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康德的文论和美学
康德的“美的分析”之解析ppt课件

11
对康德“美的分析”的小结2
1、无利害的快感——区分出了审美快感和感官快 适、善的愉快(符合对休谟所说的“安全感”的反 思)
象力和知性能力是协同作用的,因此这种协同作用 是能够普遍传达的,有共通感 3、又因为鉴赏判断也是想象力和知性能力的协同 作用的结果,因此也能普遍传达,也即有共通感 4、不过认识活动具有共通感依靠的是概念,而鉴 赏判断依靠的是情感——推论就是情感的共通性
10
对康德的“美的分析”的一个小结1
1、美(优美)感是愉快的,但它是无功利的——审美 愉悦和其他快感的区别,也和道德(善)相区别。
美来自于主体的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但是,这还不够, 应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建立在普遍性、共通感的基 础上,仿佛是客观的,因此看起来,康德对审美判断的 设想似乎是主观化的客观。
16
8
具体分析3:无概念的普遍性
联系第一个契机“无利害的快感”,第一个契机是 对单个主体的规定,规定单个主体的快感和对象的 实存无关,这也叫作质的契机,那么第二个契机就 是量的契机,量就是对多数主体的规定,“我们通 过(关于美的)鉴赏判断要求每个人在一个对象上 感到愉快”[邓译本2002年版,49页],意思是希 望别人也会认为美,这点在第四个契机“共通感” 还会论述。为什么是无概念的呢?不是通过逻辑判 断,而是通过与情感态度相联。
即如“这朵玫瑰花是美的”表面上采取了“这朵玫 瑰花是红的”这样一种逻辑判断的形式,起作用的 还是带着情感地“希望自己能够体味到美”
美学概论之审美的研究康德

艺术创作与欣赏
艺术创作的自由性
艺术创作的技巧性
康德强调艺术创作是自由的,艺术家在 创作过程中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和观念,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限制。
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技能,艺 术家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 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艺术欣赏的主观性
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的、感性的活动, 每个人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都是不同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和答案。
康德区分了物自体和现象,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 认识物自体。在审美中,我们关注的是现象的形式而非物 自体的实质。
实践理性批判
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建立了道德形而上学体系,认为道德法则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在审美中,这种道德法则表现为对美的普遍追求和认同。
自由意志
康德强调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它是道德行为的先决条件。在审 美中,自由意志表现为对美的自由选择和创造。
道德美学
康德提出了道德美学的概念,认为美与道德之间存在内在 联系。他认为,真正的美应该符合道德的要求,能够激发 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崇高感。因此,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在 某种程度上是相互补充的。
审美教育的道德意义
康德强调审美教育的道德意义。他认为,通过审美教育可 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崇高感,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 品德水平。因此,审美教育在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 要作用。
观感受、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03
美学与审美密切相关,前者提供理论支持,后者为实
践应用。
康德美学思想概述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他 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响。
康德的美学思想强调了审美判断 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现代美学 和艺术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德认为美是主观的,美感来自 于人的内心感受,而非客观事物 的属性。
康德的美学——精选推荐

康德的美学康德的美学⼀、康德批判哲学体系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分析鉴赏(鉴赏是评判美的能⼒)判断(Geschmachsureil)即审美的判断⼊⼿的。
康德认为,判断⼒是把特殊包涵在普遍之中来思维的能⼒。
