 第七单元词语盘点 (94) 回顾.拓展七 (95) 口语交际.习作七 (96) 25 伯牙绝弦 (99) 26 月光曲 (101) 27* 蒙娜丽莎之约 (104) 28* 我的舞台 (106) 第八单元词语盘点 (108) 回顾.拓展八 (109) 口语交际.习作八 (112)

下名著《骆驼祥子》阅读导学案参考答案

2016级八班名著专题复习 七下名著《骆驼祥子》阅读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骆驼祥子》概述 (一)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描述了旧时代北平城的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来到北京拉洋车。他自尊好强,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一辆车。他的希望一次一次地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他买车经历了“三起三落”:第一次,他攒了三年钱,买了一辆车,但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车没买上,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三次,用虎妞的钱买了车,虎妞难产死后,他卖了车去安葬虎妞。经历了“三起三落”祥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堕落沉沦。整部书在波澜壮阔、曲折动人的故事叙述中,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具有浓郁的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通过写祥子的遭遇,老舍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二)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 祥子:初来北京时,老实健壮,坚忍勤劳,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吃饭,经历了“三起三落”后,祥子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虎妞:车主刘四的女儿,长着虎牙,虎头虎脑的女人,管理车间的工人,大胆泼辣且有点变态。她没有嫌弃祥子的贫穷出身,不顾刘四反对,放弃富裕的生活,嫁给祥子,最后难产而死。 刘四:残忍霸道的车主。旧社会的袍哥人物,改良办起了车厂,为人耿直,性格刚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为了追求财富,不惜牺牲女儿的青春。因女儿结婚,失去了金钱的来源,就断绝了与女儿的关系。封建思想是他忘记了亲情,最终他也变得孤苦无依。 小福子:一步步走向毁灭的人。一个善良、可悲的人物,先是被父亲卖给了一个军官,军官被调走后她又回到了娘家,此时母亲已被父亲打死。父亲酗酒成性,家里没有经济来源,不忍看着两个弟弟挨饿,她被迫走上了卖身的道路,最后被父亲卖到了窑子了,上吊自杀了。小福子所走的路也许就是大杂院里的女孩的必经道路,她们没有过错,但是她们的出身注定了她们的悲惨命运。她的死使祥子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曹先生:受到政治迫害的大学教授。在政治、艺术上并没有高深的见解,不过能把所信仰的那点东西体现在生活小事中,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又知道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他对于像祥子一样的下层劳动人民表现出一定的关心和同情,不但在生活上帮助祥子,还在精神上鼓励祥子,并给他出一些好的主意。可以说,他是一个较为正直和进步的旧知识分子。 (三)主要事件: 1、祥子绰号来历 2、怒辞杨宅 3、曹家遭险 4、无奈结婚 5、祥子买车三起三落 (四)艺术特色: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导学案

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小组名称____________ O组口号:我们为光合作用提供生命的源泉,谁能比我棒! H 2 CO 组口号:我们虽是温室气体,但也参与光合作用贡献力量,谁能比过我! 2 光能组口号:我们是植物捕获的光能,养育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谁能比我重要!叶绿体组口号:我们是阳光下的魔术师,能把光能转化,我们才更棒! O 组口号:我们才更重要!光合作用释放了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无处不在! 2 O)组口号:我们是生命的燃料,体内贮存着阳光的秘密,你们想知道吗?(CH 2 【学习目标】 1、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2、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3、理解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学习重难点】 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2、理解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1771年,普利斯特利证实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2.1779年,英格豪斯证实: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①下,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3.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是② ,吸收的是③。 4.1845年,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④储存起来。 5.1864年,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⑤。 6.1941年,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⑥。 7.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等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⑦中碳的途径。 8.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⑧,利用⑨把⑩和转化成储存能量的,并且释放出的过程。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1.场所: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分别是、。 2.过程:光反应过程的主要变化是吸收光能,并且利用转化的光能完成两步重要的化学反应:一是水分解成和;二是合成了。暗反应阶段的主要变化也是两步重要的化学反应:一是的固定,即从外界空气中进入叶绿体的CO2与结合形成;二是 在等条件下还原成和。 三、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九寨沟教学设计(改后稿)