有两种判断,⼀种是先有普遍,再找特殊,这就是规定判断或科学判断,另⼀种是先有特殊,再找普遍,这才是审美判断或反思判断。
从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式四个⽅⾯对审美判断进⾏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学说。
⼆、理解康德美学的关键概念1、认识:局限在现象界,物⾃体不可知,认识功能:想象⼒和知解⼒2、想象⼒:掌握事物的形式或形象3、知解⼒:形式逻辑的推断、分析、综合和推理能⼒,但也只能掌握⾃然界现象的某些部分,不能窥到⽆限和整体。
4、理性概念:⽆限、整体、物⾃体等只有通过理性掌握。
理性与知解⼒对⽴,理性掌握概念不是认识功能是对现象世界合理或可理解的必须假定的理性概念。
5、判断⼒:不是知解⼒的逻辑判断,⽽是反思判断。
6、反思判断⼒:审美和审⽬的两种判断⼒。
7、⽬的:造物主造物时的设计安排中所存的⽬的,分为两种:(1)主观的⽬的:即主观的符合⽬的性,事物的形式符合我们的认识功能(想象⼒知解⼒)它们具有某种形式才使我们认识到它们的形象并感到愉快。
(2)客观的⽬的:⾃然界有机物各有本质,其结构形式符合它们的本质,它们完善⽽不畸形或有缺陷,显出客观的⽬的。
8、审美判断:从情感上感觉到事物形式符合我们的认识功能。
9、审⽬的判断:从概念上认识到事物形式符合它们⾃⼰的⽬的,因⽽是显得完善的。
⼆者都不是逻辑判断,都是对个别对象所起的感觉即反思判断,⽽在对象是美的或者完善的时候,感觉就是愉快的。
三、美的分析1、质:不涉及利害,因⽽不涉及欲念和概念2、量:美是不涉及概念⽽普遍使⼈愉快的。
3、关系:美没有明确⽬的⽽却有符合⽬的性的⽭盾或⼆律背反。
4、⽅式:凡是不凭概念⽽被认为必然产⽣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质:不涉及利害,因⽽不涉及欲念和概念区别逻辑判断和审美判断1、逻辑判断:概念2、审美判断: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具体内容,不涉及概念。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康德的崇高论在美学史上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美学史上,他首次对崇高范畴做出了如此全面和深刻的理论分析和界定,并在他所建立的先验哲学体系中,将其作为一个关键的环节确立了下来。
我们认为,康德的哲学和美学是建立在其实践本体论的基础上的,人的自由问题始终是其哲学的核心,在审美的自由和无限中展现人的心灵对物我对立的超越,体悟存在的真谛,是其实践本体论的核心境界。
康德为了实现从认识到实践、感性到理性、自然到自由的过渡,探索和发现了诸多中介环节,而崇高论则是这诸多环节中的强有力的一环,正是在美感和崇高感的过渡中,通过对想象力内涵的完善,艺术和天才的问题得以昭示,"美是道德的象征"的命题才得以提出,实践本体论才找到了其立足之处。
所以,从深层次来看,不是审美判断力而相反是崇高才使得这种超越得以实现,正如康德所看到的,崇高正是在无限和虚无中使这种超越具有了整体状态中的无限可能性,正是在这一瞬间交流的实存中,在非知性非理念的敞亮中,物我化一,物我皆通。
关于崇高问题,康德主要是在早期的著作《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和《判断力批判》及《实用人类学》的部分章节中加以论述的。
崇高不但是康德哲学实现由自然到自由、感性到理性、认识到实践过渡的基本中介和桥梁,而且作为美学范畴的哲学意义,在康德这里得到了真正确立。
康德对崇高的认识,使这一范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完善,近代关于崇高的论述,在康德这里发展到了顶点和极致。
我们同样可以这样说,以往关于崇高的理论在康德这里得以汇集,其后的崇高理论在他这里得以开启。
一崇高问题的提出康德哲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是什么" 的问题,这在1793年他写给卡·弗·司徒林的信中已明确地作了说明,他在指出了他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形而上学、道德学、宗教学)后提出了第四个问题,即"人是什么"的问题。
后来他认为前三个问题都与后一个问题有关,"在这种广泛意义上,哲学所从事的事业可以归结为以下一些问题:(1)我能够认识什么?(2)我应该想什么?(3)我能够期望什么?(4)什么是人?从本质上说,所有这些可以归结为人类学,因为前三个问题都从属于最后一个问题。
康德的论证伎俩美学

康德的论证伎俩美学【知识专栏】康德的论证伎俩美学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国启蒙哲学的重要代表,他对美学的独到论述深受后世学者的推崇。
在康德的美学中,论证伎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他对美的理解和解释的基石。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全面评估康德的论证伎俩美学,并通过回顾和总结,帮助我们全面理解这一主题。
一、康德的论证伎俩美学的深度评估1. 通过对美的定义和界定,康德引出了论证伎俩的美学观念。
在他的观点中,美是一种纯粹主观的感性经验,不依赖于主客观因素。
他提出了无目的的审美观念,并通过论证伎俩的使用来展示这种观念。
2. 论证伎俩在康德的美学中是通过感性经验和理性表达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
感性经验在它本身的特性上是直观和主观的,而理性表达通过概念和规则来进行,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康德认为,论证伎俩是将感性经验与理性表达融合在一起的手段,使表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这种融合不仅是审美体验的关键,也是美的表达形式。
3. 论证伎俩在康德的美学中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还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康德认为,艺术家通过创作和表达,将感性经验转化为普遍性的美感,使之成为艺术作品。
这种转化过程需要论证伎俩的运用,以达到审美表达的目的。
二、康德的论证伎俩美学的广度评估1. 论证伎俩不仅局限于艺术领域,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存在。
康德将论证伎俩视为人类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是普遍存在的。
在人际交往、社会制度、科学研究等领域,论证伎俩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种广泛的应用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康德对论证伎俩的美学解释。
2. 论证伎俩的运用也是一种艺术。
康德认为,通过论证伎俩的运用,艺术家可以创造出意蕴深远的艺术作品,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艺术家以对美的理解和表达为目的,通过论证伎俩的手段,将情感、思考和智慧融入其作品之中,让观者产生共鸣和启发。
三、回顾和总结通过对康德的论证伎俩美学的深度和广度评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康德的美学观点中,论证伎俩是一种将感性经验与理性表达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它的运用,艺术家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可以得到更深入的展示。
《西方美学史》课件 康德美学

缺点:
崇高与美没有统一;两种崇高没有统一 先天与后天的矛盾;自然与社会的矛盾。
天才与艺术
不同于自然
艺术
理性为基础的自由的创造;本能基础上的自然的产 物(蜜蜂)
具有目的(包含人的理性设计)
不同于科学:能与知
知不等于能:鞋子。
不同于手工艺:自由与雇佣
自由的艺术与雇佣的艺术
人们的心意能力具有一种共同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基础,这 是共通感的根据。
审美是一种纯粹的主观合目的性
美是那没概念而被认作一个必然愉悦的对象的东西。
美的分析的总结
揭示出了矛盾
是否依赖概念
关于美的本质
区分了真善美
感性经验的理性基础
美非客观性质,而是有主观基础的
普遍人性论与美的社会性
共通感;各民族审美上的巨大差异
力学的崇高
力学的崇高:
自然界中巨大的威力(强力)。但不对我们成为支配力。 描述
心理:
恐惧与安全感
悬崖、黑云、火山、飓风、汪洋大海、瀑布
抵抗力:勇气、自我尊严
胜过自然的优越性;唤起了我们的力量
战争与和平
正义战争具有崇高性;危险,勇敢 和平:商业精神、自私自利、怯懦
宗教与迷信
宗教:敬畏与谦恭,与崇高的意志一致 迷信:恐惧、邀宠、谄媚
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 的唯一来源
重感性认识 认识方法
归纳、分析
真理的标准
验证
唯理论
知识来源
生而有之的天赋观念和天赋 知识,或存在着虽非生而有 之但决不依赖任何经验的先 天概念、范畴和先天知识。
重理性认识
认识方法
演绎、综合
真理的标准
自明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主要问题
康德美学的基本内容

康德美学的基本内容康德美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我们曾以美论、崇高论、艺术论加以概括,下面我们换一个角度,试从范畴论、体系论、方法论和心理美学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1、范畴论范畴是美学理论的基本元素或基础,西方美学的基本范畴是“美在和谐”,但在不同时代、不同理论家之中,其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从而构筑其不同的范畴体系。
康德美学也有其特有的范畴体系,其范畴体系的内涵特点决定了它在美学史上的地位,即决定了它作为德国古典美学奠基者的地位。
首先是“美”。
康德提出著名的“无目的的合目的的形式”的著名命题,实际是对感性派(无目的)和理性派(合目的)的综合,既突破了传统的感性派的“摹仿说”,也突破了理性派的“灵感说”,成为感性和理性由对立走向统一的新时代的开端。
而且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的形式,涉及到特殊的主观心理状态,情感领域,这更具有开创的意义。
这—点被席勒注意到,在《美育书简》中提出情感教育问题。
但却被黑格尔所忽视,在其庞大而严密的辨证的美学体系中,只剩下概念的逻辑发展,而相对忽略了蓬勃激动的情感,这正是其缺陷所在。
康德的局限在于否定了美的客观性,当然也否定了自然美的存在。
其次是“崇高”。
康德把崇高的过程描述为对象压倒主体,主体又借助理性压倒对象,因而崇高感最终是一种理性的伟大胜利,是道德的象征,其根源不在对象,而在人自身的理性精神。
康德对崇高的论述也是有历史意义的。