《九寨沟》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九寨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十篇课文。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使人不禁陶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折服于灵幻的异兽珍禽。 文章层次清楚,语句清新,辞藻华美,重墨浓情,易于朗读和背诵。课文描写形象、生动,文字优美。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认识8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3.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结合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 的语言材料,学习当小导游介绍九寨沟。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 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2、能够通过充当小导游,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3、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4、能为九寨沟写广告语或导游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养成良好的听说读思的能力。 2、通过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他们可以朗读、可以介绍. 学生对小动物的学习较感兴趣;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所观察到事物的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主要通过课前《导学案》知道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用情境交融法、小组自学法组织学生学习,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质疑、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通过当小导游介绍九寨沟的风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了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九寨沟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整堂课的教学以有感情的朗读作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为媒介,配以必要的图片、音像资料。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课前请学生从课外书或网上了解九寨沟的优美风景和生活的动物们; 完成教室设计的《导学案》; 教师准备多媒体录象的观看以及图片、PPT的展示。 六、教学过程 《导学案》设计 (一)同学们,我们曾经跟着语文课本浏览了许多名胜风光,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吗? 例句:我在课文中游览过(宁静幽雅)的西湖。 我在课文中游览过()的西湖。 我在课文中游览过()的西湖。 (二)看了《九寨沟》这个课题,关于九寨沟你有哪些疑问呢?你是怎样去寻找答案的呢? 我的疑问:() 我是这样解决的:() (三)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查字典,理解不懂得词语。 2. 朗读课文,讨论并归纳出每段的意思: 第1、2段主要写九寨沟的(地理位置)。 第3、4自然段主要写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珍稀动物)。 第5段总结,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3、如果要介绍九寨沟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准备用课文的哪几段来说? 4、自学课文后,你还有哪些内容需要帮助?请到文中做好记号。 (四)生字书写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导学案-完整版本(含答案)

5.4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学案 【学习目标】 1、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2、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学习重点、难点 3、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4、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知识点导读】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 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一)光合作用的生物:绿色植物,此外还有蓝藻(原核生物) (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 1、结构:双层膜 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和色素 基质: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光合作用的色素和酶 ①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光合作用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 基质中。 ②色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绿 光吸收最少,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③影响植物合成叶绿素的因素包括:光照,温度,必需元素Mg,N,Fe. 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 1)直到18世纪中期,人们一直以为只有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建造自身的原料。 (2) 1771 年,英国的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 3)1779年,荷兰的英格豪斯证明了光和绿叶在更新空气中不可缺少。 ( 4)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的实验证实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 ( 5)1880年,恩杰尔曼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气体是O2且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 绿体。 ( 6)1939 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 7)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的卡尔文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最终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实验在阳光下,密封的玻璃罩里一段时间后 燃烧的蜡烛蜡烛熄灭实验一 小老鼠小鼠死亡 植物 +燃烧的蜡烛不熄灭实验二 植物 +小老鼠不死亡实验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英格豪斯的实验: 实验现象:实验一没有光照时,小鼠死亡,有光照时,小鼠不死亡 实验二没有光照时,蜡烛不熄灭,有光照时,蜡烛熄灭。

2017导学案模板.pdf

丹寨县城关第一小学导学案设计 年级四年级单元 第一单 元 主备人潘正琴执教人 时 间 课题第1课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知识 与 能力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过程 与 方法 1.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 ?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难点 1.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前 准备 相关PPT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环节导案学案二次备课 看一看 导入新课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 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 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 一个称?诗圣?) 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 明确学习目标

?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议一议 合作探究问题设计: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 想到些什么呢? 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 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现在我们 就一起去敬亭山看看。(教师出示敬亭山课件) (课件出示) 3.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 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课件出示写作背 景) 小组长分配任 务,并组织学习 讲一讲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并作补充和 总结 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 1. 读一二句。 2.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出 示鸟飞图)(课件) 3.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 意(出示云去图)(课件) 4.读诗,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鸟飞云 去孤独) 5.教师介绍创作背景鸟飞云去本是常见 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 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被贬离京城,十 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 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 样的孤单寂寞!) 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1.读三四句。(课件) 2.体会人山相看: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 小组完成学习目 标,汇报交流展示

(完整word)语文高效课堂: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2.理解赵盾、晋灵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法设计】 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 【本章节概览】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学习内容及过程】 一、文字层面质疑检查 (一)、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胹_____________蹯_____________畚_____________ 饮____________ 嗾_____________ 獒_____________ 遗_____________箪_____________ 橐_____________ (二)、指出下列活用现象并解释 1.晋灵公不君 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3.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4.食之,舍其半 5.提弥明死之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含义 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3.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4.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5.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6.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7.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8.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寸否。 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10.斗且出。 1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12.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 (四)、解释下列相同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并指出词性1.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君知所过矣,将改之 2.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3.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4.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5.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五)、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②三进及溜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④反不讨贼 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