西方最早提出崇高概念的是古罗马时代的朗吉努斯,他的《论崇高》一书曾经论及自然界的崇高对象,但主要论述的是文采风格的崇高,修辞的宏伟等等,基本局限在修辞学范围之内。
18世纪英国的经验论者博克最早从美学的角度对崇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优美的对象偏重于小巧、光滑、娇弱;而崇高的对象则巨大、阴暗、孤寂,美以快感为基础,崇高以痛感为基础。
博克的论述极富启发性,但仍多局限于经验论的感觉的范围,只有康德的崇高论才在前贤论述的基础上,第一次赋予崇高以深刻的哲学内容,使之成为系统的理论,包括崇高的对象,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崇高的心理过程,崇高的根源等等。
简述康德美学对浪漫主义文论的影响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简述康德美学对浪漫主义文论的影响张红霞 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摘 要:康德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在康德的先验认识论中,主体性和形式性是康德认识论的两个主要特点,而康德所倡导的美学的先验主体性和形式性是由他自身的一些条件限制的,如:他的认识论的先验的主体性和形式性。
康德哲学之所以对现代和近代文论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应为他的美学思想非常独特。
关键词:美学;浪漫主义;哲学[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156-01康德美学是其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关于认识论的,讲认识必然即真的问题。
他的《实践理性批判》是关于理论学的,讲实现意志自由即善的问题。
然而这两者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他的《判断力批判》主要阐述的主要内容是审美论和目的论,主要作用是联系前两者,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由此可见,康德美学一方面是以知性的真为基础的,另一方面又指向意志的善,或者说它关联着知性的必然和意志的自由,因而具有双重性质。
康德的认识论是先验的,他的伦理学也是先验的,而联结康德的认识论是有先验的,这一点和伦理学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原理相似。
康德把这个先验原理称为“主观合目的性”,它的主要特点是主体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内在知性的自由活动。
主体性特点在这一先验原理中表现的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对象完全符合主体的主管目的,对象在表现出内在美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主体想象力的发散思维和知性思考的自由活动,这一特点所表现出来额与客观对象的客观想和对象的价值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此外,这种审美先验原理还一个特点,那就是具有形式性,即:主观合目的性也叫“形式合目的性”。
康德的观点是这么认为的,从主体的角度来对待,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活动一种抽象的活动,是一种无知性的概念,它不会涉及到利害关系,所以从审美学的角度来判断这个问题可以称作是“形式判断”;从对象的角度来对待这个问题,可以仅仅看做一种自由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对象的形式引起主体的想象力与知性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对象的美和对象的概念知识和实用性功利等内容没有任何内在联系,因而只是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美的分析 ,
• 康德一开始就花了很大篇幅来分析审美判断和 美的特质。他根据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 系和方式四方面来分析审美判断。 • 第一,从质的方面看审美判断 从质的方面看审美判断 • 康德就审美判断的质的方面,对美下了如下的 定义: • 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 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 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 的。 • 美的特点在于不涉及利害计较,因而不涉及欲 念和概念。
• 第二,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 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 • 从审美判断的量方面看,康德替美下 了如下的定义: • 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 的。 • 审美判断虽是单称的、主观的,而仍 有普遍有效性的矛盾。
• 第三,从关系方面看审美判断
• (1)美的事物虽没有明确的目的而却有“符合目 的性”。没有明确的目的,因为审美判断不涉及 概念;有符合目的性,因为对象的形式适合于主 体的想象力与知解力的自由活动与和谐合作,这 仿佛是由一种“意志”(康德没有明说“天意”) 来预先设计安排的。 • (2)从关系方面,康德提出了他的著名的“纯粹 美”与“依存美”: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有 符合目的性而无目的的纯然形式的美,是“纯粹 的美”或“自由的美”;如果涉及概念、利害计 较和目的之类内容意义,这种美就叫做“依存的 美”,即依存于概念,利害计较和目的之类内容 意义。
• • • • • •
• 2,康德企图来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康德企图来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 3,康德在哲学史、美学史与文艺理论史上的重要 ,康德在哲学史、 地位,主要由其在批判时期的成就决定的。 地位,主要由其在批判时期的成就决定的。这个 时期,他写了著名的三大批判, 时期,他写了著名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 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相《判断 、 实践理性批判》 相 力批判》 力批判》(1790)。 。 • 学习、研究康德的美学与文艺思想必须首先学习、 学习、研究康德的美学与文艺思想必须首先学习、 研究其哲学思想。这是因为, 判断力批判》 研究其哲学思想。这是因为,《判断力批判》是 其整个哲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康德把《 其整个哲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康德把《判 断力批判》看作是沟通和统一他的认识论(真 和 断力批判》看作是沟通和统一他的认识论 真)和 伦理学(善 的中介 他通过写这部美学著作, 的中介。 伦理学 善)的中介。他通过写这部美学著作,结 束他的全部的“批判”工作,构成他的哲学体系。 束他的全部的“批判”工作,构成他的哲学体系。
• 关于康德的哲学体系,他的研究对象不是客观存 在而是主观意识,是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功能和 实践功能。依传统的分类,他把人的心理功能分 为知、情、意三方面,他虽承认这三方面的互相 联系,而在研究中却把它们严格割裂开来,分别 进行分析。在他的三大批判之中,第一部《纯粹 理性批判》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哲学或形而上学, 专研究知的功能,推求人类知识在什么条件之下 才是可能的,第二部《实践理性批判》实际上就 是一般所谓伦理学,专研究意志的功能,研究人 凭什么最高原则去指导道德行为;第三部《判断 力批判》前半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美学,后半是 目的论,专研究情感(快感或不快感)的功能, 寻求人心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感觉事物美(美学) 和完善(目的论),这三大批判合在一起就组成 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 康德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批判哲学”,这 里的所谓“批判”,是指批判地研究人的 认识能力,确定认识的方式和限度,这主 要是针对着理性派的。因为,理性派无限 制地强调理性的作用,在没有事先考虑人 的认识能力之前就预先断定,理性无须经 验的帮助,单凭自身的力量就可认识事物, 对各种问题作出理论上绝对正确的证明。 康德将其称为独断论,他不同意这种“独 断论”,而要给思辫哲学领域内的研究以 “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 符合审美判断的上述条件的就是纯粹美,凡是在 单纯形式之外还涉及欲念、利害计较、概念和目 的(即带有内容意义)的美都只是依存美,但理 想美只能是依存的。 • 评价 • 从上面的概述看,康德比从前人更充分地认识到 审美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审美现象中的许多矛盾对 立,而他的企图不是忽视或否定矛盾对立的某一 方面,而是使对立双方达到调和统一。 • 就康德的个别论点来说,它们大半是从前人 久已提出过的,如美不涉及欲念和概念的说法, 中世纪圣托玛斯就已明确提出。
• 二、关于《判断力批判》 关于《判断力批判》 • 康德对“判断力”一词所了解的意义是从来没有 第二个人用过的,它不是知解力所用的逻辑判断, 即康德所说的“定性判断”,而是“反思判断”。 “反思判断力”(即《判断力批判》中所讨论的 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在这 里就须把康德所常用的“目的”和“符合目的住” 两词弄清楚。康德所说的“目的”如上所述,是 指造物主在造物时设计安排中所存的目的。这 “目的”分两种,一种是事物的形式符合我们的 认识功能(想象力与知解力),它们具有某种形 式,才便于我们认识到它们的形象并且感到愉快。 这是对于人(主体)而言,所以是主观的目的; 因为这“目的”不是作为概念而明确地认识到, 只是从。
• “美的分析”的总结 美的分析” 美的分析 • 综合康德从质、量、关系和方式四方面分析审美判断中所得 到的四点关于美的结论,我们可以作如下的概括叙述: • 审美判断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所以有别于一般快感 和功利的以及道德的活动,这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种实践活 动;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所以有别于逻辑判断,这也就是 说,它不是一种认识活动;它不涉及明确的目的,所以与审 目的判断有别。美不等于“完善”。 • 审美判断是对象的形式(不是存在)所引起的一种愉快 的感觉。这种形式之所以能引起快感,是由于它适应人的认 识功能即想象力和知解力,使这些功能可以自由活动并且和 谐合作。这种心理状态虽不是可以明确地认识到的,却是可 以从情感的效果上感觉到的。审美的快感就是对于这种心理 状态的肯定,它可以说是对于对象形式与主体的认识功能的 内外契合,见出宇宙秩序的巧妙安排(即“主观的符合目的 性”)所感到的欣慰。这是审美判断中的基本内容。
• 审美的快感虽是个别对象形式在个别主体心里所引起的一种 私人的情感,却带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可以普遍传达的, 是人就必然感到的,因为是人就具有“共同感觉力”,这 “共同感觉力”既可以在某一人身上起作用,就必然也能在 一切人身上都起作用。 • 审美判断因此现出一系列的矛盾或二律背反现象,它不 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不是实践活动,却产生类似实践活动 所产生的快感;它不涉及概念,不是认识活动,却又需要想 象力与知解力两种认识功能的自由活动,要涉及一种“不确 定的概念”或“不能明确说出的普遍规律”;它没有明确的 目的,却又有符合目的性,它虽是主观的,个别的,却又有 普遍性和必然性。最重要的还是它不单纯是实践活动而却近 于实践活动,它不单纯是认识活动而却近于认识活动,所以 它是认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判断力 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间的桥梁。
• 第三,他认为“最重要的分别”还在于美可以说 是在对象,而崇高则只能在主体的心灵。 • (3)两种崇高:数量的和力量的 两种崇高: 两种崇高 •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量的崇高,特点 在于对象体积的无限大;另一种是力量的崇高, 特点在于对象既引起恐惧又引起崇敬的那种巨大 的力量或气魄。 • 第一,关于数量的崇高,所涉及的主要是体积。 • 对崇高事物进行体积方面的审美的估计,所见到 的却是“无限大”或“无比的大”,即不根据某 种外在的单位尺度或概念来进行比较,我们就在 对象本身上见出无限大,它本身的无限就是估计 的标准。
• (2)崇高和美的异同 崇高和美的异同 • ★同: • 就它们同属于审美判断来说,它们却有些相同: 它们都不仅是感官的满足。都不涉及明确的目的 和逻辑的概念,都表现出主观的符合目的性,而 这种主观的符合目的性所引起的快感都是必然的、 可普遍传达的。 • ★异: • 第一 就对象来说,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崇 第一,就对象来说 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 就对象来说, 高却涉及对象的“无形式” 高却涉及对象的“无形式”。 • 第二,就主观心理反应来说,美感是单纯的快感, 第二,就主观心理反应来说,美感是单纯的快感, 崇高却是由痛感转化成的快感。 崇高却是由痛感转化成的快感。
第八讲 康德的文论和美学思想
(Kant,1724—1804)康德深居简出, ,康德( , )康德深居简出,
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 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 1804年去世为止 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 年去世为止, 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 再加上当时德国大学 在来布尼兹、 在来布尼兹、伍尔夫派理 性主义哲学统治之下, 性主义哲学统治之下,哲 学的研究一直充满着玄学 思辨的经院气息。 思辨的经院气息。在这种 学风影响之下, 学风影响之下,康德一直 就只坐在书斋里玄想。 就只坐在书斋里玄想。
• 2,崇高的分析 崇高的分析
• (1)崇高分析的重要性 崇高分析的重要性 • 康德把审美判断分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两部分。 “崇高的分析”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主要在于两点:第一, 康德在“美的分析”中所得到的关于纯粹美的结论基本上是 形式主义的: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涉及它的内容意义、 目的和功用”。而在“崇高的分析”中,他却不仅承认崇高 对象一般是“无形式;的,而且特别强调崇高感的道德性质 和理性基础,这就是放弃了“美的分析”中的形式主义,因 而等到继分析崇高之后再回头进一步讨论美时,康德对美的 看法就有了显著的转变,“美在形式”转变为“美是道德观 念的象征”,美的基本要素毕竟是内容。在写作《判断力批 判》的过程中,康德的思想在发展,所以其中有许多前后矛 盾的地方。 • 其次,康德对于美学思想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天才、审美意象 和艺术创作的讨论,这部分的结论也突出地显得与“美的分 析”背道而驰,而这部分却是摆在“崇高的分析”里的。康 德没有说明这种安排的理由,可能是由于在涉及理性内容上, 崇高与艺术天才有它们的共同点。